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2年中印战争的结果是:为什么回撤到麦克马洪线以北20公里
中国打这场仗并不是为了要回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
中印边境争端主要是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和西段阿克塞钦地区。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前印度就已占领麦克马洪线一带了,而阿克塞钦还掌握在中国手里。
中国认为有价值的地区是阿克塞钦,新藏公路从这里穿过。而对印度而言麦克马洪线比较重要,因为从前靠南一些的中印边界线一马平川,毫无险地可守,印度认为很危险,所以将边界向北推至麦克马洪线。
本来中国曾暗示印度中国可以接受麦克马洪线,但阿克塞钦必须归中国。此时双方军队已经有了小规模接触,于是中国提议双方军队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但印度不予理睬。
不知为什么印度就是寸步不让,坚持对阿克塞钦的要求,而且还得寸进尺,在东段某些地方甚至越过了麦克马洪线。中国的忍耐到了极限,便开始了惩罚行动,一路向南打,攻下了通往印度首都的最后一个可以防守的地段,印度几近崩溃。中国也达到了目的。
于是中国宣布撤军,从麦克马洪线向北撤20公里,并把缴获的大批印度军备擦干净,码整齐,交还印度。这对印度是个极大的羞辱。
从此边境平静了下来,阿克塞钦还是中国的,中国本已放弃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归印度,恢复了开战前的形势
2. 都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为何印度对62年战争依旧耿耿于怀呢
因为那场战争彻底地挫败了印度人的士气,在结束了两百多年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印度也开始有了成为世界大国的梦想。以至于开国之初,就提出了要做一个超级大国的目标。所以当时印度蒸蒸日上,发展稳定,而且国土广大,人口众多,还领导了不结盟运动,在南亚的对外战争中气势雄厚,打败了葡萄牙,法国等。
在世界现代史上,发生了几百场战争,所以对于1962年的这场小规模的战争,世界史都懒得关注。毕竟只打了一个多月,而且军队数量都不大,快速开打,快速结束。所以在国际上都将这场战争看作一场小规模的边界战争,不足为道也,对世界局势的影响也是非常小的而且对我国来说,在历次战争中规模也不大,所以基本上就是一场小战。距离现在都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时间也是很久远了,更加应该冲淡战争带来的影响。但是对于印度来说,却并不是如此,印度至今都对这场战争耿耿于怀,而且提到这场战争,都是满脸的可惜和沮丧。甚至很多人还在为这场小规模战争,印度的惨败而难以接受……
3. 1962 中国与印度的战争来源是什么最后怎么样了
1、中印战争的起因:
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共同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但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为由,擅自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中印争执的祸根。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麦克马洪线”,而且要侵占中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并多次侵占对中国领土。
从20世纪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印方不断升级边境冲突。1962年8月至10月,中国曾反复建议中、印双方在官员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不仅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上撤出,甚至还要中国撤出东段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印度以此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无异于就此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1962年10月,印度错误的估计形势,在大国支持下,向我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我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中印战争爆发。
2、结果:在整个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我军共全歼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币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我边防部队牺牲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
另外,从1962年11月22日起,我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从12月1日开始,我军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方一侧20公里以内。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
4. 印度怎样报道1962年中印战争
看到这俩态度,你就明白了:
印度人说“他们已经不是62年的印军了”;
我们可是一直说“解放军照样是62年的解放军,除了装备更新了”;
5. 求外国的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资料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边境中国边防部队接到了毛泽东签署的命令。 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电文如下:西藏军区前指、军 区、丁指、康指、新疆军区并成都、兰州、北京军区: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 ,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 全线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 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进行擦拭维修,将缴获的其他 军用物资进行整理包装,于12月中旬交还给印度。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不打、不骂、不侮辱、不没收私人财物。生活上给予优待,受伤者给予治疗。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中印战争的五个基本特点: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 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其参战部队主力印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6. 毛主席:“我想了十天十夜,想不通印度为何要搞我们。”
导语:
1962年,美苏两国冷战正酣,苏联准备把几十枚导弹秘密部署在古巴,每一枚导弹上还携带有一颗威力巨大的原子弹,毫不客气的说,这是人类 历史 上距离核大战最近的时刻。
然而,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紧张的盯着美苏两国动作的时候,在世界的东方,印度人却搞出了一波“骚操作”:在中印边境挑起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关于印度的这波操作,事后毛主席曾开玩笑的说:“我想了十天十夜,想不通印度为何要搞我们”。
事实上,不仅是毛主席想不通,当时世界各国的战略家们,同样想不通。要知道这个时候的中国,刚刚从朝鲜战场上下来没多久,连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强国都没有在中国手上讨到便宜,印度从哪里来的自信,可以侵略中国呢?
1962年的国际政治中,还没有川建国这样的异类。 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都是一些高手和高高手。 苏联的赫鲁晓夫,美国的肯尼迪,法国的戴高乐,当然还有中国的毛主席,印度的尼赫鲁,甚至败退台湾岛的蒋介石,也是国际政治的高手。
在这些人之中,印度总理尼赫鲁的政治水平,也许不是最高的,但绝不是庸手 ,这一点从他利用美苏冷战的机会,积极推动“不结盟运动”,把印度变成了第三世界的领袖,成为国际政治之中一股重要的力量,甚至当年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比中国还大,就能够看出来。
但是,尼赫鲁平常显示出来的政治手腕越高超,62年在中印边境挑起纷争的行为就越匪夷所思。
这就好比两个绝世高手正摆出架势,转着圈圈对峙,互相寻找对方的破绽,结果其中一人突然变成了《乡村爱情》里的赵四,来了一通王八拳。说实话,要不是毛主席作为一个战略家的敏锐洞察力,及时抓到了反击的时刻,一般人恐怕都傻在当场了。
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的时间,对于中国来说简直是天赐之机。当时的国际环境上,中国本来是 社会 主义阵营一份子,但因为路线问题正与苏联闹矛盾,这一下就等于同时被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强国敌对,而印度却因为地缘关系和“不结盟运动”领导者的身份,美苏两国都向其示好。
从大的国际环境上来看,对我们是相当不利的。但是,从小的时间段上来看,正如前文所说,因为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正在异常紧张的局势,无暇分心他顾,对我们又是非常有利的。只不过这个有利时间段非常短,很难把握。
也就是说,尼赫鲁只要不是在62年发疯,稍微推迟几个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中国人赢的也不会那么容易。
但 历史 没有假设,印度就是在最不合适的时间里,挑起了一场最不应该的战争,也难怪毛主席调侃说自己十天十夜没想通了。
那么一向政治手腕高超的尼赫鲁,为什么会犯了这么一个不符合自己人设的错误呢?实际上究其根本,不是尼赫鲁的战略眼光突然变浅了,而是他犯了一个精英阶层出身的政治家,经常会反的错误:了解敌人,却不了解自己。
更直白一点说,就是尼赫鲁意识到了中国的强大,但他没有想到印度军队会这么不堪一击。
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我们重新复盘尼赫鲁的整个计划。首先,当时的国际格局下,中国与美苏两大超级强国交恶,在国际环境上是绝对处于劣势的。只要中印开打,美苏大概率的会帮印度,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尼赫鲁选择这么一个看似对印度不利的时间,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趁着美苏自顾不暇,先斩后奏,然后让美苏被动卷入这场战局之中。
这么做至少有两个好处,如果等到美苏两国都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中印纷争的时候,就算印度能从他们那里得到默许和支持,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一来战争的走向势必要受美苏两国的操纵,二来难免被美苏两国敲诈。
但如果趁着美苏自顾不暇,印度直接挑起战争的话,那么以中国军队的实力,印度多半是要处于下风的,这时候美苏两国为了打压中国,避免中国势力向南亚渗透,势必就会主动来找印度。这样印度不仅能掌握一定的主动权,还可以避免为了发起对中国的战争被美苏敲诈。
这一点,从印度挑起侵略战争的时候,古巴导弹危机基本上到了尾声就能够得到佐证。
从这个角度来讲,尼赫鲁的战略眼光不可谓不毒辣。但他唯一没想到的是,印度军队的战斗力会这么不堪一击,根本没有拖到美国和苏联反应过来,就已经一败涂地,中国军队都看见泰姬陵了。
而尼赫鲁之所以犯这个错误,与其出身印度高种姓的贵族家庭,对于上层 社会 的各种战略博弈手段一清二楚,但对于底层军队的实际实力了解不够深刻有关。而作为他对手的毛主席,却是从井冈山和长征路上走出来的,对于自己麾下军队的实力,如掌上观纹,了解的细致入微。
就是这么一点小小的差别,导致了中印边境战争中印度的惨败,打掉了印度至少三十年的国运。
说完了尼赫鲁个人的因素,再说说当时印度。
1962年的印度,表面上风光无限 ,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甚至印度人自认为是当时世界的 第三大强国。
苏联和美国这两国超级强国,为了拉拢印度背后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也因为印度本身特殊的地缘位置,变着法子的与印度搞好关系。直到现代,印度军事装备依然主要来自俄罗斯,就是从哪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但与国际上的旗开得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国内的改革,却陷入了瓶颈期 。
印度政府推动的“土改”,不但没能为广大贫民带来福音,反而成为富农阶级兼并土地的助力。尼赫鲁的个人威望,也因此大为降低。
国家虽然在1947年英国殖民者撤出以后,保持了表面上的统一,但各邦之中分裂主义严重,对于中央政府大都没什么向心力, 实质上处于一种统而不治的地步。
军队之中,山头林立 ,而且印度军队的山头,还不是像中国民国时代那种分成几个大军阀形式的山头,而是按照部族和宗教等原因形成的“山头”, 这种“山头”因为受到宗教思想,部族血脉等联系纽带的影响,对内更加团结,但对外更加排斥。说白了,就是各个军阀之间几乎没有融合的可能。
这一切与印度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极为不相符, 任何国家的国际地位,本质上都是以自己的实力作为基础的,但印度此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实际上是被美苏两国逼出来的,是第三世界国家抱团的产物,并非印度本身的势力。
种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尼赫鲁当然是知道的。而想以常规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才迫使尼赫鲁想要以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来增强中央政府的威信,打压军队中的山头主义,从而反过来支持国内的土地经济改革。
在对外战争成为唯一的解决国内问题的办法之后,摆在尼赫鲁面前的,就只能是冒险了。当然结果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但对于那时的尼赫鲁来说,这是整合印度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唯一选择。
人到无路可走的时候,为了赢总会下意识的放大自己的长处,从而给自己心里暗示。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尼赫鲁最终做出错误的决定,实际上是当时印度的国内局势给他的压力之下的必然选择。
历史 总是惊人的相似,经过半个多世纪以后,印度人终于又复苏了过来,但其国内面临的那些问题,却并没有解决。
莫迪政府与当年的尼赫鲁面临的是相同的问题,不同的是,中国比之当年在国际上的环境和地位,不能说更好,最起码是更具有主动权了一点,如果印度人想要发动挑衅,其结果可能还不如当年。
但同时也要看到,尼赫鲁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在印度国内局势的压力迫使之下,会做出明显不符合自己水准的决定,莫迪自然也不可能绝对的收放自如,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印边境爆发冲突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我们绝不能轻敌。
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7. 印度当年被中国教训的有多惨 国内都看不到,
我是教历史的,对于62年印度战争,中印双方都轻描淡写,但在印度心里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上,甚至没有提及,原因下面我给你解说一下,你就明白了。
战争爆发原因:印度方面认为我国在朝鲜战争之后已经将家底拼的差不多了,扬言要越过麦克马洪线,再次打到北京(因为派出的军队是曾经跟随他们的老主子英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是的部队,我方迎战的军队是由林彪元帅统领的四野的人马)
战况:初期林彪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一路佯装败退,印军“势如破竹”志得意满,忽略了战略纵深会拉长补给线,此时林彪对这一策略是保密的,连毛主席他老人家都不知道,中央得知我军如此“颓败”百座皆惊,甚至有人提出要杀林彪祭军,毛主席也亲自下令不准再退,立即还击,但林彪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名挡了回去,就这样印军在藏南无人区长驱直入,已成骄兵,而骄兵必败,这是林彪下令对印军进行围剿,切断其补给线,印军成了被围在藏南的一群待宰的羔羊,解放军各部一退再退从上到下都迫不及待的还击,最后每个士兵都杀红了眼,一路杀到印度,逼近新德里,而我军此时权衡各方面的原因,被迫采取不留战俘的政策,这就使得这场战争成了中国的一个心结,成为印度全民族心里挥之不去的噩梦,此时西欧有人曾称此战是人肉收割机,侵华印军几乎被全歼,林彪当即断言从此一战可保印度三十年不敢窥视中国。
总局:以印度完败告终。应该说这一战士印度肆意挑衅造成的,印度要负全责,当然也得到了严厉的惩罚。
8. 印度和尼泊尔领土争端的详细情况是什么
印度与尼泊尔长期存在着领土争端。x0dx0a在中尼印三国领土交汇处,有一块名为卡拉帕尼(Kalapani)的争议领土,面积约75平方公里,争议区有三个村庄,它们是:Kuti(即Kuthi,位于30°19'N,80°46'E)、Gunji和Knabe。该争议区正位于中印实控线附近,它的战略价值十分重要。x0dx0a1816年,在战争中惨败的尼泊尔与英属印度签定条约(Sugauli条约),割让领土,约定以x0dx0a马哈卡利河(MahaKaliriver,印度境内称Sarda河)为两国边界线的一段。但马哈卡利河的源头究竟是哪条河流,该条约中并没有交代清楚,尼印两国对此也有不同看法。尼泊尔认为Limpiyadhura是正源,而印度坚称LipuLekh才是河流的源头,卡拉帕尼的领土争端由此产生。x0dx0a尼泊尔边境问题专家潘特称,1962年,印度在与中国的边境战争中失败,在撤退过程中,印军忽然意识到卡拉帕尼的战略价值,于是突然出兵占领了这块地方,以作为针对中国的战略缓冲地带。x0dx0a尼印双方另一块争议领土名为苏斯塔(Susta),面积约140平方公里(1万4000公顷)。x0dx0a当初根据条约,英属印度与尼泊尔的边境线中,有一段边界为甘达奇河,但甘达奇河在后来的岁月中改道,而苏斯塔这块领土,也因此被印度视为自己的国土,并出兵加以占领。x0dx0a尽管尼泊尔一直以来对此表示不满,但印度方面始终宣称“甘达奇河现在的走向,才是决定性因素”,并要求尼泊尔方面放弃对苏斯塔的主权要求。x0dx0a为此,不断有大批尼泊尔学生聚集到印度大使馆前,抗议印方侵占尼泊尔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