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古印度的教育以什么为主

古印度的教育以什么为主

发布时间:2023-05-03 08:36:06

⑴ 古代印度的学前教育的实施目的是

主要是为种族和宗教服务。
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是与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密切相关的 , 其中婆罗门教的教育是以维系种姓压迫制度和培养婆罗门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的。与之相应实施的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是分别在各自家庭中进行的。佛教教育在印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其幼儿教育有家庭教育和寺、 庵教育之分 , 但都是以信奉佛祖、吃苦修行、遵循教规、消极厌世为基本特征的。因此 , 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始终被浓厚的神学说教所统治。

⑵ 关于印度的数学教育、急求资料!!!

根据资料显示,印度早在2001年人口总数就已超过10亿。2010年,印度25岁以下年轻劳动人口超过中国,居世界第一位。由于年轻人口数量的优势,印度被认为是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经济体。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人口年龄的优势能否真正转化为人口红利,关键在于教育。而印度在独立以后的几十年里,始终不遗余力地发展教育,长期保持对教育的高投入,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印度的高等教育非常出色,在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排名中都名列前茅。印度作为新兴经济体,近年来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高等教育功不可没。同时,印度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也为保持印度社会稳定、培养高技术国际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

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价值理念的完美结合

印度民族是一个非常崇尚知识、重视教育的民族,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尊师重教的传统。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吠陀》中“吠陀”一词就是梵文“知识”的音译,意指卓越的知识、神圣的智慧。印度教中备受崇拜的财富女神——拉克希米同时也是知识女神,负责掌管人类的学习,可见印度人从中古时期就认识到知识和财富之间的密切关系。印度教中的最高种姓——婆罗门,作为僧侣阶层既不掌握武力,也不掌握财富,仅仅依靠对知识的垄断就可以控制整个社会,印度社会对知识的敬畏由此可见一斑。在印度,人们对学识丰富的学者的景仰要远远超过对达官显贵的尊敬。

印度的传统教育主要以宗教教育为主,十分讲究义理思辨和知识传承,强调对真理和道德孜孜不倦的追求。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印度教育在保持传统教育重视精神、道德的精髓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教育重视科学、实用的价值理念,并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形成具有印度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印度的教育制度体现了印度社会多元文化的特征,兼容并蓄了本土和外来群体文化的精华。例如,外来的穆斯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印度的艺术、建筑、音乐和文化。英、法、荷、葡、西等西方国家在印度建立了近代西方教育体系,使得西方教育中的理性主义、崇尚科学和探索精神等积极理念在印度的教育思想中生根发芽。此外,印度本土先贤们的教育思想也对现代印度教育产生过积极深远的影响。印度着名诗人泰戈尔主张向自然界学习,并亲自创办了一所从事儿童教育实验的学校,这所学校现在已发展成为知名的国际大学。印度国父甘地的教育哲学则是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甘地认为,教育能够提高职业技能,使人获得自信和劳动的尊严。

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属于较早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国家。1857年,印度出现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政府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高投入。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印度对教育的投资就超过GDP的3%,在本世纪初更是超过GDP的4%,预计在印度的“十一五”计划内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将超过GDP的6%。由于印度一向奉行精英治国的理念,希望通过占总人口2%的精英人士带动其余98%的平民的发展,在教育投资上更多地向高等教育倾斜。因此,印度独立以后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综合大学由25所发展到213所,独立学院及大学附属学院的总数超过5000所,估计有将近500万学生在读。据印度教育部公布的数字,目前印度各大学本部共有教师64847人,其中8300名教授,16990名副教授,36963名讲师,2594名辅助教师。印度大学教师的经济待遇较高,处于印度中产阶级的上游。

优质高等教育为促进知识经济快速发展

古老的印度文明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这和印度先哲们勤于思辨、善于抽象思维的特质是分不开的,印度民族的这一特点使得他们同样为人类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天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是印度数字,印度人首先天才地创造了“零”的概念,其他很多数学定理如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π的概念等也都是印度人的发现。时至今日,印度人仍然保持着在数学上的优势地位。在英国的外国留学生中,每学期数学考试基本上都是印度学生独占鳌头。从古印度到现代印度,数学一直是印度人逻辑思考的原动力。古代印度人对宗教殚精竭虑地进行思考、论证、推演,现代印度人则在数学领域里从定义、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题目解出来,并在软件开发领域里大显身手。印度学校对逻辑思考的培养也有一套独特的理念。印度学校特别重视数学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印度学校里开设了大量的数学课,其课程数量之大,题目之难,远超以深奥难懂着称的前苏联数学教学体系。

印度人的数学天才在现代信息产业技术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印度政府希望利用本国数学人才丰沛、英语沟通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大力发展信息科技产业来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于是把国家大部分教育资源优先分配给能够给国民经济带来效益的教育项目。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产值平均每18个月就翻一番,近10年来,印度的软件出口增长了30多倍。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03家将其软件开发业务委托给印度。有关资料显示,印度软件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已达到了34万人,其软件科技人才还在以每年6万人的速度急剧增长。印度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连比尔·盖茨都惊叹将来的软件超级大国非印度莫属。印度信息产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功,应归功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人才储备支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教育的成功。印度的计算机教育从小抓起,现在印度全国2500多所中学开设了电脑课,40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及电脑软件专业,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多媒体教育设施,全国每年都有25万人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印度高校每年有61000名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之下,美国每年只有30000人完成相同学业。

印度高等教育培养出大量高素质人才

着名的国际主义者、印度诗人泰戈尔早在几十年前就预见到二十一世纪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世界公民。如今,印度人更加相信,在当今科技和交流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可以为一国搭建一座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的目标指日可待,而印度天然的多元复合社会环境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由于印度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的复合型社会,人种、民族、语言、宗教信仰、哲学流派多姿多彩,异彩纷呈。印度各大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印度宪法承认的就有14种语言),印度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复杂社会环境里,已经非常适应与不同种族、文化的人群打交道。因此,印度人一方面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持有包容、平和的心态。印度的教育制度也有意识地培养公民的多元价值观和沟通交流能力。印度《2008年教育权利法案》规定,所有印度小学生都必须学习三种语言(印地语、英语和当地语言),这样可以保证不同语言群体间能够自由交流,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在印度的教育体系下,每个印度学生至少懂三种语言,这为印度学生在全球范围的人才流动准备了优越条件。印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还体现在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水准与国际接轨。目前,有条件的印度大学基本上都实现了双语教学,教材与西方国家大学通用,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也与西方大学基本一致。印度很多着名大学如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印度理工学院、加尔各答大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教学水平,其文凭为绝大多数国际一流大学所承认。印度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素质高、语言沟通能力强,在国际人才市场上广受欢迎。在世界各国,来自印度的工程师、教师、医生和技术工人有数百万名,受聘于联合国系统内的各个组织或机构的有数万人。美国有三分之一的软件工程师是印度人。美国高科技人才工作签证(H1-B)每年将近一半发给印度人。从印度管理和金融学院毕业的学生领导着世界上很多着名的跨国企业。从哈佛,MIT,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剑桥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到美国国家宇航局,IBM,微软,Intel,Bell这些着名的高科技机构和跨国公司,无不闪现着印度大学高材生的身影。

教育为保持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在印度这样一个种姓制度影响深远的国家里,教育对于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印度明显具有非同寻常的含义。在一个阶层相对固化的社会里,下层的有志青年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印度宪法之父安倍德卡尔(学者、出身贱民阶层)和印度前总统卡拉姆(前核科学家、出身下层穆斯林)都是个人奋斗的成功例证。印度相对开放、公平的教育体系为培养印度中产阶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古代印度,只有上层阶级的子女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在殖民地时期,英印政府在印度各地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学校主要面向中上层家庭的子女,目的是为殖民地培养官吏。独立以后,印度政府重视高等教育的政策使高等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学是通向中产阶级的阶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部分加入了中产阶级队伍。印度刚独立时,中产阶级在3.5亿人口中占1000万。如今印度中产阶级总数已经达到4亿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中产阶级的迅速壮大。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整体国民素质,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榜样。“有恒产者有恒心”,中产阶级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政治稳定的思想基础,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中产阶级的价值取向实现统一,有利于缓和国家的种族矛盾和宗教冲突。

有鉴于此,印度政府十分注重通过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来消除社会不公,保持社会稳定。印度公立高校一直实行低收费政策,把高等教育视作社会福利事业,收费标准上调幅度很小,有的学校甚至几十年都没有调整过收费标准。印度一流大学德里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的学费仅为180卢比(5.8卢比合1元人民币)。印度理工学院(设在班加罗尔)2006—2007学年硕士生年学费为4000卢比,但该校每个学生每月都享受5000—10000卢比的奖学金,缴费只是象征性的。此外,印度政府还针对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的学生制定了专门的资助和扶持政策,不仅为他们保留了22.5%的大学入学名额,还为他们免除学费、部分杂费和住宿费,提供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等等。印度的大学因为收费低廉被戏称为“穷人俱乐部”,即使是贫困阶层的学生也大都能付得起学杂费。另外,印度大学生还享受种种福利。穷人常常是靠进大学才能在生活费用奇高的大城市站住脚。比如,新德里的房租非常高,但尼赫鲁大学学生宿舍的租金,一个月大概就相当于8元人民币,价格之低,令人咋舌。此外,大学生的汽车月票、火车票、飞机票也都享受优惠。对于印度穷人来说,上大学就是进城的门票和福利,上大学等于拿生活补贴。

⑶ 古代印度的佛教教育是怎样的

佛教教育主要在寺院中进行。佛教在定为国教后,寺院发展迅速,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宏大。寺院内设备齐全,储有一定的资财。佛教接受信徒没有种姓限制,其僧侣的地位由修行的年资和造诣的精湛来决定而非出身和家世来决定,因而众多父母竞相送子入寺为僧。凡愿为僧者,不论男女均可由家长向寺院提出申请;经许可后即入寺院或尼庵修行,在成年僧侣的监督下,从事学习和苦修。

佛教寺院的教育分两个阶段。年满8岁以上儿童经准许入寺修行,在学满12年后通过一个隆重的仪式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成为正式僧侣,男的称为比丘,女的称为比丘尼。比丘或比丘尼继续留居寺院,由两位僧侣负责指导学习教义和修行。这样的僧师僧徒关系有如父子,共同生活相互信赖。僧徒侍奉僧师是其教育的组成部分,一切起居、饮食、沐浴、行乞等事都由僧徒为僧师安排妥当。僧师为僧徒讲授知识,解答疑问,关心僧徒的精神成长和学识进步,不少高僧注重以身体力行薰陶僧徒,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僧徒接受这种监督至少10年以上,方可承担指导其他新着录的比丘的职责。佛教寺院的学风较为纯朴,寺院规定的制度僧师僧徒共同遵守。

佛教寺院的教育以培养宗教信仰为首,所以修行是寺院教育的核心。修行就是使僧徒通过遵守清规戒律养成善良行为,进而虔诚信佛以消除尘世情欲,从而获得精神的解脱。寺院的教学一般以神学经典为教材,认为经典是一切知识道德的源泉。在围绕经典学习之余,还传授“五明”。僧师讲授各种学科知识时采用通用方言,而不用繁难的梵文梵语。教学时经常采用争辩和讨论方式,形式灵活而富有生气。

古代印度有不少学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寺院,除负责培养比丘的工作外,还从事学术研究,经常举行学术讨论和演讲,成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其中最着名的是纳兰陀寺。纳兰陀寺在佛教之前、婆罗门教学术就很繁盛。后因释迦牟尼生于此,死于此,葬于此而尤为着称。寺院建筑壮丽,藏书丰富,僧徒众多。我国唐朝的玄奘法师就曾在纳兰陀寺学习过5年。在玄奘就学时期,纳兰陀寺的僧师有1500人,僧徒有8500余人。僧师中能讲经50种者约10人,能讲经30种者约30人,能讲经20种者约1000人。纳兰陀寺招收学生考核十分严格,一般只有申请者的20%可获录取,学生须有坚实的基础训练,要到20岁左右才具备条件参加入学考试。该寺规模宏大,几乎每天都有100项学术讨论或报告,分别在殿堂或讲堂进行,讨论和报告的内容极为丰富,不论是婆罗门教或是佛教的教义;不论是宗教的或是世俗的知识;不论是哲学的或是实用的学问,不论是科学的或是艺术的成就,几乎无所不包。寺内藏储有大量图书。图书馆包括3座建筑,其中一所是九层的高楼,收藏的珍贵书册颇多。因纳兰陀寺在当时学术和教育的影响极大,远东各国纷纷派遣青年赴纳兰陀寺求学,纳兰陀寺成为当时世界文化中心。

⑷ 古印度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古印度教育,印度古文明发源于恒河流域。约公元前 10 世纪,恒河流域出现一些奴隶制小国,并形成社会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公元前 5 世纪佛教兴起前,古印度教育事业掌握在婆罗门手中。能受教育的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种姓。约前 7 世纪出现婆罗门教,前 5 世纪又兴起佛教。政、教大权掌握在婆罗门教和佛教徒手中。婆罗门教的教育精神:为破除尘俗,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与梵天(创造之神)合一。教育内容为《吠陀》。

⑸ 古埃及,古中国,古印度都具有发达的高等教育吗

是的。都有较发达的高等教育。
中国有太学 印度有佛学院 埃及有宫廷学校,文士学校。
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这些贵族青年除在宫廷学习书写和计算,还到政府部门见习,接受实际业务锻炼,然后分别充任官吏。中王国时期,政务日益繁重,需要大批的官吏,宫廷学校难以满足要求,便由政府部门开设职官学校进行培养。据文献记载,司马机关曾设置训练司马官员的学校,司档机关曾设立培养司档官员的学校,司库机关曾设有训练理财官员的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并兼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等双重任务。古埃及寺庙具有鲜明的世俗性,它们既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水利、建筑等专业事务的机构。在中王国时期,为培训宗教的和专业的人员,寺庙设立很多学校。建于赫利奥波利斯城的日神大寺和建于庇比斯城的加那克大寺,都是高级僧侣集中而图书丰富的学府。这些学校除传习一般知识外,还传授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医学等较为高深的科学技术。不但有志于学的埃及青年争相前来就学,就连犹太的摩西和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柏拉图都曾到此游学。政府办的职官学校着重造就执行公务的官吏,寺庙学校则着重造就专业人才,两者侧重点不同。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善书能写,任官治事,所以文士通常也称书吏,并受到尊重。因为文士不是世袭的,而充任职官的文士乃是地位高和待遇优的人员,所以众多奴隶主子弟和一般有志之士都企图“学为文士”。为了满足这种要求,许多文士便设校招生。这种私人开设的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和有关律令的知识。水平高的学校还传授数学、天文学、医学。由于学校的水平不同,学生修业年限也参差不齐。富贵子弟入水平高而修业年限长的学校,家庭情况较差者入水平较低而修业年限短的学校。众多青年通过进文士学校而充当官吏,甚至少数妇女也到文士学校学习。文士学校起着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以僧为师”和“以吏(书吏)为师”遂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特征。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在婆罗门的学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学校"。 "古儒"即对婆罗门教经典有一定研究而又热心于教育的文人,他们在家中设立的经义学校即"古儒学校"。学生主要是婆罗门等高级种姓,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与其共同生活起居,学习年限为12年。这种教育以婆罗门教的教条为指导思想,以用梵语写成的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经为主要内容,教学方法以背诵为主,同时也有一些讨论。
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佛教的创立者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佛教教育的场所最重要的是寺院,与婆罗门以家庭和学校为场地不同。佛教寺院的儿童男女平等。年满8岁以上儿童准许入寺修行,在学满12年以后通过一个隆重的仪式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成为正式僧侣,男的称为比丘,女的称为比丘尼。这种学校以佛教经典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僧侣讲授各种学科知识时不用繁难的梵文梵语而采用通用方言。教学时经常采用争辩和讨论方法,形式灵活而富有生气。
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寺院相当于高级教育,除进行教育活动外,还从事学术研究。当时最富盛名的是纳兰陀寺,寺中师生众多,经常举行学术讨论和演讲,多时一天可达一百多次,讨论内容包括婆罗门教义、佛教教义、哲学、科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吸引了中国、朝鲜、蒙古等国的大批外国青年和学者,对中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学校与教育
1、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2、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3、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4、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5、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5、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⑹ 你了解古印度的教育吗它的发展是怎样的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讲一讲古印度的教育发展。古代印度的疆域比现在的印度要广。大约在公元两千多年前,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建立起了奴隶制城邦国家,并创造了文字,创造了哈拉巴文化。从公元前100年到前600年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通称为种姓制度,种性制度把人按高下依次分为了四个等级,第一婆罗门,即僧侣,第二,刹帝利即武士,这两种都为高级种姓,第三,吠舍,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第四,首陀罗,即奴隶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

以上就是小编对问题的回答,如有错误,敬请谅解!

⑺ 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有什么特点

古代印度幼儿教育的特点为: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是与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密切相联系的。其幼儿教育有家庭教育和寺庵之分,但都是以信奉佛祖、吃苦修行、遵循教规、消极厌世为基本特征的。因此,古印度的幼儿教育始终被浓厚的神学说教所统治。

⑻ 四大文明古国教育特点对比

1、两河流域文明
这个文明的中心大概在现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带,北部古称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而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这一带远古时期居住着许多种族,是干旱区域,但下游土地肥沃,很早就发展了灌溉网络,形成以许多城市为中心的农业社会。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了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至今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泥版)。
2、古埃及
古埃及文字创于前3500年,是一种称为圣书体瞎衡烂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是人类最古老的书写文字之一,多刻在古埃及人的墓穴中、纪念碑、庙宇的墙壁或石块上,所以被称为“圣书体”。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埃及人除了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及制造木乃伊而闻名天下外,还发明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东西。
古埃及的文化非常丰富。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而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此外,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3、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
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磨漏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越南,日本,泰国,缅甸等。
4、古中国
从先秦始,诗经、楚辞、汉赋、晋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章回小说、民国杂文,描绘了中华古代文学史的灿烂。经史子集是传统中国的学问。东晋李充正式确定甲乙丙丁即经史子集次序,但尚未直接用经史子集之名。
唐初编成《隋书·经籍志》,这是正式以经史子集为类名的四部分类法中现存的第—部目录。它分经史子集4部,下分40细类,经史子集各部书籍六万九千五百七十余卷拦则,译本书千三百二十余册,释藏七千零&八卷,书画图象等约二百余种。其外又有艺术志、道书志、书志、画志、通为八目。

阅读全文

与古印度的教育以什么为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的乘法算式怎么算 浏览:697
伊朗出多少钱刺杀 浏览:172
意大利穷人怎么吃饭 浏览:177
伊朗医疗技术怎么样 浏览:160
印度logo怎么转 浏览:997
在印尼BO什么意思 浏览:444
伊朗和英国怎么了 浏览:924
印度现在的环境如何 浏览:409
印度为什么奖牌这么少 浏览:339
印度有什么经商机会 浏览:606
英国预科一年学费多少钱 浏览:337
中国人豪门自信来自哪里 浏览:354
印度种族有哪些姓 浏览:349
美国凭什么制裁伊朗央行 浏览:804
印尼有多少矿洞 浏览:822
中国哪里人吃眼镜蛇 浏览:460
杭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怎么样 浏览:547
印尼伊斯兰有多少 浏览:346
往英国寄衣服每公斤多少钱 浏览:788
印尼虎小苗吃什么 浏览: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