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奥里萨邦有哪些舞蹈
印度奥里萨邦的舞蹈有:
丹达那塔舞
奥里萨的丹达那塔舞,也称丹达伽查舞,是该邦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由于要进行仪式服务活动,成立了一个汇集舞蹈、音乐、宗教戏剧、社会部门和世界兄弟协会的丹达那塔组织。丹达那塔舞主要表现的是崇拜湿婆神,这种戏剧形式倡导信奉不同正掘哲学教义、不同政治信念和不同观点的人们之间和平共处。
甘塔帕塔舞
在印历1月的整个月里,奥里萨的村庄街道回响着甘塔(黄铜锣)的声音。甘塔帕塔舞者踩着高跷,边敲甘塔铜锣,边跳着奇特的舞蹈。在奥里萨,该舞与母神崇拜密切相关。母神的名称有许多个,如佛母、希望女神等等。人们在到各个寺庙单独供奉神像的时候,通常两至四个一组,其中一人把自己打扮成女性的样子。
舞者把用鲜花、朱砂、檀香木的贴饰以及彩色线带装饰的圣瓶顶在头上,不用双手扶住头上的圣瓶,舞者随着舞蹈动作,以罕见的技巧,表演多种瑜伽姿势。朵尔鼓和甘塔铜锣是伴舞乐器,演奏时会产生奇异的旋律,来控制舞蹈的节拍。还有一些小型的集会和华丽的礼拜女神的庆典活动,也伴有音乐舞蹈表演。
柯拉柯鲁尼舞
柯拉人天生是游牧之民。柯拉柯鲁尼舞须两人参加,一个是柯拉,另一个是柯鲁尼(部落的一位女性)。柯拉演奏一种特殊的弦乐器古都克,他靠手指来弹拨弓弦,产生特殊的音乐旋律。他一边和柯鲁尼跳舞,一边歌唱。柯鲁尼双脚摇动,舞蹈节奏非常快,有采用半蹲姿势的欢快动作。歌曲非常特殊,俗称为柯拉-柯鲁尼吉塔,爱情和幽默为其主要内容。这种舞蹈正在衰落,现在专业的亚塔团队以及其他群体的演艺人员正在传承这一舞蹈的形式。
达萨卡西亚舞
达萨卡西亚舞是一种富有色彩和非常受人欢迎的表演形式,由两位演员表演,一位是歌手,另一位是伴舞者。是一种礼仪性和世俗性的表演。开场的表演是合唱由地方诗人写成的祈祷诗。表演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冗长的表演段落,其史诗情节的演出表现出男子的阳刚气概,它的音乐形式是奥里萨南部甘贾姆地区富有特色的曲调。语言的重读、带注解音节的停顿、刻板的发音中,清楚地表明其中混入了南方奥里亚语方言。
达尔克亥舞
达尔克亥舞是奥里萨西部流行的一种民俗舞蹈。它来源于都瑟瑞赫,这种表演形式在其它节日中非常流行。达尔克亥舞主要由宾哈尔、库达、莫尔哈、萨马以及其他一些部落的年轻女子参与,男人则充当她们的鼓手和乐手。这种舞蹈伴随有民俗音乐,演奏的乐器有朵尔鼓、尼萨(一种大铁鼓)、塔姆克(一种极小的边鼓)、塔萨(一种边鼓)和马合瑞。
人们最熟悉的是达尔克亥舞表演开始和结束时所说的话语,通常被借用于向姑娘求爱时的说辞。茹阿达和克里希那神的爱情故事、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情节以及自然风光的描述通常都通过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有时,表演者围成几个同心圆圈按照顺时针和反时针方向跳舞。女人通常穿着富丽的桑巴普尔莎丽,双肩披着围巾,围巾的两端持握于双手之中。
哈努伽瓦舞
哈努伽瓦舞是一种在桑巴普尔地区非常流行的戏剧表演形式。它除了其它一些有特色的表演之外,最扣人心弦的是坎萨在王国街道中骑坐在大象上,忽然从高高的坐骑上跌下而死的表演,表演精彩准确,每样道具都制作得非常精美。这个舞蹈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团结、团队精神以及天下大同的手足情谊这一主题通过戏剧化形式表现了出来。
❷ 古印度的舞蹈充满怎样的神话色彩
印度是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国家,舞蹈也不例外。舞蹈在印度被认为是神的创造物,舞蹈者的惟一目的是为了取悦于神。它的原始形式,大约起源于古代祭祀典礼时人们的手舞足蹈,一方面向神表示虔诚,一方面向神表达祈求,例如求雨、求丰收、求平安等等,它也是人们欢乐情绪的一种动态的流露。
印度的音乐、舞蹈之神——湿婆。舞蹈在印度既是娱乐又是劝善的艺术形式。有关舞蹈的产生,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远古时,在两个时代更换交替之际,凡人染上了种种恶习。于是人们祈求梵天赐给人间一种玩具,它不但可看,而且可听,这样便可把凡人的兴趣从恶习中吸引开。梵天答应了,他闭目静思,最后决定给凡人第五部吠陀,那就是“戏剧吠陀”。这部吠陀中包含了人世所有道德的精华。另一个大神湿婆在这一戏剧中使用了自己的舞蹈艺术,因此他被尊为“舞蹈之王”。
在印度演出舞蹈时,台前往往要放一尊有四只手的“舞蹈之王”湿婆的神像。至今,这个习俗还在流传。他的右上手拿着一面达莫如鼓,象征着创造,有的说象征各种声音;他的右下手象征神的保护和祝福;他的左上手持燃烧的火焰,象征着他可以毁灭他所创造的一切,有的人说它象征谬误的毁灭舞神湿婆踩着无知的侏儒阿修罗,他上面的一双手拿着小鼓,拍打出创造宇宙的节奏,而下面的一双手则赐福给他的信徒。这个男性躯干呈典型的跳舞仪式。后人据此画了舞者素描。和真理的传播;左下手像象鼻那样垂向抬起的脚,象征着不受一切羁绊的自由;右脚踩住一个魔鬼,这个魔鬼名叫莫亚拉卡,象征着善征服恶;左脚上抬,象征着超脱尘世,向上升腾。舞神周围的圆周装饰,象征着怀抱人们的大自然。这尊舞王之像形象地启示了印度舞蹈的宗旨。
印度舞蹈有四大流派,它们是:婆罗多舞、卡塔卡利舞、曼尼普利舞和卡塔克舞。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是婆罗多舞。这种舞蹈最初是在印度教庙宇里跳的。那时每个大庙里都有一些“戴舞达西”,意为“神的女仆人”。这些人从小就被送进庙里,一辈子不结婚,惟一的“神圣使命”是给神献舞,使神高兴。后来这些舞蹈逐渐流传到庙外。
古代印度舞蹈题材广泛,有宗教、神话传说、宫廷佚事、以及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题材。宗教题材多取自《吠陀》。举行宗教仪式时,经常伴以舞蹈。寺庙里专门传授舞蹈技艺的女演员叫“提婆达西”。印度人家喻户晓的两大史诗,更是常常用来作舞蹈表演的题材。舞蹈家用其优美的动作,颂扬英雄人物,表明正义、善良必将战胜邪恶的思想。
舞蹈人像
❸ 着名的印度民间舞蹈介绍
着名的印度民间舞蹈介绍
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它没有国家地域的界限,能够沟通世界各国,因此是最社会化、最国际化的舞蹈。下面是我整理的着名的印度民间舞蹈介绍,欢迎大家查看。
【印度舞简介】
印度除古典舞蹈外,各地还有许多着名的民间舞蹈。印度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在古典文献《夜柔吠陀》和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中都有记载。有些是属于宗教性的,有些是属于季节性的等等,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深受群众欢迎,所以有些民间舞蹈能够世代相传。现择要分述如下:
【彭戈拉舞】
彭戈拉舞,是旁遮普人在丰收季节跳的一种庆丰收舞。舞者不拘老幼,任何人都可参加。只要有块空地,一群人聚在一起,敲起鼓,便可跳起来。开始是沿圆圈跳,新来者可随时加入,而不会打断舞蹈的连续性。鼓手站在场地中央,舞者围着鼓手转圈。鼓者击一会儿鼓,便把鼓槌向上举起,跳舞的人看到举起的鼓槌,便加速步伐,越跳越快,全身也随着快速抖动,并且一只脚着地,举起双手,不断跳跃转圈。跳到**时,他们双手击掌,不时发出“巴莱!巴莱!”或“嗬!嗬”的喊叫声。喊声异常威武雄壮,舞蹈欢乐活泼,跳的人常常氏此燃乐而忘形,看的人也往往手舞足蹈。**过后,就变为慢步舞,随着悦耳的音乐,用一只脚缓缓地跳。这时其中一个人突然用手蒙住左耳,唱支歌,大家又立刻像起初那样狂舞起来。如此快慢相间,反复几次,跳的时间可长达几个小时。熟练的彭戈拉舞演员甚至能做出十分复杂的杂技动作,例如躯干接近地面,脊柱后仰或者一个跳舞者站在他的肩膀上,他则屈膝跪着跳舞。由于彭戈拉舞没有严格的规则,它给人们一种新鲜、自然和充满活力的印象。这种舞的动作明确无误地体现了旁遮普邦人的男子汉气概。
彭戈拉舞有几种,其中主要有鲁迪舞、秋莫尔舞、纠格尼舞等等,彼此略有区别。这种舞技巧高超,队形多变,无矫揉造作之感。用音乐和手鼓伴奏,旋律优美,和谐有致,而且自然感人。
舞者的服饰是头上缠时髦的头巾,下身围条漂亮的围裤,上身穿一件丝织宽衣,衣上染着蓝或深红颜色,绚丽夺目。脚上系有脚铃,舞者足部的动作熟练,伴随着音乐、手鼓和脚铃有节奏的`响声,生动地表现出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那愉快的曲调和灵巧、优美的舞姿,以及那丰富的表情,体现了印度人民战胜自然,获得丰收的决心与乐观精神。
【格塔舞】
格塔舞,是旁遮普邦最古老的舞蹈。“格塔”的意思是击掌。从前跳格塔舞是为了取悦天神。今天在人们结婚等喜庆活动时也跳这种舞蹈。
格塔舞非常简单,然而舞姿动人。这种舞通常是在月夜跳,舞者先围成一圈,然后随着急促的鼓点,逐步把圆圈扩大。这时,有三四个人走到圆圈中央开始起舞。他们边跳边唱,起着领唱作用。他们唱的歌叫塔拜或巴德,每次唱到最后一句时,其他人一边拍手,一边重复唱一次,如此反复,直到结束。
格塔舞一般是妇女跳的舞蹈,男子也可以跳,但是要和妇女分开,另外围成一圈。只有庆祝结婚时,男女才可以共舞。
【秋莫尔舞】
秋莫尔舞(即狂舞),是男子跳的一种舞蹈。虽然不像彭戈拉舞那么着名,但在旁遮普的广大农村也很盛行。因 为它是与农业节日有关的舞蹈。这种舞蹈任何时候都可以跳。它和格塔舞类似,跳时先围成圆圈,在鼓声伴奏下,有时男子每人各持一短棒,相互有节奏地敲击,转圈跳舞。跳秋莫尔舞的人,头上要系一种带缨络的华丽头巾,穿白色圆领长衫,披各色布单,布单两头系在左腰,色泽鲜艳的宽边下衣一直笼到脚面,脚穿软鞋。秋莫尔舞十分优美动人,一跳就是三四个小时。
另外,喀喀舞、鲁递舞等,都是盛行的女子舞扒枯蹈。
【波瓦依舞】
波瓦依舞,是古吉拉特邦的一种着名民间舞剧、形式很特殊,舞中有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与歌舞剧相似。歼虚角色全由男子扮演,观众也全是男的。
表演波瓦依舞剧是袍吉格族、纳耶格族和迪拉格尔族的祖传职业,他们组成歌舞剧团,串乡走村,四处巡回演出。尤其在九夜节时,一定要表演皮瓦依舞,以迎接波瓦依神母(即难近母),这就是舞剧名字的由来。
这种舞剧没有舞台,在露天广场或庙宇的庭院内演出。不过演出时,需要在庭院或广场里放一个难近母神像,并在像前点盏油灯。演出常常从头天晚上持续到第二天清晨。每一个波瓦依舞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个斯旺格,每个斯旺格有一两个角色,表演某一个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或社会人物。舞剧中往往夹杂一些讽刺性的笑话,用以达到某种揶揄目的,很有意思,深受人们的欢迎。
格尔巴舞属于敬神舞,是古吉拉特·邦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它有两种形式,即“格尔巴”和“格尔比”。格尔巴舞是女子跳的,格尔比舞是男子跳的。
妇女跳格尔巴舞时,把点着灯的陶罐或某种农作物的青苗放在舞场中央,然后围成圆圈,头顶带孔点灯的陶罐,在伴唱声中,尽情舞蹈,以表示对大地母亲祈祷。此舞别具一格,由于头顶带孔点灯的陶罐,随着身体的摆动发出闪烁的灯光,如同钻石一样美丽,灯光照出的影子也特别好看。过九夜节时,妇女们尤其喜欢跳格尔巴舞。美丽的姑娘们头顶点灯的陶罐,成群结队地跳着舞前往各家,邀请大家前来参加跳舞。连续九天的节日期间,处处是舞蹈,家家有歌声。除了敬神性的节日,如在克里希纳降生节、罗摩诞生节外,其他一些节日也可跳这种舞蹈。春节、姑娘节、寡妇节等节日,也跳格尔巴舞。
【格尔比舞】
格尔比舞是在九夜节时,男子们为纪念难近母神而跳的一种舞蹈。其他时间一般不跳这种舞。舞场的布置和跳法,同女子跳的格尔巴舞一样,只是男子跳舞时,头上不顶陶罐。跳格尔比舞的人,上身裸露或穿带花边的古式长衫,下身穿一条拉贾斯坦式的裤子。
【拉斯舞】
拉斯舞,是古吉拉特邦另一种着名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这是一种男女混合舞,有三种形式,即登得·拉斯格(棍子舞)、达尔·拉斯格(击掌舞)、拉黑德· 拉斯格(表演舞)。登德·拉斯格舞(棍子舞)在北印度尤为流行。在秋月节时,处处都可以看到跳这种舞的场面,其他节日时也有跳这种舞蹈。从前,拉斯舞只是表演黑天神的生平事迹,只唱与黑天神有关的歌曲,今天歌词内容有了变化,也可唱其他歌曲。跳拉斯舞时,服饰打扮没有一定之规,一般女的穿宽上衣和裙子,男的穿长衫或瘦腿裤,有时要有一个演员打扮成黑天神的模样。
;❹ 印度四大古典舞蹈
印度四大古典舞蹈
众所周知,代表印度舞蹈文化的、能够表现印度舞蹈文化精髓的、优美庄重的,是印度古典舞蹈,而不是印度的古典舞蹈。印度古典舞蹈主要有四个派别:
婆罗多舞
婆罗多舞是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这种舞蹈多用于颂神和祭祀,最初是在印度教庙宇里表演,表演者是女子。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传到庙外。
婆罗多舞讲究音调、节拍和表情的和谐统一,尤其是手语变化莫测,令人回味无穷。这种舞一般由1名演员独舞,台侧有另外5人协助演出。这种舞蹈共分6段,第一段叫“阿拉瑞普”,是全舞的序曲,有祈愿整个舞蹈取得成功之意,用唱词伴舞。第二段叫做“贾提斯瓦拉”,意思是“步伐和音调”。这时开始有音乐伴奏,舞蹈正式进入情节。第三段叫“沙达姆”,意即“述说”。第四段叫“瓦尔纳姆”,意思是“叙事”,这是全舞的'重心和高潮,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第五段叫“巴得姆”,意为“表现”。第六段叫“提拉姆”,意为“结尾”。
卡塔卡利舞
卡塔卡利舞流行于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一带,内容多取自两大史诗和往世书。这种流派的舞蹈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是演员的面部浓妆艳抹,远胜于中国的京剧。他们的脸谱是用米糊、绿叶、颜料、油烟和白纸为原料绘制而成。每次化妆都有专业化妆师制作,演员要平躺于地上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因而,演员一上场,从其面部化妆即可分出谁是英雄,谁是魔鬼。
卡塔卡利舞具有极浓的乡土气息。演出也不受场地限制,有一块空地就行,人们只要听到开演前的震天鼓声,就会循声而来,然后席地而坐,一看就是一个通宵。
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是流行于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的一种舞蹈。它起源于一些以讲述两大史诗糊口吃饭的民间艺人的表演。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卡塔克舞有幸被引入王宫,受到王公贵族的喜爱。卡塔克舞十分讲究舞步缓疾的变化。演员跳舞时,脚上系有小铜铃。随舞蹈节奏的变化,铜铃时而响声大作,犹如千军万马奔腾;时而又只有一两个铜铃作响,恰似轻声细语。所以舞蹈演员要有极高的脚下功夫才行。
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源于印度东北曼尼普尔地区的民间舞蹈。关于这种舞蹈的传说很多,有的说,它是印度教大神湿婆和雪山女神创造的舞蹈;有的说,它是克里希纳神和拉达谈情说爱时创造的舞蹈;也有的说,古代曼尼普尔地区的一位国王梦见一种优美的舞蹈,于是教其女儿学会此舞,随后便流传民间。
❺ 印度舞蹈有哪些
印度舞种类繁多,大致分为古典舞、民间舞和宝莱坞舞蹈(电影舞蹈)。按照受众分,古典舞在当代属于精英艺术,民间舞和宝莱坞舞蹈则偏向于大众娱乐。
从地区角度看,印度古典舞蹈可分为北印度舞蹈、南印度舞蹈、东印度舞蹈和东北印度舞蹈。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罗多舞、库契普迪舞和格塔克里舞,东印度舞蹈为奥迪西舞,东北印度舞主要有萨提利亚舞和曼尼普利舞。北印度舞的音乐为Hinstani,南印度舞蹈则采用了Carnatic音乐,两种音乐节奏和旋律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跳Kathak时,腿须笔直,身体曲线始终保持流线型,这种舞蹈讲究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手部动作,结合华丽的服饰和化妆,通过肢体语言而非音乐来演唱来传情达意;而跳BharataNatyam时,腿可弯曲,身体幅度变化很大,更具欣赏性。 印度舞古典舞是表演给神看的舞蹈, 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古典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借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古典舞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❻ 印度舞蹈天竺少女指的是什么印度舞蹈有什么特点
印度舞蹈的一种,印度的舞蹈历史悠久,正像宗教一样,舞蹈的产生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而且越传越玄。不过,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印度的舞蹈源于古时候人们对神的崇拜。由于人们为了取悦于神,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祭祀礼仪,天长日久,祭礼活动逐渐定型,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衍生出舞蹈。在印度,不管在寺庙中,还是在工艺品店,一个十分常见的神像就是舞神。他是印度教中的大神湿婆,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每当有舞蹈演出时,湿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这尊舞蹈中的湿婆神像不仅做工精妙,而且寓意深刻。神像采用的是站姿,正在翩翩起舞。右上手拿一鼓,象征创造各种声音;右下手象征保护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烧之火,象征可以毁灭一切;左下手斜向下垂,与抬起的左脚相对,象征自由;右脚下踏一魔鬼,象征善战胜恶;左脚上抬,象征超凡脱俗,升腾不息;周围装饰,则是象征养育人类的自然世界。如此一幅舞神形像,不仅其舞姿优美动人,引人人胜,其举手投足间的深刻寓意更是充分体现了印度舞蹈的丰富内涵。从地区角度看,印度舞蹈可分为北印度舞蹈和南印度舞蹈两类。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罗多舞和格塔克里舞。
❼ 求印度舞的名字
《摇滚婆罗多》
也给你一些素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度舞蹈 -- 婆罗多舞
印度南部婆罗多舞,印度六大古典舞蹈之一,是南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学者们认为婆罗多一词是由梵文"表情"(BHAVA),"曲调"(RAGA),"节奏"(TALA),三个字的字头组成,因此婆罗多舞可解释为"表情,曲调,节奏"三者巧妙结合的艺术。早期的婆罗多舞,叫"达西阿塔姆"尘镇(DASI ATTAM),因为表演者是寺庙里被称为神的侍女的"黛维达西"(DEVADASI)。每逢宗教节日,他们在神像前或在祭祀的行列里边舞边行,因此婆罗多舞是完全根植于印度教的土壤之中的。18世纪后,婆罗多舞进入宫廷,经宫廷四位音乐舞蹈大师的加工提炼,逐步形成了目前婆罗多舞的程式。
婆罗多舞动作刚劲有力,棱角鲜明,舞蹈造型如同许许多多变换莫测的几何图案,速度快,难度大,要求演员手,眼,身,法,步的严密配合,讲究面部表情,喜怒哀乐的顺息变化。可以说印度传统文化中一切好的东西都已集中在婆罗多舞蹈之中。
一场完整的婆罗多舞蹈晚会,通常只由一名女演员表演,至少包括六个舞段:
1. 阿拉瑞普(ALARIPPU)这是一段纯舞蹈。表示对神的祈祷和碰手对观众的致意。演员的动做由眼、颈、肩开始,然后展开到手臂和全身,动作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像花儿一样逐渐开放;
2. 贾迪斯瓦拉姆(JATISWARAM)这时一段较阿拉瑞普更为复杂的纯舞蹈段落。由"贾迪"和"斯瓦拉姆"两部分组成。"贾迪"是按照鼓的固定节拍舞蹈,"斯瓦拉姆"则要和着歌唱家用音符唱的曲调起舞 ,整个舞蹈由5-6个不同的组合构成;
3.萨布拉姆(SHABDAM)这是一段通常用以赞颂神或某国王事迹的舞段。音乐伴奏除乐器和鼓外,还必须用泰鲁古或泰米尔与吟诵歌词,演员则用简单的手语和面部表情叙述歌词的内容,从这一段开始,演员将开始向观众介绍婆罗多舞的表演技巧;
4.瓦尔纳姆(VARNAM)这段舞蹈在婆罗多的专场演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婆罗多舞蹈中动作最复杂、感染力最强的舞段,是整个晚会的支柱。演员要靠不断变化的表情及手语介绍故事的全部情节派吵粗,还要戏剧性地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而在每段戏剧表演之间还需穿插高水平的纯舞蹈片段,因此,这是婆罗多舞蹈中最为生动多彩的片断。演员大都要在这段舞蹈上精心制作并全力以赴;
5.巴达姆(PADAM)这是婆罗多舞蹈中较为抒情的舞段,通常把重点放在"情"和表演上。舞蹈有一段对神的赞歌伴唱,通过表演者的手语和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肢体动作表现歌词的含意;
6.提拉那(TILLANA)这是婆罗多晚会的压台戏,在这段纯舞蹈中,要求演员必须将技巧、速度、激情推向高潮,要一气呵成,在闪电般的速度中辉煌地结束。
❽ 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是什么舞
印度舞蹈有四大流派,它们是:婆罗多舞、卡塔卡利舞、曼尼普利舞和卡塔克舞。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是婆罗多舞。这种舞蹈最初是在印度教庙宇里跳的。那时每个大庙里都有一些“戴舞达西”,意为“神的女仆人”。这些人从小就被送进庙里,一辈子不结婚,惟一的“神圣使命”是给神献舞,使神高兴。后来这些舞蹈逐渐流传到庙外。
❾ 印度有多少种传统舞蹈
在印度,宗教是日常生活的主要规范,而音乐与舞蹈,是随着各种宗教节庆、民间仪俗所产生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印度音乐传统来自古老的“婆摩吠陀”(SamaVedas)经书,分别是印度斯坦(Hinstan)系统与卡纳塔克(Karnatak)系统。前者流行于印度北部,风格受到中亚和波斯地区影响;后者流传在南印度地区,风格始终不变。
印度传统音乐
北印度古典音乐具有各种形式,最常被演奏的是克希雅尔(Khyal),融合严谨和浪漫的音乐形式,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音乐,较为复杂规律、不像北印度音乐流行即兴创作,只以特殊技巧或乐器,在原有的结构中加以变化。
印度舞蹈南印度音乐代表性的弦乐器是维纳(Veena),北印度音乐最有名的弦乐器是西塔琴(Sitar)。打击乐器种类很多,其中北印度使用的是两个单面鼓,南印度使用的是一个双面鼓。歌曲伴奏方面,最特殊的是一种箱型乐器,演奏时以左手推抚、右手按键盘,具有特殊的音质。
印度古典舞蹈
印度古典舞蹈,主要有卡塔克(Kathak)、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玛尼普利(Manipuri)、卡塔卡利(Kathakali)等四大流派,此外还有奥蒂西(Odissi)、库奇普蒂(Kuchipudi)……等。
卡塔克舞流行于印度北部的斋浦尔、勒克瑙地区,是蒙兀儿帝国时代的宫廷舞蹈。舞者脚踝上系有一大串铃铛,表演时以快速旋转方式舞动脚尖,主要特色在于淳熟的脚功和姿势平衡的掌控。
婆罗多舞盛行于坦米尔纳德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此种舞蹈由女性演出,主要特色是运用腰身和膝部的平衡和稳固,使得双手在身体四周舞动自如。
玛尼普利舞是通行于印度东北部的玛尼普尔地区,主要特色是动作温和而持续。此一舞蹈为了表达对毗溼奴神的崇敬。毗溼奴是印度古典舞剧中最常的题材,卡塔卡利舞是南印度喀拉拉地区的舞蹈,舞者全部是男性,脸上涂满厚重的油彩,穿着宽松的裙子、戴有头饰;舞蹈时强调眼睛的流转,表情非常丰富。印度音乐与舞蹈,除了古典流派外,还有流行于印度的山区的狩猎舞蹈、各地的丰年祭舞蹈、民俗舞蹈和街头艺人即兴式的演出,都值得观赏。
舞蹈真的有好多好多种,爵士 拉丁 街舞 古典舞 芭蕾....不是一下子就能列举完的哦.主要是你看你自己喜欢那种型别的舞蹈,快的还是慢的,刚的还是柔的.
民族舞,现代舞,街舞,古典舞~
印度民族/古典舞蹈已经渐渐失传了。现在印度很少人会跳这种舞蹈。100个人中也找不出一个。
现在流行一种叫BANJABI班加比舞蹈。音乐的节奏比较像桑巴舞。
很多
传统四建跳错一个就从那一行的第一个开始跳,飞车舞蹈跳错了还可以接着跳下面的
你要是学街舞的话我倒知道啊! 街舞种类 以动作型别为标准,街舞分两大类:Hip-Hop和Breaking。Breaking:属于技巧性较高的体育舞蹈,要求舞者具有较高的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跳这种型别舞蹈的青少年叫做B-Boy/B-Girl。 Hip-Hop:舞蹈型街舞,有Poping、Locking、Electric、Turbo、House等多种风格。它们都不如Breaking那样需要较高的技巧,但更要求舞者的动作协调性和舞感,以及肢体灵活性和控制力。 还有一种说法是,街舞统称为Hip-Hop,包括两大类———Old Shool和New Shool。Old Shool舞蹈又包括Locking(锁舞)、Poping(机械舞)、Breaking(霹雳舞)、Wave(电流),而New Shool一般更“温和”,没有太大幅度的脚下移动,只增加了许多头部和手部动作,重视的是身体上半部的律动。同样的一段节奏内,New School显得更多变而流畅,更加崇尚自然流露,而Old Shool音乐节奏较密集。 在我国街舞目前被分为健身街舞和流行街舞两大类。健身房里的街舞叫做健身街舞,它是把流行街舞所涵盖的内容中最基础最简单,并且有利于身心发展的部分提炼出来组合而成的
全世界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族,舞蹈的种是太多了,具体是说不出来的~!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众多的民族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 在这里,我们以图文并茂形式,介绍中国20个民族的代表性歌舞活动,使您从中领略我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
蒙古族
草原上的《安代》
始于原始宗教的《萨满舞》
鄂温克、鄂伦春族
充满模拟 *** 的鄂温克和鄂伦
春族舞蹈
壮族
妙趣横生的壮族《火猫舞》
高山族
台湾宝岛的高山族和排湾、雅美
群体歌舞
瑶族
大瑶山里的《黄泥鼓舞》
侗族
广西三江的侗族《芦笙舞》
羌族
群山之巅的《青年锅庄》
羌族最为古老的《羊皮鼓舞》
风韵独到的爱情劲舞
羌族礼仪舞蹈《克西格拉》
朝鲜族
白鹤翩跹的朝鲜族《农乐舞》
苗族
贵州铜鼓坪上的苗族歌舞
离不开芦笙的苗族歌舞
土家族
湖北土家族的《跳丧鼓》
台湾宝岛高山族群体旖丽歌舞
彝族
云南彝族星回节时的《阿细跳月》
汉族
丰富多彩的汉族民间歌舞
陕北的“百面锣鼓”和“撞神楼”
粗犷豪放的潮汕“英歌”
景颇族
景颇族追思祖先的《木脑纵歌》
纳西族
云南“披星戴月”民族的歌舞
佤族
土族
祈福禳灾的《跳于菟》
京族
“哈节”上的舞蹈
赋予幸福的《花棍舞》
傣族
婀娜多姿的傣族《孔雀舞》
藏族
司马旺堆的《大鼓舞》
充满神气色彩的藏族《羌姆》
藏族歌舞海洋中的《果谐》
与《果卓》
湖南土家族的“调年节”上的舞蹈
为神灵而敲击的佤族《木鼓舞》
中国有很多种舞蹈!中国的舞蹈分为民间舞蹈、现代舞、中国舞、拉丁舞、民族舞等等
❿ 印度古典舞蹈的流派有哪些
印度古典舞蹈多禅配为叙事舞蹈,宗教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古典舞蹈大多因宗教而生,也在世代讲述着宗教和神话故事,其中最经典的演出内容包括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与《罗摩衍那》Ramayana,还有黑天Krisna的故事等。那么印度的古典舞有哪些流派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婆罗液袭游多舞
婆罗多舞是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这种舞蹈多用于颂神和祭祀,最初是在印度教庙宇里表演,表演者是女子。
婆罗多舞是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这种舞蹈多用于颂神和祭祀,最初是在印度教庙宇里表演,表演者是女子。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传到庙外。
婆罗多舞讲究音调、节拍和表情的和谐统一,尤其是手语变化莫测,令人回味无穷。这种舞一般由1名演员,台侧有另外5人协助演出。这种舞蹈共分6段,第一段叫“阿拉瑞普”,是全舞的序曲,有祈愿整个舞蹈取得成功之意,用唱词伴舞。第二段叫做“贾提斯瓦拉”,意思是“步伐和音调”。这时开始有音乐伴奏,舞蹈正式进入情节。第三段叫“沙达姆”,意即“述说”。第四段叫“瓦尔纳姆”,意思是“叙事”,这是全舞的重心和高潮,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第五段叫“巴得姆”,意为“表现”。第六段叫“提拉姆”,意为“结尾”。
卡塔卡利舞
卡塔卡利舞流行于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一带,内容多取自两大史诗和往世书。这种流派的舞蹈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是演员的面部浓妆艳抹,远胜于中国的京剧。他们的脸谱是用米糊、绿叶、颜料、油烟和白纸为原料绘制而成。每次化妆都有专业化妆师制作,演员要平躺于地上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因而,演员一上场,从其面部化妆即可分出谁是英雄,谁是魔鬼。
卡塔卡利舞具有极浓的乡土气息。演出也不受场地限制,有一块空地就行,人们只要听到开演前的震天鼓声,就会循声而来,然后席地而坐,一看就是一个通宵。
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是流行于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的一种舞蹈。它起源于一些以讲述两大史诗糊口吃饭的民间艺人的表演。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卡塔克舞有闹销幸被引入王宫,受到王公贵族的喜爱。卡塔克舞十分讲究舞步缓疾的变化。演员跳舞时,脚上系有小铜铃。随舞蹈节奏的变化,铜铃时而响声大作,犹如千军万马奔腾;时而又只有一两个铜铃作响,恰似轻声细语。所以舞蹈演员要有极高的脚下功夫才行。
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源于印度东北曼尼普尔地区的民间舞蹈。关于这种舞蹈的传说很多,有的'说,它是印度教大神湿婆和雪山女神创造的舞蹈;有的说,它是克里希纳神和拉达谈情说爱时创造的舞蹈;也有的说,古代曼尼普尔地区的一位国王梦见一种优美的舞蹈,于是教其女儿学会此舞,随后便流传民间。
今天的曼尼普利舞主要发展为一种表达克里希纳神和拉达爱情故事的抒情舞蹈。这种舞蹈动作欢快,音乐简单而清新,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