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甘地为什么被称为圣雄,他真的这么厉害吗
那我客观的说,印度的圣雄甘地还是撑得起这个称号呢。因为甘地带领印度人在国际上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实际上印度的甘地在国际上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他手配者的不结盟政策其实比较好的解决了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毕薯的这种边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进口国家都不结盟独立发展。这在外交上也是属于创新的行为。虽然印度国内的状况一直不太卖拿稳定,但是也不能否定甘地的巨大作用。
② 印度人的“圣雄”——甘地主要成就是什么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出身于一贵族家庭。1888年,就读于伦敦大学学习法律。印度教的佛教、印度教影响深广,两种宗教教义繁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反对暴力,以忍让、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甘地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因此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4~1934年、1940~1941年,甘地任印度国大党主席。其间,多次发动反英的不合作运动。他还提出解放贱民,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的团结。他经常采用绝食方式进行斗争,最多曾达21天。他在领导1947年印度独立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印度教狂热分子刺杀。
甘地一生,为人正直、诚实,办事一丝不苟,把对祖国的奉献视为已任。他出身贵族,受过西方高等教育,但他生活俭朴,能脱下西服,身穿布衣奔走于群众中,被尊称为“圣雄”。他死时留下的财产仅有:一架木纺车,一本《薄伽梵歌》、一只怀表、一个脸盆。他的高贵品德、高尚情操,可与历史上任何一位圣贤相媲美。
③ 印度“圣雄”甘地到底何许人也他为什么享有崇高的声誉
甘地,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着名领袖,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
创始人。
甘地的一生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他出生于英国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长在一个虔诚信
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幼腼腆、羞怯、循规蹈矩。13岁便依父
母之命与一同龄文盲女孩结婚。16岁丧父,第 1个孩子出生便夭折。从小学到中学,甘地一
直平庸无奇。少年时代虽受当时革新之风的感染,曾经尝试打破素食以强身健体、振兴民族
国家,终因摆脱不了从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废。19岁时,不惜被开除种姓身份,远涉重洋,
赴伦敦求学。异域的文明曾令甘地产生过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脚下,宗教陈规的约束使
他在一个全新环境里无所适从。短时的迷惘与摸索之后,他终于放弃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模
仿,坚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并兼收并蓄其他宗教教义,接受了英国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
伦敦大学的律师资格。学成归国后,他开始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却历遭挫折。第一次替人
打官司就因临阵怯场而砸锅。半年后打道回府,在家乡拉奇科特靠兄长和亲友的资助维持律
师业务。律师业务的毫无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环境,使他倍感苦闷压抑。当有个来自南非印度
人的案子要他处理时,他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历程。
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无所不及的英国殖民地,甘地作为有色人种先后遭遇到
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难驱使他走上了领导南非印度人反
种族歧视的斗争,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这块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地上,甘地对他
曾经倾慕过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否定,培养和锻炼了自己从事公众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个
成功律师的秘诀,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观、社会政治观。他在南非领导的艰苦卓绝的
反种族歧视斗争,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权利,他从中也试验成功了一种有效的
武器——真理与非暴力学说及其实践。不过,在这种反歧视过程中,甘地对英帝国仍充满幻
想。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国初年,他坐三等车游历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别的祖
国。一年以后,他开始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从事非暴力斗争,试验并发展了非暴力
学说。他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换取英国的开恩,给予印度自治。“一
战”后殖民当局的种种作为使甘地由一个英帝国的忠实追随者变成了不合作者。1919年3~4
月间,为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他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由于殖民当局的血腥
镇压和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暂缓非暴力抵抗运动,试图与政府合作,但英国政府
继续在哈里发与旁遮普问题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在印度全民反英斗争高涨的形
势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趋于成熟,并率先在哈里发运动中发起群众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
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
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和12月的那普尔年会正式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
计划及甘地起草的党纲,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争取“印度自治”成为国
大党的现实斗争目标;国大党也因此由一个少数上层分子主要依靠宪政手段从事活动的团体
变成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依靠群众性直接斗争进行全面反帝斗争的现代资产阶级政党。甘
地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也因此确立。此后,不论甘地是否在国大党内任职,他始终是国大
党的“灵魂”,左右着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方向。1922年2月,因运动中出现暴力事件,
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挫伤了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甘地也身
陷囹圄。出狱后甘地致力于重振民心士气。1929年12月31日,国大党拉合尔年会通过争取印
度独立的决议,并授权甘地领导新的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他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 ...
④ 印度人的“圣雄”甘地,他一生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圣雄甘地,他一生的成就有很多。他的成就体现在他的思想、他的精神理念、他一生所追求的真理。说到甘地的思想,甘地的思想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可以这样说,印度的独立要归功于甘地的努力!正是因为有了甘地的不懈努力,印度才得以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
随着“食盐进军”活动的热涨,印度各地开始了武装起义。有的地区渐渐地传来了独立的好消息,有的地区则是已经建立了自治政权。印度在甘地的领导下,获得了独立。
甘地的理论帮助了印度人民获得独立,他自然也就受到了印度人民的热爱。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没有人的成就能够胜过甘地!
⑤ 为什么甘地被印度人民尊为“圣雄”和“国父”
他,矮小、瘦弱、肤色黝黑,脚穿简便的凉鞋,身着土布围裤,上身缠着一条粗糙的白布。你可能不会相信,他就是出身仕宦之家,曾留学英国,在印度被尊为“国父”、“圣雄”的甘地。
1947年8月,印度宣告独立。但由于殖民主义者长期挑拨离间的结果,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的教派冲突却愈演愈烈。甘地试图以绝食来平息这种兄弟相残的屠杀,并且亲往教派冲突最激烈的地区进行游说。甘地的做法引起印度教狂热分子的仇视,认为他是“偏袒穆斯林”,于是在1848年1月30日将甘地刺杀。甘地一生反对暴力,自己却死于暴力。甘地的死引起了印度广大群众的悲痛,200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在火葬场上,当火焰从柴堆升起时,许多人冲出人群,扑向火堆,要与之一同化为灰烬。甘地为争取印度独立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被尊为“国父”,他的生日被视为印度民族的节日,他的逝世日被宣布为“殉难者纪念日”。
⑥ 被印度称为圣雄是谁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斯坦族,出生于英属印度波尔班达尔(一译博尔本德尔),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印度国父,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和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尊称“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 甘地带领印度独立,脱离英国殖民地统治,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顽固教徒刺杀。
主要成就
政治
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国大党从一个势单力薄的政党一跃成为群众运动的领导,印度的抗英独立运动也迅速扩展到全民的范围。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印度最终赢来了独立。然而,意义不仅仅在于此,他对印度的贡献,更在于他所展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他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印度人,而他所创立的独特思想体系更是深入影响到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学等等各个方面。
思想
理论学说创建
甘地的一套以真理和非暴力为核心理论的学说,以非暴力为制定一切政策和一切活动的基础。他首先抛开宗教的神秘主义和繁琐仪式的一面,将道德伦理的说教提高到神的位置,认为真理就是神。在探索真理接近神的过程中,甘地认为实现真理的唯一手段就是非暴力,这种非暴力从本质上是指,爱就是人的本性,真理的原则实际上就是爱的原则,哪怕是对待仇敌也同样如此。甘地坚信精神的力量,认为善性是人的本性,只要保持这种善性,并坚持用非暴力的手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恶,甚至是感化一切恶的行为和事物。回到印度之后,甘地就开始用他的这一套真理与非暴力的学说领导印度人民争取民族自由独立的斗争。他认为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是暴力的,不道德的。然而,英国人作为统治者同样是有人性的,并非敌人,因此,可罩笑以通过非暴力的斗争方式,通过自苦表现出对他们真诚的爱,并促使其改正错误。为此,甘地提出了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来争取印度的自由独立的斗争策略。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
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的指导下,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先后发起了三次大规模的反抗英国殖民政府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这些运动中,人民群众在甘地的带领下,放弃英国称号、职位,抵制英国法庭、学校,抵制英货,反抗税法等等,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非暴力不合作。1930年3月12日的徒步游行就是为反对食盐税法而进行的斗争中的一次。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及他在运动中体现出来的顽强精神,感动了全印度人民,特别是下层民众,他们纷纷参与到斗争中来。人民从来没有这样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他们满怀着胜利的信心和牺牲的精神,同强大的武装敌人进行着赤手空拳的斗争。参加运动的人们勇敢的高喊着甘地的名字走进监狱,将监狱看做是朝圣的圣地,其场面之壮观,令人震撼。
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在欧洲大陆,正当政客们十舀滔不绝地发表蛊惑人心的演说,独裁者们声嘶力竭地鼓噪一时的时候,甘地却静悄悄地唤起地球上人口众多国家的人民群众。甘地领导的运动动摇了殖民统治的基础,使得他们惊惶失措,不得不做出许多让步,从而为最后彻底取得印度的独立准备了条件。
甘地坚持追求真理和非暴力的理念,不仅表现且运用于实际斗争领域。甘地反对贱民制,认为这种制度不符合非暴力的原则,称它为印度教的污点。为反对贱民制贺前,改善千千万万的贱民的生活状况,他创办报纸,宣传解救贱民的主张,并亲切地称贱民为“哈里真”(即神的儿子),同时自己还收养贱民子女做义子义女。甘地的反对贱民制的努力赢得了广大贱民阶层的爱戴,为独立后贱民政策的改革做出了贡献。除解救贱民运动之外,甘地进行社会改革的另一项重大举措是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物拍含。甘地认为村社制是印度传统精神的表现,他大力颂扬传统乡村的手工劳动方式,抨击大机器生产是剥削农民毁坏人们精神道德完善的根源,因此,甘地乡村建设的活动中心是主张全面恢复手工纺织生产。他亲自带头开展手纺车运动,将手纺车看做是印度精神的宝贵财富。同时,甘地还大力在印度普及教育,加强清洁卫生等方面的运动。
在1937年7月出版的《贱民》上,甘地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界定:“我所说的教育就是要使青少年从身体、心智到精神得到全面的最佳的发展。”文化教育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是开端。他希望儿童的启蒙教育应该是教给儿童一种有用的手艺,从而使学生一开始便能利用自己所学的技艺进行生产性劳动。这样每一所学校便都能自给自足。可见,手工劳动教育从一开始就是甘地解决印度教育的理想主义措施,这是后来甘地倡导纺车运动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