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是不是埃及
印度属于南亚,是亚洲国家,埃及跨亚非两洲,大部分领土在非洲。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② 印度和埃及(包括古印度,古埃及)的区别。
木乃伊、法老、金字塔、尼罗河是埃及的。埃及在非洲的最北端,有一条非常规则的国界线
佛教是出自印度的,但是现在他们自己不信佛教。其他没什么特别出名的,印度在亚洲,形状是菱形的,有个印度洋,我们一般叫他阿三
③ 印度和埃及不也是四大文明古国吗,为何说只剩下中国了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度,自从上古时的尧舜开始,如今历经五千年,在世界各国中,称得上是体积最为庞大的文明古国,不过西方人所说的文明古国,并不止中国一个,在我们后世的历史课本中,还列举了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三个国家,但如今能完好传承下去的国家,只有中国一个,因此有人说,四大文明古国现在只剩下中国。
总的来说,如今的中国之所以还被承认为文明古国,是因为我们的文明,一直在传承,中间并没有出现断层的情况,许多想征服华夏文明的民族,基本上已经被同化了,另一方面中国从古至今有大量人口,在两方文化碰撞时,总是能以人数的优势,把那些人少的民族融合,把外人变成自己人,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包容性。
④ 希腊,埃及和印度的四元素有什么关系
哲学书上说希腊的四元素论是逐渐形成的,形成过程中借鉴过古埃及之论,后来加上了以太形成了五元素论,一般以太不谈。而古埃及好像也有说人由五元素组成,除去名字就是四元素。巴比伦也有类似观点。古印度也有四元素论,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里的四大就是指这些元素(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酒色财气之类的)。
⑤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存在至今埃及和印度不算吗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一向对此感到十分荣耀。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字和历史没有中断,一脉相承,几千年前的文字我们仍然能认知,今天的简体字也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是记录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文化方面,上至诗经,下至明清小说,还有中间的唐诗宋词,也是一直在流传。所以说,中国的文明没有断层一直流传至今,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一个。但是埃及和印度作为文明古国,也一直存在到今天,为什么不算是现存的文明古国呢?
⑥ 埃及与印度的异同点
不同点:
1.埃及横跨亚非两大洲,而印度则在南亚。
2.埃及大都信奉伊斯兰教,而印度则有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佛教等。
3.埃及总人口不过7000万,而印度已经超过10亿。
4.埃及和印度的气候类型完全不同,埃及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印度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5.在印度,牛有着神圣的地位,全世界的牛中,4头就有一头来自印度,而且牛在大街上汽车必须给其让道;而埃及,牛本身很难生存,所以也没有特殊的待遇加在它身上。
6.埃及和印度的工业类型不同,埃及主要依靠石油产业,而印度则以纺织等工业类型为支柱。
相同点:
1.埃及和印度都佃户于发展中国家。
2.埃及和印度都濒临海洋,其中埃及濒临红海和地中海,而印度的大半部分被印度洋所环绕。
3.埃及和印度都不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4.埃及和印度历史悠久,都曾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⑦ 古印度 古埃及 与现代埃及,印度的关系
古埃及人和现代埃及人血统基本相同,但现代埃及人大部分是信仰回教的,古埃及的文化保存不多。但埃及现在仍有信仰基督教科普特派的科普特人,他们与古代埃及的联系更为密切。
印度地区的原住民是一种类似达罗毗屠的民族,中亚来的亚利安人在征服印度后建立了种姓制度以及强大的和外界有更多联系的一系列国家古典时期及以后,许多民族都入侵过印度,如希腊(马其顿),白匈奴,突厥,蒙古,但印度亚利安的文化传统基本保存。
⑧ 埃及独立的意义和印度独立的意义
印度虽然只有巴掌大的乌云,但它会变成淹没英国殖民者的滂沱大雨”
1857年5月,在印度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民族大起义。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由下层 人民和部分爱国封建主进行的抗英独立战争。起义持续了两年多时间,席卷了整个印度 的六分之一领土,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参加了起义,这场独立战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 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为加快国内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对印度进行更加疯狂的殖民掠 夺和奴役,给印度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等社会下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 时也损害了部分印度封建王公的利益,使印度各阶层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十分尖锐,反 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起义在全国酝酿起来。英印军队中的印度土着雇佣兵是当时印度 唯一有组织的力量。这些给英国殖民者当兵的印度士兵,在大起义前已达25万人,他们 大部分来自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多数是为生活所迫才受雇于英殖民者的。英殖民者为 加强对士兵的控制,干涉他们的信仰,触犯他们的种姓,削减他们的薪饷,激起了广大 士兵的强烈不满,他们多次举行武装反抗,成为印度人民反抗英殖民统治的核心力量。
爆发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线是涂油子弹问题。1857年初,殖民当局用牛油和猪油做润 滑油涂在子弹上,这带有明显的种族、宗教歧视,严重伤害了广大信仰印度教和伊斯兰 教士兵的感情,军队哗变事件不断发生。3月29日,第三十四团一名士兵怀着对殖民者 的满腔怒火,开枪打死3名英国军官,被处绞刑。这一事件加速了民族起义的爆发。
5月 10日,驻德里附近米鲁特的印度士兵首先起事,点燃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烈火。他们放 弃宗教偏见,用曾经拒绝使用的涂油子弹打击英殖民者。起义士兵焚烧军营、袭击教堂、 封锁铁路、释放囚犯。当晚,米鲁特起义军乘胜向德里进发。德里城内军民纷纷响应, 严惩英国军官,烧毁殖民者住宅,打开城门迎接起义军。起义者很快就占领了古都德里, 成立了起义政权,对英国统治者心怀不满的贵族和僧侣也参加起义队伍,初步形成了一 个包括各阶级、各种族力量的反英战线。
英殖民者急忙从各地调兵围攻德里,4万起义 军英勇战斗,不断出击,连挫英军,使其无法前进一步。德里起义的重大胜利沉重地打 击了英殖民者,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反英斗争,起义烽火很快遍及印度的北部、中部和南 部。北方奥德省的勒克瑙、坎普尔起义在全境取得胜利,对从东南方向进攻德里的英军 造成很大威胁;中印度的詹西起义军由女王率领,攻占了市区,恢复了女王王位;印度 南部的海德拉巴和孟买起义也取得了胜利。
在起义迅猛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德里、勒克瑙、詹西等大城市为中心的起 义据点。德里成为英军进攻的首要目标。德里起义军在挫败英军进攻后,没有乘胜出击, 在战略上采取守势。随着斗争的日趋严峻,混进起义队伍的封建王公贵族阴谋叛变,地 主富商哄抬物价,他们还私通英军,内外勾结,严重地削弱了起义队伍的力量。9月14 日,英军向德里发起总攻,在猛烈炮火的支援下攻进城里。起义军同敌人展开巷战,顽 强战斗6天6夜,打死敌军5000余人,最后被迫退出了德里。9月19日,德里陷落后,奥 德省的首府勒克瑙成为起义军的中心。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义军已达20万人, 但大部分人的武器是马刀。3月初,英军集中9万装备精良的军队和180多门大炮进攻勒 克瑙。起义军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坚持了两个多星期后,于3月21日撤离勒克瑙。
此 后,詹西又成为起义的中心。3月25日,英军进抵詹西城西南。25日,双方展开激烈的 炮战,詹西女王亲临前线指挥,带领士兵冲锋陷阵。4月4日,由于内奸出卖,敌人从南 门攻进城里,女王带领1000名战士冲向敌人,与敌展开白刃战。后北门也陷落,女王见 大势已去,被迫于当晚突围。5日,詹西城失陷。 德里、勒克瑙、詹西等起义中心相继陷落后,各地分散的起义军约15—20万人转入 游击战。中印度起义军自詹西陷落后,即向卡尔皮集中,并决定据守这一战略要地。但 当即受到北印度和南印度敌军的夹击,不得不于5月22日撤离,向西边的瓜廖尔进军。6 月1日,起义军解放瓜廖尔,建立了临时政权。英国对此十分恐慌,从各方向调兵遣将 进攻瓜廖尔。17日,战斗在城东南郊激烈展开,詹西女王始终和起义士兵一起奋战。起 义军作战非常勇敢,由于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轰击,起义军伤亡越来越大,但詹西女王 仍不断地向前线聚集部队,英勇抗击敌人的进攻,坚守最后的防线,最后壮烈牺牲,表 现了她非凡的勇气和英雄气概。20日,起义军退出瓜廖尔,转战各地,与英军周旋,使 英军疲于奔命,一筹莫展。但由于起义军内部发生矛盾,无法协同作战,英军实行收买 政策,许多封建主叛变投敌,起义军首领有的退走尼泊尔,有的被害遇难。到1859年底, 各地零星的游击战最后都停止了。
关于这场大起义的性质,西方国家认为是印度兵变或是封建王公叛乱,企图否定这 个重大事件的政治意义和民族性质。马克思最先对这一事件作出了民族起义的判断,列 宁也称这次起义为印度土人反抗英国的起义,印度革命者把这次起义称为第一次印度独 立战争。断定这次起义为民族大起义是有充足理由的。民族起义是指各阶级共同进行的 以推翻外国统治为目标的起义。在近代通常发生在殖民地,在半殖民地一般没有民族起 义,只有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殖民地之所以会发生民族起义,是因为外国殖民者 对殖民地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不仅压榨人民,也损害了某些封建主的利益,在一定条 件下,会促使他们和下层人民一起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发起反殖民起义。印度大起义就 是这种情况。
轰轰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在英国殖民者的残酷镇压下虽然失败了,没有达到推翻 英国殖民统治的目的,但它却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使英国消耗战费4000多万英镑, 大批英国军官和士兵毙命,打破了英国殖民者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人民斗争的信心。
继这次起义后不久,爆发的1860年孟加拉农民起义就是与这次民族大起义有密切联系的。 这次民族大起义是印度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起义以前的100年是英国征服印度和建立 殖民统治的时期,起义以后,迫使英国为了加强殖民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撤销东印度公司,由英国女王直接统治印度;下诏书尊重当地王公的权利,调整了与封 建主阶级的关系;彻底改组军队,增加英籍士兵人数;加强铁路、通信建设等。这些措 施不但加速了印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促进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 发展和壮大,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彻底瓦解创造了物质基础。这次民族大起义又是 印度民族斗争史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以爱国的封建主为领导的旧式起义和斗争,在 此之后则是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新式起义和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打乱了英国的侵略部 署,间接地支援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反英斗争,在亚洲近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这次民族大起义被英国殖民者残酷地镇压下去了。起义的失败,除了统治印度的英 国资产阶级实力强大,英军武器精良,装备先进,起义军装备和纪律都不如英军外,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掌握起义领导权的封建主在英国威胁利诱下,纷纷投降叛变,使起 义遭受极大的损失。起义爆发后,一些封建主因其特权被剥夺,与殖民者发生矛盾而参 加了起义,但在英国殖民者的收买政策下,除少数土邦王公外,多数都叛变投敌了。
第 二,起义军组织分散,行动上各自为政,缺乏得力的领导人和统一的领导,不能协调一 致地打击敌人。德里起义军声势很大,也建立了政权机构,但并未成为领导全国的中心, 使德里保卫战成了孤军作战。以后在各地开展的游击战也是互不配合,结果被英军各个 击破。
第三,起义军在军事上采取单纯防御战略,使敌人掌握了主动。北印度各地的印 籍士兵发动起义后,几乎同时向德里集结;德里失陷又一起向勒克瑙转移,而且均取守 势。当时德里并不是英军要地,如北印度起义军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 孟加拉的加尔各答、西印度的孟买、南印度的马德拉斯等战略要地发起进攻,就可大量 牵制敌人,使战局完全改观,由于起义军采取了单纯防御战略,使英军能调集兵力,进 攻起义的中心地区,接连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义失败终成定局。
埃及独立:
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政权。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M.纳吉布出任第一任总统兼总理。1954年11月纳赛尔取代纳吉布任总统。1956年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挫败英、法、以联合军事干预。1958年埃及与叙利亚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叙利亚发生政变,阿联解体。1970年纳赛尔病逝,萨达特继任总统。1971年9月1日埃及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遇刺身死,穆巴拉克当选总统。穆巴拉克对原来的政策逐步调整,强调国内安定,适当开放民主,与反对党对话,同时加强社会治安,镇压制造恐怖活动的极端主义分子;重视发展民族经济,实行开放性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坚持国营和私营企业并举,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在外交方面重点改善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1990年10月12日,议长马哈古卜遇刺身亡,穆巴拉克当日宣布解散议会,并于11月举行议会选举,民族民主党获胜,继续执政。1991年政府提出“把国内稳定放在首位”,有限度开放民主,缓和与反对党的关系,坚决打击制造恐怖活动、暴力事件、暗杀等罪行;经济改革采取稳妥措施,注意照顾社会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