1. 印度洋形状略呈什么形
印度洋形状略呈“入”字形。
印度洋海底地貌错综复杂,除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东部尚有东印度洋海岭和岛弧、海沟带,在海岭、海丘、海台之间分布着许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岭、阿拉伯一印度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
水文特征:
洋流的流向基本是稳定的。南赤道洋流自东到西横过印度洋,直达马达加斯加岛附近,一部分由北绕过该岛,穿过莫桑比克海峡南流称为莫桑比克暖流。
另一部分直接沿岛南下;称马达加斯加暖流。这两股暖流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汇合后,沿着非洲东海岸南流,直至厄加勒斯角附近,称厄加勒斯暖流。
到南纬40°附近,厄加勒斯暖流汇入南印度洋的西风漂流,流向澳大利亚西南海域,大部分继续东流进入太平洋,小部分沿大陆西南海接,形成印度洋南部的逆时针环流。
2. 印度洋大陆的地貌特征是怎样的
印度洋大陆的地貌特征是大陆架的平均宽度比大西洋狭窄,大陆坡的坡度也较小。此外,大陆隆或海台较多且分布较广也是印度洋大陆边缘地貌的突出特点。印度洋大陆隆有的是浊流或大陆坡滑动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于深海平原边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分异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桑比克海台,马达加斯加岛南部有马达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亚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纳彻腊利斯特海台。在印度半岛的西侧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正是因为这些海台形成印度洋大陆地貌有着显着的特点。
热带海洋性和季风性是印度洋气候的明显特征。我们知道,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范围内,因而广阔的海域受气温的影响而变化,气温的分布也随纬度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形成印度洋明显的气候特征。
印度洋的气候受温度的分布而改变的。印度洋南纬40°以北的广大海域全年的平均气温为15~28℃。而赤道地带全年气温为28℃,有的海域高达30癈。印度洋气温要比同纬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气温高,因而被称为热带海洋。
在印度洋上,气温的分布是随纬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赤道地区全年平均气温约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气温为25~27癈,冬季气温为22~23℃,全年平均气温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岛东西两侧的波斯湾和红海一带,夏季气温常达30℃以上,而索马里沿岸一带的气温最热季节一般不到25℃。前者与周围干热陆地的烘烤有很大关系。对于后者而言,由于西南风吹走表层海水使得深层冷水上泛,进而使气温下降。
在印度洋南部,气温也随着纬度的改变而变化。夏季,印度洋南部的气温在南纬20°附近为25~27℃,南纬30°附近为20~22℃,南纬40°附近约15℃,南纬60°附近在0℃左右;冬季,印度洋南部的气温在南纬20°附近22~23℃,南纬30°附近15~17癈,南纬40°附近为12~13℃,南纬60°附近低达-10癈。由于温度的分布不均,印度洋的气候也有关着很大的变化。
印度洋气候特征还表现在降水量上。赤道带的降水量最丰富,年降水量在2000~3000mm。此外,降水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风盛行的夏季,而东北风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较少,是热带季风分布区。红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约100~200mm,为热带荒漠气候区。在南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中,全年降水一般在l000mm左右。可见,印度洋除了赤道带较为丰富,南北印度洋年降水量分配较为均匀。
3. 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河流特点主要气候类型以及特点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印度洋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印度地形北部最高,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一部分。中部地势低,以恒河平原为主;南部地势比较高,是德干高原。
印度气候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年降水量丰富,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印度的河流主要是恒河,受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大,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河流没有结冰期。
4. 印度的地形地势特征是什么
印度的地形特点:北部(喜马拉雅 )山地,中部(中央平原 )平原,南部(德干 )高原。气候以(季风 )气候为主,特点(冬季吹东北季风,少雨 )( 夏季吹西南季风,湿润多雨),该气候除了这里分布外,还在(中南 )半岛上分布
1、印度位于亚洲南部,中国西南面,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耕地面积为亚洲第一。印度人口增长过快,目前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地形分布特点:北部为喜马拉雅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印度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量受夏季风影响,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4、印度由于推行‘绿色革命’,粮食自给有余。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和水稻。水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恒河平原,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
印度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印度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分为旱季和雨季.夏天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转变为西南风,由印度洋吹向印度大陆,因此带来了大量湿润的气流,形成降雨.旱季时,吹来自亚欧大陆东部东北风,气流寒冷干燥,因此形成旱季.在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上也分布这种气候.
5. 印度洋有什么地理特征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轮廓,北部封闭,南部开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线较为曲折,而且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着较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着特殊的东经90°海岭,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构成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于赤道带、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内,因而称被为热带海洋。
第四,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风洋流。
在印度洋上,属海较少。主要内海有红海和波斯湾;边缘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东北部的安达曼海,东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湾有西北部的亚丁湾和阿曼湾,东北部的孟加拉湾,澳大利亚北面的卡奔塔利亚湾、南面的大澳大利亚湾。此外,南极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属海。
印度洋上的海岸线除了北部比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岛屿的。大岛有马达加斯加岛、索科特拉岛、斯里兰卡岛,还有塞席尔群岛;火山岛有科摩罗群岛、马斯克林群岛和凯尔盖朗群岛;珊瑚岛有马尔地夫群岛。大陆边缘地带包括大陆棚和大陆坡。大陆棚一般比较狭窄,大陆棚较宽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达曼海、孟加拉湾和大澳大利亚湾,最宽处在澳大利亚至新几内亚岛之间约965公里。大陆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约在10°~30°间,一般坡度都较小。在印度河、恒河的入海口处,有面积宽广的水下冲积扇,被水下峡谷所切割。
印度洋的岛弧带,是从缅甸直到澳大利亚延伸达5150公里。印度洋的岛弧带可分为两列平行的岛链:内弧属火山岛,有大、小巽他群岛(包括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帝汶岛等);外弧为非火山岛,有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明打威群岛等。在印度洋的岛弧外缘,其中爪哇海沟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点为7450公尺。
印度洋中央的海岭可分为3支:其一,北支的阿拉伯-印度海岭;其二,西南支的印度洋西南海岭,它与大西洋-印度洋海岭相连;其三,东南支的中印度洋海岭,它与印度洋东南海岭相接。北支海岭和西南支海岭是结构复杂的海底山脉,宽度400~970公里,相对高度1830~3050公尺,海岭的中脊为裂谷带,地貌极为崎岖险峻;东南支海岭从中印度洋海岭至阿姆斯特丹岛的宽度达1450公里,裂谷很少。然而,印度洋中央的这些海岭总被大小不一的断裂带所切割。
那么,在印度洋中,海岭被哪些断裂带切割呢?比如欧文断裂带,即延伸至阿拉伯海盆和索马利海盆,海底岩层位移达320公里。印度洋东部海域1962年发现的东印度洋海岭(或称“东经九十度海岭”),南北直线延伸约4990公里,为印度洋中最长最直的海岭。由于海岭被断裂带所切割,进而形成一系列海盆。
印度洋上一系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东,有马达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亚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罗泽海盆。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万~22500万年前)南半球贡德瓦纳古陆解体的。正在此时,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发生了漂移现象,进而形成了现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6. 印度地形类型
印度北边为珠穆朗玛峰山地,南边为印度高原,终年炎热,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洋季风不稳定,经常会有旱涝灾害。)
7. 印度洋的地质是怎样的
印度洋的地质年代非常年轻,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大洋,它是冈瓦纳古陆破裂和解体的产物。但其洋底的地壳扩张形式,却颇具特色:它不但有东西方向的扩张运动,还有南北方向的扩张运动。在大扩张运动中,同时又“套”着小扩张运动,如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主体的分离,就是一种特殊的洋底小扩张运动的结果。印度洋板块北行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时,产生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并使山北的青藏地区,抬升为世界最高的高原。所有这些东、西、南、北、不同方向的扩张运动,总合起来,就形成了印度洋底复杂的地形结构。印度洋今日的“人”字型大洋的中脊,即为印度洋底地壳产生的地方。在大洋中脊的周围还形成了不少海盆。
8. 印度的地形主要是什么 科普小知识送给你
1. 印度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山地和高原。它从喜马拉雅山向南延伸到印度洋。北部是山区,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沿海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仅占25%,高原占1 / 3,但这些山脉和高原的海拔大多不超过1000米
2. 地势低缓,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合作的热源的季风气候区,肥沃的冲积土等土壤条件和热带黑土适合农业生产,大部分的土地可用于农业,全年都可以种植作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9. 印度洋海底有哪些地貌
印度洋底分布着一条“入”字型的中央海岭,特殊的东经90°海岭,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构成了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特征。
印度洋海底的中央海岭,是由中印度洋海岭、西印度洋海岭和南极—澳大利亚海丘组成的,三者的交汇点是罗德里格斯岛。中央海岭的北部有一条分支,为中印度洋海岭,它由一系列岭脊组成,一般高出两侧海盆1300~2500米,有些高出海面形成岛屿,如罗德里格斯岛、阿姆斯特丹岛等。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叫阿拉伯—印度海岭,再向西延伸进入亚丁湾,与红海和东非裂谷系统连接。西印度洋海岭是中央海岭的西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经爱德华群岛后,称为大西洋—印度洋海丘,与大西洋海岭南端相连。南极—澳大利亚海丘是中央海岭的东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岛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印度洋中央梅岭由一系列平行于中脊轴的岭脊组成,岭脉崎岖不平,宽度最大可达1500公里,其中还有许多横向断裂带展布。
10. 印度洋海底地貌是怎样的
由于印度洋海底地貌的错综复杂,所以除了洋底中部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东部东印度洋海岭和岛弧、海沟带,在海岭、海丘、海台之间分布着许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岭、阿拉伯一印度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从阿姆斯特丹岛向北延伸,一般高于两侧海盆1300~2500m,平均宽度达800km左右。在印度洋海底,由于被一些垂直或斜交的断裂带切断,就形成了中脊裂谷表现为时断时续。所以,印度洋海岭看上去形态崎岖破碎。
此外,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地区延伸,进而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岭,高度较大,继续向西北延伸,进入亚丁湾和红海。中印度洋海岭从罗德里格斯岛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岭,经爱德华太子群岛,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至圣波尔岛向东南连接东南印度洋海岭,再向东连接太平洋一南极海岭和东太平洋海岭。因此,印度洋海岭是海底地貌显着的特征之一。
构造带是印度洋海底除了中脊海岭外,另一种地貌形式。这些构造带相互平行,绵延很远,其中东印度洋海岭,走向与东经0线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条海岭。它北起北纬10°附近的安达曼群岛,南至南纬3l°的断裂海岭,长约5000km,东西宽约150~250km。由于它沿着东经90°分布,故又叫东经90°海岭(或卡彭特海岭)。印度洋中脊呈“入”字形,将印度洋分为下列三个海域:
第一,东部海域区。这个海域被东印度洋海岭分割,两侧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纵贯,北部为恒河水下冲积锥所掩盖的斯里兰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亚海盆北部连接着深海沟,而东南部则被海岭、海丘和海台分割,形成复杂的海底地貌。
第二,西部海域区。这个海域的海底地貌最为复杂,海岭和岛屿将其分割,主要分为索马里海盆、莫桑比克海盆和马达加斯加海盆。
第三,南部海域区。这个海域的海底地貌比较简单,主要分为三个海盆:克罗泽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一东印度洋海盆。
印度洋大陆的地貌特征是大陆架的平均宽度比大西洋狭窄,大陆坡的坡度也较小。此外,大陆隆或海台较多且分布较广也是印度洋大陆边缘地貌的突出特点。印度洋大陆隆有的是浊流或大陆坡滑动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于深海平原边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分异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桑比克海台,马达加斯加岛南部有马达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亚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纳彻腊利斯特海台。在印度半岛的西侧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正是因为这些海台形成印度洋大陆地貌有着显着的特点。
热带海洋性和季风性是印度洋气候的明显特征。我们知道,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范围内,因而广阔的海域受气温的影响而变化,气温的分布也随纬度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形成印度洋明显的气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