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泰姬陵作文开头
有人说,无论是国际政要还是普通游客,但凡来印度,哪怕日程再忙,都要挤出时间去瞻仰一下位于新德里以南200公里处的泰姬陵。的确,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这座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宏伟陵墓,正如万里长城一样,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和文明古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不过,大多数人的走马观花对泰姬陵来说,实在太不公平,因为看泰姬陵是很有学问的。
泰姬陵因爱情而生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帝王沙贾汉为爱妃泰吉所造。据传当年沙贾汉听闻爱妃先他而去的消息后,竟一夜白头。为纪念泰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国王倾举国之力,耗无数钱财,用了22年时间修建了这座晶莹剔透的泰姬陵。国王本想在河对面再为自己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理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谁知泰姬陵刚完工不久,其子就弑兄杀弟篡位,他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此后整整8年的时间,沙贾汉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着远处河里浮动的泰姬陵倒影,直至病死。
泰姬陵因爱情而生,这段爱情的生命又因它的光彩被后世续写。当地总有人说,尽管300多年来泰姬陵的两侧一直威严地矗立着两座暗红色清真寺为它保驾,尽管现在每天总有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人相伴,但泰姬陵是孤独、寂寞的,就像一位形单影只的绝代佳人在潺潺的朱木拿河边痴痴企盼着爱侣归来。
一件稀世杰作,一位绝世佳人
对于许多心仪这段爱情故事的旅游者来说,看泰姬陵可不能去一趟就回,真要把它当作一位佳人、一件稀世杰作来仔细欣赏。由于泰姬陵通体用雪白的大理石砌成,墙壁、门扉、窗棂雕满了精美的花纹,因此早中晚不同时间去看泰姬陵,总能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闹升朝霞升起时去,初升的一轮红日伴着朱木拿河袅袅的晨雾,仿佛要将泰姬陵从睡梦中唤醒,此时的它显得静静的。历经了几百年风雨沧桑,它早已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地梳洗打扮,准备笑迎八方来宾。中午时分前往,泰姬陵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碧水绿树,在南亚一向耀眼的阳光映衬下,更出落得玲珑剔透,光彩夺目。等到傍晚时分,泰姬陵迎来了它一天中最妩媚的时候。斜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开始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随着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终回归成银白色,向啧啧称奇的游人谢幕,在月光的轻拂下,即将安寝的泰姬陵显得格外高雅别致和皎洁迷人。
正因为景色的差别,泰姬陵恐怕也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早中晚游览票价不一样的景点,对于印度本国游人而言,白天仅20卢比(1美元等于42印度卢比),而早上7时前或下午17时后却都升至110卢比。另外,游客千万要记住,不要液者老在星期五前往,因为那天只为当地穆斯林开放。
泰姬陵的独特“舞蹈”
印度天热,世界出名,最高温度可达47摄氏度以上,终日在火辣辣的阳光烧烤下,泰姬陵嫌陵就像一个大火球,向外喷射出耀眼的白光。此时前去参观,滋味可想而知,想拍张照片有时连眼睛都睁不开。
如果游客“不幸”赶上夏天去泰姬陵,那可要做好“跳舞”的准备。泰姬陵坐落在一座有三四层楼高的大理石基座上,游客穿过甬道、水池,从大门一直走到陵墓后,要想拾阶而上,必须先脱鞋,以示尊敬,即使外国政要也不例外。若换在冬日暖阳季节,光脚踏在洁白的大理石上,正如印度人所形容的,顿有云中漫步的感觉。而夏天,平台成了一个冒着热气的大蒸板,脚下烫得厉害,游人不得不在平台上蹦蹦跳跳地快速前行,从远处看,就像是在跳舞。
Ⅱ 古代印度介绍50字
古代印度,又译身毒、天竺。公元前2500-前1500年,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帕文化。后来摩揭陀日益强大,统一了全印度。公元2-3世纪,一度被贵霜王国统治。古印度存桐岩在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其佛教、文学、哲学、艺术、科学等,对世仿拍界文化局大御影响深远。
Ⅲ 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大体上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领土。中国汉代史籍提到的“身毒”和“天竺”,即指印度。唐代玄奘所着《大唐西域记》中开始称它为印度。
公元前2500年至前1750年。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产生了最早的文明——“哈拉帕文化”。那时人们已经会制造青铜器。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印度进入了“吠陀文明”的时代,这时已经形成一些小型的奴隶制国家。到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是印度列国并存的时代。公元前326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曾率兵侵入印度河流域,虽然为时较短,但希腊文化对印度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公元前321年,印度赶走马其顿侵略者,建立了着名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即阿育王时期,国势最为强大,基本上统一了印度全境。阿育王死后,印度又衰落,且不断有外族入侵,直到4世纪后半期,印度才重新建立了印度大部分领土的笈多王朝。这是印度奴隶制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时期。
Ⅳ 印度的历史简述
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发源地。这个条目是关于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南部部分地区和尼泊尔。1947年后,印度的领土仅包括今印度共和国部分。
古代史
吠陀文化(公元前3000年 到 前600年)
印度十六雄国时期(前600年前后)
孔雀王朝(前322年 到 前185年)
外族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笈多王朝(公元320年~540年)
后笈多王朝(公元700年前后)
拉其普特时期(7 到 8世纪)
伊斯兰时期(11世纪 到 16世纪)
近现代史
殖民地时期
包括: 英属印度、法属印度、葡属印度
印巴分治
印度共和国
印度历史的史料学问题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史(即穆斯林征服以前的印度史);这段时期的可靠史料 往世书
极度匮乏。相对而言,伊斯兰教时期的史料就非常丰富。各穆斯林王朝都留下了很多官方文件、编年史和邸报,可供历史学家查阅研究;一些统治者的传记也是十分宝贵的文献(如着名的巴卑尔回忆录)。不那么可靠的史料,还包括此一时期到过印度的外国人的游记等等。关于英国统治时期的历史,则有许多政府档案可以利用。 搜寻穆斯林征服以前的的史料是印度史料学的主要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方面本身不重视对于历史的记载;印度人没有构造起一种有效的保存重大历史事件的制度。11世纪到过印度的穆斯林学者比鲁尼(Al-Biruni)评论说:“印度人不十分注意事物的历史次序;他们在述说国王的年代系列时是漫不经心的,当要他们非说不可的时候,就困惑起来,不知说什么好,他们总是代之以讲故事。”阿尔-伯拉尼的话是非常接近于事实的。在印度不存在类似其他国家的相对可靠的官方史书,却存在着大量宗教典籍、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许多历史事件就混在这些东西里面流传下来。所以关于古印度历史的史料,必须从各种来源中搜集,有时甚至要到文学和自然科学着作中去考证古代印度的历史事件。 常见的史料包括:
印度本地的历史文献
各种王朝世系表。这是一种常见体裁,但是大多数印度王表的可靠性与可考性都不高。许多这种表是夹在哲学和文学作品的段落中。往世书和史诗都经常追述古老的印度王朝(如摩诃婆罗多的附篇诃利世系里详细地追述了日种王朝和月种王朝的系谱)。考虑到往世书的实际创作时间及其宗教目的,不能把它里面包含的古代王朝世系当作可靠的历史记载。 编年史。最着名的此类作品是完成于12世纪的《诸王流派》(或译为《王河》),这是一本克什米尔的王朝史,以克什米尔地区的历史为中心。此书可能是由作者(迦尔诃那)根据王室档案编辑而成的,对于12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的记载堪称信史;但是它对更古老时期的记载的可靠性很低,比如它竟把克什米尔诸王的世系上溯到前20世纪。 一些介于史实和传说之间的历史故事,如吠罗曼伽本行,勇健王九所行赞等等。它们具有演义性质,但是仍然反应了一些历史事件。
Ⅳ 古印度的历史
古印度
佛陀与梦幻交织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国的紧邻,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同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亚次大陆,有一个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陈躺,又生机无限的古老国度。这就是被人称作"月亮之国"的印度,因其国土形状宛若牛首,也有人称之为"牛颅之国"。
神游文明古国--印度 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璞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泥炉碳火烹调的美食
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印度都十分流行。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欢辣的游客不用担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着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不同烹调风格的基础。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感冒”。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爱。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螃蟹、龙虾、虎虾和贝类等海鲜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当炉温达到600摄氏度后,烹饪相差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而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时候再蘸上酸奶酪。当食物还没上桌,那吱吱作响的碳火声,还有悠悠飘出的香味,都已经令你食指大动。
此外,在印度的多个地方,都喜欢用一种叫“thali”的大浅盘盛载食物。在用“thali”进餐时,应该入乡随俗地慢慢品尝,狼吞虎咽只会让当地人笑话。
天竺之魂——印度古国青铜雕像展
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铜造像往往是神话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融铸着诸神之灵。印度青铜造像的传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时代的青铜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纪相继兴起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为古代印度艺术包括青铜造像提供了永恒的主题。印度中世纪(公元7——13世纪),印度青铜造像达到鼎盛时期。
Ⅵ 印度风情作文400 字
在我们的祖国的南方屺立这一个伟大的国家——印度。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我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印度让每一位访问她的游客由衷的发出赞叹。
印度,她有着坚固的军事防御——琥珀堡,琥珀堡位于斋浦尔城郊的一座小山上,是印度古代藩王的都城,建于1592年。游客可骑大象上山参观。由于城堡建在一座叫琥珀的小山上,故称之为琥珀堡。城堡内面积较大,有数座独立建筑物。堡内有一座设计独特的镜宫,曾是土王的寝宫。宫殿用玻璃嵌壁,在阳光的反射下,整个宫殿熠熠生辉。琥珀堡建筑宏伟,装饰华丽,让人流连忘返。
印度她有这和中国一样的文明古迹。他有着令人心醉的泰姬陵。印度的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泰姬玛哈陵,亦称泰姬陵。是莫卧儿第5代君主——沙·贾汗对他心爱的皇后慕塔芝·玛哈之爱的见证。泰姬陵的建造背后其实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话说沙·贾汗与皇后结婚19年,皇后在1630年第14次生产中去世,临终前向皇上要求了4个承诺,其中一项便是为她建造一座人人可瞻仰的美丽陵墓。于是沙·贾汗便耗资500万卢比,以2万名工匠,花了22年时间,完成了这座震惊世人的大理石艺术建筑,作为爱妃长眠之所。
印度还有着名的首府——拉贾斯坦邦首府,它在印度古城,在新德里西南250公里处,人口62万,为印度北方重镇,也是珠宝贸易中心。由于旧市街的建筑多采用浅红砂岩建造,故也称为“粉红之城”。1727年,由当时的统治者贾伊·辛格大君策划建设,全城以长方形为主,分为六区。1782年,他下令建设一座天象观测所,成为印度保存最大的古代天象观测所。斋浦尔现分为新旧两城,旧城多为古旧建筑物,亦是粉红城所在地,新城则为火车、巴士运输站及大酒店等新式楼房所在地。它和德里及阿格拉被称为印度旅游的“金三角”。
听了这么多的介绍,大家一定特想去印度,那就赶快行动吧,争取早日看到印度的名胜古迹。
Ⅶ 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大全
这个地区, 历史 上被中国人笼统称为印度,与古代中国关系极为密切。但是近代中国人对之误解甚多。印度本身古代没有成文史,没有任何有系统的史书。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历史 文化 介绍,希望你喜欢。
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1、古代只有古印度地区,并没有印度国
印度一名(In ),在古代是指南亚次大陆印度地区——印地。
印度是地区之名而并不是国家之名。因为在历史上,印度不是统一国家,所以没有固定的国名。在英国人把大印度地区殖民地化以前,这个地区的 政治 状态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从来没有被彻底统一而成为同一个国家。
印地,历史上是人种来源极其复杂的混杂地区,有白种人、黄种人(包括蒙古人、汉藏人)以及褐色人和小黑人。
印度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和民族(至今也没有)。所以没有什么印度民族。
印度地区古代以来也没有统一的本土文字和语言。
所以印度地区今天除了方言外,统一的官方语言是英国殖民者输入的 英语 。
2、印度地区中国人命名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一名,也非印度人所自名。
印度,是唐代中国人给印地的命名。古代中国史籍中称印地为印度,还称为身毒、申毒、天竺、天笃、身笃、乾笃、贤豆、呬度、印第亚、印特伽罗、末睇提舍、婆罗门国、沐胥、阿离耶提舍、因陀罗婆陀那等等。
[《山海经》曰:“身毒之国,轩辕氏居之。”晋人郭璞注:天竺国也。”]
古代中国人在唐代以后称印地(印度地区)为印度。这个名称,后来被世界和印度人自己所接受,于是独立后而有了印度的国家名称。
【印度这个名称是唐僧玄奘《大唐西域记》正式命名的。书中描述古印度曰: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印度者,唐言“月”。月(在印地方言中)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月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敬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
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指整个南亚半岛)。三垂大海,北背雪山(指喜马拉雅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
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西方人则另有一说,认为印度一词,系出自信度河(梵Sindhu,月河 )之名,后来成为波斯人与希腊(小亚细亚)人对印地之称呼,于是而成印度地区之称。]
3、印度地区 地理
印度半岛之国土,可分成三个地形区,即北印度、德干高原与南印度。
唐玄奘周游印度地区,对印度地方做了划分,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区,称为五天竺、五印度。略称五天、五竺、五印。
印地有印度河(Ins)、恒河(Ganges)、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等三大河流。
恒河流域为全印度最热之地,热季气温经常高达摄氏四十九度,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则为世界雨量最多之处。除西北方之印度大沙漠外,印地全境土壤堪称肥沃。
印度河梵名Sindhu (信度河,月河),乃印度地区北方之大河。印度河——月河实际是一条 国际 河流。这条大河发源于西藏高原,流经喜马拉雅山与喀拉昆仑山两山脉之间,流向西南而贯穿喜马拉雅山。印度河右岸交会阿富汗的喀布尔河,左岸汇流巴基斯坦的旁遮普(梵Pan~ja^b ,五河之意)地方之诸支流,流经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
五河之地,大部分位于今日大巴基斯坦境内。此地是所谓“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地。所谓古老的印度(印地)文明——着名的古印度河文明,主要地域并不在印度境内,而在巴基斯坦境内。与中国西藏地区的远古石器时代文化也有关系。
佛教兴起于喜马拉雅山下的尼泊尔地区。佛教的全盛时代,则盛行于印度河流域,包括阿富汗的喀布尔河流域、巴基斯坦的旁遮普之犍陀罗地区、印度北部的哈拉巴地区、比哈尔地区和中国的西域地区、吐蕃地区、蒙古高原,以及部分中亚地区。
所以,就严格意义而言,佛教根本不是从今日所说的印度——南亚印度地区起源,也没有什么文明关系。南亚地区那里自古以来流行的是印度教而不是佛教。
4、印度古代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印度古代没有统一的文字、语言。古代印地的部族语言文字,后来多已经灭亡。
印度地区的古文字中最重要也最着名的是两种,即巴利文和梵文。这两种文字之所以还存在都是依靠佛经。
【巴利文pàli-bhàsà(英文名称pali)】
古代佛经使用的文字是巴利文。
[据说,巴利(Pa^li),原是“线”、“规范”的意思,后转用为佛教圣典的称谓。觉音大士将圣典经律论三藏称为“巴利”,而称三藏之注释为义疏。近代将三藏及注疏所用的语言称为巴利语。]
近人的研究认为,巴利 语文 可能是北方印地一个小民族释迦族的母语,也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佛祖当初就是用这种语言传法,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文记诵他的经教。
但是巴利语文今已灭亡。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唯有缅甸、柬埔寨、泰国的佛经有巴利文三藏,但也都是用他们本国字母所记录的。
所以,?纯粹的巴利语文早已失传,仅仅靠了佛经而保存下来一些译文。
[丁福保认为:“巴利语P&amacron;l&imacron;,南方佛教之圣典语,为古南天竺之一地方语。与北方佛教圣典语之梵语相比较,音调变化少,文法亦简易。不如彼之繁杂,极富通俗之语。后入锡仑(锡兰)而行,现今存在之小乘经原本,大抵以此语记之。南方佛教徒,以巴利语为古摩迦陀(摩羯陀)语。”其说巴利语为南方印地语,不确。巴利语文是释迦牟尼本族语文,后来随小乘佛教向南传布而成为南系佛经的书面语。]
【梵文】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述北方印地的文字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梵王天帝作则随时,异道诸仙各制文字。”
梵语(Sanskrit)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梵天教)的标准语文,流行北印地区,故又称天竺语。即吠陀、梵书及北传佛教圣典所用之语文。
Sanskrit语源乃源自 sam!skr!ta(完成之意)。我国、日本僧人依据此语言由梵天所造之 传说 ,故称梵语或圣语。但是,梵语并不是古代印度地区人民的日常语言和通用语言。
梵语又称雅语,是婆罗门与佛教高僧使用的密语。广义而言,梵语可分为吠陀梵语(Vedic Sanskrit)与古典梵语(Classical Sanskrit)。前者为婆罗门教之圣典(吠陀)之语言。
后者于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由波尔尼(梵天Pa^n!ini )建立梵语字母体系,后来成为佛经的专用书面语言。
[波尔尼,梵名Pa^n!ini 。又作波腻尼、波尼你、巴尼尼。系古巴基斯坦地区的文法家。健驮逻国(在今日巴基斯坦地区)娑罗睹逻(梵S/ala^tura )人。估计约生于公元前4至3世纪。据《大唐西域记》卷二健驮逻国条记:波尔尼生而知博物,愍时之浇薄,欲削浮伪,删定繁琐,乃有述作之志,遂蒙自在天之教,于是研究深思,采摭群言,遂作成字书。此书究极今古,总括文言,王见是书而珍异,令全国传习,若有诵通者,则赏以金钱,故当时皆师徒传授,盛行当世。
但是,波尔尼所创之梵文非吠陀梵语,亦不同于其后之佛经梵语,是一种后来死灭了的文字。(参考《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 瑜伽 师地论略纂卷》六、《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
吠陀梵语经由时代之演进,逐渐发展成古典梵语,而远离日常用语。后来的佛经如《佛所行赞》(梵Buddha -carita )、《大事》(梵Maha^vastu )、《本生鬘》(梵Ja^takama^la^ )等佛教圣典皆用古典梵语书写。
梵语字母,并不是现在西方人整理的那种拉丁化字母,而是接近于藏文、蒙古和满文的字母。
为区别于古代之吠陀梵语,佛教经典所用之梵语被称为佛教梵语(BuddhistSanskrit)。又因佛典所用之梵语并非纯梵语,而已混用印地杂多之俗语方言,呈现极为复杂之型态,故又称为佛教混合梵语(Buddhist HybridSanskrit)。
10世纪以后,由于伊斯兰教入侵,近代印度各种方言发达,梵语与佛教逐渐失去其在印地实际之影响,也成为一种死去语言。
梵语一词在中国是随着佛经而传入的。《梁高僧传》卷一《安清传》说:“于是宣译众经,改梵(胡)为汉。”我国古代佛教界研究梵语之书籍颇多。如《唐梵文字》一卷(唐僧全真着。文宗开成四年(839)完成。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内容系汉梵语汇之对照编列,并有密教用语散列其间。)《翻梵语》十卷(作者宝唱)、《一切经音义》(作者玄应、慧琳、希麟)、《华严经音义》(作者慧苑)、《悉昙字记》(作者智广)、《梵语千字文》(作者义净)、《翻译名义集》(作者法云)等。
实际上,古代的印度梵语早已失传,是通过中国佛学才得以保存和流传的。
5、古代文明
印度并不是什么文明古国,也没有什么统一的古印度文明。
古月河(印度河)文明,约于公元前二千五百年时(或谓西元前三千年至前二千年),于印度河流域滋生,称为月河文明或者古印度河文化。
当时发展出水利灌溉、计划缜密之街道、公共浴室、砖造楼房、排水系统等,极具现代观念之都市设计要素。1921至1922年,西方考古学者发掘出莫汗佐达罗(Mohenjo-daro)及哈拉巴(Harappa^)两座古都,即属此一时期之文明遗迹。
创造这一古文明的人种则不可知,有人认为是达罗毗荼人(?),但是绝对不是今日的印度人祖先。?
传说在公元前二千余年,来自伊朗地区的白色人种(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脉(Hin Kush),侵入印度河上游之五河(梵Pan~ja^b )流域。
其中之一部进入至恒河流域,他们征服并奴役原住土着民。雅利安人将统治下的社会划分成四种等级,即:
(一)婆罗门(梵bra^hman!a ,祭司)。
(二)刹帝利(梵ks!atriya ,王族)。
(三)吠舍(梵vais/ya ,商人、农人)。
(四)首陀罗(梵s/u^dra ,奴隶)。此外,尚有不属于种姓制度之等外贱民。
此种严格的阶级制度,限制任何阶层间的流动性,也不允许等级之间的通婚,称为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之宗教,崇拜存于 自然 力中之神灵,并是一种多神教,称为婆罗门教。
有关此类印度太古之记事,主要记录也在佛经中。
Ⅷ 古代印度的种性制度有关小论文
印度历史我只是粗浅有一点阅读,零碎不成系统。与朋友聊到印度,第一个跳进脑袋里的词是印度教,第二个就是种姓。在我看来,印度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四分五裂,从未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语言多至十三四种,却能固守着一种统一的民族性,印度教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应当是巨大的。
印度教的崇拜对象,也与其他主要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不同,呈现出一种不同信仰之间壁垒清晰却和谐统一的状态。这种稳定了千年的结构,是和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相辅相成,骨肉难分的。可以说,现代文明对印度种姓社会的挑战,实质上就是对印度教的挑战,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IT业发展居世界前列的印度社会里,种姓制度就象看不见的雨林藤萝,还在紧紧地纠缠着这个所谓的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的社会灵魂。
在前印度教时期,也就是婆罗门教时期,原始键纳的种姓制度已经出现,界定了现代印度主要的四大种姓(实质上是五大种姓,因贱民不被认可为一个种姓)。英语里的种姓译成Caste,梵文音译成Varna(瓦尔纳)。我一直觉得“种姓”这个汉译,非常准确地传达出瓦尔纳的含义,比Caste的含义更丰富,更接近原义。原因在于,Caset强调了“种”,而忽略了“姓”。
事实上,现代印度社会里的种姓数量已经多达上万,这上万个种姓都是从四个Varna(五个阶层)中分化出来的,印度学研究中称作亚种姓(Sub-caste),梵文音译成Jati。很多印度人的姓氏,往往就是他们的Jati。理论上的四大种姓(Varna)分别是婆罗门(Brahmin,神职人员)、刹帝利(Kshatriya,武士)、吠舍(Vaishya,平民)、首陀罗(Sudra,奴隶),另外还有一个贱民阶层,被称作不可接触者(有点类似日本的“秽多”)。但经过历史的演变,种姓制度本身已经变得非常复杂,已经很难完全按照四大Varna严格区分。
例如印度的圣雄甘地,他的家族属于古吉拉特的班尼亚种姓(吠舍的一个Jati),但从甘地的祖父开始,就担任过波尔班达和朱纳卡德两个土邦的首相(Diwan);甘地的父亲卡巴*甘地则担任过拉奇科特和樊康那两个土邦的首相。而且班尼亚Jati是印度教中的毗湿奴教徒(印度教中有湿婆崇拜、黑天崇拜、毗湿奴崇拜、各类女神崇拜等不同信仰)。如果从四大Varna的分野来看,吠舍的出身,是不能让甘地在印度教社会里得到如此崇高的地位的。但班尼亚Jati的政治地位,以及甘地在南非印度裔民主斗争取得的声望,在英国殖民统治的特殊环境下,就可以跨越传统种姓制度的壁垒,成为印度宗教社会的领袖。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键闷但是却从来没有完全统一成为一个国家,特别是印度次大陆的南端的泰米尔纳杜邦,一直处于印度中心国家之外,直到印巴分治才并入印度联邦。而且从11世纪初加兹尼的马茂德17次袭击印度之后,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错乱纷杂的800年的伊斯兰教统治,各种印度教的、伊斯兰教的、耆那教的土邦,最多时候有三百多个。种姓制度能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如此复杂的宗教文化冲突中,不仅保存下来而且愈加发扬光大,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佛教复兴运动在19世纪出现在印度后,吸引了大量的贱民,怀着摆脱种姓制度的美好愿望,投入到这宣传普世的宗教中去。但是历史的发展开了个玩笑,佛教这么个强大得感化了整个东亚的宗教,在印度的发展结果,却是产生了更多新的种姓。
在印度人的心目中,种姓是一个身份的表示,代表着自己的出身、职业、信仰和母语。已经生成一个非常稳定的结构,渗透进每一个印度人的思想中。可以说没有种姓的印度人,就不是印度人(穆斯林的群落也被视作种姓,现任印度总统就是个穆斯林)。同一种姓的认同感,不能简单地类比为中国的本家或者同乡关系,还要深刻得多,就如计算机中的“属性”中的每一个参数的整齐划一的认同。在树立了人人平等观念的现代社会中,这种顽固坚硬的小圈子意识,在印度是如此的天经地义,似乎不可想象。
事实上,人以稿亮弯类分、人以群居,即使在标榜不分种族的大熔炉的美国,也是难以被消除的社会基本意识。但在“绝对正确”的主流意识中,这种社会微观现象的存在却往往处于灰色、负面的地位。主流的历史观,无论是资本主义的,还是共产主义的,都在历史演进的学说中把这种人为的阶层结构描绘成文明进步中的过去式,即使是打着民主大旗的印度政府也不会把种姓制度挂在嘴上。
但种姓制度与印度社会的浑然一体,却是支撑起印度这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基石所在。南亚国家为什么频频出现家族政治?父死子女继,甚至夫死妻继都非常普遍,而且这并非特定的政治制度的,完全是依靠家族影响力,在议会斗争中取得的结果。在这个现象中,不难嗅出种姓观念的气味。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在中国脍炙人口的印度电影《流浪者》,片中的法官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现在看来这就是种姓思想的体现。
在中国社会里,种姓思维也曾经残渣泛起。五六十年代的唯成分论喧嚣一时,也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种姓制度的翻版。不过中国人的思维里是不能接受这种缺乏土壤的社会等级观念的,所以文革的结束就宣告了唯成分论的快速破产。当然在我们的观念中,种姓制度是落后的,野蛮的,专制的体现。但是否真的可以把种姓制度一棒子打死呢?
其实,种姓制度在印度存在的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印度文化能够保存至今的根基所在。正是种姓制度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印度政治之下的强大的稳定结构,保证了印度在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了印度教的不同信仰的统一性。从而凝聚起印度讲印地语、旁遮普语、古吉拉特语、马拉提语、孟加拉语、阿萨姆语、泰米尔语等等各种人群的印度民族意识,才会在英国殖民退出后,形成现在这么一个人口世界第二的民族国家。
种姓制度,在印度出现之初,是基于种族或民族的,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更多地具有了一种社会分工上的意义。这种世袭的职业种姓制度,在印度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建立起印度社会中严格而细致的职业分工。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离开不了经济这个基础,可以说印度教社会的职业分工结构,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也是最稳定的,由此产生了历史最悠久、最稳定的经济形态。这个经济形态,完全是在一种无主的状态中自发形成的,无论是马茂德及其后继者的突厥王朝,还是帖木耳家族的莫卧尔王朝,还是英国殖民政府,都是构建在这个最古老最稳定的经济结构之上的。
我们可以看出,种姓制度在印度经济结构基础上的强大力量,使得印度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之后,以一种强力胶的方式,牢牢地固化下来,几乎没有发展和创新地延续了千年。直到现在,谈起印度的哲学,话题的下限还停留在公元1000年伊斯兰教统治印度之前。这种文明的固化的作用和意义,有点类似中国的儒家文明的作用和意义,既有因其雄厚的基础而成熟和强大的一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阻碍发展的一面。
进入20世纪,印度的社会发展,开始对种姓制度形成威胁。传统价值观在新的经济技术的发展面前,新的生活方式面前,日益脆弱。我相信印度的老派人中,也有类似中国的“人心不古”的感叹。在甘地主持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他试图冲破与不可接触者的种姓壁垒的努力是非常失败的。但是当宝莱坞、中产阶级、印度籍世界小姐、软件产业发达等等的冲击到来,在印度的城市社会中,种姓制度已经开始淡化,这同时也体现出印度教文化在印度城市中的衰落。不过,印度的大多数人口还在乡村,强大的印度教宗教势力和严格的种姓制度以印度乡村为基地,还将在很长的时期内,继续发挥其在印度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Ⅸ 怎样写作文写历史
对历史朝代先概括一段话,之后对主要思想发表观点(如果是主要说皇帝 就说皇帝的好坏,对朝代的影响,他是怎么做的;如果是人物,就主要突出性格,与事迹,这几项可跟网上查找)一定要写的具体点,多用些好词形容他的作为,才能迎来好评。
最好多用比喻句,如(范仲淹就如一颗金星般闪耀着,照亮了北宋,温暖着百姓的心!)最后用大气的语言概括全文。
分析完毕 据我经验 像这样写出来的作文 多像是详细报告,注意些的详细些 希望你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是在中国 *** 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总动员,是中华民族经历百年屈辱和抗争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人类历史上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不朽篇章。
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启袭激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与自信气概;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 *** 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
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悄袜是一场争取民族解放的神圣战争。它是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伟业,是在中国 *** 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总动员,是中华民族经历百年屈辱和抗争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人类历史上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不朽篇章。中国 *** 和中国人民以及一切爱国力量将永远珍惜和纪念这段光荣的历史,并从中不断获取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动力。
一、写作指导
写一篇好历史小作文,要尽量做到作题新、作点新、角度新,文笔清新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深的启发性,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命题求实求小
命题就是确定写作的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学生初写历史小作文,不一定能够做到“发前人所未发”,但也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决不能人云亦云.主要以教材内容为背景,选取某个方面,对照历史,联系现实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或透视自己感知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引发自己的观点、看法.
确定一个自己既有浓厚兴趣,又是力所能及的命题.从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选题宜小不宜大,更不宜用一些华丽或空洞的题目.选题如果过大,就不易抓住重点,无法深入,作证也就困难.相反,如果能抓住一个重要禅郑的小问题,把握住关键,深入其本质,从各方面把它说深讲透,对问题的难点和症结能科学地给予解决,这样的作文也是有价值的,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选材求博求精
材料与观点统一,是写好一篇小作文的基本要求.材料要紧扣文章的作点,材料还要具有生动性.如此,才会使文章产生吸引力,引人入胜.
首先,根据命题的需要,带着问题,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期刊室去查阅,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个知识宝库,使自己成为材料的主人.我们可以通过书目、索引了解某个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根据索引定向查阅散见于报刊中的材料或以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去广泛收集、整理尽可能多的有关资料.通过实际调查,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研究的对象,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
其次,在服务主题的前提下,进行讨作、辨析、整理,把收集到的复杂的、混乱的资料,通过归纳、分类、组合及科学的分析、类比,筛选出具有典型性、说服力的材料,使其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用的作据.
(三).构思求巧求深
我们写历史小作文,要在搜集大量材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确立作文的作点.初学写历史小作文的人,首先要确立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再确立中心论点下的分论点.要十分注意逻辑性,由浅入深,使理论紧密而又具体地联系实际,内容丰富而不松散.使人读后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信服作者所阐明的道理.文章的中心作点一经确立之后,就起着统帅全文的作用.材料的取舍,作证方法的选择,层次段落的安排,都要根据作点的需要来考虑.还要注意史论结合,切忌观点归观点,材料归材料,两相脱节.
拟定提纲,是学写作文的一个关键环节.提纲是学术作文写作的设计图.有了提纲,就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上考虑: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个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不过,简单提纲只要求概括地提示作文的要点,对如何展开一般不涉及.
历史
人类的历史是一条浩瀚的长河。几千年来,人类泛着时代的轻舟,在历史长河上留下了一道道长痕:兴盛与衰弱,辉煌与惨淡,朝阳暖月与血雨腥风……无数历史苍桑在来去轮换,时代的阔步在前进,人类向前发展的阶段总是那么值得让人回味……
历史蕴含着真知,了解昨天,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是为了向往明天,吸取宝贵的人生经验与启迪,从而更好地充实今天、创造明天。
民族的英雄,祖国的功臣,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在民族的毫发间,热血横洒,才有了现在祖国的富强。作为新时代的先锋,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烈们“爱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热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我真横刀向天吴,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情操……
我们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安祥的美好社会难道不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吗?我想是的,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所以,我们应当“树爱国之心,立爱国之志。”以钢一般的意志,火一样的热情,继承革命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味它是为了让我们今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当自己过去的光荣、耻辱成为远去的背影时,我们为自己曾经拥有过这样的一次历史之旅而感到赞叹不己!
因此,我们应为了充实自己的人生,而了解历史,让自己的一生成为日后历史舞台上的主角!
古埃及被古罗马占领,趋于衰亡。
古巴比伦王国最后被赫梯所灭,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所灭,两河文明衰落。古印度战乱频繁,王国林立,但后来被莫卧儿王朝统治,自身文明受到很大破坏。
是的,只有中国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中国文明保存下来,中国东临大海,古代欧洲没有发达到远航来此,北面有长城,两千年的阻挡,虽然常有匈奴的来犯,但毕竟也是华夏一脉,西临沙漠,敌人也进犯不了,南面又是大海. 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仅存的文明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唯一令我自豪的就是这个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在文化历史上从来都没有断代过. 所以不存在古中国一说.其实四大文明古国说的就是古代的国家. 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了中国是完全延续下来的,其他的都不是真正原来的国家. 比如,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从人类最古老的苏美尔文明被取代以后,都折腾了多少个来回了,最后被阿拉伯人占领后,叫做伊拉克,所以,连巴比伦都不是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古国. 埃及也一样.古埃及已经灭亡了,被阿拉伯人占领了.当时的埃及人说的不是阿拉伯语,而是古埃及语,现在作为一种宗教语言还有很少人会说,叫做"科普特语",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 古印度文明是现在印度的少数民族,达罗比图民族的祖先建立的,后来雅利安民族南下进入印度境内,古印度文明就完全毁灭了. 所以,只有中华文明是自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四大文明古国一般用来指代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
但对由于古文明缺乏准确的文献纪录,其具体诞生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论。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
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
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
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圆周率,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现了勾股定理,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虽然巴比伦现巳消失,但其影响(尤其宗教方面)却很多流存至今。
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在当之无愧。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 古埃及是指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而结束,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
作为一个基于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国的经典范例。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着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
公元前4000年后半期,逐渐形成了国家,至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为止,共经历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后王朝8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 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原来说印度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根据最新的水下新发现推断,印度的文明史可能会上推到八千到九千年前,这很可能超过埃及。
历史上的印度饱受外来势力的侵扰,而且绝大多数侵略者往往是进去了就不想走,比如16世纪末,西方列强向东方扩张,荷兰、葡萄牙、法国、英国都入侵过这个国家。最后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打败了法国人,独占印度达190年之久。
尽管印度遭受过无数次外族入侵,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印度的文化始终有一条绵绵不断的主线--印度教文化。印度教包括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
印度内部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外来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入,促成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印度更表现出传统与现代、贫穷与富有、宗教与世俗、落后与先进的巨大反差。
古中国文明 中国文明基本上是在与外界无接触或未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发展起来的,它很早就形成了其独特的形式。
(二十)话题作文“历史”导写 [话题] 历史是人写的,对历史的反思,也许有助于对现实更深层次的认识。
很多人说,反思历史就是展望未来。在我们的书本中,在我们的周围,总有这样那样的“历史”。
请以“历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简析] 在本题中,命题者已提示我们可以从“书本中”和“我们的周围”寻找切入点。这里再提供几种具体的写作思路:1、从辩证地看待历史的角度,联系史书写一篇议论文,阐明不能“尽信书”的道理。
2、将历史拟人化,通过历史的自述表现对当前社会上某些不良现象的忧思。3、通过山里人吃水的历史,表现社会的发展变化。
参考拟题:1、历史的驿站2、中国的历史是水3、远音4、博物馆断想。 [佳作示例一] 在长城上打捞历史 迈着沉重的步子,我又一次登上了历史的台阶。
已不止一次,这样地驻足这样地回头。显然,复苏了的历史,从抬脚的地方就欲生出一片辉煌,可我,怎么打不起精神? 是嬴政的皮鞭抚摩秦人肌肤之声?是胡骑嘶鸣之声撩人心魄? 我且循阶,叩石而问。
异样的,我听见啾啾之声若鸟鸣。同行有老人,用一种老道的姿势笑着说,这是击石燕鸣。
老人讲述着伟大的燕子撞城而亡的壮烈;讲述着叩石问福的渺小与秦燕撞城的伟大;我想起了不仅孟姜女嫉恨长城,连秦燕亦如斯。 当然,我不恨长城。
因为我不是秦燕也不是孟姜女,不想撞城流芳,不能也不会用泪水冲垮古人的辉煌。长城有长城的为难,谁叫历史无奈,仅仅胡骑嘶鸣就让秦人作难;谁叫历史多情,先民愈是悲壮,历史愈是辉煌。
我悲悲切切地跨进历史之门,用一张硕大的网,在长城上打捞历史: ——捞出历史的无奈,胡人的剽悍只有望城兴叹; ——捞出嬴政的为难,在外患和内难之间作艰难的决断; ——捞出秦燕这故事,捞出孟姜女这题材,把文明和野蛮这两个简单的真理,活生生地串上爱情之线,筑起长城如珠,折射出秦皇伟大,折射出长城传奇。 于是长城如镜,有了历史的价值; 于是游人如梭,找到了历史的借鉴。
[评析] 作者登临长城,如同跨进了历史的大门;“秦燕撞城而亡”的传说,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于是“在长城上打捞历史”,捞出了“历史的无奈”与秦皇之“伟大”。文章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历史使人明智?了解历史,可以借鉴历史,学习历史的经验。
那为什么还要被年代什么的
历史事件告诉的道理自当铭记而不再犯 但为什么连一些细节也要记下来?好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学历史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给学生出难题?培养记忆力.
什么是历史?历史有何特点?历史学科有何功能?这一定是我们所渴望知道的。
早在希腊神话中,就有专司历史的女神——克里奥。15世纪的一副浮雕刻画了她的形象:她在地面上飘飘欲仙,长发在空中飘拂,左手高擎长长的名声之号,把英雄史诗抱在胸前。在西方人的想象中,她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深思与遐想。
在我国,“史”在遥远的古代是指史官。甲骨文写作“ ”,上部的“中”原来是指捕捉禽兽的长柄网,下部是一只右手。其本意是指管理狩猎或记录猎获物的人,后来引申为记录国家大事的人叫“史官”。《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可见,“史”系指秉持簿册、职掌记事的史官,但史官要遵循“中正”的原则,要秉笔直书。
“历”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历,过也,传也。”“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历”在古代主要指历法。但,“历”和“史”关系密切。中国古代并没有“历史”一词而“历史”一词出自希腊语,初义为“征问”、“问而知之”。在希腊文中,“历史学家”这个词的意思为,“研究者”或“真理的探索者”。我国直到近代才有“历史”一词,是由日语转译过来的。
由此可见,“历史”由来已久,而且倍受重视。
“历史”,广义地讲,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通常我们所说的“历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历史”是真实客观的,是绚丽多彩的,也是扑朔迷离的
Ⅹ 简述上古印度的历史特征
一,石器时代的萌芽
依据现代考古学的发现,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地区便已有人类活动。
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亚洲最强有力的希腊统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帝国达到顶峰。但是,孔雀王朝的强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后即告终止,印度又恢复到列国时代的那种分裂状态。
在之后的岁月里,印度所在的次大陆数次遭到外族的入侵与征服。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虽然之后出现了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
以及伊斯兰人建立的卧莫尔王朝,但古印度的古典文明却已经衰落和遗失,现在的印度,只是多次被外族征服后的产物,虽然有了不错的发展,其国内的各种矛盾依然根基难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