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的佛教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1、为什么会传入中国?------这是因为凡是宗教总是有热心传播的人,加上佛教的教义完备,理论清晰,而且满足了民间对信仰的需要,因此得以广泛的传播。
2、怎么传入中国的?
大概在佛灭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期间,佛教逐渐从印度往北经过北印度的迦尸弥罗,就是现在的克什米尔、犍陀罗这一带,然后再往北传,传到中亚,之后,再经过现在的阿富汗、哈萨克斯坦这一带,然后经过中国的新疆,沿着丝绸之路,一直传到了当时的长安。
而咱们中国汉地的佛法,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从印度传来的,很多是从西域传来的。例如早期的安世高、白法祖、康僧会,这些很多都是西域人。例如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哪里人?龟兹,龟兹是现在哪里?现在新疆的库车,其实龟兹的新疆语叫Küsen,就是现在的Kuci(na) (梵文),就是库车。所以,早期的汉地佛教是从西域,也就是从北印度这一带地区,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在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就是在现在的西安、洛阳一带,由于这一条路线,是从印度往北,然后再往东传的,所以通常我们把沿这一条路线传播的佛教称为北传佛教。由于大乘佛教是在中国汉地发扬光大的,所以又可以称为汉传佛教,由于汉传佛教所使用的语言是以汉语为主,我们也称之为汉语系佛教。后来,汉传佛教又往东再传到了韩国,也就是当时的高丽、百济、新罗,之后又再传到了日本。例如在唐朝的时候,有很多遣唐使,这些人到中国当时的首都长安学习佛法,后来中国汉地的佛教又往南传到了越南一带。所以现在汉传佛教既包括了中国内地,也包括了韩国、日本、越南这一带,这都属于大乘佛教的区域。
2. 佛教始于西汉末期,它是通过什么方式由印度传入中国的
文化传播进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广阔的地理范围内,有两条道路——南北、南和北。南方的传统来自印度地区,因为当时佛教也在印度广泛传播,更不用说印度的任何部分了,然后去了斯里兰卡,中国最着名的佛教僧侣——塔莫希。
具体地说,在我国,佛教也是由许多教派组成的,如俗语所说的自然、法佛、泰雅、香、禅、经、经、法而且,教派主要是由空虚和二恶,或两者的结合而成,这里没有宏旁什么可详述的,佛教最终在中国大地上开花,可以说是现代佛教佛教是中国人,人们普遍认为佛教传入中国是汉代的事,连续八年(65年)汉明帝楚王刘英供奉佛陀,学习游泳祭祀斋戒仪式。刘英的荣耀韩明帝:在三月与神起誓,他是有生之年。从那以后,在漫长的休息十年蔽孙橡(67年)之后,盖亚滕和印度法兰带着白凯郑马来到中国,所以在佛教的历史上,这一年被标记为中国的佛教。例如唐朝文,《论佛陀骨表》说:“佛”……自从汉明帝后的中国有佛法以来。”
3. 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公元前6~前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答摩•悉达多所创立。到公元前3世纪,开始广为传播。佛教传入我国,是通过西域古丝道东来的。西汉末年,西域大月氏派使臣到汉朝,曾给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到东汉明帝时,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汉明帝曾派使臣到大月氏去邀请天竺沙门(即和尚)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人携带佛经东来,他们用白马驮着佛经来到东汉都城洛阳,东汉王朝特地修建了白马寺。发展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流传甚广,影响遍及全国。从此印僧东来布道,汉僧西去求法成为为时数百年人数众多的活动,成为东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中国和印度两大古代文明产生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汇聚。
从东汉时期开始,由于佛教逐渐通过古丝道传入中国。以希腊、罗马式装饰手法表现印度、罗马题材的犍陀罗艺术也流传到我国新疆地区,给我国的绘画、工艺美术、雕刻和建筑带来了希腊、罗马的风韵。例如,罗布泊南汉代楼兰国都扜泥城的废址米兰,在本世纪初发现了罗马式壁画。壁画中的王子、比丘和有翼天使,以及佛教僧侣,同埃及法雍的画风如出一辙。壁画的画题所表现的应是佛教故事,但构图、色调和绘画技巧则完全是罗马式的。尤其有趣的是,印度佛教故事中善牙太子和王妃所驾的马车,竟是一辆罗马式的驷马车。时代晚于米兰的库车、拜城千佛洞的绘画,亦多为希腊、罗马格调。见于各处的宴饮图中都附有古典希腊艺术中的海马和美人鱼等题材的插图,来源也不外乎是罗马统治下的埃及。在内地,河南唐河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面,已出现希腊、罗马盛行的有翼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十分生动,是属于东汉早期的遗物。这种犍陀罗艺术一直在我国新疆地区流传到8世纪。沿着丝绸之路的南北二道,许多佛寺遗址发现的大型壁画就是希腊、罗马、印度、波斯和中国画法融会的结晶。
4. 佛教是怎么由国外传入中国的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我国最早见于秦国统一六国,即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在我国开始传播开来。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随着人口的迁移而传入中国。
千百年来,佛教在我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唐代,例如唐太宗就曾让玄奘法师去西域学习佛法,这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佛教是什么时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一般认为佛教是在西汉末,新莽时和东汉前期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的。
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
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驮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
延伸:
至10世纪中叶后形成藏语系佛教,后又辗转传到四川、青海、甘肃、蒙古和俄国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区。
在4—5世纪时获得广泛传播。10—14世纪,越南佛教进入兴盛时期。泰国和缅甸佛教对越南佛教也产生影响。
7世纪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半岛后,由中.国传入的华严宗、法相宗、律宗、禅宗都很盛行,以后禅宗尤为兴盛。14世纪末刊行了《高丽藏》。14世纪李氏王朝虽然一度采取排佛崇儒的政策,但朝鲜佛教仍然有所发展,17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衰落,至近代又有所复兴。
7世纪初,圣德太子在《十七条宪法》中要求全体臣民“皈依三宝”。
从中.国隋唐时期开始,日.本向中国派出了大批留学僧,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相继传入日本。12世纪以后,日.本佛教形成很多民族化的宗派。
6. 佛教是怎么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若说是“在中国”而且“起源”那肯定是道教了,本土宗教啊,可以追溯中华文明到啥悉丛时候道教就可以关联上,但注意是“起源”,我看很多人忽视、混淆了这个词,把道教起源和道教本身视为一同了,以人比喻一下,你的出生和你的出现,你的出生自然是在生下你的时候(好像废话文学了,具体说是你离开母体时,作为睁含樱一个生理上独立的人/脐带剪了/),而“你的出现”那在妈妈肚子里有胎儿了就有你了,这就把你的“概念”提前了十月。
佛教传入中国,西汉末就有了
魏书志释老十云:“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后汉书王英传、后汉纪卷十、佛祖统纪…等,均载有汉明帝夜梦金人老亮之事。太史傅毅对以或为西方之佛。帝乃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18人使西域。永平十年(67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是为中国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亦为我国学者所公认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7. 请问佛教是怎么传到中国来的,是谁传过来的
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
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
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中国佛教艺术的飞跃发展,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美术和雕塑艺术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绘画方面,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等画家,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汉画的技艺和风格,一方面又受到了来自印度、西域的佛教绘画表现手法的影响,在绘画理论和表现手段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7)佛教是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扩展阅读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过程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
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于此同时传入。
公元57年,光武帝病逝,太子刘庄继位,就是汉明帝。有一天,汉明帝梦见一个金人,这个金人有一丈六尺那么高,项佩日轮,在汉明帝脖子以上佩戴着一个太阳般的光圈。
这个日轮,实际上就是佛光,日轮的光芒四射,金色灿烂,金人就在金銮殿上各处飞行。
第二天,汉明帝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许多大臣说不出那个头顶发光的金人是谁。
有个博士傅毅说:“天竺有神名叫佛。陛下梦见的金人准是天竺的佛。”
傅毅所说的天竺,也叫身毒(音yuándú),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的地方 (天竺是古代印度的别称,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
释迦牟尼约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原是个王子。传说释迦牟尼在二十九岁那年,抛弃了王族的舒适生活,出家修道。创立了一个宗教,叫做佛教。
释迦牟尼到处宣传佛教的道理。
释迦牟尼传教四十多年,收了不少信徒,大家尊称释迦牟尼为“佛陀”。释迦牟尼死了以后,其弟子把释迦牟尼生前的学说记载下来,编成了经,这就是佛经。
傅毅的话,引起了汉明帝的好奇心。
于是就派蔡愔(音yǐn)和秦景两名官员到天竺去求佛经。
蔡愔和秦景一行人一路跋山涉水,当走到大月氏国(今天的阿富汗)一带时,在这里巧遇了两位从天竺来的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
经过交流,蔡愔和秦景认为两位高僧就是汉明帝要找的人,遂决定邀请摄摩腾和竺法兰来中国传授佛法。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
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8. 佛教是如何传入我国的呢
据历史记载,应该是秦朝就有陆陆续续的佛教法师进入中国。
不过公认的正规的时间,根据《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多种典籍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第二天会集群臣,问:“这是什么神?”局乱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听说西方有号称‘佛’的得道者,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陛下所梦见的想必就是佛。”第二年,汉明帝派遣蔡愔(yīn)博士及弟子秦景等十人远征西域求法。使团到达大月氏国后,抄得佛经42章(这就是着名的《四十二章经》),并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当地遇见高穗腊宽僧迦摄摩腾、竺法兰,邀请二师来汉地传播佛教。二师接受邀请,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随蔡愔一行来到洛阳。汉明帝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专门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猜亮马寺”。白马寺是我国汉地最早的佛寺,取回的佛经则收藏于皇室图书档案馆“兰台石室”中。这就是“白马驮经”的故事。
应该说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公元68年。。
白马寺和当年驮经的白马雕像
9. 印度佛教如何传入中国
汉代,印度佛教传人了中国。在印度,自阿育王于公元前三至二世纪把佛教立为国教之后,佛教便取得了统摄印度思想学术的地位。佛教在中国初传,主要是作为信仰和方术(旧时指医、卜、星、相、炼丹等技术)流行于民间的。佛教被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是从两晋(公元265年至316年为西晋,公元317年至420年为东晋)时期开始的。知识分子特别感兴趣的是佛教的思想理论,尤其是佛教提出的一些中国传统学术较少研究的理论问题。到了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几乎遍及整个中国。
佛教东传中国,是一种外来宗教向另一个文化高度发达国家的传人。比起佛教来,中国人固有的意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许多明显的优越之处,这就决定了佛教思想对中国人的意识不是“征服”,而只能是“融汇”,即发扬它本身独特的思想内容,补充到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中去。经历了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佛教已融汇、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字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各种概念的分析,都有其独特与独到之处。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并以其独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予了人们以新的启发,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隋唐时期,佛教的思想体系已发展、演变成十多个派别,比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等,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文学方面,学术界有“佛教文学”这一概念。数千卷译自梵文的佛教经典,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瑰丽、典雅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尤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甚至被人们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佛教还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遣词方法。《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直接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东晋诗人)、王维(公元701~761年。唐诗人)、白居易、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宋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苏轼(公元1037~1101年,宋诗人)等大文学家的诗歌创作,大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的一些诗篇、特别是人蜀(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杜甫弃官,经秦州、同谷人。蜀,投奔严武,定居成都草堂。严武死后,又漂泊夔州)后期的诗作所表现出来的心境,也显然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唐人传奇(当时兴起的短篇小说)和宋人话本(当时兴起的白话小说)中常讲因果报应、人冥转世、南柯黄粱,这里面的许多东西都不是中国人固有的思想,而搀杂着不少印度人的观念,因此在文学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情调。
唐代文学中,受印度影响的,除了传奇之外,还有变文。变文是这一时期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由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也讲中国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在中国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大量变文中,除佛经故事外,就有《孟姜女变文》、《汉将王陵变文》、《伍子胥变文》等等。变文的产生与印度的影响密切相关,变文这种体裁来自印度已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因素,我们今天仍然广泛使用的许多用语都来自佛教,比如世界、如实、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由于介绍新概念,很自然地输入了许多新词,比如反应佛教基本概念的蕴、谛、因缘、境界、真如、法界、大乘、小乘、业、果、报等等,这一类词中有些是汉语原有的,但在佛典中使用时便赋予了它们全新的含义,应视为新词;有些是外来语的音译词,如佛陀、菩萨、沙门、般若、菩提、波罗蜜、瑜伽、禅、劫等等。除此而外,还有一些佛教的专用词语(包括短语),如真谛、法门、顿悟、化身、变相、不可思议、打成一片、心心相印、举手投足。一针见血等等。其中有些词已经完全融会到汉语中,很难看出外来语的痕迹,比如实际、希望、安乐、形象、消化、傲慢。在唐宋文人的诗文中,使用佛教词语、典故成为一时风气。
由此可见,要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不搞清它们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及所受影响,就不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也不可能总结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规律;若要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也不能不研究佛教。事实上,从公元148年安息僧人安世高来华译经(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化运动即佛学的开始)算起,至公元1175年朱熹(公元1130~1200年,宋代唯心主义哲学家)、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宋代哲学家)鹅湖之会(宋孝宗淳熙二年即公元1175年,朱善和陆九渊的一个共同朋友吕祖谦,邀请朱、陆二人和两派其他人物在江西的一个名胜鹅湖寺相会,讨论两人思想的异同。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化运动即理学的创立)的这1000余年间,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期,也就是中外学者盛赞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这一时期,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主流是佛学,其时间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都远非两汉经学(中国的一门包含有丰富哲学内容的古老的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儒家经典,即《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经”。《乐》有声无书,所谓“六经”实际上只有“五经”)和宋明理学(宋元明清时期以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所能比拟(bǐnǐ,比较)。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上生根、成长的佛教,不光结构独特,宗派体系各异,而且呈现出不同于印度的气象和特质。有人把中国佛教的特质归纳为:调和性、融摄性和简易性。所谓调和性,是指对佛教外部的不同思想、观点的妥协、依从、迎合、附会,自然更包括对某些类似或一致的观点的赞同、推崇、吸取和融合。所谓融摄性,是指中国佛教统摄内部各类经典和各派学说、统一各地各派学风的特性。中国佛教中真正绵延不绝的是在印度也没有成宗的禅宗和净土宗,尤其是禅宗,更是唐代以后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宗和净土宗的久远流传是与它们的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易分不开的,所以,简易性也是中国佛教区别于印度佛教的重要特色之一。
佛教日益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吸收和改造的过程。因此,中国佛教的特质,归根结蒂由中国国情所制约和决定。中国佛教特质的形成,自有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
社会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严密统治。中国自秦汉以来,直到清朝灭亡,所实行的始终是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皇帝及其所属的官僚统治机构是地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掌握着绝对的政治权力。中国最高的封建统治者往往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提倡、扶植佛教,也可以出于同样的需要限制甚至毁灭佛教。就是说,封建统治者的佛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佛教的命运、方向、轨道和特点。
2.以家庭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伦理关系。“父为子纲,君为巨纲,夫为妻纲”等等纲常名教,形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忠”、“孝”是封建社会政治道德领域的两面最高旗帜,是人们生活和行为的最高准则。中国封建社会巨大的伦理关系网络、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既是抵制佛教流传的核心力量,也是融化佛教信仰的消融剂。
3.政治上的统一和各民族的融合。这种统一和融合直接推动了统一的佛教的形成。
4.封建统治阶级的变迁和频繁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到隋唐时代,士族(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代读书做官的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地主渐趋没落,庶族(封建社会里世代平民身份的家族)地主日益兴起,这就促使贵族化色彩较少的佛教宗派得以形成和流传。中国农民人数众多,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也不断遭到失败;农民文化落后,居住分散,劳动繁重,因此,直指心性、顿悟成佛的禅宗和口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由于其简易性,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并产生广泛影响。
10. 佛教是如何从印度传入到中国的
关于佛教如何传人中国、何时传入中国,历来说法不一。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今中亚南部)王伊存口授《浮屠经》。”意思是说,汉哀帝年间,博士弟子秦景宪在大月氏的时候,蒙国王伊存亲授《浮屠经》,有人把这认为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但是更多的人则倾向于佛教于东汉年间传入的说法。根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光闪闪的人在宫殿前飞翔。
印度菩提迦耶正觉塔内25岁等身像(亦说35岁降魔成道像)为见即解脱。有缘瞻礼者,见闻随喜。
第二天,汉明帝询问群臣,太史傅毅告诉汉明帝:我听说西方天竺国(印度)有一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空之中,全身环绕着金光,您梦见的大概就是佛吧!汉明帝对傅毅的话很感兴趣,于是就派羽林郎中秦景、蔡?郑?īn)、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出使西域。
三年后,使团从西域请来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同时带回了佛像和经书,汉明帝随即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并将佛像、经书放置在白马寺中,这就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的由来。由于《西游记》这部书的影响巨大,人们只知道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去取经的故事,殊不知,早在汉朝是就有佛经被请到了中国。
此后,摄摩腾和竺法兰又将他们带来的佛教经书翻译为汉文,中国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此成书。不过在当时,人们大多认为佛教属于神仙方术,佛教主要传播的地区只局限在长安、洛阳、徐州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