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人如何看待西方媒体对中国和印度的偏见
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仍然对中国和印度存在偏见,经常报道一些带有主观性的文章。
第四位印度留学生表示,中国和印度都是稳定的国家,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是强大的,这两个都是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国家。在全球,除了中国和印度外,没有人能够挑战它们,南美洲不行,非洲也不行。西方害怕中国人和印度人改变世界秩序,想把我们死死地摁在第三世界,不让我们站起来。
最后一位印度留学生表示,任何人都得吃饭,西方媒体的从业者也一样。他们出售自己的文章,不是试图改变人们的看法,而是因为这样的文章更容易挣钱。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可以发现,西方媒体不仅对中国和印度是这样,对几乎所有的亚洲都有同样的偏见。
⑵ 外国怎么看1965年中国给印度的最后通牒
对于1965年9月16日凌晨,中国外交部向印度驻华临时代办递交的照会。巴基斯坦方面肯定是欢迎的。印度的反应则是“一边严词否认中国的指责,一边又表示愿意‘进行调查’”。
至于西方和苏联,对于第二次印巴战争,它们先是宣布“保持中立”,提出“由联合国进行调解”。当中方发出对印照会之后,它们则将这份外交照会称为是中国(对印度)采取军事行动之前的“最后通牒”。
(在中方对印发出外交照会的)同日,印、巴两军继续大打出手,巴军转败为胜,并趁势反击。苏联的态度此时也发生了改变。9月20日,在联合国(主要是苏联出面)的“调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于9月23日同时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全线停火。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苏联正府的斡旋下,印、巴两国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区,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
⑶ 土耳其和印度如果真的做一个比较的话,土耳其和印度谁更强一些呢
印度和土耳其这俩我国经常出现在国际要闻中,两个国家的“霸屏”水平都很强。从种族的外表上来看,两个国家的人还是有一点点相近的,性情觉得也挺近。只不过大幸是指两个国家并没有交界,假如变成了隔壁邻居,那不良影响无疑是难以预测的。都总是以“大国”自诩的他们,如果真做一个较为得话,土耳其和印度谁比较强一些?
除开纺织产品和相关相似的物品,就剩下旅游业发展和土耳其炭火烤肉了。土耳其工业生产人算不上比较发达,根本无法生产制造种类丰富的商品。
土耳其更爱从中国选购日用具或其它产品。你如伊斯坦布尔早已过度拥堵,越来越多建筑项目在开发之中。除开军队的一些国防新项目外,土耳其极少有高新科技层面的投资。
高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这样下去得话,土耳其情况令人担忧。土耳其的大量土地资源无法得到耕地,农业产品和肉类食品价格较高。可是土耳其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与此同时土耳其中国会遭遇很多极端组织的围攻,这使他的经济发展难以达到快速的高速发展。
⑷ 人是怎么看待中国和印度的
在西方人眼里,印度像个面团,怎么捏弄都行,而中国则像块石头,不让你随意捏弄。在西方人心目中,印度是个“顺民”,而中国是个“刁民”,他们偏爱印度人也就一点不奇怪,因为没有人不喜欢“顺民”。对他们来说,印度是圈内人,而中国则是圈外人,有时是对手,有时甚至是敌人。
印度在国际上的人缘比中国要好得多,也就是说,如果两国间出了矛盾,世界上有头有脸的国家,说话有分量的国家,简言之,主要就是西方国家,几乎都无一例外地站在印度一边。即便他们不好直接站出来支持印度,也至少会保持沉默,或者模糊的态度。总之,在情感分上面,印度会完胜中国,无论中国多么占理,想在这方面压倒印度都是徒劳。
从人种划分上看,印度人的祖先是雅利安人,是数千年前从欧洲迁徙到亚洲的,他们和欧洲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即印欧人,所以,印度人在人种上属于白人。而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所以,虽然阿三哥看上去比较黑,但特征上更接近白人,而中国人和白人是不搭界的。人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与相貌相关联,相貌相近的更容易产生亲近感。简言之,西方人看印度人要比看中国人顺眼得多。
语言
印度虽然是个大杂烩,语言复杂,但由于历史原因,英语普及率高于中国。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上海滩的租界巡捕房人手不够时,总是从印度招些大胡子打工仔,因为从语言上说,印度人更容易和国际“接轨”,充当英国人的跟班,阿三的绰号也由此而来。不过,很多印度人的英语口音很重,有些重得让中国人很难听懂,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与西方人之间的交流。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我们中国人中受过教育的人不也能说英语吗?不是也能与西方人交流吗?不错,中国人的英语普及程度虽不及印度,流畅程度也逊于印度,但是在发音上并不比印度人差,甚至要好过他们。但是有一点必须清楚,那就是语言除了用于沟通交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充当促进情感交流的媒介。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印度人不在一个层次上,中国人绝大多数把英语当工具使,只是为了能够交流,在使用英语时很清楚地把它视为外语。而印度人则不是这样,他们对英语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虽然英语也只是次于印地语的第二官方语言,但印度人使用英语时并没有文化上的隔膜。中国人对汉字语言的情感和崇敬,要远远超过印度人对自己文字语言的敬畏,所以也就不可能把英语当成多么亲近的东西对待。一个印度人可以用很浓重的口音夜读《简爱》,而中国人对英语最大的兴趣不过是背几本托福词汇,做几套雅思试题,不是为了留学就是为了移民,要不就是为了进外企找个饭碗,总之,一切都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印度人对英语的感情,西方人感觉得到,中国人对英语的实用态度,西方人也感觉得到。
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都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但是两者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在文化上受宗教影响很小,而印度文化中处处都有宗教的痕迹,这种宗教传统甚至对中国都产生过直接影响。
中国也有很多庙宇,但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在近现代,那里早已成为中国人旅游观光的场所,远不如印度人对宗教那般虔诚,把诵经当饭吃。
所以,以基督教为文化内核的西方国家,很难不对有同样嗜好的印度人产生好感,而这种好感则不可能转移到中国人身上。
印度人是散漫的,其民族性格就像他们的食品,软塌塌的。他们对西方始终是仰视的,心悦诚服。这与中国人有很大不同,中国人虽然也有崇洋的心理,但骨子里还是很以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为骄傲,这使得中国人每到关键时候总是不愿臣服于西方人。所以,印度是地地道道的殖民地,而中国即使在最衰弱的时候也有自己的中央政府,在历史上最怂的时候也只是半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