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人眼里真实的中国是怎样的
在印度人眼里,中国比印度还要落后。他们眼中的中国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水平。一般对中国不了解的印度人看到中国人都会向中国人炫耀,新德里的几座高楼大厦,对中国人说,你们中国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吗?但是到过中国的印度人在印度国内比较低调,因为他们不敢开口,他们不好意思说中国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在政治方面印度一直以世界第一民主大国的身份来自居,他们认为中国和朝鲜一样都是儿子继承老子,孙子继承儿子的专制世袭制统治,国民没有自由说话。他们认为中国人都非常野蛮。有些印度人偏信谣言,认为中国人什么都敢吃,甚至是吃人肉。他们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非常深。
② 国外讨论:印度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
我去过德里。孟买。等印度大城市。面貌很破旧。但新兴产业很兴盛。
印度人看中国。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列强。是个时刻想摧毁他们国家的敌人。
也许是62年那场战争。中国军队铁血的形象。以及中国建国后与很多国家都发生过战争,让印度人认为中国人很冷酷。他们不理解为中国人的自我牺牲,吃苦耐劳。
总之。印度人眼里的中国是。列强。敌人。畏惧害怕。又刻意贬低中国。汗
③ 印度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呢
那要看是在印度国内的人,还是来过中国旅游的印度人。
记得之前在uc上面,有看过一个视频,就是一个印度小哥,坐中国的高铁。他自己录了视频,然后在视频里面,一直吐槽说,印度的媒体都是骗子。
在这个印度小哥的眼里,他觉得,中国的高铁,特别牛逼。和机场差不多,查一些方向的车,都很简单。而且,高铁特别稳,环境也特别好。还有安保这个,都比较严。
在这个视频里面,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个印度小哥眼里都是充满着好奇和感叹。
不过,也正如这个小哥所说,他觉得印度的媒体都在骗人。
所以,不难想象,印度国内的人,那些没来到中国的人,都是通过网络或者是当地的新闻媒体,来获取到中国的消息。而这样的消息,往往带有一定的歧视和谎言。
在之前,我也有看到过某个台湾人录视频,同样在视频里面,他也一直吐槽台湾的媒体,都在骗人。
确实,有一些地区,在宣传中国的时候,都会带有一定的敌意。故意抹黑中国,贬低中国。所以,他们只会宣传某些不好的事,对于中国强大的地方,他们都是避开的。
而正是如此,一些没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都还觉得中国很落后。
④ 普通印度人眼里的中国什么样
虽然印度与中国是邻国,但是两国人民相互之间并不是很了解,那么,普通印度人眼里的中国什么样呢?为此,来到所在城市的某座高校,与一些印度留学生进行了交流。结果,印度留学生们给出的答案着实让人吃惊,原来印度人对中国的误解这么深。
印度留学生们表示,绝大多数普通印度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一生中不会有出国的机会,因此,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
普通印度人认为中国人只吃面条,当人们谈到中国的食物时,那就意味着在谈面条。事实上,中国人不仅吃面条,还吃米饭、蔬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
普通印度人认为中国只有汉语。事实上,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但是还包括壮语等其他很多民族语言。
普通印度人认为中国人都信佛教。事实上,中国只有极少的人信奉佛教,中国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家,大部分人是无神论者。
普通印度人认为中国经济依赖于印度,中国把所有的产品都出口到印度。事实上,中国对印度的出口每年只占贸易的3%,印度不是中国的主要业务合作伙伴。
普通印度人认为中国的所有产品都非常便宜,并且质量不高。事实上,中国制造的产品大部分都很高端,最便宜的东西无疑是低质量的。
普通印度人认为中国像印度一样贫穷。事实上,这不是真的,中国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近5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比印度人高的多。
听完印度留学生的讨论后,想说,印度人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确实不了解,他们对中国的误解真的很深。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在很多领域应该互相了解,增强两国人民对彼此的认识。
⑤ 印度人怎么看中国人
有不少印度人参与其中总结自己同中国人交往时的只字片语,想总结出其中大致的轮廓。
一些经常往返于中国和印度城市的印度人纷纷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人喜欢看印度宝莱坞的电影,比如说《三傻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等电影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但是中国人认为印度女性很不安全,印度的种姓制度制约了印度的发展。在中国人的眼里,印度有宝莱坞出品的优秀电影,盛产全球知名科技公司的CEO,IT行业比较发达,印度人英语水平高以及在印度女性很不安全。
印度人
发言中大部分印度人不太相信中印能够发生战争,但是中国人有部分人会有军事教训印度的想法。但是实际上,两国都知道爆发战争意味着什么,因此这不是一个可行的选项。
印度人坦言,印度媒体总是告诉他们,中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中国的媒体总是在辱骂印度。但是实际上,中国并不怎么关注印度,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真正的对手美国,中国的媒体也能如实专业的报道印度发生的事情,比如印度废钞的举措和印度成功发射卫星,但是在社交媒体,中国网友总是在嘲笑印度,甚至是不屑于嘲笑。
事实是,印度对中国的关注远超于中国对印度的关注,这种不成比例的关注度,不仅在中印两国国内如此,在美国网站上也是如此,对中国感兴趣的印度人远超对印度感兴趣的中国人。印度人认为,中国人对印度了解的不全面对他们有利,因为这是印度向中国展示自己的一个契机。
⑥ 神医华佗究竟是哪国人有的人说是印度的
华佗是沛国谯县的人,由于他行已走过很多的地方,可能会包括一些外国,所以华佗会被人们误以为说是印度人。华佗它是我国优秀的医者,他周游过很多地方,帮助救治先受疾病痛苦的人们,并且他极其擅长手术,比西方手术要早更多年,他发明了麻佛散,比西方早了1600多年了,人们夸赞一个医生的技艺高超,通常都会说他是华佗在世,这足以说明华佗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大医。
华佗的兄举医学成果华佗他不仅在外科这方面非常擅长,并且他还擅长内科,养生,针灸……,他对症下药,方法便捷,诊断精确,因此被人们称为神医。华佗在药瓶上发明了麻佛散,用于外科手术,并且他还发明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养生进行锻炼。有一些传说流传下来,说话陀螺无情心,能够增长人们的岁数,让人变得长寿拍凳,让弱者着变得更加强壮,基本上每个年龄段都能够练习这个五禽戏,增强自己的体魄。
⑦ 直到现在为止,印度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人的
印度是个非常神奇的国家,在印度国内有众有多的神,牛神、猪神等只要是我们能想到的动物,在印度几乎都有人把它们奉作神灵,这是人家的信仰,我选择尊重。如果你是外国游客,走在印度的大街上 ,你需要买东西,印度的小商贩看见你是外国人会漫天要价。在印度人眼中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 他们把钱看在第一位,没有一点人情味。印度人根本没有资格评价中国人,在印度生活过的外国人看来印度人才是天生喜欢赚钱的机器,对金钱的崇拜程度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和中国人待久的印度人他们会认为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比较肤浅,因为很多中国人总是喜欢买昂贵的衣服,买最新的数码产品,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真实收入并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消费,多数都是从生活费里扣除,或者找父母要甚至是借钱来满足自己的消费。
⑧ 抗战英烈柯棣华:被誉为“又一个白求恩”的医生
柯棣华是 *** 盛赞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是印度人,却是中国 *** 党员。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柯棣华毅然来到八路军中,把壮丽年华乃至生命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的一个小镇。柯棣是他的姓,到中国后为了表示在这里奋斗的决心,又在姓后面加了一个“华”字。
印度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殖民统治伏弊举的斗争,使柯棣华自小养成了积极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不合理压迫的坚强性格。1936年,他从医学院毕业留校当助教。缺碧1937年,中国抗战的消息传来,印度国大党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表示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此时,正在准备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柯棣华毅然决定参加医疗队。
1938年9月柯棣华等5人援华医疗队来到了中国。起初到 *** 军医院中工作并受到款待,但他们却对 *** 百般丑化的 *** 产生了向往,冲破阻碍于1939年2月抵达延安,随后到八路军总院工作。同年秋,他们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 *** 亲自批准并勉励他们学习政治。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并经历了突破封锁线的战斗,他们到达了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
柯棣华在前线的八路军部队中,忘我工作的同时也深受环境感染。他曾说:“我虽然没有上过抗大,但这一次也算是参加了一所新型的战斗大学了。”1940年3月,柯棣华又进入晋察冀边区,随部队转战数千里,途中亲自参加了一次伏击日寇列车的战斗。在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到距火线仅一二里处设立了救护所。1941年1月,他担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
当时,面对日寇频繁的“卜滑扫荡”,柯棣华和同志们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建立起来的医院和学校,打着背包在山林中同敌军游击周旋。当时,他通过认真学习,不但能用汉语对话,还可以阅读中文报纸杂志,认定中国革命代表了人类追求光明的希望。1941年11月,柯棣华与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结婚。翌年,他们生了一子,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亲自为其取名为“印华”。通过斗争实践和对革命理论的学习,他提出入党的要求。在1942年7月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这位印度医生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 *** ”。
1942年夏,柯棣华的癫痫病发作。聂荣臻鉴于敌后医疗条件太差,劝他去延安或回国治病,他却不顾危险留下工作。同年12月,他写讲义时突然发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 *** 主席为柯棣华写了挽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新中国成立后,柯棣华的墓被迁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7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建立了柯棣华纪念馆。
⑨ 印度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呢
虽然说现在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看,但是我们对于别的国家若不亲身体会,是无法了解的全面的,他国对于我国也是一样。那么身为邻居的印度人看中国的话,他们又是什么感觉呢?似乎印度人看中国总是很喜欢把中国当做竞争对于,从而进行各个方面的对于。
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
其实对于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如何,这也是需要分差别的。那就是来过中国的印度人,和没有来过中国的印度人。对于没有来过的印度人看中国的话,大部分可能都是从网上所知道的讯息,所以对于中国经常是一种鄙夷的态度,认为中国某些地方完全比不上印度。
曾有个人去印度孟买出差,感慨了一句孟买真漂亮,而那个人的印度客户则回答了这样的一句话:“不用担心,十年后上海也能发展成这样。”emmmmm??估计无数上海人都想说一句mmp吧,这就是偏见时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
但是若是来过中国的印度人,大部分都是十分客观的,能够充分知道两国之间的差距。顺便偶尔感慨一些中国的物价比他们国家要贵上一些,这也是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之一。当然了,其实更大多少的印度人,对于中国一无所知。
大多数的印度人仅仅能通过报刊杂志和媒体了解中国,所知道的东西,甚至不多于诸如成龙、长城和中餐等。不过一些印度人看中国时,仍旧持有积极态度,或对中国倾向于中立的观点。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个十分可观中立的印度人,对于中国方方面面的印象。
印度人中国可观的评价与对比
1、对中国人的印象:我们认为中国人是非常勤劳智慧且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一群人。中国人非常乐于献身于国家,且常常把国家置于优先位置。而在印度,你可能常会在一些节日遭遇诸如因为工资原因而引起的罢工或者是长时间的假期,这些因素都对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经济和文化:很多印度人对中国多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表示赞赏。对印度的民主制度来说,想要重复同样的经历可能要用很多年。我们体会到中国文化是相当美丽的,当人们表演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时,他们展现了适时地同步性。我们发觉诸如武术、舞龙这样的运动真的很美且令人着迷。
3、中国的产品:尤其是涉及到电的,都在印度很普及。我们在印多尔有Jail Road,同样地,大多数的印度城市都有专门销售中国商品的地方。像金立、小米、OPPO、VIVO这样的手机牌子在工程师当中也很受欢迎。但不幸的是,有时中国制造常常被认为是劣质、便宜、山寨的同义词。
4、教育与娱乐:像成龙一样的明星在印度非常受欢迎,中国的动作电影我们都喜欢~我们觉得中国对于各种体育运动“从娃娃抓起”的态度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印度的教育从来不把目光聚集在学术能力之外的其他事上。
⑩ 印度人怎样看中国
在中国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两等地,他们是这样看中国的:
1、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认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尔。2009年,怀卡尔当时所在的一家德国企业把他派遣到上海,担任亚太区销售高级副总裁。现在,他11岁的大儿子和7岁的小儿子都在上海上学。2012年,怀卡尔被选为印度人协会主席,这个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联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联盟”合并的印度人社团,在他负责的这3年里,会员从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协会的网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员会成员的手机号和电子邮箱,协会成员的名字和手机号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开。
怀卡尔说,印度人协会经常组织公益活动,联络在华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灯节公益晚会。此外,他们也愿意为上海市民做些贡献。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协会的成员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参加献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献血日”时,协会还会举行这样的活动。怀卡尔说:“我们很高兴这样做。”采访中,怀卡尔再三称赞中国人的守时和勤奋,他还说:“每次遇到新来的印度人,我都会告诉他上海给我们的安全感超过世界很多地方。我们应该给上海颁一个‘安全奖’。”
普拉迪普·库马尔和太太安·丽塔住在上海世贸滨江花园的高层公寓里,天气好的日子,从他们家的客厅能俯瞰黄浦江。在这个高档社区,总共住着七八十户印度人。库马尔来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国企业高管的经历。2006年,库马尔看到中国咨询行业的机遇,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同时也是另一家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那时中国的GDP增速很快,相关政策使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和运营非常容易,商业发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让库马尔一家感到满意。谈到在广场跳舞的中国大妈,已经当上奶奶的丽塔说:“中国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跃,也更快乐,退休仿佛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由于一家人都是素食主义者,丽塔还教会来家的钟点工做印度菜,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现在,丽塔是上海一家名为“米饭妈妈”的公益组织成员,她们致力于帮助上海的弱势儿童群体。丽塔说:“印度人与西方人差别很大。中国人把我们看成半个外国人,因为我们的语言、相貌,也因为我们的亚洲特性。我很高兴,当地人接纳了我们。”
2、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
生活在中国的印度人,有时愿意把两国做对比。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来中国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国妻子,1998年在北京国贸开了第一家印度餐厅。帕斯塔卡亚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印度创业,想出一个“工业厨房”的点子,和做外卖差不多,但不太顺利。几年后,他决定出去闯闯,曾考虑过到颇受印度人欢迎的中东地区,那里有700多万印度人,直到一个朋友问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国”。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亚对中国一无所知,但他还是做出了选择。来中国不久,就认识了会说英语的郑女士,用帕斯塔卡亚的话说:“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们认真交往、磨合了好几年,1997年才结婚。”那时候,他想买咖喱等家乡的调料要去友谊商店,但现在方便多了,网购就可以解决。说起北京的变化,帕斯塔卡亚侃侃而谈:“那时刚修完的二环路、三环路没过多久就又拥堵了。以后北京有七环也不奇怪。”对于北京的雾霾,他也会抱怨,但他觉得“污染和发展有关,哪个国家都一样,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几年已经好多了,几乎没有沙尘暴。
帕斯塔卡亚在北京开的印度餐厅很受欢迎,吸引了很多社会名流。短短几年内,他又开了两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轨,让帕斯塔卡亚更热衷于传播印度文化,他说:“很多中国人对瑜伽的印象就是减肥美体,其实它更强调呼吸冥想,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我希望能尽一己之力,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印度。”
来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独生女,她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月光”,是当年一个去印度的中国女孩给起的。月光很喜欢这个名字,来中国后,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义,不过,这个开朗的女孩笑着说:“在中国发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这也是我来中国的原因。”月光说,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这样的独生子女很少见。
月光的父亲曾在英国、中国香港经商,她13岁首次来中国时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后又去了广州和深圳。月光说:“你问100个印度人刚来中国时是否适应,可能99个都说不适应,因为印中的文化差异很大。可是我很适应,我想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国有联系的原因。”现在,她最喜欢的中国小吃依然是粤菜系中的虾饺。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MBA。谈到为什么放弃美国名校而选择中国大学时,月光说,印度以前是英国殖民地,印地语和英语都是官方语言,她在印度的商学院里学到的知识也都以欧美为范本,因此,选择去美国留学意义不大。相反,她认为,再过二三十年中国肯定能超越美国,因此,她想“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见证历史”。月光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国商场里的售货员、旅游景点咨询处和高速公路收费站等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多是女性,而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来做。
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尼廷·达尼在意大利读研时,一次到上海实习的机会让他对中国产生兴趣。2011年毕业后,达尼来到上海,现在,他是一家名为“绿色倡议”的环保组织负责人,同时兼职做室内摄影和建筑咨询。“绿色倡议”经常组织宣传环保的活动,如每月邀请环保产业的相关专家和高管讲座,每次参加的人数都有上百人。达尼对政治话题不感兴趣,但更关注中国政府的环保举措。达尼说:“在印度,环保问题还没有像在中国这样被重视。印度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仍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最近才被重视。”
达尼认为中国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举例说:“与上海相比,班加罗尔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但他觉得,印度在旅游业上有优势,景观和风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国,“所有的东西都被装点过,越来越西方化”。对达尼来说,他希望可以简化来中国的签证手续。
3、印度学者:“印中不要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说: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4.5万印度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着推动作用,通过人员往来可以增进了解,促进中印两国经贸、文化发展。但是人口大国印度在中国的人数还不够多。
一位在中国生活了8年但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学者说:印中两国媒体有时会有关于对方国家的负面报道,如炒边境话题,其实印度普通百姓不太关注这些报道。他认为,欧美媒体也经常有对印度的负面报道,这很正常,西方不愿接受其他国家崛起的事实。说起1962年的那场战争,他认为,印中合作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就太可惜了。他还谈到,“莫迪总理对华友好访问,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领导人喜欢把耳朵捂上自己做决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较开放,亲和力强,因此赢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国。
库马尔表示:“民间层面,印中两国之间可以说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层面,彼此有些过于谨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国公司带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相关程序。在中国,美国公司注册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国注册时也很容易。”他认为,中国稳步增长,印度也迅速发展,“两国应以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共同繁荣”。
在华印度人体验中印差异 感叹中国机会多更安全--国际--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