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的商务礼仪主要有哪些
印度是一个讲礼节的民族,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的国度。有的印度人见到外国人时,能用标准的英语问候“你好”;有的则用传统的佛教手势——双手合十。印度教徒见面和告别多施双手合十礼,并互相问好祝安。行礼时要弯腰触摸长者的脚。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这种招呼,显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但你必须注意的是,切莫在双手合十的时候,也同时点头(外国人在印度常有这种动作,容易引起当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坏了亲切和气的气氛,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
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的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现在,城市中男女见面已多实行握手,表示亲热时还要拥抱。
在大多数地方,男人相见或分别时,握手较普遍,但男人不要和印度妇女握手,应双手合十,轻轻鞠躬;而且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要和女人单独说话,妇女很少在共场所露面。
B. 印度风俗礼仪是什么
1、印度人见面施行握手礼,但男子见到女子应该施合十礼并微微鞠躬,男子要尽量避免触碰女性,更不应该在公共场合与女子单独交谈。
3、印度教徒视牛为圣兽敬之如神,只允许喝牛奶,不能宰杀和吃牛肉。因此,牛可以到处自由游荡,神圣不可侵犯。
4、去印度的寺庙参观,身上绝不要穿以牛皮制成的东西,否则会被视为犯了禁戒,进寺庙或厨房之前一定要先脱鞋。
5、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60%的人是素食主义者。
6、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会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脖颈上,花环越大说明客人的身份越尊贵。
C. 印度风俗礼仪
印度风俗礼仪
印度风俗礼仪,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信奉的宗教也是很多,教派更是不同,所以当地习俗也会有所不同,那么你知道印度风俗礼仪都有哪些吗。
印度的习俗礼仪一:风俗习惯
印度有多种宗教,教徒对其所信仰的宗教皆十分虔诚,例如牛对印度教来说是神圣的动物,因此连牛漫步在街上,也不可冒犯它。
印度居民,尤其是女人皆不喝含酒精的饮料,锡克教(Sikhs)及袄教(Parsees)之信徒不准抽烟,回教徒则不吃猪肉,在印度有授受关系时皆须用右手,正统的回教徒不能喝任何含酒精的饮料,逢斋月之时,在日出到日落禁止一切饮食。
对印度的女人不可行握手礼,打招呼时只能以合掌颔首的方式(类似祈祷的姿势),观光客到印度须留意拜会的对方是信奉何种宗教,不可逾礼。若要参观宗教的圣物、庙宇时须穿着深色服装,并脱鞋,以示尊重。
新年的晚上,妇女们要用灯照丈夫的脸,以表示照去邪气,来年吉利。
印度的习俗礼仪二:印餐饮礼仪
(1)羊肉的“巨无霸”
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宗教对饮食有着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极为神圣。尽管很多牛在大街上游荡,但在餐馆里,在任何招待会上,你是决不会吃到牛肉的。在印度去吃麦当劳,别忘了不要点牛肉的“巨无霸”,因为那里只有羊肉的。外国人要想吃牛肉,只能到穆斯林聚居的专门店铺去买,拿回家自己做。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的素食者特别多。请印度人吃饭,先要搞清楚对方是不是素食者,否则会很尴尬。严格的素食者,是连鸡蛋也不吃的,但牛奶一般都喝。有些虔诚的印度教徒,吃饭前还要做祷告。有一次,我们请印度朋友来家吃饭,大家落座后,突然发现一位朋友闭上了眼睛,嘴里好像还在默念着什么,片刻之后,才睁开眼睛开吃。
(2)不吃牛肉,但喝牛奶
印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奶大国,牛奶在印度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国营奶站打奶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几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几块饼干。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
在新德里的菜市场,还能买到雪白的奶豆腐,吃起来有很浓的奶香味。印度人特别喜欢吃甜食,印度餐最传统的甜食也是用两种奶酪和糖制成的。
(3)只能用右手吃饭
印度人吃饭的方式还保留着某些传统的习惯。虽然在较正式的'场合,人们吃饭使用叉和勺,但在家中,用手抓更来得痛快:每人面前摆放一个大盘子,把米饭盛上,再浇上菜和汤,然后用手稍加混合,捏成团,就抓着送进嘴里。在街头的小吃摊、小吃店以及寺庙里,人们通常用一种干树叶压制成的盘子来盛食物,有的餐馆则给每个吃饭的人一片新鲜的大树叶子,用来盛米饭等食物,这倒是很环保。
印度人吃饭还有一个规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饭,给别人递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右手干净,左手脏。这又与印度人的另一个习惯有关。印度人如厕以后,不用手纸擦,而是用水冲洗,冲洗时,用左手,不用右手。在餐馆或印度人家里吃饭,当快吃完的时候,主人往往会给每人端上一小碗温水,上面还漂着一块柠檬,这水可千万不能喝,它是用来洗手的。饭后,还会端上一盘绿色麦粒状的香料,供大家咀嚼,以消除口中的异味。
印度的习俗礼仪三:社交礼仪
(1)小费:
饭店要加10%的服务费,故不须另付小费,若是较高级的饭店还须7%的奢侈税。于机场或车站委托搬运行李时,每件应于柜台付1卢比小费,不必再付给服务员,搭乘计程车时通常多加车资的10%,但非必须。
(2)办公时间:
印度的办公时间通常由早上9-10时起至下午5-6时止,其中下午1-2时为午休时间。
此外10月份正逢印度的过年,假日较多,政府机构或公司的干部出外旅游者居多,出国前应事先和拜会单位联系,以便调整行程。
若和公司相当有地位之人见面时,必须先预定时间。
除固定的国定假日外,印度还有许多依宗教、神话或传说制定的节日,如Diwali,Dusse-hra,Holi,Shivaratri Janmashtami,Ram Navami,Muharram Id-ul-Zuha,Id-ul-Fitr,Id-i-Milad,Good Friday,Baisakhi,Gurpurab,Buddha Jayanti,Mahavir Jayanti和Navroze等皆依每年历法变动而改变,于出国拜访前,应先查证是否为假日。
印度的习俗礼仪四:绚丽的印度服饰礼仪
印度纱丽来自“诗之国”,它是服装里的诗,看印度纱丽常常就会想到泰戈尔的诗,那么理想,那么光明,充满了永恒的生命力。每一举步都像是道路上的欢歌。
纱丽本是一块四、五米长的布料,质地多是轻薄的柔软的。但必须先到专门做胸衣的店里量身定制与自己的上下胸围完全合符尺度的胸衣,另外还需配一条衬裙,然后才可以将纱丽缠绕到身上,穿纱丽需要技巧,纱丽的下摆,不能太露脚趾,但又不能太长。
穿纱丽走路,上坡时尤其得提防别被纱丽绊倒,也因如此,穿纱丽走路是十分妖娆摇曳的。
印度的女子大多体态丰腴,纱丽的效果更是半遮半掩,肩后搭着的一段纱丽随步伐飘动……在色彩上就如泰戈尔的一句诗那样:“畅饮了翡翠似的绿荫和金子般的阳光酿造的余暇的醇醪,畅饮了田野上挥舞雾纱的迷醉雨天的甘美。”
印度大约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还有一部分人信奉伊斯兰、基督、佛教等。
印度人见面施行握手礼,但男子见到女子应该施合十礼,并微微鞠躬,男子要尽量避免触碰女性,更不应该在公共场合与女子单独交谈。
邀请印度人参加社交活动时,也应该同时邀请他们的妻子。印度人重视时间观念,约会时应该尽量按时赴约。请客时,印度人认为费用应该由有钱人来支付。
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传统以及外国的事情和外国人的生活,忌讳谈论有关宗教矛盾、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印度教徒视牛为“圣兽”敬之如神,只允许喝牛奶,不能宰杀和吃牛肉。因此,牛可以到处自由游荡,神圣不可侵犯。在印度的一些城市里、乡村里,老牛、病牛比比皆是。
去印度的寺庙参观,身上绝不要穿以牛皮制成的东西,如皮鞋、皮带表,另外手提包的牛制品也不要带人寺庙,否则会被视为犯了禁戒。进寺庙或厨房之前一定要先脱鞋。
印度人饮食口味淡而清滑,喜欢吃印度烙饼和咖喱大米饭,喜欢吃鸡、鸭和鱼、虾,喜欢番茄、洋葱、薯仔、白菜、菠菜尤其喜欢吃薯仔,喜欢喝红茶、咖啡、凉开水等。
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印度人认为左手肮脏,除了上洗手间外均不得使用左手。印度人60%的人素食主义者,所以要宴请印度人的时候要先了解对方的习俗。
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会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脖颈上。花环越大说明客人的身份越尊贵。
到印度人家中做客,可以给主人赠送水果、糖等礼物,或者给主人的孩子带些小礼物。印度人特别喜爱喝红茶,赠送他们中国红茶,会使他们心花怒放的,忌讳送牛制品的礼物。
不可骑在佛像上摄影在西北亚的释教国家,搭客如果对寺庙、佛像、和尚等做出草率的举措,被视为罪行滔天。有些不明好坏的旅客,曾因为跨坐在佛像上大拍怀念照而被科罚,对想带归去的佛像怀念品,也不可安排地上,由于在信仰释教的国家采办的佛像固然归本身所有,但必需对它有一份敬意,如当它是一玩物,随意安排或粗手粗脚地震它,这类举动,会引发该国人的烦懑。
被邀去用饭没必要客套在印度人的看法中,吃工具时要大师一块儿分享,独食是吝啬而不规矩的举动,所以印度人约请人共餐,绝不是碍于情面假惺惺,而是诚恳诚意的约请,拒人于千里以外的拒绝固然令人不欢快。
不要摸小孩的头,印度等地的人们不但愿他人摸本身头上的任何一部门,他们也不喜好去摸他人他们以为,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门,也是人体中最崇高无比的部门,特别是孩子的头,被视为神明停顿的地方,所以,在任何环境之下绝不容许触摸。
印度有牛的王国之称,牛是本地最崇高不可侵犯的动物。在路上驾车时,万万细致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成品进入古刹,同时最佳也尽可能防止以牛为摄影工具印度另有一项特别分歧的风俗,答复对方问题时若将头歪一边或摇头,那是必定的暗示,可万万别会错了意,造成不该有的贫苦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履行种姓轨制,打听本地人的种姓阶层也是一件极不规矩的事。
不跟身份迥异的人进餐印度、僧泊尔人很器重身份。在印度若身份分歧或所属阶层有异,就不能同席共桌,一块儿用饭,僧泊尔人也一样有雷同的阶层分别,在其海内,对身份的器重,跨越了一切。
买酒偶然间限定,在印度新德里,礼拜2、礼拜5、公休日和每个月第一天为禁酒日,在这些天便是法术泛博的人也休想买到酒。
D. 印度的餐桌礼仪是什么
印度菜在菜式创造和就餐礼仪上,都已经逐渐变得更加国际化,但是有一些细节仍然需要外国食客们注意,否则仍有可能在餐桌上贻笑大方。
印度的餐桌礼仪:
1、 就餐也要拿捏时间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餐是在上午接近中午的时候,第二餐基本在晚上9点以后。但是习惯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开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根据个人食量点菜,也可以不要开胃菜。
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开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尽量保持和对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甜点和茶一定要等到饭后再端上餐桌,否则也是对客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2、印度人实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菜。
3、“手抓饭”忌讳
印度人用手也是有忌讳的,那就是他们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绝对不得用来触碰食物。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专门用来处理不洁之物的,因此吃饭时,他们的左小臂一般沿桌边贴放,手垂放于桌面以下,或是干脆把左手藏在隐蔽的地方。
4、用餐结束清洗右手
服务员会给客人用小碗端来洗手水,水里漂着用于清洁的柠檬片和用于装饰的花瓣,当然,只能清洗右手。
E. 印度的商务礼仪
印度的商务礼仪
印度是一个讲礼节的民族,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的国度。有的印度人见到外国人时,能用标准的英语问候“你好”,有的则用传统的佛教手势--双手合十。那么在印度商务礼仪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身份等级
印度人以往对等级、地位、身份极其关注。印度所特有的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其一,“婆罗门”,即僧侣;其二,是“刹帝利”,即名门、贵族;其三,是“吠舍”,即平民;其四,是“首陀罗”,即贱民。此外,还有“不可接触的贱民”,叫作“哈里真”。传统的种姓制度广遭非议,但影响犹在。
穿着
印度人着装朴素、清洁,但各民族各异。印度斯坦族男子一般着装:上身“吉尔达”,即宽松圆领长衫,下身穿“陀地”,即以一块白布缠绕在下身、垂至脚面的围裤。
在正式活动中,则在“吉尔达”之外再加外套。妇女着纱丽。由一大块丝制长巾披在内衣之外。印度教徒戴白色船形帽,伊斯兰教徒戴伊斯兰小帽,锡克教徒包裹头巾。
礼节礼仪
印度人相互见面的礼节,有合掌、举手示意、拥抱、摸脚、吻脚。一般两手空着时,口念敬语“纳马斯堆”,同时要施合掌礼。
合掌之高低,对开者宜高,两手至少要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颌之间。对于长辈,或对某人表示恳求时,则施摸脚礼(即用手摸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头,以示自己的头与长者的脚相接触)。
现代在社交场合上的印度男人们,也开始运用握手礼节了,但印度妇女除在重大外交场合外,一般与不与男人握手。
习俗
印度妇女喜欢在前额中间点有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印度男女多有配带各种装饰品的习惯。
款待与馈赠
· 虽然正统的穆斯林妇女通常不与男人见面,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携夫人同来。
· 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
· 作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 接受或传递食品时,一定要用右手。
交谈
印度人喜欢谈论他们的文化业绩、印度的传统、有关其他民族和外国的情况。
不要谈及个人私事、印度的'贫困状况、军事开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信仰忌讳
·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等。
· 印度人敬牛如神,所以他们禁食牛肉。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也忌讳使用猪制品。
· 他们忌讳白色,认为白色表示内心的悲哀,习惯用百合花当作悼念品。
· 他们忌讳弯月的图案。
· 他们把1、3、7视为不吉利的数字,所以总要设法避免这些数字的出现。
· 印度教徒忌讳众人在同一盘中取食,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
饮食习惯
· 印度人素食者多,且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低者才乐于吃肉食。
· 由于印度南部气候炎热,当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对就轻多了。
· 印度北部人烹制羊肉和家禽为拿手,一般的炮 制方法是将鸡肉、羊肉或其它肉类切成小块,腌好后用铁扦串起来挂在天多炉内,用火烘烤制熟。
· 印度人喝茶的方法别具一格,一般都是把茶斟入盘中,用舌头舔饮。他们一般都不爱喝汤,认为任何一种汤都无法与无色无味、冰凉爽口的白开水相比。
· 他们喜欢吃中餐,喜欢分餐制,不习惯用刀叉和筷子,一般用手抓食。
;F. 印度的礼仪习惯
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占80%。其次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印度人喜欢把月亮比作一切美好事物。
印度人见面问候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通用语言。双方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或者小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年长者的脚,这样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印度男子是不能和妇女握手。现在印度社会还有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特别是一些有钱人家的妇女。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 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
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礼仪培训4008 190088。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方式是“舔饮”,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盘子中,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喜欢中国的粤菜、苏菜。
印度人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图案,也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印度人太多数还是很保守的
印度人把牛当作是神物,印度人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牛在他们心中就是一种信仰。他们也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印度人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我们去印度旅游或者学习工作,一定要先了解印度人的一些行为习惯,这样在印度才不会和印度人的行为习惯起冲突。赢在举手投足间。
你是要去印度玩儿吗?我去年去的还不错,空气什么的很好!
G. 印度国家礼仪有哪些
一、社交习俗 印度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印度礼仪印度国民多“种姓”,不同宗教多规定; 民族繁杂多信仰,性格一般多稳重; 绿色吉祥多偏爱,白色懊丧多忌用; 讲究礼貌多敬语,礼节方式多注重; 厌倦食物多种类,待人接物多禁令。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印度教徒中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可以译为“种姓”。即把人分成四个不同等级;“波罗门”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刹帝利”为“二种姓,地位稍次;“吠舍”为平民,是第三种姓;“首陀罗”为所谓的贱民,为第四种姓,其地位最为低下。他们的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的“不可接触的贱民”,被称为“哈里真”。他们是最受歧视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贵宾时,主人要向客人敬献花环,并亲手将花环套在客人的脖颈上。花环的大小,要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一般很粗大,其长过膝;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国花,倍受印度国民的青睐。因其“出淤泥而不杂,濯清涟而不妖”,故人们常借以赞美人的气节与风骨,又被赞誉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爱绿色,认为绿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征着春天和新生。印度妇女民间传统都喜欢在自己的前额正中点一颗指头般大小的圆形痣,人们都称其为“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或红色、或黄色、或紫色、或绿色,黑色痣虽有,但较少见,一般都依衣着颜色而定。 印度人对蓝孔雀十分崇拜,并将其视作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征。印度是个极为尊重牛的国家,印度教徒把牛奉为神明。按他们的习惯,每逢饭前都要首先敬牛。还有的人敬狗、敬蛇、敬老鼠等等。他们的形体动作语言丰富,不过一些动作所示的意思与我们区别很大。如:表示同意的意轴,他们总要先把头稍歪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不同意,他们反倒点头示意。 二、礼节礼仪 印度人相互见面的礼节,有合掌、举手示意、拥抱、摸脚、吻脚。一般两手空着时,口念敬语“纳马斯堆”,同时要施合掌礼。合掌之高低,对开者宜高,两手至少要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颌之间。若一手持物,则口念“纳马斯堆”,同时要举右手施礼。对于长辈,或对某人表示恳求时,则施摸脚礼(即用手摸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头,以示自己的头与长者的脚相接触)。摸脚跟和吻脚礼是印度的最高礼节。印度东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与客人相见时,总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紧紧贴在对方的面颊上,并用力地吸气,嘴里还要叨念着:“嗅一嗅我!”,以示其对客人的崇敬。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森蒂耐尔人,在与久别挚友重逢时,双方要交替互坐膝头,并热烈地拥抱数分钟,以表示相逢后的喜悦心情。印度伊斯兰教徒的见面礼节是按其传统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时点头,口念“真主保佑”。现代在社交场合上的印度男人们,也开始运用握手礼节了,但印度妇女除在重大外交场合外,一般与不与男人握手。 一般礼仪正统的锡克教信徒头戴包头巾,不抽烟,不吃牛肉并且不剪头发。 进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脱掉鞋子。 称谓与问候见面与分手时,男人与男人握手。如被引见妇女,男人不与她握手而应双手合十,微微弯腰。男人不能触碰女,在公共场所不能与单身女人说话。 约会与准时遵守时间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与馈赠虽然正统的穆斯林妇女通常不与男人见面,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 来到印度人家里时,主人会给你戴花环,你应马上把它取下来以示谦让。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圣的动物。 穆斯林不吃猪肉,恪守教义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传递食品时,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交谈 印度人喜欢谈论他们的文化业绩、印度的传统、有关其他民族和外国的情况。 不要谈及个人私事、印度的贫困状况、军事开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三、信仰忌讳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等。他们忌讳白色,认为白色表示内心的悲哀,习惯用百合花当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的图案。他们把1、3、7视为不吉利的数字,所以总要设法避免这些数字的出现。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也不愿见到有人使用双手与他们打交道。印度教徒最忌讳众人在同一盘中取食,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也忌讳使用猪制品。由于印度人敬牛如神,所以他们也禁食牛肉。 印度耆那教徒有忌杀生,忌食肉类,忌穿皮革和丝绸的民间习俗。他们甚至把飞虫等都列入不能误伤的忌项,就连地里种的萝卜,胡萝卜等蔬菜也都忌吃。印度阿萨姆邦的居民,对来访客人不接受、品尝他们敬让的槟榔果是极为不满的,认为这样是对主人的不友好和不信任。印度的锡克教人禁止吸烟。印度人不爱吃蘑菇、笋、木耳、面筋、烤夫等,也不喜欢旺火爆炒而成的菜肴。
H. 印度的礼仪及禁忌
你知道印度的礼仪和禁忌吗?如果你准备去印度,就让我为您推荐印度的礼仪和禁忌文章,给您提供参考!
印度的礼仪及禁忌
1、握手寒暄印度是亚洲文明古国,相互交往十分注重礼节。
印度人与友人见面时,通常是双手合掌或举手,口念一句“纳马斯卡拉”(Namaskara)意为“向你致意”。
但合掌或举手的姿势、高低大有讲究,对长辈宜高,以示尊敬;对平辈宜平,以示对等;对幼辈则低,以示关怀。
有时也相互拥护,两手互搭对方肩膀,以示亲热。
如遇迎候嘉宾,则往往敬献花环,并套挂在客人脖子上,表示由衷的欢迎。
如你的脖子上被戴上了一个花环,这是印度人对你的尊敬。
你应马上取下来,以此表示你的谦虚。
当被介绍时,习惯上都应握手,并在告辞时再次握手。
当一个男人被介绍给女士时,男的不可与之握手,而必须向女士行印度教的“合十礼”。
2、姓名称呼与印度人交往,除非关系极好,否则不要以名字相称,而应该称为:某先生、某夫人、某小姐。
印度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印度男子一般称呼姓氏,女士一般称呼名字
3、吸烟须知印度人特别是上年纪的老人和锡克教的人,讨厌吸烟,不要在他们周围或家里吸烟或敬烟,更不要向妇女敬烟,几乎印度妇女吸烟
4、交谈忌讳与印度人谈话,话题应以家庭、教育、电影、美术,美食和文化为好,应回避:宗教斗争、邻国关系、工资、两性等话题。
印度人表示肯定或者同意的动作是摇头,表示否定不同意则是点头。
这与我国习惯完全相反
5、家中做客印度人十分的好客,他们对于应邀的或突然来的客人都很热情。
饭前饭后要洗手,在传统的家庭或农村,客人一般与男人、老人、孩子先吃,妇女则在客人用过之后再吃。
不同相别的人同时进餐,不能同异性谈话。
就餐时主人将为客人布菜,,千万不要自取,不要拒绝敬给你的食物与饮料,吃不了的盘中食物不要给其他人。
去印度家庭做客,通常需要带一些礼物,否则会认为不礼貌的,礼物一般是甜食或水果,有时鲜花也可以,比如玫瑰花、万寿菊等它们着象征繁荣昌盛,不要用鸡蛋花,那是葬礼用的。
礼物最好用黄色、红色或绿色包装,象征幸福与快乐,不要用白色或黑色,这样是不吉祥的。
6、印度普遍性禁忌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
晚上忌说蛇;节日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
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
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
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锡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
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
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杀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牛在印度教徒眼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均不得伤害它们,牛群在大街上,消遥自在地走着,受到最好的保护。
并且,进入印度教的寺庙时,身上决不可穿着取材于牛的衣物或配饰。
在印度,若以左手把东西交给对方,对方会认为你是蔑视他,或怀有恶意。
交东西时,必须用右手交出,或使用双手。
吃饭也只能用右手。
因为,印度人洗澡、上厕所时一般使用左手,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
印度人崇拜蛇,在亚森地方居住的人,把蛇看作自己的祖先。
也有不少人认为将蛇打死是触犯神明的行为。
忌用浴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浴盆中的水不流动,是不吉利的。
荷花在印度受到很高的评价。
大象在印度被看作吉祥的动物,被视为智慧、力量和忠诚的象征
7、颜色的意义印度人喜爱红色(象征活力、蓬勃向上)、蓝色(象征真诚)、紫色(象征宁静)、金黄色(象征光辉灿烂)、绿色(象征和平),不喜欢黑色、灰色和白色。
8、饮食风俗印度人-般以大米、小麦为主食。
多采用炖、烧、煮、烤等烹饪法;调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黄油,不喜食油腻。
喜食菜类有:西红柿、洋葱、薯仔、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
特别爱吃薯仔(洋山芋),认为是菜中佳品。
不吃菇类、笋类及木耳。
一般不喝酒,认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饮酒则很有限制。
喜喝茶,饮红茶、咖啡、牛奶、凉水等比较普遍,故在宴请印度客人时,如对方不愿喝酒,不要勉强劝酒。
锡克教徒绝对禁酒。
印度人有吃抓饭的习俗。
右手抓饭、接食物。
在朋友相聚或参加招待会、聚餐会时,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
在这种场合下,通常是站着进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左手拿盘子,右手抓食物,使用3指(大姆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拌匀,随后再一把把抓着吃(一般不备筷子、叉子和匙子)。
印度人的双手分工明确,除上厕所,一般用右手。
因此,在朋友相见,切忌伸出左手与人相握。
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层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会地位高的人荤食者越少(社会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但也吃鸡蛋、黄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允许吃鸡、鸭、鱼。
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盘中取食。
因此,进饭店就餐时,应根据菜谱点菜,不要轻易点食猪肉、牛肉。
印度有许多素食饭店和旅馆是不供应肉食的。
喜爱的图案是“敬牛”。
9、进入寺庙禁忌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
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印度六大禁忌
1.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牛是湿婆神的坐骑,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制品。
但是印度的回教徒不吃猪肉,因此游客最好食用鸡肉或羊肉。
2.在印度,应避免以左手递物给当地人,因为左手被视为视不洁的。
3.在印度,不要抚摸小孩头部,因为印度人认为头部视神圣的。
4.在印度,进入宗教寺庙和古迹都必须拖鞋,最好入境随俗。
5.参观印度寺庙时,最好不要穿着短裤和短裙。
6.在印度,看到特殊宗教仪式举行时,千万不克鄙视或加以批评,免得招惹是非。
印度的习俗礼仪
风俗习惯:
印度有多种宗教,教徒对其所信仰的宗教皆十分虔诚,例如牛对印度教来说是神圣的动物,因此连牛漫步在街上,也不可冒犯它,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义者。
印度居民,尤其是女人皆不喝含酒精的饮料,锡克教(sikhs)及袄教(parsees)之信徒不准抽烟,回教徒则不吃猪肉,在印度有授受关系时皆须用右手,正统的回教徒不能喝任何含酒精的饮料,逢斋月之时,在日出到日落禁止一切饮食。
对印度的女人不可行握手礼,打招呼时只能以合掌颔首的方式(类似祈祷的姿势),观光客到印度须留意拜会的对方是信奉何种宗教,不可逾礼。若要参观宗教的圣物、庙宇时须穿着深色服装,并脱鞋,以示尊重。
新年的晚上,妇女们要用灯照丈夫的脸,以表示照去邪气,来年吉利。
小费:
饭店要加10%的服务费,故不须另付小费,若是较高级的饭店还须课7%的奢侈税。于机场或车站委托搬运行李时,每件应于柜台付1卢比小费,不必再付给服务员,搭乘计程车时通常多加车资的10%,但非必须。
印度餐桌礼仪:
1、就餐也要拿捏时间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餐是在上午接近中午的时候,第二餐基本在晚上9点以后。但是习惯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开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根据个人食量点菜,也可以不要开胃菜。
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开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尽量保持和对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甜点和茶一定要等到饭后再端上餐桌,否则也是对客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2、印度人实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菜。
3、手抓饭忌讳
印度人用手也是有忌讳的,那就是他们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绝对不得用来触碰食物。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专门用来处理不洁之物的,因此吃饭时,他们的左小臂一般沿桌边贴放,手垂放于桌面以下,或是干脆把左手藏在隐蔽的地方。
4、用餐结束清洗右手
服务员会给客人用小碗端来洗手水,水里漂着用于清洁的柠檬片和用于装饰的花瓣,当然,只能清洗右手。
印度用餐礼仪:
印度人习惯用手直接抓取食物,如果你不能接受也没关系,一般的餐厅都会配备刀叉。要注意吃东西不能使用左手,一定要使用右手,因为当地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
如果前往当地人家里做客,吃东西需提前告知主人,最好不要在盘子里剩下食物。
印度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礼仪
印度是文明古国,待人接物的讲究相当多。“那玛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在见面和告别时,印度人总免不了说一句“那摩斯戴”,这是印地语,意即“您好”。
1、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2、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
3、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4、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5、双手合十:是伴随“那摩斯戴”的身体语言。一般是双手合十于胸前,或举手示意。两手空着时,则合十问候;若一手持物,则举右手施礼,切不可举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讲究。对长者宜高,两手至少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颔之间。
6、拥抱:也是常见之礼。若久别重逢,或将远行,或有大事发生等,则要拥抱。拥抱时,彼此将双手搭在肩上,先是把头偏向左边,胸膛紧贴一下,然后把头偏向右边,再把胸紧贴一下,有时,彼此用手抚背并紧抱,以示特别亲热。
7、摸足:是行大礼。在很重要的场合,对于特别尊敬的长者用额头触其脚,吻其足,或摸其足。现在多用的是摸足礼,即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额头,以示头脚已碰。
8、献花环:在印度是欢迎客人常见的礼节,主人要献上一个花环,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贵,所串的花环也越粗。点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欢迎宾客的礼数。每逢喜庆节日,印度人爱用朱砂在前额两眉中间涂上一个圆点。他们认为,吉祥痣可以驱邪避灾。有时,印度人为了表示隆重欢迎,不仅向宾客献上花环,而且还给客人点上“吉祥痣”。在姑娘出嫁之前,父母要选吉日,请僧侣专门给姑娘点吉祥痣,祝愿她终身幸福。现在,吉祥痣实际上也成为印度妇女日常打扮和美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9、盘腿而坐:是印度人常见的坐姿,这种习惯在城乡都很普遍。农民在田间休息或在家吃饭爱盘腿席地而坐。在老式的铺子里,工匠干活,伙计售货,都是盘腿而坐。民间的说唱艺人和琴鼓乐手演出时也是盘腿而坐。
10、送礼:一份糖果或是一束鲜花是印度人访朋问友经常送的礼物。一般来说礼物有糖果、鲜花以及主人可能会喜欢的东西。因为印度人爱吃甜食,所以送糖果的居多。糖果有的是从商店中购买的,有的是自家做的。印度人自家做的糖果又甜又腻,如果不习惯,很难受用。
关于印度的习俗礼仪的介绍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印度的礼节仪式是合十礼,晚辈对长辈行礼是弯腰摸长辈的脚,男人和女人不能握手,在行双手合十礼或鞠躬礼时男人不能碰女人。如系一般关系,男人和妇人不能单独谈话。印度人用摇头表示赞同,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
印度人极喜爱鲜花。他们尤其喜欢将花环戴在贵宾、新婚夫妇、过生日者的脖子上。花环大小根据客人的身份决定,对一般客人花环到胸,对贵宾花环要过膝。
印度人以大米为主食,爱吃咖喱及油爆、烤、炸的食物,口味喜辣。
尤其对中国四川菜中的鱼香类有兴趣,而不喜欢喝中、西式菜汤,不吃木耳、笋、面筋之类食物。印度人不喝酒,甚至对喝酒特别反感,他们认为这是违反宗教习惯的,印度人喜欢喝茶,喝茶方式颇奇特:把茶盛在盘子里,伸舌头舔喝。
印度人特别讲究卫生,每日洗澡且只洗淋浴,在富裕而有教养的家庭,主妇做饭前要洗澡并换上干净的衣服。厨房是神圣的地方,外人与未沐浴的家人是不能进去的。饭前洗手,不食剩下的食物。
印度妇女额部眉间都有一彩色“吉祥点”,吉祥点本来是表示婚嫁状况的,现除此含义外,已成为妇女化妆美容的固定组成部分了。
I. 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礼仪有哪些
1、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
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2、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
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
3、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
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4、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
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5、拥抱:
若久别重逢,或将远行,或有大事发生等,则要拥抱。拥抱时,彼此将双手搭在肩上,先是把头偏向左边,胸膛紧贴一下,然后把头偏向右边,再把胸紧贴一下,有时,彼此用手抚背并紧抱,以示特别亲热。
J. 印度的四大传统礼仪
印度的四大传统礼仪主要有生礼、葬礼、婚礼和普迦仪式。生礼是印度人庆祝孩子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葬礼是指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婚礼是当天晚上新郎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
1、生礼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庆祝孩子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孩子未来的婚姻对象。
2、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3、婚礼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替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4、普迦仪式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