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神庙五头蛇,到底是真是假,真有5个头的蛇吗
网络流传印度神庙发现了一条举世罕见的“五头蛇”,更有照片为证!俗话说的好,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什么怪事怪物都有可能发生。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度似乎远古以来就一直对蛇这个动物情有独钟,但要说古神庙五头蛇这样的“妖精”物种的出现,还是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但是,五头蛇不管真假,还有点虚构的成分,印度发现的那尊七头蛇石雕更是证明了五头蛇的出现并非捕风捉影空穴来风“神奇”!
❷ 印度象的形态特征
象的鼻子是现生动物中最长的,可以垂到地面,富有弹性,能伸长至2米。上粗下细,末端为2个鼻孔,顶端有一个指状突起(非洲象有2个)。在大象胚胎发育的早期,鼻子和上唇是分开的,到了胚胎发育晚期,才由相关肌肉和神经分化合并成象鼻。鼻气管整个内壁由纵向排列整齐的大约150000条肌肉束组成,它没有骨骼、软骨支撑,也没有肌腱牵引,这使得象鼻非常灵活而敏感,鼻端的指状突起能捡起细小的物体。象鼻也很有力量,可以抬起350公斤的重物,在移动重物时需要头部活动,以颈部肌肉收缩产生动力。
鼻子对大象来说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除了呼吸,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功能。
象鼻的嗅觉十分灵敏,它们时常扬起鼻子在空中摇曳摆动,不但能探测到食物或水的大体方位,还能察觉到附近有无猛兽。
大象用鼻子采集食物,吸水喷到嘴里饮用。
象鼻也是大象日常交往的工具,将鼻子卷成不同的姿势能表达不同的含义。大象用鼻子相互抚摸,缠卷是友好的表示。
大象也用鼻子卷起沙土撒到身上,或用鼻子吸水喷到身上来清洁皮肤。象鼻还能做出揉眼、挠痒等细致动作,有时还会利用工具,如用鼻子抓起木棍或竹篾来挠痒,卷起木棍破坏电网等。 狭义的象牙即指大象突出嘴外的第二对门齿。象牙大部分呈乳白色,雄象2-5岁开始出牙,随着年龄增长而生长,有白、黄、浅棕等色。一般来说雄性印度象有较为发达的象牙,而雌象即使有象牙也十分短小。象牙也分牙体和牙根两部分。象牙约三分之一为牙根,长在牙管里与骨头相连,是空心的,内有牙髓,保证象牙的持续生长。而露出口腔外,相当于象牙三分之二的部分即为牙体,实心。不同个体象牙的粗细、长短、弯曲度都有较大差异。有的印度象只有一侧的象牙,甚至根本没有象牙。
象牙对印度象尤其是雄象尤为重要。雄象用象牙来打斗争夺配偶,象牙发达显然在打斗中更有优势,从何获得更多繁殖后代,传递基因的机会。同时大象也有象牙协助采集食物、掘土和防御天敌。
如果按照自然法则,那么象牙发达的基因必定占有优势,但是由于人类为获取象牙对大象大肆捕杀,使得象牙发达的基因不断被人为淘汰,而原本罕见的没有象牙的雄象却能逃过此劫。目前印度象雄象中不长象牙的比例已经超过了20%,毫无疑问,大象遭受的人为选择和自然选择截然相反,对大象的生存构成极大危害。
观察发现,印度象喜欢在土堆、树干或河岸上磨牙来保持象牙锋利。野象比人工饲养的大象更爱磨牙,可能是因为野象的生存条件不如人工饲养下优越,象牙使用频率也就更高,所以更需要把象牙磨尖。
除了门齿,印度象口中还长有臼齿,也称颊齿或磨齿。
一般动物的颊齿都是整齐排列在牙床内,每颗从牙根往上生长。而象的颊齿生长方式则很特殊。颊齿在牙床内从后边斜着发生和长大,在生长的同时向前推移,以倾斜的姿势被逐渐磨损,并把前一颗颊齿挤掉。
通常情况下,一头象同时使用的磨齿只有4颗,即上、下、左、右颚各一颗,或者前一颗牙齿的后半部分和后一颗牙齿的前半部分同时使用。象的一生中会换6次牙,大约在40岁左右长出最后一批牙齿。所以算上门齿,印度象一生中总共拥有26颗牙齿。
大象臼齿的这种生长方式使得其非常耐磨,这也是大象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亚洲象的臼齿比非洲象的要进步,最后一颗臼齿有24个齿板,齿冠也较高。而非洲象最后一颗臼齿只有10个齿板,齿冠也较低。
印度象最后一颗磨齿被磨损掉后会因无法进食而饿死,如果继续喂磨碎的食物或给它镶上假牙,就能延长其寿命。 印度象四肢粗壮。前肢几乎与地面垂直,有利于支撑体重,腕关节可活动;后肢略弯曲,运动时便于推动身体前进,小腿骨短,腕关节几乎不能活动。大象没有脚踝骨的,脚底有厚厚的脂肪层,便于缓解压力,而且能有效感知地面的震动波,跺脚也是大象交流时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印度象和其它亚洲象前足外露的有5趾,后足4趾;普通非洲象前足4趾,后足3趾;非洲森林象前足5趾,后足4趾。
大象行走时,先迈一侧后足,即将落地时同侧的前足也向前迈出,两足均落地后再迈另一侧的后足,然后是另一侧前足……大象一般只有这一种步伐,所以严格地说大象“奔跑”时只能算是快走。
印度象运动能力很强,最快时速可达24km/h,一次可跑400~500米。游泳速度达1.6km/h,可连续游5-6小时。
❸ 印度拥有超国10亿的人口,为何有8亿都是贱民首陀罗听说印度的有钱人,一家不超过5口人光是自家花园
印度穆穆也有种姓的 听说变本加厉 好像是六个等级 就我知道的是 锡克教是没有种姓问题的 就是印度包头巾的那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