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电影宿敌女主还演过什么电影
2022 TOP1影片推荐《宿敌/Jana Gana Mana/人民的意志》,剧情不断反转
唐飞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来自专栏东方的大树
序言
今年看过最让旦哗人内心世界不断扩大的一部电影,剧情节奏紧凑,各色人马轮番登场,剧情不断反转,将女性地位、种姓冲突、政治阴谋、媒体操控、正义边界、法律公信等等话题,一股脑的搬上了荧幕,以2小时40分钟的时长,不断冲击你的杏仁核、海马体。
现在已经十月份了,我决定把这十个月里TOP1影片竖备的地位送给这部印度影片,中文名《宿敌》,但是直译片名《人民的意志》个人觉得更贴切,剧情和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有类似之处,但是很显然尺度要大得多,因为到了最后大BOSS依然逍遥法外,继续竞选内政部长之职。
某个角度来说,该片比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三块广告牌》,更宏大叙事,《三块广告牌》只是拉开序幕,而本片直接粉墨登场。
正文
角色(1) 片中一开始就觉得该死的四个混混,但是最后却觉得悲哀……
这是四个专为政客服务的四个小混混,接到上级指令,将已经车祸死亡的女教师搬移到荒凉处,浇上汽油焚尸灭迹。这个任务对于他们而言,只是给政客服务的众多违法犯罪中案件中的一个,哪怕被抓到警察局后,依然淡定地表示,很快就会出去。
直到,副督察萨詹准备对他们进行“遭遇性击毙”时……
这张图片中混混正在用力地吸烟,而此时副督察萨詹已经用枪打死了其余里两个混混,还有个混混正在跪地求饶,而下一个要枪杀的就是他了,他没有逃跑,只是用力地吸烟,因为他知道自己跑不了,他一定也想过某天会被保护伞抛弃,做了太多罪孽,也许死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一如迟迟不能博士毕业的低种姓贫民维迪亚,死亡未必不是一种解脱。
只是临死前,幡然醒悟,悔恨的眼泪掉落,刚说完:对不起,妈妈。几颗子弹结束了这生……
对于这四个混混,被团伙抛弃,现实社会中的人民希望他们死去,连父母也不希望见到他们,至于他们除了焚尸灭迹之外,究竟还犯了什么罪,连一次正义审判的机会也没有,就这样被判死刑而死去。
活着如草芥,死时也如草芥,这是生而为人的悲哀。
角色(2) 片尾出现的低种姓贫民维迪亚,看完更觉得悲哀……
一个每年在大学图书馆学习900小时的人,这个时长学校至今无人打破该记录,参考了600多本书,发表了50多篇文章的博士生,最终被导师逼迫,无路可走选择了自杀……
最终,年迈的父亲千里迢迢赶来,多方求助,求助的并不是女儿的死因,而只是为了找到女儿的尸体好生安葬……
最终,他遇见了女主萨芭,萨芭也因为这件事而被撞身亡……
作为混混,生活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有希望,所以只能死亡。但是对于高知维迪亚而言,明明可以有更多选择,但是依然选择自杀,而更让人感到悲哀。
而这样的事情,在网络上搜索[博士生自杀],案例居然不在少数。
作为工作近20年被生活磨砺的我,并且懂得很多心理学、情绪管理并持续练习正念、冥想的我,我知道我内心的情感依然脆弱而柔软,面对不甘、不公平时依然会剑拔弩张,情绪激烈时心口依然会憋得生疼。所以对于长期遭受欺凌的维迪亚,我知道她的无助,知道她的绝望,也知道她内心实在绷不住了选择了自杀,但是依然为她的死亡感到浓浓的悲伤。
角色(3) 永远明亮艳丽的女教师萨芭……
作为本片的颜值担当,女主萨芭作为雅典娜一般的圣洁存在,正直、善良、温暖、坚定,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在不断的为自己目标而努力。你很容易想到刘胡兰、赵一曼等先烈,理想而又热情,坚定而又激扬。
明明已经获得英国全额奖学金留学的机会,依然选择留在中央大学教书育人,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改变周围的学生。你很容易想到教书育人的周树人、冰心,人点亮人,终将点亮周围的世界。
最终却余迟毁被一个头发都快掉光了、同时剽窃学生论文、压榨学生却又不承担责任的低颜值油腻导师开车撞死了,太操蛋了……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萨芭动了他的蛋糕,而萨芭却又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萨芭没有自己的白银圣斗士,更别说黄金圣斗士了,而青铜圣斗士们还需要成长时间。
角色(4) 政客们及潜在政客们……
片子背后的大BOSS,政客首席部长纳杰什瓦,身下一堆丑闻且正被指控,为了掩盖丑闻,动用资源发起萨芭案,吸引民众的目光,同时为选举造势,他有一段对政治精彩的发言:
只要是人,就会有情感;只要有情感,就很容易沦为政治的牺牲品;当我们被情绪裹挟之下时,就很容易成为乌合之众。电影中的群众、学生、电视台、萨芭的校长母亲等等,都是被政客操控之后,情绪之下的牺牲品。
所以,圣雄甘地知道这个规律,于是留给世人一句名言:
思考
思考(1) 资本主义的多党制真的是一剂良方吗?答案是未必。
在印度这片神奇的土壤,贫富差距巨大,2022年疫情及战争之下,反而诞生了两位超级富豪,而新任超级富豪和现任总统莫迪关系匪浅。
当民众民智未开时,就像片子的不明群众、混混及低收入群体,他们很容易被政客引导,丧失独立思考及判断能力。哪怕就是学生、老师这些高知人群,一样容易被人引导,热血上头。
片段1:一位高校老师,激励学生面对不公行为不要默不作声,“历史是给站着的人而不是坐着的人的”,然后一群本来坐着的学生就出去游行了。
片段2:萨芭在学校会议中,提议成立调查委员会时,副校长说这个委员会是完全民主的,所以决定应该由每一个人来做,在场每个人都可以投票。
但是实际投票时,除了一位女教师犹豫了一下,最终没有任何一个人响应她。
面对一群麻木的人,想着嚷嚷两声让大家站起来,这未免太过于天真。而面对这个人群,寄希望于资本主义多党制来改善提升,未免缘木求鱼。资本主义的核心点,还是在于资本,而资本又恰恰是权力的温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本的力量本来就很强大,在一个资本主义并所谓“自由”的国度中,资本/权力会更加肆无忌惮。
当然,印度也有好的一面,GDP发展速度快,劳动力众多,这种涉及政客的电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所以我也很想看看,再过十年后的印度是什么样;当然也很想看看欧美这些历史积累消耗殆尽的国家,未来十年会如何。
思考(2) 军警等强力机关究竟该如何存在才合理?答案是程序正义。
片中,政客除了从政者,还有好几个警方的人,一起围绕着政客,为其提供各种支持,期待未来政客投桃报李,如下图,有三个高级督察及之上的警察: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地方是医院,政客家的孙子发烧了,于是一群人围着政客转圈圈。
当公器私用,尤其涉及军警等强力机关时,普通民众其实没有多少反抗力量,《三块广告牌》也是在这里找了一个点深挖。
因此在电影中,游行示威的学生被警察揍了两次。更有意思的是,学生寄希望于中央来解决问题。而对于印度,其中央,不又是另一群政客吗?
除此之外,片中开始时,发现萨芭尸体的警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人……
同时在尸体转运中,还是警察与混混进行交接……
当后续发生焚尸案后,其实有很多知情人,但是并没有一个知情人站出来,为啥?
面对这种强力机关,如果一定要规定一条原则,那就是——程序正义。
只有当强力机关的所有流程被约束,哪怕是四个混混需要被枪毙,也是逮捕——证据确凿——提交法院——判决——执行的顺序,而非抓起来直接枪毙。
因为强力机关本身就是执法机构,在其之上构建的任何机构,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强力机构。所以这类机构,必须依托某个准则来行事,还是那四个字——程序正义。
尾声
(1) 面对无明的众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这些众生中,有你,有我,有我们大家,如何避免角色(1)和角色(2)的悲剧,同时不能步入角色(4)的罪恶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萨芭是这样做的——从影响身边人开始,不断提升身边人的认知。只有当认知提升了,我们才能凝聚在一起,共同抵御世间的苦,一起创造人间的甜。
(2) 当社会结构已经腐朽不堪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如果政客领导下的国家已经腐朽不堪,圣雄甘地的子孙们,毫不犹豫的喊出:
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韵味十足,回味无穷。
文章字数已超3000,以上还没有放两位男主的戏份,再次推荐,值得观看
B. 现在做外贸前景怎样
对于外贸有没有前景,市场如何,通过最近的外贸行业信息可以看到外贸市场一直在不断的增长趋势。
#外贸企业订单排到明年3月#
#外贸企业一箱难求#
这些话题最近经常混迹热点话题,不难看出中国的外贸市场的现状还是供不应求的多,但是必然也有些外贸企业获客没有那么理想,还需看产品定位和竞争力。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国内疫情控制的较好,这也是机遇,目前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完全代替中国“制造大国”地位。
疫情导致印度,东南亚等国家生产量下降,订单重新回流到中国
受疫情影响,低档产品大部分从印度进口,现在,印度的供应商大部分因疫情停产了,希望把之前下到印度的订单转移到中国来。
国际运输成本增加
1)上半年防疫物资集中包机出货,空运费大幅涨价,运费是去年同期的2~3倍。还经常没有仓位。有时候排期要等5-15天。
2)下半年疫情导致国际运输力下降,海运仓位紧张,海运费暴涨,有些航线甚至是去年同期运费的10倍。MSK马士基集团公司11月18日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表,单季利润23亿美元。疯狂的是义乌发到欧州的中欧班列车,要摇号才能定仓。
总体来讲,中国的贸易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但是话说回来,虽然外贸市场很大,但是做起来又是一回事,外贸人是不是经常看见哪些爆肝的文章,每天很累确依然拿不到什么客户?
产品,是任何销售的核心,如果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基础自有产品和产品发展方向,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下一片江山,恐怕能否存活下来都是个问题。
很多人喜欢临时抱佛脚,认为只要客户提出来,我就可以找到工厂做,到时候再说,这样肯定是不行的,考虑市场需求,竞争力和安全性等因素。
例如,前一段时间义乌外贸商户大量银行卡冻结事件,中小企业没有正规渠道收款,走地下渠道,被冻结,资金链断了容易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富港银行作为美国商业银行,安全性更高,为外贸企业解决收款难题。
C. 为什么印度人喜欢在头上绑头巾
80年代大街上卖冰棍的商贩经常用棉被裹着冰棍,来防止冰棍融化,当时很多小孩子非常不解,这么热的天还给冰棍盖棉被,不怕化了吗?
其实棉被和衣物的作用是隔绝人体和外界的温度,它们本身不会产生热量。
冬天人体体温比外界温度高,穿上棉衣是为了保暖。
而印度地处热带亚热带,在43摄氏度太阳直射的室外,人体每小时会损失大约一升水分。
如果持续暴露在太阳直射的环境下,很容易中暑,人体此时最需要保持冷静的部分就是头部,大脑。
而头巾的作用就是保持大脑相对外界来说较低的温度。
贝爷在荒野求生撒哈拉沙漠那一集里,就用T恤自制了遮阳的头巾:
这世界上许多东西之所以存在,是有它的道理的。
就是因为热,所以才戴头巾,当然,湿热地区的印度人通常不戴头巾。
对于印度人的印象,似乎印度的女子眉心都有天眼,而印度的男子头上都裹着头巾,然而事实上,印度真正喜欢在头上裹头巾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普遍,主要以锡克人、少部分的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为主,大多数的印度普通人并不会裹头巾 。
印度裹头巾的习惯主要来自于锡克教徒,而锡克教形成的裹头巾风俗,则是受到当年侵入南亚地区的穆斯林影响。
古代印度的 历史 ,就是一部屡屡被外族侵染继而统治的 历史 ,数千年岁月里,从最早的雅利安人开始,不计其数的外族通过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腹心地带,毁灭本土文化的同时,将大量外来的文化带到当地,最终形成了如今独特而且极其复杂的印度文化 。
从11世纪开始,突厥人建立的中亚伽色尼王朝不断侵扰印度,远征印度有 历史 记载的次数达到12次,最终在12世纪末,北印度地区建立起了五个定都德里的穆斯林王朝,统称为“德里苏丹国”,之后,同样还是穆斯林为主体,印度又建立了着名的莫卧儿帝国。
由于德里苏丹国与莫卧儿帝国的先后建立,数百年里,大量穆斯林文化伴随着突厥与普什图人的涌入而进入到印度地区。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之中,衍生出了着名的锡克教,以及印度的裹头巾文化 。
原本的印度人并不裹头巾,真正裹头巾的是早期的穆斯林,当年的穆斯林进入到印度之后,为显示自身的身份与众不同,所以禁止其他非穆斯林群体裹头巾,使得裹头巾成为了当时南亚穆斯林的专属配置,但偏偏有人不服气,你不让裹我偏要裹,那就是锡克人。
所谓锡克人并非是以血缘为纽带,而是以信奉锡克教为准绳,在15世纪时,锡克教在旁遮普地区诞生,而锡克教的诞生,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都有莫大的渊源。 原本的印度因为印度教教规繁杂且森严,还有种姓制度,使得印度的教派矛盾很深,加之后来排斥别教的伊斯兰进入印度,使得矛盾加剧,这种情况下,改良派的锡克教诞生。
也正因如此,锡克教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因为充满叛逆而受到了莫卧儿帝国的打压,可锡克教发源之地旁遮普地区,是出了名的民风剽悍,非但没有受到挫败,反而越来越起劲,反抗莫卧儿帝国的决心越来越盛。
当时,非穆斯林群体都被禁止裹头巾,可锡克教徒偏偏不管,明目张胆把头巾裹在头上,而且锡克教的头巾非常夸张。历经数百年岁月,如今南亚地区,除了少数之外,其他的大多数地区的穆斯林已经不再佩戴头巾,然而锡克人却将此保留了下来,并且作为其身份的标识。
正常情况下,印度锡克人的头巾长度在5到25米,宽度大约30公分,佩戴的方法千差万别,通常来说,头巾裹得越大,代表其身份越贵重,往往只有锡克教的长老、祭司之类的人能够佩戴超大型的头巾,而他们的头巾展开之后长度能超过100米。
而在色彩的搭配上,也有相关的讲究与限制,不同的职业、地位、场合之下,要佩戴不同颜色的头巾,虽然这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印度锡克人的内部,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
印度地处热带,戴头巾不热么:
第一,主要是西北部的锡克人佩戴头巾锡克人聚集的印度西北地区,常年风沙肆虐,高温炎热,在当地为了阻挡风沙与热浪的侵袭,佩戴头巾才是正确的选择,大多数沙漠地区的人都有类似的习惯。
当然,印度大多数地方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去,这些地方高温多雨,本地人是不会佩戴头巾这种东西的,因为的确非常热,除非偶然有锡克人定居在当地才会戴头巾。
第二,戴头巾已是一种文化,与环境无关对于锡克人来说,头巾是绝不可或缺的东西,甚至在国外服役的印度锡克教徒,坚持不戴头盔而佩戴着头巾,在锡克人看来,佩戴头巾是为了保护头发,推动平等和增强锡克人对于自身的认同的重要方式。
在锡克教之中,曾有先哲说过:“我们戴头巾,就是要让人在百万之众中认出我们。”
锡克人讲究蓄发留胡须,所以必须要好好打理,因此佩戴头巾能够尽量保持头发的干净,而且锡克人认为头顶不能空空向天,这是对于神灵的不敬。
事实上,印度真正佩戴头巾的,仅有锡克教徒、少数印度教徒与穆斯林,这些人占印度人口的总比例不到2成,但因为印度总人口非常多,所以印度戴头巾的人口的绝对数量才显得非常多而已,而且锡克人在印度拥有极高影响力,尤其是在印度的军中,因此让外人产生了错觉,其实裹头巾在印度并不是一种普遍行为。
裹头巾在印度部分人群当中,已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来自于他们的祖先,印度西北部干旱高温风沙大,戴头巾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在印度的其他地区,裹头巾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标识,这是他们对于传统的一种坚持。
印度是我国的邻国,虽然和我国的关系,在我们国家强大以后就变得不是很好了,可是印度与我国的关系依然很重要。
说起印度,自然会跟远古四大文明拉上关系,可惜只有地域上的关系。今天的印度并不是古代的印度,古印度早已灭亡。
不过不要紧,今天的印度十分神奇、十分奇葩,给世人提供了许多欢乐的源泉。
不过我们快乐归快乐,对于一些印度神奇事到底如何神奇,也要了解一下,因为笑话背后,或许是生活道理。比如我们看到许多印度男性一年四季都喜欢在头上绑着头巾,好像他们都不怕热一样。
事实上,他们不会觉得头顶很热吗?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操作呢?其实这不是一个笑话,如果你笑话了,那么你才是笑话。
一、印度人几度浮沉,穆斯林强势入主古印度早已灭亡,今天的印度其实是当年大英帝国入主印度,将整个印度变成殖民地时,才诞生的。
古印度灭亡后,在那片土地上先后兴起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不过这些国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度,直到大航海时代开启后,英国人来了。
英国殖民者进入印度后,觉得这里小国林立,还不团结,是个绝佳的欺负对象,于是二话不说,英国大旗一插,开打。
就这样,这几十个小国被打成了一块,成为英国在亚洲的一块重要殖民地。印度再次统一,可惜不是本地人建立的功业,而是异国人。不过英国人不是第一个入主印度的国家,多年前,穆斯林世界也曾入主。
二、平权运动在进行,头巾终究变传统穆斯林世界从公元8世纪开始,对印度进行征服,后来成功入主,建立国家。穆斯林世界的传统也由此进入印度,包括绑头巾。
不过绑头巾在印度,是穆斯林人的专属权利,当地的印度人是没有资格的。为了统治,该习惯成为一项政策。
本来这也没什么,你爱绑头巾就绑着吧,我反正本来就不绑的。可是阶级的存在,会造成矛盾,矛盾会集中在一些外在的体现上。
由于穆斯林阶级绑头巾,当地印度人不能绑,时间长了,就成为一种阶级固化的象征。印度人渐渐坐不住了,尤其是印度的锡克族人。
锡克人不满意自己是受到压迫、剥削的阶级,于是推广平权运动:你绑头巾,我也要绑。于是印度男人在锡克族首领的号召和带领下,开始绑头巾,后来成为传统习俗之一。
到了今天,印度男人在成年后,有绑头巾的习惯,这其实是传统习俗使然。
三、沙漠地带太阳猛,头巾可以隔高温前文说道穆斯林世界入主印度,将绑头巾的传统习俗带进印度。那么穆斯林绑头巾是为了什么呢?他们的头顶不热吗?其实穆斯林在阿拉伯,阿拉伯可是沙漠地带。
沙漠地带又干又热,绑头巾难道不热吗?其实这种寻常的意识是错误的,绑头巾不产生额外的温度,反而会隔绝外部的温度。
衣物有保暖御寒的功能,我们穿衣服是保住人体本身产生的温度,不被外部温度影响,尤其是冬天。夏天炎热,外部温度可以高于体温,人在室外,有中暑的风险。
为了防止中暑或者晒伤,可以采取在头上绑头巾,以隔绝高温阳光射线的方式。所以阿拉伯人在头顶上绑头巾,是为了隔热,防止中暑。
穆斯林的传统习俗进入印度后,被锡克族的平权运动吸收。不过这一传统习俗不会在印度“水土不服”,因为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几乎全境都是高温炎热的气候,与阿拉伯的热带沙漠气候差得也不多。
如此一来,印度男人绑头巾,不但不会头顶热,反而能防止中暑。
所以我们觉得印度男人在头顶绑头巾会很热,是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而印度男人绑头巾一来是因为传统习俗,二来是因为天气太热,当中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事。
印度男人绑头巾,也许头顶有些热,可是不绑头巾,头顶会更热,而且是热很多,热到可以让他中暑的程度。
是所谓你笑印度男人绑头巾,头顶热;他们笑你没知识,白读书。确实我们的思维受到一些常见意识的影响,比如头顶被头巾包着,就会很热。其实任何事物都有环境性和比较性,具体情况都得具体分析,你说是不是?
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境炎热,印度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所以没有四季之分,只有一季,那就是夏季。
有人问我: 印度处于热带,为什么有人喜欢头上绑着头巾,难道他们不热吗?
首先说明一点,也不是所有的印度人都戴头巾,印度一部分人喜欢戴头巾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沙漠的原因,另一个就是传统风俗的原因。
走的印度街头戴头巾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锡克人,另一类是拉贾斯坦人。其他的印度人都舍弃了戴头巾,因为戴头巾太繁琐。
这就是好比我国过去农村人喜欢头上裹羊肚手巾一样,到后来帽子出现了,为了方便人们就不再裹羊肚手巾了。帽子流行开来以后农村人裹羊肚手巾反而成为了另类,我想现在的印度情况和我国农村差不多吧?
为何锡克人固执地裹头巾呢?
这要从穆斯林教统治印度时说起,穆斯林教最初是从阿拉伯国家传到印度的。
当年穆斯林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力,只准许穆斯林教徒裹头巾而不允许印度人裹,这种做法大大伤害了锡克人的自尊心,为了表示抗议,自尊勇敢的锡克首领号召所有锡克男人裹头巾示威,就这样倔强的锡克人把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拉加斯坦人裹头巾是因为拉加斯坦地处沙漠地带,其他沙漠地带的人也裹头巾。印度沙漠地带和阿拉伯国家的环境差不多,为了防止沙漠伤害到头部和防中暑,拉贾斯坦人喜欢出门裹头巾。
(拉贾斯坦人)
从上面可以看出,传统风俗是造成印度人喜欢裹头巾的原因,既然是风俗,也就不存在着怕热不怕热的问题了。
最初穆斯林教传到印度时,阿拉伯人也是裹头巾的,阿拉伯属于沙漠地带,天气炎热,为了防止沙漠打到脸上裹头巾是一种正常现象。
另外穆斯林教义认为头是人尊严的地方,不能随便让人摸,让人摸了会不吉利,身体其他部分有衣物包裹,因此头部必须用头巾包裹起来。后来印度锡克人继承了这一传统。
天那么热,头上裹上头巾难道不热吗?
.我就问你一个问题,假如让你赤裸裸的站在太阳底下暴晒,旁边有棉衣,你是穿上棉衣还是坚持裸体暴晒呢?
如果你脑袋没被驴踢,肯定要穿上棉衣防止暴晒。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农村人驮着冰棍箱子卖冰棒吗?冰棍箱子是木头做的,外面还要罩一层棉被,其目的就是隔热,防止外面的热量进入冰棍箱内。
陕西农村的老大娘。中午出门头上都顶着毛巾,陕西风多天热,大娘头上顶毛巾的作用就是遮挡强烈的阳光。
(帕帕头上戴)
印度气候炎热,印度人头上裹毛巾,也是为了防止太阳光直接暴晒,裹头巾起到隔热挡阳光的效果。
这就好比人在太阳光下劳动,都要穿着长衣长袖一样,穿长衣长裤不是为了保暖,而是为了防止阳光暴晒。
相信大家了解了以上知识,也就没有“印度人裹头巾不怕热”这样的疑问了。
文/秉烛读春秋
家是农村的朋友都会注意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在炎热的夏天,毛巾是一道风景。
农民大叔在庄稼地干活的时候,都会用一条厚厚的毛巾蒙在头上。
开始的时候,非常纳闷。
就问农民大叔,你们蒙上毛巾不怕中暑吗?
农民大叔反问:如果你在太阳底下觉得热的时候,脱下上衣会凉快吗?
仔细一想也是这个理,在室内脱衣服确实能降温,叫人感到凉快。
在太阳照射下,衣服可以吸收部分太阳热量,光着膀子才会被晒脱皮。
毛巾裹在头顶,也是一样道理。
那就是头巾是民族标志,就像穆斯林头顶的白帽子一样。
哪个民族呢,锡克族。
也就是说,在印度并非所有人头顶裹着毛巾,只有锡克族男子才会这样做。
印度有1.9%的居民信奉锡克教,也就是说约有2000万人左右。
锡克族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的旁遮普邦、德里邦和哈里亚那邦,尤以旁遮普邦人数最多。
一般来说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锡克族信奉的是锡克教。
所以说,锡克族男子裹头巾不仅仅是民族头饰,而是宗教标志。
印度的锡克教形成于十五世纪,距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 历史 。
任何一个宗教,都有其产生背景,锡克教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在公元2世纪就诞生了。
8世纪起,阿拉伯、阿富汗等外族人开始入侵,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但是影响还不大。
到了15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度地位就非常高了。
因为在1526年巴布尔在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此人是个突厥化的伊斯兰教徒,所以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锡克族人接受不了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主导地位,也反对印度教的种族、种姓制度。
所以锡克族人拿纳克决定自成一派,创立一个独立宗教,于是锡克教就应运而生。
锡克教没有印度教的严格等级制度,提倡人人平等、包括男女平等,追求公平正义、崇尚自由。
锡克教也没有复杂的仪式和教条,也不崇拜偶像。
锡克族虽然没有繁琐仪式,但是他们对服饰非常讲究。
那就是,只要是锡克教徒,必须具备五大标志:
腰佩短刀、终生留须发、随身携带梳子、身穿短裤、手腕佩戴钢箍。
这就是说,开始的时候,裹头巾并不是宗教服饰。
因为在古代印度,佩戴头巾也是一种身份象征,只有印度教徒可以戴头巾。
这让追求平等自由的锡克族人难以接受,为了争取平等,他们就跟印度教对着干。
所以锡克教规定,凡是信奉锡克教的男子不管年龄大小,都必须戴头巾。
进入近代 社会 以后,印度 社会 风气发生转变。
种姓制度取消了,很多印度教男子也不再戴头巾了。
可是锡克教将这个习惯坚持下来,雷打不动。
哪怕是当了兵,锡克男子的头巾也是标配。
锡克族崇尚武力,男子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所有锡克族的男子,都有同一个姓氏“辛格”,翻译成中文就是“雄狮”的意思,
锡克族人虽然只占印度总人口的不到2%,印度军队中却有13%的士兵是锡克族人。
锡克族把蓄发和裹头巾看得比生命都重,印度军方也不得不妥协,允许士兵在军营裹头巾。
为了保护士兵安全,印军独创制造了适合锡克族士兵佩戴的方形头盔,盖在头巾上。
锡克族人即使走出国门,也要维护自己戴头巾的权力,毫不妥协。
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就曾颁布出一条禁令,不许英国公交车司机在上班的时候戴头巾。
这时候一个苏汉·辛格·乔锡克族人挺身而出,他声称:如果不取消此禁令,我将自焚。
他的抗争最终成功了,英国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
无独有偶,上世纪80年代,因为英国伯明翰一所学校禁止学生上课戴头巾,12岁的古林德·辛格·曼德拉家人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将这所学校告上法庭,最后赢了官司。
加拿大自由党联邦政府 科技 和经济发展部长就曾经对媒体说,让他取下帽子,比脱光他衣服还难受。
这位加拿大官员也是锡克族人,他遇到了让他难堪的场面。
那是2017年4月,他在美国参加一个经济会议。
从底特律机场乘飞机返回多伦多的时候,被要求取下头巾进一步检查。
这时候他怒不可遏,对媒体说了这番话。
加拿大外交部就此事跟美国方面进行了严正交涉美国国土安全部高级官员被迫做出了口头道歉。
锡克族人数不多,但是他们为了维护宗教自由作出的抗争,叫人肃然起敬。
可以想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头巾依旧会是锡克教的象征,会不离不弃地伴随着锡克族男子。
只要他们头上包的不是太阳能电热毯,就会不因此升高头部温度,反倒是摘掉头巾会热晕很多人。
这年代是看不到了,记得大概九零年代以前,路边有很多卖冰棒的车子,有自行车、三轮车、小推车,车上载着“简易电冰箱”,其实就是泡沫塑料或者木制的箱子,有隔温保鲜的作用,将冰棒放到里面,上面附上一层大小适当的“薄被”。
薄被再套上一层塑料布,然后盖在冰棒上方就可以起到隔温的作用了,隔绝热气进入,并且避免凉气外泄或通气造成内部温度升高,所以只要箱体避免暴晒,冰棒哪怕在外一天也不会在泡沫箱内完全融化。
在我国山西和晋西北地区同样有白羊肚巾,作用相似,主要起到有限隔绝温度的作用,夏天不单能避免太阳直接照射产生高温,还能有效将一部分热度隔绝于头巾外部,同时因为地域干燥,风沙较大,可以避免头发藏污纳垢,还能擦汗掸土,可谓一物多用。
伊斯兰世界国家的头巾讲法太多,他们自己也因某些细节争执不休,而且涉及宗教,还是别参合了,略过。
印度锡克教,综合了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一部分,虽然脱离印度教不过500多年,但却演变成为一个极具特色的教派,他们终生不刮胡子不剪发,在他们的认知里,觉得这种造型可以体现自己的博学与勇猛。
锡克教的头巾和他们的形象一样,非常有特色,头巾被他们称呼为“塔克”,长约一米(有的更长),包好后呈现中间凹陷,两边凸起的形状,出于传统,样式略显单一,但是花色众多,北方印度人明显比南方印度人高大威猛一些,加上终生蓄留的胡须和长发,远远的看着就显得高大帅气有霸气。
其他印度人无论宗教全凭自己好恶来决定是否使用头巾,锡克人则无法抛弃这个传统,本来头巾的使用是伊斯兰世界始发,锡克教徒也借鉴过来,在伊斯兰国家侵占印度的时候,他们不允许非教徒包头,但是不甘屈服的锡克教觉得,你越不让我包头,我就越要包头,这才叫勇敢,颇有些不屈不挠的精神,于是本地的伊斯兰教众无奈之下自己放弃了头巾······只有妇女还保留着这种习惯。
传统习惯问题,锡克人戴头巾可能要比其他头巾使用者略显难受一些,人总是在运动的,长达一米的头巾,包着不曾修剪的头发,发汗之后,那感觉肯定好受不了,再加上头发和头巾的重量······
如果坐办公室天天吹冷风敲文件还好,如果从事户外工作或者运动那就遭殃了,即便是参加运动会也得戴着头巾,只有在睡觉和洗头的时候才能轻松一下。
究其原因就不只是实用问题了,虽然有着类似的效果,但是锡克人用头巾包头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裸露自己的头顶朝天是对神明非常不敬的行为。
还有一点原因,也是喜欢 旅游 的小伙伴们需要注意的,如果有机会去印度,无论他们是否包头,都不要触碰他们的头部,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他们的侮辱,锡克教更是如此,头巾也不许碰,而且非常介意他人看到自己的头发,厌恶他人要求自己把头巾拆下,貌似你是怕他太热为他好,但他可是会急眼的呦······因为登峰造极的侮辱也不过如此。
我在前两天的一条问答中,曾谈到印度这个“奇葩”的国家。
今天我们又来聊一聊印度的 另一“奇葩”怪相 。
那就是 包头巾 的问题。
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天气炎热印度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全年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特别是夏天,炎热程度更不用说了。
在太阳直射的室外,如果一直暴晒,是很容易中暑的。
包上头巾,可以有效地防止阳光的照射,隔绝外界的温度,从而保持身体恒温。
因此,印度人绑上头巾,也是不无道理的。
既然是为了防嗮降温,那么进了房间,照理说就可以取下来吧。
可是为什么还是一直戴着呢?
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 也存在复杂的种姓制度,其中戴头巾就是一种宗教习俗。 大多数的印度人包着头巾都来自于一个民族——锡克族。
锡克族的男子身材魁梧,终生不剪头发,喜欢留着胡须 。 他们保持着习武的传统, 骁勇善战。
所以,有人调侃过: 在印度,不要去招惹那些戴头巾的!
锡克族的头巾很奇葩,又称为“塔克”,长约一米,甚至更长,包好后中间凹陷下去,两边凸起。
头巾的花色也特别多,有的还特别鲜艳。
三、民族信仰锡克人戴头巾,还有一个原因,他们认为,把头暴露在外,同时头顶朝天,这是对神灵的大不敬。
所以假如哪一天你去了印度,千万不要感到奇怪,更不要去摸印度人的头,免得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简直是不可理喻!
在说印度之前,先来看一个我们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头巾款式,即图1
1951年,民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我国的国庆阅兵仪式中。最显眼的就是白色头巾了。
白色头巾+黑色布衫+长枪的造型,到现在还经常活跃在各种影视剧中。
当时这个民兵方阵,是由华北老解放区的民兵代表们组成的,很多人甚至是参加过抗日和解放战争的战斗英雄。
你肯定很奇怪,明明问的是印度,你拿咱们中国说事干嘛?
其实很简单,即使是我们中国的民兵,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扎白色头巾。
所以印度人也是这样。
印度,全名印度共和国 Republic of India,总共有100多个民族,比如: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卢固族、马拉提族、泰米尔族、比哈尔族、拉贾斯坦族、古吉拉特族、马拉雅兰族、旁遮普族、坎纳达族、马拉雅兰族、奥里雅族和阿萨姆族等等。
帮头巾的这帮印度人,实际上只有锡克族。
锡克族,实际上是信奉克教的旁遮普人,后来被统称为锡克族人。
锡克族人主要居住在印度北部的很小一部分区域,高大勇猛,好战,是印度兵源的主要来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从印度招募了大量的锡克族士兵补充进军队,以至于锡克族人一度成为英军的主力部队。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的锡克族军队也曾四处出征,远赴伊拉克、叙利亚、希腊和意大利等地。
1962年10月,利欲熏心的印度当局,以为有了某些国家的支持,就肆无忌惮地向我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我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其中,印度军队中的王牌旅,第四师第七旅,被我人民解放军全歼,旅长达尔维(准将)被活捉。
而这个第7旅,就是由锡克族人组成,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德、日、意三国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
这个问题实际上有点幸存者偏差的意思,你看到的外面的印度人都裹着头巾,就以为印度人都这样。
实际则不然。
我是夏酱老师,一个有温度的教育工作者
应该是锡教族宗教信仰!
在印度,称信奉锡克教者为锡克人或锡克族。
锡克人终生不剪头发,而且蓄须。 关于锡克男子的头发和头巾,我所知道的有两个说法。一是,在印度被穆斯林征服和统治时期,因穆斯林有包头的习惯,征服者为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不允许其他民族包头。
而锡克人天性彪悍,特意用头巾包头以示抗议,而且发誓不推翻莫卧儿王朝就不剪头发。以后,蓄发蓄须、包头渐成锡克人风俗延续至今;另一种是说,锡克人认为头发受之于神,不能剪掉。 而头发过长不便行动,于是用头巾包头。
一般在印度带头巾的,都不敢得罪!
人们对高温炎热和高温湿热采取的对策是不同的。当空气湿度小,人体体表水份蒸发大时,帽子头巾和宽松罩袍就很友好。我国西北地区就能看到很多帽子头巾这样的打扮。印度处于热带,既有炎热干旱,也有高温湿热。带头巾的多处于炎热干旱地区,或者来自于炎热干旱地区。
D. 美伊即将大打出手,一支东方舰队却赶来解围,这支舰队是哪里的呀
东盟国终于出手,舰队抵达美伊对峙的地点,伊朗吃下了定心丸!
美伊对峙自美伊对峙以来,美国和伊朗两国都在积极寻求其他国家的支持,首先是美国方面为打击伊朗寻找了许多借口,希望得到盟国的行动支持,但目前似乎没有什么效果让盟国来帮一把,目前在波斯湾的美国盟国中只有英国一国,显然数量不够。
即使美军登陆,伊朗军队仍有一战之力,但在空中和海上的战争中,伊朗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在印度海军的介入下,估计战争的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此后,伊朗外交发言人也对印度获得的支持深表感谢。
E. 还原真实的印度——印度二周旅行
首先来讲一下签证,印度移民局2017年对电子签证的条件又放宽了,有效期120天,60天停留,可以2次入境。印度电子签官网:https://indianvisaonline.gov.in/visa/tvoa.html。相对于南亚同一地区斯里兰卡 旅游 最近几年的持续火热,目的地印度一直不温不火,中印二个人口大国之间的直飞航班很少。从 旅游 大数据来看,中国 旅游 的出境人群以90后排第一,80后排第二,其中又以女性居多。选择出行目的地,大家考虑的比较多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安全,国内常有对印度治安不好的相关报道。事实怎么样呢?
应该说在印度的 旅游 城市,9月末10月初马哥二周时间走遍了印度北部的 旅游 金三角地区(德里、阿格拉、斋普尔),瓦拉纳西、孟买五个城市,这些地区都是印度主要的语言印地语区域,治安情况相对是比较好的,虽然有骗子有小偷,但是印度在城市的马路上军警是随处可见的,相对于上海的路面布置有更多的警察,且警察和军队很多都配备长枪,也有维持治安的警察配备长竹棍。印度的机场相对国内来说,安检更严格一些,进入印度的机场必须出示机票预定信息,最好是打印的,如果忘记打印,也必须出示手机英文短信,每个入口都有警察检查,没有预定信息是不能进入的。博物馆和高档商场也会严格安检,很多时候必须打开背包检查,甚至背包必须寄存。首都德里的地铁安检也比上海地铁严格很多,所有行李过扫描仪,每个人都会像机场一样过安检门并人工全身安检,所以高峰期地铁站的安检队伍会很长。
要注意的是,有了印度 旅游 签证,并不是印度境内的所有地方都可以畅通无阻,作为曾经是独立国家且和我国交界的锡金邦,必须向印度有关部门申请特别通行证,但据马哥所查,中国公民很难获得这一特别通行证。东北部的那加兰邦也属于外国人限制区域,不能前往,必须向印度有关部门申请。关于那加兰邦,马哥以前在法国的时候看过法国人拍摄的一个纪录片,反政府的力量一直比较强。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属于印度的保护区域,外国人同样必须申请才能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可以前往。
接着来谈一下印度的这几个热门 旅游 城市。
德里是印度的首都,老城区称为德里,行政区域称为新德里,也是大英帝国殖民时代前莫卧儿帝国的都城,德里的着名景点很多都是莫卧儿帝国时期留下的。莫卧儿人从中亚而来,属于蒙古人和突厥人的混血民族,宗教信仰伊斯兰教,讲波斯语,击败了德里苏丹国和周围各国,称霸于整个印度北方。国内的银行是无法兑换印度卢比的,所以只能到新德里机场之后兑换。机场的汇率很差,有服务费,100美元只能换到5600-5700卢比左右。如果在德里市区的money exchange兑换,一般可以换到6400-6500卢比。但是德里的money exchange很少,看到了就要一下子多换些。银行的汇率也比较差。卢比和人民币换算基本可以算作10卢比相当于1元人民币。从机场到市区可以选择预付费出租车。预付费出租车比外面等候区直接找的略贵,但是柜台人员和司机都会英语,外面的等候区司机很可能不懂任何英语。出租车分带空调的和不带空调的,价格不一样。
德里建成的地铁已经覆盖了大部分城区,可以使用充值卡(smart card),但是有一些特殊规定。充值卡(smart card)押金50卢比,第一次必须充值100卢比,第二次必须充值200卢比,以后可以充100-2000卢比,只有人工柜台充值,无论卡内余额多少,退卡一律只退30卢比,充值卡有效期为一年,非常坑的霸王条款。所有的景点可以通过地铁或者是地铁加突突车的方式到达。印度的突突车分为三种,半圆形半封闭黄绿色的电动突突车最贵,敞开式的电动突突车其次,人工脚力突突车最便宜。虽然印度对外国人来说是小费国家,但是商量好价格后不用再给突突车司机小费,虽然很多突突车司机到达后仍然会要小费,可以看情况决定是否给他一点,一般10卢比20卢比可以打发。如果是包突突车半天或一天,可以酌情给小费。去餐厅之类的地方吃饭,一般需要给小费,50卢比之内或者留下剩余的零钱就可以,并没有谁规定一定要给15%之类。印度的酒店和餐厅价格一般都不包括18%的消费税,所以账单上一般会额外加上18%的消费税,9%由中央政府收取,9%归邦一级政府。这项不是餐厅服务费。
德里的主要景点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红堡(在地铁站出来后需要穿过破旧的熙熙攘攘的老街),离红堡不远处步行可达的贾玛清真寺(穿过一片贫民区),世界文化遗产胡马雍陵,世界文化遗产顾特卜塔,巴哈伊教莲花寺,印度教阿克萨达姆神庙,印度门(印度大阅兵的地方),印度总统府和国会大厦,国家博物馆等。在德里的地铁、热闹场所和景点,记住要防小偷。对于马路上搭讪的人需要提高警惕,在火车站之类的地方不要轻信别人“好心”告诉你火车班次取消之类。印度人的骗术套路很多,尤其针对外国人,可以在网上搜索,防止各种被骗。
外国人如果需要乘坐印度火车,需要前往德里NDLS这个最大的火车站International Tourist Bureau,在火车站的Terminal 1大楼的二楼,需要事先查好自己需要乘坐的火车信息,带上护照,然后当场填表付费预定,工作人员不会帮你现场查询,很多人在叫号排队等候,表格上需要填写火车班次、火车车名、座位类型(座位一共有7种,必须选择1种)、座位位置、餐食是素菜还是非素菜等。可以一次性购买在印度境内需要乘坐的所有火车票。外国人的火车票费用远高于印度本国人,和大部分 旅游 景点一样,外国人的门票费用高出印度人十倍甚至二十多倍。印度的火车班次、火车车名、座位类型、运行时间等都可以在印度全国铁路官网http://www.indianrail.gov.in查询到。官网是无法直接购买车票的,必须在其他网站购买,但是火车票购买系统的注册需要提供印度当地的手机号码,所以外国游客还是去火车站直接购买比较方便。火车上有查票员,会核对乘客的姓名,因此要以自己的个人信息购买。
阿格拉最着名的二大景点是泰姬陵和阿格拉堡,都是莫卧儿帝国时期的伊斯兰建筑。印度的大部分景点都是周一关门,但这二个地方周一都是开放的。阿格拉可以从首都德里当天往返,最快的一班列车是上午发出,傍晚返回,单程1小时40分钟,其余的慢车一般单程需要4-5个小时。外国游客一般选择座位类型CC(chair car),单程票价101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101元左右,票价包括一顿餐食和一瓶水。餐食尚可,这瓶水马哥打开只喝了一小口,氯气味道非常浓。一般餐厅免费送的水或者购买的瓶装矿泉水并没有任何味道,和国内传说的不一样。餐厅可以选择适合外国游客的,一个人消费50-60元人民币就吃得不错了,不会出现拉肚子的状况。当然前提是你必须适应印度的口味,印度菜自不必说,印度的Chinese, American, Continental食物都是印度改良式的,无论是中式炒饭,还是汉堡王卖的汉堡,西餐厅的通心粉,都是辣的口味。马哥有一次点了一道西红柿色拉,然后端上桌的就是切片西红柿,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希望你理解印度的食物!泰姬陵的门票外国人100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100元,印度人40卢比,合4元人民币。进泰姬陵外国人有专门通道,本地人游客多需要排长队。不要找任何导游,他们忽悠说有办法带你快速进门,其实外国人进去都很快。在其他景点也不需要找门口乱七八糟的各种自称导游的人!在印度打突突车或者买东西(除了水之类的)一定要讨价还价,突突车开价如果是100卢比,一般最贵类型的突突车60卢比就可以搞定,本地人同样距离差不多是20卢比的价格。
斋普尔,印度北方大邦拉贾斯坦的首府。着名全球攻略Lonely Planet有一本是专门介绍拉贾斯坦邦的,可见拉贾斯坦的 旅游 资源非常丰富。马哥的火车在早上6点,一大早赶到德里NDLS火车站,车站里有很多印度人还在睡觉,当然在地上。不要觉得奇怪,印度到处都是比较贫穷睡马路的人。马哥的座位类型还是CC(chair car),一共5个小时的车程,700多卢比的票价。同样提供餐食和水,餐食还可以,水和去阿格拉是同样牌子的,不同点是这次给了大瓶装,马哥没有打开。斋普尔新区秩序稍好,但是马哥住在老城,人群熙熙攘攘,况且地铁正在施工,交通一片混乱。印度式过马路比中国式的更厉害,无论是 汽车 、突突车、摩托车、自行车、行人等等想过就过,有个空隙就能钻过去。斋普尔的马路上不仅有牛,还有很多羊,猪在散步。当然,在印度,猴子也是很多地方可以见到的。斋普尔着名的 旅游 景点包括城市宫殿、风之宫殿、简塔·曼塔天文台、水之宫殿、琥珀堡、杰伊加尔城堡、老虎堡等。三个城堡都在山上,俯瞰的景色颇为壮观。从火车站出来的时候,总有人主动上前拉生意,尽量砍价,不要包全天的车,没有必要,各个景点门口都有突突车等待着。包车的价格较贵,而且突突车司机都会带你去商店购物,然后还会告诉你这不是商店,是工厂!难道外国游客连商店和工厂都不会区分吗?他们这么说是为了说明这里的价格便宜,是工厂出厂价之类,其实一点都不便宜,专宰游客!
马哥在阿格拉帮一个突突车司机去逛了三家商店,但是没买东西。看完第一家的时候,我就说后面二家不去了,司机很苦恼,说不买东西不要紧,但是人一定要去!我很好奇地问为什么?他说以后商家会给他们这些合作的司机送礼物。他说自己是底层人,礼物对他来说也很重要,印度没有任何社保制度,不像中国那样,他们年纪大了之后,还是需要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希望我能帮助他。同时他也抱怨,政府的18%消费税对他这样的人来说太高了。他上次大选时没有去投票,2019年的大选,他一定不会投现政府莫迪所在的党派。好吧,马哥继续完成了后面二家店的任务!斋普尔酒店的前台小伙子也说,很多人不喜欢莫迪,消费税太高了,下一次他们会给国大党机会。应当说,印度的宗教氛围没有马哥来之前想象得那么浓烈,而民主选举是印度化解 社会 矛盾的一种方式。
瓦拉纳西,印度教圣城,机场离开瓦拉纳西城区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出租车司机在路上跟我聊天时连说二遍自己是高种姓刹帝利,看我听后没大反应,一定有所失望:)瓦拉纳西最着名的当然是恒河,沿着恒河有一段3公里长的步行区域,一路上全是Ghat,包括火葬的Ghat,24小时不间断,据说已经烧了三千年,此地完全禁止游客拍照。当地人跟我说,现在政府为了保护恒河水质,只允许死去的怀孕的妇女和10岁以下的儿童水葬,其他人只能火葬了。另外一个着名的景点是鹿野苑遗址(门票200卢比),是佛祖释迦摩尼开悟之后,第一个传道的地方,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在鹿野苑附近还有泰国寺、中国寺、西藏寺、缅甸寺、韩国寺等(寺庙无需门票),还有一座小型博物馆,门票只要5卢比。此外,鹿野苑遗址旁还有一座耆那教神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研究下耆那教。马哥也是在那里第一次见到真正的耆那教庙。在印度,不管什么寺庙和宫殿,只要门口需要脱鞋进入,一定有看鞋的人,必须支付10卢比给看鞋的人。这和斯里兰卡不一样,斯里兰卡可以给钱,也可以不给钱,给了算小费。在瓦拉纳西,马哥也是住在老城区的酒店,一片人来人往,噪音很大,到了晚上,街道上更是拥挤不堪,酒店里倒是分外安静。穿梭在老城的大街小巷中,印度的市井百态尽入眼帘。老城是普通民众的聚居区,偶尔能见到小巷里还有印度教神庙,人丁旺盛,门口坐有苦行僧。
孟买,马哥不得不说是印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座城市。孟买的机场来回经过滨海大道,非常漂亮。这里不仅有新建的高楼大厦,还有Fort区英国殖民者留下的大片建筑,数量远远超过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其中最着名的包括维多利亚火车站、高级法院、孟买大学、威尔士王子博物馆等等。其他 旅游 景点包括印度门、滨海大道、象岛、圣雄甘地纪念馆、宝莱坞电影基地、千人洗衣场、海上清真寺、圣托马斯大教堂等。如果住在Fort区,大部分景点可以步行到达,路远的可以坐出租车,大部分司机都会打表,也有些司机会和你商量一个固定价格。象岛上的印度教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从印度门附近坐渡船一个小时可以到达,来回船票是180卢比。圣雄甘地纪念馆是1917-1934年甘地在孟买期间的住所,一幢独立的三层楼房,正是在这里,甘地思索出着名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三楼的甘地房间和阳台依然保持着甘地时期的模样。纪念馆不收门票,出来的时候做一些donation就可以。千人洗衣场类似于贫民区,是孟买集中洗衣服的场所,破旧的房屋里挂满了各种衣服。马哥并没有前去百万人居住的达拉维贫民窟,因为马哥在印度各个城市已经见到了太多贫民窟。海上白色清真寺离开大陆有1公里的通道,通道的一边是摆摊卖各种东西的小贩,另一边排满了乞讨的残疾人,各种生活的状态和心情的人们在这里交织在一起,五味杂陈。圣托马斯大教堂是英国人在孟买建造的最古老的建筑。孟买和德里一样,有着不少高档的五星酒店,但是大量的人群为着微薄的收入而忙碌着。新建的高层楼房的售价几乎和上海一样,需要千万人民币。
在最后一晚离开孟买前往机场之前,我和酒店餐厅里一位非常和善的中年员工有一段对话:
我:我刚才看见你们老板了,穿白色衬衫的那一位,和你们两位经理开完会,司机开车把他接走了。
印度员工:是的,他在孟买有16家酒店。
我:哇,大老板。
印度员工:是的,大老板。
我:你几点下班?
印度员工:晚上11点。
我:几点上班?
印度员工:早上7点。
我:哇,你工作16个小时,太长时间了,平时怎么休息的?
印度员工:我放弃休息,主动要求天天上班。
我:哇,你住在酒店附近吗?
印度员工:不近的。
我想,这就是印度。很多人说印度旅行的挑战可以提升自由行的能力,以后再去世界各地会有越来越强的适应能力,马哥完全同意,应变能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如果是初级自由行的朋友,马哥建议可以从东南亚、阿联酋和斯里兰卡开始。发达国家的交通和各方面设施都比较完善,旅行起来相对容易,而发展中国家往往更锻炼人。像马哥这样的旅行者是从不跟团的,印度有大量的日本游客,大部分印度人都认为马哥是日本人,每次都要纠正一下,Chinese!
F. 同样是排外,为何印尼暴力,马来西亚却柔和,马来西亚手段是否更高明
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一视同仁的,在某些方面我们应该做到相互尊重。这可能在全球来说都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事。然而,同样都具有独立主权的两个国家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在对待外来移民问题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很多人认为这两个国家对待外来移民太过软弱不会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选择,也有的人认为这两个国家对待外来移民过于温和不会在保护本国利益方面作出让步。其实他们对待外来移民是非常重视而且正确的一种态度,就像对待一个国家一样,对待自己民族也同样是如此。同样是一个国家对待外来移民态度不同却也是非常正常的事儿!
G. 在国外旅游的时候把买的东西寄回家需要清关和关税吗
邮局办理。国际包裹有空运和水陆两种。你讲的就是水陆包裹。不过这是中国邮政的规矩,不知印度邮政是否一样。
可能涉及进口关税,看是些什么东西。给你份资料如下:
中国海关关于携带物品出入境的规定
中国海关关于携带物品的规定 凡携带任何物品入中国均要申报及接受海关人员的检查。旅游不可以为铅晌他人携带任何物品过关。 1、香烟/雪茄/烟草 入境 停留少于六个月者可携带四百支香烟; 停留多于六个月者可携带四百支香烟; 出境 四匣烟草物品; 2、含酒精饮料入境停留少于六个月者可携带二瓶酒精饮料(0.75公斤);停留多于六个月者可携带四瓶酒精饮料(0.75公斤); 3、中药及成药出境每人最多可携带三百元的药物到外国; 每人最多可携带一百五十元的药物到香港和澳门; 严禁携带超过限量的药物入境; 4、礼物 入境 适量香水(自用); 5、黄金、银器及装饰品;入境不可超过五十克;出境凡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可,所有黄金,银器及装饰品槐绝锋一律不准出口; 6、文物出境 凡出口的文物均要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才能出境; 7、电子器材 入境 下列任何一件器材:相机,手提录音机,手提电影摄影机,手提摄录机,手提电脑; 8、严禁物品 入境 任何枪械,军火及爆炸易燃物品;伪钞/股票; 任何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道德有影响的印刷品、胶卷、相片、录音带、录影带及其他物品;任何有毒物品;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其他毒品;任何可能传染疾病的动物、植宏扰物和物品;出境 任何禁止入口物品;任何可能泄漏国家秘密的印刷品、胶卷、相片、录音带、录影带及其他物品;任何文物;濒临绝种的动物,植物(包括标本、种子)。
超过规定的不允许带入或需要交纳关税。07年1月1日起,旅客携带或邮寄入境的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的进口税税率将由10%调整为30%,化妆品税率将由20%调整为50%。
海关也是根据你的申报来确定价格。只要不太离谱,他们不会动用认定权的,毕竟只是几件私人物品。除上述那三样,行邮税一般是20%,不会收增值税。
H. 印度药海关申报应该注意哪些
一定 要检 查自己提 交的 资料是不 是对的,再就是 药品 进出口许可的资质是否有,这个是 比较重要的, 没有的话就无法顺 利清 关,不过也好解决 ,可 以找有这 方面 资质的药 商弄 ,我们之前找的是香 港济民药 业。。很高兴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您的采纳
I. 恒河古城
恒河,相传发源于西藏阿里的神山岗仁波齐,河水流经印度中北部一座古老的城市-瓦拉纳西。瓦拉纳西是一座圣城,是印度教徒的朝圣之地,然而,却又有那么几座清真寺,挤满了虔诚的穆斯林。作为圣地,各地的印度教徒从四面八方过来朝圣,其中仪式便是恒河净身。几千年来,印度教徒一直沿袭着恒河净身的传统。印度教信仰三大神,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之外,还有几万个神灵。蛇、猴、牛,象,各种动物,都被作为神灵崇拜。除此之外,还崇拜代表生殖的林伽和尤尼。印度教如今在东南亚也有不少信徒,我去过柬埔寨暹粒,见到不少印度教寺庙和印度教徒,吴哥窟及众多古寺庙还遗留着不少林伽和尤尼的遗迹。印度教的前身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古代雅利安人创造的宗教,源于古代雅利安人的祭祀仪式和吠陀。吠陀是宗教仪式当中的祷告文和赞美诗,吠陀从初始的原始祭祀到后来集合了宗教思想、哲学思想和文学,成为古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吠陀没有文字记载,甚至古印度的历史也没有文字记载。吠陀和历史的传续通过口口相传,一代传一代。婆罗门教的祭祀们早期一直创造吠陀,到后来创造的足够多了,其中一些好的吠陀被保存了下来,成为固定的吠集,祭祀的时候祭师只需选择其中的吠陀进行祭祀和祈祷。
清晨时分,我从客栈出来,穿过几条巷道,拐过一处破旧的土墩,来到一处开阔处,恒河展现在眼前。河水与远处的天空交相辉映,天河一色。恒河的这一边紧靠居民区,河岸上建筑鳞次栉比,底下的台阶铺向河滩,我沿着台阶走下去,河边是一段很长的路,一眼望不到尽头。路上每隔一段设一处Gate-码头门。河岸上房屋的朝向都面向恒河,其中不乏声势浩大的建筑,颜色各异,还有很多宏大的城堡,这是英治时期印度各地封建诸侯王建造的。作为一座古圣城,历史上不少王公贵族和封建领主曾在瓦拉纳西建了城堡,这些城堡大多矗立在恒河边上,使得如今恒河边上的建筑美轮美奂。一位身材苗条的妇女,穿着一身红绿相间的鲜艳纱丽,全身湿漉漉的从河里走上来,她刚在河里沐浴完。台阶上坐着一位皮肤黝黑的男子,两只温顺的绵羊在他身边走动。又见各色人等,牛羊,千奇百怪的建筑,满满一幅异国风情。河上有很多小舟,有些是渡河的,有些是游船。河里很多人沐浴。小孩从台阶上跳入河里,僧侣在河里祈祷。人们在河里洗澡、刷牙、洗脸、洗头发,妇女在洗衣服。边上一排人在河边排的整整齐齐的理发。有一个很小的孩子,哭着被妈妈抱在河里沐浴。所有景致当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苦行僧。长长的头发,脸和上身涂了白粉,脖子上挂了一窜窜佛珠、神像、玛瑙。一些僧侣盘腿而坐,岿然不动。河岸一处,整齐的摆着十几张像床一样的摊位,床上撑着遮阳伞,摊主给信徒做一些简单的仪式。走到另一处地方,一群小孩在玩耍,我走到孩子中间,几个孩子好奇的眼神呆呆的望着我这个外国人。
清晨过后,人越来越多,游客、小贩、苦行僧,牧师,恒河边上好不热闹。我沿着一处宽阔的台阶走上去,两边五颜六色的建筑,我穿过一处小小的菜市场,到了古城区。街上行人熙熙攘攘,男人大多穿的是僧袍,头上裹着冒巾,那冒巾的样式,跟新疆出土的壁画上描绘的两千年前西域印欧人戴的冒巾一模一样。街上的女人若不是穿着僧袍的,便穿纱丽,额头上点了一个圆点。马路边上,坐着一群僧徒在化缘,她们并不主动的乞讨。路边的房屋鳞次栉比,大多比较陈旧,五颜六色。马路是水泥铺就,有点破旧,路边不少水沟。街上商铺林立,出售纱丽、丝绸布料、神龛、神像,琳琅满目的祭祀用具。还有小吃摊,说不出名称的印度小吃。
街上很多印度教徒,他们来自印度各地。但让人惊诧的是,偶尔会遇到一些穆斯林。古城的生活古老而缓慢,街上走着,忽见路人都朝一处天空望去,几个年轻在屋顶,用竹竿向前摆动,原来有一只大鸟卡在屋顶交叉的电线上,他们用竹竿去救那只鸟,最后成功救了大鸟,放飞了。
古城遍布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寺庙佛塔,不过大多已经不具备实际用途,只有少数的寺庙还在使用。其中一座较大的寺庙,香火鼎盛,挤满了教徒,需要排队进去,队伍傍边还有荷枪实弹的警察守着。另一座寺庙,庙里矗立塔,塔顶用黄金垒砌。金顶寺庙的傍边,竟然有一座清真寺,很多穆斯林在朝拜,瓦拉纳西名副其实是一座宗教包容的圣城。逛过几处寺庙,窜进了附近的巷道,身边一群人们抬着尸体一路吆喝着小跑过去。尸体躺在木板上面,上面裹着金色的褥子。我沿着他们的路线,走到恒河边的圣坛,前方飘来一阵阵焦味,圣坛用于举行丧葬仪式。圣坛附近堆了一地高高的木堆,这些木材是用来烧尸体的。丧葬仪式过后,人们把尸体抬到河滩火葬堆里焚烧。除了焚烧人的尸体,还有牛的尸体。焚烧完过后,遗骸扫进恒河里。焚尸的火称为圣火。恒河边上有多处圣坛,大概都聚在某一个范围之内。两千年来,这样的丧葬仪式一直进行着,人们习以为常。焚藏堆附近的河域,印度教徒若无其事的沐浴。对于恒河的肮脏,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尸体残骸仍进了河里,很肮脏。事实上,尸体焚烧过后变成有机物,在水里是鱼类生物的食料,加上恒河是流动的活水,残余物并不会堆积在一处。而且,河里没有垃圾,没有塑胶袋、塑胶罐等不分解的垃圾,因此恒河并不脏。 火葬仪式是开放的,不少游客就近观看,有一些印度人走到火堆中间,甚至如果你愿意,可以走到尸体旁边驻足欣赏。好奇如我,也只挺着胆子从焚烧场边上绕了过去。焚烧场附近有一座古塔建在了河滩上,基座浸在水里,古塔看起来像是一座寺庙遗址的一部分,可能寺庙毁坏了,剩下古塔。古塔构造奇特,由一座座小小的塔状结构组成,每个小塔都雕刻有花纹,建筑图案、形象老虎的壁雕,还有完整的动物雕塑,只是看不出是何种动物。塔对面的岸上有一处遗址,一座长方形的坑,坑沿铺了台阶,看起来像是举行某种宗教仪式的场所。其实,河岸上的有很多大大小小寺庙,有一些还在用,一些已经荒废。这些大大小小的寺庙,与房屋建在一起,感觉像嵌在建筑里。有一些建筑的墙面比较大,都画上了宗教图画,甚至是连环画,印度教的神、佛、图腾,宗教仪式。傍晚时分,我又返回古城曲伸纵横的巷道里,无意中又走到一座废弃的印度教寺庙,庙里有一座精雕细刻的古塔,塔看起来宏大,塔面雕刻了上万尊神像。整座寺庙很破,里面的墙体摇摇欲坠,但这座塔完好无损。几个住在寺庙傍边的孩子,跟着我进了寺庙,其中有个小孩英语很好,还主动跟我聊天。夜幕降临,我走出巷道,回到恒河边,河岸路灯明亮,一处码头在举行一种夹杂宗教的表演节目,聚集了很多人,我挤不进去,远远的看见台上载歌载舞,节目完了。有人拿着蜡台故意给游人做一些宗教仪式,借机收费。我慢慢步行回客栈,欣赏着恒河夜色。路上见一外国女子独自一人,脱了鞋悠闲的坐在河边台阶处写东西,想必是游记之类的。 走回客栈,见对面的餐馆聚了一些西方人在喝酒聊天。经过了一整天的游荡,脑海里带着一幅幅异国风情画面回房休息。
第二天起了大早,喝了杯印度奶茶,随后到恒河边上漫步。见一家开放式的花园餐吧,餐吧在地势高处,有一视野开阔的露台。我点了杯拿铁,20多元,在这算事比较高的消费。露台一张桌上坐着一位年轻美女,打扮很精致,皮肤白皙。有一种说法:长的白一些的印度人是属于高种姓的,低种姓的一般都比较黑,我无法印证。然而我在瓦拉纳西所见,印度人的肤色大多非常黑,从肤色上来说,不亚于非洲黑人。但就五官和轮廓而言,诚然与黑人不同人种。如今的印度人,是雅利安人的后裔,雅利安人属于印欧人种。距今三四千年前,雅利安人的一支从中亚地区迁徙往印度次大陆,直到恒河流域,具体位置在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在印度的北部,印度南部的印度河流域,依然住着土族印度人。古印度的地域范围要比现在大得多,包括如今的巴基斯坦、印度、孟买和尼泊尔。英国人统治后期,印巴才分离成两个国家。印欧人的另一支迁往伊朗高原,称为波斯人,建立了强大的波斯帝国。雅利安人和中亚波斯人是同宗。古代雅利安人操印欧伊朗语,印欧伊朗语是一个大的语种,包括今天的英语、拉丁语、印度语和阿拉伯语。有一位语言学教授,举了个例子证明印度语和英语是同宗的。我们平时都会说一句古印度语,阿弥陀佛,印度语为”amitaf” , 意思是无量寿佛。a是前缀,代表不可可度量,类似英文的atypical,acentric. mi意思是量度、测量,对应英文的measure,measuable. 雅利安人后来侵占了印度次大陆,成为了统治阶层,为了统治印度原始部族,发明了婆罗门教,并建立了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种姓制度一直沿袭至今。婆罗门教演变为印度教,印度教衍生出佛教和耆那教。
餐吧露台,右前方稍远处的河滩上有一位印度苦行僧,看起来像是位长者,白发稀疏,辫子及腰,下颔长长的白须,赤裸着上身,下身披了一条僧裤。见他双手举天,做着古老的祈祷仪式。露台的左侧有一栋建筑物,很大的阳台,一群人在阳台上练现代瑜伽。我在餐吧一边悠闲的喝着咖啡,一边计划接下来的行程,并在印度铁路官网定了车票,原来外国人可以直接在官网订车票,不需要经过某宝的代理,省却了手续费。印度的火车单独设立外国人车票,属于高价票,买不到普通车票的时候,可以买外国人车票。印度人口众多,火车是印度人主要出行的交通工具,因此买不到普通票的情况很正常,但外国人车票是预留的,通常都能买到。当天下午离开瓦拉纳西,由于赶时间,几乎在古城迂回曲折的窄巷里迷路,好不容易走出大路。路口外停放了很多突突,一个人把我引到一部突突,这人不是司机,好像是突突“代理人”。这一路古城到火车站的突突之旅,让我真切的好体验了一把印度交通状况。主干道挤满了汽车、突突、单车、行人,人们毫无相让,互相拥挤。眼看无法挪动,司机突然挤向一条小巷,司机诚然是本地人。绕道了小路,又遇到拥挤,继续绕道。司机一路上开的极快,完全不顾巷子的行人和小孩。更有甚事,一条巷子竟然被边上人家塔了个大大的帐篷,也不知道干什么用,硬生生的占了道,只留了一点空间给行人通过。饶经了无数羊肠小道,眼看胜利出逃,却遇到路口一家零食店准备更换门口的路灯,眼睁睁的看着两个工人慢悠悠的架梯子、更换路灯、收梯子,活生生没把我气晕。这一路的见闻,让我体验了印度人深入骨髓的不抗争精神。几千年来,印度人大多时候都是被统治阶层,古波斯人、希腊马基顿的亚历山大、阿富汗的穆斯林直至后来的英国人,都曾在印度历史上扮演着统治者角色。印度人虔诚的宗教信仰追求内在世界,心甘情愿被统治。总之外族人统治的是外在世界,统治不了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