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四大吠陀经是哪几本经书
吠陀经被称之为包含宇宙科学的佛经,这个盛誉在世界可都是鲜有耳闻,那吠陀经和佛经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是我分享的印度的经典四大吠陀经是哪几本经书,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四大吠陀经典介绍
吠陀经(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又译为“韦达”,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它包括很多具体的经典,通常的说法包括“四韦达(四吠陀)”,分别是:
梨俱吠陀(歌咏明论 ,?igveda),
娑摩吠陀(赞颂明论,Sāmaveda),
耶柔吠陀(祭祀明论 ,Yajurveda),及
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Atharvaveda)。
更广义的说法,还包括解释吠陀之经书。如“Samhita”“梵书(Brāhma?a)”、“森林书(āra?yaka)”[1]?、“奥义书(Upani?ad)”、“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等。
“四吠陀”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时代,居住在印度河两岸雅利安人的时期。其他三卷吠陀经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于后,最晚集结完成的为阿闼婆吠陀。后三卷吠陀经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而来。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
着作吠陀经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称为吠陀梵语。
印度是个古老的宗教国家,贯穿印度 文化 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会,对于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来说,宗教既是的一种体现,也是灵魂具有的深奥、复杂的体现。印度10亿人口中超过80%的人是印度教徒, 历史 学家一致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神秘主义的国家之一。
《吠陀经》也被称为《天启经》,因为印度教传统认为:《吠陀经》是至尊主本人发出的,它是永恒的存在。吠陀知识先是由至传授给这个宇宙中负责创造的,然后通过古代的先知将永恒的真理传递给世人,再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小心谨慎地留传下来。所以它是一种人类直接听闻上天启示的 经验 ,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 吠陀经》原本是部极长的,为了使人们容易接受,在传承过程中渐渐被分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四部,这四种《吠陀》文献合称“本集”,由祭祀仪式中奉献给众神的颂歌构成。本集又进一步分类,形成了三种经典:《梵书》、《森林书》、《奥义书》,这三种文献可以理解为指导解释宗教仪式、蕴含丰富的神学思索的。《吠陀经》还有许多补充性的书籍,辅助吠陀研究中包括了语音、语法、词源、韵律、天文、、 医学 、音乐 舞蹈 、 军事 、建筑等科学论着,和超过108部以上的奥义书,以及等十八部着名的往世书等等。
成千上万部吠陀经典的内容都是用诗记载的。这些诗严格遵守诗歌的结构及、格律的规则,而且包含各种主题的信息:从医疗、农业到对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时间概念;从 瑜伽 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 注意事项 ,以及素食佳肴的;从对政府组织结构的详细解释,到对兴建和 装修 庙宇或住房给予一流的指导。 《奥义书》是吠陀经的最后部分,启示出精神上极为深奥的真理。《吠陀经》中的108种均为非常重要的文献,因为它们为几个世纪里所涌现的众多印度教哲学流派的 灵感 源泉。是被印度教徒尊奉为表达了恒定不变的自我,依其业行而在肉体之间转移思想的第一批文献典籍。
《奥义书》即“密传经书”,此辞意指:坐在老师的近侧,遵守着秘密的至上 命令 ,以获得秘密的奥义。其教义严格要求必须秘密地传授给那些热切的求道者,并且他们必须具备至上的道德自律及高洁的心灵,以达成解脱的目的。
《奥义书》的思想特征是遁世思想及苦修实践。它教导人们生命就是痛苦,要解脱就必须真正地弃绝凡俗尘世。要认识或了解自我的绝对本质,就要弃绝一切行为及后果。书中认为:惟有学习知识才能获得解脱,而且只有通过学习《奥义书》所传授的弃绝与凝神的方法才能得到这些知识。书中还认为:遁世是人一生当中的最后阶段,它是获得明智并领悟更高真理的理想条件。通过修行,“支配”或控制心神、 呼吸 和肉体,遁世者就会化为一个定点,并能凝神于自我的本质。《奥义书》文献讲述了很多种不同的瑜伽修行方式,通过修习瑜伽,培育个人意识的内在境界,瑜伽修行者就可以认识到自我的真正本质,也即“”。
《奥义书》中的“奥义”是“梵 ”和“我”以及二者合一(梵我合一)的道理。“梵”(Brahman)——宇宙生起之因;终极的真实。“我”(atman)——灵性、真我、自性。(在其它地方或指)。“梵我合一”——作为个人生命基处的atman和作为宇宙万有基础的Brahman其本质是相同的,永恒、无形相、不变灭、如虚空般弥纶一切,超越一切经验意识所能构想,任何知他之人即可脱离生死,、时间及因果都不能限制他,因为它们由他构成。“梵我合一”即人透过内在对真我的认识,触及超验普遍的终极真实(梵),并与其合一,而使个别的灵魂从经验世界中解脱出来,成为真实、光明、喜悦。
《奥义书》文体美丽、自由,书中每个寓言都洋溢着清新的智慧,“如黎明的曙光,如高山中纯净的空气”。全部的奥义书有一百多部以上,其中主要的古《奥义书》有十一部,都被所有印度思想体系视为所有神圣智识的宝库。
《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包括从末期至的作品。由《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四部梵文经书组成,其中以和的文学成就最高。《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的赞歌和祷告文;《耶柔吠陀》包括于与《裟摩吠陀》都是婆罗门的祷告文,记录古印度对 自然 力量的仪式,《阿达婆吠陀》是古代着名和的家族密文手册。专长是不进行常规仪式而使用梵符和梵语,种类繁多包括消灾、降灾、诅咒、星云、身体、流逝、毒梵等内容。详细记述各种方法和执行规定, 传说 掌握其中任何一种就可施展巨大的力量,直到如今仍有大量的方法流传世间。
该经被婆罗门教视为圣典,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古代印度文学发展中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对后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达婆吠陀是印度古代四吠陀之一。又作约成立于西元前一千年左右。全书分二十卷,包括七三一首赞歌,由约六千诗节构成,但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系采录自《梨俱吠陀》。赞歌多由韵文写成,仅六分之一是用散文撰写。内容主要是集录民间的咒法及,也包含哲学方面的赞歌,并述及的最高原理。
本书所载的咒文中,反映出民间的信仰及行事,带有 民俗 文学之意味。从书中的言语、韵律及哲学思想来看,可以证明本书成立的年代较其他三吠陀为迟。如哲学思想方面,系继《梨俱吠陀》末期的哲学性思索之后,明显地倾向一神教或一元论的思想,将宇宙的创造、展开归于最高神或最高原理。又,《摩奴法典》之中并没有此一吠陀之名,而仅有其他三吠陀,可知本书当是在之后始被编入四吠陀之中。
印度古代《吠陀》文献中的一部,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全名《梨俱吠陀本集》。
吠陀的本义是知,即知识;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梨俱吠陀》编订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只有一派的传本,收诗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认为是附录。最短的诗只有3节,最长的有58节,一般都不超过12节。全书共有10552节诗。诗的创作年代又有先后。语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献的用语更为古老。这部诗集的创作和编订的确切年代还没有定论。全书分为10卷或8卷。印度传统认为,书中诗歌是由上古的传授下来,由一个名叫广博(音译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
《梨俱吠陀》中诗的内容比较复杂,有上古的神话传说,也有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术。这些诗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时期和阶级分化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神话中歌颂最多的神是众神之首的因陀罗。对于这些神话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后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释。近代先以为它们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后以为是社会现象的体现,以后由于考古发掘的文物不断出现,对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几首诗对神提出怀疑,显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梨俱吠陀》作为上古历史文献资料,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作为文学作品,《梨俱吠陀》包含了人类早期的一些清新朴素的诗歌作品。有不少诗在艺术上已有相当水平,不是原始的简单歌唱。书中的诗已有15种格律,可见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诗的格律是以每节诗中的音数整齐的句作单位的。4个8音句构成一节的格律广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谓32音一节的。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内容贫乏、词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赞美布施的诗。
《梨俱吠陀》长期靠口传,后有了写本,到19世纪才由欧洲人第一次刊印。现有数种语言全译或选。
印度的神话相当隽永,情节往往极端离奇而引人入胜。但同时,印度神话也是出了名的纷繁复杂,虽颇具体系,但来源复杂,且经过多层面貌的历史演变,往往又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可将其分为:远古文明时期(不可考)、、大史诗时期、往世书时期。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问世的《吠陀经》,是印度古文明中最为重要的经典。吠陀的本义是知识、学问。
《吠陀经》记录了各式圣歌、、宗教、 礼仪 、风俗、思想、和哲学,在这里,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地组合起来。其中最为古老的吠陀集《梨俱吠陀》,内容大多是对自然神明的颂歌,目前所知的吠陀神话体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记载上。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水神、死神阎摩、太阳神苏利耶、月神苏摩和风神伐由那都是这一时期被人吟咏、歌颂的神。
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的出现是权利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经济发展、战争频繁、思辨深邃,是这个时代的三大特征。这一时期,旧的神话不断被编辑,新的神话又不断产生。宗教方面,出现了佛教与耆那教,而这两大教派又各自繁衍着不同的神话。公元前四世纪,印度最大的两部史诗——《罗摩衍那》和出现,在这里,因陀罗等神的地位被削减,印度神话转折进入大史诗时期。
因陀罗(Sakra-devanamlndra),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其中“”的意思是“能”,为姓;“提桓”意为“天”;“因陀罗”意为“帝”;合起来即是“能天帝”或“天帝释”。在佛教的经典里,为了和其他诸天的称谓统一,就把天字挪到了最后,称为“帝释天”。是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中的雷帝,是佛教里的天帝( 天龙八部 之首)。
因陀罗在吠陀神话时期可算是最受崇拜的,在最古老的吠陀经典文献《梨俱吠陀》里,有许多歌颂他的,他被看成是唯一的主神,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而此时梵天等三大主神还没有出现。这也反映了古印度人对雷电的崇拜和敬畏。吠陀神话中的因陀罗,是和大地神的儿子(真正的“”),出生于还处在混沌的世界中。他自降生起就嗜饮苏摩酒,并因此而获得了强大无匹的力量。同时他的身体骤长,连天、地而神都因为惧怕这种力量而向不同的方向逃离。天与地因此被分开,永无再会之日(与盘古“开天辟地”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长起来的因陀罗,正赶上众神与巨蛇争斗时期,众神不是弗栗多的对手,只好请力大无穷的因陀罗帮忙。因陀罗乘机开出条件:要承认他为众神之王,并把众神一半的力量借给他。众神无奈,只得答应。于是因陀罗获得了众神的力量和“万神之王”的称号。他连饮三大觞苏摩酒,拿上,英勇出战。
经过一场惊天动地的恶战,因陀罗终于消灭了弗栗多,并且劈开山崖引来了“”,从水中诞生了太阳。于是,因陀罗辟天地、分三界、引水创日,完成了创世的功业。而对于众神那里借来的力量,因陀罗开始耍无赖——“欠债的是大爷,老子就不还了!”众神也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此后,因陀罗把世界分为四个部分:自己统治东方的天国、弟弟太阳神的大儿子阎摩统治南方的冥府、其兄长海神婆楼那统治西方的大海、财神俱毗罗统治北方的夜叉国。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地位从此完全稳固。直到婆罗门时期的来临。
印度神话的历史进入婆罗门时期,以其他三部吠陀经(《裟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为中心的和宗教系统诞生了。随着三大主神的相继出现,因陀罗的地位每况愈下。再后来,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身份和神性更是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多都成了佛教护法神。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名号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已低了许多。作为佛教二十四天之一,他居住在“欲界六天”的第二重——忉利天的须弥山顶善见城内.是一座巨大无比的,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其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四面山腰分住着四大天王,周围又有、七金山,再外环绕着咸海,咸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因陀罗当上佛教的天帝后,成为天上和人间的道德维护者。平时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佛主、佛法和僧侣,并负有勘察善恶的职责。如果天神违犯天规他便予以惩罚;要是人间出现暴君,就会除暴安良。在中国寺庙里,其形象多为少年帝王,但男身女相,头戴宝冠,身上装饰种种璎珞,手持权仗或宝杵。此时的因陀罗虽然名义上还是老大,但实际上已沦为佛陀手下的打工仔了。
吠陀经的简介
《吠陀经》又译为《韦达经》,它也许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手稿。它们可以追溯到印度文化之初,是记载整个雅利安民族的最早文献。它们被认定已经经历了一万多年的口传,大约在四至六千年前,通过书写的方式保存了下来。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印度是个古老的宗教国家,贯穿印度文化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会,对于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来说,宗教既是的一种体现,也是灵魂具有的深奥、复杂的体现。印度10亿人口中超过80%的人是印度教徒, 历史学 家一致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神秘主义的国家之一。《吠陀经》也被称为《天启经》,因为印度教传统认为:《吠陀经》是至尊主本人发出的,它是永恒的存在。吠陀知识先是由至尊主传授给这个宇宙中负责创造的焚天神,然后通过古代的先知毗湿奴将永恒的真理传递给世人,再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小心谨慎地留传下来。所以它是一种人类直接听闻上天启示的经验,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吠陀经》由四部书构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梨俱吠陀》绝大部分是神话和对神的赞歌,文学成就最高,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前 7卷是神话的宇宙构成论、多神论、泛神论、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质论。从第 8卷开始,逐渐向一神论过渡。《裟摩吠陀》主要包括了由《梨俱吠陀》而来的诗集。
《耶柔吠陀》内容着重于礼拜及牲礼等的宗教仪式,它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散文上,由短小、简洁的 句子 组成,意味深长,抑扬顿挫。
《阿闼婆吠陀》最晚编着成书,《阿闼婆吠陀》中的神曲,是由《梨俱吠陀》咒语的部分发展出来,多是神秘巫术,吉凶咒语,间有科学思想。古印度医学,即起源于此。
《吠陀经》中曾提到过一次大洪水:位于古吉拉特半岛的古城杜瓦尔卡恢弘的古庙之中,供奉着印度教最受人崇敬的诸神之首奎师那。传说“在奎师那离开大地的同一天,杜瓦尔卡也沉入了海底。”于是人们修建了这座寺庙来纪念奎师那和被洪水淹没的城市。无独有偶,在《 圣经》中也曾提到一次滔天的大洪水。这惊人的相似点似乎向世人昭示着什么......
猜你感 兴趣 :
1. 印度最古老的哲学文献吠陀经的简介
2. 吠陀经与佛经
3. 吠陀经的成就有哪些
4. 古印度婆罗门的基本介绍
5. 婆罗门教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6. 吠陀经是如何看宇宙的
‘贰’ 《大块头有大智慧中》的印度人
两个吧,前世是师徒关系,那个师傅一念之仁,被徒弟杀了,死之前还救了一只昆虫,但是不小心断了一只左手。在今生,是师兄弟关系,前生师傅今生是师兄,前生徒弟今生是师弟,师兄为报前生的仇,在今生杀了师弟,被香港警察抓捕,逃到一个女老师家,就是它前生救的那只昆虫,在今生报恩,帮助他跑路,不意被警察在大块头帮助下抓到印度人,那个女老师也被枪打断一只左手。前世前生的恩恩怨怨都得到了断。再说下,那个被抓的印度人其实人很好的,只有在被警察打的情况下才奋起伤人的。
‘叁’ 奥修哲学 这是什么意思
; ; ; ; 奥修(1931-1990),印度人,他自称1953年3月21日忽然“开悟”。 ; ; ; ; 他弯厅启的一些弟子通过出版翻译他的大量讲道集(据说共有600多种)和开设各种静修中心使奥修教团在东方一些国家大有发展。就连我国一些大出版社对他的这些书出版了“奥修智慧金言”、“印度哲人奥修如是说”、“奥修人生箴言”三大系列丛书,共出了20种 ; ; ; 由此产生了所谓了奥修哲学 ; ; 爱应该给与自由,因为爱就是自由,爱会让你所爱的人愈来愈自由,爱会赋子你一双翅膀,为你敞开广阔无际的天空,爱不会变成一座将人囚禁的监牢,不过你不知道有那样的爱,因为只有当你有意识的时候,那样的爱才会发伏脊生,埋如那种品质的爱唯有在觉醒中才会出现。你所知道的爱是罪,你的爱是出于昏睡。 占有……每个人总试图占有自己所爱的人,这已经不叫爱;事实上,当你占据一个人的时候,你是在憎恨、破坏、屠杀,你是一个杀人犯。——摘自奥修《无拘束的爱》 ; ; ;
‘肆’ 印度的智慧|印度的信仰
是会叠罗汉神技的兵哥哥?
是重口味糊成糜状的咖喱?
是金光闪闪堆叠起的金饰?
还是美女?
太多太多了!虽然三哥是我们的邻居,仅相隔一个青藏高原(好吧,还是很远的),但我们印象里的三哥被贴了个奇葩的标签,更遑论他那令人不可思议的种姓制度。
作为一个可以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民族,作为把阶层流动视为天经地义的民族。
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印度人为何能够忍受血缘决定论。正巧正在阅读《印度的智慧》这本书,希望能够在林语堂先生的带领下找到一些线索。
作为印度的古老经典,“吠陀”本义指“知识”,
引申义是指《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等诸上古文本。
可以看到印度人对世界灵魂的关注,对个人灵魂的要求。 或许正是陶醉于神始于苏摩酒浆的浪漫诗意,让古印度人对世界的诞生产生思索。相较于其他民族,印度人在这方面思索得格外的深广,以至于波及到个体灵魂。
《奥义书》与《梨俱吠陀》的不同源于对生存意义的思索,佛的教义就是从《奥义书》中发展起来的,佛宣扬:人类有罪受,这个受罪有原因,有一种逃避,从幻觉、感觉和欲望解放出来的四层真理可以明显看到《奥义书》的痕迹。
由此也可以说正是人类追求灵魂与其道德的“困惑的激情”构成了《奥义书》的价值。
“人谁衣太空,卷之似柔革,不知有神主,而谓苦可息”构成了《奥义书》的最终寓意。 也正是对灵魂与道德的探求,引发了种种宗教仪式,以及对这种探求的尝试,并构成了独特的世界观,
“瑜伽”相当于“道”
《薄伽梵歌》被誉为“吠陀之精髓”,与印度教的关系犹如《山上训道》与基督教教义。
林语堂先生认为这一文本必是许多影响潮流的综合,从而令其信仰者满意。而我们也恰恰能够从中求索到“种姓制度”的宗教依据。
我们发现印度教对于身体这一渡世宝筏的厌恶的态度,更看重灵魂的永恒。
《薄伽梵歌》把灵魂视为“三德”的混合(“三德”:善、情感、愚昧),而这也导致了灵魂品质的区别,并把人以品质分为四类: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强调唯有努力信仰才能通过“三德”在下一世投胎。
强调安于各自的天职才能成功,必须安于自己的本性,而人的本质是先天的固定的。
强调愚昧者努力也不能在现在世明辨自在天。
到这里我们终于找到了“种姓制度”的宗教依据,找到了印度人为什么在现世任劳任怨,从不反抗的缘由。
END
预告:下一篇: 印度的智慧|印度传奇
一个高富帅在娶了白富美之后如何踏入人生低谷,但最终逆袭成神的故事。
‘伍’ 业报轮回的生态链还感悟是哪个国家先贤的思想智慧
业报轮回是在古印度奥义书中提出的哲学命题,成为奥义书的精华。同时也是古印度文历橘化老举的精华。古代印度生态审美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梵我同一”的生态整体觉识、“业报轮回”的生态链环感悟、“达磨正法”的生态平衡智慧、“因缘和合肢含团”的生态和谐体察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生态审美精神千百年来浸润了印度人的情感生活,规范了印度人的行为方式,也为我们今天建构生态审美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陆’ 印度智慧在古代文明发展中有过什么贡献
印度文明在众多领域的辉煌成就,以及它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使它在整个世界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印度文明又具有强大的辐射力,数千年来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古印度的科学技术(一)
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科学技术传统的国家,尤其在天文、数学和医学领域,印度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公元5-6世纪时阿利耶毗陀是古印度首屈一指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天文学方面最惊世骇俗的学说是他的日心说,他的这一天才发现,闪现出印度古代文明的伟大智慧。欧洲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才使日心说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阿利耶毗陀的《阿利耶毗陀论》在公元8-9世纪被译成阿拉伯文,后来传入处于文艺复兴前夕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及欧洲其他地方。哥白尼于1500-1503年曾在意大利留学,因此完全有可能接触到阿利耶毗陀的学说。《阿利耶毗陀历数书》提出了子夜作为一日之开端的科学观念,他的天文学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以数学作为天文学研究的基础科学方法,对印度后世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明现称阿拉伯数字的数字系统是印度古代数学对世界文明的另一重大贡献。根据印度考古发现,这一数字系统可能是在佛教诞生之后出现的。印度数字系统经中东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西方人未加详考,故称之为阿拉伯数字,这在古代资讯不发达的时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种发明只要实用,人们并不会刨根问底究其来源的。然而现代人是不会轻视印度数字系统对世界的意义。A.L.巴沙姆认为:“在数学方面,西方世界受惠于印度的程度无论怎样估量都不会过度。如果没有发达的数字系统,大多数被欧洲引以自豪的伟大发明都将不可能,如果欧洲一直被不便使用的罗马数字所束缚,这些发现与发明也都是不可能的。”美国科学史学者萨尔顿也曾经指出:我们数字和零的使用,是印度教徒发明的,然后经由阿拉伯人传给我们。这些评价总算理清了事实,无疑是得当的。零的概念是在印度的形成,与印度宗教哲学中的“空”的观念有关。无穷大似乎也与印度哲学中认为宇宙本原梵是无限的这一观念有关。零与无穷大的概念,直到中古时期才得到完全的理解。
公元5世纪的阿利耶毗陀在数学方面最引人瞩目的成就就是计算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6。 以此同时我国南朝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也在公元5世纪计算出了圆周率的值。他推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应当说阿利耶毗陀与祖冲之代表了当时世界数学的最高成就,他们得出的圆周率值都比希腊人精确,领先世界一千余年。随后,印度的数学家们又将圆周率的值计算到小数点后9位。
公元9世纪时的印度数学家摩科毗罗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印度有史以来数学家中第一个提到椭圆面积计算方法的人。12世纪的印度着名天文学家巴斯伽罗阿阁梨也是一位大数学家,他是世界上最早对任何数除以零的意义有所领悟的数学家。他认为,无穷大不论除以任何数字,其商都还是无穷大。由于他在数学方面的精湛造诣,使他在天文学研究方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印度民族的数理逻辑能力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相当突出的,印度计算机软件业能够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短暂时间内异军突起,就与数学底蕴深厚这一民族传统具有渊源关系。印度古代医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在世界上占有十分独特而如行重要的地位。吠陀时期的《阿阁婆吠陀》中就已经记载了人体骨骼的准确数目。生活在公元1-2世纪时期的庶罗迦和生活在公元4世纪时期的妙闻,是生命吠陀最着名的传人。庶罗迦已经天才地认识到病菌与人患病有关,但并不认为病菌是至病的唯一因素。庶罗迦十分重视医生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思想是,医生纳橡戚必须全部身心献给医疗事业,治病救人的使命重于医生个人的生命,医生工作时应当集中全部精力,医生应当尊重患者的隐私。医生必须竭诚为患者的健康而奋斗,决不能背弃患者,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医生不能醉酒;不能作恶;不能结交不肖之徒。。。你们必须和颜悦色。。。体贴患者,并不懈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这些职业操守,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人难以做到,因此非常难能可贵。
在庶罗迦之后一代名医妙闻成为了印度外科的鼻祖,妙闻很可能是洞陵世界上最早也是最透彻理解人体解剖学对医学科学发展重要性的外科医生,他不但精通外科,而且对妇产科等其他科目也十分擅长。在妇女地位低下的时代,能够如此关注妇科科学,非有大医之仁心难以做到这一点。他的膀胱结石切除术,领先于欧洲人近十个世纪。他发明的皮瓣移植技术至今仍然为整形外科的基本医疗手段之一。他还为遭受鼻刑的病人修复受损的鼻子,从而开创了印度的整形外科。由于妙闻的开拓性贡献,印度外科医学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整形外科领域,印度更是长期保持优势。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外科医生就曾经放下架子,向印度同行虚心求教。印度医学还是世界上最早注意并倡议护理牙齿的国度。除了天文、历算和医学之外,印度古代在物理、化学、冶金等领域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梵语古典文学(二)
印度人民自古以来就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印度的寓言与古诗文学的丰富与影响,远远超出了其他古代国家,在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中占有独特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巴利语《佛本生故事》就是一部体系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全书由547个故事组成,讲述佛教创立人释迦牟尼前生的种种故事。我国知名梵文巴利文专家郭良鉴先生认为,这部人类最古老的诗文并用、韵散相济的寓言故事集,“不仅在印度文学史上,也在世纪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评价是十分恰当的。《五卷书》是古代印度又一部着名的寓言故事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印度除了寓言如林如泉外,故事也似江似海。
《佛所行赞》早在公元5 世纪初就译成汉语传入我国。用汉语文言翻译印度古代诗歌,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梵语原着今只残存半部,而汉语和藏语译本却是全本。
迦梨陀裟是印度梵语古典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是印度与世界公认的大诗人与大剧作家。他的名声在印度一直长盛不衰,他的作品在翻译成外国语言后也一直受到高度评价。他使梵语诗歌与戏剧的创作达到难以涉及的巅峰。可以说,他是印度古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巨匠。印度近代文学巨人泰戈尔将迦梨陀裟奉为楷模,就名声、成就与影响而言,两人一前一后,形成印度文化与文学历史上双峰并峙的现象。1956年迦梨陀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该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迦梨陀裟的长篇抒情诗《云使》在印度各种地方语言译本甚多,最早的外语译本则是约13世纪时的藏语本。1813年英国学者威尔逊将其译成英文,后来德文、法文等欧洲文学译本相继刊行。德国大诗人歌德读过威尔逊的译本,对《云使》十分赞赏。
1956年,金克木先生的中文译本问世。《云使》细腻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清新的譬喻,和谐的韵律,再加上丰富的修辞技巧,使这部抒情诗达到了梵语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
另外古典梵语戏剧在世界戏剧艺术之林中也独具特色。由于印度人天性乐观,其人生哲学主张为欢乐而生存,因此在印度戏剧中悲剧犹如凤毛麟角,几乎所有的戏剧均以大团圆收场。所以梵语戏剧基本上是喜剧,有些则是悲喜剧。迦梨陀裟不但是梵语古典文学时期最杰出的诗人,而且是整个梵语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剧作家,他在印度戏剧文学中的地位,丝毫也不亚于莎士比亚在英国戏剧文学中的地位。他实际创作了多少剧本,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他的戏剧作品的数量虽然仅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十几分之一,但足以表明他的才情不在莎翁之下。五幕神话爱情剧《优哩婆湿》不仅内容美好,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而且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因而极具艺术感染力。该剧描写一个天女为了追求爱情,不惜冲破天庭的羁绊,成了勇敢的化身。她与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中的织女颇有相似之处。季羡林先生已将该剧译成中文。《沙恭达罗》是一部七幕爱情剧,这是迦梨陀裟三部戏剧中的代表作,也是梵语戏剧文学的最高典范。剧本结构严谨,人物个性鲜明,语言优美清新,它体现了印度传统味论诗学的审美原则。迦梨陀裟全新的创作手法使这个古老的故事变得流光溢彩,美不胜收,魅力无穷,传遍世界。剧本的中文译者季羡林先生认为,《沙恭达罗》是一部“万古长新的不平凡的诗篇”,可谓恰如其分。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初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曾两度在北京隆重演出《沙恭达罗》,获得极大成功。
佛教传到中国,佛经大量译入,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必然发生深刻的影响。文学也不例外,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形象既是一例。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乃是通过汉译佛经,远承《罗摩衍那》重要角色哈奴曼形象影响的结果。反映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700年间事件的长篇史诗《摩柯婆罗多》成为后世印度文化特别是文学取之不竭的丰富源泉。释迦牟尼最初讲道用的可能就是摩揭陀语和半摩揭陀语。
印度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又善于继承和发展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印度本民族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产生了更加超越的文化精神。据美国高盛公司最近的预测,在今后的半个世纪中,印度的人均收入将是目前的35倍。届时,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印度将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