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呢
说起佛教石窟,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我们中国着名的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的莫高窟,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实际上,在印度,也有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甚至比我们中国的莫高窟还要古老几百年。
那么,你有没有去过印度旅游?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印象怎么样?你知道在印度的中部山区,有这么一个比中国敦煌莫高窟还古老的“阿旃陀石窟”吗?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你还想不想到印度去旅游?
❷ 印度佛教石窟的简介
南亚次大陆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主要遗迹之一。凿石开窟约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7~8世纪逐渐衰微。除印度比哈尔邦巴拉巴尔山区态察有一埋握组最早的石窟群外﹐主要分布于温迪亚山脉和德干高原一带弯闭庆﹐其中重要代表有巴查﹑卡尔利﹑纳西克﹑阿旃陀等。在千馀年发展过程中﹐大致可分为早期佛教石窟(前3~公元3世纪)和笈多王朝时期石窟(4~7世纪)两大时期。
❸ 印度最有名的石窟是 送给爱玩的你
1、石窟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德干高原西北部阿旃陀的丘陵地带。曾是佛门弟子在雨季修身养性、研读经书的地方。直到1819年,被英国狩猎者无意间发现,阿旃陀石窟的风采再度蜚带段敬声于世。
2、阿旃陀石窟的建筑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支提洞,意为佛殿,是藏放舍利的塔庙;另一种为毗可罗洞,即僧房,是僧人居住、讲学、集会、修道的场所。阿旃陀石窟中有大量的雕刻、壁画。雕刻分为雕像和浮雕两类。壁画主题是宣扬佛教。除此以外,壁画中所描绘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画面还涉及广泛的社会生活,种种描绘戏剧性的时代生活场景,无不以明快、生动的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也成为印度绘画史上最完美的典范。
3、阿旃陀有着最古老的石窟,据说其中的2窟是公元前200年的,遥想那时中国和佛教还没有丝燃贺毫接触呢。历时一千年,8世纪后就废弃了,唐僧曾经记载过这个石窟,话说印度是蠢慎个很有意思的国家,他们有着相当多的宗教,历史上的门派流派众多,还有那么多的哲人,诗人,音乐人,却没有人出面记载这个国家的历史,他们很多历史反而要从例如玄奘这样的外来人员的记录中获取。
❹ 凯拉萨神庙是印度埃洛拉石窟第16 窟,为什么说它是惊世大作
因为它是以非常特殊的方式建造的,雕刻在岩石上。寺庙是供奉皇帝、佛像和神灵的地方。寺庙是一个典型的石头建筑,几乎没有变化,它由四个部分组成:塔门、庭院、柱廊和寺庙。我们旅行时看到的大多数寺庙都是用石头和木头建造的。
一些学者认为这座宏伟的寺庙是由建筑者通过垂直挖掘成功挖掘出来,然后雕刻而成的,而其他人则认为它是用锤子等工具从上到下一点一点地雕刻而成的。因此,直到现在,拉萨神庙是如何建造的仍然是个谜。
❺ 世界八大石窟是哪八大
1、重庆大足石刻
重庆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
1999年12月1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
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2、巴米扬石窟
位于阿富汗兴都库斯山中的佛教遗迹,石窟系就大岩壁雕凿而成,年代约在四~七世纪左右,有削崖而雕成的二大立佛像,及近千个窟龛。
有如敦煌在中国文化西传及西方艺术与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巴米扬是外来文化进入印度或印度文化传入西亚、中亚的门户。遗憾的是在2001年两座立佛被塔利班摧毁。
3、甘肃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米。现在洞窟492个,其中珍存北凉至元各朝代绘制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
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91年颁发“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4、柬埔寨吴哥窟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哥特式建筑。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建造于12世纪,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
5、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
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6、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
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2014年6月麦积山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7、印度孟买象岛石窟
印度中世纪印度教石窟位于距孟买约10千米的海岛上。象岛石窟宽宏雄伟,大多由岩石外部向内开凿,形成了一座座巧夺天工的地下神殿。雕刻的题材多与印度教有关,表现了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湿婆神的传说故事,也有表现古印度人民的生活情景。
8、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5)印度石窟在哪里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开凿历史
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
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这一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外来的宗教佛教成为思想统治的精神支柱。为了控制中原地区,太和十八年(494年),
孝文帝将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迁都洛阳的前几年。此后在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复和续作,
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盗凿破坏
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的人为的盗凿破坏十分严重。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游记史料记载了当时石窟造像被盗严重。
此外,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由于战乱管理空虚,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
保护修缮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13]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0年1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
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6年1月龙门石窟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于2007年3月28日结束了面部修缮工程,保护人员没有对大佛进行大的修复,只是对大佛表面除尘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边细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龙门石窟
❻ 什么是印度最有名的石窟
印度最有名的石窟: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好锋窟是古印度佛教艺术遗址,以其壁画艺术着称于世,是印度最有名的石窟。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境内,背负文底耶山,面临果瓦拉河,始凿于公元前2世纪,直延续到7世纪中叶。从东到西长550米,全部开凿在离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现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除5窟为供信徒礼拜的支提窟外,余皆为僧房。
第1、2窟为第三期壁画,约绘制于7世纪左右友知晌。世俗性题材增多,与外来的中国、波斯风格融合混杂,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所表现,如帝王宫廷欢宴、狩猎、朝觐的场面,飞禽走兽、奇花异卉等等,构图活泼,栩栩如生。《波斯使节来朝图》记录了波斯和印度的聘问通好。
第9、10窟壁画涉及佛教的小乘形式。绘制于公元前后,以本生故事为主。佛教认为,佛陀是已入涅槃、彻底摆脱业报轮回的圣猛兄人,是不能再生的,所以多以象征性手法来表现,如法轮、莲花、小白象等。
第16、17窟为第二期壁画,约绘制于6世纪左右。以人像和建筑图案的配合为特色,构图富于变化,线条流畅,笔法洗炼,色彩绚丽,内容多为佛教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