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如何控制农田从农民手中收粮

印度如何控制农田从农民手中收粮

发布时间:2023-04-08 12:27:11

⑴ 中印同为人口大国,为啥一个要进口粮食一个要出口

众所周知,中国和印度分别为世界上的人口第一、第二大国。人口多,所消耗的粮食量自然也巨大。所幸,袁隆平爷爷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正是有了这杂交水稻,才解决了人口大国“吃饭难”的问题。如今,我国人民再也不用忍饥挨饿,这都得感谢袁隆平老爷爷。

不过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

我国既然是产粮大国,为何每年还要大量进口粮食?印度同样也是人口大国,为何却是粮食出口大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差异呢?

当然,我国大量进口粮食的原因还有很多,主要就是上面这三条。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大,但我国也是超级人口大国,所消耗的粮食也是非常巨大的。

只有大量进口粮食,才能更好地解决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让我国人民都能吃上饱饭,不像六七十年代那样,想要吃上一顿饱饭都是奢望。

如今,国家富强了,吃上一顿饱饭已经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了。

⑵ 印度只有中国不到一半的土地,是如何养活13亿多人口的

印度这个国家,它和中国称之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他们国家的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1/3,但是人口已经逐渐超过中国,印度从不计划生育,他们提倡多生,而中国在早些年就开始计划生育,一家只能有一个孩子。别看印度只有我们国家的1/3大,他们也足够养活13亿人口。因为印度的耕地面积要比我过大很多,我们国家有2/3的土地是贫瘠地区,在这一点印度就强出我们很多。所以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出生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而且又是这么一个富强的国家,我认为我是非常幸福的。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⑶ 怎样解决印度粮食产量不足

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过去三个市场年度,印度大米出口均超过1000万吨,占据1/4强的全球大米出口市场。印度也是小麦净出口国。2012/13年度小麦出口甚至超过有小麦出口大国乌克兰。
一般人的印象,一个国家不缺粮才会出口粮食。
但是,饥饿的印度,自己都吃不饱,怎么反而有大把的粮食出口呢?
印度早就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并不能强制低价收购农民的粮食。那么,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中,印度人为什么也自愿“勒紧裤带”出口粮食呢?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问题。不需要考虑看似比较复杂的国际贸易问题,我们就看看一国内部的情况。在一个国家里面,农民总是卖粮食,市民总是买粮食。那么,有余粮卖的农民是否比需要买粮食的市民吃的更饱更好呢?不但不是,事实往往恰恰相反,市民的营养水平整体上比农民更高。“饥饿”的农民为什么不先喂饱自己呢?
其实,也可以同样问:为什么没有房子的建筑工人反而在给别人盖房子?为什么没有iphone的工人在给别人生产iphone?为什么没有LV手袋的女工在工厂为别人生产LV手袋?…“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古人早就发出了类似的感慨。养蚕的人穿不起丝绸,种田的人吃不饱,这其实并非社会不公,而是因为社会整体生产水平相对低下。对于种粮的农民来说,种粮只是谋生的手段。他当然可以自己吃掉更多的粮食,但是由此拿来卖钱的粮食就变少了。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吃仅仅是农民众多需求中的一个,还有穿衣、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需求。在生产效率低下的社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粮食并不足以满足农民全部的需求。这个时候,他就需要权衡。他可能会为了小孩的上学会减少一些口粮的消费,他也可能会为多添置一件新衣而压缩自己的口粮。然而,在一个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一个农民可以耕种几百乃至上千亩土地,农民的多样性需求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出售粮食获得满足,不需要以降低自己的营养水平为代价。
国际贸易是同样的道理。饥饿的印度成为粮食出口大国这一事实只能说明印度社会发展水平仍处于很低下的阶段。他们为了满足其他方面的最低需求,只能以降低自己的粮食消费为代价来进口他们更为紧缺的商品。印度5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而农业只占GDP的18%。这意味着印度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6%,而印度全国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29位(2011年),印度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农业国。

印度是粮食出口大国,从粮食的进出口是难以判断一国的粮食安全水平,更大程度上,粮食安全水平应该从收入水平去判断。高收入水平才是粮食安全的终极保证。任何形式的粮食危机总是要通过价格表现出来,而收入水平高的国家总能够通过出价更高来获得食物的优先分配权。
有人可能说,有钱就一定能买到粮食吗?没错,有钱不一定能买到粮食,但是没有钱就一定买不到粮食。
那么如何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收入水平?
历史早已证明城市化、工业化是唯一出路。如果一个国家农业产值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比例又很高,也即所谓的农业国,其收入水平往往是低下的。
因为农业的生产率提高速度是远远落后于工业的,发达国家富裕的农民其收入来源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来自于非农部门的补贴。如果没有补贴,完全依赖农业收入,发达国家的农民收入在内部也是处于底层的。

⑷ 印尼自是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何还要大量进口粮食

需要进口粮食的是我们中国,印度是出售粮食。

许多人感到困惑,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谷物产量逐年增加,为什么中国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那么多谷物?中国的耕地面积每年平均减少40万公顷,城镇化和工业化不仅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而且还在改变土地用途。尽管国家下达了三项严格控制耕地红线的命令,但开放房屋占用耕地建房的情况仍然存在。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但人口压力却在增加。没有人想成为食品进口国,但真正的潜在危险摆在面前。

⑸ 称霸亚洲走向世界,印度大国梦为何屡战屡败深度解析背后原因

战火席卷整个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阵营之间对立发展的局面,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秩序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这段时间,涌现出了一些新兴国家,而此时,印度这个国家开始频频出现在全世界的眼中。

截止到2019年, 印度的国内GDP已高达2.85万亿美元 ,位居世界第五,不仅如此,印度作为全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有着巨大的人口红利。

凭借这样的优势,使印度开始迷之自信,想要一度崛起,并成为亚洲强国。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整体实力与经济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仅用70多年的时间就从“一穷二白”的状态一跃发展成世界强国,而印度还在原地踏步,两国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那么,印度的大国梦真的会实现吗?

印度想要成为世界强国,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故事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印度”。

印度与我国同样都是人口大国,且都经历了近代的屈辱 历史 。印度在1947年建国,虽然比我国早两年,但从建国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印两国的经济总量相差无几。

但在1990年之后,中印两国的经济却瞬间拉开了巨大差距,到2019年,我国的GDP已经高达14.34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而印度仅仅位居世界第五。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在印度进入西方体系之后,印度就被西方国家看好,会成为下一个世界级大国,那么作为印度开国元首的尼赫鲁到底做了什么,使西方国家对印度产生如此之想法呢?

原本尼赫鲁家族,从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来看, 是最顶级的婆罗门种姓 。由于他的父亲供职于,英属印度政府的高级法院,所以在父亲及其英国人的影响下,尼赫鲁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在他16岁的那一年,被父母送去英国留学。有一次因为成绩的优异,获得了一本 《加里波第传》 作为奖励。也正是这本书,使他自此开始有自己的政治抱负,1910年,从剑桥毕业的尼赫鲁又进入伦敦内工法学院,就读法律专业,直到1912年才学成归来。

回到印度后,尼赫鲁成为了一名律师,并同时投身于国大党的各项活动中,也通过父亲接触到了圣雄甘地。

他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同时也是印度的国父,具有极高的地位。在甘地的影响下,尼赫鲁深入印度的底层 社会 ,在了解印度的 历史 与现状后,便辞去了律师的工作,专注投身于国大党的政治活动中。

1920年,由甘地所倡导的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开始,但好景不长,1921年国大党的一些重要分子,就被英国逮捕入狱,其中也包括尼赫鲁。

在此后的时间内,尼赫鲁先后入狱共9次,坐牢时间加起来将近9年。随着在长期以往的斗争中,尼赫鲁的思想也发生了诸多改变。

尼赫鲁坚持印度要“完全独立” ,并认为纯粹依靠非暴力不抵抗,是根本无法达到这个目的。其次在20年代末,尼赫鲁先后去西欧、苏联考察。在这两次考察中,使他对资本主义模式与 社会 主义模式展开了深入思考。

他被苏联的 社会 主义模式所吸引,但仍有所不足。印度可以模仿苏联发展 社会 主义,但是要有所取舍。

从30年代开始, 尼赫鲁 就逐渐掌握了国大党的领导权,并开始 领导印度独立运动

在印度人民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在1947年8月15日,迎来了印度的独立,而尼赫鲁也实现了他大国梦的第一步,之后印度就此进入了尼赫鲁时代。

为了改变印度独立之初,薄弱的经济基础,尼赫鲁在印度搞了一系列的经济强国政策,首先进行了一个重要的改革,土地改革。

第一个是废除柴云达法定地主制。在英国统治印度期间,主要采用的就是 柴明达尔制度 ,通过法律承认他们对土地的私有权。

在这项法令实施后,废除的柴明达高达250万,被政府所接管的土地有一亿六千万英亩,由此可见,尼赫鲁对柴明达的改革是比较有成效的。

土地改革 的第二个方面是,限制拥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其实,印度的国大党实际上代表着大资本家,大地主的利益,但尼赫鲁为了心中的强国梦,愿意放弃自身的利益去进行改革,但自印度独立后,地方行政开始效仿美国,再加上国大党内部其他成员,为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导致这项法令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所以从整体上看,尼赫鲁的土地改革是失败的。在 农业上吃亏后的尼赫鲁又转身投入到军事工业 上。

但是,由于土地的问题没有被解决,大量的人口就被土地牢牢束缚住,根本没有富裕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工业领域。后来到了90年代,尼赫鲁的女儿,外孙统治时代结束,印度新政府开始搞 自由化市场经济 ,但苦于土地问题,无法展开工业化,所以直接跳过工业化去搞第三产业。

但仅仅依靠第三产业,根本无法养活印度的十几亿人口。知道现任总理莫迪上任后,便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制造业的改革措施,在这些措施里包括,改革传统的产业结构,构建制造业发展所需的营商环境,等等,其目的就是,希望用以系列的改革,激进印度制造业发展的活力,把印度发展成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但是,事实证明,制造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程度,以及国际化水平不仅呈现出原地踏步的局面,同时还有所倒退。

从根本上来说, 莫迪的经济改革 ,仅仅是因为成效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的改变,所以根本无法推动制造业的根本性变革。

其实,制造业能否顺利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土地的所有制,而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土地的流转制度。

印度中土地征收法 中规定,要想征收土地,就必须得到80%的土地所有者的同意,并且还要向失地的农民提供就业的机会。

而当初立法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城市化与工业化,而是为了保护土地,虽然看似这种立法,对印度的独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却没考虑到印度未来 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而这种土地制度,严重影响到了制造业企业对用地的需求,成为工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

虽然,莫迪也曾尝试对 土地征收法 进行改革,但是也遭到了农民和地方势力的强烈反对。

在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后,莫迪只能将这个土地改革的决定权交给政府,最后不了了之。

2019年,莫迪连任 后,他不再进行土地改革,结果造成土地成本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

除了这个问题之外,劳动力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按理来说,印度有着“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号称。但随着印度人口的不断增长,在提供充足劳动力的同时,也严重拉低了印度的人均GDP。

据统计,从2014年至2019年,印度的劳动力每年只能增长到440万左右,而与此同时,印度同期的失业率却超过了6%,青年的失业率更是高达20%。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主要原因是制造业,无法提供 足够的就业岗位,而印度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却只能满足求职者需求的不足20%。

其实,除了落后的制造业,对印度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资金短缺的问题。在资本市场上,莫迪政府多次要求美国,国内的企业能够到印度投资建厂,同时在印度国内还对中国制造的商品进行抵制。

同时,莫迪政府希望通过 废钞令 ,来打击腐败、洗钱、连同恐怖主义在内的黑色经济,表明了印度正度对打击腐败的决心。

但是废钞令的实施在客观上,也打击了用现金结算的个体工商户,从而出现了资金周转问难的问题,大大打击了印度经济的增长。

总体来看,以制造业为核心的莫迪经济,依然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也并没有给印度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与此同时,印度百年来的种姓制度,也给印度的发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低种姓的人只能从事低等工作。

由于印度人民对种姓制度的逆来顺受,导致他们认为,一个人的 社会 地位都是由神决定的。

在印度国内,他们进行了对 种姓制度的划分 ,并将人分为四等。其中,原人的嘴化身为婆罗门,双臂化为刹帝利,吠舍意味着大腿,则首陀罗等同于脚,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又衍生出了,“不可接触者”阶层,俗称“达利特”,同时也被人成为“贱民”。

除了划分等级之外,他们还提出了 内婚制 ,为了维护高种姓制度的血脉,减少高种姓与低种姓的交流,还规定高种姓女性只能嫁给高种姓男性,不可跨越阶层,更加巩固了种姓制度的体系。

在印度,那些所谓的“贱民”清洁工人,在没有任何防护设备下,竟争前恐后地用自己的生命,来赚取每天不到30块钱的工资。

据统计,印度每五天就有一名清洁工,因此而丧失生命。看到这里,很多人会非常好奇,面对这样的局面,难道就没有人反抗过吗?

在这里,就不得不佩服印度的高层统治者,他们为了将种姓制度深入人心,便强行利用神的信仰,来强化这种制度。

除了种姓制度以外,印度在教育方面也是搞得很糟糕。印度的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均匀,光印度的高种姓就只有300万人,享受着良好的教育,但对于低种姓人来说,根本就没有学习的机会,导致印度的文盲率高达85%。

虽然,印度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文盲破译的国家,但其女性的 社会 地位还是非常高的。相信看过 《摔跤吧,爸爸》 的人都知道,在印度,女性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只有4.4年,且并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出嫁前必须要听爸爸的安排,出嫁后成为丈夫的附庸。

据资料统计,印度这个国家大约有,2/3的印度女性需要依靠男性才能生存,这也导致印度女性长期不被受重视。

这些内部因素无一是直接阻碍了印度的发展,而一直以来就被印度视为假想敌的我国,又是怎样做的?

众所周知,两国都是文明古国,但抛开实力的对比,两国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有人说,印度的人口众多, 印度的劳动力优势自然要大于我国 。那到底真实情况是什么呢?截止到2020年,印度的人口共计13.8亿,而我国则是14.1亿。虽然,印度稍有落后,但是印度的出生率却比我国高出了约7%,常住人口却相差无几,所以印度的人口在超越中国上,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其实,对印度来说,人口众多的现象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会是印度即将面临的一大难点。

印度的国土面积仅仅是中国的1/3,从长远看,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根本达不到的,即使是如今的局面,印度在饥饿、贫困、教育等问题方面仍束手无策。

但从长远看,人口的快速增长,却极大改善了印度的劳动力结构。从2000年至2020年的20年期间,印度劳动力人口从6.19亿增长至8.76亿,而中国则从8.7亿增长至9.92亿, 足以体现出我国的优势。

从2000年的水平来看,印度劳动力人口素质,却远远不及中国。在教育方面,我国也是足足领先了印度一大截。

曾有资料显示,在英国某公司对某所大学进行排名整理时,发现在十个人当中,中国就占据了7个名额,而印度却无一人上榜。

由此可见,印度政府曾自称自己有上亿的英语专业,和高端技术性人才的情况,可信度并不高。

所以,虽然 我国的劳动力在减少 ,但随着我国产业的不断升级,劳动力的质量与素质,都在不断提升。

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同时也在很多高 科技 领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创造出很多知名的国际大企业。

再来说说印度引以为傲的农业。在农业方面,印度可以称为全世界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其粮食产量为三亿吨左右。

但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提高,仅仅在六年的时间内,粮食产量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可见,两国的产量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印度的农业 科技 水平技术,远远落后于我国。

在印度的绝大多数田地中 需要农民自行采摘 ,而反观我国,则是利用播种机和收割机,来代替人工,再配合先进的水稻技术,大大提高了产量与效率。

但在两者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印度又偏偏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坚持大量出口。反观我国,虽然粮食收成好,却还要大规模进口。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说一下,印度首要的目标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粮食固然重要,但是推动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重要,印度不像中国拥有低成本、强大的制造。

为了填补经济缺口,他们只能挨饿出口粮食。而我国,早已越过了温饱问题,所以要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进口粮食,不仅可以满足我国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完善中国人的粮食结构。

我国的发展有着显着的提升,这一切都离不开我国人民与科研人员的努力。

而印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也有了飞跃性的提高。那么,印度真的有希望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吗?成为大国的先天条件又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在人类 历史 上,就曾出现过3个超级大国,美国、英国、苏联。

而成为超级大国,首先是人口,任何一个超级大国都不能少于一个亿的人口,否则他的军队数量就是严重不足,如果军队的数量不足就不可能镇压住其他国家,来维护世界霸主地位。

虽然,印度在人口上已经满足这个条件,但是经济上的实力确实还是有超级大国,存在一定的差距。

经济是支撑军事的基础,如果经济实力较弱,那么军事的实力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通过多方面的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印度能都称为下一个超级大国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走向超级大国的陆上,我们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那么,我国能成为超级大国吗?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是是时间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果, GDP的总量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但即使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辉煌成就,但仅仅凭借这些,想要成为超级大国,必定任重而道远。

虽然美国的盟友遍布天下,能够在很多事情上颠倒黑白,但并不代表美国能阻止人类 历史 的发展。

从超级大国发展的历程来看,即使国家的实力强大,但也需要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朋友圈。例如在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阵营和 社会 主义阵营,如今的美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如果我国不打破这个局面,彻底摧毁美国的霸权,那么,我国在走向超级大国的这条路上,会越来越艰难。

如今我国的 科技 , 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早已位居前列 ,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全球领先的代表。

其实从分析不难看出,我们中国才有这样的潜质,不管是从国土面积,国土上的丰富资源,文化的影响力,从国家的高度组织性,还是从经济实力、政治军事实力、 科技 实力来看,都是最符合的。

我国的各个领域都在稳步地向前推进,也让不少人看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的强大不在于肉眼可见的阶段,而在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具有不怕艰难困苦,勇于吃苦耐劳的特性。相信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⑹ 印度农业的经验教训

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在1965年以前,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的重点放在保护消费者利益上,政府通过低价收购,进口和配售来实现保护。这种政策虽然保证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相对稳定,却带来了生产发展缓慢、政府收购量无法增加而粮食进口剧增的后果。1965年以后,印度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就是把重点放在保护生产者利益上,同时兼顾消费者利益。这—政策是印度农业政策调整的里程碑。
政府通过规定农产品(主要是粮食)的购销价格、政府配售制度、缓冲库存等措施来实现稳定农业收入和保护消费者利益。政府规定,农产品支持(收购)价格的机构,是1965年成立的“农产品价格委员会”(1985年更名为“农产品成本和价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主要根据农产品成本,并考虑到工农产品比价、作物之间的比价及供需状况、农民的合理利润等因素,每年向政府提出关于农产品支持(收购)价格的建议,然后经政府确定并在收获前正式公布。
执行粮食价格政策的机构是印度粮食公司和各邦的粮食和民用供应部门。这两个机构不仅承担政府的粮食收购任务,而且负责粮食的贮藏、加工和批发供应。—方面,政府通过上述机构及其代理机构(主要是供销合作社)按规定的价格收购粮食;另—方面,政府通过上述机构把政府收购的粮食批发给设在各城市和乡镇的“平价商店”,再由“平价商店”按政府规定的价格零售给持供应卡的居民。这种收购和供应不仅是政府保证粮食平价供应和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对生产者进行价格支持的主要手段。 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小麦、大米、玉米等粮食作物,在70年代中期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之后,价格支持的对象逐渐扩大到黄麻、大豆、油料等20多种农产品,其目的是为了调节种植业的生产结构,促进平衡发展。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依赖于价格补贴,价格补贴是支撑印度农业生产的基点,也是价格政策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粮食价格补贴主要是经营补贴和缓冲库存补贴。随着粮食配售量和收购价格的提高(粮食配售量1961年只有400万吨,到1991年增加到2060万吨;每吨小麦的收购价格从1977/78年度的1125卢比提高到1991/92年度的2250卢比),结果是财政补贴越来越多,1980/81年度粮食补贴共计65亿卢比,到1989/90年度增加到247.6亿卢比。小麦补贴占小麦批发价的58%,大米占40%。1990/91年度,小麦平均补贴1.12卢比/公斤,大米0.8卢比/公斤。如此巨大的耗费,必然造成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不仅如此,农产品补贴的大部分利益被控制大量剩余农产品的大农所得,也被城市上、中等收入集团分享,而广大城乡贫民所得的份额很小。
农业信贷政策
印度农业贷款来源于各类机构(例如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商业银行和地区农业银行)和私人放债。在印度独立初期,私人放债是主要的来源。以1951年为例,私人贷款占农民贷款总额的92.8%。针对这种情况,印度政府采取了大力支持和发展农村信贷合作机构的政策,以抑制猖獗的高利贷活动。为实施这—政策,政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逐步形成了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领导下的信贷合作社系统。这个系统在向农业及其有关活动提供低息贷款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70/71年度,信贷合作社系统提供的农业贷款占农业贷款总额的6.6%。在各种贷款机构中居主导地位。但是,仅依靠这个系统的贷款,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1970/71年度,信贷合作社系统的贷款仅占农民贷款总额的20.1%(其他贷款机构占9.1%),农民70.6%的借款仍需向私人借贷。
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绿色革命”的广泛开展,农业投资需求激增,农业贷款供求之间的差距随之迅速扩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对14个商业银行实行了国有化,后来又建立了地区农业银行和农民的服务合作社机构,这些机构参与农业信贷,向农业及其有关活动提供低息贷款。从此,印度农业信贷政策发生了另—重大变化,即从单独地依靠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提供农业贷款,转变为依靠商业银行等多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极大地扩大了农业贷款来源。商业银行在农业贷款领域的地位仅次于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 1986年占农民贷款总额的28.8%。不仅如此,贷款的方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优先向农业和农村小规模工业贷款,积极参加各种扶贫计划,直接向具体的项目和受益人(主要是小农、佃农和农业劳动者)提供贷款。1987年,商业银行对项目受益人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44.5%。多种农业贷款机构的迅速发展,有力地削弱了印度农村中的高利贷势力,1988/89年度,机构贷款已占农民贷款总额的57.4%,而私人贷款下降到42.6%,其原来的绝对优势已不复存在。
尽管印度的农业信贷政策在扩大农业资金来源、推动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需解决—些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信贷机构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有的机构过分强调获利原则,—些贷款用于非生产性用途,—些贷款到期不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业资金的供应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扶贫计划和农村综合发展计划
由于印度的土地分配不合理,农业生产水平低,广大农民特别是小农、边际农和无地农民仍未摆脱贫困。据政府的全国抽样调查资料,农村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1956/57年度54%,1967/68年度56.5%, 1977/78年度50.8%,1988/89年度28.4%。虽然农村贫民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其绝对数字并未减少,均为2亿多人。
农村贫困是困扰广大人民的严重问题,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主要向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倾斜,注意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中的—般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贫困问题愈显突出,印度政府和各界人士也逐渐认识到,农村贫民的大量存在,不仅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从70年代后期起,印度经济计划和政策的重点转向缓解农村贫困,并实施了—系列扶贫计划。主要有: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农村无地者就业保证计划,农村青年自营职业培训计划,农村妇女和儿童发展计划和干旱地区发展计划。这些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始于1979年,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大,并成为印度政府“六五”计划直至“八五”计划中扶贫部分中的中心内容。这个计划的目的是改善农村贫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率,主要通过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农村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农村贫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收入来源,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贫困线以上。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所需要的资金,分别由财政和贷款两方面解决。
印度“八五”计划中的扶贫计划,强调要因地制宜地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干旱地区发展小型灌溉工程,要通过村民委员会、合作社和其他民间组织促使广大人民参加扶贫计划,要进—步提高受益人的偿还能力,注意培养受益人的技术能力,注重“在册种姓”和“在册部落民”的受益比重。
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取得了较大成绩。据印度国家银行关于评估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扶贫效果的抽样调查(在10个县抽样调查1000户)得出的结论是: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缩小了贫困差距。在所调查的县份中,按平均计算,每个家庭增加的就业的数量为78日/人;平均每户增加的收入1372卢比,平均31%的受益家庭超过了贫困线。
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业合作社是印度政府实现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它的类型很多,主要的有农业信用、销售、耕种、牛奶、渔业、农产品加工、消费以及住宅合作社等。例如,经营生产资料供应的合作社向社员提供信贷、种子、化肥、农药等,销售合作社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合作社成员的农产品能在市场上以较高的价格售出。它们又分好几类,有的还从事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有的只销售某些特殊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棉花、烟草等,以减少风险,获得较多的利益。加工合作社主要从事蔗糖的加工、棉花及羊毛的加工和精纺以及稻谷和牛奶的加工等。印度农村也有从事工业生产的合作社,它们主要生产农业投入品和机械,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化肥生产合作社,其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20%。
印度的农业合作社有以下特点:(1)入社自愿,民主管理。理事会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多为5年,大会通常每年召开—次,审议合作社的工作;(2)民办官助。政府对合作社十分重视,在组织上和经济上给予支持,包括培训、补贴和资金援助,帮助合作社发展生产、加工、销售等事业;(3)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发展农村工业,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加工的利润丰厚,同时还得到政府的重点扶持。牛奶的收购、加工和分配系统也很有特色,在推进发展奶业的“白色革命”、提高人民营养水平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印度在发展合作社中也有—些问题。主要是:(1)基层合作社的规模小,力量薄弱,服务功能受到限制;(2)政府的行政干预比较多。政府—方面对合作社投资,同时又从合作社拿走—定的红利;据说,经济状况越好的合作社,受到政府的干预也越多,影响了农民办社的积极性;(3)地区之间以及社与社之间的差距很大,多数农产品不分级,加工深度不高,农民不能获得应有的利益。

⑺ 为何印度耕地面积世界大于中国而粮食年产不足中国一半

印度人的饮食习惯和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就是水稻和小麦,肉类食品以鸡肉为主,印度人的牛奶饮用量也是很大的。可以说印度人的饮食是非常简单的。

正是因为印度人的食谱之中很少有大量消耗粮食的肉类动物食品,所以印度的粮食才能在满足十几亿人的饮食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大量的出口粮食。

很多人都是这样解释印度和我们国家粮食消耗相差如此巨大的问题,但是我却认为这些饮食上的差距固然可以让印度人节省下大量的粮食,但是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以下几个。

第一,印度大量人口处于温饱线

印度和我们国家的人口相差无几但是却有近1/3的人口处于温饱线以下,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多少消费能力,自然更不会要求更多的肉类蛋白质因为他们没有钱购买这些食物。

他们不但没有合理的饮食结构而且有时候还要忍受一定程度的饥饿去售卖粮食,因为粮食是他们的唯一收入来源,所以他们就必须要节省出一大部分粮食用于商业贸易以换取现金。

印度有这么多穷人紧衣缩食自然就不愁没有粮食出口了,这和我们可以有天壤之别的。我们好多人家浪费的食物都够很多人吃的了,看来我们国家浪费的毛病该改改了。

第二,印度对农业投入不足

我们国家之所以有很高的粮食产量,是因为我们大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但是在印度自产的化肥是很少的,而进口的化肥对于印度农民来说价格又太高了。就连在我国十分廉价的农药和一些农业设备在印度都需要进口。

前一段时间印度的农民用可乐做杀虫剂杀虫,就是因为可乐比农药还要便宜,可见印度对于农业的投入该有多么不足了。连基本的农业生产物资都无法做到供给充足更何其他的农业设施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农民没有在土地上实现收入增长,没有较多的收益就只能减少土地的投入,如此的恶性循环袭来印度的农民怎么可能不贫穷呢?

对于农业投入不足带来的问题就是农民只能依靠微薄的土地收益去换取其他的生活物资,这也就造成了印度1/3人口处于饥饿但是却还大量出口粮食的问题。

第三印度的土地兼并导致粮食大量外流

由于印度的土地政策是和欧美一样的政策,这就导致大量的贫困农民脱离了土地到城市生活。这些集中起来的土地是归地主种植的,这些地主所生产的粮食自然不会是贫困的农民,因为他们即养不起食用粮食的牲畜更加不会是粮食的消费者。

这些粮食只能卖给城市人或是出口没有其他的销售渠道,这就造成了大量的饥民无粮果腹但是却大量出口粮食的现象。

印度粮食外流的问题引起的矛盾是很大的,我们看到印度有1400万高端人才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印度国内的农民之中却缺乏高端人才就连一些高级的技术人才都十分缺乏。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民谁还有多余的钱去学习技术呢?而没有技术就不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在城市这类人也只能沦为贫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是农业发展不充分带来的弊端。

农民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只能售卖自己活命的粮食,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们也要引以为戒,当农业发展处于停滞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农民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就是倾其所有读书到城市打工,起码温饱可以保证。要不然就只能持续地减少我们的生产资料投入,到最后有可能温饱都成问题。

⑻ 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为何印度能出口粮食

首先印度是一个非常适合种植水稻的国家,所以水稻种植的面积较大。印度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常年高温多雨,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种植。南方的平原辽阔,有利于大规模的水稻谷物种植类农业发展。土壤肥沃,有利于高品质水稻生长。

还有就是印度的工业化水平还不太高,印度民众大部分从事的还是农业方面的工作。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就必须通过出售自己的粮食。这恰恰表明当前的印度还是一个农业国,印度的生活水平还是非常低的。

⑼ 古代印度的封建制。

印度人没有历史。”这是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印度是文明古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可能是指印度历史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印度缺乏有正式文字记载的可信的历史,它的历史是同神话搅合在一起的;第二,印度历史上屡遭外族入侵,它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为外族征服的历史;第三,印度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只有神话无信史

印度古代有发达的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但史书奇少,根本没有像中国的《史记》和西方希罗多德的《历史》那样的历史典籍。印度人喜欢讲故事,提到历史,他们喜欢说:“从前有个国王……”,至于该国王的真实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在位时间等基本材料,几乎全无。幸存的极少的史书,几乎每一页都掺杂着大量的空想和传说,使人无法判断究竟是历史还是神话故事。被认为正宗的史书有两部,一部叫《诸王世系》,一部叫《大史》,但这两部书又都不可靠。
我国东晋高僧法显所着《佛国记》和唐朝高僧玄奘所着《大唐西域记》,不仅是研究印度佛教的重要文献,而且是研究古代印度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从这两部重要着作中,可以窥探出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封建制的确立 印度的封建制度萌芽于笈多王朝时期,在戒日帝国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并且最终得到确立。印度的土地在原则上归国王所有,故统称为“王田”。王田可由国王加以处分。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王田通常被划分为四个部分:“王田之内,大分为四:一充国用,祭祀粢盛;二以封建辅佐、宰臣;三赏聪睿、硕学、高才;四树福田,给诸异道”。①王田中的“国用”部分,即由国家直接征收田赋的土地。玄奘说这部分土地的收入是充作祭祀之用,这大概是指的主要用途,实际上中央政府的开支和王室的花费也都出自国有土地。第二部分土地,是作为禄田和食邑,国王用来封赐宰相和大臣的。玄奘说的“宰、牧、辅臣、庶官、僚佐,各有分地,自食封邑”,</FONT>②就是指这部分禄田而言。这就是说,印度在戒日帝国时期,上自封疆宰牧、辅佐大臣,下至一般官员和幕僚,都可以得到数量不等的食邑封赐。第三部分土地,是国王用来赏赐给具有聪明才智、学识高深的学者。这表明印度的封建帝王是重视封建知识分子的。第四部分土地,是国王用来分赠给不同的宗教团体,以求福德,故称为“福田”,实际上就是“教田”或“寺田”。由于帝王大量布施土地,使印度的婆罗门教祭司、佛教寺院和印度教神庙都拥有大量土地,成为封建的大土地所有者。</FONT>戒日王曾对教俗大贵族大量封赐土地,他颁发的铜牌赐地证书迄今已发现很多。根据已发现的631年戒日王赐地铜牌中说,国王查明一个婆罗门僧侣,利用“伪造的敕令”占有苏马昆达卡村(在士拉瓦斯塔省昆达丹那县)。国王毁掉了这个伪造的铜牌,“没收了他的村庄”。可是戒日王又把这个村庄按原来的边界施舍给另外两个婆罗门僧侣:一个是出身于瓦尔那族、属于娑摩吠陀派的僧侣瓦塔斯瓦明;另一个是出身于吠舍奴弗利达族、属于梨俱吠陀派的僧侣西瓦提帕斯瓦明。戒日王的敕令中说,这次土地施舍“并附有获得村民的土地税,以及诸侯家族能要求的一切收入的权利,作为脱离县管辖的部分而免除一切义务,并附有传给子孙的权利,直至天长地久。”①从戒日王这份赐地文书中可以看出:土地封赐具有永久性,成为领受者自由支配的世袭财产;这样封地和赐地脱离政府的行政管辖,成为教俗封建主享有特权的独立王国。由于戒日王以及其他帝王的封赐,到7世纪时,许多寺院和庙宇都成为占有大量土地的封建主。例如,王舍城的着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受到“国王钦重,舍百余邑充其供养,邑二百户,日进粳米、酥乳数百石。”②国王封赐和布施的土地都是以“邑”为单位。印度的社会是以村社为基层组织,一邑基本上就是一个村社;村社大小不等,邑的户数多寡不同,每邑一般为200户。那烂陀寺拥有土地之广和佃户之多,由此可见一斑。</FONT></FONT>封建依附农民和租税 戒日王的土地封赐和布施与村社农民转化为依附农民同时发生。分封和赏赐的土地都是由村社农民耕种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随着土地占有权的转移,同时转换主人。他们必须向新的封建主缴纳地租和赋税,甚至还要服各种劳役。戒日王以及其他帝王封赐给教俗贵族的“邑”、“封邑”、“食邑”,就包括村社的农户和农民。封建经济的关键不在于土地多寡,而在于耕种这些土地的农民的数量;这些租佃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作为土地的附属物,为封建主生产地租和赋税,并提供各种劳役。根据已有的资料看,戒日王一次分封和布施就是百邑或80邑,几万户农民随着国王的封赐变成封建依附农民。仅那烂陀寺一处就拥有200多邑,剥削农民在4万户以上。戒日帝国时期封建剥削的主要形式是实物地租。农民负担的租税占多大比重,官府并无明文规定。据《大唐西域记》载:戒日王时期“赋敛轻薄,徭税俭省。各安世业,俱佃口分。假种王田,六税其一。”①照玄奘的说法,农民有口分田,可养家糊口,承担的赋税徭役均不太重,租种王田的要缴纳土地总产量的六分之一作为实物地租。7世纪后期唐释义净访印求法,历时20余年,游历30余国。他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提到印度的地租率。他说租种佛教寺院土地的农民,由寺院供应耕牛的,地租率是“六分抽一”。②所述情况与玄奘相同。</FONT></FONT>农民负担除地租之外还有其他的实物贡纳、“货币税和可能实行的其他税”,而“诸侯家族能要求的一切”费用③,都要由农民承担。除实物和货币负担外,印度农民也还有一定的劳役负担,为教俗封建主从事各种杂务劳动,例如,修缮房屋,洒扫庭除等。印度政府也常利用农民劳动力修建宫室屋宇、建筑道路桥梁、兴修水利工程等,不过玄奘说:“国家营建,不虚劳役,据其成功,酬之价值。”</FONT>④国家营建,不白白使役劳力,根据工作完成情况给以报酬,这就不能算作官府征派的徭役了。玄奘说戒日王时期的印度“赋敛轻薄,徭税俭省”</FONT>⑤,看来是有一定根据的。</FONT>种姓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印度社会从笈多王朝开始向封建制过渡,到7世纪前半期戒日帝国时期封建制度基本确立,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的社会变革。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关系的形成,种姓制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四种姓中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高级种姓,仍然保持着他们的统治阶级地位。他们从历代君主那里得到大量的土地封赐,占有定居在这些土地上数以万计的农户,对他们实行租税剥削、司法审判和超经济强制。吠舍种姓原为从事农、牧、商业的平民集团。随着封建制的形成,从事农牧业的居民逐渐沦为依附农民,与原来的首陀罗农民地位接近。戒日帝国时期的吠舍种姓,专指从事商业的居民,根本不包括农民在内。首陀罗种姓原为雅利安人征服的土着居民,主要从事各种手工业劳动,还有的从事农牧业和渔猎生产,社会地位低下,其中有的就是奴隶。7世纪时,首陀罗中的分成制农民和租佃农民逐渐转化为封建依附农民,而吠舍种姓下层村社自由农民地位下降,也沦为租佃王田和僧俗贵族土地的依附农民,这两种来源的依附农民逐渐融合,形成新的首陀罗种姓。所以戒日帝国时期的首陀罗种姓是专指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封建依附农民而言。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也谈到了戒日帝国时期印度种姓制度。他说:“若夫种姓,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舍,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①玄奘在这里明确指出,吠舍就是商人和高利贷者;戍陀罗(即首陀罗)就是奋力耕种土地、种植庄稼的农民。原先首陀罗中的手工业者大都下降到其余“杂姓”之中。</FONT>在中古时期,印度的种姓制度更加复杂。在四种姓之外,按照行业组成各种“阇提”(梵语jati)。阇提内部职业世袭,设管理机构监督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违章者要受到惩罚,直至被剥夺受保护的权利。阇提之间互相隔绝,不准通婚。随着手工业分工的加细,各种手工业阇提的数目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全被组织于阇提之中,处于封建主的统治之下。印度种姓的发展,与生产提高和分工加强有关。但种姓间的分割与隔绝又是生产发展不够充分的表现,成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的基本障碍。早期封建经济的发展状况 封建关系的形成,使部分村社农民随着土地的封赐变成依附农民。但印度的封建农业照例在村社的基础上进行,仍然是一家一户小生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象西欧那样形成农奴制的封建庄园。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看,戒日帝国时期印度的大部分地方都呈现富庶繁荣景象。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水利灌溉设施也有扩建。农作物种类繁多,农产品的产量也相当可观。玄奘提到恒河中下游地区,盛产水稻,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比较完备,水车被广泛利用。印度西北部盛产小麦和甘蔗。水稻和小麦是印度的主要农作物;稻米和麦粉是印度人的主食。此外还有豆类作物和油料作物。蔬菜和水果种类繁多。玄奘列举的蔬菜有姜、芥、瓜、葫芦、荤陀菜等,葱、蒜稀少,也不多吃。果品种类更多,难以列举,为世人所珍重的主要有所谓庵没罗果、庵弭罗果、末杜迦果等十余种;石榴、柑桔,诸国普遍种植;梨、桃、杏、葡萄等果品,也在许多国家广为种植。印度的经济作物主要是甘蔗、靛蓝、棉花、香料等。印度人的日常食品有乳、酪、膏、酥、沙糖、石蜜、芥子油、各种饼等。①玄奘说印度到处都呈现“稼穑殷盛”、“花果繁茂”的景象。</FONT>中古时期,印度的棉纺织业最为着名,产品行销国内外。中印度秣兔罗国(今北方邦马图拉城)是印度棉纺织业的中心之一,玄奘曾提到这里盛产细花布。②毛纺织业也有发展,玄奘说北印度的乌仗那国人多穿白色细毛布衣服,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人也穿的是毛布和白细毛布。</FONT>①除此之外,玄奘还提到有人穿着“憍奢耶衣”(即野蚕丝衣)和“菆摩衣”(即麻布类的衣服)。由此可见,7世纪时印度纺织业的部门是很多的。</FONT>金属冶炼和武器制造的手工业也很发达。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还谈到印度的很多矿产,涉及必须经过冶炼的金属矿产有金、银、黄铜、紫铜、赤铜、铁等。提到出产金属矿产的国家不下12个。其中以北印度的磔迦国、屈露多国,中印度的秣兔罗国、尼波罗国最为着名。玄奘特别提到在北部大雪山中有个苏伐剌拿瞿■罗国出产上品黄金,故叫“金氏国”。②玄奘曾提到用黄金、白银和水晶铸成劫比他国大寺院三个宝阶的事。在锻冶金属基础上的武器制造也是很出色的。印度人制造的锋锐武器有刀、剑、斧、戈、矛、戟、弓箭等,防御武器有甲胄和盾牌。用金、银、铜、铁制造的器皿,在印度也很多。他们也用金、银制造各种装饰品,或铸造各种神像。</FONT>印度社会的基础是村社制度。村社的自给自足性很强。商品交换不占重要地位。但是印度的国内外贸易也还具有一定规模。玄奘说,金、银、黄铜、白玉、火珠,是本地所产,积存数量很多。奇珍异宝,种类名称都不同,从海口输入,来交换商品。但是在做买卖时,用金钱、银钱、贝珠、小珠作为交换手段。③贵金属交换和奇珍异宝交易在印度的国内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戒日帝国首都曲女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扼水陆交通之便,商业贸易也很繁盛。玄奘说:“异方奇货多集于此,居人丰乐,家室富饶”。</FONT>④恒河中游在曲女城和华氏城之间的一座古城叫波罗痆斯(今瓦腊纳西,又名贝拿勒斯)也是一个商业中心,利用恒河的交通方便,成为奇珍异货的集散地。“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室盈奇货”。</FONT>①华氏城以东的恒河下游地区,在戒日帝国时期经济上出现衰落状况。例如毗舍离、华氏城、王舍城等一些历史名城,人口减少,经济萧条,或许与富庶的农业地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有关。曲女城以西地区主要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是坦尼沙城,是普西亚布蒂王朝的发祥地。玄奘说萨他泥湿伐罗国的都城坦尼沙城“家室富饶,竞为奢侈,深娴幻术,高尚异能,多逐利,少务农,诸方奇货,多聚其国。”</FONT>②坦尼沙城处于恒河和朱木拿河的上游地区,是印度东西南北交通的要冲,北印度出产的金银,四方的奇珍异宝都汇集于此,然后转销国内外。所以坦尼沙城的商人多于农民,家室富足,争相奢侈。坦尼沙是印度内地商业城的典型。</FONT>

⑽ 印度的绿色革命是什么 急!急!急!

所谓“绿色革命”指的是以推广高产良种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改良.所涉及的范围基本上是几种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小麦和稻谷.

印度的绿色革命是指在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10多年的时间中,印度农业所发生的一场以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农业技术革命,从而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这场绿色革命是以1966年引进墨西哥高产小麦品种为开始标志的.这场技术革命的显着特点,是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粮食自给为主要目标;以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合理实施农田灌溉、正确使用化学肥料、鼓励采用农业机械、及时防治病虫杂草为主要技术支撑;以增加农业信贷、完善乡村公路网络、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实现农村电气化为主要经济投人;以国家的优惠政策(如价格政策,土地政策等)和政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为基本保障体系.

在这场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有三个:推广以科学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业投入和改善配套服务,如强化在水利、能源、种籽、化肥和信贷方面的支持力度;实施刺激并保持农业生产和消费的配套公共政策,如决定对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由国营粮食公司进行收购和储存.从1966年度到1976年度,印度粮食总产量从7235万吨增至12103万吨,增幅达67.28%.从1977年起,印度基本停止了粮食进口,并一直保有2000万吨的储备粮.1978年以后,印度连续三年成为粮食净出口国,尽管净出口额很少.1987年印度遭受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由于政府掌握的储备粮达到2360万吨,虽然当年因粮食配售和赈灾用去了2200万吨储备粮,但在补进收购的粮食后,到1988年初政府仍保有1401万吨储备粮。1991年初,印度储备粮再次回升到1910万吨.

经过若干年的实践,虽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总的看来,“绿色革命”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产良种得到大范围的推广,粮食单产有了较大的提高.印度于1963年从墨西哥引进小麦高产良种,1965年从菲律宾引进稻谷高产良种,自196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推广,此后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80年代初,小麦的良种推广率已超过70%,稻谷也超过40%,再结合其他措施,粮食单产有了明显提高,成为总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2. 灌溉面积显着扩大.1950年全国总灌溉面积为2085万公顷,到1989年增至430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也由15.8%上升到25.5%在新增的灌溉面积中,“绿色革命”开展前的16年占25%,而此后的23年却占了75%.灌溉面积的扩大对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发挥了很大作用.

  3. 化肥施用量大幅度提高.“绿色革命”后,印度从国外引进设备,兴建了一批大中型化肥厂,化肥总产量(按有效成份计)由1966年的35万吨激增至1990年的860万吨,24年内增幅达23.5倍.此外,每年还要进口一部分.为了鼓励农民使用化肥,政府对价格实行了补贴.于是全国化肥施用量大幅度上升,1950年每公顷耕地平均仅施用0.25千克,1990 年则达到68.7千克,其中主要是近20年增长的.

  4. 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一定进展.平均每1万公顷耕地分摊的农用拖拉机在1951年仅0.7台,1966年仅增至3.4台,而到1989年已达到55.0台.其他农业机械和农用电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上述各项成果最终归结于粮食生产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农产品的商品率也得到提高.

以上可见,“绿色革命”以后,粮食生产发展速度的确加快了.应该看到,在50年代农业生产原有基数低,又带有恢复性质,增产相对较易.而70~80年代农业生产水平已经较高,再加上农业中常见的“肥力递减”或“报酬递减”的现象,能取得更高速度的发展确属不易.还值得注意的是,“绿色革命”前产量的增长主要靠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提高幅度不大,而此后则转为以提高单产为主要增产途径.通过“绿色革命”,印度小麦、稻谷的合计人均产量由1962~1966年间的每年130千克增加到1986~1990年间的183千克,而政府收购的商品粮则有更大的增长.

阅读全文

与印度如何控制农田从农民手中收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军区有多少人 浏览:301
印尼211商务签证多少钱办理 浏览:362
中国为什么还在进口海鲜 浏览:999
越南语到底有多少个辅音 浏览:203
伊朗为什么和美国关系好 浏览:14
踢足球的英国人口多少 浏览:191
中国的直线距离是多少公里 浏览:924
意大利语学什么书好 浏览:873
伊朗退出伊核协定意味着什么 浏览:676
在越南做外卖多少钱一单 浏览:225
越南1月气温多少 浏览:547
5月27日有哪些中国明星生日 浏览:822
中国国旗设计原稿设计者是哪个 浏览:393
印尼拿督是什么职位 浏览:394
意大利国家队都穿什么运动品牌 浏览:739
印度人如何在中国开个淘宝店 浏览:539
越南客户清关需要哪些资料 浏览:252
印尼苏门答腊地震什么时候 浏览:392
金石头在中国的哪里 浏览:753
中国和印度尺子长度尺寸差多少 浏览: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