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数学加法很神奇,为何却不被广泛采用
印度数学加法很神奇,主要是因为他们那里的加法和我们中国的加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看了印度的加法之后,就觉得印度的加法比较神奇。其实各个国家的加法都是不一样的,印度的加法虽然神奇,但是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国家的一套算数的体系,所以也不能够因为印度的加法神奇,其他国家就将他们国家的算数体系给放弃,全部照搬他人的。所以印度的数学加法很神奇,只不过在印度周边推广而已,推广不到全世界的,有些地方对它不是很接受。
我们国家有些书店也会出售出版印度的启蒙数学书,这些数学书中也都记载了印度神奇的加法,所以印度还是在积极推广他们国家的加法的,而且有些家长也非常认同印度的教学模式。因此印度一直在推广,只不过是推广的范围有限,没有推广到全世界而已,所以有些地方你还是能够接触到的。
⑵ 印度乘法计算方法图解
印度的十九乘法法则中可以看出,如果是十几乘十几的法则步骤:1先把被乘数加上乘数的各位数的和,乘以10在加上两个各位数相乘的和算出。由此可以推算出二十几的乘法步骤,1先把被乘数加上乘数的各位数的和,乘以20在加上两个各位数相乘的和算出。
对于不少小学生来说,背诵九九乘法表是一个艰巨任务,但你不知道的是,当国内小学生还在背9×9乘法表的时候,印度的小孩子都会背诵19×19乘法表了。
也有网友调侃“当印度的小孩在背19x19乘法表时,中国的小孩背完了九九乘法表,美国的小孩还在做十以内加减法练习……这就叫差距…”,还有人轻叹:三哥果然是开挂的民族。
13是被乘数、12是乘数,印度人是这样算的:
第 1 步:先把“13”跟乘数的个位数“2”加起来,13+2=15
第 2 步:然后把第 1 步的答案乘以10(→也就是说后面加个0)
第 3 步:再把被乘数的个位数“3”乘以乘数的个位数“2”,2×3=6第 4 步:(13+2)×10+6=156
⑶ 666×999印度是怎么算的
669×999印度算法如下:第一租芦神步:
先把被乘数跟乘数的个位数 加起来
第二步:再把被乘哗蠢数的个位数(3)乘以乘数的个位数 。第三步:然后把第一步的答案乘以10也就是说后面加个 ,之后再加上第二步的答案就行了。弊亏
⑷ 历史上那些国家的计数方法
1. 简单累数制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每一个较高的单位都用一种新的符号来表示,典型的有埃及象形文字,罗马数字,烂芹希腊阿提卡数字和巴比伦锲形文字。
埃及象形数字中,进位的基数是10,每一个较高的单位(10的乘幂)都要创设一个新的符号,1像小棒,10像拱门,100是一卷绳子,1000像荷花,10 000是一根手指,有时向左弯,有时向右弯,100 000有好几种写法,有时像鱼或蝌蚪,有时像小鸟,书写的时候画几个蝌蚪或小鸟就表示几个100 000,几根手指就表示几个10 000,几个荷花就表示几个1000,依此类推,计数的时候用简单累加的办法表示。图1-1是埃及数码的象形符号。举例来说,如果要书写1996,就得画一个荷花,九卷绳子,九个拱门和六个小棒。
埃及象形计数法计数时有多少单位就要重复多少次,上下左右书写均可,但符号毕竟是有限的,记太大的数就有困难。2. 分级符号制
分级符号制和简单累饥毕毕数制有些类似,所不同的是分级符号制不但要对每个较高的单位都要另立符号,而且对每个较高单位的倍数也要另立符号。
采用分级符号制计数法的主要有埃及僧侣文和希腊字母计数法。图1-4是埃及僧侣文的数字,属于10进制的分级符号制,除了1、2、3、…、9各有符号数空表示外,10、20、…、90以及100、200、…、900等等都有特殊符号表示。使用这种制度要记住很多符号,这是它的缺点,但是书写起来很紧凑,比如数字3052就写作,再比如数字7469就可以写作。希腊字母计数法采用的计数方式和埃及僧侣文的方式一致,也是采用分级符号制计数法,下表是希腊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之间的对应表,其中三个“**”指的是古代的三个希腊字母,现在已经废弃不用,在输入法里无法输入,并不是这几个数字不存在之意。
3. 乘法累数制
简单累数制也可以叫作加法累数制,原理是将各个数码所表示的数加起来,600要重复写写6次100,这是很麻烦的事情。乘法累数制是将重复书写改用乘法表示,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数字,如4600就不用写成“千千千千百百百百百百”,也用不着另造表示4000与600的新字,而是写成“四千六百”,这是非常高明的一种办法。中国自古以来便使用10进制的乘法累数制,仅用十三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就可表示相当大的数,如:二十一万四千五百五十七=21×10000+4×1000+5×100+5×10+7。
这13个数字在甲骨文里已有,只是写法不同,图1-5是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的甲骨文上的数字:
甲骨文在计数时常常用“合文”,即将两个字合起来写,如在百上加一横表示200,再加一横成300等等,但在读的时候仍然读两个音,只是书写起来更紧凑一些,这与分级符号制另创符号表示是不同的。比如2659可以写作,这是合文的写法,但读起来依然读作两千六百五十九。
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采用和中国相仿的计数法,比如越南等地。
4. 位值制
位值制的特点是较高的单位不需要创设新的符号,比如2可以表示2,也可以表示20或200,只要将2放在“十位”、“百位”上即可。如222就是二百二十二。
现在通行的印度—阿拉伯数码计数法,是10进位位值计数法,在理论上,任何一个数都可以表示成的形式。10叫作进位的基数,是1,2,3,…,9,0这10个数码中的某一个。所谓进位制,就是在书写的过程中省去10的乘幂与加号,如3824是的位值制写法,其优点是只用10个数码就可将任何数表示出来。从右算起,4所在的位置称为个位,2所在的位置为十(10)位,8所在的位置为百(100)位,3所在的位置为千(1000)位。一个数码表示什么数值取决于它在哪个位置上,这就是“位值”的含义,为了表明数码的位值,必须要有零号,否则32、302和320就分不清楚。
典型的采用位值制计数的是中国的算筹计数和我们现在通用的印度—阿拉伯数码。中国的算筹计数法是非常先进的接近现代计数法的计数法,其计数原理与现代的阿拉伯计数没有区别,仅仅是书写存在着差异。公元前5世纪,中国出现了计算工具算筹,它完全建立在十进位制的基础之上,并有了零的概念。算筹有纵、横两种布筹方法,要表示一个多位数字,像现在用阿拉伯数字记数一样,把各位的数目从左往右横列,但各位数目的筹式要纵横相间,遇零用空位。13世纪后,筹算式计数法被描摹应用于纸上,空位加框“□”,由于行书连笔书写的习惯,后演变为圈“〇”,这就是中国的零号。图1-6就是中国古代的算筹计数和阿拉伯数码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图1-7则是春秋时期我国先民们使用的象牙算筹。
在计数时,个位常用纵式,其余纵横相间,空一格表示零,由于是纵横相间的,所以空位也就不致于看错。比如3764= ,而 =3704。
除算筹数码之外,中国还有两种计数的字体,一种是商业用数码,就是我们平常写的汉字一、二、三等数字,另一种是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
⑸ 计算万以内的加法首先要什么从什么加起那一位少女的数相加什么就向前一位什么
计算万以内的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来,哪一位上的数相加后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万以内的加法有很多种情况,有不进位的,有不连续进位的,也有连续进位的缺慎,如:445+298,就属于连续进位。
个位上:5加6得11,个位写1,向十位进一。
十位上:4加9得13,加一后得14,十位写4,向激雀百位进一。
百位上:4加2得6,加一后得7,最终结果得743。
不论哪种情况,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满10要向前一位进1。
希望我能伏铅敬帮助你解疑释惑。
⑹ 印度两位数乘法的速算技巧
(第一个个位+第二个个位+十位数字*10)*十位数字*10+第一个个位*第二个个位
此法为印度的两位数算法,只限于十位相同的数字。
例如:13 × 12 = ?(被乘数) (乘数)
第一步:先把“13”跟乘数的个位数“2”加起来,13+2=15。
第二步:然后把第一步的答案乘以10(也就是说后面加个0)。
第三步:再把被乘数的个位数“3”乘以乘数的个位数“2”,2×3=6。
第四步:(13+2)×10+6=156。
就这样,用心算就可以很快地算出11×11到19×19的乘法。
印度数学之加减法:
在印度数学中,加法是从左往右进行的,和我国的从右往左不太一样。都是需要考虑进位问题,但为何能说印度数学比国内的快呢?就是因为其从左往右进行的,每算出一位就能直接报出来,快速将每个位的结果组成答案。
相比于国内的从右往左的,没得出最高位的结果,答案都不可能出来的模式,肯定要快上不少。具体方法就是从高位起算,每个位数得出结果后根据下一位结果考虑是否加一,并依次进行下去。
和上面类似,唯一不同的就是在计算时,是根据下一位结果考虑减一,而不是加一。当然,在减法中也有些转化技巧的。
如85-18=(80+5)-(20-2)=(80-20)+(5+2)=60+7=67。
其实就是交换、结合律的运用。个人觉得,对于如此简单的计算还要花心思去使用技巧,得不偿失,故不推荐对简单的计算使用技巧。多位数的可以使用。
⑺ 为什么“加减乘”是从低位往高位进行运算的,而除是从高位往低位进行运算(这个问题困扰我好多年了)
笔算低位算起来自欧洲,不只是进位要改写数字,当年欧洲人推崇笔算,我们可以理解:那是因为在欧洲,不只是由于阿拉伯数码和笔算的引入大发简化了运算(与用罗马数字进行计算相比),从而推动了数学的快速发展。而是欧洲有些国家3位数读数是先读百再读个再读十,2位读数先个再十,这是我从来自德国、比利时的学生家长中了解到的,无论是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大多是国家的学生和中国一样都是高到低读数。清末全盘搬进西洋学制、课程知识结构,全盘西化,学校数学课中全部采用笔算,不符合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情。数字一元思维,珠码是二元思维,用脑部位不一样,思维效果不一样,效果是硬道理。
沈松年评论原文地址:从高位起算和低位起算谈起作者:心算从高位起算和低位起算谈起 刘芹英
经常听到一些数学老师说:孩子学过珠心算后再上学,在计算时会产生困惑?因为珠算是从高位算起,而学校数学课上所学的笔算是从低位算起,学生先学过高位算起,又学习低位算起,学生就容易产生困惑。因此,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就以此为由来反对学习珠心算。下面就从数学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谈高位算起与低位算起。
一、 笔算的形成
印度创造了易写的数码,即我们现在所称的阿拉伯数码。(该数码实际上是印度人创造的。只因在历史上,该数码是从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的,欧洲人就称为阿拉伯数码,传遍世界)。印度运用此数码于计算,就有了一定的笔算形式;经过各国各地人们的不断改进,成为今天人人熟知的笔算。
这种数码在8世纪时开始传入伊斯兰国家。那时阿拉伯的文化中心有两个:一个是东阿拉伯的巴格达,一是西阿拉伯的科尔多瓦(Cordoba,西班牙南部)。当时没有印刷术,书籍全凭抄写,字体因人因地而异。也可能是因为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东、西部数码的写法有很大区别。经过若干年的演变,差异越来越大。东阿拉伯的字体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数码,至今很多伊斯兰国家仍在使用。西阿拉伯的数码较接近现今的世界通用数码,在13世纪初由斐波那契介绍到欧洲。他在《算盘书》(Liber abaci)的开头就提出了带0号的印度—阿拉伯数码:“这里是九个印度数码 987654321,用这九个数码,加上阿拉伯人称之为零(zephirum)的符号0,任何数都可以写出来。”[1]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文字和数字是从左向右读的。斐波那契的《算盘书》使印度—阿拉伯数码得以推广和流行,对于改变欧洲数学的面貌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阿拉伯数码形成的“笔算”,实际上只是一种记录形式。因为“笔”本身是不会计算的,我们通常所说的笔算实际上就是笔录题目,数字适当对位,逐位口算(心算)出结果,再用阿拉伯数码记录下来。简言之:笔算就是口算加笔录。因为阿拉伯数码的最大优点是:大多可以一笔(除4和5外)写出。所以用它笔录显得简便。
二、笔算低位算起的来历
由于珠算是从高位算起,笔算是从低位算起,很多人就把笔算作为衡量一种算法好坏的标准,认为与笔算不一致的算法就不好。其实,在笔算形成的初期,其加减乘除都是从高位算起的;就是现在,笔算的除法仍然是从高位算起。从笔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就可以看出:笔算的加减算和乘算也是从高位算起的,只是遇到进位时,需要改写前面的数字,因此,笔算中的加减算和乘算才逐步改为低位算起。从下面的算式就可以看出:
例如:65 391 + 3 279 + 10 420 = 79 090
在当时的印度,其计算过程是: 65 391
3 279
10 420
78/ 98/0
9 09
这是印度12世纪沙盘上的加法[2],就仍保留这从高位算起的程式。这也证实了笔算的加减算形成的初期也是从高位算起的,在计算过程中,为了避免不停地改写阿拉伯数码的麻烦,才逐渐改为低位算起。至于乘算就不再举例子了。
三、笔算与用罗马数字计算的对比
凭借罗马数字,是把数码符号集拢起来,如何集拢,很麻烦;例如,上面算式中的三个C、C、C又不能直接合成三百。而凭借阿拉伯数码,按位转化为两个码相加,简单容易。
下面我们从算法的四个要素来分析对比:用阿拉伯数字的笔算和用罗马数字进行运算的简捷程度:
首先,我们从输入来看:笔算只是把阿拉伯数字按位写出排列对位即可;而罗马数字相对就繁难一些,无法按位写,每一位的数字又要按照“左减右加”的法则累起来,比笔算要复杂得多。其次,看储存:二者差别不是太多,都是写在纸上,只是罗马数字要写的多一些。再次,看运算:笔算是按照事先记住的加减162句口诀,在脑中算出答数;罗马数字的运算就繁得多,象上面的数码符号里,明明看到的是两个“X”和一个“L”,又不能直接集拢在一起。最后,来看看输出:笔算的输出663,比罗马数字的输出DCLXIII,无论从读或写来看,都简单得多。再来看乘除:
由于阿拉伯数码和笔算的引入,使四则计算的繁难程度大大简化了。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阿拉伯数码在表示多位数时采用了中国发明的“十进位值制”,再一个是阿拉伯数码容易书写。从而推动欧洲数学在文艺复兴时期有较快的发展和进步。促成阿拉伯数码和笔算变成世界通用的记数方式和运算模型。
希望帮得了你。。。。 http://blog.cntv.cn/12237092-3136416.html可以去这里看看哟。。。
</b></b></b></b></b></b></b></b></b></b>
⑻ 印度数学题几加几加几等于30
两春轮种思路
思路一:利用单位
比如1天+1小时+5小时=30小时
思路二:利用进制
可是换一个思路,如果上面给的数不是十兄耐进制的呢?比如在11进制中,15+15+1=30。只要是奇数进制,那么11 13 15这三个数就成了偶数,这样的解是可以有很多个的。
十一进制下:
1+15+15=30
3+13+15=30
5+13+13=30
5+11+15=30
7+11+13=30
9+11+11=30
十三进制下:
3+15+15=30
5+13+15=30
7+13+13=30
7+11+15=30
9+11+13=30
十五进制下:
5+15+15=30
7+13+15=30
9+13+13=30
十七进制下:
7+15+15=30
9+13+15=30
十九进制下:
9+15+15=30
(8)印度是如何做加法计算题的扩展阅读
题目来源:
由于印度人口多,每年的报考人数多达几十万,录取率只有千分之几,竞争非常激烈,2006年当年的录取率仅0.1%。正因为此,这使它成了世界上最难的考试。
这是印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题,他们公务员考试被誉为世界上最难的国考 ,是印度联邦公务员委员会UPSC出的 ,每年一次数十万人报名 ,最终录取300至600人 ,录取扒尘信率差不多是千分之一。
⑼ 1+1=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是谁发明加法的
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如中国至少在商代(约三千年前),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其他几个文明古国如埃及、希腊和印度一样,都没有加法符号,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就表示相加。在今天的带分数写法中仍可以看到这种遗迹。到公元三世纪,希腊出现了减号“↑”,但仍没有加法符号。公元六世纪,印度出现了用单词的缩写作运算符号。其中减法是在闭指减数上画一点表示。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的做法。例如用拉丁字母的P(Pl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加)表示加,用M(Min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减)表示减。
“+”、“-”出现于中世纪。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横线轿羡配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派漏”和用来表示增加的“+”。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Widman,1460—?)在他的着作中首先使用“+”、“-”表示剩余和不足,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Hoecke)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Vieta,1540—1603)的宣传和提倡,才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