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千年困局在哪里

印度千年困局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3-07-02 10:40:53

Ⅰ 为什么印度注定无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为什么印度注定无法超越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从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到,印度注定无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2018-07-16 21:43

中国古代很是相信“命运”,对于国家发展来说更是如此,我国从古至今历来都是大国,强国,这是命运,而很多国家注定无法强大这也是命运。最典型的就是印度,而且从下面两个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印度注定无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注定无法超越我们。


现在印度的发展,很多人拿来对比我国,尤其是在我国进行调整的这几年,印度国家经济增速,超越了我国。而且最近几年,印度经济不断超越俄罗斯,法国等国,成为世界第6大经济体。很多人于是推测,印度将很快超越世界大国,中国,甚至是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强大国家。但是其实,印度的命运是无法成为强大的国家的,从两个国家的例子就可以看到。


这两个国家就是巴西和印度尼西亚,从体量上来看,巴西国土面积有85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有2亿多,而且资源丰富,纵深广大,比印度的条件更好,比印度更加具备成为世界大国强国的条件。而印度尼西亚国土面积超过190万平方公里,人口更是接近2.7亿,论区位和体量也丝毫不亚于印度。


而且在历史上,巴西和印度尼西亚曾经发展非常迅速,巴西曾连续几十年增长,其势头曾一度说要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很快巴西就陷入停滞,内部纷乱不止,通货膨胀严重,陷入发展困境。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身上,印度尼西亚是整个东南亚地区最有成为大国条件的国家,曾经发展也是非常猛,大有爆发之势,但是很快就熄火了。


现在整个就是个失败的领土大国,影响力甚至不如小国新加坡。而看到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发展,就可以看到,印度注定无法成为强大的国家。最为关键的就是一点,地缘位置,印尼和巴西,还有印度,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处于热带地区,处于热带地区,最为致命的缺陷就是人的懒散,这对一个国家长期的发展那是致命的。


我们看到,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发达的地区,基本上处于温带,而热带地区,除了新加坡例外,没有强国,也没有大国,更没有大的发达国家。世界绝大部分经济集中在温带,这一点决定了热带地区很难出现持续发展的大国,强国,因为后劲严重不足。我国之所以能够几千年长盛不衰,成世界强国,最为关键的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勤劳程度,这是发展的基础。


而热带的领土大国,短期的繁荣可以有,但是难以持续,印度尼西亚和巴西就是例子。因此,鼓吹印度将成世界强大国家,甚至要超越我国的观点,显然是不可能成立的。而且印度面临的问题比印尼和巴西还更加的严重,如种姓制度,庞大的贫困人口,内部民族矛盾复杂,封建的残余太多等。随便一个爆发,印度的发展就要彻底停止,而且国家甚至无法稳定,这些都是致命的。

印度,它是世界人口的第二大国,但印度历史上没有经历过像我们中华民族这么长久的人口整合的过程,印度庞大的人口远远没有中国人那种高度的,我们叫“文化同质性”,没有这种相同的语言,相同的价值观,相同的生活方式,这些我们比是没法比的,我们比他凝聚力要大很多。那么印度历史上也出现过自己古老的哈拉塔文明,到后来中断了。而且后来你看印度的历史动乱不断,比较长的统一时期是19世纪开始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外来的英语成为他今天的主要的官方语言。但今天真正能够说英语、懂英语、掌握英语的人,实际上不到印度人口的10%。整个西方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特别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受过教育和培训的人民是我们“文明型国家”最大的财富。中国现在每年培养的工程师的人数超过美国、欧洲、日本的总和,中国的制造业、电子商务、国内外的旅游、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物流行业、城镇化、高速铁路、人工智能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实际上都体现了这种规模效应。

从一个更广的意义上看,由于人口效应,中国一旦改变自己,往往就能产生改变世界的效应,甚至引领世界的发展,引领有关的标准和规则的改变。

现在世界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中国的人口数量和教育水平都意味着我们的大数据远远多于其他国家。有一种说法,认为工业文明时代最主要的资源是石油,那么信息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资源就是大数据,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中国的移动支付现在是美国的70多倍,中国人每天创造大数据,无论是深度、广度、厚度,是美国和其他国家没法比的。这个对于5G也好,对云计算也好,对人工智能也好,对新一代的新工业革命、新技术革命意味着什么?对未来许多世界上的这种产业的标准的确立意味着什么?对世界和人类未来的影响又意味着什么?你懂得!

第二就是超广阔的疆域国土,中国幅员辽阔的疆土也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百国之和”成百上千个国家慢慢整合起来的,今天的世界版图上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比中国大,加拿大的国土面积也比中国大,但是这两个国家从来没有经历过像我们中国“文明型国家”意义上这种整合历程。前苏联时候曾经尝试过创造叫“苏维埃民族”,但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化为乌有。少数民族为主的各个共和国很快就独立了,如果不是普京上台扭转了俄罗斯继续崩溃的趋势,照西方模式做下去的话,那对不起,俄罗斯将继续不断地解体,在这一点上,俄罗斯人还是很尊重普京的。

印度也是个人口大国,但它的国土面积实际上只有中国的1/3,它疆土内的整合程度也远远不如中国,很多地方反叛力量还远远没有平息,还有种姓制度也是个大的问题,阻碍了印度人口流动和社会活力。

中国学者钱穆曾经比较过古代中国和古希腊,还有后来的古罗马,他说古希腊是“有民无国”,古罗马是“有国无民”,而古代中国是“有国有民”。古希腊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由一大批规模比较小、比较中等的城邦组成,有的人口就是上千人就算一个城邦,有的是十来万人,小于中国秦汉时期任何一个郡县的人口规模,而且从来没有真正的、统一的中央政府。罗马帝国是“有国无民”,帝国常年征战,最强盛的时候疆域是350多万平方公里,和中国西汉相当,但在国家治理上,古罗马始终没有形成像秦汉时期那种内部的人口的整合。中国当时已经有了户籍制,有郡县制,有编户居民等等,但罗马帝国最后是由于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日耳曼游牧蛮族的入侵,最后走向解体和灭亡。

之后的东罗马帝国一般就说不算是欧洲国家了,罗马帝国解体后多数史学家认为,欧洲进入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期”,一般认为到了16世纪的“文艺复兴”欧洲才开始摆脱漫长的“黑暗时期”。中国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度量衡,推行了郡县制,奠定了维持中国统一的文化和政治基础,包括当时的朝鲜也被中国统一进来了。之后的中国虽然经历了很多次的分裂,但历代的主流政治都是寻求统一历代的政治制度几乎都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正如毛泽东说过的“百代都行秦政治”,中国“大一统”的传统自秦同意之后就一脉相承下来了。

辽阔的统一的疆域使中国获得了绝大多数国家都难以比拟的这种地缘优势和战略纵深,中国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强大的国防能力,使我们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百余年的“挨打”的问题,中国可以在超大规模的国土内进行战略布局,可以实现行西气东送,可以实现高铁“八纵八横”等,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现代工程。

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产业升级往往意味着产业迁移到国外,而在中国自己的内部就可以实现大规模的产业的梯度转移,一般制造业可以从发达板块转移到新兴板块但仍然留在中国,就延长了中国制造业的生命周期。

“文明型国家”所形成的的地缘优势也使我们具有其他国家难以企及一种“地缘辐射力”,中国推动的开放政策是非常精彩的,从沿海开放到沿江开放到延边境开放,到今天的“一带一路”的倡议,已经把中国的边境省份都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特别是现在欧亚铁路的建设,包括渝新欧铁路,连云港、义乌到欧洲的铁路,还有正在建设中的从云南通向东南亚的铁路大通道,把整个中国与中亚、俄罗斯、欧洲和东南亚国家都连成了一片,中国这种地缘优势是日本这样的缺少地缘优势的经济大国所难以比拟的。

我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大家看到中央政府发挥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和中国的规模有关,这么大的地域,这么多的人口,所以他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的经济学家说,中国县级政府的良性的竞争是中国崛起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超广阔疆域国土,实际上是一个“洲”的概念,就是飞机飞三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还在自己的国家内,在欧洲这么长时间肯定是走了十几个国家了。所以你还是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到另外一个地方还在中国境内,还是讲中国话,吃中国菜,享受丰富的中国文化,这是少有的精彩。结合着人口与地域,这两个“超”带来的挑战,一旦你能够克服这种挑战,你创造的一定是世界的奇迹,为什么我们的高铁技术是世界最好的,很简单,因为首先你要能够应对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一个春运30来亿人次,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多的人口从一个地方投送到另外一个地方,你再看你如果实现了这个突破,克服了人口和地域的挑战,那意味着什么?你这个高铁技术要能够适应东北的冻土,要能够适应江南密集的河网,要能够适应云贵高原,如果这些条件都能适应的话,你的技术肯定是比其他国家技术更加完备,所以一般国家没法比的,我们确实是领先的。

第三是超悠久的历史传统,5000年延绵不断的历史,使中国在人类知识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的传统,我们在政治、哲学、宗教、语言、教育、艺术、戏剧、文学、建筑、军事、体育、医学、饮食等等方面都有自己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的东西,这种丰富的传统性、内源性、原创性、连续性,都是其他民族或者其他文化有点儿难以望其项背的,由于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环境复杂等因素,中国人在治国理政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一个是“民本主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相信的“民以食为天”,我们相信“治国先治吏”,我们相信的“居安思危”,我们经常讲的“宰相比起于州府,猛将必发于卒伍”等理念,实际上都是我们传统的智慧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甚至在中国的远古时期,许多中国独特的治国理政的传统就开始形成了,如领袖要率先垂范,政治组织要能够组织大规模的治水工程,那么秦始皇统一中国更是开创了治理超大型国家的一种制度安排的先河。

今天我们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背后实际上也离不开中国传统中崇尚平等 等重要的基因,比方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摧毁了血缘为基础的土地垄断,推动了土地的自由流转,这也导致了后来一些土地兼并,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所以历史上我们很多朝廷都采取“常平仓”的方法来储粮备荒,也运用价值规律调剂粮食的供应,稳定价格,粮价低的时候收购,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价处理,避免“谷贱伤农”,也避免谷价(涨)以后伤害老百姓 伤民。

Ⅱ 关于中印战争的问题

1,国际形势使然。当时我国正处于3年灾害时期,非常困难。大部分非一线部队为减轻消耗,连正经的日常训练都保证不了,天天组织部队集体晒太阳。蒋介石准备反攻大陆,东南沿海紧张,备战压力很大。北方和苏联反目,也必须保持足够的战备力量。实际可用于中印战线的部队十分有限。所以一开始,中国的战略目标也只是打掉印度东部军区的主力,特别是考尔的第四军,让印度汲取教训,保障边境平静,起码使印度不敢在边境再次主动挑起事端。最后丁盛打的很好,基本歼灭了印度第四军主力,特别是全歼了印度王牌第七旅,俘虏了旅长达尔维准将。虽然后来随着我军主动撤回战前实际控制线,印度又再次北进,直到麦克马洪线。但这一仗使印度老实了30年。达到了预期战略目的。
2,后勤困局难解。对印反击作战东线我军一直打到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渡口,提斯普尔城已经成为空城。如果我军继续前进将进入阿萨姆平原,前方印军已经全部溃散,当然我军可以继续前进。但不要忘了。我军背后是青藏高原,我们漫长的后勤补给线必须穿越这长达数千公里的气候恶劣的不毛之地。由于公路运输条件恶劣,直到90年代末,我们驻藏部队还在吃70年代的大米,80年代的罐头。西藏几乎什么工业都没有,任何工业制成品都需要不计成本地用汽车从内地运进来。运一车玻璃到西藏,抵达目的地后,要碎95%.每天几千辆汽车日夜不停地奔波在青藏,新藏,川藏和滇藏公路上以维持驻藏部队和西藏的日常需要。在这几条公路中,新藏一年只能使用几个月,大雪一封路就几乎用不了了。滇藏公路穿越横断山脉,现在跑一趟单程都要10天。川藏公路从雅安至昌都一路都在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穿越,塌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每天都有,经常是运输车队带着工兵筑路部队一起走,一边修路一边走,每次运输都有战士牺牲。相比之下,青藏公路是条件最好的,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是一个正军级单位,也是我军目前消耗最大,在和平时期伤亡率最大的单位。62年时,从拉萨到边境连骡马可以走的路都很少,我军当时维持前线部队的战斗消耗和人员最低限度的需求都已经是使出吃奶的力气了。我认识一个参加过这次战斗的副营长,他告诉我,当时每个人无论是战士还是军官除了随身携带供5天的弹药还要带食品和饮水。在那种高原缺氧的情况下,困难可想而知。他亲眼看见,战区的所有藏民都被发动起来给解放军背送给养,连一个5岁的康巴族小男孩都跟着父母给解放军背了4听罐头盒一大盒压缩饼干。
所以我军达成战役目的后,只好从实际控制线后退到麦克马洪线,以靠近我军现有的脆弱的交通网络以取得非常勉强的后勤补给。印军当时已经退入阿萨姆大平原,背靠人口稠密地区,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网。补给优势明显,如果我军不后退,一旦进入冬季,后勤运输能力跌落到高峰时的40%。到时候缺吃少穿的我军,在面对得到充足补给的印军反攻时,后果怎样,可想而知。所以我军在主动出击,达成目的后主动后撤,交还缴获物资是无奈之举其实也不是全部交还了。缴获的苏联米-8直升机就没还。此战缴获了几辆印军刚刚进口的丰田吉普车,也被运回北京。后来仿制出来着名北京120吉普车。)。只要我们当初想要边境安宁30年的目的达到了,那我们就算是胜利了。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特别是青藏双线重轨电气化铁路的建成,我国在西藏的后勤困局已经在日益破解并将最终获得战略主动权。这也是阿三现在日夜不宁,寝食难安的原因。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收回麦线以南失地。
任何怀疑62年战果的非议都是对先辈和烈士的亵渎,让我们对他们的奋斗和牺牲始终保持最大的敬意。

Ⅲ 印度为什么不能统一语言

印度目前使用的语言有:hindi,印地语;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印度斯坦人的文学语言;bengali, 孟加拉语;telugu,泰卢固语;marathi,马拉地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tamil,泰米尔语;gujarati,古吉拉特语;Kannada,(印)坎那达语;Malayalam,马拉雅拉姆语(印度西南部沿海居民讲的一种接近泰米尔语的方言);Punjabi,旁遮普语,还有英语。
因为印度是割裂的,长期以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度,即使是最强盛的阿育王时期也如此,所以中央的向心力不是很大,这也导致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独立,而现在南印和北印的区别比中国南北方大的多,所以印度中央如果搞推普,势必会引起强烈的民意反弹,得不偿失.况且印度也没什么普好推,是推英治的英语还是印地语都是很头疼的问题.
一、印度语言政策的演变
语言是民族意识与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要素。早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启蒙时期,印度的进步知识分子们就意识到了语言问题的重要性。他们在进行民族启蒙教育、传播民族独立思想时自觉地使用民族语言,并进一步提出了“国语”的概念,希望把语言作为整合民族意识、争取民族独立的武器。1917年圣雄甘地提出了确立国语的五条原则,主张应赋予当时母语人口最多的印地语国语地位。甘地的主张得到了当时大多数国大党领袖及社会各界精英的支持,尽管他们中很多人的母语并不是印地语,可他们学印地语、讲印地语。这场声势浩大的“国语运动”,推动了印地语的国语化进程。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此时,印地语正式成为印度的国语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在殖民统治者这个共同的敌人消失后,印度内部的民族、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却开始凸显,语言问题成为印度各种内部矛盾冲突的一个爆发点。在很多母语非印地语的地区,很多人担心新共和国如果以印地语为国语,会损坏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在地方政治势力的操纵下,在泰米尔纳德邦等一些地区甚至爆发了“反印地语运动”,这种势头不得不使当时的国大党领袖在语言问题上做出让步。1950年,印度的第一部宪法出台,该宪法关于语言问题的表述没有使用“国语”这样较为敏感的词语,而是用“官方语言”来确定了印地语的地位,同时英语也被确定为官方语言。但宪法同时规定: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在印度只能再持续15年。1950年的印度宪法确定了印度“多官方语”的语言政策,相对于独立运动时期的印度各界在“国语”问题上的努力,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倒退。
印度第一部宪法在语言问题上的妥协助长了印度的地方民族主义情绪,20世纪50年代,印度掀起了一股建立“语言邦”的浪潮。尽管当时尼赫鲁对此非常警惕,认为按语言建邦“将会妨碍国家整合的过程,打乱我们的行政、经济和财政结构,并在我们处在国家的初建时期就释放出扰乱与分裂的力量。”但由于地方民族主义势力的巨大压力,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邦改组法,把国家按语言分布重新划分为6个直辖区,14个邦。此后,语言成为印度行政区划变革的重要因素。这种按语言建立“语言邦”的现象是印度语言民族主义的胜利,客观上,这使印度多官方语的状态逐渐固化。进入20世纪60年代,英语作为印度官方语言的15年期限将至,按照宪法规定,印地语将正式成为印度的单一的全国性官方语言。但此时由于“语言邦”格局的形成和印度地方语言民族意识的崛起,印度国内反对印地语成为单一官方语言的力量比独立初更大。在南印度泰米尔纳德等邦甚至爆发了激烈的反印地语示威活动。面对这样的局势,印度政府不得不再次让步。1963年印度政府出台了《官方语言法》,这是印度政府对印度地方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这部法案规定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将无限期延长,但同时,法案也强调了印地语的官方语言地位。法案规定印度的学校必须教三种语言:在印地语地区教授印地语、英语和其它一种印度语言;在非印地语地区教授本地语言、英语和印地语。这就是着名的“三语方案”,其初衷是缓和印度的语言矛盾,促进非印地语地区的印地语推广工作,为印地语未来的国语地位打好基础。这一方案在表面上看暂时缓和了印度的语言矛盾,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印度的语言问题。因为在政策落实方面,泰米尔纳德、西孟加拉等语言民族主义势力强大的邦直接或变相抵制中央政府的政策,使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推广印地语的努力基本落空。此后,印度的语言格局演变为:印度大部分地区通行“印地语+英语+一种民族语言”,少数地区通行“一种地方语言+英语”。
二、印度的语言使用现状
印度是语言情况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目前印度的宪法承认两种全国性官方语言:印地语和英语,此外还承认21种地区性官方语言。据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印度超过百万人口使用的语言有30种,超过l万人使用的语言有122种,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种方言。而作为母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印地语,约占总人口数的41%,而其他母语人口占总人口超过l%的语言有:孟加拉语(8%)、泰卢固语(7%)、马拉提语(6.9%)、泰米尔语(5.9%)、卡纳达语(5.4%)、乌尔都语(5.1%)、古吉拉特语(4.5%)、马拉亚拉姆语(3.2%)、奥里亚语(3.1%)、旁遮普语(2.8%)、博多语(1.3%)、阿萨姆语(1.2%)、迈提利语(1.1%)。印度目前的语言现状,与印度建国者们的初衷大相径庭。“三语方案”虽然规定了印度所有的邦都要教授印地语,可泰米尔纳德、西孟加拉等个别邦拒绝贯彻这一政策,抵制印地语教学。所以最终结果是没有任何一种印度民族语言能够通行全印度,而英语作为通行全印度的官方语言的地位反而得到了巩固。在印地语地区,学校除了教授英语、印地语外,通常把梵语作为“三语方案”规定的第三种语言。在多数非印地语地区,学校教授英语、本地语言以及印地语。而在少数非印地语地区,如泰米尔纳德邦和西孟加拉邦,“三语”教育实际上被缩减为“双语”(本地区语言+英语)教育,或者“三语方案”中的印地语被梵语替代。这种局面下,英语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由于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本身就是一种强势语言,再加上英语在印度的特殊地位,英语在印度的影响力从独立后至今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大了。
厘清印度的语言使用现状是一件艰难的工作,其关键在于:相当一部分印度人除了母语之外还通晓一到两种语言。“三语方案”使英语和印地语成为大部分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印度人的第二或第三语言。印度的历次人口普查虽然都把语言作为一个重点调查项目,可是只是关注母语使用情况,未把第二、第三语言纳入调查范畴。所以,英语和印地语作为第二或第三语言在印度的使用状况缺乏权威的、精确的统计。所以,印度到底有多少人使用英语或印地语?这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但不回答这个问题则无法说清印度的语言使用现状,因此下面笔者将对这个问题尽可能地进行推断。
l.英语。尽管英语在印度有毫无疑问的强势语言地位,可实际上,印度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非常少,据2001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印度母语为英语的人口仅有20多万。因此,英语对于绝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是第二或第三语言。而他们掌握英语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虽然印度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从小学开始就对英语比较重视,可是由于印度的初、中等教育相对薄弱,辍学率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熟练掌握英语必须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在缺乏进一步的精确的统计数据的支持下,人们一般把印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视作为熟练掌握英语的人群。而在印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总人口比重约为5%,因此很多学者推测印度熟练掌握英语的人口比例约为5%。同时,虽然印度的初等、中等教育中极其重视英语教育,可由于较高的辍学率,印度约有2/3的适龄人口无法完成中等教育,换句话说,仅有约34%的印度人能完成中等教育,假定印度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口能够中等程度地掌握英语,那这一部分人不会超过人口总数的34%。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显示印度仍有约26%的人口为文盲,可以推测:印度约2/3的人口英语水平仅为初级水平或根本不懂英语。
2.印地语。根据2001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印度以印地语为母语的人占总人口的41%,而以乌尔都语为母语的人口为5%,两者相加占印度46%的人口。在非印地语地区,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西孟加拉邦消极推行印地语教学,除了这三个邦,三语方案在其它邦基本能得到贯彻。这三个邦的人口占印度总人口约18.5%,假设这三个邦的人完全不懂印地语(事实上在卡纳塔克邦、西孟加拉邦会讲印地语的人也不少),而剩下的非印地语母语地区,我们仍假设只有1/3能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口能较熟练地掌握印地语,那么也有约12%的非印地语母语地区的人能掌握印地语。这样,印度能熟练、较熟练使用印地语的人口接近总人口数60%,这已经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印地语和印度其它语言有共同的语言谱系及历史文化渊源,在同样的学校教学条件下,大部分非印地语母语地区的人学习印地语远远比学习英语容易得多。因而,总体上,以印地语为第二或第三语言的人群对印地语的熟练度远远超过他们对英语的熟练度。
三、印度的语言困局
作为一个大国,印度在语言问题上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一种真正能为绝大多数人通晓的共同语(国语)。前文分析过,印度中等程度以上掌握印地语的人口约60%,中等程度以上掌握英语的人口约为34%,除了这两种语言,其它任何一种语言被通晓的人口比例都不超过10%。“多语共存”、“多语竞争”的语言困局对印度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1.语言问题影响了印度的民族、国家意识整合。历史上,由于不断地受到外族入侵、民族迁徙以及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南亚次大陆上的民族情况极其复杂,民族融合的进程非常缓慢。在英国人征服印度以前,能涵盖次大陆大多数本土居民的、清晰的民族观念在印度尚未有过。18世纪以来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和统治催生了印度的民族意识,印度的独立运动中甘地和国大党力图用“印度斯坦族”(即所有居住在印度的人民是一个民族)的概念整合印度的民族观念,为印度的独立运动的最终成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必须强调的是,语言历来是民族意识、民族观念的核心要素,甘地和国大党倡导的“印度斯坦族”的概念中也包括民族共同语的要素,即“印度斯坦语”。然而独立后,共同的敌人--英国殖民者被赶走后,印度的地方民族主义势力兴起,给印度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统合构成了巨大挑战。独立后的印度地方民族主义,大都以语言和语言族群作为确认民族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称作为“语言民族主义”,语言邦的出现和“多语”语言政策的形成正是印度“语言民族主义”的胜利。正如尼赫鲁所指出的,语言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印度的民族、国家观念统合进程中的“扰乱”与“分裂”力量,独立以来,印度的地方民族主义势力以语言为借口争取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这种努力从未停止过。尽管独立已近70年,印度仍不断地有以语言为依据改变行政区划的现象,语言民族主义导致的政治、经济、社会纠纷在今天的印度仍然屡见不鲜,这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安,也影响到了作为整体的印度民族凝聚力。
2.印度目前的“多官方语”现状造成社会行政、教育资源的浪费,妨碍印度国民素质的提高及民族语言智力成果的全民共享。按照印度现行的语言政策,仅在印度中央和邦一级行政单位使用的官方语言就有20多种,印度中央政府的重要文件通常至少有20多个语言的版本,大多数邦一级的政府文件也至少有两种以上语言的版本,这即造成巨大的行政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到行政体系运转的效率。而对教育而言,现行的印度语言政策导致本来就不充足的教育资源分散到几十种语言的教育中去。这样,除了英语等少数语言,其它大部分的印度民族语言教育都面临投入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窘境,其结果就是使得大部分地区的印度人轻视母语教育。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轻视母语教育”和“母语教育不力”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在扫盲、科普、普及基本的公民素质教育等方面常常“事倍功半”,影响到印度公民素质的提高。此外,“多语并存”、“多语竞争”的局面妨碍了印度民族语言智力成果的全民共享。以文学为例,除了少数语种,大部分的印度民族语言作家的作品必须通过翻译(通常是英语译本)才能被其它地区的印度读者了解,这进一步导致很多印度人轻视母语的倾向。这既不利于印度民族语言的发展,也影响了印度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
3.英语在印度的强势地位在深层次上制约着印度社会均衡、健康地发展。在印度目前的语言使用情况下,英语凭借其在印度的特殊历史地位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强势语言的影响力,成为在印度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语言。虽然,英语对印度的发展的益处显而易见,印度的“英语优势”普遍被认为是全球化背景下印度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实际上,英语对于印度的负面影响同样也显而易见。首先,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对印度的本土文化与历史的表达并不能完全胜任,英语的“滥用”势必伤及印度民族文化的内核,妨碍印度民族意识的整合与发展。印度的后殖民理论家阿吉兹·阿罕默德曾以英语对印度本土文学的翻译为例抨击了英语在印度的地位,“如果这一局面持续下去的话,那么英语事实上将成为生产‘印度’文学知识的语言。目前的困境在于英语恰恰最不适合承担这一角色。不是因为它是随殖民主义一道进入印度,而完全是因为它是所有印度语言当中,在结构和氛围上与其它印度语言相隔最远的,因此最难以在原文本和翻译文本之间架起文化桥梁。原语言越口语化、表演化、本地化、习俗化、假定化、沉默化,英语的无能越严重。”一种本不能胜任表达印度文化的语言担任起事实的“桥梁纽带”语言,其结果必然是制约印度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整合,影响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其次,强势语言地位使英语成为印度社会阶层分化的一道鸿沟,妨碍印度社会的健康、均衡发展。前文分析过,英语对绝大多数印度人来说是需要后天学习的第二或第三语言,通常只有享有较良好的教育条件的人才能熟练掌握英语。在印度这样一个国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对大多数印度中下层民众来说是难以享用的“奢侈品”。这种情况下,英语成为印度下层民众在教育、就业等方面面临的一道难以逾越门槛。英语的强势地位,导致印度的中下层群众要想争取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权利必须要先过“语言关”,英语无形中成为了宗教、种姓之外分化印度社会的又一道鸿沟。另外,宏观地看,印度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中英语的主导地位甚至是导致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畸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英语教育培养起印度的社会精英,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也必然对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印度的许多精英人士难以摆脱在精神上对西方的依赖,“很多接受英语教育的印度精英和专家把自己定位为西方人,时刻仰望西方模式和技术,渴求西方世界的认同。这些精英控制了教育和文化机构,并不断强化他们的控制。”比如,印度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智力成果大都以英语为媒介,并且往往难以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其恶果之一就是印度社会的很多智力成果并不能很好地为印度人服务,同时印度的“精英人士”们主导的印度政治经济政策和发展模式往往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无法发挥出印度的在各领域的潜力也难以保证印度社会平衡、健康地长期发展。
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印度的开国者们曾经憧憬的那个“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想正逐渐变成现实。但在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大国崛起进程中也有很多“隐忧”,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维持印度经济、社会的公平、协调、可持续发展。而目前印度的语言状况,却不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正如前文分析的,印度的语言问题表面上看似并不急迫,但在深层次上妨碍印度民族意识的整合、影响国家管理体系的运转、加剧印度社会的两极分化。从另一个角度看,前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相对容易,而在精神、思想以及发展模式上跳出殖民主义的窠臼却很困难,因此语言问题对前殖民地国家的发展而言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印度开国者们曾设想的,国语(单一的民族共同语)应该是解决印度语言问题的最佳方案,可由于独立后印度地方语言民族主义的兴起,再加上民主体制的制约,在语言问题上,印度政府缺乏政治魄力和政策执行力。时至今日,印度的“多语并存”的语言现状在印度已经逐渐固化,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不管怎样,作为独立的民族国家,印度应该坚持使民族语言成为国语的努力。展望未来,随着印度民族意识的进一步整合、国家观念进一步地深人人心,全民族利益共同体不断深化发展,印度的民族语言依然有可能在社会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印度社会维持均衡、健康、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努力的方向之一。

Ⅳ 面对印度经济断崖式下跌,为何莫迪也无能为力

印度经济的大幅下跌,完全是因因为印度国家的内部消费力太低了,莫迪根本无法改变这个局面。印度除了出口大米粮食这些产量之外,基本上没有多少出口收入了。而且出口经济占印度的经济比例不到一半,一大半都是来自于国家的内部消费经济。

有了这些因素的情况下,印度很难提高自己的GDP,单靠一些粮食出口以及少量的工业成品出口是无法支撑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的。不解决国内的就业率和提高工业生产率,经济还可能持续下跌。所以印度会出现经济断崖式下跌也很正常,毕竟印度国家也拥有十三亿人口,人口大国的失业率又高消费能力又低,经济怎么可能会增长,现在莫迪考虑的是怎么恢复经济的问题。

Ⅳ 什么是“印度高铁困局”印度的高铁困局哪个国家有能力解开

日本陷入印度高铁困局,这个国家的基建水平很高,首先是日本有很多的新干线铁路,其次是日本很多城市都有轻轨,再者是日本很多城市都有地铁。就算是印度的高铁技术,也不过是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跟我们的高铁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这几年中国的高铁发展很快,而且因为高铁的速度很快,安全性也很高,所以很多国家都与中国的高铁建立了合作关系。

就单说是土地征用就要经过长时间与当地居民进行协商处理。在抢走中国订单之后,日本陷入的困局,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比如日本的钢铁冶金技术,就是世界领先的,而日本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Ⅵ 印度可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吗

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奉行不结盟战略,力图避免参加冷战,将多边机构和不结盟运动列为优先事项。印度的政策也始终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军事力量。但是印度发现冷战后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同时扩大与所有主要大国的双边关系,因此印度奉行“多结盟”战略,力求成为有时相互竞争的“过渡力量”。随着印度开始宣称自己是地区大国,它今天正在将其“棕水”海军转变为“蓝水”海军,并扩大其空军的力量,积极参与世界事务。

现在已经普遍认为印度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大国。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印度经济表现出惊人的增长。尽管全球经济放缓,印度仍是为数不多的继续以高个位数增长率增长的大型经济体之一。美国近几十年来一直在战略上押注印度,支持其崛起,因为它期望这将促进美国在亚洲和全球的利益。

阅读全文

与印度千年困局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隔离怎么点外卖 浏览:226
古代印度为什么练瑜伽 浏览:628
中国铁路哪个 浏览:988
印度确的商是多少 浏览:386
必胜客的意大利面怎么煮 浏览:735
印尼人用什么手机多 浏览:700
英国秋季入学一般可提前多久到达 浏览:164
goreng印尼语什么意思 浏览:758
印度街头会发生什么 浏览:77
英国的发展密码是什么 浏览:258
为什么印度人被称为阿神 浏览:230
二战意大利是怎么投降的 浏览:132
中国移动预存话费送什么手机 浏览:57
中国银行账户如何做伊朗生意 浏览:744
英国王妃戴的像珍珠是产自哪里 浏览:297
为什么印度人头上东西能放那么稳 浏览:523
英国雇佣军怎么样加入 浏览:884
中国美院怎么选线 浏览:802
意大利在哪里可以买到红酒 浏览:147
英国办理美签多久下来 浏览: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