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虽然在法律层面上取消了“种姓制度”,各种姓占人口比例
比例是1比1比1.5比1.5比5
Ⅱ 印度高种姓一览表
例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是高种姓。
婆罗门常用的姓氏有:夏尔马、提维迪、维亚斯等;刹帝利常用的姓氏有:塔卡尔、拉吉普特、辛格等;吠舍常用的姓氏有:吉普塔、莫迪、色斯、甘地等等;首陀罗常用的姓氏有:安贝达尔、苏兰基、恰玛尔等等。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Ⅲ 印度高种姓有多少人
问题一:印度有多少高种姓人口 印度高种姓的真实生活 真正的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原本就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上处于优势,而“贱民”、部落民等人群又可以通过预设配额获得上升通道,因此贾特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人群就被置于极其尴尬的地位,同时受到两面挤压。全印度贾特人口总数多达8200万,分布在哈里亚纳的贾特人占邦总人口的约三分之一,与此同时贾特人也彼此抱团形成很强的政治影响力。因此,受到经济、社会压力的挤压,但是又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贾特人自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始大规模的社会运动,要求 *** 将他们纳入“其他落后阶层”以此获得预设配额的特权。
问题二:印度都有哪些种姓等级? 您好,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特有的一种等级制度,它是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产物。按照这种制度,每个人一出生就属于一个特定的等级,职业也是世袭的,各等级间界限严格,不能通婚,不能交往,甚至不能同井而饮、同席而坐。即种姓是指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不准外人参预的社会等级(身份)集团。种姓在古梵语中称“瓦尔纳”,意为“肤色”、“品质”;印地语叫“�^提”,意为“种”、“出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意译为“种姓”;葡萄牙人称为“卡斯特”,意为“族姓”、“出身”。早在奴隶制时期,印度社会即已分四大等级:“婆罗门”(僧侣)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刹帝利”(贵族、武士),掌握政治、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吠舍”(农牧民、工商业者),多属被剥削的小生产者;“首陀罗”(奴隶、杂工、仆役),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压迫、被剥削者。这种制度主要盛行于印度教教徒中。被印度教奉为圣书的《摩奴法典》,把这四个等级的起源归于梵天(造物者)身体的四个部分,即婆罗门出自他的口中,刹帝利出自他的双臂,吠舍出自他的双腿,首陀罗出自他的双脚。印度教的经典还认定前三种等级的人是可以获得“再生”的,而首陀罗则没有这种权利。随着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后来在恒河流域的一些王国里,原来的四个等级又被细分为许多等级(亚种姓)。结果种姓日益增多,制度日趋复杂。在原来的种姓之外,又出现大批“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他们绝大多数人没有土地,没有权利,只能在农村当佃、雇农,或在城市从事“不洁”行业,如洗衣、制革、屠宰、清扫等,他们的人身和用过的东西都被认为是“龌龊”的,他们不能同其他种姓的人接触,不能进入寺庙、学校等公共场所。现代的种姓制度共分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以及被称为“贱民”或“不可接触者”的第三等级。印度的种姓制度破坏了人民团结,阻碍了社会发展,对整个社会起着极大的分裂作用。印度独立后,曾经制定法律禁止种姓歧视,不过在今天封建关系占主导地位的印度农村里,种姓制度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在印度社会中仍有很大影响.CSST中国留学生境外服务团队 本次回答人:Ms.Pirate中国留学生网(印度) 钉ndiastudy
问题三:印度高种姓有哪些 印度的高种姓有哪些 但是一般高种族不会和低种族结婚,一是不允许及观念,二是生出来的就是贱民了。即使有也大多是高种族男人娶低种族女人,反过来的非常少。 追问: 但听说婆罗门和刹帝利之间是会通婚的,刹帝利把女儿嫁到婆罗门要双倍嫁妆,如果是刹帝利男孩娶婆罗门女孩,嫁妆又怎么算呢?还是说女儿代表父母的颜面,婆罗门家族根本不允许女儿嫁到低种姓家里? 回答: 差不多,一般不会把女儿嫁给比自己低种族姓氏的,现在虽然松一些但还是没什么,印度的等级观念是非常严格的。婆罗门和刹帝利的确会通婚,但也是像你所说的那样刹帝利把女儿嫁给婆罗门,付双倍嫁妆。 在印度来说,女的可以高攀,但不能下嫁。男的就没那么严,娶低种族的也可以。总之就是可以娶比自己低的,但不能嫁比自己高的。
问题四:印度在古代有多少人口?四大种姓分别占百分之多少? 印度从古至今都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稠密地区,至于四大种姓制度那是在天竺古王国时代的印度存在,这之后的历史,种姓都是名存实亡,印度社会上几乎不停的产生亚种姓群体。
印度建国时贱民比例大约是15%,不过1947年印度 *** 宣布取消种姓制度以后就各种姓阶层数量只能估算了。
问题五:印度人高种姓和低种姓怎么区分 印度人高种姓和低种姓比较难区分因为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只要知道种姓是世袭的就可以了
但是种姓与姓氏不同如果过高种姓的男性跟低种姓女奴的后代还是低种姓的奴隶
有个比较好的例子就是佛祖家族的长老跟低种姓女奴的女儿伪装成公主嫁给邻国,被邻国认为是受到了侮辱,直接导致了释迦族的灭亡。
种姓其实就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人为划定界限,与统治者的血源有直接关系,比如由于雅利安人最后居上,所以一般高种姓的人肤色都较浅,而低种姓的人肤色都相对较深。
每个人的种姓生下来就被固定当然也有例外传说中只有大黑天为4个人改过种姓
问题六:印度各个种姓、贱民占人口比例各自是多少? 贱民大约是15%,不过1947年宣布取消种姓制度以后就只能估算了
问题七:印度有什么种姓? 种姓 印度婆罗门教主张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种姓(Varna):婆罗门(Brahmana,祭司),刹帝利(Ksatriya,贵族),吠舍(Vaisya,平民),首陀罗(Sudra,奴隶),各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身分、职业世袭,另外还将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的人列为不可接触的贱民――旃陀罗(达利特)。虽然印度许多新的宗教(如佛教)的成立都是基于反对种姓制度,但在婆罗门教融入印度教后,种姓制度仍维持一定的影响力。即使现今印度宪法赋予人民平等权,种姓歧视的残迹仍存在于社会中。 印度人口2008年估计有1,147,995,898人,排名世界第2,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分布于恒河平原。印度的识字率为61%(男: 73.4%;女: 47.8%),性别比是1.064 男/女,预期寿命68.59 岁,人口增长率为1.606%,出生率为22.69 /1,000 人。印度由于贫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贫民窟,传染病窜流:登革热、疟疾、日本脑炎、甲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险程度皆高。CSST中国留学生境外服务团队 本次回答人:Zacyi中国留学生网(印度) indiastudy
问题八:印度人是怎么区分高低种姓的 历史老师告诉你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大种姓,由高到低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此制度与古代其他国家地区等级制度不同(最最 *** )的是人一旦出生,你的种姓(等级)不能因为财富和官爵的变化而变化。俗话说就是出生就定死了。
今天虽然早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它的残余依旧根深蒂固影响着印度。
问题九:印度各个种姓、贱民占人口比例各自是多少 80分 印度早告别种姓时代了,那是古王国时代的印度,这之后的历史,种姓都是名存实亡。
Ⅳ 印度高种姓人口收入多少
据印度统计,占人口约22.3%的高种姓人,拥有印度总财富的41%,但是,高种姓人中也有一个比例,最富有的高种姓人拥有印度总资产的25%,而人口只有1%,占比5%的高种姓家庭拥有占比46%的财产
Ⅳ 印度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大概有多少人占多少比例
婆罗门:5%左右。刹帝利:10%左右。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印度卡斯特体系(印地语:हिन्दू वर्ण व्यवस्था,英语:Caste system in India)。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传播经历:
其实婆罗门教到中国后,隋以前并非昙花一现。来自婆罗门教的音乐、绘画、雕塑、医药、天文、数术、占卜术、咒术等等,对中国文化起着重大而持久的影响。虽然这些往往是和佛教的文化影响混淆在一起,但还是能够分得清的。
如石窟或寺庙中的多手多臂像,都是源于婆罗门教,虽然后来是以佛教的名义出现,至于我们在《隋书·经籍志》中所见到的婆罗门典籍,更是非常清楚了。在几百年后的《宋史·艺文志》里,我们还可以发现诸如《婆罗门僧服仙茅方》一卷这样的书籍的存在与流传,证明婆罗门教还顽强地保持着它的一些特性。
婆罗门教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当时道教并未兴起,婆罗门教深刻影响了道教的教义,道经中充斥着关于梵的论述,三清的形成也与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密切相关,道教仪轨也有明显的婆罗门色彩。《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由东晋后期葛巢甫所“造构”,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影响,位于《道藏》之首的位置。
《度人经》中有明显的外来成分,以往的研究者常将之归于佛教影响,实际并不确切。《度人经》的外来成分主要来自婆罗门教,如以大梵为主神,宇宙经历劫运的演化图景,元始天尊开劫度人,等等,都是直接来自婆罗门教,或是从中引伸、讹变而成的。其中“大梵隐语”之类对诸天的赞颂之辞,译自婆罗门经典,但经过了浓缩改写。
Ⅵ 印度 高种姓 占比
婆罗门大概也就是小几千万人,刹帝利大几千万,吠舍和首陀罗三四亿,剩下的近十亿都是达利特。
Ⅶ 印度各个种姓、贱民占人口比例各自是多少
百分之八十二为印度教徒,其余为其他种姓,贱民占百分之二十。
印度,人们第一印象就是种姓制度,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种姓制也在发生变化,种姓制对现代印度人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古老的种姓简介:
印度教把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梨俱吠陀》中写道,众神分割普鲁沙时,婆罗门是他的嘴,可以传达神意;刹帝利是他的手臂,代表军队,要手执武器。
吠舍是他的腿,他们从事商业,奔波劳苦,需要迈动双腿;首陀罗是他的脚,只能处在社会底层,从事繁重的劳动。除了四大种姓,还有不可接触者,又称贱民,他们被排除在社会之外,只能做些扫厕所、处理动物尸体之类的工作。
种姓制度有三千多年历史,经历了阿拉伯人、突厥人、波斯人、英国人的统治和殖民,经受了伊斯兰教、佛教、西方人权思想的碰撞冲突,仍旧主宰着印度的主流思想。
Ⅷ 印度高种姓人口占比
贱民如果是指达利特人的话,目前的统计方式是将其算作表列种姓/表列部族。种姓制度取消后,所有印度人口都被按照其社群分成了四大类: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其他落后阶层”(OBC)与先进种姓(Forward Caste and others)。根据SECC2011(2011年的社会经济与种姓调查),这四大类人群分别为表列种姓19.7% 表列部落8.5%其他落后阶层 41.1% 先进种姓30.8%。这个分类方法也考虑了经济情况和实际社会地位,所以表列种姓、表列部族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上的贱民,但可以大致估算一下印度最底层人群的数量。婆罗门基本都在先进种姓里,但这个分类还包括了刹帝利、部分吠舍和过得比较舒爽的首陀罗。
Ⅸ 印度高种姓比例
婆罗门,最多再加上刹帝利,不会超过一亿人,也就是占整个印度人口的百分之七左右。
Ⅹ 印度各个种姓、贱民占人口比例各自是多少
贱民大约是15%,不过1947年宣布取消种姓制度以后就只能估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