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印度四大等级
追根溯源,种姓最初是根据人们的肤色和从事的职业来区分的,肤色较白皙的是上等雅利安人,是高种姓;肤色黝黑的一般是下等人或达罗毗荼人,属于低种姓。祭司、僧侣阶层是婆罗门,国王和武士阶层是刹帝利,商人、手工业者阶层是吠舍,农民以及为上述3个阶层服务的劳动者是首陀罗,从事与粪便、尸体等不洁之物打交道工作的是达利特。
然而,这是几千年前的情况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劳动分工愈发细致,人民的迁徙更加频繁,种姓间的通婚也逐渐增多,又产生了成千上万的亚种姓,比如放牧的种姓,酿酒的种姓、榨油的种姓等等。
如今,仅仅靠印度人的肤色或职业来判断其种姓,并不靠谱。举个例子,印度现任总理莫迪在印度人中算是肤色比较白的,而且贵为国家元首,怎么也得是婆罗门或刹帝利阶层吧?莫迪出身于古吉拉特邦的“甘琦”亚种姓,绝对的低种姓弱势群体。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国、埃及、巴比伦并列为东方的四大古国。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一种姓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汉代史籍译作“身毒”或“天竺”,直到唐代才改译为“印度。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后发现几个古代城市遗址,着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因此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约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至前二千年代中叶。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Ⅱ 在古印度的四大种姓中,国王被称为什么
第一种姓是婆罗门(Brahmana,意即梵天所生)。他们主管宗教祭祀,属特权贵族阶层。他们垄断了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权力,而且其中一些人参与政权。
第二种姓是刹帝利(Ksatriya,权力意思)。他们是从“罗舍尼亚”发展而来的军事行政贵族集团。他们的
第三种姓是吠舍。他们是雅利安人的一般平民,主要从事农、牧、工商,吠舍中有富人,也有穷人,他们在政治上无特权。
第四种姓是首陀罗(Sudra,可能是“小人”或“陷入悲哀处境的人”之意)。主要由被征服居民组成,但也有一些失去公社成员身份的雅利安 人,这一等级的人主要从事农、牧、鱼、猎及各种低溅的职业,他们不受法律保护,不能参加宗教仪式,属于“一生族”,即不能得到第二次生命,而前三个等级属 于“再生族”。
在四个种姓中,前两个等级是统治阶级,后两个等级是被统治阶级;前三个等级有公民权,后一个等级无公民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念念有词 的婆罗门是第一等,而掌握军政实权的刹帝利是第二等呢?这是由于婆罗门是“王者师”,一个婆罗门可以是几个国王的顾问,带有国际性,而刹帝利只是一国之 主。另外,婆罗门念咒、占卜等方术也影响着国王的行政及军事行动。此外,首陀罗也不等于是奴隶,也有雇工等。所以种姓制度不是阶级划分,而是一种等级制 度。
国王是属于婆罗门种姓的。。。
Ⅲ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按古印度种姓制度划分,他的等级应该是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阿育王是归于刹帝利 第二个
Ⅳ 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名称是什么每个等级的职责是什么
是种姓吧?
古印度有五个种姓,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达利特(话说我念书那会的世界历史课本上讲的还只有前四个)
婆罗门——宗教祭司。能一定程度影响国家施政,通过宗教控制人心,左右民意。
刹帝利——国王与贵族世袭武士。需要强调的是古印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大部分时侯都分裂成数十乃至数百个国家。国家一多,国王就不值钱了。例如说大唐贞观年间,唐将王玄策引吐蕃兵灭掉的就是中天竺。当时印度分裂成数十个大小国家,以东南西北中五天竺最强,占据了今印度约70%以上的疆域,五国中又以中天竺最强。王玄策灭中天竺之后顺手把敢于遣兵援助中天竺的东天竺敲打了一番,最后古印度因为最强的中天竺灭亡而陷入混乱,诸国开始为了争夺中天竺的土地(灭中天竺后唐、蕃军已撤回国)和统一天竺而争战不休,经过约百年的战争后分裂成“三千方国”现代印度人的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只有几百个,不知为什么自称三千国。
吠舍——拥有人身自由的平民,从事畜牧业的农民或牧民,军队士兵。
首陀罗——婆罗门或刹帝利的管家、高级佣人、各类工匠,还有一些“高级”奴隶阶层也是。
达利特——最低等的奴隶、贱民,走路要避开其他种姓的人,不能居住在村子里,子女不能上学。不过现在好像可以了,但要到专门为这个种姓设的学校接受教育。
Ⅳ 古印度中为什么国王屈于第二个等级
印度是一个宗教观念很强的国度,在古代社会,科学不发达很多问题只能依靠巫师来帮助解决,所以巫师地位就高了,国王只有委屈一下咯!
Ⅵ 古印度国王后宫嫔妃等级
正一品:皇后
从一品:皇贵妃、(两名)
庶一品:皙贵妃、岚贵妃、卿贵妃、(各一名)
正二品:贤妃 良妃 淑妃 德妃 (各1位)
从二品:惠妃 姝妃 丽妃 昭妃 (各一名)
庶二品:清妃 怡妃 雪妃 盈妃 (各1位)
正三品:凌妃 兰妃 嘉妃 月妃 (各1位)
从三品:芸妃 晴妃 宜妃 雨妃 (各1位)
庶三品:文妃 樱妃 嫒妃 婉妃 (各1位)
正四品:昭仪、昭媛、昭容、昭容、(各一名)
从四品:贵仪、贵姬、贵媛、贵荣、(各两名)
庶四品:淑仪、淑姬、淑媛、淑荣、(各两名)
正五品:修仪、修姬、修媛、修荣、(各两名)
从五品:德仪、德媛、德容、德华、德宁、德婕、德妤
庶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婉华、婉宁、婉婕、婉妤
正六品:明仪、明媛、明容、明华、明宁、明婕、明妤
从六品:充仪、充媛、充容、充华、充宁、充婕、充妤
庶六品:顺仪、顺媛、顺容、顺华、顺宁、顺婕、顺妤
正七品:良仪、良媛、良容、良华、良宁、良婕、良淑、良娣
从七品:荣嫔、祥嫔、袇嫔、馨嫔、华嫔、沫嫔、
庶七品:德嫔、华嫔、楚嫔、惠嫔、千嫔、羽嫔、
正八品:夕嫔、菥嫔、蒻嫔、贤嫔、婉嫔、璇嫔、
从八品:芬仪、芬媛、芬淑、芬琴、芬惠、芬华、芬容
庶八品:薇仪、薇媛、薇淑、薇琴、薇惠、薇华、薇容
正九品:苑仪、苑媛、苑淑、苑琴、苑惠、苑华、苑容
从九品:芯仪、芯媛、芯淑、芯琴、芯惠、芯华、芯容
庶九品:倩仪、倩媛、倩淑、倩琴、倩惠、倩华、倩容
正十品:容华、容德、容欣、容怜、容瑾、
从十品:荣华、荣德、荣欣、荣怜、荣瑾、
庶十品:梦华、梦德、梦欣、梦怜、梦瑾、
正十一品:贵人、美人、才人、顺人、
从十一品:淑人、良人、佳人、淳人、
从十一品:常在、衡在、和在、容在、
正十二品:昭训、修训、宁训、敬训、
从十二品:光训、信训、明训、光训、
庶十二品:妙柳、柔柳、丽柳
正十三品:御女、淑女、采女
从十三品:长使、少使、良使
庶十三品:宝林、御林、保林
正十四品:弘仪、丽仪、穆仪、肃仪、芬仪
从十四品:慎仪、曜仪、秀仪、祥仪、瑞仪
庶十四品:顺常、顺成、训成、敬成
正十五品:媚仪、媚媛、媚容、媚华
从十五品:选侍、御侍、常侍、典侍
庶十五品:娙娥、承娥、婧娥、徽娥
正十六品:睦瑗、和瑗、颂瑗、浼瑗
从十六品:更衣、充衣、承衣、贤衣
庶十六品:华衣、婧衣、表衣、青衣
正十七品:婧明、悦明、雍明、宣明
从十七品:答应、承娴、无涓、舞涓
庶十七品:睦婉、淑婉、德婉、敬婉
正十八品:温仪、温容、温华
从十八品:蓉丽、钦丽、歆丽
庶十八品:德则、惠则、朵则
正十九品:茂仪 茂媛
从十九品:答应
庶十九品:娘子
正二十品:秀女
Ⅶ 在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哪几个等级是统治阶级 ①婆罗
统治阶级:婆罗门,刹帝利
被统治阶级:首陀罗,吠舍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Ⅷ 国王属于印度种姓制度的哪个等级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Ⅸ 根据古代印度等级制度国王属于第几等级
刹帝利是古印度四种姓之一。略称刹利。意译土田主。即国王、大臣等统御民众、从事兵役的种族,所以也称"王种"。其权势颇大,阶级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在现代印度,刹帝利表示职业、统治和军事阶层。
Ⅹ 古印度的等级制度叫什么急急急!
古印度的等级制度叫种姓制度,即等级,梵语作“瓦尔那”;中国古文献(如《大唐西域记》等)意译为“种姓”;葡萄牙人称之为“卡斯塔”,意为“族姓”、“出身”;英译为“卡斯特”,现为西方所习用。
雅利安人中的祭司(憎侣)阶层称婆罗门,为第一种姓,他们世代执掌宗教大权,有时也参与朝政,是古代印度的精神统治者。
雅利安人中的军事贵族称刹帝利,为第二种姓,他们是古代印度的世俗统治者,国王大多出自这一阶层。
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称吠舍,为第三种姓,其成员主要从事农、牧业和商业。(农民、商人)
被征服的土着称首陀罗,属第四种姓,其中有些人是奴隶,多以手工业、农业和渔猎为生。
此外,后来还出现了所谓的“人中最卑贱者”——旃荼罗(即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备受歧视。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