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反农业新法游行变暴力冲突,印度农业三法的内容是什么
印度反农业新法游行变暴力冲突,1月26日,印度在首都新德里举行阅兵式庆祝共和国日。当天有大量农民也驾驶拖拉机或者步行进行着游行示威,主要是抗议印度新出台的农业改革法案。此次印度议会通过的三部农业改革法案分别是:《农产品贸易和商业(增强与促进)法案》、《2020农民(授权和保护)价格保证协议和农业服务法案》和《2020基本商品(修正)法案》。 新的法案激起了印度农民的激烈抗议,政府想要更好的发展却因没和农民做好调解,导致农民认为三部法案侵袭了农民自身的利益。
每个国家政府都有为自己的强大在努力,印度政府的这次农业三法改革方案是想改变之前国家力量起主导作用的情形不想过于控制导致农业无法前进,转而寻求市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希望让市场自由交易做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来实现印度农业的市场化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印度为了国际的发展想法是好的,但却没有与农民做好沟通协调,以导致法案下来了实行不了还产生冲突,也可以看得出来,印度政府在农业改革上要推进一步也是非常的难。
❷ 你认为印度农业将如何发展才能保持良好的势头,满足印度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
应该发展水稻种植业,热带种植园农业,可以种植反季节水果用来出口。要满足印度日益增长的人口,不能只种植粮食,那样永远也满足不了,要创造财富,粮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口。而且要合理利用土地,发展以人为动力的农业而不是机械化农业,还要控制人口,就算有再好的农业发展水平,但是人口不停的增长始终是满足不了的。
❸ 印度耕作制度怎样
印度的工作制度和我们中国的差不多,不过印度农业发展有利条件非常多,因为印度那个地方属于热带地区,光热水比较充足,所以他们的农业发展也比较快,但是就是由于印度的农业发展比较快,所以印度它整体也是比较落后的,它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发展能力不行。
由于印度他们那边天气比较热,虫害也比较多,这一方面也会让农产品稍微有点减量,他们的农业科技水平比较低,阻碍了农业的快速发展,没有叙利亚那边发展的快,印度应该多向其他国家好好的学习一下,让智能化农业发展更快一些。
❹ 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兆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万的已发展国家澳洲相差无几。印度年成长率为5.8%,并于2011年至2012年间达6.1%。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
❺ 印度发展农业生产应采取哪些措施
1:水!水利工程,引水灌溉。2:土:盐碱化问题,采用滴灌。 3、因地制宜。印度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在沙漠地区种棉花,恒河和印度河附近种水稻。4:技术,培养高科技人才。 推广机械化生产
❻ 印度的农业的发展有什么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人口过于众多造成人均耕地少,农民收入微薄,农民工大量涌入高收入的城市,城市人口拥挤,导致建筑扩张,占用大量耕地,反不利于农业发展。印度这方面和中国一样的。再说了,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机械化水平,劳动力素质要求比对劳动力多寡的要求大,如日本的水稻种植业就是机械化生产,美国的农村人口稀少,但它的机械化大规模农场生产在包括水稻在内的各种作物产量都是惊人的,劳动力多寡因素比地形影响小很多,人口众多并不代表农业生产力就丰富,可耕地面积广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自然:1:属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充足,适于农作物的生长
2:恒河平原面积广,德干高原起伏和缓,耕地面积广,粮食产量大
3:耕地地区有河流流过,有灌溉的水源
4:土壤肥沃,农作物产量提高
人文:1: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2: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3:交通便利
4:市场广阔
❼ 印度农业的发展特点
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
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封建的、个体的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印度独立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并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并未认真执行,成效不大。因此,虽经历了长达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据印度官方抽样调查(1985/86年度),占农户总数1.3%的最富的大农拥有14%的土地,23%的农户是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混合,而占总数50%的最穷的小农只拥有1%的土地。不仅如此,—些小农和“边际农”(耕种土地不足半公顷)还不断丧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无地农民的队伍。目前,无地农占全国人口的35%。印度农业主要以个体农户为经营单位,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为1.68公顷(1985/86年度),但占农户总数的57.8%的边际农户的平均规模只有0.39公顷。
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
印度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农业对气候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经常遭受季风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据统计, 1951—1983年的32年间,因旱涝灾害而造成农业减产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投入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无灌溉设施,靠雨水灌溉。在农业投入物总值中,现代投入仅占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农业先进技术大都局限于小麦和水稻,而对豆类和油料作物没有重大影响,造成这些作物产量低下,每年需进口大量食油才能满足国内需要。这—切反映在印度的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都较低。全国2/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为非农业劳动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个农业工人每年的实际收入是420.5卢比,而非农业工人为783.8卢比,高出83.6%。这还表现在印度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较低。一些作物的单产水平低于东南亚许多国家。例如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每公顷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印度分别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国则分别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渐扩大
由于印度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生产水平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区(如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较低。边际农、小农与大农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并未减轻,而且有加重的趋势,从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渐重视了发展与公平问题,并制定和实施了各种计划,但收效似乎不大,总的说来,目前印度农村社会和经济生活仍然是以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为中心旋转。村社仍然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基础,传统的管理系统以及亲属、家庭和种姓制度仍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因素。但近几年,许多地区以不同的速度和强度,开始发生变化,涌现出了少数现代的农村社会。
❽ 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印度农业发展有利条件:①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光热水充足;②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雨热同期;③水源充足;④地形以平原和低矮的高原为主,耕地面积广阔;⑤劳动力充足;⑥市场广阔;⑦国家政策支持.。不利条件:①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不稳定,旱涝灾害频繁,造成农业减产;②同时又伴有虫害;③农业科技水平低,阻碍农业发展。
❾ 印度农业改革纷争不断,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农民为什么就是不买账
印度耕地面积能够达到189.17万平方公里,这样一个面积对于印度来说是非常大的,已经占到了国土面积的57%,所以,这个国家目前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保证农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13世纪开始印度的农业就是走的中间人收购的模式,农民在卖出这些农产品的时候需要卖给政府指定的收购商,也就是中间人,然后由这些中间人在一级一级的网上转售,农民不能够跨级跨区来售卖粮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百姓的利益受到一定的影响。
也正是由于这一个原因,所以才会导致很多百姓对于莫迪政府所颁发的这一个新的法令并不买账,并且还会进行反抗,而之所以出现了这种情况,就是他们希望能够继续维持生活罢了,通过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印度的农业改革还是需要有的漫长的道路,在短时间之内很难发生大的改变。
❿ 印度农业形式是什么样的
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情况,也近似于美国。大地主有大量土地,平民有少量土地。
1、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
虽经历了长达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据印度官方抽样调查(1985/86年度),占农户总数1.3%的最富的大农拥有14%的土地,23%的农户是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混合,而占总数50%的最穷的小农只拥有1%的土地。不仅如此,—些小农和“边际农”(耕种土地不足半公顷)还不断丧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无地农民的队伍。目前,无地农占全国人口的35%。印度农业主要以个体农户为经营单位,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为1.68公顷(1985/86年度),但占农户总数的57.8%的边际农户的平均规模只有0.39公顷。
2、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渐扩大
3、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