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佛教有哪些戒律

印度佛教有哪些戒律

发布时间:2022-02-22 06:28:04

⑴ 佛教有哪些戒律

有人问达摩祖师:佛持不持戒?

达摩祖师说:佛不持戒,也不修善恶,不精进,不懈怠,因佛是无作人。
一、于自性灵妙常住法中,不生断灭之见,名不杀生。

二、于自性灵妙不可得法中,不生可得之念,名不偷盗。

三、于自性灵妙无着法中,不生爱着之念,名不淫欲。

四、于自性灵妙不可说法中,不说一字,名不妄语。

五、于自性灵妙本来清净法中,不生无明,名不饮酒。

六、于自性灵妙无过患法中,不说过罪,名不说过。

七、于自性灵妙平等法中,不说自他,名不自赞毁他。

八、于自性灵妙真如周遍法中,不生一相悭执,名不悭贪。

九、于自性灵妙无我法中,不计实我,名不瞋恚。

十、于自性灵妙一如法中,不起生佛二见,名不谤三宝。

——达摩祖师《一心戒文》

真正的戒律不在外相,唯有一心。真正的吃斋是心吃斋,不是口吃斋,整个《楞严经》讲的都是摄心为戒。有些修行者倒是不沾荤腥了,但是心内的三毒荤腥比平常人不少一点,这样持戒不是在持戒,而是在持戒相而已。

宇宙世界皆为众生自心现量,世间诸相即是因果轮转,善与恶相对。执着真善美,“心”之所得即是因果缘起,因果相续即为六道轮回。除恶即善,离心离善,无善无恶,真心无心,空性遍照,诸佛同体,诸法同性,离空离有,净觉圆明清净涅槃是为至善。众生生死皆由心起,妄想无明产生诸境幻想,幻想习气构成因果束缚。想要修行,首先要明辨心灵对错,破了心灵妄求,才能升起正知见,清净境界,是破除累世迷幻的利剑。杀盗淫妄酒,皆是无明大树上生长的枝枝叶叶,如果不从心灵之上破除无明根本,仅仅遵从戒律表象,即是缘木而求鱼。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是身、是口、是意,如是取相作缘,舍利弗!是名菩萨身、口、意罪。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得身、得口、得意;用是得身、口、意故,能生悭心、犯戒心、嗔心、懈怠心、乱心、痴心。当知是菩萨行六波罗蜜时,不能除身、口、意粗业。”(龙树菩萨《大智度论》)

菩萨起了持戒心,着了持戒相,就已经破了菩萨戒了。

佛告舍利弗:“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常为众生以法照明,亦以自照,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照明。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于佛法中已得尊重。舍利弗!以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身、口、意不净,不令妄起。”舍利弗!有这样的大菩萨,他们常常为众生开示诸法实相,也以诸法实相自我观照,以至于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离照明。舍利弗,这样的大菩萨,已经在佛法中得到尊重。所以,舍利弗!大菩萨行法时,不会去特意观照身口意净还是不净,因为为了妄念不升起的缘故……

释迦佛说这话,把舍利弗说糊涂了,他想:修行人都是要持身口意的,世尊怎么说大菩萨身口意可以不净也不用特别着意呢?——原文: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身业不净、口业不净、意业不净?”

有人问龙树:舍利弗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啊,怎么会不明白佛说的意思呢?龙树说:因为舍利弗的智慧是二乘中的上上者,但是菩萨法与罗汉法是不同的。所以舍利弗以罗汉的法衡量菩萨法,就迷糊了。对于罗汉,破身口意那是破大戒,要时时看护。但是对于菩萨,不完全这样。如果一个修大乘菩萨道的,生起二乘的心,这个菩萨就已经是破戒了。——原文:“问曰:舍利弗智慧第一,何以故不识身、口、意恶业?答曰:舍利弗于声闻法中则知,菩萨事异故不知。如说若菩萨生声闻、辟支佛心,是为菩萨破戒。以是故,舍利弗疑,不知何者是菩萨罪、非罪。”

“如说若菩萨生声闻、辟支佛心,是为菩萨破戒。”

佛答:若菩萨取身、口、意相,是则为菩萨身、口、意罪。

摄心为戒,若行者执着戒律之“相”,即是妄心生幻境,戒律即为妄想攀缘的途径,持戒就意味着成佛,戒律与佛,皆为虚妄。就算是持戒者表面清净无染,可是“阿赖耶识”累世妄念习气,必定会遇境生心,心之所执,即是妄想因缘,轮回生死。真心无心,真性无染,遍随诸法无所得,无所住故,自性空性,无戒律可执,戒律因心贪嗔痴而起,心消法灭,执戒律即为着妄想,此为佛法大、小乘之区别。

贪嗔痴三毒为心之根本,诸佛真性就蕴含在“三毒”之中,当心灵遇六尘生境,心随境转,聚合因缘,波动流转的当下,能立断尘境,观心妄想,破贪嗔痴三毒迷执,照心灵空性,心无所得,无心可得,转贪嗔痴为戒定慧,破业障因果为成佛资粮;转识成智,除恶即善,无所住,无所有,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空性无染,离空离觉之清净涅槃,即是自性现前。苍穹万有,众生世界,大道诸佛,空性一体,圆满无漏,真性遍随,如如不动。

诸“相”皆因心生,诸“因”皆为想成。无心之饮食,是善食;有心之素食,是六道轮回之源头。大日如来教法不戒肉,并没有阻碍众生真性圆满,一切诸相诸境界,真性本空,皆为如来,皆是妙法。修行者不挑饮食,对于肉类并非执着,而是心无挂碍。如果执着素食,即是执着清净境界,而非性空无染;如果执着一切外相,自性空如即会被戒律所阻碍,升起诸种清净“善境界”,即入妄想轮回。

真性寂灭,离习气妄想,离境界神通,离觉性智慧,离议论言说,远离空性,亦复远离,无住性空。真性周遍十法界,离诸法空相,无染诸色,无奢摩他,无三摩地,无禅那遍随,无觉空,无空空,无究竟空,无毕竟空。是烦恼处,真性遍随,烦恼即真性,空性无生;是妄想处,念念真如,是寂静处,离寂灭而圆照,是诸佛一性,离过去未来,是众生无始劫妄想、贪嗔痴处,清净涅槃。

⑵ 佛教的完整戒律内容是什么

只能是具足戒了

佛教的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戒。关于具足戒的条目,虽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致内容是相同的。
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根据《四分律》,比丘的"具足戒"有250条,比丘尼的具足戒有348条,共分为8大类:
一、波罗夷,指戒律中的根本罪或极大之罪,犯此类戒者要被逐出僧团。
二、僧残,指比波罗夷轻一些的罪行,僧残的意思就是犯此类戒者还有残余的法命。
三、不定,是指已经犯戒但犯戒程度还不明确的行为。
四、舍堕,是指由于贪心而追求财物的行为。
五、单堕,是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戒。
六、波罗提提舍尼,意译为"悔过",是轻微的过失,主要涉及佛教关于饮食等方面的规定,犯此戒者只需向一僧忏悔即可。
七、众学,是较轻的过失,所涉及的是有关服装、食事、威仪等极细微的事情。
八、灭诤,是为裁断有关僧尼犯戒等之诤议而设的七种方法,称之七灭诤法。

⑶ 佛教戒律有哪些

1、不杀生,以慈悲为本,不要杀害生命,水陆空中、大的小的都不要残杀,不杀生就可以得长寿,将来就不再结怨,达到怨亲平等。

2、不偷盗,别人的东西不要拿,哪怕一分一厘都不要拿,养成一种廉洁、淡泊的行为,就很有福报。

3、不邪淫就是说在家居士,保持一夫一妻制,不能够淫乱,不破坏别人家庭婚姻,就可和谐。

4、不妄语,就是不说谎话,不说离间话,不说粗恶话,不说下流话,要说真实话、正直话、和合话、如意话,这才是真正的语言美,从心底到语言都很美。

5、不饮酒,因为酒是乱性的,学佛人要修定,保持最高的理智,饮酒就易干扰,使你失性,失了性就乱了。包括白粉、麻醉品等都不能吃。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五戒,不管出家在家都要遵守。菩萨戒,也是以五戒为基础。何谓戒?就是要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首先要把意识打扫干净,做到意业清净,口业清净,身业清净,就不会杀、盗、邪淫、妄语、饮酒,不会犯五戒。

(3)印度佛教有哪些戒律扩展阅读:

1、沙弥尼十戒

沙弥及沙弥尼应守的十戒是: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不蓄金银财宝戒、离非时食戒。

2、居士戒

五戒(在家生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关斋戒(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为不淫),还有:过午不食、不坐高广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3、出家戒

沙弥、沙弥尼十戒:正式出家而守持的戒律,开始学习远离世俗生活,主要是让年少、初出家的僧众学习。

离杀生;离不予取(离偷盗);离非梵行(离淫欲);离妄语;离导致放逸原因的谷酒和果酒;离非时食(离非食进食、过午不食);离跳舞、歌唱、音乐、观看戏剧;离庄严(美丽)原因的花蔓、芳香(香水)、涂油、衣物、装饰品;离(坐卧)高广大床;离接受金银(钱)。

⑷ 佛教有那些戒律要遵守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受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三、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寮*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远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佛门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⑸ 印度教有什么戒律

和佛教类似,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者、不杀生,但是不戒色。

⑹ 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哪些经

藏传佛教的戒律
1.别解脱戒。
2.菩萨戒。
3.密乘戒。也叫做:誓言。也叫做:灌顶。
可以经常听到“灌顶”1词,那实际是:受持密乘戒。
小乘佛教的戒律,只有别解脱戒。
大乘佛教的戒律,有别解脱戒,还有菩萨戒。
密乘佛教的戒律,有别解脱戒,有菩萨戒,还有密乘戒。

⑺ 答案:佛教戒律有哪些

不取僧物是优婆塞戒,菩萨戒,决定毗尼,属于破贪戒,
决定比尼经、大乘日藏经,优婆塞戒经,佛说善恶因果经,
几乎所有的佛经,都有不取僧物这个内容,其实这不仅是戒,而是对佛教的侵害。
毗尼 就是戒的一种称呼,还有波罗提木叉 毗奈耶等等不同的称呼。
菩萨戒本-梵网经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受请即取十方僧物入己。八福田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轻垢罪。
菩萨善戒经
若取佛物法物僧物招提僧物现在僧物。若自取已若见他取心生随喜。若自造作五逆之罪。见他造作心生欢喜。若自造作十不善业。若见他作心生欢喜。以是不善业因缘故。当生蓄生饿鬼地狱。
戒其实是全宇宙的法律,无知的人才会认为是佛教才有,其实凡夫无知而犯,亦当得罪。

⑻ 答案:佛教戒律有哪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佛教的戒律分为:
1.通戒与别戒: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通于僧俗二众的禁戒。三聚净戒也是通戒,凡发菩提心的僧俗二众皆得受持。别戒则为僧团七众所各别制定的戒律,又可分为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2.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戒,指声闻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诵律》等。菩萨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净戒,即:断一切恶的摄律仪戒,积集一切善的摄善法戒,摄受一切众生的饶益有情戒。
3.止持戒和作持戒:护持所受的戒体,停止恶业的造作,称为止持戒;策励修习善业的行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诸恶莫作’属于止持戒,是消极的止恶,‘众善奉行’则属作持戒,是积极的行善。
4.性戒和遮戒:本质上是罪恶的行为,称为性戒,例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行为,无论佛教是否制戒,国家是否订法,本质上为天理所不容,是社会所公认的罪行,属于性戒。如果本质并非是罪恶的,只是容易产生讥嫌,或诱发其他本质上罪恶的行为,则称为遮戒。例如饮酒本身不是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失去理智,转而犯下杀、盗、淫、妄等恶行,属于遮戒。从性、遮这两种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虑的层面是十分圆融的。

⑼ 佛家戒律有哪些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其核心内容是“一心向善,诸事莫恶”。 这是入门者必须要学习的。“三皈依”,是佛教信仰者必须要坚信的,和“五戒”不同,“三皈依”有着比较浓重的宗教色彩。

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9)印度佛教有哪些戒律扩展阅读:

佛门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沙弥及沙弥尼应守的十戒是: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不蓄金银财宝戒、离非时食戒。比丘及比丘尼应守的具足戒,在诸律中数目颇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条,二五○条;

比丘尼戒三一一条,五○○条等说。凡要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须先受过沙弥戒。年满二十岁至七十岁者,身体康健,剃去须发,披上袈裟,遵行数百条戒律,而受过受戒仪式的人,才正式成为比丘(尼)。

阅读全文

与印度佛教有哪些戒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为什么苏格兰支持意大利 浏览:461
中国人保起诉我了怎么办 浏览:48
美国对伊朗制裁什么时候开始 浏览:418
印度的一张两万块钱值多少 浏览:927
中国女篮现在在哪里 浏览:400
中印边界冲突是中国哪里 浏览:73
菊花伊朗为什么叫 浏览:659
德国到中国的快递怎么查询 浏览:842
英国为什么不能喝啤酒 浏览:284
印度红茶怎么挑选 浏览:241
援助伊朗物资上写了什么 浏览:287
什么时候能从印尼回中国 浏览:506
印度的乞丐是怎么样的 浏览:51
一毛钱等于多少越南盾 浏览:809
疫情期间哪个国家给中国送口罩 浏览:601
越南皮质匡威鞋怎么样 浏览:695
5月份中国进口伊朗多少石油 浏览:706
印度大饭店怎么吃饭的 浏览:325
中国现在修建的最大水电站是哪个 浏览:99
为什么印度人炒菜用铝锅 浏览: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