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有哪些宗教派别
印度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印度的宗教派别众多,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活动都以宗教为中心,因此印度的建筑主要是神庙。
像巴比伦人崇拜山岳一样,印度人相信神是住在山上和岩洞里的。于是,他们开始建造可以称其为山丘和洞窟的建筑。黑格尔指出:“按照印度人的观点,人类本身是神或要变成神,活人与死人的严格区分在印度就不存在。因此,印度的建筑在未受到伊斯兰教来源影响的时候,不是用来住死人的,而是像上述那些奇特的洞穴一样,属于建筑艺术的一个较早的时期。”
B. 印度有那些佛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1800年的历史,其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
密教时期 “印度二圣六庄严”龙树菩萨 无着菩萨 世亲菩萨 陈那大师 法称大师 功德光大师 释迦光大师
C.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什么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一、印度教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于公元8世纪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它综合了多种信仰,没有单一的信条,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论。
印度教还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它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印度教有种姓制度。根据这一制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且生来就决定。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二、伊斯兰教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期间,伊斯兰教被定为印度国教,迅速发展,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
印度穆斯林以逊尼派为主。伊斯兰教对印度宗教、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于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
三、基督教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据说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传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达数百万。现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
基督教在印度有几个分支,如叙利亚教会、伦敦教会、丘奇教会、妇女教会以及兄弟教会等。基督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3)印度都有哪些佛教扩展阅读:
印度的教派冲突:
印度近现代的教派冲突经常发生,而且屡屡酿成流血事件。其中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冲突最为突出。这里面较典型的是阿约提亚的寺庙冲突。阿约提亚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古城。
1528年,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尔帝国皇帝巴卑尔下令在这一城内建了一座清真寺,而印度教教徒则认为阿约提亚是印度教毗湿奴神化身之一的罗摩王子生长的王宫所在地,并反对将清真寺建在罗摩庙上。
两教信徒由此发生了较大的冲突。冲突持续了几百年,一直延续到21世纪。如1855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约提亚寺庙之争导致了75人死亡。1992年,同一寺庙之争又导致三干多人丧生。2002年,两教在此问题上的冲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
印度其他地区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派冲突也不时发生。古代印度在近现代演变成不同的政治实体,这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英国殖民时期,南亚次大陆上形成的主要政治实体是相对统一的。
而在这个政治实体的统治区域,民众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这两大宗教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与经济的利益群体。
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政治要求,这种要求在遇到该地区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就出现了后来的政治实体分化。这是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与宗教派别矛盾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结果。
D. 印度国内宗教繁多,都有哪些宗教在印度发展
印度和佛教在佛教时期组成了许多部。起初,它被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后来,从这“根本的两个”,它被分为端支派,包括十八(一说二十)。其中从上座部传来的说是各部门影响最大,然后从杜梓、法,米林山等部门传出。他的理论以阿毗达磨,为基础,将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分为有为的法和无为的法,两大类,主张“三代实存”和“万有不变”,并以“六因”解释因果关系,从而发展了最初的佛教起源观。它的基本理论经典是迦旃延子的《阿毗昙八犍度论》佛教部学中最新的一个学派是梁静学派,又称为转补和书经补,它强调在佛教,三藏中,经典应被视为正量或正确认识的基础,而不是法律和理论,因此得名。
亲胜论和火刑论继承了亲属关系理论,被称为“无相唯识派”,而陈那则被称为“相唯识派”。瑜嘉兴学派提出了“三界唯心论”和“万法唯识”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的精神的整体——“识”转化而揭示的。分析了知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相、视、证、证的观点。瑜的嘉兴学派把众生分为五个等级:据说在阿,可以认证为罗汉果,在如来相信可以认证为皮之佛,在如来相信可以认证为如来。不定种姓的认证结果是不确定的。在阿,没有种姓可以被训练成罗汉或菩萨,因为他们只是错过了种子,并受到业力的限制。密教,流行后,它逐渐与中学接近并融合。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流派。
E. 印度佛教历史
着名的有下列4位: 1. 频婆娑罗王,他是摩竭陀国的国王,为了协助佛弘扬佛法,他在他的京城王舍城建筑竹林精舍,以供佛讲经说法。
2•波斯匿王,他是中印度侨萨罗国的国王,他皈依佛之后,即成为一位忠诚的大护法。 3.阿育王,为古印度摩竭陀国的国王,意译为无忧王,于公元前270年间铅世,统一全印度,初奉婆罗门教,肆其暴行、杀戮兄弟、大臣,及无数人民,后来改信佛教,成为大护法,槐租肢兴慈悲,施仁政,于国内兴建无数的大寺和宝塔,而且还派遣宣教师,到四方去传教,使佛教发扬于国外。
4•迦腻色迦王,原为大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自立 为王。他初不信佛教,到晚年才皈依三宝,且发心召集举行第4次经典之结集,造寺建塔,保护三藏经典,把佛经镌刻于赤铜片中,珍藏起来,以免散失, 故其功绩与阿育王并称。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 悉达多所创,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相传释迦牟尼14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岁(一说19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后来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他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
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所到之处,专心讲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常随弟子据说有1250人,着名的有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优婆离等十大弟子。佛、法、僧这佛教的三宝已具备,佛教正式形成。
教衰落的原因在于印度教的崛起和 *** 教对印度的入侵,
要知道,在古印度的正统教派是印度教,而佛教只是异端教派。所以印度佛教自戒日王死了以后便开始走下坡路,并始终被印度教所打压排斥。
而 *** 在622年创立 *** 教直到750年,佛教信仰范围被逐渐蚕食,中亚的佛教徒完全改信了 *** 教。并在公元9-13世纪, *** 人和突厥人不断地入侵印度的情况下,佛教在印度彻底的消亡了。
好像是知道20世纪50年代,才又开始恢复,但是可以看出信奉佛教人的阶级:首型旦陀罗!!不可接近的人群。所以,佛教在印度重新发展比较艰难。
转载
*** 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悉达多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印度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普遍使用铁器,农业生产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达起来,一批城镇小邦兴起(迦毗罗卫国就是当时的一个小邦),经常互相侵并,发生冲突。
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着民族后,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称为婆罗门)为最高的社会阶层,奴隶(称为首陀罗)是最 *** 的阶层。
首陀罗是非雅利安人,受着极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婆婆罗门随意驱逐甚至残害。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不仅被订在法律中,还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义中。
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形成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导致社会动荡,生产下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得不到温饱和安定。痛苦、失意、无望、颓废是当时一般的社会情绪。
这种社会情绪也使作为一个小邦王子的悉达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不愿继承五位,便外出寻道。开初他也想从婆罗门教中皖出解除苦难的方法,但终于不合心意,便舍弃了婆罗门教,闭居山林 *** 。
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
下终于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后来他便到中天竺各地进行传教活动,组成僧侣集团,逐渐形成了佛教。
到他死的时候,佛教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是一个相当庞大、精细的唯心主义体系,后来由于不断的传播,发展成为许许多多不同的流派,教义就显得更为杂乱了。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
所谓“苦谛”,就是说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会遇到生、老、病、死……十六苦(或说八苦),没有丝毫乐处,引导人们去厌恶人世。所谓“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找来找去佛教徒找到了两条原因:一条叫“业”(干事情),这是致苦的正因;一条是“惑(烦恼)”,这是致苦的助因。
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这就叫“灭谛”。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道谛”。
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盘之道。所谓“涅盘”译义为灭、灭度、寂灭、圆寂、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等,实际就是死的化名(这种化名多至六七十个)。
佛教修行,以涅盘为极目的,其实就是引导人们去求死。四谛之中,苦、灭二谛尤为重要。
人生最苦,涅盘最乐,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最脆弱、最怯懦的思想。
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点也不敢触动,仅以消极厌世和追求死亡的说教来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苦谛以生老病死等作为人生中最大的苦难,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这些苦难,穷人是这样,富人也是这样,这就很巧妙地掩盖了阶级矛盾,抹煞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造成被压迫人民痛苦的根源。
这种说教当然是对剥削阶级有利的。诚然,剥削阶级也会遇到生老病死等问题,但他们是从剥削阶级的贪欲本性来考虑这类问题的,即如何才能长寿,如何在来生来世也能保住荣华富贵的地位等等。
而这种说教,不仅迎合了剥削阶级的贪欲心理,还为他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剥削阶级在纵情享受的同时,分出一部分财物施给寺庙,就可以得到极大的福报。
“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佛教正是这样向剥削阶级廉价地出售进入天国的门票。
佛教在进一步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的,离开了条件,也就无所谓存在。
人生命的起源和过程也是依赖于条件的,这就是十二因缘。即无知(“无明”)引起意志(“行”),由意志引起了精神统一体的“识”,由识引起身体的精神和肉体(“名色”),有了名和色,就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感觉器官的“六处”,六处引起和外界接触(“触”),由触引起感受(“受”),由受引起贪爱(“爱”),由爱引起对外界事物的追求索取(“取”),由取引起生存的环境(“有”),由有引起“生”,再由生引起了“老死”。
所以说到底,人生的痛苦是由无明引起的,只有消除了无明,才能获得解脱。佛教经典又把十二因缘说解释为“三世因果报应”说。
即:无明、行是过去因,感现在果;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感未来果;生、老死是未来果。宣扬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各。
印度的佛教 和 中国的佛教都属于改良佛教
和以前的原始佛教是不一样的
如果说他们之间的联系的话,就是两个不同的改良分支
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已经失传了,现在在他们那边的是结合了婆罗门教和其他一些宗教的新教
叫做印度教,和历史上的原始佛教没有什么关系了!
如果说中国佛教和印度原始佛教的关系的话
那么就是在释迦牟尼涅槃以后,有过两次比较大的佛教改良
其实那个时候就已经面目皆非了
以前的佛教是以释迦牟尼为主尊来供奉的
现在的却是多佛的信仰
从基本的戒律到整个的修持方法参悟状态都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说历史联系的话,就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但在印度却消失了
到了中国以后的佛教也不是原始的印度佛教,而是经过改良的佛教
和现在的东南亚佛教也都是不一样的
教衰落的原因在于印度教的崛起和 *** 教对印度的入侵,要知道,在古印度的正统教派是印度教,而佛教只是异端教派。
所以印度佛教自戒日王死了以后便开始走下坡路,并始终被印度教所打压排斥。而 *** 在622年创立 *** 教直到750年,佛教信仰范围被逐渐蚕食,中亚的佛教徒完全改信了 *** 教。
并在公元9-13世纪, *** 人和突厥人不断地入侵印度的情况下,佛教在印度彻底的消亡了。好像是知道20世纪50年代,才又开始恢复,但是可以看出信奉佛教人的阶级:首陀罗!!不可接近的人群。
所以,佛教在印度重新发展比较艰难。 转载。
印度教《奥义书》关于永恒真理的偏见,部分反映了帝国兴起前的那个时代世界所遇到的麻烦。
一个混合型的印度正在浮现,它包括建立更大的国家,以及随它们而来的战争规模的扩大。英雄骑士和贵族特权时代屈从于强权政治,很多人通过探索来世,包括从日常生活痛苦解脱出来的手段,来寻求安慰或逃避严苛现实。
佛教和耆那教的创立者,大概是公元前6世纪的人物,开始探讨这样的途径,并起来反对印度教日益增强的程式化及婆罗门教士种姓的支配地位。这两种宗教都极力主张通过不求助祭司或仪式的默想和克己,达到独立接近真 理。
两者都认为人人平等,拒绝种姓差别及其代表的等级制度。但佛教和耆那教乃由印度教演变而来,仍相信印度教的法、业、轮回(转世)、解脱(涅盘,或与神的结合)、献身和非暴力或尊重生灵。
两者都拒绝印度教神只的民间形象,但重新肯定印度教基本的一神论,和它对造物主和伟大生命链条的非人格化崇拜。 耆那教 一个名叫大雄(约公元前546~前468)的人创立了笃信苦修的耆那教,大雄自己就裸体出行,最后绝食至死。
耆那教重申印度教尊重一切生灵的学说,甚至今天,虔诚的耆那教徒为避免吸入昆虫而带面罩,因担心伤害土壤中的生命而拒绝从事耕种。所以他们投身商贸而变得富有,他们在商人的传统故乡古吉拉特邦占多数。
乔答摩佛陀 佛教的创始人于公元前563年前后诞生在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麓小丘地区,其父为释迦氏族小王(邦主)。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但后来又被人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和悉达多王子。
29岁前,他过着一个王子的常规生活,尽享世俗欢乐。19岁时与一位美丽的公主结婚,有了一个儿子。
人们在他死后关于他及其他宗教人物编织的十分详尽的传说大致就是这样说的。我们还知道他成年后成为一个苦修者,多年云游讲学,招收了一批追随者,创立了一个宗教体系,于公元前485到公元前480年间年届80岁时死去。
这就是关于他的较可靠生平情况的全部。后来经过渲染的有关他传奇一生的故事也很重要,因为它影响了印度以东大片地区一代又一代数百万亚洲人的生活。
根据这个故事(最简略的形式),悉达多王子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不满,一天离宫外出漫步,相继遇到一位衰弱老者、一个满身脓疮高烧发抖的病人、一具正被运往火葬场的尸体(印度教徒总是焚化死者)和一个手捧讨饭钵身着简朴黄袍而又面带宁静及内心喜悦神情的云游萨图(圣人)。有感于凡人的痛苦和人间欢乐的空虚,带着苦修的希望,他毅然离开宫室,抛妻弃子,到处云游乞讨,探求真理。
他除了一个粗糙的木钵(为了乞讨勉强糊口的食物)和破衣外,已经一无所有。一连几年,他云游各处,因禁食而体衰,直到他决定在一棵大菩提树下通过认真冥思默想来解答人生苦难之谜。
他受到魔的引诱,被许以财富、权力和肉体快乐,均不为所动。49天后,他顿悟玄机,达到成道的境界。
从这一刻起,他开始被称为佛陀或悟道者。之后不久,他在恒河流域中部的巴纳拉斯(今瓦腊纳西)第一次布道,并从此带领他的追随者巡回布道度过余生。
这门新宗教教义的基础是第一次布道宣布的《四谛》:(1)生命充满了悲伤、不幸、挫折、无常和不平(苦);(2)所有这些均由欲望、贪心和生存冲动所引起;(3)要终止苦,人必须断绝欲望,成为无欲者;(4)无欲境界可通过规范“正当行为”的八正道而达到。 忠实遵循首次布道所提正道的人可以达到涅盘,即通过避免再生轮回而从凡间痛苦中解脱,使灵魂进入与心灵之神的极乐的融合,就像佛陀死时那样。
然而,如此献身和对真理的如此领悟是罕见的,因此,虽然佛陀没有指示,佛教却采纳了印度教关于业的观念:不够忠实的人渐次再生为与其最后转世行为相适应的生存形式。八正道定义的“正当行为”是:善待一切生灵、纯洁内心、诚实、慈悲、不吹毛求疵、不猜忌、不仇恨、不诉诸暴力。
此外还要加上不杀生、不偷窃、不通奸、不说谎、不诽谤、不饶舌、不献媚等特别戒律,否则就是偏离正道。佛陀本人教导的记述收集在叫做《三藏》的典籍中。
关于佛陀生平德行的传说和有关事件的文学作品,以及对佛学教导的注释也为数不少,所有这些在很多方面与基督教的《新约》相近。对佛陀的遗物(舍利),如可疑的牙齿和毛发的崇拜,也成为佛教法事的一部分,这也与后来的基督教一样。
与基督教一样,佛教在它存在的最初几百年内,一直是少数人的宗教,后来,它那原始教导的艰深难懂有所减轻,以适应更多的追随者。阿育王(在位时期约公元前269~约前232)的改信佛教,推进了佛教向大众宗教的转变,开始了佛教向外的传播,先传到锡兰和东南亚,后经由西亚传到中国、朝鲜和日本。
在印度境内,佛教流行了几百年,但从公元100年左右达到极盛之后即开始缓慢衰退。对很多人来说,佛教与印度教的差别逐渐模糊,除几项寺院制度和某些非神职皈依者外,佛教实际上已慢慢并入印度教。
许多印度教徒把佛教对感觉世界的排斥看成是“生命之否定”,并回归到他们自己的宗教对生命的肯定。恒河中游宗教腹地的残余佛教中心和寺庙被摧毁,少数幸。
F. 印度四大佛教圣地是
古佛经中记载的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中国五台山、尼泊尔蓝毗尼园、印度鹿野苑、印度菩提伽耶、印度拘尸那迦。
G. 印度有多少宗教
印度主要教派有: 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
(7)印度都有哪些佛教扩展阅读: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
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
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
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
H. 印度信仰的是什么教
印度主要信仰的宗教有七种,分别为耆那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琐罗亚斯德教及锡克教。
其中,耆那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均为印度本土宗教,且都源于婆罗门教。而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则都为印度的外来宗教,且都因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的扩张而进入印度。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印度相关介绍: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开始推行佛教,并向外传播。约前188年,孔雀帝国灭亡后群雄割据、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兴起。
1600年英国侵入莫卧儿帝国,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I. 印度宗教印度都有哪些宗教
印度是宗教种类最多的宗教,大体分伊斯兰教和印度教,而印度教实际上是一个泛称,因为印度教是由成千上万的教组成的。
J. 印度的宗教信仰里都有哪些神
三世佛:南无过去、现在、未来注:通常三世佛分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
竖三世佛:
过去佛的燃灯上古佛,加上现在世的释迦佛(原名:悉达多),以及未来世的弥勒佛
横三世佛:
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
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两旁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因都有如来在,所以本文中就不增加三世佛这个名词.西游原着里,提及了南无过去现在未来佛,本书中称之为三世佛。)
四大金刚:
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广大泼法金刚、峨眉山淸凉洞法力无量胜至金刚、须弥山摩耳崖毗卢沙门大力金刚、昆仑山金雫岭不坏尊王永住金刚
五方佛:
东方不动(身)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八菩萨:
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灵吉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
十八罗汉:
托塔罗汉、探手罗汉、过江罗汉、芭蕉罗汉、静座罗汉、骑象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举钵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开心罗汉、喜庆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伏虎罗汉、沉思罗汉、骑鹿罗汉、
十八伽蓝
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
二十诸天:
日天(又名日宫天子)、大梵天、多闻天、金刚密迹、鬼子母神;
月天(又名月宫天子)、帝释天、持国天、大自在天、摩利支天;
(大)辩才天、(大)功德天、增长天、散脂大将、婆竭龙王;
韦驮天(战神塞犍陀)、坚牢地神、广目天、菩提树神、阎摩罗王。
其它:
金顶大仙、阿傩、伽叶。
婆罗门教诸神:
佛祖摩诃婆罗佛与婆罗三世佛(此四佛全部为虚构、以下人名为与如来有关的仙、人)
频婆娑、阿罗蓝、郁陀、提婆达多
主要大神:
大梵天、湿婆楼陀罗、雪山女神杜尔迦、群主婆罗八部(婆罗门天龙八部)-(婆罗八部为虚构)
印度创世诸神:
水神伐楼那、土神陀湿多、风神伐由、日神苏里耶、天帝因陀罗道神普善、保护神毗湿奴、阿修罗:底提耶与檀那婆、火神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