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1公顷地年产多少粮食

印度1公顷地年产多少粮食

发布时间:2023-05-23 11:38:55

Ⅰ 2021年世界十大粮食产量国

2021年世界十大粮食产量国:

1、中国

中国,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人囗14.126亿人,耕地面积150万4350平方公里,1.21亿公顷,约为18亿亩。2021年粮食产量6.8亿吨,位于世界第一位。

主要是东部和南部超过400毫米的平原,以及西南西北的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主要位于黄河、长江、淮河、辽河、松花江、珠江、海河等中国7大河流流域。

Ⅱ 世界粮食产量排名第一(世界十大产粮国排名)

10、加拿大
加拿大位于北温带,加拿大是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耕地面积约0.68亿公顷。曼尼托巴省是加拿大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生产了加拿大15%的农产品。萨斯喀彻温省,被誉为加拿大的“产粮之篮”,以牧场和麦田而闻名。加拿大粮食总产量约为0.56亿吨。
9、乌克兰
乌克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拥有着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乌克兰大平原),粮食主要分布在第聂伯河沿岸,耕地面积约0.42亿公顷。粮食的品质非常好,尤其是小麦的质量特别好。有着“欧洲粮仓”的美誉,也是世界粮仓之一。总产量约为0.60亿吨。同时乌克兰也是世界第四大粮食出口国。
8、法国
法国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是欧洲西部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小麦和玉米是法国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占了粮食作物的一半左右,耕地面积约0.18亿公顷。粮食主要集中在巴黎盆地和西南地区。法国小麦口感最好的、品质最高的。法国也是世界第四大小麦出口国和最大的面粉出口国。总产量约为0.64亿吨。
7、阿根廷
阿根廷全国基本上处于温带气候,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地区,这里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红化黑土分布区。这样的肥沃土地和气候非常适合种植农产品,耕地面积约0.27亿公顷。阿根廷种植的大豆全部属于转基因大豆,86%的玉米种植属于转基因玉米。同时阿根廷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总产量约0.79亿吨。阿根廷也是世界第三大大豆出口国。
6、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土地多为河流冲击形成的平原,耕地面积0.35亿公顷。全国半数土地集中分布在爪哇岛上。总产量约1.15亿吨,水稻是印尼的主要粮食作物。
5、俄罗斯
俄罗斯大部分国土位于寒带,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欧洲部分属于温带湿润性气候,夏季水热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耕地面积约为约1.26亿公顷。俄罗斯粮食主要分布在莫斯科为中心的黑土区、顿河流域和伏尔加河流域。总产量约为约1.31亿吨,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俄罗斯农业潜力将有所增加。
4、巴西
巴西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气候,南部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巴西平原土地肥沃,水量充足。耕地面积约0.86亿公顷。粮食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以及东南部沿海地区,地形主要以高原和平原为主。总产量约为约2.21亿吨。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农业潜力最大的国家。
3、印度
印度处于热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好,粮食一年可两到三熟。是世界上耕地面积第二大的国家,耕地面积约1.56亿公顷,国土超过一半是耕地,可是粮食产量却很低,是十大产粮国里唯一还没有解决饥饿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西部沿海地区和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区。总产量约3.62亿吨。另外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出口国。
2、美国
美国气候多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温度和降水条件适宜,耕地面积1.58亿公顷,是世界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国家,生产大量使用机械,美国农业人口只有350万,总产量约5.98亿吨。主要分布在五大湖附近的8个州和中部和北部地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出产国,第二大的大豆出口国(次于巴西)。
1、中国
我国自北向南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温度带,以及特殊的青藏高寒区。我国利用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约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约22%的人口,耕地面积约1.28亿公顷。粮食产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总产量约为6.695亿吨。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主要进口大豆,大米,小麦进口较少。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配合处理!本文链接:http://www.cangchou.com/post/1759.html

Ⅲ 印度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几位

印度耕地面积居世界第一位。

印度的耕地面积是1.55亿公顷,位居世界第一,而我国的耕地面积为1.28亿公顷,位居世界第三,两国的粮食产量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2017年至2018年的印度粮食的总产量为5700亿斤虚薯升,人均粮食产量仅略高于200公斤,而国际上的一个公开标准为“人均400公斤”。手春2022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13657亿斤,人均粮食483.5公斤,高出国际粮食安全线83.5公斤。

根据这项数据而言,印度还有很多人需要忍受饥饿,需要为一日三餐而苦恼,更别提每日的营养是否均衡。

印度基本信息:

印度共和国通称印度,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

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大体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差老、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但同时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Ⅳ 世界十大产粮国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粮大国,近年来,每年生产5亿多吨粮食。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美国农业高度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年产粮食5亿吨左右,是世界粮食生产第二大国。美国的粮食出口位居世界第一,年出口量约1.5亿吨。
印度也是世界产粮大国之一,年产粮食约2.3亿吨。印度是人口大国,其生产的粮食基本用于国内消费。
巴西2009年粮食产量达1.41亿吨,是世界产粮大国之一。巴西是世界第二大大豆出口国,第三大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位居世界前五位。
俄罗斯也是世界产粮大国,2008年粮食产量近1.1亿吨。2009年,俄罗斯粮食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
阿根廷,2015-2016年度阿根廷粮食产量将达10,940万吨,略低于上个年度的1.16亿吨。
加拿大,全国耕地面积68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人均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农业是加拿大的五大产业之一,全国粮食产量一般年份为5000万吨上下。
乌克兰是世界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年粮食总产量为4600万吨,出口量超过2100万吨,与俄罗斯并列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
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小麦、大麦年产量超过2800万吨,出口达1860多万吨。
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是世界粮食出口大国之一,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2010万吨,其中约1000万吨用于出口。
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国。食品加工业是法国获取外汇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出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Ⅳ 世界粮食产量大国前十名

世界粮食产量大国前十名分别是中国、美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法国、乌克兰、加拿大。

1、中国

中国,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人囗14.126亿人,耕地面积150万4350平方公里,1.21亿公顷,约为18亿亩。

Ⅵ 二战后的印度经济和政党和政策和政治和文化的基本情况,特点。以个人的观点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5.2%,工业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53.5%,较第一季度的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 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但是电力供应仍然很紧张,目前印度正在寻求开发以甘蔗渣为原料发电,进一步补充传统煤炭发电的供不应求。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 其中食糖, 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 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从总体上看,印度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门类比较齐全,煤储量近2000亿吨,是世界重要产煤国之一。近年来能源工业发展较快,可由于缺少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因此总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调查显示,印度石油资源匮乏,可开采量不足8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再开采20年。天然气储量不到7000亿立方米,也只能维系20多年的开采量,而且天然气生产中喷发浪费严重,效率不高。

②医药工业和纺织业——印度制造业的两个亮点。

印度是非专利药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印度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装药生产国。印度的医药工业有2万个实验室,医药市场规模为53亿欧元,其中最大的医药企业Glaxo SKB 占有5.7%的市场份额。

纺织业是印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其产出占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万人就业。

③耐用消费品市场、机械及部件市场——现状不乐观但发展潜力大。

虽然印度国内拥有一个由3亿中产阶级构成的稳定的消费市场,但消费热潮并没有启动,大多数耐用消费品构成买方市场,供大于求。印度的机械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重载设备、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纺织和珠宝加工的机械长期依赖进口。但是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完善可以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可以推动以建筑机械为主的机械及部件市场的发展。

(3)第三产业现状:印度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和推动力。

行的是“进口替代型”政策,和发展民族产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

① 计,中国输待外资的开放态度已经取得了突破。信息服务部门——软件业异军突起,实力雄厚。

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颁布了扶持计算机软件发展的政策,1991/92年度至2001/02年度的关键十一年之间,印度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达45%,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50%。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软件超级大国”,目前有软件及服务企业近3000家,从业者超过50万人,其前十家软件及服务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最大的企业已逼近4万人。企业盈利均在20%以上。班加罗尔、海得拉巴和马得拉斯市形成了印度软件基地的“金三角”。

②资本金融服务部门——开放的金融环境形成了较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

③旅游服务部门——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印度旅游业在2004年接待外国游客达337万人,比2003年增长23.5%,旅游外汇收入为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1%。虽然印度受到印度洋海啸影响但并没有影响到印度的“旅游热”,预测到2025年印度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④公共服务部门——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 “硬件”、“软件”一齐抓。

为弥补基础设施滞后的缺憾,印度政府制定了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2010年,至少投入170亿美元用于提高国内道路、机场和港口水平,鼓励外资或私人财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为了解决印度能源危机,政府积极寻求与沙特、伊朗、俄罗斯等国的能源项目合作,计划在2015年前每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中东、中亚、北非、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的油气项目。

教育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普及八年初等教育,重视培养和保护高素质科技人才,鼓励外流人才回归。医疗卫生方面,通过建立三级医保网络(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社区保健中心)改善饮水供应等措施,促进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印度对外经济状况

1.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情况——贸易逆差、外资利用率低

(1)对外贸易方面

尽管印度卢比对美元持续升值, 2004-2005财年前9个月印度出口53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长23%。印度本财年的出口目标是比去年增长16%。印度对外贸易中,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阿拉伯、中国、中国香港、英国、新加坡、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法国,主要进口国家为中国、美国、比利时、瑞士、澳大利亚、阿拉伯、英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出口产品有纺织品、宝石及珠宝、化工产品、石化产品、农渔产品、皮质品、电子产品及地毯等,主要进口产品则有原油、黄金、宝石、钢铁、化学产品、机械及电子产品。

(2)外商投资方面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自1992年至2004年1月止,印度政府核准的外商投资金额近783亿美元,主要投资国家为美国、瑞士、英国、日本、德国、荷兰和阿曼等,主要投资领域有石油、电力、冶金、食品加工、电讯和饭店旅游业等。但是资金实际利用率只有40%。日前,印度政府进一步提高海外企业对印度本地移动电话公司的投资上限,从49%突破到了74%,表明印度政府对待外资的开放态度已经取得了突破。印度是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的国家,国内许多领域,尤其是在大多数基础设施领域面临投资不足问题,预计下一步印度会有更广阔的领域进一步放开。
对外投资方面,按照印度储备银行公布的数字,印度2003-2004财年对外投资增加了15亿美元,总投资额达到66亿美元。

2 中印贸易情况——中方逆差,但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

近10年来,中印贸易发展较快,印度已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等。从印度进口商品主要有铁矿砂、铬矿石等。1992年中印边境贸易恢复,以易货为主,每年边贸额约500万元人民币。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3年中国同印度贸易总额为75.9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53.6%,其中中方出口额为33.44亿美元,进口额为45.51亿美元。2004年,中印贸易额达到136亿美元。据印方统计,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商品总额在2002—2003年度印度进口额中,已跃居第3位,仅次于美国及比利时。同期印度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总额也已位于第6位,仅在美国、阿联酋、英国、中国香港和德国之后。从中印双方经贸地位的提升可以预测两国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

二、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同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与相异之处。50年前,两国都是比较的落后的农业国家,进入21世纪初,两国都取了长足进步,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根本的变化。

(一)经济发展模式:“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

中国当年学的是东亚“四小”模式,通过引进外资,建立强大的、能给为数众多的农业人口提供工作的工业部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粗放式增长。因此,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工厂”。

而印度则相反,它重视的是服务业。印度的服务行业在GDP占50%以上,而工业和农业则分别只占26%和22.8%。印度想成为“世界办公室”。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劳动起家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制造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第一波”,那么,21世纪初期将迎来以服务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国在“第一波”中占尽优势,印度则在“第二波”中显示出对中国的压倒优势。例如,2003年有2万美国人的税表财会统计是在印度完成的。2004年有20万个税表被送到印度作财会统计。

印度之所以走了一条与中国不同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印度对外开放时间较晚,直到1991年才真正开放,而此时与开放初的中国大不一样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2. 印度精英教育为印度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印度虽然文盲的比例较高,但它却是一个人才大国。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非常重视,从而确立了它世界第二人才大国的地位。印度的大学为印度培养了数量仅次于美国的讲英语的科技人才库。依靠这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印度的高科技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美、英等国科技人才中印度人的比例相当高。

3. 印度糟糕的基础设施对发展工业起了阻碍作用。印度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通讯发展滞后,问题重重;印度的电力供应不足,国内能源分布不均,印度贮藏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煤大多分布在东南部,运输压力大。

4.印度可耕地面积世界第二,灌溉面积则高居世界之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如中国紧迫。

(二)对外经济战略:

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印度从独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型”政策以保护和发展民族产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并重的贸易政策;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印度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政策。由于印度长期实行保护国内市场的内向型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对国内市场实行高度保护(由于频繁实施反倾销调查,2001年印度被世界银行认定为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国家),导致印度进出口贸易发展缓慢,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外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很低,最终影响了印度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则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就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在东南沿海实行了外向型经济。
2004年,印度的双向贸易总额只有1500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年份额不到1%,而到2003年,中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是5.8%,在世界进口中所占份额是5.3%。2004年,双向贸易增长36%,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贸易额与GDP之增长70%以上。而印度的贸易额与GDP之比只增长23%。

在吸引外资方面,与印度相比,中国在股权、投资领域、税收等方面政策优惠得多。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比印度相对要大一些。印度由于民族、教派矛盾复杂、政局动荡、议会反对党力量强大、非政府组织影响大,制约了政府的利用外资政策。目前,印度的外资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20世纪90年代,印度曾严格限制外资进入,而现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印度仿照中国,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约20个经济特区,招商引资。

近年来,有一些跨国企业工厂转移到了印度,印度成为了不少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印度的优势得到了凸现。

1. 人才优势。不仅是大量的讲英语的科技人才,而且包括大量的管理人才。

2. 法律制度优势。印度的国家机器和法律体系在发展中国家显得相对比较健全、稳定,法律制度比较完善。

在与世界主要大国、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区域经济组织的联系上,1997年,印度对APEC21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48.0%,依次为欧盟15国(24.7%),北美自由贸易区(20.3%),环印度洋地区合作组织18国(18.9%),海湾合作委员会(7.1%),东盟10国(6.8%),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合作组织,即BIMSTEC-4(4.5%),南亚地区合作组织(4.1%),其中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贸易就要是能源。

三、涅磐重生--“印度模式”?

(一)“印度模式”的特点

在《迈向2050年》报告中,高盛公司预测印度在未来50年里,有望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许多学者看好印度未来的发展,他们认为印度的经济制度与市场结构更能保证长期的发展潜力。

圣雄甘地、建国之父尼赫鲁等印度政治家们一直在探索符合印度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走得好曲折,但是日益显示出它的端晲。部分学者认为印度选择了一条比中国更健康、更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如果说以“硬”为特色的“中国模式”,即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由物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扩张推动的,属于汗水(inspiration)驱动型;那么,所谓“印度模式”,就是以“软”为特色,由它的制度基础设施与企业家精神(aspiration)来塑造的。中国的经济实力更多地物化在了建筑物(包括厂房)上面,是硬的,看得见的,而印度的经济实力则由它的潜力决定,是软的。 这里的“软”既包括技术,也包括广义的制度,包括文化。

在印度引以为豪的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是软件业。 印度是世界上五大计算机软件供应国之一,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大国,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世界经济论坛2004年3月9日发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显示印度由去年的第45位升至第39位。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

(二)“印度模式”形成的原因

如果说“软”只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一个象征,那么,它的深层次的力量来自于内生体制性因素。

印度所具备的体制演进比较优势(institutional evolving perspectives)。从甘地开始,印度经济上实行的是与前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更偏向于像欧洲的那种议会社会主义。拉奥总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说,印度的经济发展要走“中间道路”,印度要“均衡地实行自己的经济模式”。

印度的金融体系延续了英国人留下来的金融制度,它的银行体系有130年历史,印度银行多数都是民营银行,运转良好,坏帐率很低,整个银行体制比较健全,具有较佳的国际信誉。股票市场也有百年以上历史。 孟买的证券交易所世界闻名。23家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超过6000家。

印度的市场秩序较好、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支持了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崭新的企业家精神。国际投资者认为,与中国相比,印度拥有更完善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更有力的产权保护措施和对投资者更友好的竞争体制。如塔伦·凯纳(Tarun Khanna,麻省理工学院)和黄亚声(Yasheng Huang,哈佛商学院) 在2003年七八月号的《外交政策》上发表文章——《印度能否超过中国?》。他们在文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一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本国资源的调动。由于印度私营企业发展较快,而且注重自身内部的有机增长,这使得印度对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国家独特的优势――良好的英语教育、符合国际化的管理等。英语为通用语言,受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印度精英教育中国际化人才更容易接受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大批国际化的人才、一大批能够与欧美国际竞争的跨国公司,印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步伐更为坚实。

有学者们认为,经过90年代以来的改革,印度经济、政治模式开始糅合东亚的特性。正如保罗·克鲁格曼指出,中国等东亚国家经济奇迹得力于资本的极大驱动。最近,印度在这方面也显示出强劲的势头。《金融快报》发表文章称,印度不仅要大力发展“软件模式”,同样也要在吸引外资方面胜出中国。英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2004年度报告显示,印度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美国之后全球第三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四、印度经济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2005—25年印度年均GDP增长率有不同的预测,分别是7.0%、8.0%、9.0%、10.0%(参见附表),其实现程度受国内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情况等)与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油价等)影响。在未来20年,印度将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参见附表)。印度将会在世界技术进口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到2025年,其软件出口将占全球软件出口的15.%。除此之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还包括:1)旅游业;2)信息服务业;3)咨询管理业;4)瑜珈等缓解压力的教育与培训;5)中等技术劳动力出口;6)高技术人员出口等。与世界大国、区域组织的关系方面,主要是“向东看”战略,将重点加强与东盟等地区组织与大国的经贸关系。

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世界六大粮食生产国是哪些国家

六、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六大粮食生产国,粮食产量约为1.09亿吨。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我国,由17508个海岛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有“千岛之国”之称。印尼的领土面积为192万公顷,位居世界第14,可是印尼有2.71亿人口,位居世界第四。印尼是由17000多个海岛构成的国家,岛内尽管有大量的崎岖山地和丘陵,不适宜栽种庄稼,可是印尼河网密布,岛内有很多小的冲积平原,能够栽种庄稼。同时,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伊里安岛、苏拉威西岛、爪哇岛等主要海岛的沿海区域,也有不少平原,适合种植农作物。印尼的播种面积大约为33万公顷。印尼位于热带气候,降水量十分充足,每年的降水量约为1600~2200mm。同时,印尼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25~27℃,没有一年四季之分,一年每个时间段都很温暖,能够种植农作物,因此印尼的农作物一年能够三熟。粮食能够三熟,这让印尼的粮食产量较多,全国粮食总产值为1.09亿吨,均值亩产值为344KG,平均产量为419KG。印尼有2.71亿人口,却也吃剩,每年会少量出口一些粮食。

一、中国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我国的领土面积为960万公顷,位居世界第三,人口为14.1亿,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暖温带和中温带,旱灾少雨,四季分明,农作物一年只能一熟,南方地区处在亚热带、热带气候,一年能够两熟。同时,我国的土地,多为山地、丘陵地形,不适宜栽种粮食,可是我国国内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农业种植地,这让我国的播种面积,也达到了150万公顷,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位居世界第三。我国是个人口强国,也是农业大国。从古至今,我国就重视农业发展,我国根据改进农业种植技术,兴修水利工程等,将许多旱灾少雨,不适合栽种的区域,变成了富饶的良田。这让我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我国的粮食产量达到6.18亿吨,位居世界第一。

Ⅷ 中印两国的耕地和粮产量各是多少

我国和印度是亚洲比邻的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土地资源和粮食市场均为两国国计民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同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土地有限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在发展中有许多共同的困难。对两国有关农业及粮食市场进行相互比较和研究,对发现问题,相互借鉴,会有一定帮助或启发。

一、耕地和人口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国土面积328.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0.5亿。人口密度为319人/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134人/平方公里)的2.38倍。但印度国土可利用率远高于我国,印度耕地约1.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5%,而我国耕地仅占国土的13.54%。按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我国耕地面积1996年为1.30039亿公顷,2001年已降至1.27亿公顷,而且其中常用耕地为1.05826亿公顷,临时性耕地为0.21256亿公顷。由于两国均为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土地和耕地资源统计困难,要做到十分精确有相当的难度。所以,模糊一些看,我国国土面积虽然远大于印度,但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基本与印度相同。那么由于我国人口多于印度,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就明显小于印度。我国人均耕地为0.1公顷,印度为0.15公顷。中印两国均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乡村人口为7.6851亿,占人口总数的59.4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我国2003年农村在册人口为9.3751亿,占人口总数的72.55%。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上学、务工,或开办乡镇企业,脱离了农业生产,这部分人生活状况已基本城镇化了。国家统计局的乡村人口数据,就是考虑到这一基本事实,在乡村人口数中,减去了长期脱离农业生产的这部分人,因此,乡村实际人口数远低于在册人口。即使如此,我国农村人口也高于印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2002年的数据,印度农村人口为5.5328亿,占人口总量的52.7%。按国家统计局的较低数据,我国农村人口比印度多2.1523亿。农村人口多于印度,而耕地面积基本持平,可见,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窘境要甚于印度。

印度谷物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少的年份有0.9亿多公顷,多的时候也不过1亿多公顷,几十年来变化不大。而我国近几十年来谷物种植面积有减少趋势。可以稍感欣慰的是我国贫困人口远少于印度,印度贫困人口为3.2亿,而我国仅为3000多万。但据我国专家介绍,我国有很大数量的人口处于贫困边缘,在农产品生产可以增收时,他们就处于贫困线之上,当市场情况不利于农产品生产增收时,这部分人就可能掉到贫困线之下。加上这部分处于边缘的人口,我国的数字就高达7000万人以上。

我国GDP远高于印度,2003年为1.4082万亿美元,同期印度只有0.558万亿美元,我国是印度的2.5倍。人均GDP我国为1089.9美元,印度为531.6美元,印度只相当于我国的1/2。

二、粮食产量

中印两国粮食产量十分悬殊,据国家统计局及其引用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即使是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比较低时也相当于印度的近两倍。我国为4.307亿吨,印度为2.49亿吨。当然,我国人口也多于印度,产量多一些是应当的。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是在耕地面积与印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生产了如此高数量的粮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我国农业的生产技术高于印度,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印度产量低,说明其生产力发展还有巨大潜力;我国产量高,继续在有限耕地上再提高产量难度就相对较大。

分品种看,2003年我国稻谷产量为1.6066亿吨,印度为1.3351亿吨。我国小麦产量为0.8648亿吨,印度为0.6932亿吨。我国玉米产量为1.1583亿吨,印度为0.147亿吨。我国大豆产量为0.1539亿吨,印度为0.068亿吨。两国稻谷和小麦的差距并不大,考虑到中国人口较多,生产量略多一些是正常的。差距比较大的是玉米产量,我国相当于印度的10倍;其次是大豆产量,我国是印度的2.26倍。

按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我国高于印度。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上升较快,1980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产量为326.7公斤,而印度同期只有216.2公斤。1990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升至393.1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66.4公斤,增幅为20.32%。同期印度也有所增长,人均为235.7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19.5公斤,增幅为9.02%。2003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为334.3公斤,比90年代有所减少。同期印度为237.7公斤,也略有减少。总体看,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比印度多100公斤左右。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的1996-1999年曾连续4年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00公斤,而印度从未达到过300公斤。

分析上述数字,中印两国粮食供应量的巨大差异给人以深刻印象。一般认为,粮食的消费基本是一个常量,有一定刚性,过快增加或过快减少都是不现实的。如果说中印两国因人的特殊性使消费有一定差距,还可以理解,但差距达100公斤是难以理解的。那么是否印度人除粮食外还有其他大量的食物供给办法呢。答案是否定的。除粮食外的主要食物应包括肉类、禽蛋、水产品、水果、牛奶及蔬菜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我国2003年肉类、禽蛋、水产品、水果产量均大大超过印度,只有牛奶产量印度是我国的两倍多。有资料显示,印度是养牛大国,2003年印度牛存栏数高达2.261亿头,奶牛占有相当大比例,所以牛奶产量高,但牛肉产量仅为150万吨左右。我国牛肉产量达到630.4万吨。由于我国猪肉产量是世界第一,家禽养殖数量也十分巨大,而猪和家禽所用饲料以粮食为主。所以我国饲养业消耗了大量粮食。而印度以养牛业为主,牛的饲料用粮食较少,所以印度粮食消费量比中国少得多。

三、粮食进出口贸易情况

就2003年的情况看,中国大米出口量为234.4万吨,同期印度出口了280万吨。中国出口小麦181.33万吨,印度出口了500万吨。中国出口玉米1639万吨,印度几乎没有出口。中国进口大豆2047万吨,印度没有进口。中国粮食净出口为7.73万吨,而印度净出口780万吨。进入2004年中国由于粮食市场价格原因,出口进一步减少,进口进一步扩大,粮食净进口量达到1930万吨。而印度尽管大米库存减少了10%,仍将出口250万吨;小麦库存有690万吨降至550万吨,仍将保持100万吨出口量。预计2004年度印度粮食净出口为350万吨。

四、几点结论

1.就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潜力来讲,中印两国各有所长。印度粮食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目前较低,提高的潜力很大。由于库存和财政压力,印度目前并不急于提高粮食总产水平,而是在保证国内消费的情况下,争取扩大出口。对此,国家提供一些优惠政策给予鼓励。印度畜牧业发展受到粮食供给的制约,偏重于消耗粮食少的产业。而我国由于粮食供应充足,继续发展畜牧业,继续扩大粮食转化的规模,仍有很大潜力和市场。

2.印度在相对较低的粮食供给能力和较低的粮食库存水平下,仍能大规模出口粮食,值得思考和研究。印度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和做法均有其独特性。

3.就贫困人口问题来看,印度虽然多于我国,但我国农村人口比印度多2.16亿人,说明我国工业化进程面临的困难并不比印度小。而且由于我国可利用耕地较少,人均耕地较少,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国策决不应有丝毫动摇。

4.印度上世纪60年代前还是一个粮食极度短缺的国家,有饥荒之国之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发展,农业取得较大成功,由粮食短缺变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对于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来说,的确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国也走过了类似的经历。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也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整体快速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当然,我国在发展中主要应瞄准世界发达国家有益的经验,在发展中尽量起点高一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印度这样与我国有许多共同之处、可比之处的国家发展情况加强研究与借鉴,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所作研究和比较其实还只是初步的,许多问题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Ⅸ 2019年世界各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是多少

2019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亿亩左右,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6亿亩左右以上,并且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粮食产量6.8亿吨左右。

美国16.6亿亩左右,地广人稀,大机械化的农业生产使得美国称为最大的粮食输出国。2019年美国的粮食产5.5亿吨左右。至于人口大国印度,有14.5亿亩左右的耕地印度的粮食产量约为3.136亿吨。

俄罗斯12亿亩左右,但粮食产量仅为1.4亿吨左右。粮食问题是我们大家关注的大问题,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珍惜粮食,不浪费。

阅读全文

与印度1公顷地年产多少粮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你今年能回到中国吗用俄语怎么说 浏览:938
印尼檀木一吨多少钱一斤 浏览:705
越南枇杷膏多少钱 浏览:510
越南语的笑笑怎么说 浏览:878
越南间谍是什么 浏览:240
印尼哪里的房子最好 浏览:992
英国手机多少钱一部 浏览:774
越南币一百万块相当于人民币多少 浏览:795
意大利红烩味薯片怎么样 浏览:176
要怎么登录和平精英国际服 浏览:593
印度坚果怎么做 浏览:164
中国人什么话 浏览:386
中国餐饮人均浪费多少 浏览:497
伊朗研发出多少款直升机 浏览:695
印度奶昔多少钱一斤 浏览:81
英国治愈率怎么那么少 浏览:923
导航到印度尼西亚怎么去 浏览:168
现在英国战机多少架 浏览:517
英国租车要多少钱 浏览:535
德国空运中国飞多久 浏览: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