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靠的是什么在拉动经济
印度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除了依靠本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密集型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以外,还有就是依靠对国外科技公司的强取豪夺来充盈自己的GDP。
一、印度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除了这些印度本身就有的因素以外,印度的经济能够发展的这么快,最为重要的还是对国外企业的强取豪夺。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小米等中国制造企业在当地就屡次收到了印度政府开出来的罚单,而且不仅要对相应的财政支付进行处罚,还要追溯某些两个国家的公司不一样的处理办法的差异。这也就意味着印度不仅靠着自己的因素发展,而且还靠着掠夺国外大型企业的财富发展,今年我国的许多企业在海外的工厂已经被印度政府搜刮了一遍。
❷ 我国首富怎样才能干掉印度首富
在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中,中国似乎已经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代名词,以至于前不久巴西总统卢拉在夸耀今年第三季度本国经济增长实绩时用的说法就是“巴西经济增长实现了中国速度”。和平年代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必然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富裕个人和家庭数量增多,无论是位于富裕群体中下层的百万美元资产家庭,还是高踞财富金字塔塔尖的亿万富豪,中国的数量都出现了明显增长,甚至这场仍未过去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也未能打断其增长态势。11月19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表报告,称2008年末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数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近400万户)、日两国,领先于德国和英国;《福布斯》(Forbes)富豪榜更显示2009年中国亿万富豪人数从24名增至79名,中国富豪榜前100名资产净值由上年的894亿美元增至1700亿美元,接近翻番。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情理之中,毕竟中国今年便将跃居世界GDP次席;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市场金融资产总体规模仍将继续膨胀,富裕个人和家庭绝对数目仍将继续增多。波士顿咨询公司这份报告对此也作了乐观的预计:未来五年内中国财富市场年均增速将达到17.2%,至2013年达到7.6万亿美元;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数量预计将从2008年的41.7万户增加到2013年的78.8万户,年均增幅为13.6%。
尽管如此,且不提中国高收入、资产高净值人士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种种非法手段攫取财富的(重庆“打黑”中落马的黑帮大亨及其官员保护伞们就是典型),即使他们完全是依靠合法手段致富,居民和地区收入、财富分化严重失衡也必然从根本上削弱经济增长的动力,因为这样的经济必然无时不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扰。看看那些被迫掏空三代人积蓄购房的“房奴”们在日常消费中如何不得不力求撙节,而中国富豪榜上又有多少房地产大亨,看看某企业家所说:“房地产好似人肉,吃过人肉再吃别的肉就没味了”,我们就不难明白这一点。我们目前之所以不得不天天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挂在嘴上,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分配严重失衡;高收入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普遍依赖灰色收入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我们贯彻落实“增加财富收入”路线而不是下大力气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收入分配失衡问题还会更加糟糕。与此同时,中国区域发展落差已经达到新中国经济奠基以来最严重地步,这一点也在财富分布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上文所述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就称半数以上的百万美元资产家庭集中在6个主要地区,即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和山东,每个地区都拥有超过2万户百万美元资产家庭。邓小平晚年警告“发展起来之后分配的问题更大”,[1]这句警告值得我们记取。
好在中国毕竟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尚未达到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程度,这意味着由此而产生的经济社会矛盾、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的难度相应也要小很多。中国经济总量倍于印度,但亿万富豪人数直到2009年才超过印度,亿万富豪群体资产总值仍然少于印度,中国首富资产更只有印度首富的1/5。据《福布斯》(Forbes)富豪榜显示,2009年中国亿万富豪人数从24位增至79位,印度则从27位增至52位;中国富豪榜前100名资产净值由上年的894亿美元增至1700亿美元,印度前100名富豪净资产总和则有2760亿美元,增幅逾50%;中国首富王传福净资产58亿美元,印度首富、印度最大上市公司信实工业(Reliance Instries)老板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净资产则高达320亿美元,是王传福的5倍还多。我们不应因此而觉得这一点是中国不如印度之处,恰恰相反,这一点正是中国优于印度的地方,王传福本人也应当为此而庆幸。“藏富于民”,“藏富于民”,这句话本身不错,但所谓民营企业家、特别是财富金字塔塔尖上的超级富豪们的富裕与最广大民众的富裕,这完全是两码事,在某些人蓄意混淆这一点而某些人又糊里糊涂跟着起哄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澄清这一点。
印度超级富豪资产多于中国之所以值得庆幸,还有一点是因为他们的资产市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国内股市表现强劲:截至11月末,今年孟买敏感指数(Sensex)累计已上涨75%;而在资本项目开放度和金融服务市场开放度均明显高于中国的印度,之所以出现经济增长实绩不如中国而资本市场表现强于中国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外国组合投资大规模涌入该国股市,有估算认为今年这个数字已达150亿美元。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大量投机性热钱涌入和资产市场泡沫已经在巴西和印度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在开放资本项目和金融服务市场的条件下,假如外部条件变化导致资本流动大规模逆转的话,这些资本流动高度自由的新兴市场经济会发生什么?既然这种调整可望重创美国竞争对手,却让美国金融业如同1994—1995墨西哥危机、1997—1998东亚危机那样攫取丰厚收益,难道我们还能指望华盛顿决策者们坐怀不乱?作为发展中国家,不能指望山姆大叔不转嫁危机,只能指望自己让山姆大叔转嫁不了危机。
❸ 过早去工业化,制造业不发达的印度,靠什么支撑庞大的基建投入
摘要: 之前几期节目我们分析了印度经济增长所面临的国内挑战,这期节目, 咱们从全球角度分析印度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挑战。 全球趋势给发展带来的挑战虽然不一定是印度独有的,但却直接影响到印度的经济目标。包括去工业化、信息技术和服务业带动的增长顶峰,出口增长的下降,世界经济增长停滞等等,这些全球趋势都极大地加剧了印度的问题。
从 历史 上看,制造业为各国从农业经济为主的结构转型提供了平台。无论是东亚经济体,还是发达的西方经济体,他们的发展轨迹都涉及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化。
这些国家都曾经将发展重点放在制造业上,从生产简单产品做起,逐步升级技术到生产更先进的产品。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收入越高,这种产业与收入的关系推动各经济体吸收大量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人,随着他们劳动技能的提高,产业也在随之升级。 所有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轨迹都表明,制造业在产值和就业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国家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达到顶峰,然后下降。
但近年来,这一趋势明显减弱,随着国家在经历整个工业化周期之前成为服务业占主导的服务型经济体。 发展经济学家罗德里克将这种流产的工业化轨迹描述为"过早的去工业化"。 在贸易自由化浪潮和生产链全球化的推动下,制造业多年来一直在出现某些结构性的变化,传统制造业主导的经济快速增长这一路径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去工业化进程似乎要早得多;印度也未能幸免这些长期全球趋势的影响。 这种趋势加剧了印度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的降低,这也是印度国内政策造成的必然结果,比如对国内某些小企业主导的落后产业的保护、广泛的工业许可证制度和限制用工人数的劳工条例,此外基础设施和技术工人的短缺对制造业不断减少也推波助澜。
在印度,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停滞在16%左右。 在2008-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之后,2014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不到13%,下降速度很快。目前,印度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倒退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
然而,制造业创造的就业份额在2002年就达到了13%的峰值,下降幅度比产值比重下降幅度还要大。更糟糕的是, 印度开始去工业化的时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000美元,而当年西方经济体制造业开始下降时的收入水平是9000美元至11000美元。
一份由亚洲开发银行出版的工作报告显示,当就业达到峰值的时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的速度会远远快于制造业占总产值的比重达达到峰值后下降的速度。 研究表明,在他们发展的任何阶段,不仅是制造业就业比重达到峰值的时间点更早,而且各国对工业的投入也在减少。这可能会抑制印度和非洲等国制造业带动的快速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前景。
制造业所带来的就业减少,这一趋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是通过机械化实现了重复性的自动化生产,包括机器人的使用。 机械化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以及招募和留住熟练劳动力的困难,使得用自动化取代人工的趋势变得越来越严重,这种趋势现在也被带到了印度。据估计,印度主要 汽车 制造商已经用自动化实现了近30%的生产活动。
自动化取代人工的趋势突显,让政策需要将注意力从印度传统的产业政策上转移,传统产业政策主要围绕财政和其他资本激励措施展开,而这些政策往往是以忽视劳动力成本为代价。 在这方面,工会在2016-17年度预算中宣布了一个预算项目,用于补贴雇主向雇员养老金计划缴纳的8.33%的缴款,这显然对解决印度巨大的就业压力会有帮助。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业现在可能是印度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雇主,它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它雇佣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从2004-2005年的5.6%上升到2009-2010年的11.3%,而同期制造业的份额则从12.2%下降到11.4%。此外,尽管整个经济体的就业弹性从0.44下降到0.01,建筑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也就是经济产值的单位变动所对应的就业变化,却从0.78增长到1.54。
不过,这一增长的背后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资。与制造业不同的是,建筑业,尤其是建筑劳动力市场,通过大量的非正规分包商网络,主要处于一种非正规的运作方式。这有助于雇主规避许多法律法规的义务,这种半地下状态的操作,除了逃税,还摆脱束缚,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印度长期以来的基础设施短缺,印度学者们认为,建筑业在未来很可能会持续增长,从而成为今后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 不过, 一个过早去工业化,制造业不发达的印度,靠什么来支撑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呢? 对此,人们不禁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❹ 印度殖民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5世纪末16世纪初。1600年英国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按着荷兰、法国也先后入侵印度。1757年6月爆发了印英普拉西战役,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占领印度全境。初期,印度的传统棉纺织品凭借织工的技艺、低廉的工资行销欧洲,带回了源源不断的金银。但工业革命后,英国纺织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很快扭转了局势,击败了印度本土棉纱布匹,造成了印度传统纺织业的破产、印度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大幅倒退,印度彻底沦为一个原材料出口国。殖民者在通过地主作为中间人向农民征税的扎明达尔(Zamindar)制度不但没有提供合适的激励,还造就了大批挥霍财富的地主,印度农业水平方面日益滞后。出口经济以茶、麻加工为代表的主要工业部门都掌握在英国资本家手中,产品也出口英国。印度本土资本则重建了新式的棉纺织业,铁路网也快速扩张,但二者都高度依赖英国进口的机器、技术;工业对机械制造业的需求没能催发近代印度本土机械工业的萌芽。
❺ 要搞垮印度只需这里出招,为什么中国忍而未发
印度突然指使军队大张旗鼓越界进入中国领土阻挠中国修路的举动使得本来波澜不惊的中印边界再度风云四起,也让中印关系之间突然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不稳定性。中国多次严厉批驳印度的蛮横行径,并要求印度立即从中国领土上撤军,避免事态恶化。然而印度不仅不肯撤军,还反咬一口要求中国“从不丹领土撤退”,印度专家妄称中国在洞朗地区的修路行动将对印度西里古里走廊构成封锁之势,“印度的安全将不能得到保障”。
资料图:迪戈加西亚岛美军基地是印度向印度洋方向扩展的潜在战略壁垒
总结而言,中国在战略层面上的对手是美国,而不是印度,印度和中国真不是一个量级上的玩家,如果说中国和美国之间展开的是一场真正的重量级拳击比赛的话,那么印度充其量就是一个在旁边添油加醋的跳梁小丑,中国可能会对印度的行为有所回应,但中国不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印度那里。中国的战略定位比印度要高,以至于印度以为中国不理自己是“怕了”。然而有道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大志,中国的战略胸襟印度或许永远也不会懂。
❻ 英国是怎样对印度实施统治的
英国用强有力的暴力方式征服印度后,对印度封建土邦实行了兼并政策。兼并土邦除了使用武力外,还提出所谓“权力丧失论”,即不承认没有男嗣的王公的立嗣权,王公死后其政治经济特权被剥夺,其领地被兼并。同时,英国殖民者还以清查免税土地持有者的合法资格为由,剥夺了新并土邦内的封建领主领地和各种免税土地。这就引起印度封建势力上下层的普遍不安,激起他们的不满,其中有些人,特别是那些被兼并的土邦王公和失去土地的地主,参加并领导了后来的反英大起义。
英国殖民者在征服和统治印度的过程中,征募了一支印度雇佣军,即所谓的士兵“西帕依”。英国殖民者利用24万印度士兵统治着两亿印度人民,同时利用4万英籍军官控制着这些印籍士兵。印籍士兵大多来自倾家荡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到军队中卖命。在英印军队中,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英国人在军队里以主子的身份对待印籍士兵,高级军官都由他们充任,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上尉。英国军官任意苛扣他们的军饷,不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下令印度士兵剃掉胡须,除掉种姓印记,严重伤害了印藉士兵的自尊心。在英国殖民者全面占领印度后,印籍士兵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加剧了,他们原先享有的一些特权,如减免家中的捐税,战时多得一半薪金等,都被取消了。殖民统治当局违反雇佣条例,把印籍士兵派到印度境外渡海作战,给他们增加了负伤和阵亡的机会,引起印籍士兵的极大反感和强烈不满。此外,印籍士兵的宗教感情也受到严重伤害。殖民当局发给印籍士兵的子弹是用涂着猪油、牛脂的厚纸包装的,在使用子弹时,必须用牙咬破子弹的厚纸皮。由于伊斯兰教禁食猪肉,而印度教则禁食牛肉,新子弹的使用在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徒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愤慨。因此,这些不满英国人欺凌和歧视,有组织、有武装的印度士兵,便成为民族大起义的先锋和发难者。
1857年5月11日,德里终于爆发了反英大起义。起义者杀死都城内大部分殖民官吏,烧毁东印度公司办事机关。幸免一死的英国人都逃出了德里,许多英国人把自己的脸孔涂黑,穿上印度服装。不少人死于天气炎热和途中的艰苦,许多被附近村民所杀。起义者控制了德里市区,在红堡上升起了莫卧尔王朝的绿旗,将“权力超不出宫墙范围”、“像家兔一样听其自然地繁殖着”的82岁的莫卧尔王朝的末代皇帝推上了王位,宣布恢复莫卧尔帝国,号召全体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团结在皇帝的旗帜下,进行反英圣战,同时设立军政管理委员会,发布各项法令。
席卷印度中北部的民族大起义,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殖民当局不甘失败,开始调兵遣将,镇压起义。
英军围攻的矛头首先对准起义军首都德里。英军是从德里西北部的旁遮普进攻德里的。英印总督坎宁命令当时在西姆拉的英军总司令恩逊,从旁遮普调集军队前去重新征服德里。
9月14日,英军在作好充分准备之后,分兵五路,向德里发动总攻。
在猛烈的炮火轰击下,有两路英军从城墙缺口冲进城内,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经过6天6夜的反复争夺,英军死亡5000多人,4名司令官中有2名被击毙,2人负伤。19日深夜,起义军在给攻城英军造成重大伤亡后,在巴克特汗率领下,撤出德里。德里陷落后,英军纵兵3天,烧杀抢掠,尸体枕藉,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经过这场浩劫,德里变成了一座死城。皇帝没有接受起义军的随军突围劝告,被英军俘获,三位王子王孙当即被砍下脑袋。英军上尉翰德逊杀死王孙后,立刻捧了一掬热腾腾的鲜血喝了下去,喝完后丧心病狂的说:“如果我不喝他们的血,那我就会发疯。”随后,他将王孙的头颅送给皇帝,说:“这是公司送给你的贺礼,久违了。”皇帝看见自己年轻的儿子和孙子的头颅,令人惊异地克制住自己,把头转过去说道:“感谢真主!帖木儿的子孙没有玷辱自己的先祖!”许多王孙被关押在狱中服苦役,一旦不能完工,便遭鞭挞,不到几天便被打死。皇帝的一位儿子,有一天,蓬头垢面,骑着马出现在德里附近的森林里,翰德逊到处追捕他,这位王子从此不知去向,杳无音信。许多王孙、公主离开德里,成为到处流浪的乞儿。一位公主为了活命,下嫁给一个伊斯兰教的厨工,另一位公主在基督教女校当了女佣工。皇帝、皇后和太子被押往缅甸囚禁,后来死于仰光狱中。
莫卧尔帝国至此在英殖民统治的铁蹄下宣告灭亡,渊远流长的古印度文明也至此划上了休止符。
❼ 印度的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什么
印度的经济主要靠部分工业产业拉动增长,例如,软件、电子、医药等领域。
近几年,印度经济发展迅速,发展速度也一直排在世界前列。所以印度方面也普遍的保持乐观态度,认为自己国家将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风口。那么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什么产业来拉动的呢?
综上所述。目前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少部分工业产业来拉动。由于国内财富差距不断拉大,所以无法形成足够的消费人群,这就使得印度经济的抗压能力比较差。除了靠部分工业拉动经济之外,前几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后推力,也给到印度一定的帮助。
❽ 美国为何对飞速发展的印度高抬贵手,不但没有围堵还极力拉拢印度
美国对于印度的经济快速发展不以为然,不但不围堵还积极的拉拢印度,这里面是有原因的。从根本上来说,在这个世界上,谁能动摇影响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哪不管是谁美国都不会放过将会严厉打压和遏制。而印度自从独立至今,都没有能力影响到美国的利益,双方相安无事。而且还因为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美国在英属印度很少插手。而且在印度独立之后无论是过去的国大党,还是现在莫迪执政的人民党,都没有引狼入室,请美国人提供金钱帮助维持政权。
二、在冷战时期,美国的主要目标就是打压遏制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调整变化。美国虽然当时能够与不同价值观的国家进行经济方面合作,但是美国对外仍然有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外交。这时候,美国发现南亚的印度是一个地区大国,又因为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在美国面前毫无竞争力,更是谈不上什么威胁。
所以美国根据全球战略的调整,印度符合美国价值观要求,拉拢印度来打压遏制亚洲新兴大国,符合美国全球霸权战略利益。印度成为美日西方的“宠儿”,而继承了苏联利益的俄罗斯,继续需要印度的军火市场,仍然维持着传统盟友关系。所以印度的国际环境才会变得这么好,仅美俄两国就争相与印度示好,以期在印度多争取自己的利益。
三、至少到目前为止,美国从心里还是看不起印度。冷战结束,美国的战略对手主要是俄罗斯,后来是中俄两国,对于印度不屑一顾。美国自从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之后,对于一切可能挑战美国的国家都视为对手,而且下手打压毫不留情。冷战时期的苏联就是美国的主要对手,是美国打压围堵的对象。苏联全盛时代经济总量曾经达到了美国的70%,被认为有可能挑战美国霸权的国家,所以美国以意识形态为借口,利用一切手段来遏制苏联。
❾ 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口众多,气候干旱,常有水旱灾害发生,资源过度开采,印度板块周围多地震
❿ 印度的经济支柱是什么
1、印度优先发展服务业的原因一个国家的经济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就是工业,主要是制造业;最后一个是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在工业革命以前都是农业为主的,工业革命后才开始有工业和制造业,而历史上的大国几乎都是工业强国,荷兰和西班牙除外,算是贸易立国的,这是算是服务业,优先发展工业
一方面可以迅速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工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农业人口的转换问题,随后就会迎来城镇化,城镇化的提升带来的是服务业的需求,这是之前很多国家走过的老路,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国内的消费能力较低,无法自行消化工业生产能力,只能出口给其他的国家,利用出口的优势来发展过来的工业/制造业,中国走的是这样的策略,但是印度不是。
而印度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从1991年开始“改革开放”后实施市场经济的政策,但是在经济的发展策略上是优先发展服务产业的,制造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其中个中原因有多种,印度是一个民主制度的国家,土地私有化,政府之间是联邦的体制,要发展制造业就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但是因为中央协调的能力较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统一协调能力,导致基础建设停滞不前。没有基础建设,制造业就难有大的发展。
还因为宗教信仰,比如种姓制度,导致人口的流动有很大的困难,这是就业的一个基础,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是自由的,也就是就业市场是自由交换的。土地的私有化也为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为合约谈判的成本太高,政府很难做统一的征收和规划,私人之间的谈判成本太高,尽管现在印度在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但是进展依然缓慢。
2、印度的农业增加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印度的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中国的农业占GDP的比重曾经是同样的水平,在1990年之前,总体而言印度的农业比重还在中国之上,印度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了42.8%的比重,这是完完全全的农业国家了。不过整体来看,农业所占的比重是逐渐降低的,到2018年印度的这个比重已经降到了14.46%,比1967年的高点下降了28个百分点,这个降幅是非常巨大的。
而印度2018年的制造业增加值只有4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虽然在全球排名第六位,但是绝对值还是非常低,大概是相当于中国20年前的水平。印度单靠服务业的发展是无法解决贫困问题的,发展制造业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