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为什么要实施手纺车运动
手纺车运动是由圣雄甘地发起的,当时印度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已经被英国殖民统治了近百年。甘地认为是英国的殖民才导致了印度的贫穷,觉得只有通过号召全体人民来参与到反抗英国的运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对抗英国。认为机器是西方的物质文明,而纺车是属于印度的文明,于是这个运动被称作“手纺车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是手纺车运动的中心理念,也是圣雄甘地一生推行的政治目标,经过长期的斗争,印度最终建立了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实现了经济的独立。圣雄甘地的一生都是十分辛苦的,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手纺车运动中去,但是他的行为对于印度人民来讲是意义重大的,是无上光荣的。
‘贰’ 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
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
20 世纪60年代,印度进行了第一次“绿色革命”,印度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而推行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引进并培育新品种,使用化肥,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绿色革命”的进行。
使印度基本上实现了低水平的粮食自给 (1984年人均达到180公斤),某些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有较大提高。但贫苦农民获利甚少,两极分化加剧,农业内部结构亦不平衡。
2004年开始,印度进行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等,这次“绿色革命”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
(2)印度推行什么扩展阅读
绿色革命主要内容为
1、引进高产良种,加强水利、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投资。
2、 政府扩大农业信贷、吸收外国农业贷款,对农业投入给予财政补贴。
3、成立国营粮食公司,实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4、加强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选择一些雨量充足、水利设施较好的地区重点推行一揽子农业现代化技术。
印度农业发展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拥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据欧盟报告:印度已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
因为印度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其中西南季风很不稳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水旱灾频繁,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
‘叁’ 为什么推行了控制生育计划的印度,人口依然不断膨胀
(1)印度虽然颁布了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历史原因、妇女受教育程度低、宗教等原因,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难度很大,导致长期以来人口出生率仍然比较高。
(2)印度经济比较落后,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农村人普遍认为只有家庭劳动力多,收入才能增加。因此广大农村地区人们从思想上没有接受新的生育观念,农村人口增长很快。
(3)印度人口基数大(最新的统计数字,人口约12.7亿),自然增长率高,每年新增人口多,大约7--8年时间印度就会新增1亿人口。
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只能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慢慢下降,人口总数在相当长的时间还有较大的增长。照现在发展速度,印度人口很快就会超过中国。
‘肆’ 印度军队的国防政策
在立足南亚、称雄印度洋、争当世界军事强国的思想制导下,印度推行 “地区性有限威慑”的军事战略。根据这种战略,印度平时把45%左右的陆、空兵力部署在西部边境,突出“进攻态势”的特点;把25%左右的兵力部署在北部边境,保护其“既得利益”;把30%左右的兵力部署在纵深地区,作为战略预备队和内部治安力量。海军在沿海部署东、西两支舰队,活跃于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重点放在西部,对付与其利益相冲突的国家并保护自己的海上经济利益和石油通道。空军重点部署在西部和首都附近。
印度还推行核威慑的政策。如何保证军备发展不影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新的国策,印度防务决策层经争论达成共识:发展核的军事用途,实施核威慑。其目标:一是对拥有核武器的北部邻国实施低度核威慑;二是同巴基斯坦进行核竞赛,不仅在常规武器上而且在核武器上压倒巴,以慑服对方;三是以核武器为后盾,把驻印度洋的外国军队作为核打击目标,以达成“劝阻”外国干涉南亚和印度洋事务的目的。印度深远的考虑是把核武器发展作为谋求世界大国地位的一条终南捷径。在失去原苏联的核保护伞后,印更加强了发展核武器的信念,立场更趋强硬,不屈从国际社会的压力,拒签核不扩散条约。在核武器运载工具方面,印度除有能携带核弹的远程轰炸机外,正在研制中程导弹和洲际导弹。多次试射成功的“火” 式中程导弹射程达2500千米,打击范围令国际社会尤其是印度四邻深为忧患。
‘伍’ 印度是哪里面积最大的国家,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什么
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
1947年6月3日,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把英属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现在的巴宏羡基斯坦国和孟加拉国)。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诞生。印度人民经过长期蔽燃拍斗争,终于结束了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1950年1月26日段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
这个领土大小应该是英国划分的呀,不是归功于什么政策之类的。而且时间也不对,后一个问不知怎么答。
‘陆’ 印度的绿/白/蓝色革命是怎么回事
印度农业革命是指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绿色革命"、以提高牛的经济价值,增加牛奶产量为目标的"白色革命"和以开发江、河、湖、海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为目标的"蓝色革命"
绿色革命
背景
南亚古国印度,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但因长期受英国殖民者的残酷掠夺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曾是举世闻名的"饥馑之国",有些地区曾出现过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悲惨景象,仅1900~1947年就饿死2600余万人。
目的及成果
印度独立以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从60年代开始,就实行新的农业发展战略--"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是指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以引进、改良、推广高产优良品种为核心,提高粮食单产,所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和水稻。60年代初"墨西哥小麦"育成,单产每公顷14025kg;60年代中育成的菲律宾"奇迹稻",单产每公顷达22500kg。"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奇迹稻"的引种成功和大面积的推广,加上灌溉面积的显着扩大,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印度的粮食单产和总产量成倍增加,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绿色革命"以来,平均每年增长3.95%,1981年印度粮食产量达134×106t,创历史最高纪录,粮食产量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为世界第三粮食生产大国。
问题
"绿色革命"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必然要增加大量投资,不仅生产成本高,还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由于大量灌溉,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结和盐碱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另外,一些农村旧的生产关系及落后势力,对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也起着阻碍作用。
白色革命背景
背景
印度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印度教敬牛如神,除土地之外,牛是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印度教徒反对杀牛,不少教徒买牛"放生",被放生的牛被奉为"神牛",目前,印度有难以计数的"神牛",在大小城镇的街道上游荡或躺卧。汽车司机为等待"神牛"慢吞吞地穿过马路,不得不减速、停车,造成交通阻塞,有时为避让突然出现的"神牛",往往酿成车祸,如1993年8月21日,在印度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一辆长途客车为避让一头"神牛"而冲入湖中,造成28人丧生。
开展
为了提高牛的经济价值,增加牛奶产量,从1977年起,印度开展"白色革命"。他们引进、培育、推广优良水牛品种,建立牛奶生产合作社,停止进口一切商品性奶制品,使牛奶产量有很大提高,现在,印度牛的存栏数达2.7亿头,名列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养牛头数的20%,全国平均每3个人就有一头牛。全国每年牛奶产量达4×107t多,平均每人每天占有牛奶150g多,80年代后期印度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产奶国。
蓝色革命
80年代后期印度又推行"蓝色革命"的构想。所谓"蓝色革命"就是开发江、河、湖、海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其目的是增加鱼类捕捞量,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外汇收入。
印度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7500km,并且有众多海湾、海角和海峡,可供捕鱼的海域面积达2020000km2,具有发展海洋渔业和养殖业的良好条件。此外,印度内陆长达2900km的河流系统以及170多万公顷的水库和池塘,也具有发展淡水养鱼的可观潜力,80年代中期鱼类捕捞量达28×105,1993年底为4365000t,本世纪末将达6×106t,投资为170亿卢比。
为了加快对江河湖海资源的开发,筹集资金和培养技术人员,印度成立了渔业开发署和专门发展养鱼的国家合作开发公司,与此同时,还在科钦建立了海洋研究院,中央水产、航海工程学院,在马德拉斯建立了国家养殖中心。另外,还计划在喀拉拉邦、安德拉邦和孟买等地区兴建4个大型渔港和23个小型渔码头,在沿海地区兴建水产加工厂,建造冷藏库。目前,印度有293座水产品加工厂,现有冷藏库367座。据统计1992~1993年度,印度水产品赚取外汇近6亿美元,1993~1994年度,将提高到8亿美元。
为争取实现"蓝色革命"提出的下一个目标,即到本世纪末,鱼类捕捞量达6×106t,印度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千方百计推动各项计划的实施。
‘柒’ 印度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国家性质呢
印度是一个西方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
实行议会制共和制
‘捌’ 印度二十世纪六十年推行什么政策
20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以温和的方式倡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该国也是发展中国家最早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1941年到1951年十年内,印度人口年增长率均控制在1.3%以下,政府规划人员乐观地相信未来的人口增长率会与这一数据持平。20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并没有进一步鼓励计生用品的使用以及家庭规模的控制。以至于60年代,较高的人口出生率被政策制定者认为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7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加大力度控制人口出生率,希望能将现有千分之四十一的出生率降至千分之二十到二十五。印度于1976年出台的人口政策反映了当时的政策制定者已经达成了共识:人口政策取得的效果不大,除非仅仅把它作为提高全民整体福利项目的一个部分。20世纪80年代,印度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增加了大量的计划生育项目。农村地区通过医疗中心及其分布的网络体系,令这些项目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普及。1991年,计划生育项目提供的公共医疗机构已经达到15万所以上。尽管公共医疗机构的发展对计划生育项目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199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印度仍然是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最快的国家。据估计,1981年到1991年十年间印度年人口平均增长率在2%左右。1992年的粗略人口出生率是千分之三十,相对于1981年的千分之三十四仅有较小的进步。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直至80年代,印度的人口增长率都趋于平稳状态。印度中西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正在积极降低本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但收效甚微。如此看来,到2060年的时候,印度将打破人口平稳增长的态势。迄今为止,印度并没有全国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目前,印度有四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省份,如马哈拉施特拉邦是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省份之一。马哈拉施特拉邦目前拥有9300万人口,从2001年5月起,该邦政府工作人员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
‘玖’ 印度为什么要掀起“绿色革命”“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简要回答)
印度独立以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从60年代开始,就实行新的农业发展战略——“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是指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以引进、改良、推广高产优良品种为核心,提高粮食单产,所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和水稻。60年代初“墨西哥小麦”育成,单产每公顷14025kg;60年代中育成的菲律宾“奇迹稻”,单产每公顷达22500kg。“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奇迹稻”的引种成功和大面积的推广,加上灌溉面积的显着扩大,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印度的粮食单产和总产量成倍增加,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绿色革命”以来,平均每年增长3.95%,1981年印度粮食产量达134×106t,创历史最高纪录,粮食产量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为世界第三粮食生产大国。
印度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印度教敬牛如神,除土地之外,牛是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印度教徒反对杀牛,不少教徒买牛“放生”,被放生的牛被奉为“神牛”为了提高牛的经济价值,增加牛奶产量,从1977年起,印度开展“白色革命”。他们引进、培育、推广优良水牛品种,建立牛奶生产合作社,停止进口一切商品性奶制品,使牛奶产量有很大提高,现在,印度牛的存栏数达2.7亿头,名列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养牛头数的20%,全国平均每3个人就有一头牛。全国每年牛奶产量达4×107t多,平均每人每天占有牛奶150g多,80年代后期印度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产奶国。
80年代后期印度又推行“蓝色革命”的构想。所谓“蓝色革命”就是开发江、河、湖、海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其目的是增加鱼类捕捞量,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外汇收入。
‘拾’ 印度的大国战略是什么
印度作为南亚老大,不论是国土面积、人口还是科技发展水平上,都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素来有掌控南亚、辐射周边和跻身一流的大国志气,其“东进”战略更是倾注了其几代国家领导人的心血和努力。究近年印度大国战略的操作路径来看,唯我独尊的老大作派和挟洋自重的功利心态暴露无遗。
一是在南亚奉行“周边第一”,推行印度版“门罗主义”。莫迪政府上台以来,提出了“周边第一”的外交政策,寻求进一步将南亚邻国与印度“捆绑”。印度素来担心外部大国染指南亚,特别是周边国与域外大国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抱定排斥而非合作的心态,总是先入为主假设域外大国的一切做法都是与印度为敌,其实是对自身实力和影响的不自信。经济上控制、政治上打压和军事上威慑,便成为印度对南亚邻国的家常便饭,经常忽视邻国有对外发展的正当需求和独立自主的正当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