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印度不杀牛
众所周知,印度是牛的天堂。印度人在家中饲养牛,给牛起名字,同牛说话,用花环和绶带装饰牛。印度牛还被赋予了信步游走的权利,不仅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步于田野上,而且还可以走在高速路上,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浩浩荡荡地穿过闹市,汽车也要为它们让路,交通警对此也束手无策。由此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让牛”、“为牛是瞻”的景观。而这一独特景观的背后是印度独特的宗教和风俗习惯在起作用。
一、古代印度社会生活中的“牛”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度,其中,印度教占主导地位,印度教徒的数量达到人口总数的80%,从绝对数字上看,印度教徒的行为方式就代表了印度社会的生活风貌。印度教徒崇拜牛,尤其视母牛为他们的圣灵,所以牛在印度人的社会中就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城市,神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踱步于街头巷尾;在农村,神牛可以随便进入田间,它们饱食或践踏未成熟的庄稼却不受主人的驱赶。印度教徒严禁宰牛,既不能吃牛肉,也不能用牛皮制品。这样的现象在印度几乎随处可见,现在的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印度人喜欢牛这个特点,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牛都受到印度人的喜爱与崇拜,更不是全部的印度人都尊崇牛,将这一习俗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就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到,牛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印度人的喜爱,牛尊崇地位的形成过程是曲折漫长的。
公元前1800年,雅利安人进入了南印度次大陆,并在此后一千年统治着北部印度。依据现代考古资料,雅利安人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与牛马羊等动物相伴为生,同时还留下了印度教最早的圣书——《梨俱吠陀》。这部吠陀经最早记录了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婆罗门”祭祀阶层、“刹帝利”武士阶层,“吠舍”商人阶层和“首陀罗”贱民阶层这四个不同的社会等级。从出现祭祀阶层这一点上看,印度教最早的雏形已经出现。由于这时的宗教受婆罗门阶层控制,所以这一阶段的印度教又可以称作婆罗门教。
现在流传下来的“吠陀”经典书中并没有关于牛崇拜的迹象。当时的雅利安人崇拜的是各种代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神,有雷电和战争之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天神“瓦鲁那”等等[1]。而婆罗门种姓的宗教职责之一就是在祭祀时选择什么样的牛采用何种屠宰方法,这说明吠陀时期的印度人既不禁食牛肉也不保护母牛。这与当时的经济生活方式有关,游牧民族的生活中,牛是主要的驯养动物,牛肉、牛奶及其奶制品都是可以吃的,牛有时还充当货币来流通。
但应当明确的是,吠陀赞歌和梵书中的论述是由“婆罗门”而作的,婆罗门属于当时的上等社会阶层,他们的论述自然不会顾及他们眼中低等社会阶层的人们真正的生活及情感,这些低等种姓的人在宗教生活中是被忽视的,或者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没有宗教地位的[2]。而正是这些人却占据了雅利安社会中的大多数,也正是这大部分人终日跟牛马等动物打交道,从事生产劳动,牲畜几乎就成为他们个人财产的全部。从这个层面看,牛在他们的生活中所占有的分量是相当重的。据印度着名学者恰托巴底亚耶考证,吠陀文献中许多词汇的词根都是“牛”,这反映了当时牛与雅利安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战争”一词原意为“争夺牛群”;“部落酋长”意为“拥有数百头牛的人”等[3]。
以上事实说明,最初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宗教并不保护牛。但是,作为上层统治工具的宗教着作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形。实际上当时的广大劳动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牛这种十分有用的家畜,牛已经成为他们基本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当时的印度,牛崇拜还没有出现。
大约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瓦解,恒河流域出现了许多王国,印度的居民、生产、城市和商业的主要集中于此。这里的季风雨保证了更充分的灌溉,形成肥沃的冲积土壤,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生产潜力的区域[4]。
随着主要生产方式由流动的游牧经济到固定的农业经济的转变,恒河流域的人口增长了好几倍,人口的迅速增长带来的是自然资源与人类生存之间的矛盾,森林被加速砍伐,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在人与自然矛盾的背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由此带来的是战争、干旱和连年不断的饥荒,下层人民面临着接二连三的灾难。而婆罗门上层却无视民间疾苦,仍然向农民征收大量的赋税,并且一如既往地屠宰牛等牲畜,以满足其食欲。当时的肉类产品主要分散在小户居民中饲养,牛往往是一家一户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但为了献祭神灵需要屠杀大量的牛,然而,一旦剥夺了作为小家小户重要财产的牛,对大多数贫苦人家来说,就基本上等于剥夺了其全部财产,所以不愿意献出牛作为贡物的人越来越多。
同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原有社会阶层的经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刹帝利、吠舍大商人、富裕农业主与婆罗门上层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反婆罗门教的社会思潮随之兴起[5]。上层社会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与下层群众反对任意屠宰牲畜的要求相结合,形成了对婆罗门僧侣特权的巨大冲击,从而产生了印度社会第一个倡导不杀生的宗教——佛教。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主张人们通过冥想,而不是仪式和祈祷来达到拯救的目的;同时,他谴责夺取动物和人的生命的行径,反对动物牺牲。同一时期,印度还兴起了几种类似的倡导不杀生的宗教。公元前三世纪时期,孔雀王朝创建者旃陀罗笈多的孙子,着名的阿育王改宗佛教后,佛教在全印度受到特别的优待,不杀生和吃斋的风气逐渐盛行起来。
作为一种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新宗教,佛教在印度获得了较快发展,有取代婆罗门主导地位的势头,但是土生土长的婆罗门教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危机中不断调整着自己,到了公元八世纪,婆罗门教发展成为印度教,并战胜佛教重新在印度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关于印度教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十九世纪后期的伟大的梵文学者密特拉(Rajandra Mitra)在1872年写道:当婆罗门信徒们不得不同强调并且成功地废止了所有牺牲的佛教相竞争时,他们发现尊重动物生命的教义异常强大也异常流行,根本无法战胜它,于是他们就渐渐地、不知不觉地采纳了这种教义,让它看起来好像是他们原有教义的一部分似的。印度教紧跟潮流产生了变化,多元崇拜变为一元崇拜,楼陀罗成为至上之神,又吸纳了很多当时受到民众信奉的流行的教义,其中就包括佛教的大部分教义,这些变化导致原来小部分贵族崇拜的婆罗门教过渡到了大众性的印度教,而禁止杀生则成了印度教教义的重要内容。
从杀生到不杀生,印度教用了一千多年完成了信仰上的转变,这时的印度教信徒认为神灵们是不吃肉的,《梨俱吠陀》中那些描述牺牲献祭的文字只不过是隐喻的和象征性的动作[6],推翻了《梨俱吠陀》中对动物牺牲的迷信,采纳了不杀生的原则。为了更好的传播信仰,吸纳信徒,在不断吸收借鉴其它教义的调整过程中,印度教教义的改革者鉴于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印度瘤牛的不可替代性,把跟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牛的现实地位提到神灵的高度,牛奶代替牛肉成为印度教仪式上的主要食物,拥有了神灵化身的牛在现实生活中则具备了不可屠杀性和“为所欲为”性,牛崇拜的观念开始形成。
二、印度教中的牛崇拜
在印度教的教义内容中,牛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母牛与印度神学中的转回转生教义有关。从一个恶鬼轮回到一只母牛要经历86次转生的过程,再多一次转生的话,灵魂便可托生为人形。而一个杀了母牛的人的灵魂将要轮回到全程的最低一级,重新开始轮回生命。为了帮助一个所爱之人的灵魂走向拯救之旅,亲人们捐献钱财用于饲养印度神庙中的牛群。他们相信死者必须穿越一条火焰河,而他们的捐助会给予死者抓住一只母牛尾的权利,以使他顺利地游过火焰河。因此,正统的印度教徒在临终之前会要求得到一只牛尾巴。
并且,印度教认为神灵活在母牛之中,神学家们把一只母牛身体内的男神和女神的数量确认为3亿3千万。所以,印度人相信从母牛(或公牛)身体中出来的一切都是神圣的。在庆祝黑天神为牛的守护者的节庆仪式上,祭司用牛粪制成神的模型,将牛奶倒在神像的肚脐上,然后在庙中的地面上围绕着神像爬行。祭司们还制作一种神圣“蜜浆”,以牛奶、凝乳、黄油、牛尿和牛粪为原料,他们把这种蜜浆洒在或涂在偶像上和信徒身上,以示神圣;另外每天还要用新鲜的牛奶为神像沐浴。而神庙中的灯盏燃用的也是由牛油提炼特制而成的奶油。家庭主妇用干牛粪和牛粪灰来打扫,使他们家里的地面和炉灶得到仪式性的清洁。
不仅母牛,公牛在神话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教的主神之一破坏神湿婆的坐骑就是一头公牛,它被尊称为圣牛难迪(Nandi),湿婆经常骑着它巡游天庭。在遍及印度各地的湿婆庙前必有公牛雕像,多是卧姿,有的在石台之上,有的背上建有小亭,成为一个单独的小庙。雕像有石头的、有铜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绘成彩色的,一律是雄健魁伟,栩栩如生。雕像上还常常挂满花环,分享到主神般的尊荣。
另一位主神黑天,慈悲和儿童之神,也是今日印度最流行的偶像,在印度教的神圣文献中被描述为一名守护牛群的牧童。在某些必要的场合需要拆除神像时,不容许人们用手去打碎,而是让一只牛犊去践踏,因为虔诚的印度徒认为黑天不会介意他心爱的动物去踩踏他。
现代印度虽然早已政教分离,但很多宗教信仰仍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对印度教徒来说,牛是主神湿婆的坐骑,敬牛如敬神,每头牛背上似乎都乘坐着湿婆神,巡视着印度大地,印度教的牛也因之被赋予了很多含义,于是就有说法称,印度人对牛的热爱就如同远古时代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一样,印度教的牛就是印度人的图腾,是古代图腾崇拜在现代的延续。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特点之一,动物崇拜又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而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动物崇拜逐渐退出了现代宗教范畴,但是,印度教却是一个例外,它将牛偶像化,牛崇拜与牛保护成为它的核心教义,印度教徒无一例外承认在他们心目中牛是圣物。
印度人对牛的举世无双的包容态度易使人联想到原始人对动物的尊敬崇拜,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如果有的话属于何种联系。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审明一下图腾的含义,“Toten”是个近代词汇,是印地安人阿吉勃瓦部落的方言,直译为“他的族”,就是指本氏族人奉为祖先的某种事物[7]。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在追踪人类起源的过程中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部族中就流传着这种原始信仰,当时,先民们不仅把某一种动物或植物当作神灵来崇拜,而且把它们奉为自己氏族或部落的祖先。可以想见,先民们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对威胁自己生命最直接的动物感触最深,才会产生尊敬动物的观念,这是图腾的开始。后来气候及环境的转变使大部分原始人的生活方式由狩猎转化为定居,植物开始给人类提供了稳定的物质来源,则逐渐演变成图腾的一种。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的思维水平也不断进步,逐渐地摆脱了对动植物的盲目崇拜,人开始尊人为祖先,但此时图腾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并成为某一群体的固定称呼了,同时由于不断的交流融合,图腾开始摆脱单一性,出现了不少复合图腾物。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曾经有过这种祖先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图腾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经济水平发展越好的社会,所保留的有关图腾的因素就越少。只是在很多落后的少数民族及地理位置偏僻的原始部落里,还可以看到清晰的痕迹[8]。
从十八世纪晚期的英国学者J·朗格首先研究图腾这种现象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经过无数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学者的反复研究,“图腾”被确认为有如下四个特征:第一,“图腾”是一个原始集团的标志或徽号,认为同图腾的人们彼此之间有血缘关系;第二,部落或者这一群体把这种标志或徽号视为赖以生存的根子,图腾是初民信仰的旗帜,安全的保护神,行为预言者,同时又是社会秩序的基石、物质资料的赐予者,由此发展出了一套特殊的祭祀仪式;第三,不得随意亵渎、毁伤作为图腾的动植物或其它东西;第四,每个图腾集团都有关于图腾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是图腾信仰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9]。
㈡ 在印度牛被视为圣物不可以吃牛肉,最后牛都是怎么处理的
印度也有高铁了”的新闻这两天充斥于各大新闻媒体,在人们纷纷感慨印度科技要实现弯道超车的时候,三哥关键时候掉链子的毛病又犯了。印度高铁在运行第一天就出现了故障,而故障的原因竟然是撞到了印度神牛。
在印度你要是杀了瘤牛,一旦发现是会判刑的。但印度还有一种牛,就是水牛,印度的水牛占到世界的一半以上,在印度这种水牛是可以宰杀的,并且在利益的驱动下,印度的养牛业干的风生水起,印度目前已经是仅次于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牛肉出口国。
印度的人因为种姓制度,被分为四个等级。印度的牛跟人差不多,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真不愧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㈢ 印度的牛为什么不能杀
印度的牛不能杀的原因是因为印度法律不允许屠杀牛。
牛在印慧纯度被视为圣物,在这里没有屠杀。印度的牛数量悄碧嫌非常多,有3亿多头,在印度的城市和乡村随处可见。在印度,牛受到法律的保护,严禁屠宰。它们的地位非启手常高,甚至到了“横向霸道”的地步。
它们可以自由地四处游荡,就是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一头牛躺在路中间,大家都会选择绕路走,也不会去赶走它,这里简直就是牛的天堂。在国家层面,印度因其版图形如牛首,且举国敬牛如神,而被称为“牛颅之国”。
养牛的注意事项:
1、喂后遛牛。牛每次酒足饭饱之后,要带它走15分钟这样子,增加牛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促进消化,从而避免牛消化不了等症状。
2、卫生防御。定期做卫生防御工作,保证牛食槽、饲料、饮水、干草、牛棚和牛的身体都干净,这样能够很好的预防疾病的发生。定期消毒,每周用石灰水喷洒棚、槽各一次。还有就是每次喂养的饲料和干草都要让牛吃光,当然饮水也是不可少的,这样才可以使牛增膘。
3、冬晒夏荫。冬季要确保牛棚保暖,多把牛让出来晒晒太阳,夏季要注意防苍蝇,防止太阳爆晒,确保牛的活动场地阴凉、通风。
㈣ 如果去印度旅游,不小心把牛给撞了,会怎样
印度的牛是神圣的牛,印度文化中是湿婆的坐骑,所印度人把它们尊为神。如果你在去印度旅游时不小心撞到了一头牛,我们先来看看神牛在印度的心里有多重,你撞到了哪种牛。作为虔诚的湿婆教徒,印度人以养牛为荣,让那些有积蓄的人养一头牛,把他们当作家人对待。
印度的牛现在泛滥,大量的牛都是自己出生和死亡的。传播疾病,阻碍交通,破坏环境,给城市造成巨大破坏。所以如果游客们去印度游玩的话,一定要小心不要碰到牛,不然的话就不用旅游啦,很多麻烦都会发生的。
㈤ 印度的牛为什么不能杀
牛在印度是一种神圣的物种,不能杀。
印度人不但不吃牛肉,还将牛很好地“保护”起来,可以说牛的天堂在印度。
在印度,牛是可以任意行走而不受约束的,比如它们可以出现在街头,公路边上,田野里……总而言之,它们就像人一样,拥有自由权。
当你在街边、在公路上看到牛时,你是不可以随意驱赶它的,要主动避让。牛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地位,主要是与印度的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有关。
在印度绝大部分人都信仰印度教。他们所信仰的主神的坐骑就是一头牛。为了表示对神的尊重,印度人也非常尊敬牛。
印度绝大部分人不吃牛肉,而且对一些牛尤其保护,所以印度是世界上拥有牛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这里提一下,印度其实也是世界上出口牛肉最多的国家之一,那这两者之间是不是相互矛盾呢?其实不然。
这里边讲一下牛的种类,其实牛在印度,其实跟人一样是有等级之分的,印度那些被奉为神牛的牛,属于瘤牛,这些牛从出生开始,就天生带有贵族气息,受到保护。
而那些被用来耕田种地的,或者被屠杀用来出口的,多属于普通牛,比如水牛、黄牛等种类。
那些被供为神牛的牛,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呢?
答案是养到死,直至牛走到生命的尽头,自然死亡。在它们未死之前,人们都会一直养着它,保护它,尊重它。
而那些水牛,黄牛,若是耕田种地不得劲,一般都会判死刑。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印度人不招呼吃牛肉。
其实印度也分有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也有一些人不信奉印度教,对这些不信印度的人来说,吃牛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饮食方式。
㈥ 印度视牛为神,那印度人养牛又是为了什么
印度的牛有出口、产奶等用途。
据《日本经济新闻》2013年5月31日报道,印度将超过巴西,跃居全球最大牛肉出口国。据美国农业部推算,印度2013年牛肉出口量将达到约为170万吨,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成。在最近3年里,对中东、非洲和东南出口已经增至约2倍。
印度人非常喜欢乳制品,号称没有牛奶就无法生活。而支撑印度庞大人口需求的就是水牛,饲养数量超过1亿头。与在印度被视为圣物的瘤牛不同,印度水牛常作为奶牛利用,在超过10岁无法产奶后,将作为肉食牛出售。
(6)在印度打牛会怎么样扩展阅读:
印度关于牛的相关习俗:
1、印度教视牛为神圣,爱牛、敬牛,牛可随意漫游街头,不许打牛,更禁吃牛肉,也禁用牛皮制品,如腰带、表带、鞋、衣服等。
2、在印度的许多州,宰杀被视为“圣兽”的牛将面临着长达5年的牢狱之灾。同样,以屠宰为目的的牛出口也是违反法律的。
3、一年好几个关于牛的节日远远满足不了印度人民对牛的崇拜心情。许多印度人还庆祝一种名为“Gopastami”的牛的节日。节日当天,主人将牛沐浴清爽,打扮成最迷人的模样,并将其带往圣殿,感谢牛为他们带来的一切。
㈦ 在印度宰杀牛 犯法吗
除了西孟邦与喀拉拉邦两个邦外,其他各地的法律都是禁止杀牛的!
牛被印度教教徒视为“圣兽”,印度教徒认为,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保证。就是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印度人对牛仍然是敬之如神。印度教不准吃牛肉,印度虽有养牛业,但只能提供牛奶、黄油及牛粪作燃料,喝牛奶允许的。特别是水牛奶,印度人格外喜欢。牛虽然不能宰杀吃肉,少数地方有用作役牛(民间运输、耕地)。因此,在印度的一些城市、乡村里,老牛、病牛、残牛比比皆是,牛可以到处自由游荡,神圣不可侵犯。这么多的牛,成为国家的一个负担。印度拥有的牛达到3亿多头,人均拥有量居世界第1位,但经济上的作用并不大。印度僧侣每年还要举行一次仪式,叫“波高”,表示对牛的尊敬。他们还和商人举办了许多“圣牛养老院”,将那些年迈体弱,不能自己觅食的老牛收养起来,一直到老死
㈧ 在印度牛被视为圣物不可以吃牛肉,最后牛都是怎么处理的
大概在公元前15世纪的时候,雅利安人因为地质灾害和人口增长的原因,他们便从南俄、中亚一带的印欧草原,向欧亚大陆四散迁徙,一部分到了伊朗,一部分到了印度西北部。
第三种,穆斯林商人的贩卖。看到印度的流浪牛这么多,总有不法分子想要趁机谋取利益。于是以低价收购这些流浪牛,然后高价变卖给其他国家,或者将其变成牛肉或牛皮制品,但是这几年由于印度人民党执政,推行宗教主义,导致不少穆斯林商人被追打,严厉打击这种现象,中断了这种地下的牛交易。
㈨ 都知道印度人对牛特别尊重,如果在印度街头不小心撞死了一头牛,怎么办才好
一、会受到刑罚
在印度就算人们饿死也是不能吃牛肉的,如果不小心撞死一头牛的话,你可能会被判高额罚款或者是坐牢的处罚。因为在印度教看来,牛是当地人们的神,是不可以杀害的。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在印度的街头有很多的牛在街上行走。这样也会影响交通,就是牛群占道,来往的车辆也是不能按喇叭,也不能驱赶牛的。如果下车来驱赶牛的话,被人看到会被印度教的教徒们暴揍一顿。
在印度的一些农村长大的青年认为燃烧牛粪产生的味道是让人比较舒服的。在随着国家的不断变化,现在也有很少的人来使用这种牛粪生活了,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为了怀旧而这样去做。
㈩ 在印度宰杀牛 犯法吗
在印度只有西孟邦与喀拉拉邦杀牛不触犯法律,其他各地的法律都是禁止杀牛。
因为印度主要信奉印度教,在印度教中,牛是主神湿婆的坐骑,每头牛背上都乘坐着湿婆神,巡视着印度大地。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流行于印度,在欧洲的英国,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也有很多信徒。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所谓“印度樱袜顷教”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脊陆、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而且有很多思想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不谋而合。如“梵我一如”、“上梵”“下梵”、“上智”“下智”等等。印度的社会好斗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