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97.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改进粮食生产技术的举措,被称为“_____________”。
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改进粮食生产技术的举措,被称为“绿色革命”。
资料:
印度的“绿色革命”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耕地面积约有1.6亿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87%,有一半国土已开垦为耕地。全国有近75%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的“绿色革命”取得了显着成果。粮食总产量从1950年的5 500万吨提高到1999年的1.95亿吨。其中,水稻产量增加了3倍,小麦增加了近7倍。
在开展“绿色革命”之前,印度粮食根本无法自给,必须从国外进口。20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致力于解决粮食生产问题。措施包括扩大耕种面积,实行集约化生产,改善灌溉条件,推广优良品种,以及提供肥料和农药。1965年粮食总产量上升到8 936万吨,但仍然不能自给。而这个数字已是印度靠传统作物品种和传统耕作技术所能获取的最高产量。继续沿袭传统耕作方式和种植已退化的传统品种,已无法再提高粮食产量,于是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应运而生。
1967年和1968年,印度开始了“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尤其是对小麦生产进行“绿色革命”的变革,结果粮食总产量一下增加到9 500万吨,1999年已增至1.9亿吨以上。
“绿色革命”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最重要的变化是把原先只适于雨季耕作的夏季作物,改造培育成适于较寒冷和较干旱地区种植的冬季作物,使不适于种植夏季作物的地区变成重要产粮基地。农民现在种植的是能抗倒伏、抗病虫害的高产优良品种。“绿色革命”还使农民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他们采用轮作制,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可收两三种作物,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增加了单位土地的粮食收获量。
但是,尽管“绿色革命”成果巨大,这些成果大部分都被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掉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急剧增长的人口已形成尖锐的矛盾。1951年,印度人均占有可耕地0.48公顷,到1981年降到0.21公顷,到1999年,已降到0.17公顷。印度科学家呼吁,要在加速应用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尽快地大幅度降低人口增长率。
㈡ 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的时间及意义
20世纪60年代,印度进行了第一次“绿色革命”,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004年开始,印度进行了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次“绿色革命”,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
故答案为:20世纪60年代,印度进行了第一次“绿色革命”,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004年开始,印度进行了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次“绿色革命”,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
㈢ 印度的绿色革是指什么~
绿色革命 狭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发生在印度的“绿色革命”。1967—1968年,印度开始了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广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应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动。 绿色计划 是指日本和加拿大制定的“防止地球变暖计划”、“绿色行星计 划”,主要是为了提示和预测因地球变暖而进行观测的研究计划。 绿色设计 是指设计出的产品可以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翻新、重复使用, 这样既保护了环境,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减少垃圾数量。 绿色投资 是指用于防治环境污染和治理被污染环境的投资。 绿色技术 是指根据环境价值,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部潜力的无污染技术,要求 企业在选择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时,必须考虑减少从生产原料开始 到生产全过程的各环节对环境的破坏,即必须作出有利于环境保护、 有利于生态平衡的选择。 绿色产业 是指生产环保设备的有关产业,它们的产品称为绿色产品。 绿色贸易 与环保有关的服务、技术和设备的进出口贸易。 绿色企业 是指以制造和销售“无害环境”产品为前程,开发清洁生产工艺,推 出“三废”较少的产品企业。 绿色消费 是指引导消费者如何判断商品是否重视或符合环保标准。 绿色标志 是指在商品上印制特制特定的图形,以标明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 理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环境或危害程度极小,有利于资源的 再生回收利用。1 987年,德国率先提出“蓝天天使”计划,推出 “绿色标志”。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绿色标志”。 绿色文化 有狭义和广义之说。以狭义来说,绿色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而创造的 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 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学科等。以广义而言,绿色文化是人 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它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了有绿色象征意义的 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 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 绿地认养 由我国首都绿化委1999年提出,北京市政府发文,依靠社会力量搞好 首都绿化美化建设,巩固发展绿化成果,增强广大群众绿化和环保意 识的一项活动。其具体内容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通过 一定程序,自愿负责一定面积林木绿地的建设、管护、养护的行为。 绿色雕塑 是指用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特别是树木精心培植修剪而成的姿态各 异、气韵生动的艺术形象,它把园林及雕塑艺术相结合,巧妙地将 “人、动物、自然”这一主题融合在美化城市环境之中,具有塑造城 市美好形象、保护城市环境等奇效。 绿色文学 简言之,它是以自然界的动物与植物为题材,大力灌注生命意识的文 学。具体来说,绿色文学是一种崇尚生命意识、崇尚人与自然生命力 活跃,崇尚人与自然和解与和谐的文学。 绿色行动 亦称绿色生活行动,它是指从我做起,带动家庭,推动社会,改变以 往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重新创造一种有利于保护环境、节 约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和行动,是道德高尚、行为文明的 体现。
希望采纳
㈣ 印度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实行了什么
实行了改进良种提高粮食产量的的绿色革命和饲养奶牛推广棉花种植的白色革命,印度于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粮食和农产品的基本自己。
㈤ 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
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
20 世纪60年代,印度进行了第一次“绿色革命”,印度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而推行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引进并培育新品种,使用化肥,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绿色革命”的进行。
使印度基本上实现了低水平的粮食自给 (1984年人均达到180公斤),某些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有较大提高。但贫苦农民获利甚少,两极分化加剧,农业内部结构亦不平衡。
2004年开始,印度进行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等,这次“绿色革命”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
(5)印度实施了什么革命扩展阅读
绿色革命主要内容为
1、引进高产良种,加强水利、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投资。
2、 政府扩大农业信贷、吸收外国农业贷款,对农业投入给予财政补贴。
3、成立国营粮食公司,实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4、加强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选择一些雨量充足、水利设施较好的地区重点推行一揽子农业现代化技术。
印度农业发展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拥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据欧盟报告:印度已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
因为印度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其中西南季风很不稳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水旱灾频繁,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
㈥ 印度为什么要掀起“绿色革命”“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简要回答)
印度独立以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从60年代开始,就实行新的农业发展战略——“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是指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以引进、改良、推广高产优良品种为核心,提高粮食单产,所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和水稻。60年代初“墨西哥小麦”育成,单产每公顷14025kg;60年代中育成的菲律宾“奇迹稻”,单产每公顷达22500kg。“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奇迹稻”的引种成功和大面积的推广,加上灌溉面积的显着扩大,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印度的粮食单产和总产量成倍增加,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绿色革命”以来,平均每年增长3.95%,1981年印度粮食产量达134×106t,创历史最高纪录,粮食产量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为世界第三粮食生产大国。
印度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印度教敬牛如神,除土地之外,牛是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印度教徒反对杀牛,不少教徒买牛“放生”,被放生的牛被奉为“神牛”为了提高牛的经济价值,增加牛奶产量,从1977年起,印度开展“白色革命”。他们引进、培育、推广优良水牛品种,建立牛奶生产合作社,停止进口一切商品性奶制品,使牛奶产量有很大提高,现在,印度牛的存栏数达2.7亿头,名列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养牛头数的20%,全国平均每3个人就有一头牛。全国每年牛奶产量达4×107t多,平均每人每天占有牛奶150g多,80年代后期印度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产奶国。
80年代后期印度又推行“蓝色革命”的构想。所谓“蓝色革命”就是开发江、河、湖、海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其目的是增加鱼类捕捞量,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外汇收入。
㈦ 印度的绿色革命是一次什么样的革命 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印度的绿色革命是指在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10多年的时间中,印度农业所发生的一场以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农业技术革命,从而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这场技术革命的显着特点,是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粮食自给为主要目标;以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合理实施农田灌溉、正确使用化学肥料、鼓励采用农业机械、及时防治病虫杂草为主要技术支撑;以增加农业信贷、完善乡村公路网络、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实现农村电气化为主要经济投人;以国家的优惠政策(如价格政策,土地政策等)和政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为基本保障体系。
在这场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有三个:推广以科学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业投入和改善配套服务,如强化在水利、能源、种籽、化肥和信贷方面的支持力度;实施刺激并保持农业生产和消费的配套公共政策,如决定对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由国营粮食公司进行收购和储存。从1966年度到1976年度,印度粮食总产量从7235万吨增至12103万吨,增幅达67.28%。从1977年起,印度基本停止了粮食进口,并一直保有2000万吨的储备粮。1978年以后,印度连续三年成为粮食净出口国,尽管净出口额很少。1987年印度遭受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由于政府掌握的储备粮达到2360万吨,虽然当年因粮食配售和赈灾用去了2200万吨储备粮,但在补进收购的粮食后,到1988年初政府仍保有1401万吨储备粮。1991年初,印度储备粮再次回升到1910万吨。
所谓“绿色革命”指的是以推广高产良种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改良。所涉及的范围基本上是几种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小麦和稻谷。这场绿色革命是以1966年引进墨西哥高产小麦品种为开始标志的。经过若干年的实践,虽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总的看来,“绿色革命”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产良种得到大范围的推广,粮食单产有了较大的提高。印度于1963年从墨西哥引进小麦高产良种,1965年从菲律宾引进稻谷高产良种,自196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推广,此后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80年代初,小麦的良种推广率已超过70%,稻谷也超过40%,再结合其他措施,粮食单产有了明显提高,成为总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2)灌溉面积显着扩大。1950年全国总灌溉面积为2085万公顷,到1989年增至430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也由15.8%上升到25.5%在新增的灌溉面积中,“绿色革命”开展前的16年占25%,而此后的23年却占了75%。灌溉面积的扩大对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发挥了很大作用。
(3)化肥施用量大幅度提高。“绿色革命”后,印度从国外引进设备,兴建了一批大中型化肥厂,化肥总产量(按有效成份计)由1966年的35万吨激增至1990年的860万吨,24年内增幅达23.5倍。此外,每年还要进口一部分。为了鼓励农民使用化肥,政府对价格实行了补贴。于是全国化肥施用量大幅度上升,1950年每公顷耕地平均仅施用0.25千克,1990 年则达到68.7千克,其中主要是近20年增长的。
(4)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一定进展。平均每1万公顷耕地分摊的农用拖拉机在1951年仅0.7台,1966年仅增至3.4台,而到1989年已达到55.0台。其他农业机械和农用电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上述各项成果最终归结于粮食生产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农产品的商品率也得到提高。
以上可见,“绿色革命”以后,粮食生产发展速度的确加快了。应该看到,在50年代农业生产原有基数低,又带有恢复性质,增产相对较易。而70~80年代农业生产水平已经较高,再加上农业中常见的“肥力递减”或“报酬递减”的现象,能取得更高速度的发展确属不易。还值得注意的是,“绿色革命”前产量的增长主要靠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提高幅度不大,而此后则转为以提高单产为主要增产途径。通过“绿色革命”,印度小麦、稻谷的合计人均产量由1962~1966年间的每年130千克增加到1986~1990年间的183千克,而政府收购的商品粮则有更大的增长。
希望能够帮到您!
㈧ 什么是印度的绿色革命
20世纪60年代实现粮食自给的农业
新战略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在粮食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开始实施一项旨在实现粮食自给的农业新战略——“绿色革命”。
印度独立后实施的土地改革、合作耕种和乡村发展计划在提高农业生产方面收效不大。印度在“二五”和“三五”计划的10年间(1956~1966年)实行的重工轻农战略,引起了经济失调。工业生产增长一倍,而农业生产只增长14%,且很不稳定,受气候条件的严重影响,每隔两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国家每年不得不进口大批粮食来解决吃饭问题。西方报刊因此把印度讥讽为“讨饭篮”。农业减产和粮荒引起的经济危机和政局动荡,迫使印度政府开始考虑调整经济和重新制订农业发展战略。
1965年9月,农业部提出了一个农业发展方案。这个方案题为《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农业生产:战略和计划》,声称这是印度政府发展农业的“新战略”。这个新战略是世界银行、美国援外机构和福特基金会的专家们所提意见的综合,其主要内容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使用以优良品种为主的各种配套的农业技术和投入,选择一些耕作条件好、雨量充足又有水利设施的地区使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新战略还决定对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并通过国营粮食公司安排收购和贮存。这个新战略由于以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产量为核心,因而被人们称为“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在印度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印度已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经过20多年(1967~1991年)的发展,在绿色革命的发源地旁遮普邦、哈里亚那邦和北方邦西部,无论是农业生产率、现代农业投入的使用,还是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在全印度,绿色革命的成果主要表现为:
农业生产率明显提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过渡的实质就是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它包括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两个内容。开展绿色革命后印度的土地生产率明显提高。粮食作物每公顷产量由1965~1966年度的760公斤增加到1990~1991年度的1380公斤。经济作物中,棉花和马铃薯的单产也分别由122公斤和8400公斤提高到224公斤和16000公斤。从单产的增长速度看,全部农业作物单产年平均增长率从绿色革命前的1.3%提高到绿色革命后的1.9%。其中粮食作物由1.4%提高到2.4%,经济作物由0.9%提高到1.6%。绿色革命后印度农业产量增长的2/3以上都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实现的。
基本实现了低水平的粮食自给。绿色革命的显着成就之一就是结束了60年代前期粮食产量徘徊不前、国内消费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粮食产量由1964~1965年度的8936万吨增至1970~1971年度的1.08亿吨和1990~1991年度的1.76亿吨。受气候的影响,粮食产量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粮食进口量从60年代年均570万吨减至70年代的年均170万吨。1977年以后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停止了大规模进口粮食,个别年份甚至还有少量净出口。20多年来印度始终保有2000万吨左右的粮食储备,对消除饥荒和稳定粮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现代农业技术运用有较大突破。绿色革命中,印度政府一方面利用价格机制、补贴政策刺激农户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国内农用工业、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事业。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各种现代农业投入迅速增加。1971~1991年,高产品种作物种植面积由1540万公顷扩大到6390万公顷,灌溉面积由3800万公顷扩大到7100万公顷,化肥消费量由226万吨增至1250万吨,农药消费量由6000吨增至8.4万吨。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有显着提高。拖拉机数量由1961年的3.1万台增至1991年的130万台,同期柴油机由23万台增至470万台,电动水泵由20万台增至850万台,每1000公顷播种面积耗电量由5.5度提高到196.7度。
农业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绿色革命促进了农业由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过渡。这种高成本、高产出的农业经济一方面为农户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使农户必须为市场生产并出售剩余产品以偿还贷款和购买新的农业投入,这就大大加强了农业与其他产业商品经济关系的发展。绿色革命的主要地区旁遮普邦、哈里亚那邦和北方邦西部已成为印度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1966年以来,它们提供了政府粮食收购量的3/4以上。这三个地区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大批拥有较多土地的富裕农户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雇用农业工人,采用新技术进行商品生产。一些退休文官、退役军人和城市工商企业家也向农业投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这里,农业经营已不再是维持生存的手段,而成了有利可图的企业。
绿色革命也带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优良品种推广程度不同,旱地农业发展不平衡,农村两极分化等。
㈨ 什么是白色革命,蓝色革命,绿色革命
是指的印度独立以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从60年代开始,就实行新的农业发展战
“蓝色革命”就是开发江、河、湖、海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其目的是增加鱼类捕捞量,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外汇收入.
“绿色革命”是指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以引进、改良、推广高产优良品种为核心,提高粮食单产,所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和水稻
从1977年起,印度开展“白色革命”.他们引进、培育、推广优良水牛品种,建立牛奶生产合作社,停止进口一切商品性奶制品,使牛奶产量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