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传上座部是怎样看待净土的
南传认为净土是神崇拜,是偶像崇拜,是在玩幻觉,所以很反对,但其实,南传自己的16观智按照他们自己的逻辑也是在玩幻觉,什么身体感消失,出现名色分别感什么的,什么涅槃灭尽什么的,按照他们自己的逻辑也是玩幻觉。
宗教信仰,就是信仰,信就行了,不要去攻击这个攻击那个,否则会产生灾难,甚至会违背国家法律,切记!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法,不允许强迫别人改教。攻击别人的宗教也是很没礼貌的行为。看看下面的周先生的这篇文章,或能有所帮助。
对南传上座部佛法的若干质疑,兼论大乘
文/周树敌鲁慢
南传,因其佛教根据地在印度以南,故称南传。而上座部,这只是南传自己给自己的美称,为了尊敬对方,我们也称其为上座部。其实在分别说部出现之前,上座部已经分裂为若干部派,已经很难说谁才真正代表上座部。而此前的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裂,当然,我们也很难说谁对谁错,只能说,历史选择了分裂,而且多数人选择了大众部,这是历史潮流的选择。上座部和大众部分裂之后,上座部内部又进行了若干次分裂。这也是历史的选择,从这里可以看出,原始的上座部已经不再适应人类的发展。逐步退出历史了历史舞台。这个时候部派和部派之间,并没有谁说谁是“非佛说”的事,只是对佛说内容的理解,大家有分歧。那么究竟谁才是正宗的佛教呢?很难说。佛教部派的分裂,就好比一个受精卵,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由两个分裂成四个,最后长成了一个人。那么,你现在再回头去问,这个人身上哪个细胞才是最初的那个受精卵,很难说。按照佛教本身无我理论来解释,没有一个细胞与那个原始的受精卵有关,不过都是生灭而已。无我理论作为所有佛教部派都认可的“真理”,这里可以做一个衡量,谁认为自己还是那个原始的上座部,谁还认为自己是原始佛教或者说是佛陀本人的嫡亲血脉,就违背了佛学无我的原理。因为他们内心深处还认为:“部派分裂无数次之后,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部’存在”。这种有我的思想,在如今的南传佛教中,普遍存在。用如今南传上座部自己的法义来解释就是我执,用大乘佛学来解释就是法执。因此这也涉及到一个问题,南传那些证果的僧人讲法的时候,以自己的宗派是主脉,非议别人的宗派甚至诽谤大乘的时候,是不是未断身见?——虽然他已经不执着这个色身和自己的五蕴是我,但是却将对“我”这个概念的执着,转移到了一个更大的地方,或者洞袜说更危险的地方?这是不是说,非议别的部派,以官方版和正统版自居的那些证果人,他们的果位要重新衡量?
既然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可能有一个永恒的“我法”或“我部”存在,那么是不是任佛法自己浅化、混乱甚至消亡呢?用佛学自己的原理来说,有生就有灭,几乎每个部派都有预言佛法灭尽的文字,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可以看作是对生灭法的认真阐释和理解。因此,这就涉及到一个学术范畴的问题。一门学问或者文化,佛学当然也属于一种文化,宗教文化,或哲学文化或禅学文化,总之,佛学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如果不设立学术范畴,仅以是否佛说作为学术范畴的界定,这是很愚蠢的。因为佛在世时说了很多话,难道每句话我们都要学?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是释迦牟尼本人说的话,也不尽是佛学。释迦牟尼本人说的,只有一部分是佛学。这就牵涉到对佛学范畴纳虚激的界定问题。可以这么说,佛教虽经历多次分裂,但是各部派之间还是进行过很多次交流,这些交流最后形成了各自部派的经典着作,既然是交流或者争论,那就一定存在相交点。这些经典之间还是有一些核心的部分,这些核心的部分,通常被认为是佛学的学术范畴,比如无常、苦、无我、涅槃、寂灭、缘起、因果……符合这些基本规则的就可以看作是佛学。这也就是为什么部派争执上千年,一直没有说对方非佛说的事,因为一旦确定某一学术偏离学术范畴,就没有争论的必要,这就是物理不会和数学争论,化学不会和文学争论一样。产生攻击某部派“非佛说”这种界定或者这种话,是拿不上桌面的,这仅仅只是一种辱骂,一种戏论而已。
佛陀的原始教义是不是有必要追回?怎么追回?追回之后是不是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这是目前佛学界内部的一种普遍焦虑。但是你再转念想一想,假定现在在某一石窟追回了佛陀的原始教义,誉碰或者说有什么穿越手段能回到佛陀时代,会发生什么?还会产生“十事非法”,是不是还会产生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裂,以及以后的无数次分裂?历史总是会重演,这是人性的本质属性使然。这么一想,你就会明白,我们只有尊重历史的选择,别无他法。
好,既然佛学不是对释迦牟尼这个人言行的刻板模仿,而是有自己的学术范畴,那就有一个问题,各部派的经典除了综合在一起,摘出相同的部分,其余不同的部分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在多大程度上有存在的必要?从历代部派相互争执和讨论以及人类文化单元内部的规律来看,普遍认为,有助于完善这门学术的文献资料是有益的。比如数学,两千多年前,数学家用负数参与计算,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因为他们不可能以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认同负数也是数。但后来发现,负数解决了很多自然数计算不便的问题,于是数学家一致默认,负数也是数学。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就可以解释很多人攻击南传《阿毗达摩论》说这部论号称是佛在33天所说,这种神话只是表明,这部论不是佛说,是后人伪造的,或者说,《清净道论》不能信,因为是觉音的着作,学了这样的书就等于否定自己不是佛教徒而是阿毗昙教或觉音教。这样一些论调,在我们懂得什么是佛学范畴之后就能轻松解决。《阿毗达摩论》即使不是佛说,但是它是佛学的范畴内十分有价值的论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部论完善了阿含经中“心法”、“色法”的体系,使得《阿含经》在体系上得到强调和完整,把修行阐释得更清晰,更有条理,经得起外道的问难,经得起人类智慧的考验。所以,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阿毗昙教就是佛教!
但是《阿毗达摩论》真的已经完善了佛陀的教法吗?真的已经天衣无缝吗?
在此我们回到十九世纪末,那时物理学界的很多科学家对经典物理的严密性极为满意,认为物理学发展已经到了巅峰,所有的问题已经解决。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几乎都可以被现有理论精确解释,力、热、光、电、磁……,物理学似乎尽善尽美,一切基本原理都被发现,有些人甚至声称物理学已经终结,但是有些人却知道,在经典物理灿烂的天空上漂浮着两朵乌云,一朵是美国人迈克尔逊和莫雷的试验,一朵是黑体辐射问题,两个问题导致经典物理的大厦出现了严重漏洞,甚至有倾覆大厦的危险。而这两个问题的最终解决,一个诞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另外一个诞生了量子物理,进而产生了20世纪初的辉煌的物理学革命并深刻影响了我们这个时代。
类似的现象,似乎在佛法尤其是上座部佛教里面也出现了,上座部佛法的理论体系是建立于阿毗达摩之上,很多学习上座部佛教的人被阿毗达摩所构建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所惊叹,有人认为它超越了一切,精确解释了所有的色法、名法和身心生灭的现象,为解脱建立了强大的理论基础。阿毗达摩在南传的地位甚至高于经藏,被认为是佛陀在天界所讲,是极为殊胜的法。但是以阿毗达摩为基础的上座部严密佛法理论体系的天空上其实也漂浮着八朵乌云,并且这些乌云已经漂浮了两千多年。
首先,第一朵乌云是:既然没有我,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过去世的业力信息为什么不会错乱,此人的业力为什么不会报应在彼人身上。经典认为,前世的身口意行导致了今世的业力现行。那么前世身口意行灭去之后,今世的业力升起之前在哪里?如果因果仅仅是他们说的因缘和合而成那么简单,那么缘起本身是不是缘起?如果不是缘起,那就是他们所反对的本体论,如果从缘起,那总有一天会灭的,还要修行干吗?等着灭就行了。而且他们承认身口意的灭后还会升起新的果报,但又如何证实,涅槃的灭来世不会升起一个更恶心的五蕴或缘起或贪嗔痴或苦的果报?因为有灭就一定有生,否则彻底灭就是断灭见,与外道无异。
第二朵乌云就是:以涅槃为所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五蕴和涅槃关系问题。五蕴灭后,谁和涅槃有关系。按照佛学的观点,众生就是五蕴。那么五蕴灭后,这个人是不是变成了涅槃?若没变成涅槃,那么这个人与自杀后飞灰湮灭何异?只不过你找来涅槃这个外在于五蕴的工具帮助五蕴灰飞烟灭而已。若五蕴灭后,没有变成了别的东西,这个东西又是什么?若五蕴彻底灭,什么都没变成,那与断灭论何异?
第三朵乌云就是:有分心和心识交替出现。心识和心识之间的断裂部分是有分心。显然,《阿毗达磨论》认为有分心也是生灭的,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有分心和有分心之间是什么?是断裂的吗?如果是断裂的,那么还是断灭论。
第三朵乌云就是:以涅槃为所缘进入定境的时候,只有一个唯一的所缘,那就是涅槃。那么有一个问题:所有的心法都不是我,佛学对我的定义是,单一成分,不可再分,且能自足自成,永恒不变。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个所缘既然是唯一,那么还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够再分,那么就还是在生灭中,证得涅槃就获得解脱之说,就是一纸谎言;如果不能再分,涅槃是不是性质稳定不变,若变,那还是生灭,若不变,那就是神我,堕入了他们自己所反对的本体论,与无我法义相违背。
第四朵乌云是:南传认为,以涅槃为所缘进入定境的时候,只有一个所缘,那就是涅槃,南传在这里解释不清楚,这种达到唯一所缘,是不是贪爱到极点呢?如果不是贪爱到极点,如何如此专一的所缘?这种唯一所缘与外道的梵我合一有何区别?这些都是他们说不清楚的,如果不用大乘中道思想,那么小乘所谓证得涅槃就不能证实是成了圣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人眼里,圣人是不能有太强的贪爱的。这一点几乎是整个世界文化的一个共识。
第五朵乌云:阿罗汉证得涅槃灭除了五上分结,当然,由这五上分结派生的其他9个不善心所也都随灭。但其实,《阿毗达磨论》中那一点不善心所并不能概括人类所有的不善心理,就算经文里提到的“奸、坚、懦、伪、幻……”这些心所灭了没有?如果没有灭,何来圣人之说?
所谓五蕴缘起的灭尽,苦的灭尽,贪嗔痴的灭尽,何以证实是真的灭尽,你怎么知道这些东西不是以一种你所不能发现的方式继续存在着?
第六朵乌云就是:涅槃后去了哪里?涅槃一法从哪里来,最后住在哪里?动不动?不动是不是常见?动又是怎么动?是不是断见? 经文说阿罗汉证得无余涅盘不是一无所有,那就是说还有,还有什么?因为涅槃是缘起的灭尽,那么就是说,这种有不是缘起,不是缘起那就是永恒存在,不会变,因为只要变就一定从缘起,如果不从缘起,那岂不是在玩绝对时空的概念,落入外道的神我?
第七朵乌云就是:证得第一观智时身体的感觉消失了,发现了名和色。这个是不是玩幻觉,后来的几观智以致到后来证得涅槃灭尽什么的,是不是玩幻觉玩得精神失常了?这些都不仅仅是一部《阿毗达摩论》和《阿含经》能够解决的,还得借助大乘佛学才能解决幻觉和实证的本质区别,才能知道精神失常和正常的真实界限,才能把禅修者牢牢控制精神健康的范围之内。
第八朵乌云是:大乘在见性的之前,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证得的涅槃,皆能亲证,只是不取,大乘经文明文斥责见性人取小乘涅槃,因为取了就退堕二乘,成了《楞严经》里的“定性声闻”,而“定性声闻”是五十阴魔之一。小乘借助涅槃这一法,将五蕴灭了,要知道五蕴就是众生的代名词,五蕴灭尽,其实很难说自己不是灰飞烟灭,这难道就是《楞严经》斥责其是阴魔的原因吗?不得而知。而且历代证得俱解脱的阿罗汉,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虽然你可以标榜这是解脱,是出世,是成圣人……但是毕竟给众生带来了玩弄生命玩废了的恐惧。我们在此只说俱解脱,对于经文上记载的证得四果之后“……”的情况先撇在一边。 这些仅仅用小乘那几本薄薄的书是无法给出解释的。而小乘最有趣的一句自嘲就是:“证明一个问题在一个特定范围内是无解,这也是一种智慧。”虽然你无解是解解,但死结确实实在在存在着!这种自嘲确实需要相当的勇气。其实这正是小乘解决不了这些死结的实在证明。很多小乘人会说“小乘不需要自圆其说”,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对小乘佛法的诽谤。如果懂得大乘,那么马上就能明白,小乘不是把自己玩废了,而是…………(答案请在大乘法义中找)。大乘的戒律对小乘有很好的补充。而且阴魔之说,只是大乘对学佛人往更高层次上证的一种期待,并非真的是阴魔,学了大乘后自知。
从以上种种漏洞来看,南传佛法还难自圆其说,如果不借助大乘佛学的教义,只要稍微有点哲学底子的人,就经不住推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乘是佛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从整个东方文化来看,大乘才是东方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 而且从历史上来看,大乘有相当部分教义是当年在印度为保护小乘佛教免被外道所灭,一些佛弟子经对佛陀当年教义的重新回忆补充而成,是小乘佛教本身的完善,是三乘佛学的主体部分,是阿罗汉和大乘学人共同用生命保留下来的,是应该被尊重的。当年印度的法义辨证在各宗教和宗派间频繁举行,双方辩论是很残酷的,辩输的一方要么集体自杀,要么带领所有教徒皈依辩胜的一方。大乘作为哲学、心理学、禅学、逻辑学、解脱学、出世学等丰富深邃宏大完备的体系,而为外道所不能胜,使得不仅包括小乘在内的整个佛教得以在印度保存千余年,在中国则一直保存到1949年。《妙法莲华经》对小乘的高度赞扬,可以看出,当年对小乘佛法保护的艰辛。攻击大乘必定使小乘成为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攻击大乘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当年印度辩论输了而自杀的那些阿罗汉的不尊重,也是对那些为辩胜而耗尽心血的阿罗汉的亵渎。
总之,小乘如果不回小向大,可能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遗憾。其实主要还是看自己,只要自己觉得好就行,没有必要因为外界的原因而改变。其实这八个问题,这八个漏洞,学了大乘之后,你就知道,这些问题用大乘法义一通百通,真是太简单,太奇妙了。通常一个人在小乘教法中回小向大之后,将会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出世解脱的本领。当然,你不回小向大也没问题,也很好,笔者都深表敬意。在笔者看来,宗教的学习应该是自由的,不应该通过攻击辱骂等方式强行干扰别人的信仰,以确立自己似乎很崇高的地位。那样做,证明这个宗教本身是虚弱的,证明攻击者本身的人格是有缺陷的,证明他正在一条极其危险的道路上走,他为了获得所谓的“圣性”已经丧失最基本的人性。为了显示自己是八正道,非要弄个八邪道的人群出来针对斗争攻击,这些行为,就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不愿意看到的。更有甚者看了笔者这篇文章说,“我从此抛弃《阿毗达摩论》和觉音,专学《阿含经》,非要诽谤大乘!”学佛学成这样,我只能说这个人已丧失心智,基本没救了。你们相信的考据学界曾有结论《阿含经》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因为《阿含经》中对初果标准和初果证得涅槃的描述至少有七种。这七种正是历代各部派分裂,互相攻击的原因之一(就算现在的南传,某派众多四果阿罗汉在另一派眼里连度疑清净都没证,还是凡夫。这样的争论历史上存在,现在存在,以后依然存在,而随着争论的升级,各种标准也将最终变得高不可攀)。而《阿毗达摩论》及《清净道论》一个给于修行以合理的解释,另一个也对标准进行了大致合理的综合和理性分类,大部分内容还是可以被各种宗教尊重。所以完全抛弃,是武断的,也不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笔者写这篇文章并没有想要干预你的信仰。
总之,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圣人,没有绝对真理,也没有唯一解脱,更没有唯一出世,唯一标准。而人性的扭曲,人格的邪恶化,人类群体灾难、战争、宗教裁判等等,常常是因为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㈡ 为什么弥勒净土难去
玄奘法师云:“西方道俗并作弥勒业,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师,皆许此法。弥陀净土,恐凡鄙秽,修行难成。如旧经论,十地已上橡清侍菩萨,随分见报佛净土。依新论意,三正念地菩萨始可得见报佛净土,岂容下品凡夫,即得往生?此是别时之意,未可为定。所以西方大乘许,小乘不许。”
玄奘法师这里说得很清楚,依旧经论,十地菩萨方能见报佛净土,依新论,也要三地菩萨才行梁吵,而下品凡夫往生极乐净土是别时之意,不能为准。玄奘法师还透露当时印度的大小乘都是修弥勒净土的。
㈢ 请介绍一下弥陀净土
净土(Buddhaksetra),音译佛纥差怛罗,是大乘佛教传说佛所居住的世界,又称“净刹”、“净界”、“净国”、“佛国”等,与世俗众生所居住的所谓“秽土”、“秽国”相对。佛教的净土思想最早是在汉魏之际传入中土的。据佛教经论所载,佛有无数,故净土也有无数;各派所奉经典不同,故所追求的净土也有别。《法华经》(Saddharma-pundarīka-sūtra)讲灵山净土,《华严经》(Buddhavatamsaka-mahavaipulya-sūtra)讲莲华藏净土,《密严经》(Ghana-vyūha-sūtra)讲密严净土等等。然而,在诸净土中,影响广泛的是弥勒净土、妙喜净土和弥陀净土。其中,尤以弥陀净土流传最盛,以至成为后世净土宗所奉的往生圣境。弥陀净土不仅以其经典繁多而着名(注:据估计,现存大乘佛典中赞颂阿弥陀佛内容的经典约占三分之一。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9页。),更在于其经中美妙的故事和传说以及简单易行的法门而紧紧吸引住了芸芸众生。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除释迦牟尼佛之外,一切自觉和觉他的圆满者,皆为佛。因佛国空间之广大,故有三世十方佛的说法(注:三世佛:有横竖之分,横三世佛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竖三世佛为,过去的迦叶诸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未来的弥勒佛。四佛,一为四方佛,即东方香积世界的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相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的微妙声佛;一为过去四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Amitabha),即西方极乐世界(Sukhavati)的教主。据《无量寿经》(Aparimitayur-sūtra)和《阿弥陀经》(Amitabha-sūtra)载,阿弥陀原是国王,弃国出家,从“世帆尘自在王(Loke vararaja)佛”受佛法,号法藏(Dharmakara),发出四十八弘愿,声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注:《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藏》)第十二卷,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赠本,第268页上。)据说,法藏历经“无央数劫,积功累德”,终于成佛,号阿弥陀佛(或译无量寿佛,Amitayus)。因为在他所居的佛国里是一片尽善尽美的极乐净土,所以,他的职能就是专门接引那些发愿死后往生西方净土的人,故又称“接引佛”。
弥陀净土信仰最早兴起于西北印度,东汉时传入中国(注:普慧:《弥勒、弥陀信仰之兴起》,2002年峨眉山“中国俗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待刊。)。至晋宋时期受到了中国僧俗的高度重视和青睐。据《广弘明集》卷十五载,东晋初期,般若六家之一即色宗的支道林,尝命工匠造阿弥陀佛像,并撰赞文:“此晋邦五末之世,有奉佛正戒,讽诵阿弥陀佛经,誓生彼国,不替诚心者,命终灵逝,化往之。彼见佛神悟,即得道矣。”(注:普慧:《大乘涅盘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东晋末年,慧远承继前代弥陀净土遗响,于庐山汇合名流诸贤,同修净业:“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刘遗民着其文曰:‘惟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注:慧皎:《高僧传》卷六《慧远传》,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4页。)慧远是东晋时南方佛教丛林的领袖人物,他一改其师道安弥勒净土的信仰(注:《高憎传》卷五《道安传》:“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薯陆誓,愿生兜率。”(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数轿顷183页)),倡导弥陀极乐信仰,把净土信仰由菩萨(弥勒为菩萨)推向了佛(弥陀为佛),更上了一层。慧远组织发愿往生西方净土的活动,在南方的朝野,山林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一些着名文士、学人的参加,更加推动了弥陀净土信仰在社会上的传播。故后世将慧远尊奉为中国净土宗初祖。
㈣ 印度的恒河沙是净土沙吗
不是呢!
恒河沙(梵文Ganga-nadi-valuka),为佛教用语,也做恒河砂、恒砂、恒沙等。恒河,为印度五大河之一。发源于西藏的雪山(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流,注入孟加拉湾。其源高且远,其河宽且长,河中的沙,因细故多,为阎浮提诸河所不及,又为大家所悉知悉见,所以佛说法时,常以譬喻极多之数。恒河沙也是汉字文化使用的数量单位,恒河沙作为数量单位由于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大小,到现在人们仍然对其的解释有分歧。通常指10的52次方到10的56次方的数量值。
㈤ 净土真宗的教理
净土宗的教理是以一位名叫阿弥陀的佛为中心,此佛常住于西方的极乐净土(也称为安乐国,安养国等)。阿弥陀是古印度语(梵文)Amita(啊密他)的音译,阿弥陀也同时是 Amitabha(啊弥他吧)无量光和 Amitayus (啊弥他由) 无量寿的简称。西方人士较熟悉 Amitabha 及 Amitayus 这两个梵文名。
阿弥陀佛是日本最受欢迎的佛。他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佛祖释迦牟尼。作为一位超时空的佛,阿弥陀拯救一切对他有真诚信心并称其佛名的人们。阿弥陀以他的无量光摄受与保护如是信者,并把他们接引至佛的极乐净土。还有以观世音及大势至为首的诸菩萨们协助佛拯救众生。阿弥陀佛与这两位菩萨(西方三圣)的塑像在日本及其他流行净土思想的亚洲国家中是非常普遍的。 净土三经中最短的《佛说阿弥陀经》(简称小经或阿弥陀经)也专门教导众生念佛。小经里解说只要一日至七日一心称佛名,信者就能往生净土含森。但是最重要的仍在于佛的第十八愿,也就是以信佛念佛之行,使一切众生得生净土,离苦得乐。
与观想法门比起来,以口称名的念佛是不受任何人、时间与地区限制的易行道。此念佛虽为易行,但这并不意味口称佛名的功德与功效就比较小。一切在古代的净土祖师,从印度的龙树菩萨到谈肆亩中国的善导大师及日本的法然上人都异口同声地强调口称式的念佛。中国唐代的善导(613-681)是整理与发扬净土教理的先驱之一。他成就了观想法门之后,便写了一部有关《观经》的论着(《观经四贴疏》)及其他解释观想法门的由来与修持法的着作。虽然如此,他修持的体系,仍以念佛为核心,其余之行(包括观想阿弥陀佛)都只起着辅助作用。善导的师父,道绰(562-645),据传每日诵佛名7万遍,善导同样地也一生勤念佛名。善导的念佛传遍了各地,后来传到了日本。日本的法然(1133-1212)以专称佛名即已具足往生净土的教法而成立了日本净土宗。他的弟子在跟随其师念佛之余,也写了一些阐明与澄清法然之教诲的着作。
在法然成立净土宗之前,念佛法门已经在民间以及贵族之中普遍流行。这个现象得归功于源信大师(942-1017)及其他的净土圣人(如空也上人〈903-972〉)等。源信以他的《往生要集》而出名。在此着作中,源信详细地形容恶道中的痛苦与极乐净土中的快乐,以鼓励大众愿生净土。源信同时也创办了一个在每月某日共修念佛的莲社。当时有一位名叫藤原道长的贵族,他临终时手执着另一端已绑在阿弥陀像手部的五色索。据《观经》及《往生要集》,凡临终之人若能念佛或忆念阿弥陀佛就雹孙会由佛及诸圣众接引至西方净土。这五色索被认为有肯定佛亲自来迎的功能。(译者按:真宗认为信者一旦发起信心,往生已被肯定,无需等到临终或使用这种仪式。)
㈥ 惮宗与净土宗有何分别哪类人较适合信惮宗/净土宗
禅宗与净土宗有何分别? 1. 愿力- 禅宗 –生生世世不求生十方净土
生生世世六道轮回求开悟见自佛性o 净土宗 -求生西方极乐国净土
于西方净土修至开悟见自佛性o 2. 修行方式 – 禅宗 –不念佛
行住坐卧参禅
求开悟见自佛性o 净土宗 - 行住坐卧念佛
求命终一心不乱称佛名
蒙佛接引生西o 2.哪类人较适合信惮宗/净土宗? 上根利智 – 才能修“禅宗” 上.中.下三根 – 皆能修“净土宗” 请讲多些关于惮宗的资料,因为我见很少网友讲惮宗! bya/life/hokfu/new_page_8#84 禅宗大义 相传此宗是释迦佛成道后,第四十九年,于涅槃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大迦叶,破颜微笑。佛即赞叹大迦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于汝,汝其善护持之。”自此以后,历代祖师,以心传心,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虽说不立文字,而于文字般若,亦所不废,如达磨印心,付法有《楞伽经》四卷;五祖弘忍并弘金刚、维摩、圆觉等经。然特重宗通,而不在说通,重于证道,而不在教道。 此宗单传心印法门,从摩诃迦叶,传阿难尊者,辗转传至达磨大师,是为印度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大师,于梁普通七年,东来传法,是为中土禅宗之初祖,梁武帝闻师来,迎至金陵问道,机缘不契,师遂渡江至洛阳,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心法于二祖慧可。可传法于僧璨,为第三祖。璨传法于道信,为第四祖。信传法于弘忍,为第五祖。忍传法于慧能,为第六祖。慧能大师,承传衣钵,化行南方,世称南宗禅。神秀大师,亦承五祖教法,化行北方,世称北宗禅。南宗主顿悟,北宗主渐修,故有南顿北渐之称。 六祖大师门下,得法者有四十三人,是故五祖传衣钵后,对慧能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之后,六祖祇传法而不传衣钵。其后诸祖,接化学人,各有其独特家风,因此乃有五家禅风:一临济禅风,机锋峻烈,如迅雷疾风,凡僧有问,即当头棒喝,或擒住、托开等。二曹洞禅风,其接化学人,稳顺绵密,谆谆不倦,君臣道合,正偏相资。三沩仰禅风,师资唱和,事理并行,父子一家,体用双彰。四云门禅风,孤危险峻,简洁明快,不用多语,片言只句,藏无限旨趣,无尽锋芒。五法眼禅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似曹洞,言语似颇平凡,而句自藏机锋。 此宗不依念佛、看经、修忏、礼拜、持、烧香等种种方法,乃以回光反照,单刀直入,参究话头,话头虽各不同,皆以一则无意味话,使人不用意识思想,静净参究一番,或参念佛是谁?拖死尸者是谁?生从何来,死归何处?死去烧了时还有“我”吗?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我?清顺治皇帝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深入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如屋祇住一人,一日出外买菜,回闻屋内,有人讲话,必寻其人所在,久而久之,一时参破,万有皆空,并此无意味话,亦了不可得。树头果熟,因风堕地晌陆,五花八裂,着地无声,自然无着落处,而知有着落在。昔日枯木禅师,夜坐见僧剔灯,忽然开悟,偈曰︰“剔起灯来是火,历劫无明照破,归堂撞见圣僧,几乎当面错过。”悟后便知︰“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十方虚空,在我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照破五蕴诸法相,虚空粉碎大地平。 悟有顿悟渐悟,所谓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悟分三种:一先悟后修,即普通人,皆须悟后,更起修行,持戒及研究教理,即顿悟渐修。二先修后悟,此随顺劣根,使先持戒修定,经年累月熏习,亦有开悟之分,但非此宗本意。三悟修同时,此由罩弊夙根成熟,祇待此生证果,在未悟时,被现业所障,未能显露,及一时触悟,即一切具足,如六祖等。此种人必须利根上智,是故后世禅,必须以顿悟之后,始渐修为准则。又因悟而修,即是解悟,因修而悟,即是证悟。 此宗开悟,分为三段。第一本参,又名初关,由参话头,引出无漏慧,由无漏慧,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名为初关。第二重关,既见性已,便以无漏慧,对治烦恼。至烦恼伏除时,而不起现行,方名重关。第三末后关,以上烦恼伏除,尚赖对治功用,必须烦恼净尽,任运无功用时,始透末后一关。所谓︰“言语道断宴闷顷,心行处灭。”顿超佛地,即佛即心,即心即佛。 更有九种大禅︰一、自性禅,不向外求,观诸法实相。二、一切禅,自行化他之一切功德。三、难禅,为深妙难修之禅。四、一切门禅,一切禅定皆由此出。五、善人禅,大善根众生所共修。六、一切行禅,大乘行法无不含摄。七、除烦恼禅,能除灭众生之苦恼。八、此世他世乐禅,能使众生悉得二世之乐。九、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大菩提净报。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净土灵堂?
禅宗由来: 《佛祖后记》记载:大梵天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垫,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 由于迦叶尊者与世尊禅意心心相印,在不着文字相、语言相的情况下得到了佛陀正眼法藏的传承,故被奉为西天禅宗初祖。 禅(梵语Dhya-ana),有译作禅那、静虑。原意为瞑想而达至心灵处于安定状态,就称为禅定(Sama-dhi,又译作三摩地或三昧)。这种默想方式在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达罗毗荼文化时期已经开始,后成为印度人普遍的修行方法。释迦牟尼悟道前亦曾习甚深禅定,以此成就正觉。因此,禅定被列为戒定慧三学之一,为引发智慧之必要条件。佛教各宗派都有其各自的修习禅定方法。 而禅宗则把“禅”之应用超了传统范围,而包括了整个佛法。禅宗提倡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此真理是“离文字相,离语言相”,是“以心传心”的,掌握真理便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本来面目了,见了人性之中深藏的“佛性”(本来面目)便谓之“开悟”。 因此禅宗标示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有关禅宗更多资料,请参阅 homevigator/~hung024/poming/article/zenintro 净土思想亦渊源于印度。 “净土”是相对 “秽土”(即我等身处的娑婆世界)而言的,秽土中人们为名利虚荣搏杀,充满贪念戾气,不是一个适合大多数人修行的环境;而净土中无各种恶缘,众生可在最好最安全的环境中修行直至成佛。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净土宗在中国最初主要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所依经典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大阿弥陀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等等,其中又以阿弥陀佛净土最为流行,其主张以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外缘、他力),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自力),内外相应,自他结合,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仗佛愿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在极乐净土中,无六道轮廻,众生寿命无尽,环境美好,想有什么便有什么,其实这全是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成就。 当我们在物质世界苦苦追求的一切愿望(eg. 长寿、财富、美貌、感情etc)都可以任意地实现之时,最终我们便会真真正正地认识到这些愿望都是虚妄而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在那一刻便可真真正正地“看破红尘”而专心修行。而极乐净土中无一刻不是阿弥陀佛在随机说法,我们又真正地专心修行,而且寿命无限,那麽无论是多么愚钝的根器,唯一的结果都只能是修成正觉。 禅净两宗是佛教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两大宗系。一般而言,禅宗适合较有悟性慧根的人修行,悟性慧根与学历知识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历生的修行领悟积累下来的,例如中国佛教史上万众景仰叹服的禅宗六祖惠能便是个不识字的乡下人,因缘听到有人诵金刚经便悟本性。而净土宗则统摄一切根器,只要有真的信心,临终时有自力(平日念佛等等修行使自己可以一心不乱)和他力(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便可感应到)交溶,push + pull,往生极乐世界后便一定可成正觉。 由于我们不知自己的悟性慧根如何,如果无明师指导,学禅便容易钻牛角尖,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亦曾因禅宗的盛行而使当时的文人都流行“口头参禅”,一昧追求似是而非的语言禅机,却使妄念更多而离悟更远。佛陀开示由佛在世起计,正法时代五百年,众生根器好而修行环境好;像法时代一千年,众生根器较差且修行环境较差;末法时代一万年,众生根器更差而修行环境更差,然后佛教便会在这世界灭亡,这是众生的共业。而净土法门便是佛陀慈悲开示,使末法愚钝众生可有个安全的修行方法。 在大众观念中,禅宗好似较倾向于清高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级(因为古代文人流行口头谈禅的观念);而净土宗好似较适合阿婆级(因为好似最简单,个个不识字的阿婆都可随口念佛)。其实佛法本无分高下,只有适不适合,高下之分乃因众生心中有分别妄心。只要是适合自己的正信法门,最终可成正觉;选了不太适合的,也只是走了弯路而已。如果有上等资质,参禅而当下明心见性,当然是干净利落---但不知会成功或会走火入魔?而净土宗的念佛、观想等法门亦不是随口念的喃呒功夫,要修持到一心不乱谈何容易,若在生时便可修到一心不乱不生妄念,便是 “定” 境,与禅的 “定”殊途同归,然后便可由定生慧。 因此许多不同宗派的高僧大德(例如近代大众依止的禅门五宗祖师虚云老和尚、律宗十一祖弘一法师),多有提倡兼修净土宗,互补互利,以念佛修定,再于定中求悟,最为保险、稳中求胜。禅门法眼宗三祖兼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其传世称颂的四料简云: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督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更多禅净双修资料请参阅: 虚云老和尚谈“禅净合一” buddhist/magazine/507/507_05 永明延寿大师禅净双修 fgs/bonze-bio/48%A5%C3%A9%FA%A9%B5%B9%D8%A4j%AEv 共勉之,阿弥陀佛。
先讲净土宗吧,修净土宗的人通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和保持一颗善心,死后就可以往生净土,或者叫极乐世界,但往生净土不表示就成佛了,你还要继续修佛的,只是那个净土的人和环境会容易一点令你最终修成佛。而且我们不用再轮回。净土宗适合一般大众去修。 禅宗讲的是即心是佛,禅师的开悟通常是顿悟的,就是说,他们修了很长的时间,智慧到了一定的程度忽然之间被一些东西启发而顿悟。不过禅宗的理论和其他宗派有点不同的是:禅宗不讲求文字,语言和概念。例如你问禅师什么叫苹果,他会给你一个苹果而不会通过文字和语言去解释的。他要你自己去悟。 不执着文字这也不表示他们不看佛经的,他们会读佛经,消化了佛经的道理之后,他们就不再执着于佛经本身的概念了。禅的意思不单单指的是坐禅,他们把禅应用在生活的点滴上。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佛法。 修禅宗的人不单要念经,还要参透一些的“公案”,“公案”是一些启发你的智慧的问题,例如:父母未生你之前,你是什么?”,“什么是只手之声?”等等。未开悟的禅师可能一参就参了几十年。所以禅宗是适合一些慧根比较高的人去修的。 还有什么问题的话,我可以再补充的。 楼上的同修,怎么回答任何佛教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呢?还是我未参透你的答案? 2007-04-26 14:08:08 补充: 禅宗 –不念佛
行住坐卧参禅
求开悟见自佛性o是很大的误解的!
㈦ 净土与密宗的比较
净土宗与密宗都是佛教宗派,但是传承与修习法门不同。
净土宗,汉传佛教宗派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众多佛经记载,佛在很多法会中均无问自说,宣讲了净土法门。在大藏经中,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数百种之多。印度着名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均有净土论着,解释与弘扬净土法门。逗李樱净土宗独尊念佛,以之为一代佛教归宗结顶之法,所谓“《华严》奥藏,《山丛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
净土宗由东晋慧远大师(334年—416年)创立,奉《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为正依经典,依龙树菩萨《易行品》、天亲菩萨《往生论》、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道绰大师《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扰芦赞》、《般舟赞》为相承祖师论释;尤尊善导大师《观经疏》为开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僧一行创始。包含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等宗派。佛教密宗综合了各国家地区密宗的传承。密宗起先是有融合了中国道教内容的印度密教,八世纪时印度密教,由善无畏上师、金刚智上师、不空法师等宗派祖师传入中国,并传唐僧一行。僧一行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被称为密宗领袖,并着有《大日经》。此宗派依《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无上本尊秘法。
密宗以密法奥秘,不经上师亲自灌顶,不经上师亲自授三昧耶戒,并持执不怠,不经传授不得互相传习及显示非密宗信众,因此称为“密宗”。祖庭,陕西西安的大兴善寺和青龙寺(毁于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