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库基族人口面积
这个官方并没有统计。
库基部落(Kuki),位于印度曼尼普尔邦,是一个山地部落,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印度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融合。
印度建国后,库基部落被政府认定为表列部落。
1993年,库基部落与那加部落爆发种族冲突,库基部落的居民在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
库基部落提出过自治的想法——建立一个新的行政区。
“特里普拉民族志愿军”在1977年由库基人比贾伊· 哈兰贾克瓦尔组建。它以部落复兴为己任,在成立初期赢得了部落民的广泛支持,其主要斗争目标为:将1949年10月特里普拉并入印度联邦后进入特里普拉的移民全部驱逐出境;在特里普拉邦议会中为部落民保留一半的席位;在特里普拉邦建立由部落民控制的政权;采取“ 通行许可” 制度阻止外来移民进入特里普拉。
② 库基族和中国的关系是什么
库基族和中国的关系是库基族是中国人后裔。库基族,属于印度曼尼普尔邦的一个民族,他们属于印度却又排斥印度,更甚于称呼自己为中国人。他们曾因六星红旗龙的传人、印度小中国而一度在微信朋友圈走红,他们不学印度语,除了自己所用的藏缅语,第二母语就是汉语。中国后裔不与印度人为伍的思想让库基族女子以与印度人结婚为耻,男性也拒绝和印度人通婚。
印度库基族人特征讲解
长着中国人的面孔库基人Kuki是住在印缅边境米佐旧称卢谢Lushai山区的蒙古族民族,1970年代人数约30,000。他们受到人口较多的米佐人Mizo的同化,采用后者的习俗和语言。库基人焚烧丛林开荒,种植稻谷,还猎捕野兽,畜养狗、猪、水牛、山羊及家禽。
③ 库基族是中国后裔吗
不能说是中国后裔,但是他们祖上与中国通婚、移民,所以库基族的外表是黑发黑眼黄皮肤,一眼看上去就与印度人不一样。
曼尼普尔邦位于印度的东北部,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小城邦,也有过建成王国的历史。有历史可考,他们在清朝时期曾作为一股与我国密切来往的势力,积极地想加入我们国家。不过清朝尚未明确地把它纳入国土,曼尼普尔邦在19世纪一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几经周折,成为了现在的印度中央直辖区之一。
在今天的曼尼普尔邦中,库基族依然坚持推崇中国。库基族部落是曼尼普尔邦四大人口群体之一,居住在山区一带。不光如此,库基族的族人世代守着祖先的规矩:“中国后裔不与印度人为伍”。库基族拒绝与印度联姻,其女子不嫁印度人,男子不娶印度人,他们要传承中国的血脉,即使身处印度也不学印语、不过印节。
“特里普拉民族志愿军”在1977年由库基人比贾伊· 哈兰贾克瓦尔组建。它以部落复兴为己任,在成立初期赢得了部落民的广泛支持,其主要斗争目标为:将1949年10月特里普拉并入印度联邦后进入特里普拉的移民全部驱逐出境;在特里普拉邦议会中为部落民保留一半的席位;在特里普拉邦建立由部落民控制的政权;采取“ 通行许可” 制度阻止外来移民进入特里普拉。
库基族不认为自己是印度人:
远离印度主流社会,以被说自己是印度人为耻,这个民族梦想成为我国的一部分,成为我国的第五十七个民族。没错,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库基族——一个地处印度却极度排斥印度的民族。
或许大家会对这个民族感到有一些陌生,但是大家一定还记得曾经火爆朋友圈的高举着“六角星红旗”的“印度小中国”。这是一个极具特色的部落,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对我国的崇敬和向往,并坚称自己并非是印度人,说自己是“龙的传人”。
④ 库基族人有多少人
库基族人大约有3万。库基部落(Kuki),位于印度曼尼普尔邦,是一个山地部落,库基人一般都是黑发和深褐色的眼睛。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印度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融合,库基部落的语言属于藏缅语族。
库基族诠释了什么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地由于处于山地地区,交通落后,在库基族的发展中,农业和轻工业的地位就显得举足轻重。山区林木资源丰富,竹子广泛分布。有铁、铜和岩盐矿。河谷平原为集约农业,山区耕作极为粗放。农产品以水稻为主,小麦、谷子、豆类为次。工业都是小型工厂,有手工棉纺织、手工艺品以及砖瓦、肥皂、针织品等,依靠这些,库基族的人也生活得充实稳定。但库基族的现代化程度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对于现代生存法则也是格格不入的状态,要想有更进一步的生活水平,就必须谋求发展。比如该地政府正在大力利用曼尼普尔邦现有的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
⑤ 印度人口为何北部多
更确切的说主要分部在东北部。
印度东北部地区而言,源于地缘因素,历史上相当数量不同国家的居民因各种原因进入该地区,造成了当地民族、宗教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印度独立后,该地区相继出现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成为长期困扰印度政府的一个难题。
印度东北部地区的民族问题是印度民族问题复杂性和国家民族政策发展变化的缩影,探究该地区民族问题的发展过程、政府的应对措施,对发展中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从本期起,本栏目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问题研究所博士杨晓萍对印度东北部民族问题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在地理上,印度东北部与中国、不丹、缅甸、孟加拉国四国接壤,又和印度主体大陆相对隔离,常被称为“印度东北三角”。目前共7个邦,即阿萨姆(Assam)、那加兰(Nagaland)、曼尼普尔(Manipur)、特里普拉(Tripura)、米佐拉姆(Mizoram)、梅加拉亚(Meghalaya),以及占领我藏南地区成立的所谓“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整个东北地区的总面积达255,088平方公里,占印度国土面积的近8%;人口为3800万,占印度总人口的3.7%;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3人。
印度东北部民族构成相当复杂,历史上移民活动频繁。5000年前这一地区就是中国西南、泰国、柬埔寨和缅甸进入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的入口和通道。最早到达此地的是达罗毗荼人,接着是蒙古人,此后是波多人、卡查利博多人、米辛人、拉其番西人、阿卡人、达夫拉人和阿博尔人。之后,这些人进一步西进,一部分转向尼泊尔、锡金、不丹的部分地区,另一部分则来到现今的梅加拉亚邦的西部地区、特里普拉邦、北方邦以及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此时,雅利安人已经从西方进入了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在驱赶波多人的过程中,不同人种的接触造成了印蒙人种雅利安化的开端。之后,约在公元13世纪,装备较为先进的傣阿洪姆人(Tai-Ahoms)又从中国西南部取道东南亚进入该地区。这样,印度东北部地区成为蒙古人与奥斯特里克人、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混杂的大熔炉。从17世纪开始直至今日,孟加拉人(主要是穆斯林)、尼泊尔人和部族人(主要是茶园的工人)移民一直涌向东北地区,从而进一步形成这个被称为“种族万花筒”的多样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共有分属于5个不同种族集团的160个表列部族及400多个部落和亚部落群。他们传统各异,语言不同,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差异很大。这些部落民族主要包括那加人(Naga)、米佐人(Mizo)、库基人(Kukis)、梅泰人(Meteis)、波多人(Bodo)等,语言属于藏缅语系,宗教信仰以基督教和泛灵论为主。
英殖民时期,印度东北部是最后被英东印度公司征服的地区。这里保留着完好的封建领土制度,即土邦。英国殖民政府通过与王公签订条约、协定,对他们实行间接统治,即土邦王公承认英王的最高统治权,并承担形式不一的义务,主要是提供一部分兵力和承担一些军费开支;英国政府则承诺王公帮助他们抵御外来侵略和镇压内部叛乱。值得注意的是,土邦王公的领地不是英国的领地,其居民也不是英国的臣民。
1947年8月15日,印度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并成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自治领政府接管了原英属印度政府的9个省(阿萨姆、比哈尔、孟买、中央省、马德拉斯、奥里萨、旁遮普、联合省和西孟加拉)和500多个土邦;1950年1月26日,印度宪法规定全印统一划分为29个邦,分为A、B、C、D四类。这样,在印度东北部就有阿萨姆邦(A类)、曼尼普尔邦和特里普拉邦(C类)三个邦。
在此后的岁月里,印度的行政区划又经历了几次重组,印度东北部的行政区划也发生了变动。1963年2月1日,那加兰中央管辖地区改建为那加兰邦;1972年1月21日,印度将非法占有的中国藏南地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而梅加拉亚被升格为梅加拉亚邦。与此同时,米佐山区从阿萨姆邦分离出来成为米佐中央管理地区;1986年,米佐拉姆从中央直辖区改为邦建制;1987年2月20日,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改建为邦。这样,印度东北部的7个邦最终形成。
⑥ 印度东北七邦面积人口种族
1、阿鲁那恰尔邦:首府-伊塔那噶(位于帕普派尔县),面积:83743平方千米,人口约138.4万。
2、米佐拉姆邦:首府-艾藻尔,面积:21087平方千米,人口约109.7万。
3、曼尼普尔邦:首府:因帕尔,面积:22327平方千米,人口约285.5万。
4、阿萨姆邦:首府-迪斯布尔,面积:78438平方千米,人口约3120万。
5、那加兰邦:首府-科希马,面积:16579平方千米,人口约198万。
6、特里普拉邦:首府-阿加尔塔拉,面积:10486平方千米,人口约367.5万。
7、梅加拉亚邦:首府-西隆,面积:22429平方千米,人口约296.7万。
印度东北部七邦是以黄种人为主的地区。
主体民族来源于汉族、藏族、傣族、缅族,在漫长的民族迁徙过程中,经过与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几千年的混血,形成了雅利安-蒙古人种,演化出博多(迪玛萨卡查里等)、那加、库基、卡西、米吉尔(Mikir,又称卡比Karbi)、加罗(Garo)、米佐(Mizo)等民族,统称为东喜马拉雅民族。
那加人主要分布在阿萨姆北部的那加山区,因居住地域的不同,又分化成很多亚族,泽米人(Zemi)、卡查里人(Cachari)、孔亚克人(Konyak)、阿沃人(Ao)、昂尕米人(Angami)、塞良戎人(Zelianrong)、唐库尔人(Tangkhul)、洛克特人(Nocte)、万乔人(Wancho)、唐萨(Tangsa)人等等,就如同我国散落在横断山脉高山峡谷里的诸多少数民族。
米吉尔人主要居住在阿萨姆邦的米吉尔山地,自称阿伦(Arleng)或卡比(Karbi),“阿伦”意为山地居民。加罗人是藏族的后裔,他们的祖先起先迁徙到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然后再迁到梅加拉亚高原的加罗山区。加罗语近似藏语,加罗人也使用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