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的历史书是怎么讲中印战争的
原版的我找不来了,不过原来在哪个论坛上看过,大意是:
由于中国占领西藏后,不承认之前和我国(嘎厦政府和印英总督)签定的条约,侵占我国土,且和巴基斯坦勾结,在东线对我国安全构成威胁,我英勇无敌的(我自己加的,哈哈~~~)国防军被迫还击!
在我印毒勇士的打际下,敌军节节败退,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中国有新式武器,我军难以应付(AK47对李.恩菲尔德),最后被迫做了小小的撤退,其后大战300回合后,又夺回我国大片领土(哎~~~某某某下令撤退~~~哎~~~).
最后,我国因为北边巴国蠢蠢欲动而放过了中国云云...
② 印度书本教材使用的什么语言
印地语和英语。不过英语夹杂着物模各种方言,跟他们说英文就像一个北方人到江罩梁缓南或福建、广东一带去走一遭渣轮感觉一样。
他们学中文干嘛?说中文干嘛?中国在他们眼中是世仇巴基斯坦的后台,一般除了间谍和脑子抽的孩子都不会学
③ 印度人为什么既不喝酒也不抽烟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说我们是酒的故乡与酒的王国,一点都不假。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都有饮酒之习惯,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跟中国比,因为中国赋予酒的内容实在很是“丰富多彩”,不过更多的是“社交”的色彩。常言道“无酒不成席”,有的人可能是先天喜欢豪饮喜欢吞云吐雾,有的则可能是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还有的则想找精神寄托欲借烟酒消消愁,毫无疑问,我们的酒文化已经承载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这一切,在印度,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很不流行。让我们心生疑问:?关于抽烟和过量饮酒的危害性,我在此就不重复多说了,总之对人体健康的威胁相当大。曾经我看了这么一个报道,说印度的教科书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手拿烟一手端酒的耶稣,很快遭到民众尤其是教徒们的强烈不满和谴责,并受到了严惩,因为在他们看来烟酒不仅是对耶稣的亵渎,更是在公然挑战长期以来印度所形成的良好的不抽烟少喝酒的好习惯。 印度作为世界宗教发源地之一,受宗教的影响非常深远,宗教在这个国家起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有些宗教必有的一条戒律就是要求大家不要抽烟也不要喝酒。宗教在人们的信仰方面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约束作用。其次在法律层面,印度禁止民众在公共场所抽烟喝酒,印度的酒市场虽然小,但是印度政府对酒市场还是进一步加强规范,比如造假酒导致消费者死亡的,判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并罚重金。法律的明文规定,不仅净化了公共场所的环境,还给大众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第三,电视禁止播放一切与宣传烟酒有直接或者间接联系的广告。这样一来,烟酒在电视等媒体上便失去了“话语权”。第四,在印度,并不是随便一家商店都有出售酒类的,即使是有权售酒的商店也有时间限制,何时该营业何时不能营业。以上种种做法,都是在营造一种好的环境,从宗教到法律到电视广告再到销售渠道上对烟酒的控制,从而影响人们的观念,久而久之,人们头脑中“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越来越高,越是有文化和地位的人就越守法守教越不跟烟酒打交道,慢慢地,在社会上形成了不抽烟少喝酒的好习惯。可见,好的环境决定人的习惯。最近又听见医生在叮嘱奥巴马同学戒烟,自从奥巴马同学当选总统后曾多次信誓旦旦嚷着要戒烟,不过至今仍是一张空头支票。可见,一个坏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是多么的艰难。但也不会不可能。 想当年,我国古人曾向印度学建筑学哲学学文学,如今,印度先进的IT产业、金融体系,包括本文所说的印度人对烟酒的态度,都是我们现代中国人应该学习的地方。对待烟酒的问题上,我们格林豪泰酒店做了不少努力,为了给客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推出无烟楼层和无烟大堂……对于醉酒闹事等不文明行为的客人,我们是拒绝服务的,因为它会影响他人对酒店的舒适、安全、健康的体验,影响格林豪泰酒店的形象。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此江湖若是印度之不玩烟酒的“江湖”,你又怎会“身不由己”?即便先天喜欢豪饮者,在印度这种大环境下也会把酒戒了。至于嗜酒成瘾爱烟如命者,那则另当别论。因为,假如把烟酒比喻成慢性自杀的话,一个人执意要选择这种慢性自杀,无论其他人再怎么努力,也是无济于事的,最多,就是把自杀的日期推迟。世博会的环保是一项重头戏,作为世博会执委会选中的三家指定酒店供应商之一,我们格林豪泰已做好了迎接世博会的准备,因为我们一直在走在环保、健康的路上,时刻准备着。 如果可以选择不喝酒,请别喝;如果可以选择不抽烟,请别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当某一天我们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才会更加懂得这个道理。
④ 印度是如何推进教育公平的
在印度这样一个文化宗教复杂、社会阶层差异巨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推进教育公平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印度一贯重视推进教育公平政策,依宪依法实施以权利为基础的教育政策,多次修正宪法授权国家制定相关教育公平法律,法律具体规定了人民享有的教育权利和入学配额比例。
(二)促进义务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
印度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人数近2亿人,约占全部受教育人口的77.4%。
1.增进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种姓制度是印度居民中存在的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政府早已明令取消。
2.关注教育落后地区。印度修订后的教育落后地区的界定标准自2008年4月1日开始实施,在农村乡镇女性识字率低于30%,在城市街道女性识字率低于2001年全国人口普查的53.67%的全国平均数,有94个城市街区属于教育落后地区,“十一五”期间优先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区县开办新的多科技术学校。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教育发展。东北部属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人力资源开发部将总预算支助的10%用于东北部地区的教育发展,缺口部分则由东北部地区发展部管理的“中央资源保障库” 自动补足,用以支持地区基础能力发展项目。
4.免费午餐计划。印度实施免费午餐计划有着较长的历史,早在1925年马德拉斯市政委员会就为困难儿童提高免费午餐,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有3个邦实行免费午餐计划,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范围扩到12个邦。
二、实施招生配额制度,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关注弱势群体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直是印度的教育政策取向。印度在高校招生、高校教师聘用和公共部门就业方面为弱势群体保留与其人口比例相匹配的名额,以保证弱势群体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社会和教育地位,使他们能够在印度主流社会中占有应有的地位。
(一)法律规定了弱势群体生源招生配额
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多种弱势群体。印度主要划定了三个类别弱势群体: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阶层。
根据法律规定,为“其他落后阶层”学生新增的27%保留名额仅适用于中央部属高校,这些高校聚集了印度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像着名的印度理工学院院校集群、中央大学院校集群和印度管理学院院校集群都属于中央部属高校范围,是印度高校招生竞争最为激烈的院校,成为印度精英教育的代名词。
(二)实施招生名额保留政策的相关措施
印度政府历来重视弱势群体人民的发展和福利,专门成立了两个部委(社会正义部和部落事务部)两个法定国家委员会(国家表列种姓委员会和国家表列部落委员会)负责促进三个弱势群体人民的福祉。教育部门及相关部委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实施大学招生名额保留政策。
在教育落后地区新建高校,扩大机会区域分布。印度有374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教育落后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58%,在每个教育落后县建立示范学位学院。
(三)实现教育公平任重道远
政府为增加弱势群体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做出了巨大努力,弱势生源在高校在校人数中所占比例在不断提高。
弱势生源所占比例低,其中一个原因是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和教育质量差等问题,从而导致弱势生源整体质量偏低。因而在实际招生中,只有少部分学生利用了保留名额的机会,有很大比例的保留名额没有用满。这需要政府做出更大努力,普及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保证弱势生源质量。要实现宪法承诺的“机会均等”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⑤ 在外国历史教科书中是怎样描述中国历史的
德国:
中国历史最早是出现在小学课本上,重点写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所以德国的孩子们,从小便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神秘国家。
俄罗斯:
对于中国的历史,俄罗斯的教科书都记录的非常详细。但是到了满清的时候,俄国的笔墨开始加重了。特别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还有被割让的土地,这一方面被着重描写了。
日本:
《世界历史》是日本国中的必修课程。这本书对中国古代的贡献也有详细的记载,如四大发明、科举制度等。并着重叙述了唐代对日本的影响。但是到了清朝就开始有批判的色彩了,用大量笔墨写到满清皇帝的昏庸无能,到了民国时期,特别是侵华战争,则是一带而过,对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只字不提。
韩国:
韩国在教科书里频繁篡改历史。例如,我国的四大发明,全世界都知道是我国拥有的四大发明,韩国人说这是我们与中国的共同努力才发明出来的,而且之前也说端午节是发源于韩国。
(5)印度教科书是怎么形成扩展阅读
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⑥ 印度人教材书全是英文吗印地语呢
看你读的什么类型的学校 不过一般受过教育的都会英文。印度的语言太多了。印度语也就北印度普及度比较高。
⑦ 印度的小孩上学都是教的英语吗
因为你看到的接触到的印度人都是印度精英阶层的人,而且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另一个是印地语),那些精英阶层的人一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英语就跟母语一样(对于他们有的人来说应该就是母语)。 都是印度曾经被殖民的历史造就了现在这些。
⑧ 说说教科书是怎么来的吗
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激则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滚银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而且教育应当是立体的,它分为3个层面:学校教育明备棚、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指对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家庭教育:指对学生情商(E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社会教育:指对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三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⑨ 古印度的《五卷书》是世界最早的寓言童话故事集成吗
是的~~
《五卷书》
风靡世界逾千年之久的东方智慧
绝版近二十年
唯一中文全本季羡林译着
修身、齐家、治国历枣法则 为人、处世、交友智慧,
古代印度皇室必读书 风靡世界逾千年之久
多达五十多个裤或翻译语种 影响遍布全球
季羡林先生高度赞誉 首译中文全本
这是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胡烂伍。
不同译本的《五卷书》走遍世界每一个角落,而季羡林先生翻译的《五卷书》是唯一的中文全文译本。
世界上所有民族里产生寓言和童话最多的就是印度,现在流行世界各地的寓言和童话很少不是从印度传出来的。
而印度最有名的故事集便是《五卷书》,它被印度皇室作为政治和修身的课本,是一座智慧宝库。
《五卷书》分为《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卷,是印度皇子们的必读书,其中修身、齐家、治国法则,为人、处世、交友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
《五卷书》不仅用于教育印度王子们治国安邦之策,也因其趣味浓郁的内容获得普通人民的喜爱,并用于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2016年6月李安导演现身的上海电影节尤其引人关注,近日李安导演的精彩发言也刷爆朋友圈。从他的发言可以看出,李安导演是一位东方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电影人,谈到电影与文化,谈到电影对故事的探讨,他曾说:人为什么要寄托在一个故事性的结构里去寻找智慧?它的故事本身很重要,而印度教的故事是最棒的。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全部都输给它……我觉得里面都是宝藏。”
印度故事最经典的着作就是《五卷书》。非常巧合的是,终于拿到奥斯卡小金人的莱昂纳多主演的《荒野猎人》前半段,正是《五卷书》中的第一段故事的开篇。
很多人知道《圣经》是世界上翻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书,而仅次于《圣经》的书就是用梵文写成的寓言童话集《五卷书》。但是要说到《五卷书》的影响,季羡林先生说,恐怕连《圣经》都要屈居第二。
为何如此说呢?
首先它的出身不同凡响,据说是古印度的一个国王,有三个笨得要命的儿子,“对经书毫无兴趣,缺少智慧”,有一个“精通许多事论而享大名”的婆罗门,写下了《五卷书》,在六个月内教会了三个王子统治论。
因此《五卷书》是印度皇室的教科书。修身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交友,人生智慧无所不包,也因此流传于世,“被用来教育青年”。
其次《五卷书》的文学价值得到高度肯定。《五卷书》中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并在流布过程中经过文人学士的反复编纂修改,采用连串插入的叙述方式,骈散相间结合的行文,大量的谚语、格言的运用,使其呈现出一种宏大叙事的架构,并填充以丰富饱满的血肉,称得上一部文学经典之作。
但因其中文译本的稀缺性,《五卷书》并不为我们所熟知,不可不说是一大憾事。
重庆出版社的这次精装再版,不仅再现季羡林先生的完整译本,并附大量由巴列维文转译的阿拉伯文译本插图,朴拙可爱,颇具异域色彩,可谓弥补了这一大文化缺憾。
⑩ 印度人是黄种人吗
印度人不是黄种人。印度人是混血人种。印度的种族主要分为五个类型,以进入印度的时间先后排序,分别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即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蒙古利亚人(即黄种人,亦称亚美人种)、达罗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达罗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构成了现今印度人口的绝大部分,一般意义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们。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种族。他们属于尼罗格人种尼格利陀类型,最初来自非洲。这一人种的特征是:肤色暗黑,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宽厚。
在尼格利陀人之后,原始澳大利亚人大规模迁入印度。他们亦被称为前达罗毗荼人,属于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原始澳大利亚人一般为中等身材,头发卷曲或呈波浪形,肤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较宽,嘴唇较厚。
以蒙古利亚人为主体的亚洲大陆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来种族迁入印度的第三波。印度的蒙古利亚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族群,蒙古人和与藏族关系密切的汉藏语系民族。
达罗毗荼人的直系祖先主要来自地中海地区,被称为地中海人。他们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肤色浅黑的古地中海人、肤色黄褐的所谓正宗地中海人以及东地中海人或称闪米特地中海人。地中海人进入印度后与当地的原始澳大利亚人通婚融合,形成了达罗毗荼人。
雅利安人最初是居住在俄罗斯南部与南乌克兰草原地区的一支古民族,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穿越西北部的山口来到印度。他们身材高大,头型窄长,眼眶深陷,鼻梁高而窄,毛发浓密。雅利安人最初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曾在许多世纪中不断迁徙扩张,先后到达伊朗、叙利亚等地,也有的分支散布到安纳托利亚、希腊以及东欧各处。
(10)印度教科书是怎么形成扩展阅读
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与南亚其他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体系。印度古代的种姓制度把人们分为四个种姓:最高一级是婆罗门。婆罗门本为祭司,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但在8世纪以后祭司逐渐不受重视,洁净便取代前者,成为婆罗门最主要的特征。第二级为刹帝利,《梵书》称其具有与婆罗门共享“管辖一切生命”的权利。
刹帝利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过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权力。第三等级为吠舍,即一般的平民,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
《瞿昙》规定吠舍可从事农耕、商业、畜牧与放贷的工作。最低一等级为首陀罗,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
在四个种姓外,还有达利特,即贱民,多由罪犯、战俘或是跨种姓婚姻者及其后裔组成。他们的身份世代相传,不能受教育、不可穿鞋、也几乎没有社会地位,只被允许从事非常卑贱的工作,例如清洁秽物或丧葬。
在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中,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而达利特是人类违反吠陀的产物,本不该存在。
1947年独立后,印度在法律上已经废止种姓制度,但社会心理影响远未消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人数众多的低种姓在选举政治中的影响扩大,历届政府为拉选票,不断推出照顾低种姓的“名额保留政策”,在教育、就业、社会福利等多方面予以特惠
1997年,科切里尔·拉曼·纳拉亚南成功当选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出身达利特阶层的总统。2017年7月22日,印度选举委员会20日宣布计票结果,全国民主联盟总统候选人拉姆·纳特·考文德当选新一任总统,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二位出身达利特阶层的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