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国硅谷被印度裔“占领”文盲率过亿,印度如何制造高级人才
最近发现个奇怪的事儿,美国拥有着一众像微软,谷歌,IBM这样在很多领域排名前列的 科技 垄断企业,但这些美国巨头中的大部分,实际上都被印度裔掌控着:
微软CEO纳德拉是印度裔;
谷歌CEO桑达尔-皮猜是印度裔;
现在IBM的CEO也由一位印度裔的阿尔克温·克里希纳接手了。
三家可能是偶然,但百事可乐,诺基亚,摩托罗拉,哈曼国际的CEO都是印度裔,这就离谱了。
还有更离谱的。
作为世界 科技 中心的美国硅谷,如今也正在被印度人一步步占领着!
据统计,在美国硅谷,印度裔高级技术人才占了硅谷人才总数的三分之一,且还在逐年上升。
可视线一转,如今的印度的文盲人口也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达到了近3亿,是 世界上唯一一个文盲过亿的国家。
那问题就来了,印度是怎么做到在文盲人数这么多的情况下,同时还拥有这么多的高级人才的?
仔细一查,好像也不矛盾,因为印度除了是文盲最多的国家之外,它同时也是 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巧合的是,全球12亿的贫困人口中,印度又占了三分之一,其中还有7000多万人属于极度贫困。
也就是日均生活费不到9块。
配上印度人均的六口之家,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接受教育更是无稽之谈了。
反观印度富人们呢,文盲率为0,起底也是个大学本科学历,而夹在中间经济稍微好一点的印度家庭,普遍也是会接受高等教育的。
可能有朋友要说了,印度再不济,人家也是有八年初等义务教育的,但实际上,印度喊了50多年的义务教育直到今天也没有真正普及,究其原因也很简单:
印度与生俱来的自信
我国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到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用了多长时间呢?
15年
印度更虎,直接把普及义务教育这个宏大目标写进了宪法。
那印度计划多长时间完成呢?
尼赫鲁一拍脑门:我说一个数!10年!
没错,印度计划花10年时间消除国内占比80%以上,总计2.4亿多的文盲,于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印度把教育经费的56%都拨给了初等教育。
可在初等教育的具体实施上呢,印度延续了 “口号就是我唯一的行动” 这个优良传统。
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上长期采取放任政策,彻底当起了撒手掌柜,要各邦自主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各邦情况各有不同,推行情况必定也是跟着感觉走。
截止2007年,印度初等教育阶段辍学率为0的邦只有8个,辍学率超过50%的邦有11个,阿萨姆邦和比哈尔邦的辍学率甚至飚到了70%,要是按照我国普九验收最高允许每年3%辍学率的特例标准,印度脱盲估计还得再来十年。
可能当初尼赫鲁说的是物理消灭吧。
脚踏实地向来不是印度的风格,尼赫鲁并不相信当时西方提出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顺序发展理念,反而认为这是西方拖慢我“大印帝国”崛起的阴谋,所以在发展初等教育的同时,印度也把剩下的教育经费一股脑地都发给了高等教育。
我命油我不油天,两头下注,直接单车变火车。
而这双管齐下的后果就是发展初等教育的口号也就喊了开头两年,到后期这钱都流向了高等教育。
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初等教育的经费占比就降到了33%,1966年到1969年甚至俯冲到24%,而同期的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则一路涨到了49%。
为啥印度最后一股脑地把宝全押在这上面了?
因为初等教育虽说是解决文盲的直接办法,可搞来搞去印度发现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无底洞啊,钱哗哗地往里砸,培养出来之后还得继续搞中等教育,那我为啥不直接上马高等教育?
我“大印帝国”可是在2000年就立下要在2020年成为发达国家的flag的,哪有时间陪你们这群小豆子茁壮成长了?
印度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轰轰烈烈投身高等教育改革了。
那这改革的成果如何呢?
俩字:稀碎。
在印度教委的不懈努力下,印度高校体系一跃成为了 世界上断层最大的高等教育体 。
印度如今有接近两万所高等院校,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代表的18所重点学院每年拿着教育支出的绝对大头吃香的喝辣的,而剩下的绝大多数普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倒闭的边缘反复徘徊。
要究其源头,也和它的“日不落父亲(英国)”息息相关。
印度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当时的英国在奴役大半辈子印度之后发现,都工业时代了,这印度人的智商和情商还是那么低?
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打牌你自摸。
这不行,新时代我需要的是高级打工仔,得搞点教育了!
于是英国议会在1813年授权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殖民地的教育事务,马考利伯爵起草了着名的《马考利备忘录》,重点指出:
“鉴于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印度本土实施大众式教育,殖民政府应该建立只能面向少数精英阶层的高等教育机构。”
所以印度殖民政府在没多少钱的情况下搞起了精英教育。
可坏就坏在了精英教育。
印度精英阶层在接受教育之后,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是个印度人的事实,开始在甘地的领导下进行“平静如水”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且要求英国把教育大权分一点出来。
那会儿的英国刚刚结束一战,虽然打赢了但还是有损元气,就更没啥闲工夫操心印度了。
于是殖民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做出让步,实行“分权制”,中央保留部分权利,其余下放到各个邦,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发现没,后来印度在初等教育上的甩手掌柜就是搁这儿学的。
刚开始的几年,地方的办学积极性确实高,但是别忘了,这可是散装印度,各个邦之间压根就没啥共识,发展教育那更是随心所欲,截至1931年,印度的识字率也只有8.6%。。。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了,这个新生的散装国家更是没钱,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尼赫鲁最先想到的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这对儿卧龙凤雏,卧龙的“成就”咱刚刚已经说了,凤雏也得支棱啊!
于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高校数量从1950年的606所急速扩张到1965年的2370所,再伴随着80年代的私立大学放开,印度大学的数量那是一飞冲天,迄今为止已经有8410所,更别说印度的学院采取的是纳附制,也就是俗称的抱大腿,纳附的学院如今已经超过三万所大关,奔着四万去了。
但贫穷如风,常伴吾身,建再多大学,中央的高等教育经费即使涨了就还是那么点。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印度高等教育占总教育支出的比重从1/4上升到了1/3,更别说在70年代初期,印度经济衰退,印度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高教体系的发展更是进入原地踏步。
那在有限的经费下,印度当然要把钱用在他们认为的刀刃上
没错,就是和GDP直接挂钩的 工程技术,商业,科学 这些专业,国家也根据这些热门专业教育水平划分出了两套系统:
国家重点学院系统和普通高等教育系统。
重点学院好吃好喝,普通高校生死由天。
而在这18所学校组成的重点学院系统里,有一所学校的经费就达到了重点拨款的15%,它就是——印度理工,印度眼里的唯一指定神校,而开头所说的占硅谷三分之一人才中的绝大多数,就都来自这所学校。
在印度一直有个把印度理工吹的神乎其神的段子:
有一天麻省理工的教授问自己班上的印度学生,你们印度不是有印度理工吗,怎么来这儿了?这个学生是这么回的:我就是因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来麻省理工的!
气的那教授差点当场犯了心脏病。
印度理工真像印度人嘴里说的世界第一吗?
摆事实讲道理,印度理工的世界排名并不高,2019到2020年期间,它最好的孟买分校也仅仅排在第162位,即使是放在亚洲,也只排到了第33名,那印度人的自信从何而来呢?
其实它还真霸占了个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难考。
印度理工学院1951年建校,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了《理工学院法案》,避免了官僚系统干预理工学院,课程和招生也变成了学校自主决定,就这样,乘上了改革春风的印度理工一路高歌猛进,成了全国理工学院的扛把子。
同样的,在课程难度上,印度理工也自然是水涨船高,尤其是数学方面。
在印度,无论你出身多么卑微,只要你考上这所学校,就不会再有人关注你的出身了,在别人眼里你就是最棒的。
但一个印度学生要是想考这所学校,不是能不能的事儿,而是配不配。
请大家试着跟随我的脑洞:
假设我们非常不幸的出生在了一个印度家庭,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咱家还有点余粮支持你念念书,那从十年级开始(相当于咱们的高一),我们就得决定未来的方向了。
你问我为啥要现在就定?
因为与此同时,和你一样得做决定的还有1000多万人,选择呢也不多,占据绝对主流的就是理工,医学,商科,文科这四个。
其实你大概率会是个理科生,因为在国家的一顿洗脑之下,普通印度家长的观念向来是学文不如学商,学商不如学医,学医救不了印度,所以不如学理工。
而理工就只有一所能上的,就是印度理工,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理工类普本上完之后,就可以和摩的司机试比高了,一个印度普本毕业生的工资和印度摩的司机的工资水平相当,大约一个月1500人民币的样子,而印度理工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这个的20倍,你会怎么选择?
我,莫得选择。
而在你被迫选择印度理工之后,恭喜你,你再也没有所谓的个人空间了,因为在写下印度理工那几个字的时候,你面对的就不只高考那一场考试了,还要挑战印度理工学院设立的联合入学考试(JEE)。
而这场JEE是需要入场券的,你得至少能考到这1000万考生中的前20%才配考JEE,2017年,最终获得JEE考试资格的人数是118.6万,印度理工要多少人呢?
4000
绝望不,不,绝望还没真正开始,这场JEE考试的初试是一场三个小时的笔试,由90道客观题组成,涵盖物理,化学,数学三科,平均四分钟就得解出一道题。
而每一道题,都超纲。
从第一题开始,你面对的就是不亚于中国高考最后三道单选题的难度,但这仅仅也是初试!
在初试过后,由于客观题必定有正确答案,所以这一百万的考生会按成绩进行排名,前20%再参加下一轮的终极复试,而JEE复试的难度,就显然不是我这种学废能想象的了。
所以在这种难度的考试下,在学校学的反而只能在考试中起个辅助作用,那怎么办呢?
补课。
在印度,超过95%的学生都要提前两三年学习课外辅导,超纲学习物理化学数学的内容,2017年印度家长就为课外辅导贡献了225亿美元。
印度北部有个城市叫科塔,是全国最有名的“补习之都”,2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地塞进了100多家补习机构,在这里,十几岁的考生被送到密密麻麻塞满一两百人的教室,每天接受15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学习,在这里,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成绩。
而迄今为止已经有77个不同地方的学生因为顶不住压力选择了自杀。
但与此同时,问题也就来了,在印度这两个字的加持下,如今能上补习班竟然也成了一种奢侈。
因为像科塔这样的补习机构每年收费标准是3000刀,可印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刚刚过了2000刀,所以能去科塔补习的,大都是印度的中产家庭。
那印度穷人家的孩子咋办?
那就只能督促你老爸平时多健身了,因为在高考当天,印度富人和中产阶级的钞能力真的很难用我朴素的语言来描绘。
比哈尔邦是印度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可就在这个印度最落后的地区,爆出了同一年文理科状元双双落网的消息,在12年级的毕业考试中,17岁的鲁比-拉伊一举夺魁,成了比哈尔邦的文科状元,乡里乡亲的一听,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兴高采烈地就去接受采访了,然后就把政治学这词给拼错了,还表示这是一门有关烹饪的学科,这回答是真下饭啊。。。
当地考试委员会当场就给她安排了复试,她也不负众望地答了个零分,紧接着就被逮捕。
这个消息自然是引起了民愤,考试委员会也在想,要不这理科状元也查查?
几天后,理科状元也应声落网,因为他在采访中表示水的化学式不是H2O。
而这俩人也坦白了,这状元,买来的!
那占绝大多数的穷人呢?就只有体力了。。。
早在2015年,这张比哈尔邦教室外的照片就震惊了世界,教室内,学生们在紧张地和中考题搏斗,教室墙外,印度父母们也在紧张地和中考题搏斗,,穷人们买不起高级作弊设备,只能用这种最朴实的方式帮自己孩子实现梦想。
也许你正在笑,可我们正在笑的这些画面,却是印度穷人们近乎绝望的人生。
在这么个高考形势下,考上印度理工对于印度人来说,代表的可不仅仅是高薪和面子,那是实实在在的 “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现在看来,他们从印度理工毕业之后,向往的地方却往往不是印度,而是欧美,印度的人才流失率高达80%,尤其是印度优势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印度教育部长也很烦,多次感叹: 我要的是人才增长而不是人才流失!
现在好像还有一部分人会对印度的IT产业心向往之,但殊不知数十年来,在工资待遇,生活环境以及研究条件的影响下:
印度近60万的优秀毕业生都到海外深造不归;
4000名知名度高的专家早已移民欧美。
以至于印度IT教育如今都被称为“人才奶牛”,吃印度的草,乳房却在国外。
在美国,一个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平均年薪为7.5万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样工作的设计师每年只有1.25万美元,薪水仅相当于美国的1/6。
印度宪法中早就明文赋予了“公民可自由迁徙和定居”的权利。对于印度政府来说,既然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无法挽留住人才,还不如顺水推舟,对人才外流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
当年,有“计算机总理”美誉的印度前总理拉·甘地就曾说过,“即使一个印度科学家、工程师或者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国,我们也并没有失去他们。我们把这种人才外流看成正在积攒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银行。”
去年,在议会回答议员的公开质询时,印度人力资源部部长乔希博士认为,政府不认可联合国人才发展报告所指出的“印度每年因人才流失损失20亿美元”的观点,因为在印度政府看来,当印度人才从欧美归来时,他们不仅带回了资金,也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带回了创新精神!
那印度的人才回来了吗?印度首富现在都跑了!
反而是近十年来中国留学回国人员以年均13%的速度递增
要问原因啊?
你看这次疫情浪潮下,究竟是谁没穿底裤屁股蛋子还锃亮反光呢?
‘贰’ 为什么印度的科学家们愿意丢下国外富裕生活
请在此输入您的回答代谢工程,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的集团领导Shashi Kumar。
当初决定学医,雄心勃勃的离开家乡去追寻自己的学医之路,离开印度家乡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多年来,经过多年的试验和与世界上一些顶尖科学家的合作,他们现在选择了重返家园,成立最好的全球研究实验室。
传统上,这部分家庭是被强迫驱动回国就业创造的,给他们提供一系列的奖学金和奖励的政府,部分国外发展的印度科学家们已经搬迁到回到印度。现在的主要吸引力是Shashi Kumar的全球研究实验所,并承诺给到其他科学家们永久职员工的职位。
科学技术部秘书Ashutosh Sharma说:“把人才流失成为现在科学事业发展的一大关键问题,我们应该创造合适的机会,利用本国的优势资源来吸引科学家们回国,培养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出国留学的科学家。”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CSIR)前总干事RA Mashelkar说:“印度正在从人才流失到脑循环脑增益。一位印度科学家很愿意呆在印度,只要他在这里有一份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坚信,印度正在成为一个机会之地。”
印度确实正在迅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家公司在印度设立了他们的研发中心。在200000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印度,至少有四分之一人已经从海外归来。
跟很多海外留学的科学家们一样,Shashi Kumar在德里大学提交的博士论文,1988年当初去到美国后不久,在那里一呆就是12年,领略各高校---弗吉尼亚大学,夏洛茨维尔,中佛罗里达大学,奥兰多,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术教育后,他2010年回到印度,在他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很想为印度科学做一些事情,这也是导致他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印度工作的最好的一部分是归属感。但印度科学事业有着严重的挑战,需要加以解决,包括研究经费和研究质量。虽然政府正在努力追回人才外流,但是更应该做的是,怎样去吸引人才回到国家。
坎普尔分校电气工程,副教授Shilpi Gupta。
当Shilpi Gupta2008年离开美国后,她加入了马里兰大学,攻读电气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
2014年七月,Gupta回到印度,目前在拉马努金团契助理教授电气工程在坎普尔分校。
她主要领域是研究在纳米光子学领域,光与物质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在光通信和传感应用使芯片规模的设备。
Ramanujan(拉马努金)奖学金是针对科学和工程的全球人才的,将在国家机构和高校科研岗位就职。
她表示“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回到印度。不过Ramanujan奖学金确实是一个吸引人的要点,提供一个优良的主动灵活的资金启动,科学家们希望归国;在印度工作的最好的事情是能够为印度的教育做出贡献的满足感。”
相对于印度年轻的人口规模,在印度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的数量仍然非常小。
基因组研究所和综合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家Lipi Thukral
Lipi Thukral说到:“让你的希望,不是你的伤害,塑造你的未来”。大背景是她的‘印度在科学地位的改善的希望’。
从2012年开始她就一直,作为一个计算生物学家,研究所从事CSIR基因组和综合生物学(igib)的研究。
Thukral刚刚结束了一个短期的拜访,作为代表团在德国的一个实验室参观。她也是在海德堡大学毕业的第2011个博士后学位。她在2012年受封激发教师奖的时候回到了印度。她的研究领域探索跨学科的科学,研究蛋白质如何与我们体内的脂类(脂肪)相互作用。
她觉得获得独立的奖学金是她返回印度后的主要动机。
孟买化学工程系副教授Arindam Sarkar(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
Arindam Sarkar说:“我的激情应该推动我的研究,而不是资金”。
激情是什么?激情是促使他完成萨卡尔的学业旅程,在恰尔肯德邦的Kuju区的蓝姆迦小镇,在德克萨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然后从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获得博士后学位。
“回到印度的想法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打转”萨卡尔说,所以2013年他就毅然决然地回国了。他目前是孟买IIT化学工程系助理教授。
当记者问到他是否愿意在几年后回到美国,他回答说:“这个很难说,未来的事情谁能预测呢,我想我会留在印度。”原因大概是:印度仍然提供了大量的学术自由的研究。
印度德里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Aadesh P Singh。
他的学习路程相对艰辛点。从小在农村长大,当Aadesh Singh收拾好行装,赴往马里兰大学读书的时候,命运放佛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校期间有个交流计划,可以在美国获取他的博士学位。
然后,他加入了德国的科隆大学,作为博士后研究员,他在那儿研究可再生燃料的产生,通过太阳能转化为化学燃料。
2012年,他回到了印度,这一次在激励的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奖,并加入iitdelhi进一步研究太阳能分解水领域。
他说:“在印度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先进的研究基础设施和资金;此外,我们印度没有一个强大的学术界的研究和发展的合作。”
Singh表示政府的鼓励政策是他们前进的功力,以扭转脑漏,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政府和机构应携手合作,提供一个更好的研究环境。”
印度国立伊斯兰大学生物系助理教授Syed Mansoor
Syed Mansoor出生于斋浦尔,200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三年后,他加入了耶鲁大学,并在那里获得了一个教师职位。2015年回到印度,签下Ramanujan团契。
Syed Mansoor表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在印度没有很好的研究机会,而且薪水少得多。但经过了很多的反省,我最终还是决定回来;Ramanujan奖学金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工作平台;可以运行自己的实验室,可以申请更好的资金”。
曼苏尔认为政府应该在海外举办更多的交易会和活动,让科学家们意识到印度的新机会。
他说:“印度科学地存在着许多问题,资金和资源的缺乏是主要问题。但我爱我的国家,永远不会再去任何外国的海岸工作”。
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Sarika Chaudhary
2013年,Sarika Chaudhary回到印度,加入了CSIR的基因组学和综合生物学研究所。其中一个归国的原因是她认为在印度比在美国有更多的机会,希望给印度合作者学习一些新的科学进展。她在查兰·辛格大学完成她的硕士学位,之后2000年,Chaudhary搬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和中佛罗里达大学联合部。
后来她搬到了三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在那里,她开发了一种结构生物学的激情,才作出回印度的打算。她表示现在已经习惯了在印度的研究环境,我很满意,我同样也希望为我们国家的人民作出一份贡献。
‘叁’ 印度大科学家拉曼是一个怎样的人
拉曼又译喇曼(Sir 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 1888(戊子年)-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喇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材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拉曼1888年11月7日出生于印度南部的特里奇诺波利。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物理教授,自幼对他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他对音乐和乐器的爱好。
‘肆’ 印度出过世界着名的科学家吗
拉曼(Sir 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 1888-1970)。印度物理学家,又译喇曼。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喇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于1970年逝世,享年82岁。
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泰米尔语:ஸ்ரீனிவாஸ ராமானுஜன் ஐயங்கார்,转写:Srīṉivāsa Rāmāṉujan Aiyaṅkār,又译拉马努詹,1887年12月22日-1920年4月26日)是印度历史上最着名的数学家之一。
‘伍’ 近年来美国的着名印度裔科学家有那些
http://ke..com/view/121347.htm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印度裔美国籍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
‘陆’ 在美国,印裔人才基本碾压华裔,这是为何中国人没印度人聪明
因为中国人在外国被提防被压制很难发展,但是回到中国有自己国家支持,真正有才能的人会一发冲天。
中国的世界五百强有哪些!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民间大些的私企有熬过十年的吗?对于私企来说,十年一个坎儿!发展好了会被兼并,发展不好也会兼并!外资企业也是挂靠大型国企才可以生存!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回到祖国创业,印度人刚好相反。另一原因,印度人长相相对中国人而言,更接近欧美人,加上美国长期的反华宣传,美国人比较愿意亲近印度人,相信印度人,对华人则充满戒备,动不动就诬为间谍,所以大企业不可能任用华人为高管。
国内的500强70%盈利是挣国内的钱,少数像华为70%是挣的国外的钱,这只能说明体量大,但根本没走出去,就是自己嗨,就像联想,挣着国内的钱缺大量补贴老美。印度人善于去交流,这是他们的优点。可世上没有完美的人种,核心竞争力强大就好。相同的起点,我们处处被人遏制,印度总有西方帮助,可现在中印差距很明显。
我必须承认,印度人小聪明比中国人历害,人与人的交望,还是老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通常情况下,我不会通过一个贺卡,和服装,来评价一个人,一般情况,人喜欢展示自己,恰恰说明肚子里没多少东西,真正有能力,有本事的,你仔细观察,一般都是含蓄,沉稳,内敛。
印度是把英语当官方语言的国家,被英国殖民几百年,其文化嵌入大量英国元素,而美国又是英国的翻版,文化相近导致欧美几乎对印度移民毫无防范,13亿中出些高端人才供欧美无忧无虑的使用,何乐而不为,反观中国人,我们有着自己的使命,注定多遭抵制,这是很正常的。
‘柒’ 印度在世界有那么多精英,为什么科技技术发展没有想象中的出色
1、印度其实没有那么多精英,这是媒体宣传轰炸的结果。比如说很多印度人在欧美当CEO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典型的夸大宣传。按照印度在美国的侨会的统计,全世界主要企业中的印度裔高管只有50多人。科学家方面,曾经有一个评选,全世界最顶尖的4000名科学家,其中中国人有接近500人,而那么爱出风头的印度人有多少呢?10个人。还有谣传NASA有30%甚至50%的专家是印度裔,但实际上只有大约3%。所谓牛得不行的印度理工,事实上在世界上也属于无名小卒,无论怎么排名也排不进前三百。
2、印度的科学水平在世界上确实还算不错,但和我们比差得就有点多。实际上目前全世界的科技水平来说,大体上可以分为美国、中国、其它国家,中美都属于可以单挑“其它国家”的。印度在“其他国家”里面算是不错的。比如他们的高质量论文(被引前10%)数量也是排进世界前10的(比日本还多一些),虽然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左右。自然指数排到第13,虽然还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但是差不多也是俄罗斯的两倍。
‘捌’ 印度人获得了多少个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 (Nobel Prize) 创立于1901年,它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工业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当时合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基金放于低风险的投资,以其每年的利润和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项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或组织。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结果每年都是最先公布的,早于其他奖项的公布。这反映了和平奖的重要性。诺贝尔因发明硝化甘油炸药而致富,他本希望该发明广泛用于工业(如采矿、建筑)用途,但很可惜,他的发明曾被用于战争。在生前,诺贝尔希望全世界的科学家,不论工作的领域是什么,都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早期的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数目,由于通货膨胀和基金会的投资收益,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90年代至今持续多年都是1000万瑞典克朗(在2006年颁奖的时候约合145万美元)。金质奖章约重270克,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早期限于1500人至1800人之间,现在是2000人左右。出席的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晚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意大利城市,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来,这意味着对诺贝尔的纪念和尊重。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
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因为他喜欢的人和一个数学家在一起了。
历届诺贝尔奖获奖名录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着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士人桂南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法国人帕西因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而共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洛伦兹因创立电子理论、荷兰科学家塞曼因发现磁力对光的塞曼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人戈巴特因创建国际和平局、桂科蒙因宣传和平、反对战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德国历史学家塞道尔·蒙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因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居里夫妇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作家比昂松因《罗马史》、《罗马国家法》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克里默因仲裁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和平运动,领导国际工人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瑞利因发现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埃切加莱·埃萨吉雷因剧作《在剑柄上》、《最后的夜晚》、《怀疑》等、法国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诗《米海耶》《仁那皇后》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73年成立的国际法协会因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勒纳因阴极射线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因小说《三部曲》、《你往何处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女强人苏纳特因积极促进世界和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研究气体的电导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卡杜齐因诗《撒旦颂》,着作《早期意大利文学研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总统罗斯福因成功调解日俄冲突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因测量光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鲁德耶德·吉卜林因诗《营房歌曲》、小说《吉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意大利人莫内塔因坚持不懈地宣传和平思想、法国人雷诺为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典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李普曼因发明彩色照片的复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欧肯因《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阿诺德森因为和平解散挪威-瑞典联盟尽力奔波、丹麦人巴耶因积极从事国际和平运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德国科学家布劳恩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拉格洛夫因小说《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人贝尔纳特因调解国际争端、争取限制军备、法国人德康斯坦因促进法美和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范德瓦尔斯因研究气体和液体状态工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海泽因小说《傲子女》、《天地之爱》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891年成立的国际和平局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维恩因发现热辐射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因剧本《青鸟》、《莫娜娃娜》获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人弗里德因创建几种宣传和平的刊物,并创建国际新闻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达伦因发明航标灯自动调节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因剧本《织工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鲁特因促使24项双边仲裁协定的签订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卡曼林欧尼斯因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并制出液态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印度诗人泰戈尔因诗《新月集》、《吉檀迦利》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外交官拉方丹因促使日内瓦和平会议通过阻止空战决议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劳厄因发现晶体的X射线衍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因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6年12月10日第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作家海登斯坦因诗《朝圣与漂泊的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7年12月10日第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巴克拉因发现 X射线对元素的特征发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丹麦作家吉勒鲁普因小说《日耳曼人的徙工》、丹麦作家彭托皮丹因小说《希望之乡》、《幸运的彼得》、《冥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63年成立的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因在建立战俘与家属通讯方面的大量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8年12月10日第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因创立量子论、发现基本量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注:本届诺贝尔奖仅颁发两项
1919年12月10日第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发现正离子射线的多普勒的效应和光线在电场中的分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作家斯皮特勒因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总统威尔逊因倡议创立国际联盟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0年12月10日第二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科学家纪尧姆因发现合金中的反常性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1921年补发)
丹麦科学家克罗格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作家汉姆生因小说《土地的成长》、《维克多利亚)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布尔茨瓦因在创立国际联盟中做了大量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1年12月10日第二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籍德裔科学家爱因斯坦阐明光电效应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作家法郎士因小说《现代史话》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布兰延、挪威人兰格因倡导国际和平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2年12月10日第二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科学家玻尔因研究原子结构及其辐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贝纳文特·马丁内斯因剧本《利害关系》、《星期六晚上》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挪威人南森因领导国际赈济饥荒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3年12月10日第二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因测量电子电荷,并研究光电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加拿大科学家班廷、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爱尔兰作家叶芝因诗剧《胡里痕的凯瑟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12月10日第二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科学家西格班因研究 X射线光谱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波兰作家莱蒙特因小说《农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5年12月10日第二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弗兰克、赫兹因阐明原子受电子碰撞的能量转换定律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爱尔兰作家肖伯纳因剧本《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首相张伯伦因策划签订《洛迦诺公约》、美国人道威斯因制定道威斯计划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佩林因研究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测定原子量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医生菲比格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黛莱达因小说《离婚之后》、《灰烬》、《母亲》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白里安因促进《洛迦诺和约》的签订、德国人施特莱斯曼因对欧洲各国的谅解作出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康普顿因发现散射 X射线的波长变化、英国科学家威尔逊因发明可以看见带电粒子轨迹的云雾室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因哲学着作《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比松因多方谋求和平与法德和好、德国人奎德因反对非法军事训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理查森因发现电子发射与温度关系的基本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女作家温塞特因小说《克里斯门·拉夫朗的女儿》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因提出粒子具有波粒二项性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曼因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凯洛格因在签订《凯洛格·白里安公约》的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0年12月10日第三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印度科学家拉曼因研究光的散射,发现拉曼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作家刘易斯因小说《大街》、《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瑟德布洛姆因努力谋求世界和平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1年12月10日第三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尔堡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卡尔费尔特因诗集《荒原和爱情之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亚当斯因争取妇女、黑人移居的权利、美国人巴特勒因促进国际相互了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32年12月10日第三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因提出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朗缪尔因提出并研究表面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艾德里安因发现神经元的功能、英国科学家谢灵顿因发现中枢神经反射活动的规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12月10日第三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狄拉克、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因建立量子力学中的波动方程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摩尔根因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苏联作家蒲宁因小说《旧金山来的绅士》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安吉尔因证论战争会给国家带来利益的荒谬性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4年12月10日第三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迈诺特、墨菲、惠普尔因发现治疗贫血的肝制剂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因剧本《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亨德森因热心裁减军备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5年12月10日第三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乍得威克因发现中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斯佩曼因发现胚胎的组织效应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人奥西茨基因揭露德国秘密重整军备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6年12月10日第三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科学家赫斯因发现宇宙辐射、美国科学家安德林因发现正电子而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德拜因 X射线的偶极矩和衍射及气体中的电子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戴尔、德国科学家勒维因发现神经脉冲的化学传递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作家奥尼尔因剧本《天边外》、《在榆树下的欲望》获诺贝尔文学奖。
阿根廷人拉马斯因对结束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战争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7年12月10日第三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戴维森、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发现电子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霍沃恩因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瑞士科学家卡勒因研究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匈牙利科学家森特哲尔吉因发现维生素C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马丁·杜加尔因小说《若望·巴鲁瓦》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塞西尔因维护国际和平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8年12月10日第三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因用中子辐射产生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库恩因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获诺贝尔化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比利时科学家海曼斯因发现呼吸调节中劲动脉窦和主动脉窦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因小说《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1年成立的高森国际难民办公室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9年12月10日第三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劳伦斯因发明回旋加速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布特南特因性激素方面的工作、瑞士科学家卢齐卡因聚甲烯和性激素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布特南特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因发现磺胺的抗菌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放弃。
芬兰作家西伦佩因小说《夏夜的人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
1943年12月10日第四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斯特恩因发明质子磁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匈牙利科学家赫维西因在化学研究中用同位素作示踪物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科学家达姆因发现维生素K、美国科学家多伊西因研究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4年12月10日第四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拉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哈恩因发现重原子核的裂变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厄兰格、加塞因发现单一神经纤维的高度机能分化,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丹麦作家延森因历史小说《漫长的旅程》获诺贝尔文学奖。
为资助国际红十字会的工作而给予国际红十字委员会诺贝尔和平奖。
1945年12月10日第四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科学家泡利因发现量子的不相容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芬兰科学家维尔塔宁因发明酸化法贮存鲜饲料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弗洛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智利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西班牙语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赫尔因促进联合国的诞生获诺贝尔和平奖。
1946年12月10日第四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布里奇曼因高压物理学的一系列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因发现酶结晶、美国科学家诺思罗普、斯坦利因制出酶和病素蛋白质纯结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马勒因发现 X射线辐照引起变异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作家海塞因小说《玻璃球游戏》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巴尔奇因参加创立美国工会妇女同盟,妇女争取和平和自由国际同盟、美国人莫特因创建世界范围的基督教组织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47年12月10日第四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阿普尔顿因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顿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罗宾逊因研究生物碱和其他植物制品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科里夫妇因发现糖代谢过程中垂体激素对糖原的催化作用、阿根廷科学家何塞因研究脑下垂体激素对动物新陈代谢作用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纪德因小说《蔑视道德的人》、《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成立的英国教友会因救济各国难民,在世界各地建立活动中心、1917年成立的美国教友会因救济各国难民,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48年12月10日第四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布莱克特因核物理和宇宙辐射领域的一些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蒂塞利乌斯因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血清蛋白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米勒因合成高效有机杀虫剂DDT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艾略特因长诗《四支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9年12月10日第四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因发现介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吉奥克因研究超低温下的物质性能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赫斯因发现中脑有调节内脏活动的功能、葡萄牙科学家莫尼兹因发现脑白质切除治疗精神病的功效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福克纳因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的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博尹德·奥尔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0年12月10日第五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鲍
‘玖’ 印度“月船1号”失联8年被美科学家找到是怎么回事
最近美国航天局在一份声明中提到,2016年7月至10月,雷达信号多次捕捉到一个失联绕月探测器的踪影。经分析,它就是印度的“月船1号”,仍在约200公里高的月球轨道上绕行。至此失联8年的印度“月船1号”被找到。
美国航天局说,大型地基雷达已被用来观测距地球数百万公里的小型小行星,而找到“月船1号”表明它们也“能用来探测与跟踪月球轨道上的小型探测器”。这意味着地基雷达有可能在将来的无人与载人探月任务中发挥作用——既能作为碰撞风险评估工具,也能为遇到导航或通信问题的探测器提供安全保障途径。
‘拾’ 为什么印度裔在美国,混的比华裔还要好
这有很多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语言不一样;其次就是印度和中国的价值观不一样;最后就是美国对于中国人的不友好。
我们都知道的是印度和美国都是以英语为主的国家,所以对于印度人而言到了美国与人交流是不成问题的。而中国人就不一样了,对于一部分的中国人学习英语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在美国的一些高管都是要求英语的,所以这一点是中国人很不“友好”。就比如说如果不懂别人的语言文字,让你看一份文件都看不懂,还怎么去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印度的部分人确实比华裔更优秀。比如在美国就有两个洲的洲长都是印度人,还有美国一些大型的企业都是印度人任职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