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印度不能像中国一样,拒绝英语使用自己的语言
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印度被英国统治了很久,1757~1849年英国政府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的一系列侵略印度的战争。印度最后沦为英国殖民地。 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印度被英国统治了190年。那时候英国在印度都实行的英语教育,所以大部分人都会说英语。而中国只有东三省之前被殖民而且时间还很短。
现在他们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但因为印地语很复杂,而英语又比较通用,所以好多人都会讲英语而不会讲印地语。
后来由于贸易的需要,英语也比较重要,所以印度政府也没有加强也方面的控制,保留英语教育,这也正好说明了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现在中国也在普及英语教育,我们还失去了这个天然的优势。
Ⅱ 佛陀在世时,印度没有文字书写,为什么经中有"书写受持读诵
据印度历史记载,佛在世时(大约公元前500年,相当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此时印度,文字语言以及书写已经很发达了,在佛陀出生前几百年,古印度就着名的婆罗门典籍《吠陀经》在流传。(印度人在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期间编纂了原始的宗教文献《吠陀》,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婆罗门教)。由此可知文字书写在佛陀之前早就存在了。
据佛教史记载,释迦牟尼圆寂3个月后,为了防止僧团中出现更多的比丘破坏戒律,大迦叶尊者 召集500位阿罗汉在七叶窟举行佛经的第一次结集。这些佛经的产生,必然是有文字书写的。
据有关文献记载,佛陀时代,很多典籍,是在贝叶(贝多罗树的叶子)上刻写的,称为“贝叶经”。现在西藏几个大寺院还保存有2500年前的贝叶经,这些国宝级的文物,向我们展示了古印度的文字书写,相比中国古代的竹片书,有同工异曲之妙。以下是贝叶经的图片:
Ⅲ 为什么印度注定无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为什么印度注定无法超越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从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到,印度注定无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2018-07-16 21:43
中国古代很是相信“命运”,对于国家发展来说更是如此,我国从古至今历来都是大国,强国,这是命运,而很多国家注定无法强大这也是命运。最典型的就是印度,而且从下面两个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印度注定无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注定无法超越我们。
现在印度的发展,很多人拿来对比我国,尤其是在我国进行调整的这几年,印度国家经济增速,超越了我国。而且最近几年,印度经济不断超越俄罗斯,法国等国,成为世界第6大经济体。很多人于是推测,印度将很快超越世界大国,中国,甚至是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强大国家。但是其实,印度的命运是无法成为强大的国家的,从两个国家的例子就可以看到。
这两个国家就是巴西和印度尼西亚,从体量上来看,巴西国土面积有85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有2亿多,而且资源丰富,纵深广大,比印度的条件更好,比印度更加具备成为世界大国强国的条件。而印度尼西亚国土面积超过190万平方公里,人口更是接近2.7亿,论区位和体量也丝毫不亚于印度。
而且在历史上,巴西和印度尼西亚曾经发展非常迅速,巴西曾连续几十年增长,其势头曾一度说要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很快巴西就陷入停滞,内部纷乱不止,通货膨胀严重,陷入发展困境。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身上,印度尼西亚是整个东南亚地区最有成为大国条件的国家,曾经发展也是非常猛,大有爆发之势,但是很快就熄火了。
现在整个就是个失败的领土大国,影响力甚至不如小国新加坡。而看到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发展,就可以看到,印度注定无法成为强大的国家。最为关键的就是一点,地缘位置,印尼和巴西,还有印度,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处于热带地区,处于热带地区,最为致命的缺陷就是人的懒散,这对一个国家长期的发展那是致命的。
我们看到,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发达的地区,基本上处于温带,而热带地区,除了新加坡例外,没有强国,也没有大国,更没有大的发达国家。世界绝大部分经济集中在温带,这一点决定了热带地区很难出现持续发展的大国,强国,因为后劲严重不足。我国之所以能够几千年长盛不衰,成世界强国,最为关键的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勤劳程度,这是发展的基础。
而热带的领土大国,短期的繁荣可以有,但是难以持续,印度尼西亚和巴西就是例子。因此,鼓吹印度将成世界强大国家,甚至要超越我国的观点,显然是不可能成立的。而且印度面临的问题比印尼和巴西还更加的严重,如种姓制度,庞大的贫困人口,内部民族矛盾复杂,封建的残余太多等。随便一个爆发,印度的发展就要彻底停止,而且国家甚至无法稳定,这些都是致命的。
印度,它是世界人口的第二大国,但印度历史上没有经历过像我们中华民族这么长久的人口整合的过程,印度庞大的人口远远没有中国人那种高度的,我们叫“文化同质性”,没有这种相同的语言,相同的价值观,相同的生活方式,这些我们比是没法比的,我们比他凝聚力要大很多。那么印度历史上也出现过自己古老的哈拉塔文明,到后来中断了。而且后来你看印度的历史动乱不断,比较长的统一时期是19世纪开始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外来的英语成为他今天的主要的官方语言。但今天真正能够说英语、懂英语、掌握英语的人,实际上不到印度人口的10%。整个西方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特别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受过教育和培训的人民是我们“文明型国家”最大的财富。中国现在每年培养的工程师的人数超过美国、欧洲、日本的总和,中国的制造业、电子商务、国内外的旅游、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物流行业、城镇化、高速铁路、人工智能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实际上都体现了这种规模效应。
从一个更广的意义上看,由于人口效应,中国一旦改变自己,往往就能产生改变世界的效应,甚至引领世界的发展,引领有关的标准和规则的改变。
现在世界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中国的人口数量和教育水平都意味着我们的大数据远远多于其他国家。有一种说法,认为工业文明时代最主要的资源是石油,那么信息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资源就是大数据,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中国的移动支付现在是美国的70多倍,中国人每天创造大数据,无论是深度、广度、厚度,是美国和其他国家没法比的。这个对于5G也好,对云计算也好,对人工智能也好,对新一代的新工业革命、新技术革命意味着什么?对未来许多世界上的这种产业的标准的确立意味着什么?对世界和人类未来的影响又意味着什么?你懂得!
第二就是超广阔的疆域国土,中国幅员辽阔的疆土也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百国之和”成百上千个国家慢慢整合起来的,今天的世界版图上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比中国大,加拿大的国土面积也比中国大,但是这两个国家从来没有经历过像我们中国“文明型国家”意义上这种整合历程。前苏联时候曾经尝试过创造叫“苏维埃民族”,但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化为乌有。少数民族为主的各个共和国很快就独立了,如果不是普京上台扭转了俄罗斯继续崩溃的趋势,照西方模式做下去的话,那对不起,俄罗斯将继续不断地解体,在这一点上,俄罗斯人还是很尊重普京的。
印度也是个人口大国,但它的国土面积实际上只有中国的1/3,它疆土内的整合程度也远远不如中国,很多地方反叛力量还远远没有平息,还有种姓制度也是个大的问题,阻碍了印度人口流动和社会活力。
中国学者钱穆曾经比较过古代中国和古希腊,还有后来的古罗马,他说古希腊是“有民无国”,古罗马是“有国无民”,而古代中国是“有国有民”。古希腊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由一大批规模比较小、比较中等的城邦组成,有的人口就是上千人就算一个城邦,有的是十来万人,小于中国秦汉时期任何一个郡县的人口规模,而且从来没有真正的、统一的中央政府。罗马帝国是“有国无民”,帝国常年征战,最强盛的时候疆域是350多万平方公里,和中国西汉相当,但在国家治理上,古罗马始终没有形成像秦汉时期那种内部的人口的整合。中国当时已经有了户籍制,有郡县制,有编户居民等等,但罗马帝国最后是由于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日耳曼游牧蛮族的入侵,最后走向解体和灭亡。
之后的东罗马帝国一般就说不算是欧洲国家了,罗马帝国解体后多数史学家认为,欧洲进入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期”,一般认为到了16世纪的“文艺复兴”欧洲才开始摆脱漫长的“黑暗时期”。中国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度量衡,推行了郡县制,奠定了维持中国统一的文化和政治基础,包括当时的朝鲜也被中国统一进来了。之后的中国虽然经历了很多次的分裂,但历代的主流政治都是寻求统一历代的政治制度几乎都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正如毛泽东说过的“百代都行秦政治”,中国“大一统”的传统自秦同意之后就一脉相承下来了。
辽阔的统一的疆域使中国获得了绝大多数国家都难以比拟的这种地缘优势和战略纵深,中国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强大的国防能力,使我们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百余年的“挨打”的问题,中国可以在超大规模的国土内进行战略布局,可以实现行西气东送,可以实现高铁“八纵八横”等,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现代工程。
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产业升级往往意味着产业迁移到国外,而在中国自己的内部就可以实现大规模的产业的梯度转移,一般制造业可以从发达板块转移到新兴板块但仍然留在中国,就延长了中国制造业的生命周期。
“文明型国家”所形成的的地缘优势也使我们具有其他国家难以企及一种“地缘辐射力”,中国推动的开放政策是非常精彩的,从沿海开放到沿江开放到延边境开放,到今天的“一带一路”的倡议,已经把中国的边境省份都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特别是现在欧亚铁路的建设,包括渝新欧铁路,连云港、义乌到欧洲的铁路,还有正在建设中的从云南通向东南亚的铁路大通道,把整个中国与中亚、俄罗斯、欧洲和东南亚国家都连成了一片,中国这种地缘优势是日本这样的缺少地缘优势的经济大国所难以比拟的。
我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大家看到中央政府发挥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和中国的规模有关,这么大的地域,这么多的人口,所以他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的经济学家说,中国县级政府的良性的竞争是中国崛起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超广阔疆域国土,实际上是一个“洲”的概念,就是飞机飞三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还在自己的国家内,在欧洲这么长时间肯定是走了十几个国家了。所以你还是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到另外一个地方还在中国境内,还是讲中国话,吃中国菜,享受丰富的中国文化,这是少有的精彩。结合着人口与地域,这两个“超”带来的挑战,一旦你能够克服这种挑战,你创造的一定是世界的奇迹,为什么我们的高铁技术是世界最好的,很简单,因为首先你要能够应对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一个春运30来亿人次,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多的人口从一个地方投送到另外一个地方,你再看你如果实现了这个突破,克服了人口和地域的挑战,那意味着什么?你这个高铁技术要能够适应东北的冻土,要能够适应江南密集的河网,要能够适应云贵高原,如果这些条件都能适应的话,你的技术肯定是比其他国家技术更加完备,所以一般国家没法比的,我们确实是领先的。
第三是超悠久的历史传统,5000年延绵不断的历史,使中国在人类知识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的传统,我们在政治、哲学、宗教、语言、教育、艺术、戏剧、文学、建筑、军事、体育、医学、饮食等等方面都有自己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的东西,这种丰富的传统性、内源性、原创性、连续性,都是其他民族或者其他文化有点儿难以望其项背的,由于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环境复杂等因素,中国人在治国理政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一个是“民本主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相信的“民以食为天”,我们相信“治国先治吏”,我们相信的“居安思危”,我们经常讲的“宰相比起于州府,猛将必发于卒伍”等理念,实际上都是我们传统的智慧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甚至在中国的远古时期,许多中国独特的治国理政的传统就开始形成了,如领袖要率先垂范,政治组织要能够组织大规模的治水工程,那么秦始皇统一中国更是开创了治理超大型国家的一种制度安排的先河。
今天我们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背后实际上也离不开中国传统中崇尚平等 等重要的基因,比方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摧毁了血缘为基础的土地垄断,推动了土地的自由流转,这也导致了后来一些土地兼并,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所以历史上我们很多朝廷都采取“常平仓”的方法来储粮备荒,也运用价值规律调剂粮食的供应,稳定价格,粮价低的时候收购,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价处理,避免“谷贱伤农”,也避免谷价(涨)以后伤害老百姓 伤民。
Ⅳ 印度为什么不能统一语言
因为印度是割裂的,长期以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度。
Ⅳ 印度为什么不能统一语言
印度目前使用的语言有:hindi,印地语;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印度斯坦人的文学语言;bengali, 孟加拉语;telugu,泰卢固语;marathi,马拉地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tamil,泰米尔语;gujarati,古吉拉特语;Kannada,(印)坎那达语;Malayalam,马拉雅拉姆语(印度西南部沿海居民讲的一种接近泰米尔语的方言);Punjabi,旁遮普语,还有英语。
因为印度是割裂的,长期以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度,即使是最强盛的阿育王时期也如此,所以中央的向心力不是很大,这也导致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独立,而现在南印和北印的区别比中国南北方大的多,所以印度中央如果搞推普,势必会引起强烈的民意反弹,得不偿失.况且印度也没什么普好推,是推英治的英语还是印地语都是很头疼的问题.
一、印度语言政策的演变
语言是民族意识与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要素。早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启蒙时期,印度的进步知识分子们就意识到了语言问题的重要性。他们在进行民族启蒙教育、传播民族独立思想时自觉地使用民族语言,并进一步提出了“国语”的概念,希望把语言作为整合民族意识、争取民族独立的武器。1917年圣雄甘地提出了确立国语的五条原则,主张应赋予当时母语人口最多的印地语国语地位。甘地的主张得到了当时大多数国大党领袖及社会各界精英的支持,尽管他们中很多人的母语并不是印地语,可他们学印地语、讲印地语。这场声势浩大的“国语运动”,推动了印地语的国语化进程。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此时,印地语正式成为印度的国语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在殖民统治者这个共同的敌人消失后,印度内部的民族、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却开始凸显,语言问题成为印度各种内部矛盾冲突的一个爆发点。在很多母语非印地语的地区,很多人担心新共和国如果以印地语为国语,会损坏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在地方政治势力的操纵下,在泰米尔纳德邦等一些地区甚至爆发了“反印地语运动”,这种势头不得不使当时的国大党领袖在语言问题上做出让步。1950年,印度的第一部宪法出台,该宪法关于语言问题的表述没有使用“国语”这样较为敏感的词语,而是用“官方语言”来确定了印地语的地位,同时英语也被确定为官方语言。但宪法同时规定: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在印度只能再持续15年。1950年的印度宪法确定了印度“多官方语”的语言政策,相对于独立运动时期的印度各界在“国语”问题上的努力,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倒退。
印度第一部宪法在语言问题上的妥协助长了印度的地方民族主义情绪,20世纪50年代,印度掀起了一股建立“语言邦”的浪潮。尽管当时尼赫鲁对此非常警惕,认为按语言建邦“将会妨碍国家整合的过程,打乱我们的行政、经济和财政结构,并在我们处在国家的初建时期就释放出扰乱与分裂的力量。”但由于地方民族主义势力的巨大压力,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邦改组法,把国家按语言分布重新划分为6个直辖区,14个邦。此后,语言成为印度行政区划变革的重要因素。这种按语言建立“语言邦”的现象是印度语言民族主义的胜利,客观上,这使印度多官方语的状态逐渐固化。进入20世纪60年代,英语作为印度官方语言的15年期限将至,按照宪法规定,印地语将正式成为印度的单一的全国性官方语言。但此时由于“语言邦”格局的形成和印度地方语言民族意识的崛起,印度国内反对印地语成为单一官方语言的力量比独立初更大。在南印度泰米尔纳德等邦甚至爆发了激烈的反印地语示威活动。面对这样的局势,印度政府不得不再次让步。1963年印度政府出台了《官方语言法》,这是印度政府对印度地方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这部法案规定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将无限期延长,但同时,法案也强调了印地语的官方语言地位。法案规定印度的学校必须教三种语言:在印地语地区教授印地语、英语和其它一种印度语言;在非印地语地区教授本地语言、英语和印地语。这就是着名的“三语方案”,其初衷是缓和印度的语言矛盾,促进非印地语地区的印地语推广工作,为印地语未来的国语地位打好基础。这一方案在表面上看暂时缓和了印度的语言矛盾,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印度的语言问题。因为在政策落实方面,泰米尔纳德、西孟加拉等语言民族主义势力强大的邦直接或变相抵制中央政府的政策,使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推广印地语的努力基本落空。此后,印度的语言格局演变为:印度大部分地区通行“印地语+英语+一种民族语言”,少数地区通行“一种地方语言+英语”。
二、印度的语言使用现状
印度是语言情况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目前印度的宪法承认两种全国性官方语言:印地语和英语,此外还承认21种地区性官方语言。据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印度超过百万人口使用的语言有30种,超过l万人使用的语言有122种,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种方言。而作为母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印地语,约占总人口数的41%,而其他母语人口占总人口超过l%的语言有:孟加拉语(8%)、泰卢固语(7%)、马拉提语(6.9%)、泰米尔语(5.9%)、卡纳达语(5.4%)、乌尔都语(5.1%)、古吉拉特语(4.5%)、马拉亚拉姆语(3.2%)、奥里亚语(3.1%)、旁遮普语(2.8%)、博多语(1.3%)、阿萨姆语(1.2%)、迈提利语(1.1%)。印度目前的语言现状,与印度建国者们的初衷大相径庭。“三语方案”虽然规定了印度所有的邦都要教授印地语,可泰米尔纳德、西孟加拉等个别邦拒绝贯彻这一政策,抵制印地语教学。所以最终结果是没有任何一种印度民族语言能够通行全印度,而英语作为通行全印度的官方语言的地位反而得到了巩固。在印地语地区,学校除了教授英语、印地语外,通常把梵语作为“三语方案”规定的第三种语言。在多数非印地语地区,学校教授英语、本地语言以及印地语。而在少数非印地语地区,如泰米尔纳德邦和西孟加拉邦,“三语”教育实际上被缩减为“双语”(本地区语言+英语)教育,或者“三语方案”中的印地语被梵语替代。这种局面下,英语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由于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本身就是一种强势语言,再加上英语在印度的特殊地位,英语在印度的影响力从独立后至今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大了。
厘清印度的语言使用现状是一件艰难的工作,其关键在于:相当一部分印度人除了母语之外还通晓一到两种语言。“三语方案”使英语和印地语成为大部分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印度人的第二或第三语言。印度的历次人口普查虽然都把语言作为一个重点调查项目,可是只是关注母语使用情况,未把第二、第三语言纳入调查范畴。所以,英语和印地语作为第二或第三语言在印度的使用状况缺乏权威的、精确的统计。所以,印度到底有多少人使用英语或印地语?这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但不回答这个问题则无法说清印度的语言使用现状,因此下面笔者将对这个问题尽可能地进行推断。
l.英语。尽管英语在印度有毫无疑问的强势语言地位,可实际上,印度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非常少,据2001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印度母语为英语的人口仅有20多万。因此,英语对于绝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是第二或第三语言。而他们掌握英语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虽然印度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从小学开始就对英语比较重视,可是由于印度的初、中等教育相对薄弱,辍学率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熟练掌握英语必须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在缺乏进一步的精确的统计数据的支持下,人们一般把印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视作为熟练掌握英语的人群。而在印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总人口比重约为5%,因此很多学者推测印度熟练掌握英语的人口比例约为5%。同时,虽然印度的初等、中等教育中极其重视英语教育,可由于较高的辍学率,印度约有2/3的适龄人口无法完成中等教育,换句话说,仅有约34%的印度人能完成中等教育,假定印度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口能够中等程度地掌握英语,那这一部分人不会超过人口总数的34%。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显示印度仍有约26%的人口为文盲,可以推测:印度约2/3的人口英语水平仅为初级水平或根本不懂英语。
2.印地语。根据2001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印度以印地语为母语的人占总人口的41%,而以乌尔都语为母语的人口为5%,两者相加占印度46%的人口。在非印地语地区,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西孟加拉邦消极推行印地语教学,除了这三个邦,三语方案在其它邦基本能得到贯彻。这三个邦的人口占印度总人口约18.5%,假设这三个邦的人完全不懂印地语(事实上在卡纳塔克邦、西孟加拉邦会讲印地语的人也不少),而剩下的非印地语母语地区,我们仍假设只有1/3能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口能较熟练地掌握印地语,那么也有约12%的非印地语母语地区的人能掌握印地语。这样,印度能熟练、较熟练使用印地语的人口接近总人口数60%,这已经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印地语和印度其它语言有共同的语言谱系及历史文化渊源,在同样的学校教学条件下,大部分非印地语母语地区的人学习印地语远远比学习英语容易得多。因而,总体上,以印地语为第二或第三语言的人群对印地语的熟练度远远超过他们对英语的熟练度。
三、印度的语言困局
作为一个大国,印度在语言问题上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一种真正能为绝大多数人通晓的共同语(国语)。前文分析过,印度中等程度以上掌握印地语的人口约60%,中等程度以上掌握英语的人口约为34%,除了这两种语言,其它任何一种语言被通晓的人口比例都不超过10%。“多语共存”、“多语竞争”的语言困局对印度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1.语言问题影响了印度的民族、国家意识整合。历史上,由于不断地受到外族入侵、民族迁徙以及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南亚次大陆上的民族情况极其复杂,民族融合的进程非常缓慢。在英国人征服印度以前,能涵盖次大陆大多数本土居民的、清晰的民族观念在印度尚未有过。18世纪以来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和统治催生了印度的民族意识,印度的独立运动中甘地和国大党力图用“印度斯坦族”(即所有居住在印度的人民是一个民族)的概念整合印度的民族观念,为印度的独立运动的最终成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必须强调的是,语言历来是民族意识、民族观念的核心要素,甘地和国大党倡导的“印度斯坦族”的概念中也包括民族共同语的要素,即“印度斯坦语”。然而独立后,共同的敌人--英国殖民者被赶走后,印度的地方民族主义势力兴起,给印度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统合构成了巨大挑战。独立后的印度地方民族主义,大都以语言和语言族群作为确认民族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称作为“语言民族主义”,语言邦的出现和“多语”语言政策的形成正是印度“语言民族主义”的胜利。正如尼赫鲁所指出的,语言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印度的民族、国家观念统合进程中的“扰乱”与“分裂”力量,独立以来,印度的地方民族主义势力以语言为借口争取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这种努力从未停止过。尽管独立已近70年,印度仍不断地有以语言为依据改变行政区划的现象,语言民族主义导致的政治、经济、社会纠纷在今天的印度仍然屡见不鲜,这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安,也影响到了作为整体的印度民族凝聚力。
2.印度目前的“多官方语”现状造成社会行政、教育资源的浪费,妨碍印度国民素质的提高及民族语言智力成果的全民共享。按照印度现行的语言政策,仅在印度中央和邦一级行政单位使用的官方语言就有20多种,印度中央政府的重要文件通常至少有20多个语言的版本,大多数邦一级的政府文件也至少有两种以上语言的版本,这即造成巨大的行政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到行政体系运转的效率。而对教育而言,现行的印度语言政策导致本来就不充足的教育资源分散到几十种语言的教育中去。这样,除了英语等少数语言,其它大部分的印度民族语言教育都面临投入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窘境,其结果就是使得大部分地区的印度人轻视母语教育。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轻视母语教育”和“母语教育不力”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在扫盲、科普、普及基本的公民素质教育等方面常常“事倍功半”,影响到印度公民素质的提高。此外,“多语并存”、“多语竞争”的局面妨碍了印度民族语言智力成果的全民共享。以文学为例,除了少数语种,大部分的印度民族语言作家的作品必须通过翻译(通常是英语译本)才能被其它地区的印度读者了解,这进一步导致很多印度人轻视母语的倾向。这既不利于印度民族语言的发展,也影响了印度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
3.英语在印度的强势地位在深层次上制约着印度社会均衡、健康地发展。在印度目前的语言使用情况下,英语凭借其在印度的特殊历史地位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强势语言的影响力,成为在印度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语言。虽然,英语对印度的发展的益处显而易见,印度的“英语优势”普遍被认为是全球化背景下印度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实际上,英语对于印度的负面影响同样也显而易见。首先,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对印度的本土文化与历史的表达并不能完全胜任,英语的“滥用”势必伤及印度民族文化的内核,妨碍印度民族意识的整合与发展。印度的后殖民理论家阿吉兹·阿罕默德曾以英语对印度本土文学的翻译为例抨击了英语在印度的地位,“如果这一局面持续下去的话,那么英语事实上将成为生产‘印度’文学知识的语言。目前的困境在于英语恰恰最不适合承担这一角色。不是因为它是随殖民主义一道进入印度,而完全是因为它是所有印度语言当中,在结构和氛围上与其它印度语言相隔最远的,因此最难以在原文本和翻译文本之间架起文化桥梁。原语言越口语化、表演化、本地化、习俗化、假定化、沉默化,英语的无能越严重。”一种本不能胜任表达印度文化的语言担任起事实的“桥梁纽带”语言,其结果必然是制约印度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整合,影响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其次,强势语言地位使英语成为印度社会阶层分化的一道鸿沟,妨碍印度社会的健康、均衡发展。前文分析过,英语对绝大多数印度人来说是需要后天学习的第二或第三语言,通常只有享有较良好的教育条件的人才能熟练掌握英语。在印度这样一个国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对大多数印度中下层民众来说是难以享用的“奢侈品”。这种情况下,英语成为印度下层民众在教育、就业等方面面临的一道难以逾越门槛。英语的强势地位,导致印度的中下层群众要想争取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权利必须要先过“语言关”,英语无形中成为了宗教、种姓之外分化印度社会的又一道鸿沟。另外,宏观地看,印度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中英语的主导地位甚至是导致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畸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英语教育培养起印度的社会精英,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也必然对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印度的许多精英人士难以摆脱在精神上对西方的依赖,“很多接受英语教育的印度精英和专家把自己定位为西方人,时刻仰望西方模式和技术,渴求西方世界的认同。这些精英控制了教育和文化机构,并不断强化他们的控制。”比如,印度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智力成果大都以英语为媒介,并且往往难以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其恶果之一就是印度社会的很多智力成果并不能很好地为印度人服务,同时印度的“精英人士”们主导的印度政治经济政策和发展模式往往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无法发挥出印度的在各领域的潜力也难以保证印度社会平衡、健康地长期发展。
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印度的开国者们曾经憧憬的那个“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想正逐渐变成现实。但在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大国崛起进程中也有很多“隐忧”,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维持印度经济、社会的公平、协调、可持续发展。而目前印度的语言状况,却不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正如前文分析的,印度的语言问题表面上看似并不急迫,但在深层次上妨碍印度民族意识的整合、影响国家管理体系的运转、加剧印度社会的两极分化。从另一个角度看,前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相对容易,而在精神、思想以及发展模式上跳出殖民主义的窠臼却很困难,因此语言问题对前殖民地国家的发展而言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印度开国者们曾设想的,国语(单一的民族共同语)应该是解决印度语言问题的最佳方案,可由于独立后印度地方语言民族主义的兴起,再加上民主体制的制约,在语言问题上,印度政府缺乏政治魄力和政策执行力。时至今日,印度的“多语并存”的语言现状在印度已经逐渐固化,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不管怎样,作为独立的民族国家,印度应该坚持使民族语言成为国语的努力。展望未来,随着印度民族意识的进一步整合、国家观念进一步地深人人心,全民族利益共同体不断深化发展,印度的民族语言依然有可能在社会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印度社会维持均衡、健康、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努力的方向之一。
Ⅵ 古印度文明悠久,为何却形成不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印度,我想大家都不陌生,经常把自己与我国比,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家。但是,当我们回看印度的历史时,却发现印度并没有像我国一样建立过一个完整的大一统的国家(英国把整个印度地区占领成殖民地,这个除外)。
总的来说,印度古代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国家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其实他们应该谢谢英国,要不是英国将印度地区作为自己的殖民地,印度地区能不能出现现在的印度都是一个问题呢?从另一方面看,英国的殖民统治反倒促进了印度的统一!
Ⅶ 为什么印度不能像中国一样,拒绝英语使用自己的语言
首先,中国并没有拒绝使用英语,而且在加大英语的普及力度。英语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而是全世界的。下面再来简要的说一下印度与英语。
一个国家用什么语言通常有一定的历史沿袭性,由于大量百姓的使用从而具有一定稳定性,不容易改变。比如说当年小日本子在东北大量推广日语,到现在还不是没有沿袭下来。印度被英国统治了很多年,而且印度人认为英国是很发达的国家,接受了英语的文化,英语在印度被用作官方语言,即使他们本地的乌尔都语里面经常夹杂着英语单词,平头老百姓或多或少都懂一些英语。而且英语的好坏被用作评判一个人是否受过良好教育的标准(这在印度是一个人能获得多少尊重的标准)。
Ⅷ 印度的文化水平如何为什么很多事情感觉不能理解
印度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奇葩事太多了,各种各样中国文化难以去理解的社会现象。造成难以理解的原因,主要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关!
印度的一些民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印度教形成的,而且延续至今。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宗教的影响,比如印度苦行僧,他们常常把自己打扮得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视自己的身体为罪孽的载体,是臭皮囊,必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享受人间至苦,方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多次轮回之后,他们就会进入天堂……
比如印度恒河,这条世界上最脏的河流,被他们当成“圣河”与“母亲河”,每个印度人都渴望到恒河沐浴一次,能够洗尽人间的罪孽,喝上一口“福水”,就能够延年益寿。如果能够在恒河“圣地”寿终正寝,对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幸福的事。
这就是宗教的魅力,用中国的文化思想,很难去理解印度人的这些行为。但是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是非常“神圣”的。
Ⅸ 印度用什么文字
问题一:古印度用的是什么文字? 古代印度自公元前第1千年中叶至公元8世纪使用的文字。主要见于印度各地出土文物及石刻上。在此之前,哈拉帕文化时期,印度河流域曾产生过象形文字,但随哈拉帕文化的结束而绝迹。前第 1千年中叶、雅利安人建立国家,才逐渐产生字母系统的文丁,此即古印度文字的开始,其记述的语言主要为雅利安语的梵语和俗语。8~9世纪时,中国造纸术传入南亚,纸写典籍逐渐增多,古雅利安语逐渐发展为近代印地语,古代字母亦为近代字母取代,古印度文字逐渐不为人知。19世纪后,有关铭文和文献陆续被发现,1837年英国学者J.普林塞普(1799~1840)释读阿育王铭文成功,同时,印欧语系和古雅利安语的研究也有重大发展,这样就奠定了古印度文字研究的基础。
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古印度文字曾使用多种字母(或字体),以记录古雅利安语(又称印度 -雅利安语)的各类语言、方言以及南印度的不属古雅利安语的土着语言,演变相当复杂。大体而言,古印度文字使用了两类字母:婆罗谜字母和伽罗斯底字母,两者皆来源于西亚的阿拉美亚字母。婆罗谜字母在印度的使用较伽罗斯底字母为早,可能为两河流域旅印的商人带入,前7~前6世纪间已有流传,但当时书写材料多为棕叶之类,今已毫无留存;伽罗斯底字母(或译衣字母)状如驴唇,又称驴唇体,大约在波斯统治中亚及印度西北边境时传入(前5世纪),仅使用于印度西北一带。现存婆罗谜字母和伽罗斯底字母的最早铭文皆见于阿育王石刻和石柱,两体并用,可见当时文字并未统一。以后婆罗谜字母又演变为多种不同字体,主要有悉昙体和蓝查体,7世纪后又形成天城体,行用至今。伽罗斯底字母至3世纪后即不再使用。此外,在印度南部还有用婆罗谜字母书写的古泰米尔铭文,其语言属于非雅利安语的土着语言(达罗毗荼语),这是20世纪有关古印度文字的新发现之一。现已知古泰米尔文铭文约76件。近年阿里卡梅杜遗址发现了20余件陶器上的题铭,对研究印度南部的历史及土着文化很有帮助。古印度文字随佛教和印度文化传入中亚、东南亚诸国,对各国文字发展有一定影响。
问题二:印度主要的文字有几种? 过去或现在用于书写南亚和东南亚多种语言的数十种文字的统称。除了约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世纪使用的衣文字外,该地区所有现存文字皆源于婆罗米(Brahmi)文字,中世纪阿育王的印度-雅利安石刻(公元前3世纪)是最早的证明。在阿育王以后的6个世纪里,婆罗米文字分为北方和南方两种变体。北方形式发展成所谓的笈多体文字(4~5世纪),最后发展为天城体文字(现用来书写梵语、印地语、马拉塔语、尼泊尔语)、孟加拉文、奥里雅文和果鲁穆奇文,锡克教籍文字,也用于印度的现代旁遮普语的前身。南方形式则发展成僧伽罗语、泰卢固语、坎纳达语等文字以及帕那瓦文字。后者形成其他多种文字的基础,包括泰米尔语和马拉雅拉姆语、许多东南亚文字(例如那些用顶书写孟加拉语、缅甸语、高棉语、泰语、老挝语的文字),以及若干澳斯特罗尼西亚诸语言。
问题三:印度古代的文字是什么? LS不对!!,使用楔形文字的主要是苏美尔语,亚述语,巴比仑语,古波斯语,赫梯语等等...
印度主要使用天城体文,其来源据说是中东的阿拉美文(和现代的希伯来文基本一样),而阿拉美文来自腓尼基文
梵文
拼音 fàn wén
不仅是印度的古典语言,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悉昙体)。梵文佛典起初是书写于贝多罗树叶上,故又称“贝叶经”。 梵文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约公元前1000年)名称。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礼仪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唐僧(唐三藏法师)玄奘取经时的经书都是用悉昙梵文写的。
梵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随着佛经的翻译,很多梵文词汇进入了汉语,如:佛、菩萨、菩提、涅盘、觉悟、禅定、刹那等。新疆的焉耆 *** 自治县最初叫ageni,源于古印度的“火”字。
[编辑本段]梵文字母及拼写规则
梵文从十二世纪开始使用天城体字母,每个辅音字母都含固定的元音a音,辅音与其它元音拼写的时候,将元音符号分别写在字母的前面、后面、上面或者是下面。
表示纯辅音、鼻音或呼气音的时候使用符号表示。
当元音出现在单词前面的时候使用独立的元音字母。
每个梵文字母顶部都有一条横线,拼写的时候把字母连在一起。
[编辑本段]梵文的辅音串字母
辅音串字母在梵文里,如果有两个以上的连续的辅音出现,就用半个辅音字母或者是辅音字母的其中一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组成辅音串字母,辅音串字母的辅音数目是两个起五个止,辅音串字母一般可以将包含的辅音辨别出来,但有的辅音串字母辨别困难,必须要强记,梵文一共有一千多个辅音串字母,辅音串字母是学习梵文拼写的主要难点。
问题四:印度的文字怎么写 印度语言和文字非常复杂,各邦和各族群中使用不同的语言。一般来说,官方使用主要使用 英语 和 hindi语(即北印度语或印地语)。
译:??? xiaoyuhang ???ा? 印地语中人名使用英语字母拼写。
问题五: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分别用什么文字 古代文明之间的比较我也很感兴趣,虽然看着楼主问了不少,其实懂得人知道并不多,简单的说,
简单版:
古埃及:引用尼罗河水种稻谷,象形文字,金字塔,防止尸体腐烂,太阳历,几何学.
古中国:23节气,甲骨文,万里长城,《黄帝内经》,《九章算术》.
古印度:种植小麦,印章文字,巴利赫蒂希尔神庙,阿输吠陀, *** 数字(印度数字).
古巴比伦:农业贡献少,楔形文字,空中花园,医学贡献无,太阴历,七天一星期制度.
详细版
从文字说起,古巴比伦是闻名世界的锲形文字,
古埃及是一种绘图式的象形文字
古印度是为称为“哈拉本”文字的印章文字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是商朝,着名的甲骨文和金文
建筑 古埃及 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古巴比伦 空中花园
印度 巴利赫蒂希尔神庙
中国 长城,秦皇陵,兵马俑,其他木结构建筑基本没留下
农业 古埃及 尼罗河灌溉
古巴比伦 引渠灌溉
古印度 种植小麦
中国 24节气
医学 古埃及以木乃伊技术为代表的解剖技术
巴比伦 无
印度 阿输吠陀
中国,中医嘛
数学 古埃及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几何学,圆周率3.16
古巴比伦太阴历,七天一星期制度,计时法
古印度 *** 数字
中国 勾股定理
问题六:印度的文字 印度社会的主流文字为印地语 ???????? ????,比汉字好写吗?哈哈,他们的电视、报纸包括街上的招牌基本都是印地语。
虽然号称官方语言也有英语,但是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懂,大街上的普通老百姓是懂一点点。
印地语在大部分地区是通行的,但印度语言种类繁多,有的邦或地区就用自己的语言,banjiabi,bangaoli。
问题七:印度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吗 印度的语系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德拉维达语系,语言复杂。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30%人口使用;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另外还有其他21种少数民族的预定官方语言。
印度有大约2000种语言,其中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有各自文学宝库的19种完善语言被定为印度的官方语言。
问题八:印度一共有多少种语言文字 印度共有1652种语言及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达33种之多。印度语言主要属于四大语系,即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澳亚语系。印度74%的人口使用印欧语系语言,25%的人口使用达罗毗荼语系语言,0.73%的人口使用汉藏语系语言。
印度古代通用的语言是梵语(Sanskrit),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主要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4世纪。梵语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语和后来规范化了的梵语。梵语有丰富的文学作品,诸如吠陀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它最初使用的字母是婆罗迷。梵语是一种“雅语”。与它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叫“俗语”(Prakrit),又称婆罗克利特语,是各地方语言的总称。它与梵语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除上述语言外,古印度还有一种语言叫巴利语(Pali),它是从公元前6世纪由吠陀语发展而来,它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它是一种书面语言,见于佛教经典,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传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公元6至12世纪时,北印度流行一种语言叫阿婆布朗希语(Apabhrans),是一种交际和文学语言,到公元10世纪时发展成整个北印度的语言,印地语是由它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
问题九:古印度的是什么文字 很多啊!潘婷、力士、沙宣……
关键是不能死认着一样用,专家说每种洗发水都有自己独特的功效,经常使用不同的牌子和系列有助与头发吸收更全面的营养。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一直用一样的话,头发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