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代熬糖技术从哪国传入中国
唐代印度制糖技术传入中国。
中国是从唐朝开始,才有了制糖技术,中国人是从唐朝开始才尝到了糖的味道。而这有赖于丝绸之路。正是通过丝绸之路,邻国印度的制糖技术在唐代传入中国。
印度的制糖技术传入中国,是印度科技在中国传播和影响的一个重要例证。在古代,有三项西方科技发明被引入中国,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这三项技术即玻璃制造技术、制糖技术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玻璃制造技术是在南北朝时期引进的,后两项都是在唐代,在唐太宗时期被引进中国的,而且都是在唐太宗亲自过问和关注下引进并得到推广和发展的。
唐代的制糖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主要是由于从印度传入了当时先进的制糖技术。唐太宗派人到中天竺摩褐陀国去学习熬糖法,不仅学会了印度的制糖技术,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制出了比印度蔗糖质量还好的产品。扬州人对糖进行了改进和精加工,实现了制糖技术的飞跃。最早的白糖不可能洁净如雪,而是呈淡黄色。后来,优质的中国糖又传到印度,被印度人惊叹为“中国雪”。除扬州外,唐宋时期四川遂宁也是蔗糖的着名产地。
‘贰’ 糖是怎么来的
史前时期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发展为从谷物中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3个阶段。
早期制糖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饴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中有“周原__,堇荼如饴”的诗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说明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饴糖属淀粉糖,故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自西周创制以来,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
其中,北魏贾思勰所着的《齐民要术》(第89篇“饧”)记述最为详尽。书中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时至今日,这类淀粉糖的甜味剂仍有生产,也有较好的市场,在制糖业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2)印度糖业是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敦煌残卷中有一段关于印度制糖术的纪录,说印度出产甘蔗,可造最上乘的“煞割令”。“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译。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印度制糖术是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的。
中国甘蔗的种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甘蔗只是榨汁饮或直接食用,并未掌握制糖技术。汉末,中国开始用甘蔗汁制饴,但制作工艺非常落后。
‘叁’ 糖是怎么做的
1、糖大多数都是甘蔗做出来的,甘蔗清洁干净之后就会被送进压榨甘蔗的机器里进行压榨,这些压榨出来的汁是非常甜的,这就是糖的“原身”。
(3)印度糖业是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1、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2、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
3、手工业制糖阶段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
4、糖包括蔗糖(红糖、白糖、砂糖、黄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淀粉、糊精和糖原棉花糖等。在这些糖中,除了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其余的糖都要在体内转化为基本的单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肆’ 红糖的起源是什么
一、红糖的起源
人类对糖的喜爱,是基因里带着的。远古的人类以狩猎为生,肉食为主。除了偶尔采集一些蜂蜜,在水果成熟的季节吃一些浆果外,很少能够吃到甜味的食品,因此在遗传基因里,携带着对甜味的美好记忆。
因此,小孩子很少有不喜欢吃糖的,而且很容易吃过量,以至于大人不停提醒要少吃点,小心把牙吃坏了。这也是远古人类基因里遗传下来的,因为那时候不容易吃到糖,在浆果成熟的季节,爬上树,吃到饱。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制糖国家之一,用小麦、高粱等谷物来酿酒和制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诗经》里就有与饴糖有关的记录。说明在周代我们的祖先就会制作饴糖了。
成语“甘之如饴”的饴字,就是指饴糖,满足了我们的祖先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含饴弄孙描绘的是人间最美好的天伦之乐。
饴糖也叫麦芽糖,是最为古老的糖,现在还有人制作,在昆明叫叮叮糖,一般是卖糖人背一个装着饴糖的背篓,手拿两块铁块,沿街行走敲击,发出叮叮的声音。成为许多人美好的回忆。
而我们现在说的糖,一般是指用甘蔗或者甜菜制作成的糖。
中国最早有关甘蔗的记录出现在屈原《楚辞 ·招魂》的“腼鳖炮羔,有柘浆些”一句,柘就是甘蔗,柘浆就是甘蔗汁。说明战国时期就能对甘蔗进行原始的榨汁加工。
最早关于甘蔗加工而成的石蜜(固体甘蔗糖)的记录则出现在西汉初年刘歆的《西京杂记》里,有“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的记录,高帝是指汉高祖刘邦,石蜜就是甘蔗做的固体糖,还不是现在的手工红糖。进贡这个,说明在当时还是稀罕物。
到了东汉张衡的《七辩》中,出现了“沙饴石蜜”这个名词,沙饴就是砂糖,说明里面有蔗糖的结晶体,石蜜沿用西汉初年的叫法。
晋代,竹林七贤嵇康的孙子稽含在其所着的《南方草木状》中记录了甘蔗的形状、种植地和当时蔗糖的制作方法。
无独有偶,同时期的《南中八郡志》也做了同样的记录,说明甘蔗种植与两广、云贵等南方一带,使用的制作方法是曝晒法,即将甘蔗榨汁后,在太阳下曝晒,蒸发掉水分,留下糖分等固体物质,估计是受晒盐的启发。
中国官方正史中对老红糖的记载,最早见于《新糖书》太宗遣使者至印度取熬糖法。大唐盛世甘蔗的种植扩大,消费量也明显增加,原来的曝晒法制糖因为效率低下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唐太宗遣使“摩揭它”(现印度比哈尔邦南部),学习制糖技术,这就是手工红糖熬煮法的来历。大大提高了制糖效率。一直沿用至今。沙塘一词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使用的,沙就是指手工红糖中的结晶体,今天一般写作砂糖。
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制糖师傅已经掌握了蔗糖提纯脱色工艺,制出白糖,当时叫霜糖,同时,四川遂宁出现用甘蔗制作的冰糖。
唐代出现的土法制糖一直沿用到现在,延续一千多年。
唐代甘蔗种植和制糖技术传到日本。与此同时,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种植及制糖技术传到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随着大航海时代来临,这些国家又把他们传遍南北美洲国家。
中国第一部甘蔗制糖专着是北宋人王灼于1130年撰写的《糖霜谱》,全书分7篇,分别是中国制糖发展历史、甘蔗种植方法、制糖设备、工艺过程、糖霜性味、用途、制糖行业状况等。明末1637年,宋应星写出一本更系统更详尽的专着《天工开物》卷六《甘嗜》。
13~16世纪,随着东南沿海居民的下南洋,制糖技术传到东南亚岛国。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法两国的化学家发明了甜菜制糖技术,工业化制糖开始出现。二十世纪初,工业制糖开始在中国出现,手工制糖开始衰落。中国真正形成完整制糖工业体系是在1949年以后。高效低成本几乎完全取代了手工制糖,除了在极少数蔗糖产区还保留着手工红糖的生产外,几乎全被工业化取代。
二、红糖的消亡
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其中就包括食品的大规模工业化。大量的面包厂、饮料厂、饼干厂诞生并且迅速发展。这些食品加工厂,一律需要大量糖的供应,而块状的红糖,完全无法满足这些工厂的需求,一来其手工制作的方式无法量产,无法大量供应,二来是因其特殊浓郁的香味以及颜色。
于是,白糖厂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从1947年开始,中国陆续兴建了两百多家白糖厂。绝大部分工厂,采取了国际上普遍的硫化法脱色制糖,但是总有一部分尾料颜色无法脱除,这部分尾料,由于颜色呈现红色,被命名为“赤砂糖”。
赤砂糖投放市场以后,为了更快地被消费者接受,就借用了“红糖”这个名字,毕竟红糖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已被消费者接受,所以很多赤砂糖的包装上都进行了这样的标注:红糖(赤砂糖)。
近十年以来,为了顺应消费者的养生需求,赤砂糖厂家不断推出新产品,如大枣红糖、阿胶红糖、姜汁红糖、益母红糖,这些糖的价格比普通赤砂糖要高很多,而且直接冠上了红糖的名称,因此获得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
从严格意义上讲,赤砂糖并不是红糖,因为两者的工艺完全不同,前者是工业化制糖的产物,后者是传统手工制糖的产物,从物理性状,到营养物质、功效,都有很大差异。但是,由于赤砂糖价格低廉、包装精美、食用速溶方便,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几乎将传统的红糖赶出了商业市场,仅仅在一些偏远山区仍然在集市上出售。
中国一直没有红糖的国家标准,所以市场上的赤砂糖按照“红糖”名义进行销售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更正。但是,作为消费者,大家可以通俗地这样理解:红糖分两种,一种是最近几十年产生的赤砂糖,它是工业化制糖的产品;另外一种是几千年前传承下来的传统红糖,它一直是明火大铁锅的熬制方法制作的。
三、红糖的复兴
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人们对食材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很多工业化加工品也产生了很多的质疑,而传统天然的食材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最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淘宝上新兴起的“挑食”频道,恰恰反应着这种潮流。
传统红糖,也随着人们对品质的追求,逐渐回到人们的视线。农家土红糖首先在淘宝的渠道上慢慢复苏。
传统红糖与赤砂糖(红糖)相比,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其优点是纯粹手工制糖,柴火大铁锅熬制,没有任何化学物质添加,味道好,甘蔗的各种营养成分保留得比较好,古籍中关于红糖功效的记载都是指传统红糖。但是它的缺点是融化之后,经常会有白色的沫子或者杯底有杂质残留,让很多消费者误认为是生产过程不洁净导致。当然,最大的缺点在于其采用古法小榨的方式制作,无法量产,生产成本也始终在那里下不来。而赤砂糖是工业化制糖的产物,基本只含有蔗糖,但具有成本低廉、融化迅速的优点,因此在市场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四、红糖市场的现状
现今红糖市场鱼龙混杂,我们了解下来发现市场上纯正的红糖基本只占1%,网络上关于红糖的信息也很混乱,不实的情况很多。因为中医里关于红糖的药用功效,所指的是传统方式明火熬制的红糖,是手工无添加的红糖,所以在红糖的选择上我也比较倾向于这种。。
好红糖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好的原料和好的技艺。好甘蔗才能出好糖,而甘蔗的品质不仅与甘蔗的品种有关,还跟土壤和种植方式有很大关系。有的甘蔗根本榨不了糖,有的能做出糖但做的糖不香也不甜,剩下一部分可以做出又香又甜的纯正红糖。有了好的原料,还需要好的技艺,但因为近几十年工业对于手工艺的冲击,技艺好的熬糖师傅已是越来越少。从原料到工艺都决定纯正的天然红糖其数量一定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以前糖是限量供应的原因,因为在工业化以前所有的糖都是无添加的天然糖。
‘伍’ 科普文:关于糖的一切(1)| 血腥的历史与商业骗局
世界上出现一款饮料,“圣诞老人”是它的注册商标,电影植入,明星代言由它发明
《商标法》因它而生
总统为它代言
二战将它推向国际化
你猜出它是什么了吗?
没错,可口可乐
同一时期,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一大批食品巨头迅速涌起
1852年的卡夫食品(现亿滋国际前身)
1867年的雀巢
1898年的百事
1923年的玛氏公司等等
这些涉及咖啡、甜点、奶酪,饮料等食品各个领域的巨大财团,一条无形的线将其利益共同牵引——糖
糖——千年历史中,如何与人类政治、经济、战争产生密切联系,甜蜜的背后又蕴含着哪些血色的历史与肮脏的交易
公元前8000年,甘蔗在新几内亚被驯化种植
不过这种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农作物,在最初的漫长时间里被用来喂猪、牛等牲畜
没有人能想到这样普通的作物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搅动世界格局,带来无尽的杀戮与风雨
人类最早的食糖体验是蜂蜜,直到印度发现,并利用甘蔗熬煮,制作冷却糖浆,人类开始步入早期的制糖时期
公元前510年,波斯皇帝大流士(波斯为伊朗古语)侵略印度时发现了蔗糖的秘密
而随后的公元642年,阿拉伯人侵略波斯进而知道了蔗糖
之后甘蔗以及制糖术便随着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向西方扩张的脚步,踏入了北非和西班牙。
通过战争,甘蔗种植,以及蔗糖的制作方法以印度为发源地,不断扩散至世界各地
11世纪,欧洲基督徒,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在黎波里(中东地区)偶遇了甘蔗,他们欣喜将这种能给人带来能量和甜蜜的事物带回欧洲
与此同时,一场长达几个世纪的罪恶篇章悄然拉开序幕
蔗糖流入欧洲后一度受到皇室和权贵疯狂追捧,但苦于蔗糖的产量极低,使得蔗糖成为当时极为紧俏的稀有品,只有最顶尖的那一小撮人才有购买的资格。
在这样的背景下,蔗糖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财富与权势的象征!
不论是出于对甜食的喜爱还是为了秀优越,当时的欧洲对蔗糖的需求量开始积量狂增,欧洲侵略中东后接手了当地的种植园,但有限的产出根本无法满足欧洲日益膨胀的需求,欧洲贵族,迫切需要更多温暖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种植这种能榨取甜蜜的植物。
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远航,首次将甘蔗带入了新大陆,一场大范围的杀戮、掠夺与圈地开始了
甘蔗被带来这里不久,第一批奴隶也被输入进来,美洲原着民被争掠为奴工
牲畜在低叫,监工在怒吼,奴隶们在烈日下挥舞着镰刀轻声嘟囔着,汗水、灰尘、喧闹构成了这个岛屿的早期历史(——西敏司)
数以千万的黑奴被运往这里,高密度的劳作,使得几乎没有人能活着出去,据不完全统计,有6000万人因残酷的劳动,缺乏医疗措施以及试图逃跑,而死于甘蔗田中
公元1000年时,只有很少的欧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1650年时,英格兰贵族已经噬糖成癖
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连接着不列颠、非洲、美洲,饱含罪恶与屈辱的贸易三角形成了:
不列颠的工业制品被运往非洲,非洲奴隶则贩卖到美洲,而美洲的热带商品(棉花,咖啡,茶叶,烟草,香料等农产品)则销入宗主国以及其他邻国。
英国通过大肆发动战争建立殖民地,贩卖黑奴,白糖,棉花,建立起近现代世界贸易体系,开启了“日不落帝国”之路,世界的格局开始发生改变
19世纪,奴隶劳作伴随着废奴运动而彻底终结(英国1838年,法国1848年,波多黎各1876,古巴1884)
这些困于种植园内,几个世纪的奴隶,获得了名义上的自由,但孑然一身的他们离开种植园后根本无法生存,只能被迫接受种植园主的契约条件,加倍的工作与更低的报酬。
伴随着不列颠帝国放弃重商主义开展自由贸易,一个崭新的世纪开始了
由于美洲蔗糖的产量过剩,以及甜菜糖作为商业糖的冲击,蔗糖价格开始大幅下跌
糖从1650年的稀有品,1750年奢侈物,转到1850年的生活必需品,1850年后蔗糖的最大消费群体是穷人,相反1750年前则是富人(——西敏司)
这是一份博伊德勋爵整理数据(制作为曲线图)
在糖产量的巨大加持下,欧洲人嗜糖量也在每日剧增
时间回到20世纪初,英国每人每年平均吃100磅(相当于45kg)糖,美国也高达40磅以上,而这一数字,还在稳步攀升
人们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大量摄入隐性糖,而可口可乐的问世,碳酸饮料的风靡更加剧这一状况
1977年的美国,人们蔗糖消费的总量里65.5%的消费来自于预加工的食物——甜味的冷冻乳品、零食糕点以及软饮料
美国喝碳酸饮料的高峰期是1998年,那时一个正常的美国人,每年会饮用53加仑,相当于723罐碳酸饮料
百事可乐曾推出的激浪饮料大受追捧,但没人提醒民众,一瓶激浪相当于37茶匙的糖
在这样高摄糖环境下,美国以及欧洲地区,大量阿茨海默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相继爆发,科学界开始将怀疑的目光望向——糖
美国政府开始限制糖,每人每月只能吃两磅,并宣传人体不需要糖
糖背后无数财团和利益组织开始慌了,资本利益与公众健康开始正面交锋,资本深谙掌握了权威,才能在这场舆论战中称王
1943年,他们将糖研究基金整合到一起,第一项研究经费授予明尼苏达大学的Ancel Keys博士,用于“研究人体新陈代谢”。记住这个博士,接下来会考
1955年,艾森豪威尔总统心脏病逝世(新闻视频),这促使人们对健康关注达到顶峰
糖业迅速反应,三年后,一篇臭名昭着的七国研究出版,在这份报告中,成功把心脏病的原因,嫁祸给食物中的脂肪。而其撰稿人正是Ancel Keys博士(没错还是他)
1972年,John Yudkin博士,在《纯洁,白色和致命》一书中警告人们:糖,可能才是导致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病症的“真正兇手”,但其迅速被挺糖派科学家围攻,名誉扫地,而挺糖派代表依旧为——Ancel Keys
而随后的第二年,美国农业部研究者也相继报道出,过量摄入糖,危害巨大,并且向全世界人民发出警告
糖业资本开始意识到,脂肪这块遮羞布已经盖不稳了,一场经典的危机公关开始
资本为了转移公众焦点,设计并编织出计算卡路里的健康谎言
1g脂肪9大卡,1g糖只有4大卡
他们呼吁民众开始节食,吃糖没有问题,只要控制卡路里,开始鼓吹,糖要比脂肪更加健康!并且重金聘请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创始人Fredrick Stare 博士,在几家媒体上,撰写“科学文章”捍卫糖在美国饮食中主要地位。
大量被蒙骗的群众开始踏上吃糖减脂的瘦身之路,糖业背后的资本大肆掠夺财富,与此同时,美国及欧洲等国家仍深受糖尿病、炎症、肥胖症、心脏病等高度爆发的困扰
真相虽迟,但一定会到
2009年Robert Lustig 教授《糖:残酷的真相》演讲正式打响“反糖运动”的第一枪
2014年澳大利亚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揭开人体60天内,每天摄入40茶匙糖后健康变化
2016年更是揭露出糖业协会巨大丑闻——1965年曾高额贿赂哈佛研究员,让其帮写高级“科学”软文,将诱发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嫁祸饱和脂肪和胆固醇
更多的研究报道指出,糖可能引发的炎症,内脏脂肪的囤积,肝损伤,胰岛抵抗等问题,以及糖的成瘾性和对情绪波动等影响
当你在吃甜食时,比如棒棒糖果汁这一类,血糖会迅速升高,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从而感到快乐和兴奋;
但也会迅速回落,原因是胰岛素处理了糖分,同时会促进分泌五羟色胺,将情绪迅速拉下去;
当血糖下降至最低端时,负面情绪就会出现,由此身体又会释放压力激素,如肾上腺素将情绪拉高;情绪高后胰岛素再次卷土重来........
这就是为什么你的情绪总是波动。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指南,建议成年人和儿童每天的糖摄入量不超过25g,最高不超过50g
截至2018年,已有包括英国、墨西哥、爱尔兰等28个国家和7个美国城市宣布对含糖饮料进行征税,限制糖的添加量。
当阳光再次照耀拉丁美洲的广阔土地,这片曾被千万奴隶血染的田园焕发着勃勃生机,长达一个世纪的健康与资本的舆论战,最后也以正派的胜利而告于段落
资本的倾向就是逐利和贪婪,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若失去对生命和自然敬畏,每一枚硬币都将浸染着淋漓鲜血;公知与魔鬼握手,灾难悄然降临。
‘陆’ 印度开始限制食糖出口,限制的原因是什么
印度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二大食糖生产国,同时也是一个食堂消费国,印度对于糖的消耗量是比较大的,不过正是因为全球的粮食价格都在不断的上涨当中,这就导致食堂糖出口也遭到了限制,所以印度也开始限制食糖的出口。
不管是限制糖的出口还是限制小麦,还是限制其他的农产业,其实都是会跟周边的邻国造成很大的影响,当然印度之所以持续这种食糖限制出口的问题,也许也是对于将来的房价上涨采取的预防措施,自俄乌冲突以来,全球这个粮食价格都是在持续走高的情况,对于多个国家都是会出现供应紧缺或者是价格上涨等等情况的。
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巴西的糖厂用于乙醇生产的甘蔗数量非常大,也是会造成全球糖供应减少的情况,如果说糖价涨到高于乙醇价格的话,可能是会推动糖产量的增加,这是因为粮价的问题,多个国家其实都已经实施了粮食出口的这个限制力,包括面粉,植物油,豆类,小麦等等。
‘柒’ 古代中外科技交流的实例
印度是世界甘蔗发源地之一,也是最早发明蔗糖红糖加工技术的国家。印度制糖术是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中国甘蔗的种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甘蔗只是榨汁饮或直接食用,并未掌握制糖技术。汉末,中国开始用甘蔗汁制饴,但制作工艺非常落后。有文献记载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但中国真正派人前往印度学习制糖技术的事发生在唐代。据文献记载,唐朝时,为提高制糖工艺,唐太宗专派臣王玄策等去西域学习,并下令扬州地区大面积种植甘蔗,进贡朝廷用于试制蔗糖,所产蔗糖的品味超过西域。印度制糖法的传入对我国糖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以后,中国的制糖技术不断提高,品质不断改进。我们的先人还在印度红糖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消化吸收、改进创新。明代,中国人发明了红糖脱色技术,制造出了白糖,并将白糖制糖技术传回到了印度。据考证,孟加拉语和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意为“中国糖”,是中国制糖术传入印度的证明。
中国造纸术大约在公元3 世纪传入越南, 4 世纪传入朝鲜,5 世纪传入日本, 7 世纪传入印度, 8 世纪从中亚传入阿拉伯, 在公元8世纪751年,唐朝高仙芝与大食国(当时的阿拉伯)爆发怛罗斯战役,战败的唐朝士兵俘虏中有懂得造纸的工匠,造纸术便传入了西方;首先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境内)出现了中东第一个造纸作坊,794年巴格达出现中东第二个造纸作坊,造纸术由此传到阿拉伯地区。而后到达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 12 世纪传入欧洲。1150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建立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这时上距蔡伦造纸已有1000 多年。此后,法国(1189)、意大利(1276)、德国(1391)、英国(1494)、荷兰(1586)、美国(1690)都先后建厂造纸。到16世纪,纸张已流行欧洲。但到17世纪时,欧洲造纸术仍然只是中国宋代的水平。干隆年间,在清廷任职的法籍画师、耶稣会教士蒋友仁将中国造纸术绘制成图,寄回巴黎,从此先进的中国造纸技术才在欧洲传播开来。1797年,法国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罗伯特发明机器造纸,从而超越了中国。
‘捌’ 糖是什么时候流入欧洲的
8世纪中叶,中国制糖技术传到日本。13世纪左右,传入爪哇,成为该岛糖业的起源。15~16世纪,中国的侨民也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传播制糖法。 当中国的甘蔗制糖技术向外传播的时候,世界上的另一个甘蔗制糖发源地印度,也不断向各国传播甘蔗制糖技术。7世纪,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种植技术传入西班牙、意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开始有甘蔗种植,随后甘蔗的种植技术又传入北美洲的一些国家。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制糖技术传至西印度群岛,很快又传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纪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术先后传到墨西哥、巴西、秘鲁等,不久,甘蔗制糖业在南北美洲都发展起来。 在长期的制糖实践中,很多制糖方法逐步被总结出来。
‘玖’ 古代人们日常食用的“糖”,是从哪儿来的怎么做的
糖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人体的主要营养来源之一。在古代,人们已经知道如何从天然物质中获得甜食,如蜂蜜、新鲜水果和植物。但是由于技术落后,这些物质只是天然物质而不是人类的加工品。随着时代的进步,糖的提取方法变得更加专业化和机械化。人类主要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