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佛教为什么退出印度

佛教为什么退出印度

发布时间:2023-03-05 15:16:04

㈠ 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灭亡

从佛教本身来说,大乘佛教流行后,佛门宣称捐献财富可以换取功德僧侣放弃苦行,贪图安逸,孙团自身腐化使得民众敬而远之,早期佛教呼吁社会平等对商人及第1种性的群体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印度教的兴起,隔除了婆罗门教的一些繁琐的仪式,同时呼吁男女平等。佛教的吸引力顿时消失。

佛教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除了佛陀提出的平等观不杀戮非暴力,没有继续提出新的吸引民众的教义与价值观,相反自身日渐堕落成为婆罗门教的状态,而婆罗门教失去了主流文化地位后,开始反思并革新成了之后的印度教,佛教失去了王室的支持,一落千丈,最终被日印度人民遗弃,公元1203年入侵的阿拉伯人摧毁了佛教最后的据点超界寺,标识着佛教在印度的灭亡。

㈡ 问个问题,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消失

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已经没有证悟佛法的圣人住世了,另一方面传统的婆罗门(印度教)趁此佛教衰落之机,大量复活蔓延于各地(大力攻击佛教,佛教徒却无力还击。),到八世纪起,印度教即正式成为印度宗教的主流,佛教则处于每况愈下的局面。
在种种混乱的政治社会思想背景之下(戒日王舍寿之后),一部分无明愚痴的印度佛教徒被动或是主动的开始接受了婆罗门与印度教的祭祀与咒语思想,开始将只存表相的佛法混入印度教婆罗门传统思想,用以吸引无知而苦难的民众信受,这就是印度密教的滥觞,本质上已不是佛教了。
到八世纪时,佛教徒受到印度教广大的迫害,势力倾危,为求生存流亡至东印度,更是大量吸收当地谭崔左道印度教性力派思想,在经由同化以求不被倾覆消灭的状态下,以谭崔密教的型式存活着。因为其教义内容类似于极度淫秽的印度教左道性力派,因此被称为左道密宗。
后来由于回教徒入侵了印度的时候,发现到说这些人所行的都是男女双修之法,跟他们回教的这种清净而且是对男女之间的这种道德标准是很高的要求,是彼此相牴触的;所以他们对于当时的这些秘密大乘的所代表的佛教,是极为厌恶的,所以对于当时的这些佛教就全部把它摧毁掉,连寺院都摧毁掉。这个就是密教(秘密大乘的密教)兴盛了之后,佛教必然会灭亡的一个历史事实。
而印度密教(伪佛教,本质已不是佛教)遭受到回教徒的入侵破坏,必须寻求出路,因此位处邻近的西藏,自然成为密教化后假佛教僧人的最佳选择,于是莲花生这一类的密教散兵游勇,只能进入荒凉的西藏才得重整旗鼓,由此可见藏传传的(从其所供双身“佛”可见一斑!)也并不是佛教,所以在此劝请大家远离是幸!
以上整理仅供参考!

㈢ 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消失

在印度,主要是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是一个综合产物。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500年左右,为释迦摩尼所创立。
佛教在印度流行了1000多年,之后商羯罗吸收了佛教和之前的婆罗门教的观点,创立了印度教
为一种多神宗教,以祭祀为主要活动,流派很多,为现在印度的主要宗教。

佛教在印度命运多舛,它逐渐衰落是由自身“无常”的思想所致。“万事皆空”是佛教的核心理念,它暗含无常的概念。无论消逝的是暗喻、象征、还是实物,佛教其最初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可能正是由于这一思想,导致了佛教在被顽固种姓制度分割的古印度社会举步维艰,当年印度文明和婆罗门传统都认为一个人一生的道路是由他生来归属的种姓所注定的。佛教却拒绝这一看法,提供了一条不因人的天生种姓而歧视,反而重视通过个人严格道德要求和取向自律的普世道路。
另外一个让佛教在印度衰落的重要原因是1323年后在北印度克什米尔和东印度孟加拉发生的Bhakti运动(虔诚派运动)。作为对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矫正,一个更加集体而先验的印度教从部分隐匿的吠陀经中诞生。“Advaita Vedanta”(不二,梵语为单数)传播一种形式的觉悟。达到这种觉悟可能更依赖于通过了解自身所有的组成和特征。不二形式的印度教不以种姓、民族、宗教或其他社会分割而歧视。在这种思想下,婆罗门(最高种姓)和首陀罗(最低种姓)都可以接收到不二形式的印度教永恒智慧,从而获得“Moksha”或涅槃。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印度民族主义与印度教普遍主义在英国殖民时代的融合。英国人对印度的殖民导致了19世纪的印度教复兴,改变了东方和西方对印度教的理解。为了反抗压迫,印度教改革者强烈地主张通过一种具有统一性的吠陀力量来阐述印度教核心的思想。这不仅粘合了一个统一的,分享普遍性真理的宗教团体的概念,也催生出了一个想要超越固有印度特质(如种姓系统)的民族。这些印度教改革者创立了“Brahmo Samaj”(基于Brahman——万物灵魂),并因共通的理念和思想观感取得了一神会的支持。
渐渐地,吠檀多(终极吠陀)成为印度教和不二的精髓,这门多层面宗教真正的形而上学哲学。因为流行思想不二论在印度和西方传播的缘故,印度教有了一个机会:在构建民族意识形态的同时,使得印度可以摆脱英国殖民的压迫与桎梏,并扫清佛教在神学上的潜在威胁。

《佛教之于印度教的偏移》作者:Banerjee

㈣ 为什么佛教不在印度了

佛教和印度教的斗争(公元7-11世纪)

印度一直是宗教气氛相当浓厚的地区,公元前1500年前后就有了吠陀教的雏形,公元前900年前后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婆罗门教,公元前500年前后则进入一个“诸教并起”的时期,佛教迅速兴起,耆那教、顺世论等“六师外道”也取得了发展,而传统的婆罗门教内部也出现了“六派哲学”。经过长期的发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种部派,此后又兴起了一种与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后,逐渐改革成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与此同时,在遥远的阿拉伯半岛兴起了一种全新的宗教——伊斯兰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论思想,并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为载体,很快就传播到了从大西洋之滨到印度河畔的广大地区。但在7至11世纪的印度,影响力较大的宗教主要还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许多波折。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的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国教或接近国教的地位;但此后的笈多帝国和南印诸小国统治者却都以婆罗门教作为国教,佛教虽然仍受到保护,但发展势头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纪,戒日帝国再次在印度北部实现了短暂的统一。戒日王大力弘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现中兴局面,着名的佛教翻译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统治时期到达印度的。但佛教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颓势,随着戒日帝国的瓦解,佛教的黄金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虽然佛教在锡兰、东南亚、中国、朝鲜、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却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苏丹国的征服者给予其最后一击,使其彻底在印度绝迹。佛教在印度的没落,我认为主要是如下原因导致的:
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发展。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没有严密的组织,更没有统一的管理(虽然有过几次全佛教范围的结集活动)。因此在佛陀入灭后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开始分裂为部派佛教。到公元1世纪,又产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大乘”在宇宙观、道德观上都与原先的“小乘”大相径庭,且对小乘大加贬抑,形同仇敌。佛教一直面临着婆罗门教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印度教的强力挑战,此时又加上大小乘的内讧,使许多佛教小国也无所适从,更阻碍了佛教的进一步广泛传播。后来从大乘佛教内部又分化出“中观行派”和“瑜伽行派”等不同派别,当公元7世纪玄奘到达印度时,他所看到的情景已经是“十有八部,各擅锋锐;大小二乘,居止区别。”(《大唐西域记》卷十)此时信仰小乘的国家仍然比信仰大乘的多,大小二乘的争夺空前激烈。但即使在戒日帝国佛教最发达的地区,佛教信徒也只占一半比例(据玄奘推测),更不用说其他地区了。部派分裂也使佛教教义日益复杂,僧侣长期沉浸于哲学辩论中,与现实生活严重脱离,当然不可能赢得广大下层群众的支持。
其次,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分越来越小,佛教的生存空间被挤占。佛教和耆那教都曾严厉批判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此后婆罗门教经历了长期的渐变,从多神崇拜逐渐转化为三大主神崇拜,产生了“梵我合一”的一神论雏形,在神学理论上有了很大进步;在宗教仪式上也做了较大简化,种姓压迫也有了一定松动(尽管是不情愿的松动)。虽然印度教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甚至比佛教更加松散,但它深深根植于民间习俗中,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这是佛教所无法比拟的。印度教还具有超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它可以随时将异教的神祗吸收到自己的神祗系统中来,最后甚至干脆宣称佛陀也是印度教毗湿奴大神的化身,达到同化佛教、吸收佛教的目的。8世纪的印度教改革家商羯罗更是从神学思想到组织形式都全方位地向佛教学习,经过改革的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已经非常接近。而大乘佛教神化佛陀、造出“三世十方诸佛”和大大小小的菩萨,已经违背了佛陀的原始教义,反而与印度教的主神崇拜越来越近。公元7世纪佛教中兴起了新的“密教”,与印度教的性力崇拜如出一辙,丧失了佛教的独特性。至此,佛教在与印度教的斗争中已经没有优势可言,逐渐为印度教融合吸收。
再次,印度商业的衰落使佛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者。商人始终是印度佛教的支柱,原始佛教信徒中商人占的比例就非常大。佛教之所以能迅速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度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达。婆罗门教是一种异常保守、社会组织形式僵化的宗教,它极力反对人口流动,甚至视出海贸易为莫大的罪状,这当然不能赢得商人的支持。婆罗门教严格的种姓制度也限制了吠舍种姓之外的人从事商业,那些想从商业中大赚一笔的刹帝利当然会反感。而佛教则与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息息相关,为商业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孔雀帝国、贵霜帝国在北印实现了大范围的统一,商业活动更加活跃,佛教也因此取得了极大发展。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印度政治局势的变化,印度的对外贸易自公元5世纪起逐渐衰落。到公元6世纪中期,印度与东罗马帝国和波斯的贸易已经基本终止,海上贸易也只能保持较低的水平。到了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后,阿拉伯人逐渐控制了印度洋尤其是印度西海岸的海上贸易,使得印度商人的势力进一步下降,对佛教的支持自然也减少了。更重要的是,由于无法通过外贸从国外输入金银等贵金属,印度的货币减少了,商品经济因此受到抑制,农村自然经济的地位反而进一步上升,这当然有利于根植自然经济的印度教的发展(由于人口流动减少,印度教种姓体系也更加稳定),而不利于适应商品经济的佛教的发展。
第四,印度在中世纪的长期分裂更有利于印度教而不是佛教。在印度古代历史上,凡是统一程度比较高的大帝国如孔雀帝国、贵霜帝国和戒日帝国都十分推崇佛教,笈多帝国虽以婆罗门教为国教,但也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因为印度各地的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帝国需要比较统一的意识形态来维持其统治的稳定性,而此时婆罗门教还没有完成改革,在思想体系上还很幼稚,最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佛教。在统一帝国内部,物质文化交流都比较频繁,农村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也更有利于佛教而非婆罗门教(以及后来的印度教);婆罗门教强调种姓制度和禁止人口流动,只能给统一帝国带来离心力,加重地方的分离倾向。尤其是像贵霜帝国这样由外来民族建立的帝国,其统治者在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下只能被视为“不纯的刹帝利”,地位在本土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之下,他们当然无法忍受这种待遇,于是只能大力推行佛教,抵消种姓制度的影响。然而自从戒日帝国分裂后,在长达500年的时间里,印度始终没有出现比较统一的帝国,连北印度地区也长年处于诸国混战下,封建割据局面异常混乱,全国性的经济联系被严重抑制,自给自足的地方经济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印度教便趁机大行其道。在分裂局面一直很严重的南印地区,印度教更是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这更证明佛教需要统一的政治局面做催化剂,印度教却在分裂的政治局面下如鱼得水。
第五,公元7-8世纪起兴起的印度教“性力派”“虔诚派”等新派别对群众有很强的吸引力。旧的婆罗门教歧视妇女,种姓压迫十分严重,将许多女性和低种姓群众推到了佛教那边。但性力派、虔诚派、林伽派等新兴派别却主张信徒人人平等,否定或淡化男女之别和种姓之分。这些宗派在民间非常流行,虽然并非印度教的主流,却夺取了佛教的大批信徒,进一步促成了佛教的衰落。
这样,到了公元7世纪中期戒日帝国分裂后,佛教虚假的“黄金时代”就结束了。印度再也没有出现支持佛教的大帝国,除了在摩揭陀、孟加拉等少数地区,佛教在各地都被印度教压倒。因此到公元11世纪突厥人入侵时,佛教就像泥足巨人一样被迅速击垮,大量的印度佛教典籍也无法挽回的丧失了,这是人类文化的一大劫难。

㈤ 在印度有1700多年历史的佛教,为何突然消亡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佛教在印度存在过断代的情况,就连印度的文化都曾经断代过,更不要提佛教这一个宗教信仰了,而且当初其它国家的入侵导致了印度文化资源的缺失,所以说就连一些佛教文献都没有在印度中继续流传下去,而且现在大部分的印度人信仰的是印度教,下面是佛教断代的具体原因。三、印度教的兴起

印度教之所以被大量的印度人民所信仰,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印度教吸收了很多其他宗教的优势以及特点,慢慢的逐渐演化成现在的印度教,当佛教逐渐贵族化的时候,印度教就更适合平民百姓了,到现在印度的一些居民还认为佛教只是印度教的一个分支。

㈥ 佛教在印度消亡的真实原因

根据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来说
印度佛教灭亡的二大因素

一、阿拉伯(回教)军队入侵印度
约九世纪开始回教军队开始不断入侵印度,到了十一世纪,波罗王朝末期及斯那王朝时代,回教军队更加深入,终将佛教的最后据点之东印一隅,也被一扫而光。于是,密教的大师星散,多经克什米尔诸地而避入西藏,部份则逃至尼泊尔一带。硕果仅存的那烂陀寺,也祗剩下七十余人。不久王室改宗回教,未逃出的佛教徒,不改信回教,便入于印度教,西元十二世纪之末,佛教便在印度绝迹了。

二、再来就是左道密教的兴起,左道密教就是相对于纯正密教,左道密教破佛戒律,吸收外道法,结果就是如此。以佛教的本质而言,唯有理解并实践四谛法,才能达成真解脱的目的;唯有实践戒定慧三无漏学及四摄六度,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若藉佛法之名而行外道之实,佛教岂能不亡!

从上可知,佛教之在印度灭亡,有两大因素:一是佛教自身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结果也变成了与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于印度教中。二是回教军队的屡次入侵与彻底摧毁,而使佛教没有了容身之地。

㈦ 佛教虽兴于印度半岛,为啥在当地却逐步退出舞台了

因为佛教虽然兴起于印度半岛,但是因为当地。印度教的实力非常强大。所以说佛教退出了当地。

㈧ 佛教是印度的创始地,为什么会在印度灭亡

佛教起源于印度,一度还成为印度的主流文化。可到公元1000年前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一次入侵,佛教突然在南亚次大陆绝迹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呢?

两位护法明王之后,佛教失去了王室支持,一落千丈,最终被印度人民遗弃。公元1203年,入侵的阿拉伯人摧毁了佛教的最后据点——超戒寺,标识着佛教在印度的灭亡。

阅读全文

与佛教为什么退出印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信托怎么样 浏览:297
伊朗人民靠什么生活 浏览:565
哪个国家援助意大利了 浏览:33
印度港口主要包括什么 浏览:32
英国卡车事件怎么处理的 浏览:147
中国cwm什么意思 浏览:238
印度干炸鱼怎么做好吃 浏览:308
印度哪里可以娶几个老婆 浏览:332
伊朗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的语言 浏览:25
中国的英文缩写是什么 浏览:161
英国猛牌低音炮十二寸多少钱 浏览:253
中国洋姜哪里最好 浏览:54
印尼核酸检测什么时候出报告 浏览:746
伊朗现在洪水怎么样了 浏览:485
伊朗石油怎么收购 浏览:282
意大利du钱包什么价 浏览:204
在英国买飞机多少钱 浏览:147
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朗军官 浏览:18
怎么打中国结图解视频 浏览:823
为什么中国与印尼关系那么疆 浏览: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