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风俗礼仪
传统的见面礼
佛旅网 印度朝圣之旅 印度人在见到熟人和客人时都双手合十,举于胸前,并面带微笑地道一句“纳玛斯戴”(Namaste)。这是印度的传统见面礼。“纳玛斯戴”在印度语中是一个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词语。印度人在见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时则要行触脚礼,即见面后俯下身去触对方的脚,然后再摸一下自己的额头。这是表示对尊敬者的最高礼节。
现代的城市居民见面时更多地是行握手礼。但千万要注意的是,决不能伸出左手和别人握手,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上厕所时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视为是对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里一般都铺有一块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盘膝而坐,即“结跏趺坐”,将两脚交叉叠放于两腿之上,双手放在双膝上。现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发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爱在沙发上盘膝而坐。
剃发礼
按照传统的习惯,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满三岁时要举行剃发礼。
剃发仪式要请祭司、理发师和亲友参加。父母把孩子抱进搭起的彩棚里,放在父母身旁。仪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边画一个正方形,用红砂土画上图案,并撒上大米。然后让男孩坐在图的旁边,由理发师剃发。印度教徒的剃发礼并不将头发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缕头发。
婴儿命名礼
婴儿出生后,父母经过仔细推敲、斟酌,会给婴儿起一个美好、吉祥、动听的名字。名字起好后,父母将在孩子出生后第十天举行命名仪式。
举行仪式前,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和婴儿也要沐浴洁身。举行完宗教仪式后,婴儿的母亲用洁净的布将婴儿包好,交给婴儿的父亲。父亲将婴儿贴在胸前,告诉孩子,父亲在给他起名。母亲则向着太阳祈祷。然后父亲附在婴儿的耳朵边:“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这时,在场的祭司和亲友则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名字。”然后祭司为婴儿祝福。婴儿的父母招待祭司和亲友吃过饭后,众人才散去。
佩圣线–高种姓的标志
在印度,经常可以看见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线圈,这就是印度教高种姓佩戴的圣线。按规定,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这三个种姓才有权利戴圣线,道陀罗和贱民是不能戴圣线的。圣线由三股线拧成,婆罗门的男孩戴棉线圣线,刹帝利的男孩戴亚麻圣线,吠舍的男孩戴毛线圣线。男孩子首次戴圣线时举行戴圣线仪式。一般由婆罗门祭司口诵经文,给男孩子戴上圣线。
男童拜师礼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四个阶段,又称“四个行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
印度教徒的男童在5岁至8岁期间也举行拜师礼和入法礼。这是为男童拜宗教导师、离家接受宗教训练而举行的一种仪式。拜师仪式开始时,父母要为拜师的男童沐浴、剃发,并接受老师赠送的离家苦修的衣服,其中有一块遮羞布。
老师口诵经文把衣物送给拜师的男童。接着又赠送草编的腰带,授圣带,并把兽皮衣、木棍等物送给男童。此后,老师掬起一棒水倒在拜师男童手中,象征着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拜师的男童要向太阳祈祷,才会被老师接受为自己的学生。老师在学生前念诵太阳经文:“这是现实,这是智慧,这是光明,我们拥有明媚的阳光。它是火,点燃了我们的聪明和智慧。”拜师仪式结束后,男童就被送到导师家,与导师同住,学习吠陀,钻研奥义书接受各种戒律训练,直至“梵行期”结束(大约12年)才能重新回到家中,过世俗生活,开始家居期。
在印度的交往禁忌
印度的许多地区都有不少禁忌。
泰米尔纳德邦的村民忌讳数字,认为一、三、七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说这些数字。对生小孩也有不少忌讳,如认为第四胎生女孩便会倾家荡产,第五胎生女孩会家财万贯。吃奶的孩子不能照镜子,据说照了镜子就会变成哑巴。孩子掉的第一颗乳牙要包在牛粪团里,放在房顶上。
对孕妇也有不少忌讳,如怀孕期间不能照像,不能做衣服等。
出门远行也有许多忌讳。如出门时看见伐楼拿鸟在头上盘旋,是大吉大利。遇见花或装满水的罐子也是吉利的;看到母牛、鹦鹉、鹿、雨伞、水果、蜜蜂、大象,听到钟声,鹰叫声和诵经声,都是吉利的象征。
遇见蛇、猫、寡妇、行乞僧,听到喷嚏声或其它难听的声音,出门滑了一跤或头碰了框等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应该立即回家休息一会儿,喝点水,然后再出门。
② 印度的礼仪及禁忌须知
印度的礼仪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锡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 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
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方式是“舔饮”,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盘子中,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喜欢中国的粤菜、苏菜。
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印度餐饮礼仪
1.印度人的饮食由于民族和历史 文化 的影响,南北差异很大。
北方受伊斯林文化影响,烹饪通常是莫卧儿式的,特点是多肉、谷物和面包。南方多素食,特点是米饭和辛辣咖喱。由于南部气候炎热,当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对就轻多了。
所有印度菜肴中,唯一共同点是喜欢辣味。
烹调方式有炒、煮、烩三种,喜加入各种香料,尤其是辛辣类香料。 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低者才乐于吃肉食。
印度人几乎天天吃洋葱。
2.“牛的王国”:牛是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根据教规,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耆那教徒则既忌杀生,又忌肉食。印度教徒把牛奉为神明,每逢饭前都要首先敬牛。还有的人敬狗、敬蛇、敬老鼠等等。 最受印度人崇拜的动物是蓝孔雀和黄牛。
印度人不吃牛肉,但喝牛奶。印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奶大国,牛奶在印度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国营奶站打奶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几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几块饼干。爱喝茶(特别红茶),爱甜食。喝茶加牛奶喝汤、奶豆腐、奶制甜食。
3. 宴请印度商人时,事先了解是否素食主义者。孟买60%人是素食主义者
4.在印度人家中作客,饭前要漱口和洗手。
5.在传统的印度人家庭和农村,客人通常与男人、老人、孩子先吃,妇女则在客人用膳后再吃。不同性别的人同时进餐,不能同异性谈话。
6.印度人家庭的基本食品是米饭、家常饼、佐料和两三碟小菜用来蘸面包吃,普通的佐餐品是干青酸辣菜和香菜叶。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汤菜开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全部同时送来,不是分几道上菜。正餐之外都有辅佐食物,最普通的是色拉和酸奶。正餐之后的甜食通常是冰激凌、布丁和鲜水果等。印度人一般不喝酒,但喜欢 饮茶 ,把茶斟入盘中,用舌头舔饮。
7.在印度人的餐桌上,主人一般会殷勤地为客人布菜,客人不能自行取菜。同时,客人不能拒绝给你的食物和饮料,食品被认为是来自上帝的礼物,拒绝它
是对上帝的忘恩负义。吃不了盘中的食品,不要布给别人,一旦你接触到那种食品,它就变为污染物。许多印度人在就餐前还要弄清他们的食物是否被异教徒或非本社会等级的人碰过。
8.印度人喜欢吃中餐,喜欢分餐制,不习惯用刀叉和筷子。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用右手抓食(抓饭时大多只用3个手指,那就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印度人认为吃饭中很多快感来自触觉,更重要的是,用手抓饭可以提前了解食物的温度。切忌用左手递送东西,他们认为左手肮脏,右手干净。吃饭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饭用手抓,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间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对别人的侮辱,弄不好他们会把你用左手递的东西砸烂,还可能臭驾你一通。
印度人如厕后,不用手纸擦,而是用水冲洗,冲洗时,用左手,不用右手。
印度礼仪禁忌须知
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礼仪文化,是礼貌,是文明,是禁忌,也是独到。无论你认可也好,觉得不可思议也罢,入乡随俗,你都必须遵循它。下面介绍一些与我们不一样的印度的独到的禁忌、礼仪文化和习惯。
其一,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其二,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其三,以右为尊,左手被视为不干净的象征。同印度人招手致意往往用右手,因为在他们看来,人身由两部分组成,右半边是男性的象征,左边是女性的象征,所以左手无力,右手有力,因此不单用右手致意。此外,印度人便后用水冲洗,使用左手,而绝不用右手,因此,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若送人东西,大都用双手捧着,或一手为主,另一只手稍微接触另一手臂,象征双手。否则认为不礼貌。
其四,吃饭过程中,若给对方(印度人)加饭加菜,不可用还在吃饭的那只手直接加饭加菜,若是这样,被认为是叫人家吃你剩的东西,因那只手正被用来吃饭,已接触了食物。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换一双未用过的筷子,给客人加饭加菜。若对方已经吃饱,不再需要,而你出于客气,仍坚持再给,这时,你会发现对方可能把双手捧着的碗筷(或吃饭用的盘子)一同伸到桌下,这表示不要了,见此情景,主人应当明白:不能再给客人加饭加菜。
其五,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其六,印度饮食习惯和文化。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方式是“舔饮”,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盘子中,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
其七,印度的颜色、数字、谈话忌讳。印度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其八,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
其九,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猜你感兴趣:
1. 印度人的社交礼仪
2. 印度的习俗礼仪
3. 印度的社交礼仪
4. 关于印度餐桌上的礼仪
5. 关于印度人的礼仪
6. 印度餐桌礼仪常识
7. 印度商务礼仪
8. 印度的就餐礼仪有哪些
③ 印度为什么有打夫节这个节日
印度的一些农村至今流传着一种奇特的节日——打夫节。所谓打夫节,就是妻子打丈夫的节日。这是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的印度妇女在一年365天中惟一能够扬眉吐气的日子,所以又俗称“出气节”。
按照传统习惯,打夫节要进行一整天。这天早上,全村呈现出一派喜庆气氛,各个家庭都忙碌起来。妻子们个个喜上眉梢,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披上华丽的纱巾,并找出一根保存得很好的“打夫棒”——一根2米长的竹棒,跃跃欲试。丈夫们则集中到一起,奏击乐器,唱歌跳舞,然后游行山村。下午,丈夫们都要做好挨打的准备工作,黄布缠头,全身包衬上厚厚的布片;随后每人喝下一些杏仁粉和掺有大麻叶的药酒,以此壮胆。等到村里鼓声一响,他们就手持水牛皮盾牌,头顶盛满鲜花的柳编盘子,一个个无可奈何地走进村里,沿主要街道行走。妻子们早已恭候在此,夹道欢迎,丈夫们一走进村口,妻子们就一拥而上,来一个,打一个;进两个,打一双,一时间竹棒飞舞,有打折竹棒的,也有打碎水牛皮盾牌的。挨打的丈夫们谁也不准喊叫,不准躲闪,更不准还击,听任妇女们的竹棒雨点般落在自己身上,最多只能用水牛皮盾牌稍稍阻拦一下,否则被认为是懦夫。他们边挨打边走,一直走到村中心的广场为止。但这还不算完,狂欢开始前,妻子们还要找到各自的丈夫,再打上一顿。有时打上了劲,妇女们也不管是谁的丈夫,乱打一气,也有要别人帮忙打自己丈夫的。当然,谁家的男人平日对他的妻子不好,落到他身上的竹捧也就特别的多。
晚上,伤痕累累的丈夫还得向妻子表示感谢。一夜过后,丈夫又成了家庭的主宰,妻子挨打受骂又成了家常便饭。妻子要想出出怨气,只有等到来年的“打夫节”了。
④ 洒红节又称“胡里节”、“色彩节”是印度的传统节日,印度人是怎么过的
在洒红节这一天,男男女女在街上互相投掷彩粉,以表达自己的祝福。洒红节是全民狂欢的节日,在这一天大家抛开一切束缚,尽情的欢乐,享受这一刻的喜悦。
洒红节,也叫“胡里节”、“色彩节”,是印度的传统节日,也是印度的传统新年(即春分时的新印度历年)。胡里节起源于印度着名史诗《摩诃婆罗多》,每年二月和三月举行,庆祝时间的长短。
在印度圣地瓦拉纳西,人们互相泼水,然后成群结队地走上街头,大声尖叫;在广大农村地区,胡里节比较热闹,有时要庆祝一个多月;在像比哈尔邦这样的地方,人们会在春天唱歌,互相甩泥巴,扔牛粪。
现在,洒红节节已演变成人们消除误解和怨恨,捐弃前嫌,重归于好的节日。
⑤ 洒红节又称“胡里节”、“色彩节”是印度的传统节日,印度人是怎么过的
在洒红节期间,印度人一般相互洒用花朵制作的红粉,投水球,这是印度人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而产生的节日。
先说说洒红节的简介吧。在印度,尼泊尔,苏里南,圭亚那,特立尼达,英国,毛里求斯和斐济等地都是重要节日。又称霍利节、荷丽节、胡里节。在印度,洒红节又是印历的新年。洒红节原是庆祝春天,与创造和复始的行动有关,代表春分和谷物丰收。
夜晚,人们把用草和纸扎的霍利卡像抛入火堆中烧毁。捉弄人和尽情欢乐是洒红节的精神所在,通常较低种姓的人将粉和颜料洒向高种姓的人,暂时忘记阶级的差异。
第八天时,人们将竹竿烧掉,节日结束。印度人在洒红节期间还要喝一种乳白色饮料,据说可保来年平安健康。在尼泊尔,庆典的开始是竖竹竿仪式。节日为期一周,人们互相抛洒红粉,投掷水球。
如果你准备去参加这个节日,最好穿一件你将不会再穿着的衣服。并准备好随时被撕裂。
⑥ 印度人喜欢什么礼节
印度风俗和礼节
1、牛在印度教徒眼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均不得伤害它们,牛群在大街上,消遥自在地走着,受到最玫谋;进入印度教的寺庙时,身上决不可穿着取材于牛的衣物或配饰。
2、在印度,若以左手把东西交给对方,对方会认为你是蔑视他,或怀有恶意。交东西时,必须用右手交出,或使用双手。吃饭也只能用右手。因为,印度人洗澡、上厕所时一般使用左手,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
3、在印度,摇头是肯定的表示。
4、印度火车上有固定驻点的乞丐,他们以此为业,有人甚至会故意自残博取同情,他们的收入大都不会低于田里的农民,所以建议还是横下心吧。
5、印度每个车站都有看起来相当美味的小吃摊,但请不要被其外表和香味骗了,除了水果的味道跟中国差不多外,其他几乎每一样都非常辣。
6、印度每个车站月台都会有好几个水龙头标明"饮用水",几乎每个印度人停站都会去装水。但请千万不要跟着做,除非你自认为有铁胃,因为很容易拉肚子。
7、印度火车站承袭英国式的作风,车站入口可以根本没人查票,你可以随意的进出各月台,但车上的查票员却会查得非常紧,一抓到逃票就是重罚。
印度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国。印度是一个讲礼节的民族,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的国度。有的印度人风到外国人时,能用标准的英语问候“你好”有的则用传统的佛教手势--双手合十。印度教徒见面和告别多施双手合十礼,并互相问好祝安。行礼时要弯腰触摸长者的脚。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这种招呼,显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你必须注意的是,切莫在双手合十的时候,也同时点头(外国人在印度常有这种动作,容易引起当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坏了亲切和气的气氛,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的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现在,城市中男女见面已多实行握手,表示亲热时还要拥抱。在大多数地方,男人相见或分别时,握手较普遍。男人不要和印度妇女握手,应双手合十,轻轻鞠躬。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要和女人单独说话,妇女很少在共场所露面。 印度人认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举动,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他们认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为不流动的水为死水,孩子浴后会遭灾、夭折的。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传统以及外国的事和外国人的生活。 印度妇女喜欢在前额中间点有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印度男女多有配带各种装饰品的习惯。 印度人身份悬殊,有等级制度,很重视身份。甲某高乙某的等级,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当严格。 在印度的孟买,60%的人是素食主义者因此,宴请印度商人时,事先必须确认对方的习俗,是否是素食主义者。 在印度,你若要进入印度教的寺庙,身上绝不可穿以牛皮制造的东西,穿上牛皮制造的东西,会被视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带、皮带、手提包等牛皮制品,都不得入其寺门。印度人走进寺庙或厨房之前,先要脱鞋。他们认为,若穿鞋进去,既不礼貌,也不圣洁。不论男女老幼,统统把鞋放在门口,赤脚进去。 印度人爱喝茶,大多是红茶。各种集会,中间休息时也备有茶水,招待客人自不必说。在印度人家里吃饭时,客人可以给主人带些水果、糖作为礼品,也可以给主人的孩子带些礼物。很多妇女不同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饭。 印度人喜爱3、7、9数字。他们认为红色责示生命、活力、朝气和热烈,蓝色表示真诚。阳光似的黄色表示光辉壮丽。绿色责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宁静。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装色彩方面喜欢红、黄、蓝、绿、橙色及其他鲜艳的颜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视为消极的不受欢迎的颜色。不喜欢玫瑰花,在办公室和商业机关,写字台喜欢放在东北角或西南角。 在印度初次访问公司商号或政府机关,宜穿西服,并事先订约。约会,尽量按时赴约。印度商人善于钻营,急功近利,图方便,喜欢凭样交易,洽谈中应多出示样品,广为介绍经济实惠的品种。印度商人中,许多人在英美受过教育,因为这是表示关心友好的方式。商务谈判他们往往细细研究,费时较久。在谈判时,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谈论印度的赤贫、庞大的军费及外援。在孟买入海关者,宜在海关申请饮酒许可,因为孟买市面无酒可购。印度人往往带你到私人俱乐部内饮酒。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千万注意,吃饭时,只准用右手递接食物,另别用左手。与印度人接触时,切忌用左手递东西给他。因为他们认为左手肮脏,右手干净。吃饭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饭用手抓,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间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对别人的侮辱,弄不好他们会把你用左手递的东西砸烂,盛怒之下,还可能臭驾你一通。 切莫抚摸小孩的头,在印度如摸小孩的头,对方一定翻脸。最容易引人误会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动作是摇摇头,或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Yes”、“知道了”、“好的”,与我们点头表示差别很大,最易使人误会。 商务活动访新德里最好选择每年10月至6月,访问孟买最好选择9月至10月,以免酷热或梅雨。印度全国性大节日有1月1日元旦、12月26日国庆节、3~4月份有一个“酒红节”(也叫泼水节)、8~9月间有一个兄妹节、9~10月有个烧纸人节、8月15日独立日、10月2日国父甘地涎辰纪念日、10~11月有个灯节(庆祝3夭)、12月26日为圣诞节。而印度教人。锡克族人、回教徒、巴希族人、蹬米尔人……各有不同假日,各港口也有单独假日,届时绝不进行交易,因此,访问印度,务必先了解好对方的假期。 首饰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即使是家境清贫的妇女,也要佩戴一些不值钱的金属或塑料首饰。自古以来,印度人就认为,向女子赠送首饰是男子应尽的义务,女子也应充分和用首饰来打扮自己。印度有“月亮”、“芒果的故乡”、“黄金之国”、“钻石贸易王国”、“黄金宝地”、“皇冠上的明珠”之称。 印度海关规定,入关可携带香烟200支,或雪茄50支,或烟草250克。酒1夸特。外币不限,先报数额,出关可携回。 印度有“牛的王国”之称,牛是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在路上驾车时,千万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制品进入庙宇,同时最好也尽量避免以牛为摄影对象。印度还有一项特别不同的习惯,回答对方问题时若将头歪一边或摇头,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万别会错了意,造成不应有的麻烦。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实行种姓制度,打听当地人的种姓、阶级也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头.印度等地的人们不希望别人摸自己头上的任何一部分,他们也不喜欢去摸别人。他们认为,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分,也是人体中最神圣无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头,被视为神明停留之处,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允许触摸。 被邀去吃饭不必客气.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吃东西时要大家一起分享,独食是小气而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印度人邀请人共餐,绝不是碍于情面假惺惺,而是诚心诚意的邀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回绝当然令人不高兴。不跟身份悬殊的人进餐.印度、尼泊尔人很重视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属阶级有异,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饭;尼泊尔人也同样有类似的阶级划分,在其国内,对“身份”的重视,超过了一切。买酒有时间限制.在泰国有个规定,凌晨2时以后不准再买酒,否则会被警察处以罚款。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星期五、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为禁酒日,在这些天就是神通广大的人也休想买到酒。不可骑在佛像上拍照.在东南亚的佛教国家,旅客如果对寺庙、佛像、和尚等做出轻率的行动,被视为“罪恶滔天”。有些不明利害的游客,曾经由于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纪念照而被刑罚。对想带回去的佛像纪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为在信奉佛教的国家购买的佛像虽然归自己所有,但必须对它有一份敬意,如当它是一玩物,随意放置或粗手粗脚地动它,这种行为,会引起该国人的不快。 印度人就有这么好的生活习俗。他们就世世代代流传本民族的传统习惯。
印地语是印度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和商业用语。印度各地大小寺庙和殿塔比比皆是,进入寺庙大殿都要脱鞋,但允许穿袜子。有时能够在大殿旁租用套鞋,穿上即可入殿。进入锡克庙时,头上必须罩一块洁净的布,如手绢等。虔诚的印度教徒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清晨冲完凉后做祷告,然后才开始工作。教徒们常在河水(特别是“圣河”恒河)中沐浴。他们相信,入河沐浴,可以洗刷过错。牛被印度教教徒视为“圣兽”,印度教不准吃牛肉,印度虽有养牛业,但只能提供牛奶、黄油及牛粪作燃料,喝牛奶允许的,也有少数地方用牛牛做民间运输和耕地。在印度的一些城市、乡村里,老牛、病牛、残牛比比皆是,牛可以到处自由游荡,神圣不可侵犯。这么多的牛,成为国家的一个负担。印度僧侣每年还要举行一次仪式,叫“波高”,表示对牛的尊敬。他们还和商人举办了许多“圣牛养老院”,将那些年迈体弱,不能自己觅食的老牛收养起来,一直到老死。信奉伊期兰教的印度人不吃猪肉,虔诚的教徒不喝酒。正统的锡克教徒不剪发,头上缠着头巾。他们不吸烟,也不吃牛肉。正统的穆斯林妇女一般不见男客,但邀请印度人参加社交活动时,也应邀请他们的妻子。 进行商业谈判时,他们会自自然然地说:“你们的资本比我们的多,所以,这一笔费用该由你们支付”。外国商人和印度人谈生意的时候,就常常因遇到这种场面而闹得啼笑皆非,钱较多的人,或是较受欢迎的人应该付钱--他们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计程车免小费。旅馆、餐厅在帐单中己加小费10% 。其他服务每次付2或3个ROUPEE即可。
带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
一、国名渊源
印度共和国简称“印度”。
“印度”国名源于信度河。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原来这个词指印度河流域,后来发展到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到印巴分治以后就单指目前印度这个国家了。古波斯语将“信度”转变为“印督”;古希腊人变印督为“印度伊”;我国从唐朝便称共为“印度”。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
二、地理位置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它的西北两侧同巴基斯坦接攘。东北与中国、尼泊尔和不丹交界,东与缅甸和孟加拉为邻,东南临孟加拉湾,西南濒阿拉伯海。印度的南部伸入印度洋,成为亚洲、大洋洲、欧洲和非洲上交通要冲。
三、主要概况
印度全国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7.6亿(1985年)。其中主要为印度斯坦族人,其次有泰鲁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等。
印度实行联邦制。到1971年时,印度划分成20个邦和8个中央直辖区,邦下设县,县下设区。首都新德里。货币为“卢比”。采用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印度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印度国民多“种姓”, 不同宗教多规定;
民族繁杂多信仰, 性格一般多稳重;
绿色吉祥多偏爱, 白色懊丧多忌用;
讲究礼貌多敬语, 礼节方式多注重;
厌倦食物多种类, 待人接物多禁令。
印度教徒中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可以译为“种姓”。即把人分成四个不同等级;“波罗门”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刹帝利”为“二种姓,地位稍次;“吠舍”为平民,是第三种姓;“首陀罗”为所谓的贱民,为第四种姓,其地位最为低下。他们的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的“不可接触的贱民”,被称为“哈里真”。 他们是最受歧视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贵宾时,主人要向客人敬献花环,并亲手将花环套在客人的脖颈上。花环的大小,要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一般很粗大,其长过膝;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国花,倍受印度国民的青睐。因其“出淤泥而不杂,濯清涟而不妖”,故人们常借以赞美人的气节与风骨,又被赞誉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爱绿色,认为绿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征着春天和新生。印度妇女民间传统都喜欢在自己的前额正中点一颗指头般大小的圆形痣,人们都称其为“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或红色、或黄色、或紫色、或绿色,黑色痣虽有,但较少见,一般都依衣着颜色而定。
印度人相互见面的礼节,有合掌、举手示意、拥抱、摸脚、吻脚。一般两手空着时,口念敬语“纳马斯堆”,同时要施合掌礼。合掌之高低,对开者宜高,两手至少要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颌之间。若一手持物,则口念“纳马斯堆”,同时要举右手施礼。对于长辈,或对某人表示恳求时,则施摸脚礼(即用手摸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头,以示自己的头与长者的脚相接触)。摸脚跟和吻脚礼是印度的最高礼节。印度东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与客人相见时,总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紧紧贴在对方的面颊上,并用力地吸气,嘴里还要叨念着:“嗅一嗅我!”,以示其对客人的崇敬。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森蒂耐尔人,在与久别挚友重逢时,双方要交替互坐膝头,并热烈地拥抱数分钟,以表示相逢后的喜悦心情。印度伊斯兰教徒的见面礼节是按其传统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时点头,口念“真主保佑”。现代在社交场合上的印度男人们,也开始运用握手礼节了,但印度妇女除在重大外交场合外,一般与不与男人握手。
一般礼仪
正统的锡克教信徒头戴包头巾,不抽烟,不吃牛肉并且不剪头发。
进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脱掉鞋子。
称谓与问候
见面与分手时,男人与男人握手。如被引见妇女,男人不与她握手而应双手合十,微微弯腰。男人不能触碰女,在公共场所不能与单身女人说话。
约会与准时
遵守时间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与馈赠
虽然正统的穆斯林妇女通常不与男人见面,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
来到印度人家里时,主人会给你戴花环,你应马上把它取下来以示谦让。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圣的动物。
穆斯林不吃猪肉,恪守教义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传递食品时,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交谈
印度人喜欢谈论他们的文化业绩、印度的传统、有关其他民族和外国的情况。
不要谈及个人私事、印度的贫困状况、军事开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印度耆那教徒有忌杀生,忌食肉类,忌穿皮革和丝绸的民间习俗。他们甚至把飞虫等都列入不能误伤的忌项,就连地里种的萝卜,胡萝卜等蔬菜也都忌吃。印度阿萨姆邦的居民,对来访客人不接受、品尝他们敬让的槟榔果是极为不满的,认为这样是对主人的不友好和不信任。印度的锡克教人禁止吸烟。印度人不爱吃蘑菇、笋、木耳、面筋、烤夫等,也不喜欢旺火爆炒而成的菜肴。
七、饮食习惯
印度人素食者多,且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低者才乐于吃肉食。由于印度南部气候炎热,当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对就轻多了。印度是个香料之国。印度菜的烹调也极重视对香料的运用,主要调料就有十几种,几乎做每种菜肴都离不开。印度北部人烹制羊肉和家禽最为拿手,一般的炮制方法是将鸡肉、羊肉或其它肉类切成小块,腌好后用铁扦串起来挂在天多炉内,用火烘烤制熟。印度人喝菜的方法别具一格,一般都是把茶斟入盘中,用舌头舔饮。他们一般都不爱喝汤,认为任何一种汤都无法与无色无味、冰凉爽口的白开水相比。他们喜欢吃中餐,喜欢分餐制,不习惯用刀叉和筷子,一般 用手抓食。
印度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
③主食 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颇感兴趣。
④副食 爱吃鸡、鸭、鱼、虾和羊肉;蔬菜喜欢西红柿、洋葱、菜花、鸡蛋、鲜辣椒、豌豆、薯仔、元白菜、菠菜、茄子、洋山芋等;调料喜用黑茴香、黑芥末子、黑胡椒、小豆蔻、丁香、咖喱汁、玉桂枝、芫荽、辣椒粉、茴香、豆蔻皮、姜、玫瑰香精、黄豆粉等。
⑤制法 对炸、烤、烩、烧、煮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粤菜、苏菜。
⑦菜谱 很欣赏咖喱鸡、糖醋鳜鱼、烤填鸭、干炸明虾、烩鸡丝、红烧茄子、糖醋里脊、青椒鸡丝、炒辣椒、黄油炒豌豆、鸡火煮干丝、番茄鱼片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伊斯兰教徒均戒酒,喜爱咖啡、酸奶、凉开水等。印度人最爱饮奶茶。有的则习惯加姜或小豆蔻的“马萨拉茶”。
⑨果品 爱吃香蕉、桔子、楷杷、西瓜、甜橙、番木瓜、椰子、荔枝、芒果等水果;干果喜欢杏仁、花生米等。
⑦ 印度有哪些文化习俗
印度最具特色的国服称"沙丽"。沙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是印度妇女的普通装束。沙丽是一块一米多宽、五六米长的布料。穿着时,妇女们自腰部缠起,绕过胸前,一端搭在肩上,用一枚别针别住。随着历史的发展,沙丽也发生了不少变革。在传统的基础上,妇女们上身配上了名为"杰姆普尔"的紧身胸衣,下身配以叫做"贝蒂戈尔"的衬裙,穿戴起来,沙丽显得更方便实用。印度妇女还喜欢在沙丽上缀上各种图案,如花卉、几何图形等,还少不了一道花边。五颜六色的布料加上独特的图案、花边,沙丽显得更加瑰丽多彩、鲜艳醒目。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语言、风俗、信仰和生活习惯不同,沙丽的式样也很繁多,不拘一格。渔家女喜欢将沙丽的衣片折叠在两腿之间,塞在腰后,便于水上生活;农村妇女由于参加农活,多穿短沙丽。孟加拉地区的妇女常用沙丽的折边遮掩头部,因当地的礼仪限制妇女不得在男人面前抛头露面。西南部地区的妇女穿的沙丽则是一头张开呈扇形,穿起来显得神采飘逸。沙丽的布料则因穿戴者的贫富而不同,穷人穿的沙丽大都是用棉布或粗麻布制作,贵妇人则穿用丝绸或薄纱制作的沙丽,还缀上金丝银线织成的图案装饰。每逢节日,印度妇女都会穿起自己最喜爱的沙丽逛街串门,走亲访友。印度妇女还有一种衣服比较普遍,上衣比较宽松,长至膝部,称"古尔蒂",下身穿紧身裤,名叫"瑟尔瓦",再加一条纱巾围在脖子上,长长地向后飘。 印度妇女的首饰种类繁多,有耳环、项链、戒指、手链、手镯、发饰、额饰、鼻饰、胸饰、脚链、脚镯等,从头到脚都有 装饰 品。 印度男人的服饰最普遍的叫"托蒂",是一块三四米长的白色布料,缠在腰间,下长至膝,有的下长到脚部。农村的男人则普遍穿"哈达",即一块布围住腰,一端搭在肩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男人除"托蒂"外,上身加一件肥大的衬衣,名为"古尔达"。天冷时再加一件披肩。在特别重要场合,老人会穿上"古尔达",下身围"托蒂",足踏拖鞋。这种打扮是最有身份的标志。 在城市里,印度男人穿西装也是很普遍的了。一些政府官员在正规场合,穿一种很像我国"中山装"的上衣,也是紧紧的衣领,胸部有一口袋,别一枝钢笔。 即使在热季(3~5月),印度人也很少穿T恤和短裤,男子一般穿长袖衬衫和长裤,女人更不穿短裤,一是为了防暴晒,二是防蚊虫叮咬。 印度男人的头巾和帽子也是一绝。在城市里,除了锡克教徒外,男人一般不戴帽或头巾,而在农村戴帽和头巾非常普遍。印度男人头上的头巾称"塔布",颜色多种多样,戴法各异。男人戴的帽子有土耳其帽、波斯帽、漏斗式斜帽、船形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