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印度文明的宗教种姓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文明的宗教种姓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古印度文明的宗教种姓介绍
佛教
笈多王朝时,印度的佛教是十分普及的信仰。到戒日王时,佛教开始衰落,戒日王虽敬重玄奘,为他举行盛大法会,但戒日王本人却是一个湿婆教徒。佛教的命运和____一样,在它的故乡虽然衰落,却向世界其他地区广泛传播,成为一个 国际 性宗教。
印度教
戒日帝国时,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婆罗门教和佛教不适应日益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4世纪前后,由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逐渐形成新婆罗门教。8世纪经商羯罗改革,形成新型印度教。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神有互相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婆罗摩(大梵天)是创造世界之神,毗湿奴(遍入天)是赐福神,主管维持世界,湿婆(大自在天)是毁灭神,主管破坏世界,也是苦行神和 舞蹈 神。
印度教教派繁多,主要有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派。
毗湿奴教派形成于12世纪中叶,实行苦行和素食等禁欲主义。 传说 它躺在海中一条千头巨蛇身上,坐骑为金翅鸟,妻子为吉祥天女,有许多化身,其中之一是《罗摩衍那》中的主人罗摩,在猴王的帮助下救出自己的妻子。它还曾化身为巨鱼,在淹没世界的洪水中救出人类始祖摩奴及其 生物 ,这是印度的洪水 故事 。
湿婆派流行于南印度,传说湿婆有3只眼,4只手,分执三股叉与战斧等武器。它在焚烧死者的场地跳舞,在雪山中修苦行。因毁灭有再生意义,所以它是毁灭神和生殖的象征。它的妻子是雪山女神。该派否认婆罗门特权,教派多,有崇拜男性生殖器的林伽派、有视牛为神圣的教义派等。
性力派崇拜湿婆之妻等女性神祇,其仪式有牺牲、轮座(男妇杂交)等怪俗。马克思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马恩选集》2卷第62-63页),总之是一种奇特的宗教。
伊斯兰教
从德里苏丹开始,伊斯兰教取得支配地位,对印度教采取歧视和迫害政策。莫卧尔帝国也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但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印度教等信仰自由。
锡克教16世纪创立,“锡克”一词意为“门徒”,此教主张信徒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反对种姓制度。
种姓 戒日帝国时,种姓制度有了很大变化,婆罗门和刹帝利基本没有变化,但吠舍分化,只剩下少数富有的商贾。首陀罗地位有所上升,与破产的大量的吠舍逐渐构成新型的首陀罗种姓——依附农。这样,名称未变,内容有了变化,前三个等级是封建主,后一个是依附农阶级。
古印度文明废除陋习
废除印度社会许多陈规陋习,如寡妇殉夫、童婚、杀婴、神灵裁判、奴役战俘等等。此外还创办学校,让女子受 教育 等。
此外,阿克巴也关注发展农业和水利灌溉外,特别重视发展商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扩大商业交通网,在全国范围内修筑公路,此外还创办学校,让女子受教育等。1585年以后,阿克巴又进行了新的扩张,扩大了帝国的版图。
阿克巴死后(1605年),统治阶级愈来愈腐败,他们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为了充实国库,又恢复包税制;对外发动对南印度的扩张战争,战费激增,人民群众再度陷于苦难的生活之中;随着采邑变为世袭领地,地方封建主独立性加强,各地总督纷纷割据称雄,中央权力削弱。从1498年达·伽马到达卡利库特时起,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印度,进行残暴的殖民掠夺。人民群众在国内外反动势力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莫卧儿帝国逐渐衰落。
古印度文明的 自然 文化
自然人文
自然科学主要是天文学和 数学 ,详见教材。
人文科学主要是文学和建筑艺术,详见教材。这里对语言和史学略作补充。
笈多王朝时期,有《超日王传》和《戒日王传》,这些价值不大的文学作品用梵文写成的,可作为重要史料。
德里苏丹时期,方言文学兴起,梵文渐不流行。此时,印地语和穆斯林使用的波斯语混合为乌尔都语,也出现一些用波斯文写的 历史 着作,例如,明哈-乌德-丁写的《那西尔通史》,沙姆斯-伊-西拉其·阿费富写的《菲鲁兹王史记》,雅赫雅·宾·阿马德写的《穆巴拉克王史记》等。
莫卧尔帝国时,一位名叫图西尔·达斯的人用印地语改写了史诗《罗摩衍那》,有利于梵文古典作品的保留与传播。历史着作有巴布尔写的《自传》,用突厥文写成。由阿卜杜拉欣大汗译为波斯文。此外还有巴道尼写的《历史选集》,尼查姆-乌德-丁写的《阿克巴通史》,都用波斯文写成。
创建源头
古埃及文明的创建 古印度文明的源头:哈拉巴文化
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 逻辑学 ;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16世纪到21世纪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然后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先后传入中国、朝鲜和日本。
就 地理 范围而言,古印度不仅指今天的印度,还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中国在西汉时称其为“身毒”,东汉时改称“天竺”,到了唐代,高僧玄奘将其译为“印度”。
印度的远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发现。由于它的遗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所以通常称古印度文明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考古学断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时期约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栽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等。除田间作物外,椰枣、果品也是人们喜爱的食物。当时,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和各种家禽。哈拉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铜器,这表明古印度人已经掌握了对金银等金属的加工技术。从出土的各种美妙绝伦的 手工 艺品和奢侈品中,可见当时工匠的精巧技艺。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染缸的发现表明当时已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纺织业与车船制造业等也高度发达。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巴的商业盛极一时,不仅国内贸易活跃, 国际贸易 也特别频繁。大量古迹遗址的发掘充分证明了它与伊朗、中亚、两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缅甸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
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两处城市遗址,规模都相当大。街道布局整齐,纵横相交。房屋一般用砖建造,有的隔出许多大厅和房间,并有良好的排水设备,而一些小房间则根本没有排水设备。这说明社会上已有贫富不均和阶级对立,已经存在依靠剥削而养尊处优的统治者。
哈拉巴文化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它们主要留存于各种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这些文字符号有象形的,亦有几何图案,至今尚未 成功 译读。正因为如此,关于哈拉巴文化的来源问题,一直成为考古学家与 历史学 家争论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谜:到底是土着文明呢,还是外来文明?
哈拉巴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消亡。它来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后印度文献对它一笔带过。哈拉巴文化衰落之谜,仍有待后人去解除。
哈拉巴文化衰落后,从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并逐步向南扩张。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雅利安人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了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⑵ 古印度创立了什么教
古印度创立了印度教和佛教。
一、印度教简介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流行于印度,在欧洲的英国,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也有很多信徒。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所谓“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而且有很多思想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不谋而合。如“梵我一如”、“上梵”“下梵”、“上智”“下智”等等。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
二、佛教简介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⑶ 古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什么
为了祈福和实现人生的美好境界,古印度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发展成了三大宗教: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并因此影响到古印度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⑷ 印度宗教的发展有谁知道
印度远古的宗教形态在印度河文明(约公元前2500年至1750年左右)的一些遗址中能有所发现。在这一文明的遗址中,可以见到许多神的雕像。但就文献来说,现存印度最古老的有关材料是吠陀(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左右)。吠陀的最初形态是印度上古先民口头创作的一大批赞歌或祭词等。这之中包含大量宗教方面的内容。吠陀赞歌等中记述了当时印度人的种种宗教观念,如关于神的观念,关于超人或超自然的种种神奇力量的想象,关于祭祀等行为能给人们带来结果的信念等等。这类观念最初是分散的,形态是多样的,但后来逐步形成了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的思想。这就是婆罗门教的思想。 婆罗门教的基本观念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这一宗教并无最初的创教者或祖师。它是在吠陀中大量提及的宗教祭祀的基础上形成的。印度古代很早就形成了种姓制的社会阶层形态,人们的身份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从事的职业的类别。从事祭祀的人在印度很多,主持这种活动的人通常被称为婆罗门祭司。祭祀活动被认为能够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带来好的或不好的结果,是万能的,因而被赋予很高的地位。记述祭祀的最初主要文献吠陀自然也被认为是圣典。而主持祭祀的人——婆罗门祭司也就因而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认为在社会各阶层中是至上的。婆罗门教主要反映了婆罗门种姓阶层的利益和思想,在印度思想界通常占有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在印度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婆罗门教后来转变为印度教,发展到近代,依然是印度思想界的主流宗教派别。婆罗门教的哲学思想或核心理论是在奥义书时期(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明确提出的。如梵我同一的思想、轮回解脱的理论等都是在奥义书中得到重要阐述的。奥义书的思想不仅对婆罗门教后来的哲学派别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婆罗门教派别之外的其他宗教派别也有影响。
新思潮出现
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界呈现出一种极为活跃的情形,进入了一个各类思潮蓬勃兴起和争鸣的历史阶段。在此时的印度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很强的新思潮。新思潮也称为沙门思潮,它主要指当时出现的一批反婆罗门教或非婆罗门教的思想。新思潮的种类极多。有些材料说有数百种,有些材料说有数十种。但在众多的新思潮中,后来得到持久发展并对印度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佛教、耆那教Uaina)和顺世论(Lokqyata)这三个派别。这之中顺世论是反各种宗教的哲学派别,而佛教和耆那教则是非婆罗门教的宗教派别。佛教是在批判和吸收改造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形成的,大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印度产生后经过了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早期佛教(公元前6世纪中至公元前4世纪末)、小乘部派佛教主要形成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后2世纪中)、大乘佛教的主要形成和发展时期(公元1世纪左右至公元7世纪左右)、后期佛教时期(公元7世纪至公元13世纪)。佛教后来成为世界性的影响较大的宗教。但在印度本土,它并不是影响最大的宗教,而且后来在印度本土衰落。佛教的理论极为丰富,它和婆罗门教都探讨灭苦的方法,都有轮回与解脱的理论,思维方式也有不少相近之处。但早期佛教强调缘起的理论,认为事物是因缘和合的,否定有一个不变的实体,主张无常。这是它与婆罗门教的主要不同。耆那教的产生时间与佛教的产生时间接近,理论上也与早期佛教的某些观念相似。此教重视对世间万有构成要素的分析,也讲轮回与解脱的理论,但具体内容与婆罗门教有差别,不承认婆罗门教主张的那种不变实体“梵”。
重要变化
在公元4世纪至公元9世纪,婆罗门教有不少重要变化,开始逐步演化为印度教或“新婆罗门教”。从4世纪开始,婆罗门教大量吸收一些当时也已很发达的其他宗教及印度民间信仰的成分,对自身进行了许多改造。至8-9世纪,着名的吠檀多派思想家商羯罗(Shankara,788-820)加大了对婆罗门教思想改造的力度,完善了传统婆罗门教的基本学说,奠定了印度教的理论基础。在宗教崇拜方面,新婆罗门教或印度教崇拜的大量神在此教中的地位也有变化,出现了一些信众明显较多,影响相对较大的神。印度教中虽然还有多神崇拜,但主神崇拜已明显占据主导地位,有所谓“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后来在宗教崇拜方面还形成了所谓三大教派,即:毗湿奴派、湿婆派、性力派。这些崇拜一直发展延续到印度近代。
宗教传播
大致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开始在古印度地区传播,其后几个世纪,传播速度加快,传播地域扩大。传播的途径虽有经商、旅行等,但初期主要还是通过军事征服的手段。伊斯兰教取得了在所征服地区的统治权后,大力宣传在西亚、中亚初创时期就形成的一些基本教义。一些伊斯兰教思想家认为,真主是至尊至善的,而世间事物和人则有邪恶和不净。还有一些思想家认为,真主是世界的根本因,是永存的。真主不仅创造了宇宙,而且创造了万物生死轮回的法则。 锡克教(Sikhi。m)产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它是印度教中虔诚派运动与伊斯兰教中苏菲派思想融合后演变出的一种宗教形态。锡克教认为,神只有一个,是各宗教都应崇拜的对象,尽管各教所崇拜对象的名称不同,但实质上它们所崇拜的是同一神。神是自存的,全知全能的,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神的表现,是神创造的。轮回于世间的人充满痛苦,要脱离痛苦就要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 此外,基督教也很早就传人到印度,一般认为4至5世纪叙利亚的一个基督教小教派中的传教士最先将基督教传人印度。当然,基督教在印度的较大范围内的传播还是在更晚的一些时期。
印度教
印度近现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印度教。印度教理论的核心成分来自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但其中也大量融合了古代许多其他宗教的成分。因此,现代印度教所包含的内容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印度各主要宗教派别在历史上有相当长的并行发展时期,因而各教派间存在着重要的交涉或关联,它们之间有相互借鉴或相互影响等的关系。婆罗门教和佛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中的两大主要宗教,两教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两教都从印度古代圣典吠陀和奥义书中吸取了不少成分,有不少共同处。吠陀和奥义书中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的主要哲学思想为印度后来的婆罗门教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婆罗门教以至后来印度教的基本理论。但一些观念也为佛教所吸收,成为佛教理论中的重要成分。这是两教中出现不少相同处的主要原因。例如,轮回解脱的理论、善恶因果的思想、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等在吠陀或奥义书中就已提出,婆罗门教中后来的思想家大量使用这些成分,佛教也大量使用这些成分。两教的不少文献中的一些叙述是相似的。 第二,两教的主要差别反映了古代印度种姓制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主要利益及观念。婆罗门教在产生时主要反映了婆罗门种姓阶层的思想,而佛教在产生时则主要反映了部分刹帝利及吠舍种姓等阶层的思想。婆罗门教的核心哲学理论是梵一元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在本质上就是梵,梵是最高的实体,真正的存在的不变根本因。佛教的核心哲学理论是缘起观,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否定最高根本因的思想,认为事物是无常的,无真实不变主体。婆罗门教的梵一元论与其婆罗门至上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体现了婆罗门种姓阶层的根本利益。而佛教的缘起观与刹帝利吠舍等种姓的反对婆罗门至上观念及追求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平等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体现了这层人的利益。 第三,两教在发展中基本能和平共处。婆罗门教和佛教虽然代表了印度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但两教的对立却不是水火不容的。婆罗门教和刹帝利分别代表了印度的上等社会阶层,而部分吠舍也不是社会的底层。印度古代的种姓制在一定程度上说对于这两教的教众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种姓制对这些阶层来说又是一种相对能保持各自利益的制度,能够大体上维持他们之间的相对和谐关系。因此,在两教并行发展的大部分历史时期中,二者能够和平共处,纵然存在着大量两教互相批驳的场合,但一般来说,基本上是思想交锋,而不是武力对抗,两教间很少见到发生流血冲突的事件。
宗教关系
耆那教与婆罗门教之间的关系与上述与佛教的关系类似。耆那教的信众基础大致与佛教相近,此教也是来自沙门思潮,也吸收了奥义书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因此,婆罗门教与耆那教在历史上虽有思想冲突,但与后者也基本是和平相处,一般也不发生流血冲突。耆那教与佛教之间的相同处很多,二者在一些方面都不认可婆罗门教的观念。佛教和婆罗门教在产生初期虽然有争夺信众方面的冲突,但这种冲突并没有扩大或升级。佛教文献中有批驳耆那教理论的内容,然而所占比重不大。两教的差异或对立不是不可调和的。 在伊斯兰教传人古印度并成为其中的主要宗教之后,印度的宗教关系或宗教存在格局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伊斯兰教不是古印度的传统本土宗教,它的教义最初来源于西亚、中亚等地区,与印度古代圣典吠陀奥义书没有渊源关系。因而最初在许多方面与印度原有的宗教派别难以调和。伊斯兰教在古印度的主要扩大或发展时期,就与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派别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初,伊斯兰教曾一度采取军事征服的手段来解决与其他宗教之间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当时伊斯兰教属于强势宗教,印度原有的宗教受到很大打击。然而婆罗门教或印度教是印度本土影响最大的宗教,在社会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虽然受到伊斯兰教的冲击,却只是影响的范围有所缩小,并未被完全击垮,在古印度形成了与伊斯兰教对峙的局面。耆那教也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冲击,但也没有完全被驱除,在一些地区仍保持着影响。佛教在伊斯兰教扩大影响的过程中受到的打击最为巨大,加上佛教当时在古印度的其他一些自身的因素,13世纪之后,它基本在古印度衰落,一些原有的佛教重要活动中心不复存在。直到19世纪,佛教才在印度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复兴”。 锡克教虽然是在吸收改造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某些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对传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中的一些陈规陋习则表示反对。如传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中都有妇女社会地位不高的现象,印度教中有寡妇殉葬的习俗,伊斯兰教中有男女权利不一样的规定。锡克教则主张在神面前人人平等,反对歧视妇女。此外,锡克教还反对种姓分别、祭司制度、繁琐祭祀,把这些看作是违背神意的。印度宗教不少派别中有一种消极遁世的倾向,而锡克教则主张积极人世。 从总体上说,印度古代宗教中原有的本土宗教之间思想交锋多,直接的激烈冲突少,而后来出现的一些宗教与原来的传统宗教之间的思想交锋少,直接的激烈冲突多
⑸ 古印度文化的文明特点
1、经济
以农为主,莫卧尔帝国阿克巴统治时,工商业比较发达。
2、政治
德里苏丹国之前的各个阶段,国家政体都是中央集权制,上古时期的共和制小邦到笈多帝国时已不存在。南印度的朱罗王国有较完备的行政制度和税收机关,各行政区还存在人民会议。
德里苏丹国时,苏丹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他是国家首脑和伊斯兰教教长,也是国家武装的最高统帅,是君权和神权二位一体。苏丹在名义上仍奉阿拉伯哈里发为宗主,继位后要得到哈里发的封号,发行的货币要铸上哈里发的名字,但实际上完全独立,不受节制。苏丹有一支以骑兵为骨干的庞大常备军。中央设部,各部有大臣,大臣之上为首席大臣,称维齐尔(宰相),辅佐苏丹。全国设23个行省,苏丹任命总督统治各省。公社仍为基层政权组织,村长大多由印度教徒担任。上层人物都是伊斯兰教教徒,出身于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的军事贵族家族,政府和军队中的高级职务均由他们充任。印度教的封建主只能做低级官吏。
莫卧尔时的文武百官实行统一的军衔制度,竟多达33个级别。
3、封建制度
笈多王朝统治下的印度,农村公社仍然是社会的基层组织,但奴隶制已走到尽头,出现了早期封建关系的萌芽。笈多王朝的国王无条件地将土地、民户和耕牛封赠给官僚、贵族、僧侣和寺院,并发给铜牌赐地证书,受封者成为封建主,而被封赐给贵族和寺院的民户,则成了封建依附农民,他们必须向封建主交纳租税并服劳役。此外,自由农民耕种公社土地,也要交纳一种称为“巴伽”的田赋。
戒日帝国时期,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最后确立。戒日帝国的土地原则上仍属国王所有,称为“王田”。国王有权处理王田。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载,王田分四种:一为帝国占有地;二为官僚占有地(禄田,食邑);三为婆罗门(硕学高才者)占有地;四为寺庙占有地(福田)。戒日王对教俗地主的布施和封赐,是将土地连同农民一起封赐的。教俗地主的土地均由村社农民耕种,农民不仅被束缚在土地上,而且随着土地占有权的转移而转换主人。农民要向领主交纳收获物的1/6,还要交“费用”(货币)和服劳役。农民还得通过村社向国家缴纳捐税。村社组织依然保留,并保留着公共土地,公社首领和公社会议的权力还比较大,有自治特点,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有的村社仍以大家庭为单位,并保留着定期重分土地的习惯。戒日王对教俗地主布施或封赐的土地,其数量很大,多者可达百邑(一邑相当于一个村社,200户农民),如那烂陀寺就拥有土地200邑,依附农民多达4万人。教俗大土地所有者对其领地具有世袭权或自由支配权。封建主还握有领地上的行政、司法权,他们可以任意处置农民。因此,戒日王时代,印度的封地、赐地已脱离政府的管辖而具有独立性。戒日王死后,大封建主纷纷割据称雄。从7世纪起到12世纪末,北印度出现了许多“拉其普特人”的小王国。
德里苏丹视全国土地为自己的财产,他将大部土地以军事采邑(“伊克塔”)和寺田(“伊纳姆”)的形式封赐给军事贵族、官吏和清真寺。领有采邑的人称“伊克塔尔”或穆克提,他们必须服兵役,为苏丹提供一定数量的雇佣军。14世纪以后,苏丹允许伊克塔成为世袭领地,伊克塔尔得到免税特权。此外还有印度教的封建王公和土着酋长也拥有世袭领地,也享有豁免田赋的特权。世袭领地的所有者称“柴明达尔”(“土地持有者”之意)。苏丹国歧视和迫害非伊斯兰教的印度人,向他们征收人头税和其他苛捐杂税,土地税是其产量的1/3—1/2的。国家实行包税制,商人利用包税特权任意勒索农民。因此,苏丹国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斗争十分尖锐。特别是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矛盾以及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的对立给印度造成不良后果。而印度人民反抗苏丹政权的斗争则从未间断。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苏丹政权日益削弱,地方总督势力强大,脱离中央,割据称雄,这给外族的入侵铺平了道路。
莫卧尔帝国承袭了德里苏丹地封建土地制度。一部分由政府租给农民,派官吏直接征税;大部分以采邑(札吉尔)形式分给军事贵族,伊斯兰大教长和清真寺也得到封赐。采邑是有条件的封地,领有者(札吉尔达尔)无世袭权力,大小采邑无等级关系,农民与采邑主也不存在西欧式的依附关系;还有一部分是印度土邦君主和部落酋长的世袭领地,领有者称柴明达尔,大多在边远山区,对农民有行政权和司法权,处于半独立状态。17世纪时,采邑和柴明达尔的差别逐渐消失。
4、阿克巴的改革
阿克巴在征服南亚次大陆的战争告一段落后,为了加强帝国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阿克巴集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是帝国最高首脑、最高统帅、最高法官和伊斯兰教最高教长。中央下设财政、军事、司法、宗教和监察等部门,各部门的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分为21省,派总督统治。文武百官如前所述,实行军衔制和等级制,共分33级,称“曼沙布达尔制”(另一说是66级,最高为万夫长,最低为十夫长),按级授予采邑。
其次是加强财政和税制的管理。丈量全国土地,测定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据此规定税额。赋税分实物税(1/3)和货币税,取消包税制,租税一律由中央派官员征收,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限制了官商的勒索。
第三是为了巩固统治,调和宗教和民族矛盾,改变传统的歧视土着人的政策。1563年,下令取消印度教徒的朝圣税和人头税。对印度教封建主改用怀柔政策,提拔他们,授予高官。如1582年,在212名高级军政官员中穆斯林占40%,印度教徒占21%。还委任许多拉其普特酋长任帝国的军事长官。对印度教徒实行较宽容的宗教政策,允许信教自由,原先被迫改信伊斯兰教的人可以恢复原来的教籍。但他的宗教政策引起伊斯兰教贵族的激烈反对,1580年,发生贵族大叛乱,阿克巴亲率大军平定了叛乱。阿克巴还综合各种宗教的教义,创立一种“神圣宗教”,自任教长,主张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和平共处。他打算以此统一各种宗教,消除彼此的分歧和矛盾。但他创立的新宗教只在宫廷有少数贵族信徒,未能发扬。不过,这种宽容宗教政策有利于减轻社会矛盾,巩固帝国的统治。
第四是废除印度社会许多陈规陋习,如寡妇殉夫、童婚、杀婴、神灵裁判、奴役战俘等等。此外还创办学校,让女子受教育等。
此外,阿克巴也关注发展农业和水利灌溉外,特别重视发展商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扩大商业交通网,在全国范围内修筑公路。1585年以后,阿克巴又进行了新的扩张,扩大了帝国的版图。
阿克巴死后(1605年),统治阶级愈来愈腐败,他们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为了充实国库,又恢复包税制;对外发动对南印度的扩张战争,战费激增,人民群众再度陷于苦难的生活之中;随着采邑变为世袭领地,地方封建主独立性加强,各地总督纷纷割据称雄,中央权力削弱。从1498年达·伽马到达卡利库特时起,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印度,进行残暴的殖民掠夺。人民群众在国内外反动势力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莫卧儿帝国逐渐衰落。
5、宗教与种姓
佛教 笈多王朝时,印度的佛教是十分普及的信仰。到戒日王时,佛教开始衰落,戒日王虽敬重玄奘,为他举行盛大法会,但戒日王本人却是一个湿婆教徒。佛教的命运和基督教一样,在它的故乡虽然衰落,却向世界其他地区广泛传播,成为一个国际性宗教。
印度教 戒日帝国时,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婆罗门教和佛教不适应日益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4世纪前后,由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逐渐形成新婆罗门教。8世纪经商羯罗改革,形成新型印度教。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神有互相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婆罗摩(大梵天)是创造世界之神,毗湿奴(遍入天)是赐福神,主管维持世界,湿婆(大自在天)是毁灭神,主管破坏世界,也是苦行神和舞蹈神。
印度教教派繁多,主要有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派。
毗湿奴教派形成于12世纪中叶,实行苦行和素食等禁欲主义。传说它躺在海中一条千头巨蛇身上,坐骑为金翅鸟,妻子为吉祥天女,有许多化身,其中之一是《罗摩衍那》中的主人罗摩,在猴王的帮助下救出自己的妻子。它还曾化身为巨鱼,在淹没世界的洪水中救出人类始祖摩奴及其生物,这是印度的洪水故事。
湿婆派流行于南印度,传说湿婆有3只眼,4只手,分执三股叉与战斧等武器。它在焚烧死者的场地跳舞,在雪山中修苦行。因毁灭有再生意义,所以它是毁灭神和生殖的象征。它的妻子是雪山女神。该派否认婆罗门特权,教派多,有崇拜男性生殖器的林伽派、有视牛为神圣的教义派等。
性力派崇拜湿婆之妻等女性神祇,其仪式有牺牲、轮座(男妇杂交)等怪俗。马克思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马恩选集》2卷第62-63页),总之是一种奇特的宗教。
伊斯兰教 从德里苏丹开始,伊斯兰教取得支配地位,对印度教采取歧视和迫害政策。莫卧尔帝国也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但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印度教等信仰自由。
锡克教16世纪创立,“锡克”一词意为“门徒”,此教主张信徒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反对种姓制度。
种姓 戒日帝国时,种姓制度有了很大变化,婆罗门和刹帝利基本没有变化,但吠舍分化,只剩下少数富有的商贾。首陀罗地位有所上升,与破产的大量的吠舍逐渐构成新型的首陀罗种姓——依附农。这样,名称未变,内容有了变化,前三个等级是封建主,后一个是依附农阶级。
6、文化
自然科学主要是天文学和数学,详见教材。
人文科学主要是文学和建筑艺术,详见教材。这里对语言和史学略作补充。
笈多王朝时期,有《超日王传》和《戒日王传》,这些价值不大的文学作品用梵文写成的,可作为重要史料。
德里苏丹时期,方言文学兴起,梵文渐不流行。此时,印地语和伊斯兰教徒使用的波斯语混合为乌尔都语,也出现一些用波斯文写的历史着作,例如,明哈-乌德-丁写的《那西尔通史》,沙姆斯-伊-西拉其·阿费富写的《菲鲁兹王史记》,雅赫雅·宾·阿马德写的《穆巴拉克王史记》等。
莫卧尔帝国时,一位名叫图西尔·达斯的人用印地语改写了史诗《罗摩衍那》,有利于梵文古典作品的保留与传播。历史着作有巴布尔写的《自传》,用突厥文写成。由阿卜杜拉欣大汗译为波斯文。此外还有巴道尼写的《历史选集》,尼查姆-乌德-丁写的《阿克巴通史》,都用波斯文写成。
第一部分:古埃及文明的创建 古印度文明的源头:哈拉巴文化
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当今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然后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先后传入中国、朝鲜和日本。就地理范围而言,古印度不仅指今天的印度,还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中国在西汉时称其为“身毒”,东汉时改称“天竺”,到了唐代,高僧玄奘将其译为“印度”。
印度的远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发现。由于它的遗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所以通常称古印度文明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考古学断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时期约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栽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等。除田间作物外,椰枣、果品也是人们喜爱的食物。当时,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和各种家禽。哈拉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铜器,这表明古印度人已经掌握了对金银等金属的加工技术。从出土的各种美妙绝伦的手工艺品和奢侈品中,可见当时工匠的精巧技艺。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染缸的发现表明当时已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纺织业与车船制造业等也高度发达。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巴的商业盛极一时,不仅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也特别频繁。大量古迹遗址的发掘充分证明了它与伊朗、中亚、两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缅甸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
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两处城市遗址,规模都相当大。街道布局整齐,纵横相交。房屋一般用砖建造,有的隔出许多大厅和房间,并有良好的排水设备,而一些小房间则根本没有排水设备。这说明社会上已有贫富不均和阶级对立,已经存在依靠剥削而养尊处优的统治者。
哈拉巴文化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它们主要留存于各种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这些文字符号有象形的,亦有几何图案,至今尚未成功译读。正因为如此,关于哈拉巴文化的来源问题,一直成为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谜:到底是土着文明呢,还是外来文明?
哈拉巴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消亡。它来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后印度文献对它一笔带过。哈拉巴文化衰落之谜,仍有待后人去破解。
哈拉巴文化衰落后,从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并逐步向南扩张。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雅利安人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了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⑹ 印度本土的教派是什么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却没有成为印度的主流信仰,其中原因诸多: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多次打击,异教徒的清洗,印度本身的内战等等。印度被异教入侵,后来又被英国人入侵和分裂。印度的等级制度,也是佛教不适合印度的国情。 现在印度83%的人信奉印度教,11%的人信奉伊斯兰教,2.6%的人信奉基督教,2%的人信奉锡克教,余下的1.4%的人信仰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余宗教,或者不信教。 现在印度信仰佛教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可是多少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印度就是个佛国,史料上也有印度人多数信仰佛教的记载。这是怎么回事?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古印度已经形成了婆罗门教,当时婆罗门教是古印度非常强大的宗教,婆罗门与当时印度的种姓制度有着密切的互相补充的关系。到公元前6世纪才出现了佛教,佛教迅速在印度次大陆传播开来。 大约在公元前536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了佛教。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尖锐对立的,特别是直接反对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因此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到了公元3世纪,由于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很快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达到鼎盛。这时的佛教不但在古印度广泛传播,而且向更远的地区扩展。佛教的向外传播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北路,经中亚进入中国、朝鲜、日本;一条是南路,由缅甸进入中国云南、中印半岛,至南洋群岛。佛教在这些地区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宗教,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可是在它的家乡,佛教却从9世纪开始逐渐衰落,至13世纪时,已经几乎绝迹了。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因为婆罗门教的复活。公元8世纪,被佛教压倒的婆罗门教中,出现了以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商羯罗为首的一批改革家,他们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对古老的婆罗门教进行了改革,并改名为印度教。新出现的印度教,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主张个人精神与宇宙的统一。因为,商羯罗的唯心主义学说,适应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心理需要,赢得社会的承认,一时印度教风起云涌,很快占据了几乎整个印度。而佛教则从此一蹶不振,几近湮没。 当佛教在印度次大陆衰微时,当时属古印度一部分的今斯里兰卡(中国古时称狮子国),成了佛教的第二故乡。至今,斯里兰卡仍是佛教徒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
⑺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什么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一、印度教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于公元8世纪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它综合了多种信仰,没有单一的信条,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论。
印度教还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它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印度教有种姓制度。根据这一制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且生来就决定。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二、伊斯兰教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期间,伊斯兰教被定为印度国教,迅速发展,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
印度穆斯林以逊尼派为主。伊斯兰教对印度宗教、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于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
三、基督教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据说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传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达数百万。现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
基督教在印度有几个分支,如叙利亚教会、伦敦教会、丘奇教会、妇女教会以及兄弟教会等。基督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7)古印度有多少个教派扩展阅读:
印度的教派冲突:
印度近现代的教派冲突经常发生,而且屡屡酿成流血事件。其中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冲突最为突出。这里面较典型的是阿约提亚的寺庙冲突。阿约提亚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古城。
1528年,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尔帝国皇帝巴卑尔下令在这一城内建了一座清真寺,而印度教教徒则认为阿约提亚是印度教毗湿奴神化身之一的罗摩王子生长的王宫所在地,并反对将清真寺建在罗摩庙上。
两教信徒由此发生了较大的冲突。冲突持续了几百年,一直延续到21世纪。如1855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约提亚寺庙之争导致了75人死亡。1992年,同一寺庙之争又导致三干多人丧生。2002年,两教在此问题上的冲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
印度其他地区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派冲突也不时发生。古代印度在近现代演变成不同的政治实体,这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英国殖民时期,南亚次大陆上形成的主要政治实体是相对统一的。
而在这个政治实体的统治区域,民众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这两大宗教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与经济的利益群体。
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政治要求,这种要求在遇到该地区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就出现了后来的政治实体分化。这是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与宗教派别矛盾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结果。
⑻ 印度有多少宗教
2、佛教(主)
3、耆那教(主)
4、基督教
5、天主教
6、伊斯兰教(主)
7、祆教
8、锡克教(主)
9、犹太教
10、巴哈伊教
⑼ 瑜伽是古代什么六大派系之一
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
瑜伽,源于古印度文化,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一如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
瑜伽的基础建立在古印度哲学上,数千年来,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经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瑜伽信徒发展了瑜伽体系,因为他们深信通过运动身体和调控呼吸,可以控制心智和情感,以及保持健康的身体。
(9)古印度有多少个教派扩展阅读
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瑜伽发源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带,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炼身心时,无意中发现各种动物与植物天生具有治疗、放松、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时能不经任何治疗而自然痊愈。
于是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据动物的姿势观察、模仿并亲自体验,创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锻炼系统,也就是体位法。这些姿势历经了五千多年的锤炼,瑜伽教给人们的治愈法,让世世代代的人从中获益。
瑜伽”(英文:Yoga,印地语)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圣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英文:Patanjali,印地语)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订为完整的八支体系。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
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
关于瑜伽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吠陀经》的印度经文中,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阐明了使身体健康、精神充实的修炼课程,这门课程被其系统化和规范化,构成当代瑜伽修炼的基础。帕坦伽利提出的哲学原理被公认为是通往瑜伽精神境界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