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为什么驱逐佛教

印度为什么驱逐佛教

发布时间:2023-02-11 16:08:59

㈠ 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消失

为什么佛教会在印度消失?不同的人会提出不同的解释。例如,因为外敌入侵压迫佛教。但我不认为是这样,为什么我们国家经历几次大的灭佛运动,反而更加有生命力呢?我想佛教从印度消失的主因是因为佛教徒错误地解说法义,将佛教的中心思想──缘起,解释为印度教或婆罗门教三世轮回及梵我的思想。我相信,这才是使佛教从印度很快消失的真正原因。当缘起错解为有个主体或自我时,印度的佛教就完全消失了,而且什么都不遗留,只是印度教的附属品罢了,这也是我们要吸收的教训。

错误的解释必定是从一些这类的情况开始,而这事件是不是有意造成的呢?这就难以得知了。婆罗门教为佛教之敌且想并吞佛教是一个事实,因此很可能有人故意要毁灭佛教。我无心诽谤婆罗门教,但是这种推测的可能性很高。佛教并不主张常见,它不说有个“人”、“我”或“众生”,没有人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佛教中无人、无众生,但现在既然把缘起解说成贯通三世,就有个流转其间的“众生”或“人”,这实在是佛教真正的灭亡!

在《清净道论》以前,没有任何可依据的文献记载结生识是缘起的开端,接着产生新的有,并在果报之后随着烦恼招感来世。这样清楚的文字证据是在一千五百年前,只有在《清净道论》中,才出现三世轮回和结生识的记载。

如果你要《清净道论》之前的证据,则应该到第三次结集会议上去找。那时某些所谓“假的僧人”被命令离开僧团,而那些“真的僧人”则不必,在筛选过程中,僧人被要求表达对佛法的观念。如果有任何僧人不是“分别论者”【译注二】,未把生命分析为缘生法、蕴、界、六入,而像渔夫之子嗏帝比丘认为有个轮回生死的主体,那么他就会被视为“非分别论者”,而因抱持常见的邪见,被逐出僧团。

也就是说,在第三次结集时,那些认为有个主体的僧人被去除僧籍,只留下那些不这样认为的僧人。我们由此可知,常见始于二千二百多年前的第三次结集,那时有许多人伪装成佛教僧人,他们认为有个主体或自我,这个事实本身就足以被视为是导致佛教教团以自我来诠释缘起的根本关键。虽然这些僧人被逐出僧团,但很可能仍然有些人(僧团中或僧团外都有)相信有个自我,并以此教导别人。

总之,我很想说明,在佛历三百年第三次结集之前,基本教义还保持纯正。但从那之后,佛法渐渐倾向主体、自我的观念,而开始变得模糊不清。错误的佛法就从当时开始传播,如各位所知,佛教最后从印度消失了。然而为什么耆那教【译注三】, 或更适合称为塞那教( Saina ),却没有从印度消失?那是因为它的原始教义从未被改变过。

佛教的基本教义从主张“无我”转变到有“我”时,佛教便消失了。自我的观念进入佛教当下,佛教随即自然而然地从印度消失。这就是缘起被错解的现象,而文献证据则是由《清净道论》开始。以上我所要说的是,缘起的诠释在何时开始违背佛陀本怀。

㈡ 印度人为什么不信佛教了

因为佛教不适合印度的国情,印度教实行种姓制度,婆罗门(祭司),刹帝利(国王,贵族)是神造的高贵的人种,对下面的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有绝对的特权,而吠舍(平民)认为自己是神造的中等人种高于卑贱人种的首陀罗(奴隶),印度社会保持着这种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佛教打破了这种种姓制度认为众生平等,让婆罗门(祭司)、刹帝利(国王,贵族)与吠舍(平民)和首陀罗(奴隶)之间平等没有特权,当然遭到了各个阶层的反对了,祭司和国王贵族不想跟平民和奴隶画等号,平民也不想和奴隶平等,所以佛教在印度寸步难行,所以就存在了百十年就又被印度教取代了。

㈢ 佛教在印度13世纪时为什么会瓦解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教义不彻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婆罗门教建立起来的.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者说是本质的观点就是"享受人生",强调纵欲的正当性,并神化纵欲过程中产生的快感.

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其理论核心就是针对"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论.但佛教并没有完全抛弃婆罗门教的基本理论,因此佛教在禁欲和纵欲之间一直摇摆不定.释迦牟尼采取的是"中道"原则,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早期佛教在这个问题上模糊态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欲神圣化,作为成佛修行的一个法门,就是这个原因.

在印度佛教的发展为印度教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对纵欲.从教义上否定了对人生苦海的认识,也否定了婆罗门教纵欲的观点.实际上,在印度宗教发展史上,佛教成为一个阶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个承前启后的性质而不是别的什么.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特别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比较彻底地破除了性欲的神圣性,将世俗的东西完全消除,这样就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侣成为印度社会的负担,进而失去存在的基础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坚决反对僧侣从事生产活动,认为生产活动是修行的大敌.因此憎侣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讨,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侣存在而又不从事生产,必然形成社会的负担.实际上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这种修行方式,只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社会照此倾力维持,而最终整个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力枯竭,而导致民族灭亡,还一个是佛教被社会排斥而自己消亡.那么在印度的最终结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一个相近的例子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地区仍然比较多的保持着佛教的最初形态.在僧侣从事生产活动问题上,比较坚决地贯彻了释迦牟尼佛的意图.僧侣生活完全社会负担.结果是僧侣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否都实现涅磐,我们不得而知,但藏传佛教地区社会经济不堪重负到可以看出来.根据社会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查对出来,这个地区的人口自唐朝以来是逐渐递减的,上个世纪初时统计的人口数,仅为唐时人口零头.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憎侣生存和修行方式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侣进行生产活动列为修行的必须功课之一.每个僧侣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劳动时间,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当然有些条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进行田间劳动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扫庭院等内部还是必须的功课.要知道,就连这种活动,也是释迦牟尼坚决禁止的.

中国的佛教,由于僧侣门自己进行生产活动,有了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是印度佛教根本没有的一个主要生存条件.

第三,佛教领袖自释迦牟尼佛逝世后,后继无人

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所提出的佛教理论,都是由其弟子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而释迦牟尼佛自己没有任何着述流传下来.口耳相传就造成了在流传和理解上的歧义.佛教后期宗派极多,有学者统计在五位左右,但每一派人数却不多.特别重要的是,当时缺乏一个具有领袖水平的缺乏领军人物能够改变这种局面.

实际上基督教在耶稣去世后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基督教出现了一个叫保罗的犹太人,是他引入希腊哲学改造了耶稣的思想,并整理了基督教内部文件,在这个基础上主持编写了<新约>,<新约>对统一基督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再如孔子去世后<论语>的编写也起到了这个作用.可惜佛教没有出现能承担这样历史责任的人物

佛教的整个宗教体系并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内部混乱,缺乏领军人物,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无力抵御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个根本原因.

实际上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最后的发展阶段.释迦牟尼佛提出实现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顿悟",是所谓"佛者,觉也".但如何顿悟,释迦牟尼佛没说,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让他的学生们顿悟一下.结果他的那些门徒学生提出了无数的办法,却没有一个人说到点子上.中国的禅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彻底解决了觉悟的途径和办法,可以说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顿悟"思想.

不少学者认为,禅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对佛教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过程.佛教理论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较强的战斗里,不会被论敌轻易击垮.

上面所说的三个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衰落的主要原因.

㈣ 佛教在印度灭亡的原因

根据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来说
印度佛教灭亡的二大因素

一、阿拉伯(回教)军队入侵印度
约九世纪开始回教军队开始不断入侵印度,到了十一世纪,波罗王朝末期及斯那王朝时代,回教军队更加深入,终将佛教的最后据点之东印一隅,也被一扫而光。于是,密教的大师星散,多经克什米尔诸地而避入西藏,部份则逃至尼泊尔一带。硕果仅存的那烂陀寺,也祗剩下七十余人。不久王室改宗回教,未逃出的佛教徒,不改信回教,便入于印度教,西元十二世纪之末,佛教便在印度绝迹了。

二、再来就是左道密教的兴起,左道密教就是相对于纯正密教,左道密教破佛戒律,吸收外道法,结果就是如此。以佛教的本质而言,唯有理解并实践四谛法,才能达成真解脱的目的;唯有实践戒定慧三无漏学及四摄六度,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若藉佛法之名而行外道之实,佛教岂能不亡!

从上可知,佛教之在印度灭亡,有两大因素:一是佛教自身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结果也变成了与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于印度教中。二是回教军队的屡次入侵与彻底摧毁,而使佛教没有了容身之地。

㈤ 印度为什么排持佛教

一千多年以来,因为印度长期被殖民,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都曾经统治印度的宗教,佛教因此在几百年前就渐渐衰弱,印度独立后,印度人的民族意思觉醒,开始大力提倡本土宗教,印度教才开始兴盛并成为主要主要宗教。

佛教印度教相比,印度教更符合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因为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毕竟是尼泊尔人,并非属于今天的印度人。而印度教,才是印度民族最古老的婆罗门教的延续,因此印度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就理所当然了。

㈥ 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消失

在印度,主要是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是一个综合产物。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500年左右,为释迦摩尼所创立。
佛教在印度流行了1000多年,之后商羯罗吸收了佛教和之前的婆罗门教的观点,创立了印度教
为一种多神宗教,以祭祀为主要活动,流派很多,为现在印度的主要宗教。

佛教在印度命运多舛,它逐渐衰落是由自身“无常”的思想所致。“万事皆空”是佛教的核心理念,它暗含无常的概念。无论消逝的是暗喻、象征、还是实物,佛教其最初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可能正是由于这一思想,导致了佛教在被顽固种姓制度分割的古印度社会举步维艰,当年印度文明和婆罗门传统都认为一个人一生的道路是由他生来归属的种姓所注定的。佛教却拒绝这一看法,提供了一条不因人的天生种姓而歧视,反而重视通过个人严格道德要求和取向自律的普世道路。
另外一个让佛教在印度衰落的重要原因是1323年后在北印度克什米尔和东印度孟加拉发生的Bhakti运动(虔诚派运动)。作为对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矫正,一个更加集体而先验的印度教从部分隐匿的吠陀经中诞生。“Advaita Vedanta”(不二,梵语为单数)传播一种形式的觉悟。达到这种觉悟可能更依赖于通过了解自身所有的组成和特征。不二形式的印度教不以种姓、民族、宗教或其他社会分割而歧视。在这种思想下,婆罗门(最高种姓)和首陀罗(最低种姓)都可以接收到不二形式的印度教永恒智慧,从而获得“Moksha”或涅槃。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印度民族主义与印度教普遍主义在英国殖民时代的融合。英国人对印度的殖民导致了19世纪的印度教复兴,改变了东方和西方对印度教的理解。为了反抗压迫,印度教改革者强烈地主张通过一种具有统一性的吠陀力量来阐述印度教核心的思想。这不仅粘合了一个统一的,分享普遍性真理的宗教团体的概念,也催生出了一个想要超越固有印度特质(如种姓系统)的民族。这些印度教改革者创立了“Brahmo Samaj”(基于Brahman——万物灵魂),并因共通的理念和思想观感取得了一神会的支持。
渐渐地,吠檀多(终极吠陀)成为印度教和不二的精髓,这门多层面宗教真正的形而上学哲学。因为流行思想不二论在印度和西方传播的缘故,印度教有了一个机会:在构建民族意识形态的同时,使得印度可以摆脱英国殖民的压迫与桎梏,并扫清佛教在神学上的潜在威胁。

《佛教之于印度教的偏移》作者:Banerjee

阅读全文

与印度为什么驱逐佛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核计划遭受什么病毒侵袭 浏览:580
印尼地震海啸28楼有多少米 浏览:619
印度9亿人参加哪些大选 浏览:209
怎么加入英国外卖 浏览:581
印尼巴谈岛哪里好玩 浏览:669
印度拉达是什么车 浏览:645
中国象棋如何玩斗兽棋 浏览:606
英国地铁什么时候出现 浏览:209
印度用什么钱最贵 浏览:687
印尼黑酸枝家具保养用什么材料 浏览:3
越南政权如何交接 浏览:809
意大利什么时候能成立 浏览:694
在中国哪里卖房子 浏览:509
为什么英国没有威尔士元素 浏览:146
英国货币对人民币多少 浏览:261
印度尼西亚矿产怎么样 浏览:448
去印度买手表怎么样 浏览:708
哪个明星去了中国好声音 浏览:981
信奉印度教有哪些国家 浏览:162
中国庚子年年都有什么事 浏览: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