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印度歌曲的文章怎么写
旋律:印度音乐是种线性、旋律性的音乐,没有和声的概念,旋律非常精致,大量使用微分音(小于半音的音),印度音乐有着自己特有的音律(把一个八度音程分为22个微分音)音阶,调式,记谱法。实际上,印度音乐中音高只是个相对概念,它没有固定的“DO(哆)”音,而且也没有严格的记谱方式,所有的音符的高低都以曲子的中心音(主音)来确定。旋律的音型被称为“Raga”,通常由五到十个音符组成一段旋律,学习印度音乐的学生必须记住大量的"Raga”,用来作为旋律组织和灵感启发的素材,实际表演时选择一段作为旋律即兴的基础。
每一“Tala”都是由一定数量的节拍构成的 举个例子,一个十拍子的“Tala”,演出时会以“2+3+2+3”或“3+2+3+2”形式出现,每组节拍都以重音开始,但整个“Tala”的第一拍是最为强调的。
速度:像音高一样,速度在印度音乐中也是个相对的概念,只有慢速、中速、快速三种区分,中速比慢速要快上一倍,快速比中速要快上一倍。
乐曲形式:印度音乐的形式也只是简单的分为“Open”部分和“Closed”部分。Open部分没有明显的起始标志,没有预先编排的结构,演奏速度比较松散。Closed部分严格按照“Tala”的规则,有明显的开始结束。常规的演出惯例一般是先以一段节奏自由的缓慢的引子开始,接着独奏者以中等的速度开始演奏Raga并不断进行变奏,最后逐渐加快速度进入快速的Tala的演奏与即兴变奏。总的来讲,印度音乐的作曲实质上很简单,只是为音乐家对raga和 tala的演奏、发展、变化提供一个简单的框架。
三种最重要的印度乐器:Tamboura、Sitar、Tabla。Tamboura是种有着四或五根弦的乐器,除了演奏旋律外,关键作用还是作为一种背景乐器来把握控制乐曲的主音(中心音)的;Sitar是大家最熟悉的印度乐器,它是印度北方最常用的一种长颈弹拨乐器,共有7根琴弦,4根奏旋律,3根奏持续音,此外还有10多根共鸣弦,与主弦应和,形成了独特的音响效果,主要是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用来演奏Raga或为演唱伴奏的;Tabla是一套的两个手鼓,由两个单面鼓组成的,这两个鼓的形状正好相反,演奏者右边的鼓上小下大,发音高,左边的鼓上大下小,发音低,两者音高大约相差八度。一个鼓的音高调成乐曲的主音或曲子中的另一个关键音,另一个鼓则是用来添加各种音色变化用的,“Tabla”鼓是进行Tala演奏的关键乐器。由于印度被西方长期殖民,因此印度音乐中也吸收了一部分西方乐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度南方古典乐中对小提琴的使用,然而小提琴在印度音乐中的使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它的外形仍保持原状,但它表达的内涵,采用的方法、技巧,风格都已彻头彻尾的印度化了。甚至你闭上眼睛聆听小提琴在印度音乐中的演奏时,很容易会与Sitar等乐器混淆,可以说小提琴除了躯壳,灵魂已经完全是印度的了。南印度最着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名为苏布拉马尼亚姆,1985年,纽约联合国庆祝印度独立40周年的音乐会上,世界提琴演奏大师梅纽因曾与他共同演奏印度音乐,获得很大的成功
㈡ 为什么印度电影必须有歌舞情节
歌舞是印度的文化习俗,所以会经常有这个情节。
印度电影指印度的电影及印度的电影产业,其开始于19世纪末。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主要应付印度国内庞大的需求。同时印度电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国家也很受欢迎。
印度电影开始于19世纪末。1896年,在孟买第一次放映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以后10年中,外国制片人不断带来各种新影片,在孟买和印度其它大城市放映。
这些放映活动激起了一些印度人的制片兴趣,萨达达以两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训练猴子为素材拍摄了印度最早的两部短片,被誉为印度电影的先驱。
㈢ 印度音乐特点
印度音乐要素中,拍子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印度人对于拍子相当重视,这是来自于他们自古以来的作诗法和诗的韵律之观念。因为在印度,无论是梵语或是地区方言,全部的音节都是适应其时间的长短而被分类的。
另一方面,由于印度的诗完全没有所谓的强弱音节之分,所以他们以时间的长短分配做为分割法。印度语言学者,对于诗中各种各样的拍子仍然相当的重视,而且也要求的非常严格,甚至有些学者仍然依照诗的韵律法来教习。
印度人对于节奏的感觉或有关时间之继续,皆非常的敏感和熟悉。这也是印度人所以很容易将歌词或诗配上音乐或将音乐填上歌词或诗的原因。
除此之外,印度人对于各种各样节奏组合的预判能力也很强。例如印度人在鼓的即兴演奏中,能够很快速地而正确地判断大鼓的节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节奏型组成的。
印度音乐如同其他民族音乐一样自成一格,强烈反映出其风土民情与生活型态。印度音乐极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着重于心灵的精神层面一般,民族音乐复杂、神秘而多样化,且具有冥想的性灵音乐特色。
(3)印度歌曲是怎么拍的扩展阅读:
印度音乐的底蕴:
印度音乐丰富而复杂的传统,实在是今天是世界音乐文化最丰富的宝藏,也正应验了这个历史攸久民族的伟大,在印度音乐中,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些在其他音乐文化中已经失传的特质,音乐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与宗教情怀,即兴演奏的特殊能力,音乐与数学与整个宇宙之间特殊的关系等等;
许多现代的音乐家,无论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从印度音乐中寻找灵感的例子,但相对起来,真正研究印度音乐,演奏印度音乐仍然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们应该先从欣赏印度音乐开始,进而了解实践,必定能够开拓我们的听觉的领域,丰富我们的文化。
㈣ 印度电影为什么要穿插那么多歌舞
同印度的文化有关,印度的歌曲有它独特的风格,包括它比通常七阶音还要多的十二阶音更是难唱,就是那种歌一句唱完后面托着高低不同的长音。众所周之,印度是个佛教大国,对宗教的虔诚到了一定境界,而它们的歌曲起源又同宗教有关,他们政府可是鼓励拍歌舞剧的,一为信仰,二为了保护传统文化。这点上印度可算做得彻底多了。
而对于不识字、语言又不通的印度平民大众来说,节奏欢快的印度歌舞,与一些看似夸张但表现力强的表演,便成了让印度使用各种语言的民众都喜闻乐见并能尽情地欣赏的段落,成为了跨越语言,沟通所有观众的纽带。特别是 19 世纪 70 年代之后,一些波斯剧场由印度大城市走向乡镇等更广泛的地域,由固定的城市剧场发展为巡回剧场,在设备条件不足的状况下,更需要用夸张的动作和热闹的音乐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㈤ 印度歌曲、音乐和日本歌曲、音乐的特色和风格
分三种
第一
能乐,传统宫廷类
比如 樱花
第二,民歌
比如
拉网小调
没有伴奏,完全靠嗓音
第三,流行乐
电子风格浓厚
现在各种曲风都发展得很快
当然也有blue,jazz类型的,但不多
流行音乐以舞曲为主
邦乐
PS:高中音乐课上老师说,日本传统邦乐的特征就是不存在“do re mi fa so la xi do”这几个普通音调中的“re”和“so”两个音。典型的例子就是《樱花》。
邦乐一般指日本音乐的总称。通常是作为西洋乐的对称语使用的,指的是除西洋音乐以外的所有的日本传统音乐。根据使用乐器的种类,可以做出以下分类:
雅乐:在宫廷举行仪式时所演奏的仪式音乐,古代时从中国、朝鲜传入,可以说它保留了日本音乐最古老的风格。
声明:佛教的典礼音乐,是一种声乐。它与佛教同时传来,以后给日本音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琵琶乐:战国时代以后,它是作为一种以琵琶伴奏叙述战争故事的音乐而得到发展,是弹唱演奏的声乐曲。
筝曲:所谓“筝曲”除了指古琴曲以外,还指古琴、三弦、箫的合奏曲。古琴是由13根弦的弹拨弦乐器,江户时期和三弦琴音乐结合一起而得到发展。从大正时期到昭和初期留下许多名曲的宫城道雄,给筝曲界带来很大的影响。
箫:箫产生于镰仓时期,那些虚无僧吹奏这种竖笛来代替念经。因为它长一尺八寸(约55厘米),故又被称为“尺八”。
三弦音乐:三弦的共鸣箱上贴着猫皮或者狗皮,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在江户时期,被广泛使用的三弦,不仅作为歌舞伎、人偶净琉璃等剧场音乐,而且还作为许多歌谣音乐的伴奏,至今仍然广泛使用。
民谣:各地歌唱承继下来的歌曲音乐。其中劳动歌曲较多,我们最熟悉的《拉网小调》便是此种精品。
与西洋音乐7个音阶相比,近代邦乐只有5个音阶(这一点应该是继承了我国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节奏大部分是2拍子和4拍子的偶数拍子,几乎没有3拍子。歌谣居多,纯器乐曲较少。乐器通常用作声乐伴奏,但和声乐的表演过程,有一种微妙、不一致的复杂的脱节现象。此外,三弦、古琴和箫形成的乐器组合,产生了杂音的要素,而这些却作为邦乐复杂的音色受到人们的喜爱。
明治时期西洋音乐进来以后,西洋音乐成了日本音乐的主流,邦乐渐渐被西洋乐所压倒(现在一提到日本歌手,大多都是滨崎步、近畿小子等等流行乐坛的佼佼者,很少再有传统音乐人的出现了)。但是,近年来邦乐重新得到了重视,爱好者正在增加。
日本音乐向来分为邦乐和洋乐两大类,人们在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同时也会从雅乐中深切地体味日本传统音乐的乐趣。近来,有的日本人把西方音乐的手法引入邦乐。西方的作曲家也向日本人寻求题材,邦乐和洋乐之间的藩篱似乎已经被拆除了。将来的音乐会成为采纳双方长处的美妙音乐。夏川里美正是日本近现代邦乐界的顶级艺人之一。她的曲风优美动听,在无论在日本国内还是亚洲其他地区,都具有相当高的人气
在一个纯日本的氛围中,存在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西方音乐,这正是多年来两种对比鲜明的东西方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日本的音乐人大量借鉴了美国的流行音乐,但他们却能冷静地以自己的方式对这些音乐进行再创造。
尽管日本的许多流行音乐与美国音乐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日本的音乐创作处处渗透着民族的独特性。日本音乐除了那种可感知的民族性之外,更是一种两国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才产生了日本音乐所特有的综合性。诚然,美国音乐曾经对日本音乐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但至少在日本国内,日本音乐人的创作对美国音乐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印度音阶组成称为史瓦拉(Swara西方的Note),印度音乐的七音符:sa,re,ga,ma.pa.dha,ni,基本的音符组成音程。根据印度的音乐神话,音阶中的七个基本音来自鸟兽的叫声,并能唤起人们对特殊色彩的感觉。
以下音名分别是: (后面分别是与之相关的鸟兽叫声和被赋予的各种色彩)
沙音Sa ,为孔雀的叫声,为荷叶绿色。
里音Re ,为云雀的叫声,为红色。
嘎音Ga ,为山羊的叫声,为桔红色。
马音Ma ,为鹤的叫声,为白莲花色。
巴音Pa ,为夜莺或杜鹃的叫声,为黑色。
塔音Dha ,为马或蛇的叫声,为黄色。
尼音Ni,为象的叫声,为所有颜色的综合。
印度音乐中主要的架构是旋律体系称为拉格(Raga) ,及极为复杂的节拍体系称之为塔拉(Tala).
“拉格”(Raga,梵语的"raga",意热情。)被称为印度古典音乐的灵魂,也是印度古典音乐的基本调(Tune),也可说是旋律的种子。它是一种旋律的框架。它有很多种,每种拉格都有自己特有的音阶,音程以及旋律片断,并表达某种特定的味(Rasa),但拉格本身只是一种框架,它要靠音乐家的即兴表演加以丰富、完善。
拉格原意为色彩(Color)或热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图藉特定音符组合的旋律,来引领聆听者的情绪和感情,由五个到七个的音符所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变化。这种先人所制定的旋律型(Raga) 北印度有3百种,但很多也失传了,有谱可循的拉格有80余种,如今常用的约60余种。在传统习惯上,不论是演唱或演奏,要点选的拉格是完全依据时间、季节、情绪来决定的,早晨、中午、晚上或春夏秋冬,悲伤、喜悦或敬神等拉格是不容混淆的。拉格不只是固定的旋律型,由于加上时间、加上更细致等抽象的情境情绪的诉求和即兴的技巧、演奏长短、速度的掌控,因此表演者也是创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胜任称职的印度的音乐家。塔拉(Tala)源自梵语,塔(Ta)是坦安达瓦(Taandava)湿婆(Siva)的宇宙之舞、象征宇宙生生不息的节奏。拉(La)是指湿婆神妃帕巴底(Parbadi)的分身的舞蹈拉西亚(Lashia),合称塔拉(Tala),塔拉近似西方的节拍,塔拉在印度是在节拍周期中固定的拍子(Rhythmic Cycle Containing a Fixed number of beats) 印度的搭拉(节拍)非常复杂,不是按照每个小节中有几个单位拍来计算的,首先要分清楚每一句中有几个单位拍,从6拍(3+3) 、7拍(3+4) 、8拍(4+4)或10拍(2+3+2+3) 、12拍(6+6) 和最常见的16拍(4+4+4+4) ,可组合成百上千种变化。印度搭拉可以是等值区分,也可以是不等值区分。
搭拉提供了精准拉格旋律的架构的基础;因此搭拉(Tala)和拉格(Raga)是印度音乐中不可缺的两大支柱。要深入体验聆赏印度音乐不能不知搭拉和拉格。
㈥ 印度歌曲发声方式
印度歌曲发声方式是人声。人声是传统印度音乐的核心,印度音乐风格特点是种线性、旋律性的音乐,没有和声的概念,旋律非常精致,大量使用微分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