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历史书是怎么讲中印战争的
原版的我找不来了,不过原来在哪个论坛上看过,大意是:
由于中国占领西藏后,不承认之前和我国(嘎厦政府和印英总督)签定的条约,侵占我国土,且和巴基斯坦勾结,在东线对我国安全构成威胁,我英勇无敌的(我自己加的,哈哈~~~)国防军被迫还击!
在我印毒勇士的打际下,敌军节节败退,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中国有新式武器,我军难以应付(AK47对李.恩菲尔德),最后被迫做了小小的撤退,其后大战300回合后,又夺回我国大片领土(哎~~~某某某下令撤退~~~哎~~~).
最后,我国因为北边巴国蠢蠢欲动而放过了中国云云...
‘贰’ 历史上中国和印度一共有几次大的冲突
一共是三次
(648-649)王玄策讨伐印度 公元641年,中国唐王朝与印度卡瑙季王朝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公元647年,唐皇太宗派遣使团觐见印度国王。使团到达时,发现原国王已经驾崩,阿周那(公元7世纪中期在位)篡夺了王位。新国王收下赠品,却阴谋杀死全部中国官员。唐朝使臣王玄策(活动时期公元7世纪中期)和1名使团成员设法逃往尼伯尔,在那里招募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部队。在中国骑兵的支援下,王玄策率部进入卡瑙季,围困并攻陷其王都,俘获阿周那,将其披枷带锁押回长安(今西安)。
(1221-1329)成吉思汗征伐印度 由于偶然原因,中国蒙古汗国入侵印度,与其蒙古进行的其他战争不同,入侵印度由始自终都没有周密的计划。第一次是因为追赶花剌子模王子札兰丁(卒于1231)1221年蒙古人在印度河战役取得辉煌成果。1241年、1292年及1299-1308年间,蒙古人又多次入侵印度,战争主要在帝遮普的拉合尔附近进行。1329年,蒙古人兵临德里城下。至此中国蒙古汗国及中国元朝对印度的战争完全结束。然而蒙古民族对印度的征战却只是刚刚开始。70年后贴木儿大举入侵印度德里城被毁,1526年4月25日年贴木儿的第五代(父系)和成吉思汗的第14代(母系)后裔“雄狮”巴伯尔入通过一系列征战进入印度德里以自己的名义在清真寺读诚图白(阿訇讲道用语)成为印度莫卧尔王朝(莫卧尔即蒙古人的意思)的开国皇帝,他的子孙则逐步征服了整个印度,莫卧儿王朝为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959-1962)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即声称其与中国之间的边界线为英国人划定的边界线。而中国人的立场是,由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划定的边界线是非法的,应重新予以协商。双方有争议的地区是克什米尔东部的阿克赛钦高原——印度坚持认为该地区性拉达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麦克马洪线”沿线地区。50年代末,中国修筑了穿过阿克赛钦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这一情况,并发现中国武装部队已经牢固占有该地区。随后,双方不可收发室免的发生了交火事件。由于印度对中国实力的低估,谈判解决问题的努力归于失败,印方甚至认为自元朝即为中国固有法定领土的西藏也应脱离中国。1962年,其时中国刚刚结束三年自然灾难,印度政府命令军队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对此表示抗议。由于印军拒不撤回实际控制线印方一侧,中国部队发起反击。印军惨败撤回。中国即宣布停火,并从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数英里。
望采纳
‘叁’ 印度历史课本中是怎么看待中国的
印度课本中的两个“中国观”
在印度的学校课本里,与中国有关的内容大多出现在历史和政治两类教科书里。但非常有趣的是,在这两种课本里,你看到的常常是两个不同的中国观。
中国人什么动物都吃。
中国人喜欢喝茶,有抽鸦片的习惯,但是现在有此恶习的人在逐渐减少。
中国人穿长衫和裤子。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但是语言非常复杂。
‘肆’ 中国与印度的古今渊源(主要从历史、军事、文学分析)
中国与印度不仅山水相连,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两千多年前,中印两国人民就有了友好交往。古代中印交往的高潮时期是两晋、南北朝和隋唐,达到年年有往来,一年数次的程度。两国人民在宗教、政治、经济、哲学、科技和文艺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可谓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时期。但是,近代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和印度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压迫,阻断了两国的交往达百年之久。20世纪中期,两国相继取得了反帝反殖的胜利,印度获得了民族独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50年初,中印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以后的时期是两国人民交往的黄金时期。
从历史和文化上看,中印两国有很深繁荣历史文化渊源的。佛教发源于印度,深受历史远比佛教悠久的印度教的影响。例如佛教的坐禅便是直接来源于印度教的冥想,达摩作为一个印度和尚不可能摆脱时代环境的束缚,而经由达摩所传入中国的少林武术本身便是脱胎于印度教的瑜伽术。
‘伍’ 古印度为什么把中国叫做振旦
据考证,“震旦”原是“Cina”[din]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梵文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中,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脂那”、“至那”或“震旦”。根据对Cina的来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含意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1.认为Cina在梵文中表示中国“丝”。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腊人,都用中国丝(梵文Cina)指称中国;2.认为Cina是秦国的“秦”的梵文译音,Cina的梵文含义是“秦国”,是古代印度人对秦汉时期的中国的称呼;3.认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遥远”的意思;4.认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现后,向西方传播,经由中亚到欧洲,进入英语,逐步演变为今天英语中的“China”。罗马传教士卫匡国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在China一词出现前,欧洲对中国的称呼基本上都来自Cina[din]的读音,只是根据不同的语言稍有差异。梵文Cina向东方传播,进入中国和日本,译音为“*****”、“脂那”、“震旦”等。梵文Cina进入古代中国后,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译为“震旦”,但Cina(震旦)是外国人(最初是印度人)对古代中国的称呼,中国人一般不这样使用。
两种解释:1. 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
2. 震 为 秦 的音译转变,旦 则为 斯坦 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