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东南亚的印度教如何消失的

东南亚的印度教如何消失的

发布时间:2022-02-24 00:07:33

❶ 佛教为什么在南亚次大陆被印度教取代,而在东南亚却保留下来了

我不知道怎么 回答你的问题,按照苏格拉底的办法,反问你一个问题:道教曾经在中土有统治地位,但为什么被佛教取代。更奇怪的是儒教在中土停止了取代佛教的扩展行为?佛教和印度教渊源甚深,印度人普遍认为佛教仅仅是多神论印度教的支派,至于汉地佛教,很多崇尚佛教的国家其实是不太承认的,比如最近的那次集结。 要深刻,明确的回答你这个问题,恐怕要在印度史中寻找答案了,崇佛和灭佛交织并行。其次,并不是印度教停止,而是印度教的根源是种姓制度,而这种种姓制度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不再适应现代社会。
满意请采纳

❷ 印度教是如何在印度兴起的佛教在印度是如何消亡的

印度教和佛教,同属于古老的东方宗教,同源于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印度教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只,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多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二、佛度

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简称佛陀(觉者)。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原始佛教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约为公元前6~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法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盘寂静”的学说。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恝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个种性和贱民参加。另外,还容许教团中包括过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优婆夷或在家二众。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这被称为根三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争论的主要总是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曾概括为“十论”,即二世有无?一切有无?中阴(轮回的主体)有无?顿悟或渐悟?罗汉是否有退?随眠(烦恼)与心是否相应?未受根业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数?在无人我(灵魂)等。对于这些问题各个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认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应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果与佛果位相同,他们把一切现实存在分为色法(物质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种”(地、水、风、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长、短、大、小、方、圆等形象和青、黄、赤、白等显色以及其他感官对象),心法有八十九种,并作了详细的分析。上座部后来又分为根本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前者流传于雪山即喜马拉雅山麓,后者流传于克什米尔地区。说一切有部后来分出犊子部,犊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继又分出化地部、经量部等共十一部,说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三藏中的论藏,也就是着重对佛教理论问题的阐述。在1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统治时,曾举行大规模的结集,编纂了《大毗婆沙论》、《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庞大的论书,主张“法有我无”、“三世实有”和“法体恒有”;经量部约成立于3世纪末,是最晚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来的,主张“过去未来无本,现在实有”。佛陀以蕴、处、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区别实有和假有。说一切有部主张蕴、处、界都是实有。经量部则主张蕴、处是假有,界是实有,这意思是说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观的存在形式(蕴)以及人们的认识器官和对象(处)都是一种虚假或唯名的实在,它们不过是人们认识中的感觉材料,只有人们的认识的根源(界)才是真实的存在(实有)。大众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别提倡“一心相续说”和“心性本净说”。部派佛教后来向大乘发展,从大众部向中观派(空宗)发展,从上座部向经量部发展,进而向瑜伽行派(有宗)发展。

大乘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当时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们中间一部分人为了修持和传教的需要,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最初为般若系经典,以后又有《妙法莲华经》、《维摩经》、《华严经》和《无量寿经》等出现。这些经典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心本净等等思想。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乘两个主要派别——中观派、瑜伽行派。中观派大概在2世纪才开始形成,创始人是龙树,经提婆、罗睺罗跋陀罗传至佛护和清辨时,因对中观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中观派发挥了般若经中的思想,认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关系(缘合)和一种假借的要领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没有实体(无自性)。对于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证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是对于被无知(无明)覆盖的凡夫仍应导以“俗谛”,即承认世界相对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兴起于4~5世纪间,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括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该派的理论奠基人是无着和世亲,主要经论是《解深密经》、《瑜合伽师地论》、《唯识二十论》、《成唯识论》等。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称为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是后期瑜伽行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者有护法和法称,护法发展了世亲和陈那的唯识学说,法称发挥了陈那的因明学说。瑜伽行派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认识主体即“识”所变现出来的,提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他们把识分为三类八识,而把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藏识)看作是现象世界(现行)的根源(种子生现行),所以名之为“所知依”。他们又把一切存在现象分为“五位百法”。另外还阐扬五种姓说,认为有一种“无种姓”的人,毕竟不能成佛。
密教 6~7世纪,印度教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逐渐取得了占优势的地位,从玄奘的记述中可知当时对湿婆、毗湿奴、梵天的崇拜极为盛行。8~9世纪间商羯罗创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论上得到重大发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这种社会潮流影响下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爷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干高原以及东印度出现了金刚乘和易行乘等。前一个时期的显教中观派和瑜伽行派逐渐融合起来作为密教的世界观而继续存在。其主要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密集经》、《喜金刚经》、《胜乐轮经》、《时轮经》等。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场、仪轨和各种神格信爷为其特征。仪轨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皆有严格的规定,主张修“三密”,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8~9世纪以后,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僧团日益衰败,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后来又由于伊斯兰教的大规模传播,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迄13世纪初,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

现状 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约700年的佛教出现了复兴运动。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会,很多佛教胜地恢复旧观,并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活动有了新的发展。在那烂陀、浦那、贝纳勒斯等地创设了一些研究机构,并在很多着名大学设佛学系或巴利语系;出版了大量书刊。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先后有几百万“贱民”由印度教皈依佛教。1957年印度佛教徒组织了佛教的政党——共和党。后来,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满共和党的政治路线另组了困豹党。该党在孟买和马哈施特拉有一定影响。近年来,印度的佛教组织(摩诃菩提会、佛教神智会、圣弥勒教会等),在国外建立了很多分支,广泛地开展了国际活动,经常召开国际佛教学术讨论会、座谈会等。根据1980年的统计,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约占总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虽然人数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宫静于众)

❸ 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但为何现在印度的佛教消亡而在其它东南亚国家长久不衰

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佛教太和平,无法抵御来自中东的那个主张剑与火的宗教的暴力。而印度教则有“业瑜伽”的抵抗哲学。
第二,商羯罗为代表的印度哲学的复兴吸收了大乘佛教的思想,这就好比宋明理学兴起后,佛教在中国就没有唐代那么兴盛了。
第一个原因是直接原因,否则佛教应该在印度维持第二大宗教的地位。
来自中东那个宗教没有达到的地方,佛教就继续兴盛。印度尼西亚原来佛教很盛行,但是那个宗教进来以后,佛教就灭了,和印度一样。印度尼西亚属于东南亚,命运相同,你不能只看泰国缅甸啊。印度教重种姓,在不存在印度种姓的地方是不会流行的。

❹ 佛教为什么会在它的发源地印度消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原因很复杂,大体说起来有以下几点:
1、伊斯兰教入侵印度,大肆破坏佛教,杀死了很多僧人,焚烧了几乎全部的大寺院,强迫佛教徒改宗伊斯兰教。
2、婆罗门教复兴,吸收了佛教很多义理,成为了印度教。印度教吸取佛教教义后,对佛教造成了巨大冲击。比如印度教的商羯罗主大师,跟许多佛教徒辩论并取得胜利。按照印度的规矩,辩论失败了, 是要归顺胜利的一方的宗教的。
3、佛教教义的经院化和密教化。教义的经院哲化使得教义变得越来越精致,复杂,也越来越繁琐,日渐脱离了普通信众的需求(一般老百姓都不懂这么复杂的哲学,也懒得去了解那么多)。密教化就是佛教的修行越来越和印度教的密教修行趋同,有很多类似男女双修等内容。逐渐被印度教取代。所以有些印度的宗派甚至认为佛陀就是印度教主神的化身之一。

ps:佛教大概是从11世纪到13世纪之间在印度灭亡了,佛陀涅槃(去世)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纪,相差了上千年了。怎么能说佛陀被赶出了印度呢?

❺ 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消失

在印度,主要是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是一个综合产物。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500年左右,为释迦摩尼所创立。
佛教在印度流行了1000多年,之后商羯罗吸收了佛教和之前的婆罗门教的观点,创立了印度教
为一种多神宗教,以祭祀为主要活动,流派很多,为现在印度的主要宗教。

佛教在印度命运多舛,它逐渐衰落是由自身“无常”的思想所致。“万事皆空”是佛教的核心理念,它暗含无常的概念。无论消逝的是暗喻、象征、还是实物,佛教其最初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可能正是由于这一思想,导致了佛教在被顽固种姓制度分割的古印度社会举步维艰,当年印度文明和婆罗门传统都认为一个人一生的道路是由他生来归属的种姓所注定的。佛教却拒绝这一看法,提供了一条不因人的天生种姓而歧视,反而重视通过个人严格道德要求和取向自律的普世道路。
另外一个让佛教在印度衰落的重要原因是1323年后在北印度克什米尔和东印度孟加拉发生的Bhakti运动(虔诚派运动)。作为对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矫正,一个更加集体而先验的印度教从部分隐匿的吠陀经中诞生。“Advaita Vedanta”(不二,梵语为单数)传播一种形式的觉悟。达到这种觉悟可能更依赖于通过了解自身所有的组成和特征。不二形式的印度教不以种姓、民族、宗教或其他社会分割而歧视。在这种思想下,婆罗门(最高种姓)和首陀罗(最低种姓)都可以接收到不二形式的印度教永恒智慧,从而获得“Moksha”或涅槃。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印度民族主义与印度教普遍主义在英国殖民时代的融合。英国人对印度的殖民导致了19世纪的印度教复兴,改变了东方和西方对印度教的理解。为了反抗压迫,印度教改革者强烈地主张通过一种具有统一性的吠陀力量来阐述印度教核心的思想。这不仅粘合了一个统一的,分享普遍性真理的宗教团体的概念,也催生出了一个想要超越固有印度特质(如种姓系统)的民族。这些印度教改革者创立了“Brahmo Samaj”(基于Brahman——万物灵魂),并因共通的理念和思想观感取得了一神会的支持。
渐渐地,吠檀多(终极吠陀)成为印度教和不二的精髓,这门多层面宗教真正的形而上学哲学。因为流行思想不二论在印度和西方传播的缘故,印度教有了一个机会:在构建民族意识形态的同时,使得印度可以摆脱英国殖民的压迫与桎梏,并扫清佛教在神学上的潜在威胁。

《佛教之于印度教的偏移》作者:Banerjee

❻ 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消失

佛教在印度的确是在密教的盛行之后灭亡的,所以,称密教为印度的晚期大乘佛教。但也不能说密教盛行,佛教必亡;西藏密教流传,虽有兴衰,也延续了下来。

密咒本来是婆罗门教四种吠陀之一的乾达婆吠陀的主要内容,后来与性力崇拜的信仰和修法结合,成为印度教的主要实践方法。并以《奥义书》的哲学理论为上层的建构,最后吸收佛教的中观派的思想及其思辨方法,而发挥、建立了新的印度教理论基础。也可以说,他们集婆罗门教和佛教之大成,而形成统一的印度宗教哲学型范;理论采婆罗门教及佛教的最高原则,实践采用咒术、禅定以及修身、健身等方法。

反观佛教,在思想方面,到中观派出现时已经发展到饱和点;实践方面,到瑜伽唯识学出现时,也发展到饱和点,渐渐又偏重于理论,而偏轻于实际修法层次的指导,加上人才的凋零和教团的没落,已经无法与印度教的势力相拮抗。所以,一般大众纷纷偏向于印度教而脱离佛教,特别经过几次佛教与印度教的大辩论以后,佛教僧侣更是几百几百地皈向印度教。

佛教界的有心之士,为了寻求生路,便吸取印度教的特长,为佛教所用,而形成了中观派瑜伽行的晚期大乘的特色——就是无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它采取了印度教的修法,以佛教的观点加以说明和疏导,有其实际的效果和长处,是为印度传到西藏的大乘佛教原型。

由于密教和印度教界限的混同和类似,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无的命运。直到今天的印度教徒,还说:佛教已被印度教接收到融于印度教内,释迦世尊是他们梵天的第七个化身。佛教的名目,虽在印度灭亡,佛教的部分内容仍活生生地存于印度教之内,有没有佛教的名目,实无两样。可是,印度教是有神论的,佛教是无神论的,虽然彼此混淆,根本教义,仍大不相同,因此,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其实已经灭亡了。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并不完全是由于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入侵,也是主要的原因。在西元第十世纪后半期开始,回教徒从印度的西北攻进印度,所到之处,必将原有的佛寺焚毁,所有的佛教徒赶尽杀绝,僧侣幸存者则纷纷逃亡。到了十一世纪和十九世纪之末,回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进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彻底灭亡的命运。

佛教在印度固然是于密教盛行时代灭亡的,但是信奉密教并不一定就会使佛教灭亡。所以,传入西藏以后的大乘密教,从西元第八世纪直到现在,还是屹立不动。

不过在中国由于已有儒道两流的文化背景,民情风俗有异于西藏,所以,密教虽早在西元第八世纪的唐玄宗时代,有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三位大翻译师,译出了大量的密教经典,可是密教并未在中国持续地受到欢迎,反而传到日本成为一宗,并传承至今。

后来到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再度把西藏的密教,带入汉地,那也只是流行于蒙古民族及与蒙古人相关的少数人士之间,并没有受到汉民族的普遍信奉。至于民初以来,密教也曾一度抬头;但由于传授密教的人,良窳不等、龙蛇混杂,而且动不动就以神鬼技俩自称为上师的人蚁行蜂起,所以,还是没有深入中国文化的基层。目前的藏密再度在世界各地流传,在华人社会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宜正视其所长,勿学其所短。

如果,以正统的西藏式的佛教僧侣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薰陶、训练而成的人才来传播,一如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以及《现观庄严论金疏》等做为依据而弘扬密法,应该和显教无异,不会有什么遭致灭亡后果的原因。如果仅仅以摇铃、挥杵、吹号、击鼓、咒术、加持等来求财、赶鬼、长生、消灾、免难,和似是而非的即身成佛、双身双修等的谬论及符咒术数等的行法,做为推广密教的号召,并且仅止于此,那就真是佛教的大不幸,假如就是这样的密教兴盛,佛教焉有不亡之理!

❼ 佛教信徒为什么在印度逐渐消失了

佛教虽然产生于古代印度,但是其发展和得到广泛的传播却是在古代中国和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东方国家,象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等。反而在其发源地印度,佛教却没有成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罗门教改革后发展的印度教,甚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可能都比佛教在印度要广泛。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加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到了近代,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也进行了广泛的宗教改革。使得印度教成为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印度大多数人信奉此教。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随着阿拉伯波斯帝国和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入侵而得到传播的,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基础。特别在由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等国家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

佛教虽然在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成为了国教,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弘扬。但是到了9世纪以后,印度教经过改革后逐渐兴盛,而佛教僧团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到12世纪阿拉伯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进入印度,统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毁。到13世纪初,印度的佛教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直到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了约700年的佛教又出现了复兴。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会,恢复了一些佛教胜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别是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有了新的发展。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 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以后又有几百万“贱民”陆续由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虽然佛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特别是下层民众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❽ 为什么佛教从印度消失了。。。变成了印度教呢。。。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皈依佛教,将佛教传入全印与其邻国,而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印度教的详细起源还没有定论,大体是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所以在印度,佛教始终和印度教并存发展。

佛教在印度的最终发展:

中世纪早期的佛教大乘片面发展早期空的思想成为相对主义的大空思想,并出现全印度范围内的大量伪佛造经运动.

由于对大空思想的反感和佛教心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形成唯心法相思想.

但后又在逻辑思维运动的推动下由此变回具有早期佛教思想的经量部论点.

同时代的印度哲学的发展,有许多由原来从印度教家族出家的佛教人把印度教的心理信仰\<奥义书>哲学带入了佛教。

菩萨思想的建立,同时和印度人不讲历史的坏习惯,造成了对佛陀时代的早期真正佛教的严厉批判.并产生佛教造神运动,观音\阿弥陀佛\普贤等神佛就是这一时期的人类幻想力的作品..

伴随佛教造神运动,佛国往生思想形成,阿弥陀佛的新佛教信仰形式.这种形式后来在中国得到发展,成为纯信仰主义佛教的中国净土宗佛教.把佛陀教导的今生解脱定义为下生的事.违背早期佛教精神.

虽然佛教传播广泛了,但起代价是沉重的,是用改变根本教义的方法获得信众的增多.

以上造神运动\大空思想等又和婆罗门教仪式结合成为早期的密宗佛教----前三部分瑜伽修行.这个宗派后来在中国得到发展,成为中国唐代密宗和日本真言宗.

中世纪的金刚乘时代则由印度教和达毗罗宗教的复兴带来佛教的转变,性力主义\生殖崇拜的修道方式\瑜伽气功和整个佛教在印度大地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密宗佛教无上部二种次第的瑜伽修行及随带的巫术形式,又由于佛教严格的戒律及哲学体制对此的限制发展出佛教象征主义.

佛教在印度的衰败

(1)伊斯兰国家的进攻和印度佛教的衰败

信奉武力征服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向东部和印度北方邦强有力的进军,中亚(伊朗\阿富汉等处)和印度佛教所在的堡垒(如那烂陀佛教大学等)相续被攻克,印度本土最后的佛教向南部亚洲和东部山区退却,一部进入西藏地区和尼泊尔,另一部向缅\泰\柬\寮\东北印度的阿萨姆邦等国家和地区.

(2)印度佛教的终结――恶魔派和阿者里教派

最晚期的与印度教同化时代于是到来,佛陀在印度北方邦被综合印度教和佛教共同因素,信徒认为他是印度教保护神毗湿奴化身的恶魔,所有的作为是为了让不信印度教的人被引导入地狱.这种崇拜称为印度教的第九化身派.

印度教取代佛教

而向缅\泰\柬\寮\东北印度阿萨姆邦的一部分密宗性力佛教和当地的生殖崇拜蛮俗相结合,出现了骇人听闻的阿者里教派,以纵欲\美酒\公开奸淫当地上至贵族下至贫农的任何妇女为修行的罪恶派别,这一形式在那里某些地区流传相当长的时期(有的地区超过几百年),幸好有早已在当地扎根的代表早期佛教传统的上座部佛教僧团联合实践上座部佛教信仰的国王对此用行政力量进行严厉打击,才得以完全消灭.

❾ 佛教在印度怎样没落婆罗门教、印度教怎样兴起

佛教之在印度灭亡,有两大因素:一是佛教自身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结果也变成了与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于印度教中。二是回教军队的屡次入侵与彻底摧毁,而使佛教没有了容身之地。 第一,佛教原先之所以能击败婆罗门教成为印度宗教主流,是因为它有面向大众的特点。但六七世纪之后,一来佛教的哲学逐渐向繁杂深奥晦涩的经院派发展,二来密教的流行(印度教和佛教的互相深透)又使得诡秘和色情因素声势日上,佛教逐渐使得自己与原先的群众基础隔绝开来。 第二,被打败的婆罗门教,几个世纪中一直在吸取佛教在组织和思想上的优点。到了8世纪中期,印度教哲学天才商羯罗横空出世,一方面,他吸纳了龙树等佛教哲学大家的思想,和印度教吠檀多思想加以重新提粹,综合发展起了一个逻辑上强而有力的新流派,另一方面,他学习佛教僧院的组织形式,对原本松散的婆罗门教制度加以改革。在商羯罗的大旗下,印度教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 第三,在佛教日益式微的同时,北方来自中亚地区的穆斯林对佛教最昌盛的北印度地区展开了入侵。几个世纪断断续续的入侵中,由于被视为异教徒,北印度佛教的寺院和僧侣都落入悲惨境地。而印度教,由于在穆斯林势力未达到的南印度有着深厚基础,虽然遭受打击,但终究保住了命脉。而佛教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十一世纪,西藏僧侣到访印度,发现印度最大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业已变成废墟。至此,佛教在古代印度彻底灭绝。

❿ 佛教在印度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没消失,现在还有0.8%信众。
阿育王死后,即7世纪,逐渐衰落。

阅读全文

与东南亚的印度教如何消失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的女人最漂亮的是什么 浏览:811
为什么不让伊朗制造核武器 浏览:826
印尼盾是什么电视 浏览:931
上海意大利使馆在哪里 浏览:368
英国斗牛拉稀怎么办 浏览:175
中国人寿在印尼什么时候成立的 浏览:874
在越南一月份穿什么衣服 浏览:428
中国还有多少年变成超级大国 浏览:271
中国的泼水节是哪个民族 浏览:923
中国银行卡密码输入错了怎么解锁 浏览:793
印尼巴厘岛用什么钱 浏览:336
富士康在越南怎么样了 浏览:945
意大利名胜古迹有哪些6 浏览:207
德龙在印尼什么地区离首都多远 浏览:856
哪里可以看印度片耳光 浏览:915
尼泊尔和印度哪个佛珠好 浏览:475
在中国怎么去巴基斯坦 浏览:875
伊朗容易得什么病 浏览:974
越南有多少人能听懂普通话 浏览:634
中国移动4g专区是什么意思 浏览: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