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南印度音乐叫什么

南印度音乐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3-02-05 13:15:27

㈠ 孟加拉人的音乐

南印度的卡那提克古典音乐、北印度的印度斯坦古典音乐齐名的孟加拉音乐,但民间音乐在其传统音乐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孟加拉人的诗和歌密切相连,诗主要不是用来读,而是用来唱的,诗人同时也是作曲家。能看到的孟加拉最早的文学作品是9世纪到12世纪流行的古诗“卡亚”,这种诗在古时候用独唱和合唱相交替的形式演唱。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孟加拉的诗和歌一直融为一体,这种情况延续到近代。如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诗人泰戈尔(1861-1941)同时也是作曲家,一生作过上千首歌,至今仍然在民间广泛流传。孟加拉国歌《我爱你,我金色的孟加拉》的曲和词都是由他创作的。
孟加拉民歌和生活联系密切,有十多个不同品种,音乐学家把它们分成劳动歌和休闲歌两大类别。劳动歌节奏整齐,常为一领众和,而休闲歌则包括除了劳动号子以外的所有民歌,包括船歌、捕蛇者歌、宗教歌等品种。
孟加拉船歌是一种曲调悠长、音域不宽的抒情歌曲。孟加拉国境内河流甚多,船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在船顺流而下时,船夫们喜欢演唱船歌,其音阶和孟加拉音乐中的“拉格”有密切的关系。孟加拉地处热带,毒蛇甚多,过去有不少人以捕蛇为业。捕蛇者除捕蛇、救治被毒蛇咬伤的人外,还常带一条有巨毒的眼睛蛇进行表演。每年还要举行祭祀蛇神的仪式,被称为“加盘”的捕蛇者歌便是在表演和祭祀时唱的。
孟加拉民歌中和宗教有关的歌很多,主要有“卡为甘”、“乐投甘”、“噶西拉”、“加里甘”、“帕拉甘”、“巴乌尔”等品种。“甘”在孟加拉语中是“歌”的意思,“卡为”是“领唱者”或“领诵诗歌者”的意思。“卡为甘”是一种民间流行的分组对唱形式,每个组有一个领唱者,小组在他的领导下演唱,故名。这种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唱出印度教的神话,问答可能持续数个小时。“乐投甘”和“卡为甘”的内容和表演形式都比较接近,但加入了舞蹈,因而比“卡为甘”更具有综合性,也更能吸引观众。
除“卡为甘”和“乐投甘”外,和印度教有关的歌还有“噶西拉”。“噶西拉”是赞颂印度教大神湿婆的歌曲,原来在祭祀湿婆时唱,如今用来祭神的歌也被用来娱人。“噶西拉”的表演不仅包括歌曲,还有舞蹈和表演的部分,成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
是由称为“巴雅提”的伊斯兰教信徒唱的、有关伊斯兰教历史故事和战争故事的歌曲。其曲调和语言结合密切,具有吟诵的性质。“巴雅提”演唱的另一种说唱歌曲叫“帕拉甘”,这种歌曲由一位领唱者和两三位帮腔者一起表演,帮腔者用乐器伴奏,有时也要提出一些问题让领唱者回答。“帕拉甘”的主要内容是孟加拉民间流行的英雄故事,它的形式包括了说、唱、对话,为了配合故事情节,有时还会配合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是孟加拉的一种民间宗教信仰,信仰这种宗教的人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哲学观念。“巴乌尔”歌曲中的歌词非常优美并富有哲理性,曲调也十分丰富多彩,受到孟加拉诗人和音乐家的高度重视,泰戈尔本人所写的歌曲就综合了“巴乌尔”歌曲和孟加拉古典音乐的成分。“巴乌尔”一般由四、五个人坐在一起表演,表演时用弹拨乐器一弦琴“艾可特拉”和鼓伴奏,情绪激动时,也会站起来跳“巴乌尔”舞。
孟加拉民歌继承古代的传统,多为一领众和,和印度、巴基斯坦的音乐一样,旋律由不同的“拉格”构成,不同的歌曲也有各自的“塔拉”节奏体系。

㈡ 印度传统音乐南方与北方两大体系的不同点

南印度的卡那迪克音乐和北印度的印度斯坦音乐。它们在乐律、曲式、乐器等方面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北印度音乐较为世俗化,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多些,而南印度音乐则基本保持了印度本土音乐的特色。此外,对于拉格和塔拉的理解和使用稍有差别,在风格上也各具不同特色。

㈢ 印度歌曲排行榜前十名是哪些歌

《拉兹之歌》、《丽达之歌》、《苏尼达之歌》、《吉米来吧》、《天使之吻》、《女友嫁人了新郎不是我》、《印度新娘》、《En veetu thotttathil》、《Bindiya chamkegl》。

《拉兹之歌》这首歌是印度老电影《流浪者》里面的歌曲,主要描述了流浪者的悲惨生活,这首歌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和同情。

《丽达之歌》这首歌也是印度电影《流浪者》里面的插曲,但是和《拉兹之歌》表达的情绪不同,这首歌配合电影的剧情,表现的是男女主人公重逢的喜悦之情,这首歌经过很多内地的歌手翻唱过,所以也是一首经典老歌。

《Bindiya chamkegl》这首歌是印度一首很老的老歌,后来被新的歌手翻唱,据歌迷们反映,这首歌的歌手的声音很妖娆,是对印度神秘女子的写照。

㈣ 印度古典音乐的特点

印度古典音乐主要分为两个派别:北印度的叫做Hinstani,南印度的叫做Carnatic(或者Karnatak)。从北方的Kashmir(克什米尔)到西部的Punjab,再到东部的孟加拉和阿萨姆,最后再到南方的Maharashtra和north Karnataka都受到Hinstani(北印度音乐)的影响。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独立前,他们受到北印度音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虽然在这半个世纪期间,这种影响已经被削弱了。而Carnatic(南印度音乐)主要在南部四个邦Karnataka,Andhra Pradesh, Tamil Na以及Kerala(喀拉拉邦)。北印度古典音乐和南印度古典音乐最显着的区别就是北印度音乐受到伊斯兰教的文化的影响非常大。而南印度古典音乐则更多地保留了印度教的文化。

Bhajans(拜赞歌)是一种崇神歌曲,印度人认为在吟唱Bhajans时,声音所产生的能量可以被人的身体所接受。有包括ram Bhajans,krishna Bhajans,shiv Bhajans,hanuman Bhajans,lakshmi Bhajans,rga Bhajans以及一些其他的类型的Bhajans。

Folk music则是指印度的民间音乐,因为印度的种族差异导致了随着地域的不同,印度的民间音乐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象一些婚礼葬礼上的音乐,而象在印度的Andhra Pradesh地区,父母或者长者对于年轻人的性教育也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民间音乐来实现的。

而Ghazal原来是来自波斯的一种诗歌形式,传到印度后印度人开始用乌尔都语来创作,在18世纪又被配上了Khayal,于是形成了这种诗歌吟唱。象Aasha Bhosle、Abida Parveen等等着名的歌手都唱Ghazals。

印度音乐还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非常强大的同化力量。象西方的许多乐器在进入印度后就完全被印度音乐改良,它的演奏方法,技巧完全彻底地印度化。象小提琴、吉他、萨克斯、曼陀林等等。其中小提琴是最着名的。演奏的方式从站立演奏转变为坐着演奏,拉音阶的时候也完全不同,加上了许多的滑音。印度音乐最迷人的一个地方就是装饰音繁多。

㈤ 印度音乐特点

印度音乐要素中,拍子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印度人对于拍子相当重视,这是来自于他们自古以来的作诗法和诗的韵律之观念。因为在印度,无论是梵语或是地区方言,全部的音节都是适应其时间的长短而被分类的。

另一方面,由于印度的诗完全没有所谓的强弱音节之分,所以他们以时间的长短分配做为分割法。印度语言学者,对于诗中各种各样的拍子仍然相当的重视,而且也要求的非常严格,甚至有些学者仍然依照诗的韵律法来教习。

印度人对于节奏的感觉或有关时间之继续,皆非常的敏感和熟悉。这也是印度人所以很容易将歌词或诗配上音乐或将音乐填上歌词或诗的原因。

除此之外,印度人对于各种各样节奏组合的预判能力也很强。例如印度人在鼓的即兴演奏中,能够很快速地而正确地判断大鼓的节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节奏型组成的。

印度音乐如同其他民族音乐一样自成一格,强烈反映出其风土民情与生活型态。印度音乐极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着重于心灵的精神层面一般,民族音乐复杂、神秘而多样化,且具有冥想的性灵音乐特色。

(5)南印度音乐叫什么扩展阅读:

印度音乐的底蕴:

印度音乐丰富而复杂的传统,实在是今天是世界音乐文化最丰富的宝藏,也正应验了这个历史攸久民族的伟大,在印度音乐中,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些在其他音乐文化中已经失传的特质,音乐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与宗教情怀,即兴演奏的特殊能力,音乐与数学与整个宇宙之间特殊的关系等等;

许多现代的音乐家,无论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从印度音乐中寻找灵感的例子,但相对起来,真正研究印度音乐,演奏印度音乐仍然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们应该先从欣赏印度音乐开始,进而了解实践,必定能够开拓我们的听觉的领域,丰富我们的文化。

㈥ 【印度歌舞介绍】急求印度歌舞种类,及介绍

从地区角度看,印度舞蹈可分为北印度舞蹈和南印度舞蹈两类。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罗多舞和格塔克里舞。
除上述古典舞蹈外,印度各地还有许多民间舞蹈。这些民间舞蹈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深受群众欢迎,是印度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舞蹈内容和性质区分,印度舞蹈可分古典和民间两类。古典舞蹈有四个,即曼尼普利舞、婆罗多舞,格塔克里舞和克塔克舞。印度舞也可以分为北印度舞(Kathak)和南印度舞(BharataNatyam)。北印度舞的音乐为 Hinstani,南印度舞蹈则采用了Carnatic音乐,两种音乐节奏和旋律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跳Kathak时,腿须笔直,身体曲线始终保持流线形,这种舞蹈讲究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手部动作,结合华丽的服饰和化妆,通过肢体语言而非音乐来演唱来传情达意;而跳BharataNatyam时,腿可弯曲,身体幅度变化很大,更具欣赏性。
从地区角度看,印度舞蹈可分为北印度舞蹈和南印度舞蹈两类。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罗多舞和格塔克里舞。
1.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产生于曼尼普尔地区,因而得名。曼尼普尔一向有“舞蹈之乡”的称号,舞蹈是曼尼普尔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妇女必备的一种美德。
曼尼普利舞,由优美的民间舞蹈发展而来。据民间传说,在古代,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创造了一种舞蹈,并且选择了一片适于跳这种舞的山谷地带,但是地势低洼,淹在水中。于是湿婆神用他的三叉戟劈山排水,填平了洼地,开辟了一片跳舞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曼尼普尔。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在曼尼普尔跳的第一个舞蹈叫拉伊哈罗巴舞。拉伊哈罗巴舞就是曼尼普利舞的原始形式,它是一种祭奠村神的舞蹈,跳舞时,往往全村人参加。
曼尼普利舞是几种舞蹈的总称,属于曼尼普利舞的有与颂神有关的班格·贾兰恩舞(快步舞)、格拉达尔·贾兰恩舞(击掌舞)、表现克里希纳(黑天神)童年生活的拉卡尔舞(伙伴舞)、泼水节时跳的塔巴尔·金格比舞(月光舞)等。平常人们所说的而且也是闻名全印的曼尼普利舞,是指充满艳情的拉斯·利拉舞而言。据说,大约在1700年前,曼尼普尔地区出了一位国王,名叫杰辛格。一次,他在梦里看到了拉斯·利拉舞,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便教他的女儿学会了这种舞蹈。从此,使这个舞蹈得以流传至今。
拉斯·利拉舞又包括瓦森德·拉斯舞(春舞)、衮古·拉斯舞(林舞)、马哈·拉斯舞(大舞)、尼碟耶·拉斯舞、迪沃·拉斯舞等。所有这些舞蹈,都是表现克里希纳和高比族(一种牧族)姑娘们之间的爱情和嬉戏情景的舞蹈。舞蹈的主角是拉塔和克里希纳。
拉塔和高比族姑娘们穿一种叫巴尼格的圆圈裙,没有褶纹,裙子上罩一件薄纱,腰部系一根腰带,上身穿一件紧身短衣,头戴薄纱巾和帽子。克里希纳穿黄色衣服。他们的服装色彩,同舞蹈气氛十分协调,使舞蹈显得更加婀娜多姿,优美动人。
2.婆罗多舞
婆罗多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印度学者认为,这个舞蹈渊源于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但在南印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婆罗多舞在南方的发展,与南方各庙宇里的神奴有密切关系,传说仙人婆罗多是这个舞蹈的祖师。
关于婆罗多舞的来历,说法不一,但不管哪种说法,都与阿周那有关。有一个故事说,在阿周那寄居他乡时,他把这个舞蹈教给了摩德斯耶(维拉特)国的公主乌特拉。后来,这个舞蹈又从维拉特(今天的斋普尔)传到全印度;另一个故事说,阿周那在羯陵伽国京城马勒格·巴登摩时,把这个舞蹈教给国王吉特拉瓦亨的女儿吉特朗格达(她后来同阿周那结了婚)。所以在南印度,一般认为,吉特朗格达后来当了神奴,阿周那回国时,她没有和他一起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舞蹈是由泰米尔纳德邦着名的民间舞蹈古拉温吉舞发展而来。古拉温吉是一个流动的山族,他们在全邦范围内活动,靠看手相和跳舞卖艺营生,他们跳的舞就叫古拉温吉舞。古拉温吉舞比婆罗多舞简单,但是很受欢迎。
哑演是婆罗多舞的特点,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动作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诸如战争、爱情、仇恨等等。它需要道具,戴各种面具表达不同故事也是此舞的一大特点。婆罗多舞一般由格尔纳塔克音乐伴奏。阿尔利布琴一响,演员并拢双脚,两手向头上方伸去,然后随着幕后传来指挥演员动作的乐器声,演员用颈部、嘴、眼睛、双手及身体其他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情,自如地表现各种思想。
3.格塔克里舞
格塔克里舞是喀拉拉邦最有名的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格塔克里舞实际上是一种故事性很强又独具特色的颂神舞。大诗人瓦拉多尔称格塔克里舞为“艺术的皇后”。把故事、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和绘画巧妙地结合起来,是格塔克里舞的一大特点。
格塔克里舞通常在庙会期间于夜晚演出,剧中所有角色均由男子扮演。表演的形式是哑演,但有敲打乐器伴奏。舞中的故事情节,用朗诵诗的形式表达。诗句都是梵语化的马拉雅拉姆语,一个人在幕后朗诵。演员身躯的姿态和手势,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双脚跳动的快慢,两手和十指的各种动作以及眼睛、鼻子和嘴唇等的不同动作和表情来表现诗句的内容。演员们只表演不说话。优秀的格塔克里舞演员,十分精通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演技巧,他们只用眼神就可以表现各种思想感情,用眼睛转动的快慢,表现圆圈,阿拉伯数字“8”等。他们表演天鹅、蛇和猴子等动物的动作,形象也非常逼真。他们甚至可以用半边脸表演憎恶和愤怒,用另一半脸表演高兴和欢乐。
面部化妆在格塔克里舞里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化妆,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经过化妆的面部,有助于表现舞蹈的各种思想内容。他们用米粉熬成的稠浆糊,涂在面部,根据角色的不同,再涂上绿色、红色和黄色等五种颜色,正面人物脸上再涂浅绿色和白色;反面人物脸上涂几层粉白色,鼻子四周涂红色,眼睛四周涂黑色,佩戴红胡须;女角在黄色和淡红色的底色上,涂一层白色。
格搭克里舞,一般都取材于《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但是现在也有人用它作为政治宣传的手段。
格塔克里舞蹈艺术,一般人不太容易欣赏,但是在喀拉拉邦,人人都能领会它的艺术美,而巳城市乡村都会演格塔克里舞。
4.克塔克舞
克塔克舞产生于北方邦的首府勒克瑙,是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的着名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
克塔克本是一个种姓,专门从事舞蹈,以卖艺为生,他们所跳的舞叫克塔克舞。克塔克舞原是一种宫廷艳情舞,在封建帝王时代,专供王公贵族茶余饭后消遣。现在成为大家皆跳的舞蹈。
克塔克舞男女均可表演。内容主要是表现克里希纳与拉塔的爱情故事。克塔克舞演员的脚上系有许多小铜铃,演员随着鼓声的变化而发出不同响声,时而铿锵有力,繁音流泻;时而细碎悦耳,娓娓动听。随着鼓点和音乐用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表现各种感情,所以有人称它是表演各种体态的舞蹈。目前这种间蹈大多出现在银幕上和舞厅里。
印度除古典舞蹈外,各地还有许多着名的民间舞蹈。印度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在古典文献《夜柔吠陀》和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中都有记载。有些是属于宗教性的,有些是属于季节性的等等,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深受群众欢迎,所以有些民间舞蹈能够世代相传。现择要分述如下:
彭戈拉舞,是旁遮普人在丰收季节跳的一种庆丰收舞。舞者不拘老幼,任何人都可参加。只要有块空地,一群人聚在一起,敲起鼓,便可跳起来。开始是沿圆圈跳,新来者可随时加入,而不会打断舞蹈的连续性。鼓手站在场地中央,舞者围着鼓手转圈。鼓者击一会儿鼓,便把鼓槌向上举起,跳舞的人看到举起的鼓槌,便加速步伐,越跳越快,全身也随着快速抖动,并且一只脚着地,举起双手,不断跳跃转圈。跳到高潮时,他们双手击掌,不时发出“巴莱!巴莱!”或“嗬!嗬”的喊叫声。喊声异常威武雄壮,舞蹈欢乐活泼,跳的人常常乐而忘形,看的人也往往手舞足蹈。高潮过后,就变为慢步舞,随着悦耳的音乐,用一只脚缓缓地跳。这时其中一个人突然用手蒙住左耳,唱支歌,大家又立刻像起初那样狂舞起来。如此快慢相间,反复几次,跳的时间可长达几个小时。熟练的彭戈拉舞演员甚至能做出十分复杂的杂技动作,例如躯干接近地面,脊柱后仰或者一个跳舞者站在他的肩膀上,他则屈膝跪着跳舞。由于彭戈拉舞没有严格的规则,它给人们一种新鲜、自然和充满活力的印象。这种舞的动作明确无误地体现了旁遮普邦人的男子汉气概。
彭戈拉舞有几种,其中主要有鲁迪舞、秋莫尔舞、纠格尼舞等等,彼此略有区别。这种舞技巧高超,队形多变,无矫揉造作之感。用音乐和手鼓伴奏,旋律优美,和谐有致,而且自然感人。
舞者的服饰是头上缠时髦的头巾,下身围条漂亮的围裤,上身穿一件丝织宽衣,衣上染着蓝或深红颜色,绚丽夺目。脚上系有脚铃,舞者足部的动作熟练,伴随着音乐、手鼓和脚铃有节奏的响声,生动地表现出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那愉快的曲调和灵巧、优美的舞姿,以及那丰富的表情,体现了印度人民战胜自然,获得丰收的决心与乐观精神。
格塔舞,是旁遮普邦最古老的舞蹈。“格塔”的意思是击掌。从前跳格塔舞是为了取悦天神。今天在人们结婚等喜庆活动时也跳这种舞蹈。
格塔舞非常简单,然而舞姿动人。这种舞通常是在月夜跳,舞者先围成一圈,然后随着急促的鼓点,逐步把圆圈扩大。这时,有三四个人走到圆圈中央开始起舞。他们边跳边唱,起着领唱作用。他们唱的歌叫塔拜或巴德,每次唱到最后一句时,其他人一边拍手,一边重复唱一次,如此反复,直到结束。
格塔舞一般是妇女跳的舞蹈,男子也可以跳,但是要和妇女分开,另外围成一圈。只有庆祝结婚时,男女才可以共舞。
秋莫尔舞(即狂舞),是男子跳的一种舞蹈。虽然不像彭戈拉舞那么着名,但在旁遮普的广大农村也很盛行。因为它是与农业节日有关的舞蹈。这种舞蹈任何时候都可以跳。它和格塔舞类似,跳时先围成圆圈,在鼓声伴奏下,有时男子每人各持一短棒,相互有节奏地敲击,转圈跳舞。跳秋莫尔舞的人,头上要系一种带缨络的华丽头巾,穿白色圆领长衫,披各色布单,布单两头系在左腰,色泽鲜艳的宽边下衣一直笼到脚面,脚穿软鞋。秋莫尔舞十分优美动人,一跳就是三四个小时。
另外,喀喀舞、鲁递舞等,都是盛行的女子舞蹈。
波瓦依舞,是古吉拉特邦的一种着名民间舞剧、形式很特殊,舞中有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与歌舞剧相似。角色全由男子扮演,观众也全是男的。
表演波瓦依舞剧是袍吉格族、纳耶格族和迪拉格尔族的祖传职业,他们组成歌舞剧团,串乡走村,四处巡回演出。尤其在九夜节时,一定要表演皮瓦依舞,以迎接波瓦依神母(即难近母),这就是舞剧名字的由来。
这种舞剧没有舞台,在露天广场或庙宇的庭院内演出。不过演出时,需要在庭院或广场里放一个难近母神像,并在像前点盏油灯。演出常常从头天晚上持续到第二天清晨。每一个波瓦依舞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个斯旺格,每个斯旺格有一两个角色,表演某一个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或社会人物。舞剧中往往夹杂一些讽刺性的笑话,用以达到某种揶揄目的,很有意思,深受人们的欢迎。
格尔巴舞属于敬神舞,是古吉拉特·邦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它有两种形式,即“格尔巴”和“格尔比”。格尔巴舞是女子跳的,格尔比舞是男子跳的。
妇女跳格尔巴舞时,把点着灯的陶罐或某种农作物的青苗放在舞场中央,然后围成圆圈,头顶带孔点灯的陶罐,在伴唱声中,尽情舞蹈,以表示对大地母亲祈祷。此舞别具一格,由于头顶带孔点灯的陶罐,随着身体的摆动发出闪烁的灯光,如同钻石一样美丽,灯光照出的影子也特别好看。过九夜节时,妇女们尤其喜欢跳格尔巴舞。美丽的姑娘们头顶点灯的陶罐,成群结队地跳着舞前往各家,邀请大家前来参加跳舞。连续九天的节日期间,处处是舞蹈,家家有歌声。除了敬神性的节日,如在克里希纳降生节、罗摩诞生节外,其他一些节日也可跳这种舞蹈。春节、姑娘节、寡妇节等节日,也跳格尔巴舞。
格尔比舞是在九夜节时,男子们为纪念难近母神而跳的一种舞蹈。其他时间一般不跳这种舞。舞场的布置和跳法,同女子跳的格尔巴舞一样,只是男子跳舞时,头上不顶陶罐。跳格尔比舞的人,上身裸露或穿带花边的古式长衫,下身穿一条拉贾斯坦式的裤子。
拉斯舞,是古吉拉特邦另一种着名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这是一种男女混合舞,有三种形式,即登得·拉斯格(棍子舞)、达尔·拉斯格(击掌舞)、拉黑德·拉斯格(表演舞)。登德·拉斯格舞(棍子舞)在北印度尤为流行。在秋月节时,处处都可以看到跳这种舞的场面,其他节日时也有跳这种舞蹈。从前,拉斯舞只是表演黑天神的生平事迹,只唱与黑天神有关的歌曲,今天歌词内容有了变化,也可唱其他歌曲。跳拉斯舞时,服饰打扮没有一定之规,一般女的穿宽上衣和裙子,男的穿长衫或瘦腿裤,有时要有一个演员打扮成黑天神的模样。

㈦ 印度舞基础知识介绍

印度舞基础知识介绍体会舞的魅力;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过“;印度舞分为北印度舞和南印度舞;基本动作:印度舞节奏明快,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服装:在印度,一般只有已婚妇女才穿长达6米的纱丽;配饰:额头上贴的长尖形饰物叫BINDI,传统BI。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 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相当发展。

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印度舞分为北印度舞和南印度舞。北印度舞的音乐为Hinstani,南印度舞蹈则采用了Carnatic音乐,两种音乐节奏和旋律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印度舞——表演给神看。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借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基本动作:印度舞节奏明快,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0多个动作。包括了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昼夜等自然现象。 起舞前,腿保持弯曲,手合起来,行开启礼。 手伸展开,脚向前跨一步。随着音乐开始变换手姿。 音乐中开始出现“咚咚”的节奏,开始变换脚步动作。 保持微笑。 舞蹈动作越来越快,手姿变化丰富。

服装:在印度,一般只有已婚妇女才穿长达6米的纱丽,但舞者例外,哪怕很年轻的女孩也可以这样打扮。有时候,舞者也穿PUNJABI:裤子+过膝长衣+长围巾。裤子的款式有很多,有些宽大,有些紧身。围巾的系法也不相同,平时可以戴在脖子上,跳舞时系在腰间,增加线条感。PUNJABI已成为时尚,去年日本便风靡这种款式的衣服。

配饰:额头上贴的长尖形饰物叫BINDI,传统BINDI很大,上面镶满了钻和宝石。但现在流行的是简练的款式。女孩一般在结婚或跳舞时佩戴它。眉毛上方的一圈散钻也可以叫BINDI,表示好运。

红点:眉心点红点。跳舞时,为了增加亮度,也可用小钻代替传统的红点。不跳舞的时候,通常只有已婚妇女才能点红点。

手镯:印度舞中,手势是非常重要的舞蹈语言,所以舞者很在意手镯。佩戴数量很多,最多可达20个。

脚镯:印度舞中有许多跺脚的动作,要有脆响的.声音,又有急促的节奏,所以脚躅很重要。

手姿:印度舞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手姿。手部姿态约有100多种,每一种手姿都有特定的意义,有的代表美丽,有的代表和平,有的代表生气,有的甚至表示丑陋。印度人相信手姿是人和神交流的符号,而不同的神喜欢不同的手姿。

微笑:舞蹈过程中,舞者发自内心的微笑终始如一,表达了喜悦平和的心境。 头动:头部有节奏地向左、右动。

腰动:腰部的摆动让身体婀娜多姿。

脚动:脚尖、脚跟、跺脚。印度舞脚的动作也极具表情。 眼睛:舞蹈时眼睛随之转动是印度舞精髓所在。

印度舞手语变幻莫测。比如用手指脸的姿势表示美丽,荷花手姿是表演给神看时常用的手姿。手姿不仅表演起来令观者眼花缭乱,花样繁多的手姿还反映了表演者活跃的思维,是一种真正的脑部锻炼,可谓“心灵手巧。” 跳跃的姿势代表了印度神鸟“PIKAKE”。跳跃时,注意要眼睛盯着手。这种跳跃姿势不仅好看,还能练习身体平衡能力,提高骨密度,特别是臀部和骨盆的力量。 与其他舞蹈不同,印度舞要求跳舞者常常处于半蹲的姿式。这个姿式对大腿和臀部线条很有好处噢! 想要有风情万种的眼神吗?向印度舞学习!头不动,四面八方转动你的眼珠,记得转动的时候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提踵立脚趾。印度舞脚的动作,会让你有美丽的小腿和脚踝。 舞蹈过程中,肩膀经常要保持端平的姿式,转头的动作也会帮助保养你的颈椎。 跳印度舞时,背部一定要保持挺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印度美人拥有全世界最撩人的背。

㈧ 印度派又叫什么

印度音乐被称为“印度派”。印度音乐的起源是隐藏在音乐创作者美丽的神话之中。印度人认为印度音乐 是由湿婆神“Shiva”所创造的。在印度,对于古代音乐之权威者中,最伟大的人物,即使在今日的印度仍然 受到音乐家们尊敬崇拜的,应该是13世纪初的莎兰咖提瓦(Sharangadeva)这位圣者。
印度派音乐分为北印度和南印度两派,虽然演奏乐器及歌曲风格不同,但音乐用语及理论却是相通的。西塔琴是北印度的代表乐器。北印度音乐受伊斯兰教文化及波斯音乐的影响,属宫 廷音乐一类,与具有印度教浓厚色彩的南印度音乐性质大异其趣。
北印度音乐
又称兴都斯坦音乐,兴都斯坦也并非是指单一的音乐型,北印度在不同的地区或民族、家族,亦创造不同的风格兴都斯坦的音乐,在北印称之为贾拉那(Gharana),意为家族音乐。不同家族音乐,拥有各自的传统和音乐理论,拥有自己的训练传承方法。这种族式的音乐,造就不同风格的乐风,得以传承至今,历久不衰。
卡那提克
南印度音乐又称卡那提克音乐,亦称之庙堂或宗教音乐,不论是器乐或声乐或和宗教颂赞庆典舞蹈,几乎都和印度教有关。这些音乐搭配不同的节拍,从单纯到变化多端,非常多样。至于卡那提克的乐风,比较统一,即便在不同的学校,但所教授的乐风,几乎是来传统的拉格(Raga)约有72种,一些有名的南印度乐器如维纳琴、笛、印度小提琴,打击乐器,如魔力单根鼓及陶壶鼓等,个别音乐家的成就,远高过于学院制的;这点和北印度颇为相似。

㈨ 印度音乐的音乐现象

印度音乐的起源是隐藏在音乐创作者美丽的神话之中。印度人认为印度音乐是由湿婆神“Shiva”所创造的。在印度,对于古代音乐之权威者中,最伟大的人物,即使在今日的印度仍然受到音乐家们尊敬崇拜的,应该是13世纪初的莎兰咖提瓦(Sharangadeva)这位圣者。之后由于伊斯兰教入侵北方,逐间影响南北音乐风格的区别,而北方信伊斯兰教的国王阿克巴(1542-1605 A.D)则是一个非常喜爱音乐的君主。因此,在他治理期间,其宫廷乐师Tan Sen开创了北印度音乐之先河,印度音乐的raga(拉格)受到他的影响,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印度的室内乐,亦从阿克巴大帝即位之后,与印度寺院的音乐、戏剧等,一并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印度音乐要素中,拍子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印度人对于拍子相当重视,这是来自于他们自古以来的作诗法和诗的韵律之观念。因为在印度,无论是梵语或是地区方言,全部的音节都是适应其时间的长短而被分类的。另一方面,由于印度的诗完全没有所谓的强弱音节之分,所以他们以时间的长短分配做为分割法。目前的印度语言学者,对于诗中各种各样的拍子仍然相当的重视,而且也要求的非常严格,甚至有些学者仍然依照诗的韵律法来教习。印度人对于节奏的感觉或有关时间之继续,皆非常的敏感和熟悉。这也是印度人所以很容易将歌词或诗配上音乐或将音乐填上歌词或诗的原因。除此之外,印度人对于各种各样节奏组合的预判能力也很强。例如印度人在鼓的即兴演奏中,能够很快速地而正确地判断大鼓的节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节奏型组成的。

印度音乐如同其他民族一样自成一格,强烈反映出其风土民情与生活型态。印度音乐极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着重于心灵的精神层面一般,民族音乐复杂、神秘而多样化,且具有冥想的性灵音乐特色。

印度音乐大致可分为南印度音乐与北印度音乐两派,虽然演奏乐器及歌曲风格不同,但音乐用语及理论却是相通的。西塔琴是北印度的代表乐器。北印度音乐受回教文化及波斯音乐的影响,属宫廷音乐一类,与具有印度教浓厚色彩的南印度音乐性质大异其趣。

印度音乐丰富而复杂的传统,实在是今天是世界音乐文化最丰富的宝藏,也正应验了这个历史攸久民族的伟大,在印度音乐中,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些在其他音乐文化中已经失传的特质,音乐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与宗教情怀,即兴演奏的特殊能力,音乐与数学与整个宇宙之间特殊的关系等等;许多现代的音乐家,无论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从印度音乐中寻找灵感的例子,但相对起来,真正研究印度音乐,演奏印度音乐仍然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们应该先从欣赏印度音乐开始,进而了解实践,必定能够开拓我们的听觉的领域,丰富我们的文化。

印度音乐的由来:印度音乐一般相信是源自吠陀(Veda)。由湿婆神所创,传授音乐给印度人的圣者称李习(Rishi)。李习拿拉达(Rishi Narada)、善弹维纳琴,唱圣歌。相传李习的音乐技巧和印度音乐的建立,是受到全智神维希奴(Vishnu)所感召的。

山吉他(Sangita):印度梵语,涵盖声乐(Geet)、器乐(Vadya)、舞蹈(Natya)和戏剧等元素。

印度古典音乐区分为北和南2大支,南印度称之卡那提克(Carnatic),是泛指南部大省卡纳塔克(Karnataka)和其他南部各省的南印度音乐;北印度又称之为兴都斯坦音乐(Hinstani)是指北部兴地语(Hindi)地区和西北边境及东部西孟加拉等均统称北印度音乐。

北印度音乐:又称兴都斯坦音乐,兴都斯坦也并非是指单一的音乐型,北印度在不同的地区或家族、族群,亦创造不同的风格兴都斯坦的音乐,在北印称之为贾拉那(Gharana),意为家族音乐。不同家族音乐,拥有各自的传统和音乐理论,拥有自己的训练传承方法。这种族式的音乐,造就不同风格的乐风,得以传承至今,历久不衰。

卡那提克:南印度音乐又称卡那提克音乐,亦称之庙堂或宗教音乐,不论是器乐或声乐或和宗教颂赞庆典舞蹈,几乎都和印度教有关。这些音乐搭配不同的节拍,从单纯到变化多端,非常多样。至于卡那提克的乐风,比较统一,即便在不同的学校,但所教授的乐风,几乎是来传统的拉格(Raga)约有72种,一些有名的南印度乐器如维纳琴、笛、印度小提琴,打击乐器,如魔力单根鼓及陶壶鼓等,个别音乐家的成就,远高过于学院制的;这点和北印度颇为相似。

民歌(Folk):民歌简单的说,是各地方自行发展的歌谣,这和古典音乐严谨和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充满了地方风格的风味,唱腔自由热情奔放,代代传唱的民歌,风格回异,各具特色,印度人很容易分辨,不同名歌曲风所代表的地区。

印度音乐的音阶:印度音阶组成称为史瓦拉(Swara西方的Note),其组成的音符称谓沙/利/加/马/帕达/你 SA/RE/Ga/Ma/Pa/Dha/Ni这和西方的音符Do/Re/Me/Fa/So/Ra/Te很近似,但并不等同。西方的钢琴可细分到12个微分音程,因为印度的音阶则可分成22个微分音程,称之为书如替(Suruti)。

印度古典音乐最重要的二种元素拉格(Raga)和搭拉(Tala)。

拉格(Raga)是印度古典音乐的基本调(Tune),也可说是旋律的种子,拉格在兴都语源自(Sanskrit),其意为色彩(Color)或热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图借特定的音符组合的旋律,来引领聆听者的情绪和感情,由5个到7个音符,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变化。

拉沙(Rasa):是拉格的情境或情绪,可归纳成九种;喜感的=游戏,惊喜的=惊奇,悲伤的=悲情,愤怒的=愤恨,恐怖的=害怕,排坼的=厌恶,情欲的=性爱,英雄的=征服,宁静的=和平

㈩ 印度音乐的由来

印度音乐一般相信是源自吠陀(Veda)。由湿婆神所创,传授音乐给印度人的圣者称李习(Rishi)。李习拿拉达(Rishi Narada)、善弹维纳琴,唱圣歌。相传李习的音乐技巧和印度音乐的建立,是受到全智神维希奴(Vishnu) 所感召的。. 山吉他(Sangita):
印度梵语,涵盖声乐(Geet)、器乐(Vadya)、舞蹈(Natya)和戏剧等元素。
印度古典音乐;区分为北和南2大支,南印度称之卡那提克(Carnatic),是泛指南部大省卡纳塔克(Karnataka)和其他南部各省的南印度音乐;北印度又称之为兴都斯坦音乐(Hinstani)是指北部兴地语(Hindi)地区和西北边境及东部西孟加拉等均统称北印度音乐。 印度音阶组成称为斯瓦拉(Swara西方的Note),其组成的音符称谓沙/利/加/马/帕达/你 SA/RE/Ga/Ma/Pa/Dha/Ni这和西方的音符Do/Re/Me/Fa/So/Ra/Te很近似,但并不等同。西方的钢琴可细分到12微分音程,因为印度的音阶则可分成22个微分音程,称之为书如替(Suruti)。
.印度古典音乐最重要的二种元素拉格(Raga)和搭拉(Tala)。
.拉格(Raga)是印度古典音乐的基本调(Tune),也可说是旋律的种子,拉格在兴都语源自(Sanskrit),其意为色彩(Color)或热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图借特定的音符组合的旋律,来引领聆听者的情绪和感情,由5个到7个音符,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变化。
拉沙(Rasa):是拉格的情境或情绪,可归纳成九种;
1) 喜感的=游戏
2) 惊喜的=惊奇
3) 悲伤的=悲情
4) 愤怒的=愤恨
5) 恐怖的=害怕
6) 排坼的=厌恶
7) 情欲的=性爱
8) 英雄的=征服
9) 宁静的=和平
在传统习惯上,不论是唱或演奏要点选的拉格是完全依据时间、季节、情绪来决定的,早晨/中午/晚上或悲伤/喜悦/春夏秋冬或敬神....等,拉格是不容混淆的。
拉格和表演者的关系和要求:拉格不只是固定之旋律型,由于加上时间、加上拉萨(Rasa)等抽象的情境情绪的诉求及即兴的技巧、演奏长短自主的*控,因比表演者也是创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胜任称职的印度表演者。 传统拉格不外乎和宗教敬神,和每天不同时序、季节更替、
七情六欲有关,数量有限,但主拉格(主旋律/印度人称国王或先生拉格)和伴随主拉格的副拉格(副旋律/印度人称皇后或妻拉格) 结合演奏家的创造力又可产生新的拉格。
但乐师,必需恪守拉格的规范(如时间、理念、情绪、音调速度)、原创精神或转承启合的流畅动听等要素,才不致于画虎不成反类犬。 印度称之为山吉儿坦(Sankirtan),如果把拉格比做西方的交响乐亦可分出几个乐章;第一乐章是阿拉谱(Alap)是即兴自由发挥(Free-Farm)的慢板乐章、此乐章主要的功能是要引领听众进入主拉格的情绪中。
第二乐章是就耳(Jor)鼓手的节奏适时的加入在拉格的主旋律,数不清的主旋律和亦步亦趋的鼓声由慢板逐渐增强。
第三乐章是最后一个乐章,是通常是快板的乐章,但演奏者无论是主奏乐器或声乐或鼓手,可适时的做快慢交替,从2拍到16拍、慢、中板、快扳,称之为加特(Gat),但加特北印度较自由开放,南印度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加特北印度是在低八度到中八度音之间,南印度则在中八度到高八度之间。 搭拉(Tala)源自梵语,搭(Ta)坦达瓦(Taandava)湿婆(Siva)的宇宙之舞、象征宇宙生生不息的节奏。拉(La)是指湿婆神妃帕巴底(Parbati)的分身的舞蹈拉亚(Lashia),合称搭拉(Tala),塔拉近似西方的节拍,搭拉在印度是在节拍周期中固定的拍子(Rhythmic Cycle Containing a Fixed number of beats)印度的节拍非常复杂,从3-108拍(常用的5-23);常用的节拍型有 3+2 /3+3/4+4+4+4/4+3/3+3+3+3 等组合。
搭拉提供了精准旋律拉格的架构之基础;因此搭拉(Tala)和拉格(Raga)是印度音乐中不可缺的两大支柱。
最能发挥搭拉(Tala)的乐器,在北印度是塔不拉(Tabla)鼓,南印度则是魔力单根鼓(Mridangam)。
. 搭尔特(Thaat)北印度音乐学者巴特甘地的整理分类,从传统的72种拉格,重新整理出这十种不同的搭尔特,这十种塔尔通常和其他的拉格放在一起演出。这十种的塔尔的名称如下:
1) 毕拉瓦(Bilawal)朝/喜悦
2)马瓦(Marwa)午后/爱和热情
3) 白拉卫衣(Bhairavi ) 朝/悲伤
4) 白拉威(Bhairav)晨曦/虔敬
5)陶笛(Todi)朝/崇敬
6)阿沙瓦力(Asawari )黄昏/温柔
7)亚曼(Yaman)/(Kalyan)黄昏/阳气和热闹
8) 卡哈马吉(Khamaj)永恒之爱
9)卡飞(Kafi)朝热情
10)普尔卫(Poorvi)黄昏神秘。 是印度音乐节拍的起始音,但也是乐师(声乐/器乐) 的终止音。
由于印度音乐即兴是重要的元素,有了萨姆(Sam)可让各乐器、声乐,适时找到共同的起始点或终止点。 主要的鼓谱主要有北印度的塔不拉鼓谱,最常见的是Tintal 16拍 4x4x4x4=16拍,但回到Sam第一小节的头一个Dha的起点为结束点。
Ex. Dha Dhi Dhi Dha/ Dha Dhi Dhi Dha/ Dha Tin Tin Na /Na Dhin Dhin Dha/Dha
南印度Tala的鼓谱:主要的鼓谱主要有南印度的魔力单根(Mridangan)鼓谱
Adi Tala 4+2+2 =8拍 Ta Ti Nam Tom
. 史瓦拉(Swara)印度的基本音阶,也是印度知识之神萨拉斯瓦蒂(Sarasvati)从浩瀚无涯的宇宙,创造了印度基本音阶史瓦拉(Swara),这七个基本音阶有不同于西方的唱名,Sa/Re/Ga/Ma/Pa/Dha/NI是印度音乐的源头,没有女神创造的史瓦拉,就没有印度音乐。这七种唱名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神祇。
从史瓦拉这七音阶的自由变化,即可组合成动人的天籁!
萨拉斯瓦蒂女神身穿白衣,双手演奏维纳琴,一手持书,一手持佛珠,坐莲花,优雅美丽,女神萨拉斯瓦蒂女神,在一般寺庙不多见,在一年一度的萨拉斯瓦蒂女神的特殊纪念日,学校师生、工匠或商家所膜拜,为印度人祈求学问、智慧或艺术音乐家所膜拜之女神。

阅读全文

与南印度音乐叫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军团叫什么 浏览:10
怎么看待伊朗袭击伊朗 浏览:423
崇左和越南哪里交界 浏览:438
伊朗人平时吃什么 浏览:580
意大利在什么时候帮助过中国 浏览:25
英语单词印度怎么写 浏览:673
尼泊尔与印度哪个更穷 浏览:996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数是多少 浏览:998
琼海市里哪里有越南鞋批发 浏览:783
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朗的将军 浏览:943
印尼黄檀家具怎么样 浏览:285
印尼什么节日会放炮 浏览:942
在越南怎么可以玩微信 浏览:461
越南国土如何管理 浏览:462
为什么中国没有雇佣兵 浏览:739
印度青年药房怎么买药 浏览:633
如何自己去越南打工 浏览:53
中国第二个经济体在哪个省 浏览:677
伊朗为什么造不了战斗机 浏览:830
意大利有哪些运动项目 浏览: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