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制造商将企业建在印度,有哪些需要克服的障碍
“印度制造”颇具吸引力
劳动力成本低廉是印度制造业的主要优势。印度一直位居全球劳动力成本最低国家前列,根据劳工统计局的数据,近十多年印度有组织的制造部门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和税金)增长十分有限,只从1999年的每小时0.68美元涨到现在的每小时1.5美元,而同期生产工人的报酬只从每小时0.53美元增长到每小时1美元。制造业成本低、操作技术简单、劳动强度大,使印度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等增长潜力巨大。同时其制造业产品在设计理念、销售渠道等方面更贴近欧美高端市场。此外,印度制造在高技术领域亦拥有一席之地。得益于英语的相对普及以及对欧美专利体系的相对熟悉,印度制造在生物、化学、电子、通讯优势明显,国际合作的空间较大。
“印度制造”计划提出以来,的确吸引了一部分海外投资。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和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富士康(Foxconn)2015年8月表示,到2020年,该公司将在印度西部开设10到12家工厂。同期,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宣布计划投资10亿美元,在印度市场开发新车型。一些原本在中国投资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如培乐多(Play-Doh)、大富翁(Monopoly)以及孩之宝(Hasbro)等玩具制造业,也因为中国日益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而将投资目光转而投向印度。甚至一些中国智能手机生产商,华为、一加、酷派和OPPO都计划在印度生产手持设备;小米则正在与富士康合作,在印度组装手机;联想计划与伟创力(Flextronics)合作。对此,印度本土企业家对印度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满。塔塔钢铁公司总裁B. Muthuraman认为:“以后印度的制造业也会和中国一样,取得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充足的劳动人口数量为印度制造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为印度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若要取代中国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仅靠劳动力数量远远不够。目前的印度,还应该克服诸多问题。
面临重重困难的印度制造业
基础设施薄弱是硬伤。基础设施薄弱是印度经济和制造业的硬伤。在中国,每年有20%的GDP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制造业提供了便利的物流条件和充足的能源供给。而在印度,每年只有3%的GDP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长期欠账,成为印度经济的软肋,削弱了印度经济的发展潜力。
交通系统混乱。印度一直没有建立起高效完善的交通系统。大部分区域的道路状况很差,完全不能满足物流需求。作为世界第七大面积的印度,只有三个主要港口。而孟买作为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拥有1200多万人口,却只有一条横贯南北的交通动脉。往往在中国只需要2小时的物流路程,在印度至少需要4小时以上。这迫使投资商必须选择在离港口更近的高价土地上投资建厂,增加投资成本。
电力供应缺口很大。印度每年的电力缺口在10%以上,是全球人均电力消费最低的国家之一。2012年8月,印度三大电网全部瘫痪,20多个邦大规模停电,6亿多人受到影响,国家对电厂投资不足,管理混乱,偷电漏电状况屡禁不止,电力系统时常出现问题。国内有限的电力尚不能满足居民正常生活需求,更不用提满足工厂日常生产所需电力了。
‘贰’ 中印军事实力对比(海陆空全方面分析)
印军陆军除了山地师有一定战斗力,完全不是中国的陆军的对手,但印度境内水网密布,雨季来临后降雨量跟中国南方的降雨量完全不是同一级别,一方面如果中国与印度交手,我们可以打气象战,但另一方面也为后勤补给带来极大的困难,深入印度境内作战,如果旷日持久,全军覆没的几率超过一半,印度海军韬光养晦,在印度洋的实力仅次于美国,中国没有航母,即使有,短期内也无法跟印军在印度洋抗衡,空军方面,印军与俄罗斯合作开发5代(西方说的4代)战机,而且可能从美国购入战机,基本跟中国相差无几,但其配套性差,依赖进口方面比中国更甚,中国和美国的军事上的角逐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交方面,俄罗斯由于地缘原因,只要美国不退出欧亚,而且其本身实力不超过中国,中俄就能精诚合作,而日本则是非常务实的,谁强大他就靠谁,所以只要又拉又打,尚可控制,印度是最难揣摩的国家之一,一方面,他有大国野心,另一方面,他很自卑;一方面,他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其有复杂的国内问题。甚至某种意义上说,未来不是中国的就是印度的,中美两败俱伤,俄罗斯和印度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我们和美国的斗争陷入焦灼状态,这时候印度采取3种措施,1 坐观成败,无疑这对我们不利,我们最终为印度火中取栗 2 印度帮助美国暴我们的菊花,中国腹背受敌,步德国的后尘 3 印度帮助我们一起瓦解美国的霸权主义 ,也就说第三种情况对我们有利,但问题是印度被英国长期殖民,对外国普遍有怀疑抵触的心理,怕被伤害,怕被出卖,属于闷骚类的国家,其在维护主权上的意志是极其顽强的,他会想,我帮你中国干掉了美国之后,你会不会转手收拾我呢,所以他会犹豫不决,他会跟中国和美国同时保持距离,这样一来,中国崛起就面临一个不可预测的因素,就此,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3年前的想法是,先经营好中西亚,取信于伊斯兰国家,然后声东击西,假意收复藏南,真实中亚借道巴基斯坦,攻击印度,对巴基斯坦就说帮助其收复克什米尔南部,然后,实际上花3年的时间完全肢解印度,初期快速拿下新德里后,在新德里东北歼灭其之前部署在东北的主力部队,通过毛主席式的公社化运动解决占领区的各种以教派冲突为代表的社会问题,根据不同邦的风俗让他们自治,各邦发行新币,通过金融战,经济战瓦解剩余地区的力量,兵锋推进到加尔各答和孟买后撤军,效法诸葛亮七擒七纵将政权还给印度政府,将其军队中1/5的精锐部队编入人类安全委员会直属,剩余的军队归印度最高军事机关指挥,原则上服从南亚都护府和人类安全委员会统辖,这样,政权在原先的印度政治集团手里,地方政府一部分是改造过的,一部分是原先的,军权实现了分而治之,南亚就可以得以持久的安定,推之到世界,就可以得到世界持久的和平。但这个计划从最初在我脑袋形成之初,我就一直很不安,第一是风险性问题 第二是,可行性问题(这个计划要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施行,首先就要考虑美国和俄罗斯的问题。一方面美国必须已经退出亚洲,另一方面俄罗斯要么很虚弱,要么被击败,要么和中国同心同德,第三是会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如果是持久战,辅以经济战,其间要在印度大规模的坚壁清野,会造成大规模的平民伤亡,我于心不忍,所以这个方略我觉得不可行,对于印度,还是走软实力路线好,他不信任别国,我们就给他们交心,让他们信任,他缺乏安全感,我们就给他安全感,一旦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就再也分不开了,但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军事准备要做,我觉得可以再广西境内专业训练一支针对印度地形补给和作战的部队,顺便可以震慑越南,省得他跟美国卿卿我我
‘叁’ 真实的印度社会和实力到底怎么样
印度的实力增长较快,但和中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即中国GDP为15000亿美元,印度大约为6000亿美元。PPP比较印度是中国的50%强。中国超过60000亿美元,印度超过30000亿美元。但我从另外角度观察,印度的农业占GDP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粮食产量2亿吨左右,中国最高超过5亿吨,去年为4.7亿吨以上。另外在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上中国远远超过印度,中国每年生产超过3亿吨蔬菜,5000万吨水果,5000万吨水产品,另外各种肉类、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国都远远超过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产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类生产非常少。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的56%,印度占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2、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导弹的水平达不到中国巨浪1的水平。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印度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其弹体来源于前苏联的萨姆6,三叉戟低空导弹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中国80年代发展的红7。中国在当时高空防空已经发展了TMD的“反击”。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中国出口技术给巴基斯坦的FC-1在近两年不断采用新技术升级使得其技术完全超过印度的LCA轻型战斗机,在气动设计、发动机、机载武器等方面优于LCA成为一型高性能中档战斗机。
3、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虽然印度已经特许生产过先进潜艇如德国209级和俄罗斯“K”级。但是现在印度还是要依靠外国来援助才能制造潜艇。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现在影响到中国军工技术水平的主要是基础工业水平。
在陆军技术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
4、总体上看,印度的军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是在个别的方面如计算机方面可以自己生产,当然IC还要进口。
印度的军事能力,依靠进口装备和技术,印度保持了与中国相当的军事技术装备。因为中国庞大的军队不可能迅速全部换装新装备,同时也没有这个需要。但是印度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极度不平衡。中国军费使用上大致装备采购、人员开支、训练和装备维护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员和训练、装备维护的开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军费开支主要是人头费和装备采购费,而训练和装备维护费占比例不和理。海军航母舰队基本上是驻港舰队,空军飞机事故率居高不下,陆军坦克等装备的完好率极低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印度的装备体系非常混乱,表现出缺乏军事管理能力。印度陆军光步枪的子弹就有7.7毫米、北约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种体制,而且在部队装备5.56毫米步枪以后,居然没有安排子弹生产。只好到国际市场上采购了几千万发子弹。
5、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是在战争发动前突击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弹药和武器零部件来提高装备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这样的情况使得印度非常难以应付突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下卡吉尔冲突就是例证。印度在这样一场小规模的边境冲突中,对手还是穆斯林武装,几乎用光了库存的大口径炮弹,战后在国际市场突击采购。从这种情况来看,印军虽然装备比较先进,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这在1963年与中国的边境冲突中已经表现出来了。但现在并没有显着改进,这是印军的软肋。印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规模,甚至如上甘岭战役这样规模的战役也没有能力持续进行,上甘岭美军消耗炮弹130万发,志愿军消耗炮弹40万发,战役持续40多天。
从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实力比中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期竞争的潜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冲突中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明显。但可以运用的战术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着显着差距。
‘肆’ 印度经济增长迅速,依靠的是什么
印度作为我国的邻国,最近几年,印度经济发展迅速,那么印度经济增长迅速,依靠的是什么?
首先,经济改革。特别是,自莫迪总理就职以来,大力推动了经济改革,出台了废钞令和恢复印度制造业等政策。印度政府效仿英国和美国,一切都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很少干预市场,使得印度经济快速增长。
最后,印度加大基础设的投入。印度的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大城市经常在高峰时段停电,城市污水系统老化以及交通落后的情况,这些方面需要充分改进。尽管这是印度的软肋,但印度政府正在作出改变。印度政府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几年前,印度政府希望参与高铁项目,日本公司中标,尽管由于种种原因,高铁项目目前进展缓慢。但也可以看出,印度政府正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GDP增长。
‘伍’ 印度不惜贷款搞开发,想成为下一个基建狂魔,能成吗
近年来,我国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基建方面的成就,让同属亚洲的印度,既羡慕又嫉妒,更多的还有恨,于是他们也想要效仿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欲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基建狂魔。
印度虽然人口数量和我们差不多,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却被中国甩出几条街去。印度的铁路到现在开的还是跟我们老式的绿皮车一样的火车,民众开挂式的挂在火车上。
印度的火车
印度的 高速公路里程仅为942千米,不到中国高速公路里程的1%。如果你走在印度的大街小巷,抬头往上一看,全是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式的 电线。我就佩服印度的电话修理工,电话坏了他是怎么找出坏的那条电线的。
密密麻麻的电话线
印度政府早就看到这个问题了,应该讲莫迪是一个运气极好的印度总理,他从一开始上台就自带主角光环。他执政的初期正赶上国际油价的大跌,而印度当时饱受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困惑,印度的石油完全靠进口,一直是印度的输入性通胀的主因, 他一上台,国际油价立马大跌,国内的通货膨胀戛然而止。更为神奇的是老天爷也在帮忙,自从莫迪上台后,印度风调雨顺,以前的印度不是洪涝就是干旱,导致印度的粮食产量忽高忽低,这下可好了,莫迪上台后,农业大丰收,印度人民开始吃饱饭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印度总理莫迪
但是莫迪作为男主角,肯定不会满足于温饱层次,他还要带领印度走向富强之路,于是他把 目光瞄向了东方,他发现中国是个神奇的国度,只要经济速度放缓,立马防水基础设施,经济马上就会起色,基础设施建设简直成了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莫迪一想为什么我们也不能搞基础设施建设呢?于是莫迪发誓要把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而这时候不幸却来了,国际石油开始上涨了,但是莫迪铁了心的要搞基础设施建设,为此 他不惜贷款,加大财政赤字。
印度真能成为基建狂魔吗?我是不看好印度,主要原因如下:
一 是印度缺少大一 统 的基础, 在英国殖民地之前,印度只是个地理名称,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英国过来后将这个地方的大大小大的各个小国家,整合为一个印度。因此, 印度到现在很多邦还各自为政,地方的分裂势力很强。而要搞基础设施建设,难免要牵扯到各个邦之间的利益协调,但是因为 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全国大范围的修建铁路、公路都成了问题。
二是印度实行土地私有制。 印度和我们的体制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是土地国有制,而印度几千年来土地私有的格局并未改变,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大规模搞基础设施建设,肯定要牵扯到很多私人的土地, 如不一一加以协调解决,路很难修成。
三是缺少完备的工业体系。 人家都是先发展第二产业,再发展第三产业,而印度恰恰相反,先发展第三产业,再发展第二产业,导致印度的 的工业体系极为落后,突出表现在以军工为代表的重工业体系方面,印度号称“万国武器库 ” ,别国的武器应有尽有,就是没有自己国产的。
印度决堤的大坝
四是缺少一支高素质的工人队伍。 印度因为种姓制度的存在,大量中下阶层的教育得不到保障,印度现在还有30%以上的文盲率。没有一批受到过高素质教育的工人队伍,怎么来修路架桥。光有人当民工,没人看图纸,能行吗,我们看印度的很多桥梁大坝,建了不久就垮了,这可不是豆腐渣工程,而是设计质量不过关。
结论:这个世界上一些东西不是中国行,印度就行的。
印度也有一个“基建梦”。去年9月,印度政府公布了一项万亿基建计划——将砸600亿美元(约4.3万亿卢比)在未来10年到15年内建100座新机场,这可能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助力。然而,随着这一大型基建计划箭在弦上,印度对于基建的执念也越变越深,已经到了“宁愿到处借钱,也要争当第二个基建狂魔”的阶段。
为当“基建狂魔”,印度不惜借钱搞基建!
高居不下的财政赤字一直是印度政府心里的痛。印度财政部日前提交的2018-2019年度财政预算提案显示,该国政府预计总支出将超过24.4万亿卢比,财政赤字目标被设定为GDP的3.3%,高于其之前定下的3%的目标(3%同时也是一国财政是否安全的警戒线)。大规模的超支早已让印度政府捉襟见肘,再面对庞大的基建项目的支出,印度只能通过借钱来维持自己的“野心”。
由中国主导建立的亚投行似乎成了印度的一大帮手。亚投行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在成立的头两年里,亚投行批准了43亿美元的贷款,用于为亚洲各地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其中印度获批的贷款总额达到17.69亿美元(约1258.9亿卢比),主要集中在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借此,印度也成为亚投行最大借款国。
援助成印度打响“基建狂魔”名声的途径?
虽说是借钱搞基建,但印度对于通过援助他国来打响自己“基建狂魔”的名声可是丝毫不吝啬。据日本共同社日前消息,印度在去年12月底提出向不丹提供450亿卢比(约6.3亿美元)的援助计划,以支持后者的水力发电及多项基础建设。有分析指出,印度此举主要是为了抗衡中国在基建方面的影响力。去年11月,印度也表示其正在沙特价值5000亿美元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上寻找投资机会。
早些年,印度也计划在伊朗南部城市恰巴哈尔投资5亿美元,用于港口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在恰巴哈尔周边投资160亿开发一个自由贸易区。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还在去年12月表态将向马尔代夫提供14亿美元的援助,而其开出的条件是“疏远中国”。
实力比不上野心?印度寻求中国协助建设铁路走廊
除了不断拉拢其他国家,印度还攒了一个“大招”。据《印度时报》近日报道,印度将在不丹、尼泊尔、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这5个邻国建立5个大型卫星地面接收站和500多个小型终端设施,用以接收通讯、网络、灾害管理等卫星的数据。有国际专家就指出,印度为这5国建造地面基站其实是“截胡”了中国企业的订单,毕竟此前这些国家的基建订单基本都是交由中国方面负责。
尽管印度努力“追赶”中国,但这个野心满满的国家似乎还是逃不过活在基建狂魔的阴影之下。日前,印度就提出希望可以得到中国的帮助,以将班加罗尔-钦奈铁路走廊的时速提高到所计划的每小时150英里。此外,印度也再次强调了此前曾向中国提议的、重建阿格拉和占西两地火车站的计划。
渴望能成为下一个“基建狂魔”的印度,最后却不得不再次向中国求助。如此看来,印度空有基建雄心却难有与其匹配的基建实力,其基建大国的美梦恐怕短期内很难实现。
如果印度是在现今的这种政治框架,宗教,种姓一成不变,他永远也成不了像我国这样的基建狂魔。
想要成为基建狂魔,印度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改革政治框架,来场像我国一样的全民大翻身。推翻现有的所有政治体系,不过好像不太可能。
二是宗教不能涉政,不能让牛满街走。
三是取消种姓制度,什么年代还以姓分高低,不过也很难。
而我国之所以被称为基建狂魔,一是文化价值观不同,理念不同,最主要的是西方心虚害怕了。
只要印度还存在种姓制度,别说基建狂魔,就连最基础的基建都不一定能搞好。
以《厕所英雄》这部片子为例,大部分印度人家里都没有厕所,一方面是装不起,而最主要的是不想装,因为印度教说了,家里不能留污秽。该片有相当一部分镜头是引自纪录片的,可以从中看到印度政府修的公共厕所大部分没人用,有的甚至拿来住人,由此可见宗教和种姓制度对于印度基础建设的阻碍非常大。
其次印度是联邦制国家,本身就是各个土邦捏起来的,印度的联邦政府无法整合各邦,所以执行的效率低,难度大。比如2000年印度政府就要喊着给农村地区修路,结果修了十年才不到30万公里,而且基本都是碎石路,不是柏油路。在2011年曾经有份报告,说印度政府每年拿出3%的政府预算去修路,但是三分之二都被各级政府中饱私囊,最后雇不起建设公司只能让村民们自己去修。
最主要的是,印度是民选政府,往往任期短,通常对于急功近利地项目非常欢迎,而对基础设施建设这种长期回报的项目并不上心。再加上政绩并不是印度地方官员强制考核绩效,所以在基础建设问题上投入少,不关心,直接导致发展缓慢。而且印度腐败指数并不低,位列世界第81位,就连当初上战场的印度军队都曾遇到过半路被印度铁路员工勒索的事件,所以印度的基础建设发展任重道远。
“基建”是印度的软肋,独具咖喱味的“Make in India”一经提出,就包括要发展基建。 印度总理【莫迪】特别重视制造业,在抛弃“Made in India”的提法后,近些年来大手笔投资铁路网、公路网、智能城市的建设。
现任印度商工部副部长艾米塔尔·康特,一再强调印度正在大兴制造业,尤其是鼓励基建领域的发展,因此特别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为成为“基建狂魔”,印度政府的确是不惜贷款搞开发,一直在跟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投行等金融机构在接触。
哪有随随便便的基建狂魔?中国人有钱、有技术、有人员,那是实至名归的基建狂魔。印度就没有这么简单,世界银行就曾拒绝过印度的基建项目,所以面对未来10年印度国内基建融资近1万亿美元的庞大缺口,莫迪老仙也是施法吃力。
印度疯狂要搞基建,我们还是要谨慎看待,总觉得三哥是要挑战世界和平。 印度跟邻国的边境冲突,常常由于当地的基础设施不给力,导致兵力、军备投送有相当苦难。假如,印度把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搞得很好,那么跟邻国发生的摩擦会更多?
这也不是耸人听闻,前几年看的视频,印度的边境道路破破烂烂。最近一次看到的视频,6月底印度媒体报道有5万增援印军调往中印边境,你可能也已经发现,印度运兵的道路是没一点毛病。
经常有人会损三哥,其实三哥的发展趋势不错,特别是在一些新领域。如果说印度基建落后中国15年的话,那么互联网领域跟中国的差距就不到5年,现在印度的在线支付、国内物流等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不过,印度在新冠疫情的打击下,各种 社会 弊端到也是集中呈现在吃瓜群众面前。
也正因为印度基建落后,意味着印度的基建市场潜力巨大,众多的海外资本都想抢占先机。很多中国人也会跑去竞标,不过你们来帮助印度建设普通道路、桥梁是没问题,印度人既能偷学技术又能改善硬件,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你们要是触及印度人敏感的项目,他们自认为事关国家安全。对不起,中国人靠边站,会设置各种认为障碍,比如华为公司的投资被拒绝、印度高铁建设放弃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缺乏中国人的参与,印度要成为基建狂魔还要走更长的路。 但是,中国公司不参与,或者少参与,并不见得就是坏事。
除去外部因素外,印度国内也有各种问题,要开开心心发展基建不容易。 主要有以下几条:1、印度很分裂,各邦有着较大的独立自主,基建工程往往要跨邦,各种利益纠葛导致纷争不断。2、印度土地私有,基建工程涉及到老百姓拆迁,一家一家谈条件也是耗时耗力;3、印度基建人才缺乏,要短时间内培养出来并非易事,有些事还是要遵循“一步一个脚印”。
此外,印度政府体系的效率奇低,公务人员总体作风拖拉、贪腐严重。基建项目里的各种涉公事务,很容易被公务人员“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明里暗里要回扣、吃分红也是司空见怪。
总而言之,印度要成为基建狂魔,问题多多。不仅仅是贷款搞基建,还要解决技术的获得、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内各种体制性弊端。 当然,印度要是成为基建狂魔,对印度的前程影响深远,最显着的是GDP就不会被扯后腿。然而,果真是如此,对邻国很可能是一件大坏事。
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是没有可能成为基建狂魔的。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体制原因,另一个是物质基础。
首先,几句简单的话来讨论一下印度的体制原因。印度的土地是私有的,印度农民虽然大多数很穷,但很多人还有土地。而印度又从英国那里继承了议会制,搞选举。因此,在印度搞建设,征地非常困难,最直观的一个案例就是印度高铁项目。当年日本费尽心思拿下印度高铁项目,还以近乎倒贴的方式,按照0.1%的利率贷款给印度买日本技术修高铁,结果因为征地困难,至今未能开工。要知道,印度人可是信誓旦旦地说要2022年建成通车的。
这个案例就说明了,在印度征地是多么困难和低效率的一件事情。那么,要成为基建狂魔,在自家土地上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没有适用的土地,去哪里建什么基础设施呢!这就是印度不可能成为基建狂魔的体制因素。
而印度无法成为基建狂魔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物质基础。搞基建的物质基础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原材料,比如钢筋水泥。二是专用设备,比如工程机械、盾构机等。
我们一年的钢铁产量约在10亿吨左右,而印度预计2021年钢铁产量达到1.2亿吨。从规模上来看,印度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钢铁生产国。但是,和我们这个级别来比一比,还差得太远。
2020年,我国水泥年产量为23.77亿吨。印度水泥产量能够查到2015年的数据,是产能4.1亿吨,实际产量2.7亿吨。虽然绝对数额也挺大了,但是和我们比一比实在是差太远。
虽然普通的钢筋水泥称不上高 科技 产业,印度如果真想投资,那么有的是企业愿意卖生产线给他们。但是,印度的根本问题在于,因为印度未能建立自己完善的重工业基础,使得自身未能具备工业自我造血能力,而最终不得不依靠进口工业产品和技术来维持本国工业体系的运行,从而消耗了太多宝贵的外汇。这是制约印度进行大规模基建的经济瓶颈。
如今,很多朋友都在网上看过盾构机故事的文章。1997年,我们首次从德国引进了两台盾构机,用于挖掘秦岭隧道造铁路。当年,一台盾构机的进口价格就是3亿人币。而且,外方对我们进行严格的技术封锁,连盾构机的维护过程,都不允许我方人员在场观看。很多文章都说,盾构机的维护都要外国技术人员从本国飞过来,住五星级酒店,支付每小时几百甚至上千美元的服务费。
目前,我们没有看到关于印度国产盾构机的新闻。而根据2020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入围的仅有一家印度厂商贝姆勒,排名第47位,年营业额3.16亿美元。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印度如果真的变身基建狂魔,将需要消耗天量的外汇资金来进口工程设备,并且像曾经的我们那样,花费巨额的服务费来聘请外国的技术人员。
这样的经济成本是不可想象的。这种条件下,印度造出来的公路、铁路、机场、房屋、市政设施等,都将是成本巨高的、大多数人用不起的。如果印度官方承担大部分的费用和成本,这将轻易地将其财政压垮;如果印度按照市场化原则,让使用者付费,那么很显然,价格将高到很少有人能用,最终导致这些项目亏损,进而使得没有人敢投后续项目。
厚积薄发这个词不仅仅适用于个人,同样适用于一个国家。我们1988年才开始建设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现已变成一条城市快速路),2008年才拥有国产盾构机,基建狂魔这个名词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讲的。在这之前,是几十年的物质积累和技术积累,才能使我们拥有基础设施建设的物质能力和技术能力。
关于印度,开头就说了体制问题,这个问题貌似要伴随印度很久很久。目前看来,官方强人要树立绝对的威信,只有战争这唯一的一条路。印度独立就是英国人安排的,没有经历独立战争就成功了,还被安排上一个议会体制。这就让任何一个印度官方老大都不具备绝对的威信来改变体制上的弊端。就像现在莫迪要做很多有意义的改良体制的动作,总有反对派要站出来,为反对而反对,而并非站在印度民族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无论从体制来看,还是从物质基础的角度来说,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成不了基建狂魔。
所谓 基建狂魔 ,是属于我们的专用名词。意思是,我们国家近些年来,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还拉动了经济发展。具体特征是, 数量多,速度快、质量高、难度大。
比如, 港珠澳大桥 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桥隧全长55千米,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总投资额1269亿元。毫不夸张地说,不管从那个角度看,都属世界第一。
相比较来说,以印度的基建能力,修一座类似的大桥,不现实。
对印度来说,虽然他们国家的基础设施也需要升级,基建需求很大,但想达到 基建狂魔 水平,是不可能的。进而,也就无法实现靠基建拉动经济发展的设想。
首先,从规模上看,印度没钱搞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据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的数据,到2040年,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将达4.5万亿美元。就在2019年,印度自己表示,将筹措1.39万亿美元,进行国内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印度2018年的财政收入仅为0.52亿美元左右,手中的钱不够怎么办?印度一方面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投行贷款,一方面争取国际资金。
据统计,从2016年算起,印度累计从亚投行借走了41.5亿美元,用作基础设施建设。按这个情况看,印度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数量也不会超过100亿美元。但这点钱,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来说,就是杯水车薪。
同时,印度人也用其他方式争取 国际资本 。比如,莫迪政府第一次上任的时候,就和日本签订了阿默达巴德到孟买的高铁项目,但至今未开工建设。
总体算起来,印度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这种情况下,指望印度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能的事。
其次,达到基建狂魔水平,需要有强大的工业化水平作支撑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有先进的机械做后盾,但印度的工业化水平离中国差很多。举个例子,印度在孟买和班加罗尔修建地铁,需要应对玄武岩、角砾岩和页岩等复杂地质条件,最终从中国购买了三台 盾构机 。
为什么从中国买?印度一直排斥中国,不应该买中国的工程机械啊!关键是,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 盾构机 确实质量好,价格便宜。同样,在机场和港口建设、高压线布设等方面,印度的工程机械水平也不足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没有先进的机械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就提不起来,也就达不到基建狂魔的水平。
再次,工程师和施工工人的水平,也决定了基建工程的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发现问题并随时解决问题非常重要。而这,就需要工程师和施工工人的水平很高。
我曾经作为甲方代表,在施工工地呆过,施工经理的水平往往决定了工程进度。比如,施工机械出现故障了,小的问题,施工经理有可能就地解决了。大的故障,需要施工经理及时联系维修。维修过程中,施工经理会利用这段时间,为下步工程做好各种准备,从而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
可以说,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工人的工作效率,也直接影响了工程进度。我们在视频中,经常能看到印度工人慢腾腾施工的场面,这在中国的建设工地上,是不可想象的事。
感谢阅读!
首先印度工业基础不如中国,机械制造业明显落后我们
其次:印度种姓氏制度非常根深蒂固,姓氏不好出身不好,阶级流动差,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最后:印度土地制度严重制约发展,大规模建设太难
‘陆’ 军力强大的印度不断豪购美俄等大国的武器,印度军工业水平到底有多差
印度的工业水平在世界上是排不上名次,其实道理很简单,印度进行工业革命很晚,所以他没有基本的工业蓝图,我国还好我国早期有许多的优秀人才回国帮我们建设出来一幅幅工业蓝图,虽然印度工业水平很低下,可是他愿意出钱购买最新型的战斗武器,抵御外敌。
印度现在计划拿出4000亿美元推进军事现代化,可以想见很大一部分将落到外国军火商的口袋里,于印度本国的国防工业发展并无多大作用。但如果真的打仗的话,印度短时间还可以应付,如果是长时间作战的话,印度这一软肋就出现了。
‘柒’ 中印国力对比要求详细
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人口大国,目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瞩目。印度学术界爱把中国作为重要参照对象来研究印度经济,我国学术界对中印综合国力比较也情有独钟。本文不仅对比两国经济状况,还把两国纳入全球坐标中衡量,着重比较两国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全球化程度。基础设施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我们选择一些指标进行比对就会发现两国的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人均用电量,1997 年中国为714 KWH牗千瓦小时牍,印度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国电力生产占世界比重为8.2%,印度只占3.47%。电力系统的损耗在1997 年中国8%,印度却高达18%。中国在1998 年拥有电话主线70条,印度只有22条,1997 年中国电话装机等待的时间不到一个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状况极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与机场设施陈旧,交通运输极端落后,能源严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了外国投资环境,严重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领先的优势十分明显。资本资源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储蓄与投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中国在1997-1999 年期间国内总储蓄GDP的比例为42.5%,国内总投资占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别是20.3%、23.9%。中国在1990-1999 年期间国内总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国股票市场融资占GDP的比例是22.9%,印度为33.7%,1995 年中国资本市场占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为0.71%,而1998 年中国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仅为1.73%,印度占1.74%,1998 年中国升至9.4%,印度为2.5%,1998 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38.9%、投资率为37.4%,印度分别为22.4%、22.7%。可见,无论是国内储蓄率或投资率,还是在世界资本资源中的地位,中国比印度高得多,这也是造成中印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资本市场历史比中国早,但现在中国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也超过了印度。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G NP 牗国民生产总值牍、 GDP牗国内生产总值牍与G NI牗国民总收入牍是考察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首先,看GNP:据世界银行《2000�2001 世界发展报告》数据,中国1999 年 GNP 为9802 亿美元,在参与排序的206个国家与地区中列第7位,人均G NP780 美元,列140 位;按购买力平价牗 PPP牍计算中国的GNP则高达41122 亿美元,列第2位,人均GNP升到3291 美元,列128 位;1999 年印度 GNP 为4422 亿美元,列11位,人均 GNP450 美元,列163 位;按 PPP 计算印度GNP为21441 亿美元,列第4位,人均G NP2149 美元,列153 位。再看 GDP :2000 年中国GDP总量为1.08 万亿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达4794.04 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计算GDP,2000 年中国GDP为49660 亿美元,印度为24320 亿美元。2001 年中国人均G DP 牗 PPP牍为4329 美元,印度为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10.3%,印度为6%。经济总量比较我国领先,两国人均GNP、 GNI 都偏低,中国依然占有优势。产业结构通过比较两国的产业结构构成,可发现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1970 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38%与28%,印度则分别为45%、22%和33%,这一期间印度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太小,第三产业比重两国接近。1998 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是18.4%、48.7%、32.9%,印度各占29.3%、24.7%、45.9%,而世界产业构成为5%、34%、61%,我国第一、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小,印度第一产业比例太大,第二产业比例过小,第三产业比重比我国大,但比世界水平低,两国产业结构都存在不合理之处,都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各产业发展速度看我国要快于印度,我国农业与工业总产值的规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对外开放度印度在90年代以前由于对外国投资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印度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很小,1992 年以来印度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积极鼓励外国投资,不断放宽对外国投资者限制,外国投资发展很快,外国直接投资从1990 —1991 年度的0.91 亿美元上升到1999-2000 年度的51.91 亿美元,2001 —2002 年度更高达59.25 亿美元,证券投资从1990-1991 年度的0.06 亿美元增至1993-1994 年度35.67 亿美元,因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1998 —1999 年度为负0.61 亿美元,但2001 —2002 年度回升到40.9 亿美元,证券投资流入规模在大部分年度大于直接投资。就外贸、外资发展比较而言,无论规模还是发展速度,我国占有绝对优势,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比印度高得多。据《经济学家》推出的全球化指标,1993 —1997 年期间年均变化率印度仅为2%,我国为7%,中国对外开放度远胜于印度,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印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竞争力牗一牍 IMD 国际竞争力中印排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是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权威机构,每年根据国内经济状况、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等方面指标体系对参评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推出《世界竞争力年鉴》。中国在IMD竞争力排名中处中游,但与印度相比名次大大靠前,在1995 —1998 年期间名次不断上升,1999 —2001 年间有所下降,2002 年又上升了两位,印度排名居下游,以两年为周期上下摇摆,在38-42 之间徘徊。IMD竞争力排名说明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比印度强。两国都需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牗二牍 WEF 全球竞争力中印比较根据美国竞争力委员会1999 年对56个国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成果,也揭示了我国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在创新因子指标排在45,印度为37,其中上游创新能力牗由研究开发投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素质、科研机构的质量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决定牍我国与印度几乎平起平坐,我国第25、印度26位;但下游创新能力牗申请专利的数衡量牍我国比印度要弱,下游创新因子排名我国为48、印度37。我国上游创新能力与下游创新能力脱节,说明我国创新成果商业运作不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通道不畅。中国经济的微观竞争力落后于宏观竞争力,微观竞争力与印度相比也落下风。除1998 年外印度历年名次好过中国,但到2002 年两国差距在缩小,中国只比印度低一位。当前竞争力指标是建立在微观竞争力指标基础上,旨在区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通过衡量人均GDP水平来考察当前经济成就。中国当前竞争力与印度相比落后了很多,2000 年低11位,2001 年也相差7位。2001 年公司运作与战略排名中国列39位、印度居43位,商业环境质量比较中国排在47位、印度名次是34,在商业环境质量方面我国处于劣势。这反映了我国企业运行的商业环境有待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偏低,企业运营方式与发展战略不够成熟。2002 年我国商业运作环境有所改观,上升到38。国民财富的增长,归根结底依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才能实现人均GDP的快速增长。牗三牍 GITRR 信息技术中印竞争力在网络就绪、网络应用构成与可行因素构成这3项指标排名印度都领先于我国。网络就绪指标中国64、印度54。网络应用构成指标我国到70位、印度60。可行因素构成排名中国第56位、印度49位。在次级指标方面,我国只在信息基础设施、商业与经济环境、ICT机会与社会投入3个方面比印度位置靠前,而在硬件、软件与支持、网络接入、网络政策、网络社会、网络学习、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方面排名都落后于印度,特别是硬件、软件与支持、ICT政策、网络学习方面名次悬殊很大,反映了我国信息技术与印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软件业印度遥遥领先于我国,印度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大国,2000 年软件出口额达80亿美元。近几年信息技术产业托起了印度牛市,预计2008 年印度软件业产值870亿美元,出口达500亿美元,软件业成为了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我国软件出口还微不足道。中国在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经济总量、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与印度相比处于领先地位,两国经济结构都须进一步调整,都须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的竞争力我国整体占优,但经济创造力竞争力我国不及印度,微观竞争力印度强于中国,信息技术竞争力印度优势明显,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比印度大
‘捌’ 为何说拥有人口红利的印度潜力无限,却成不了超级大国
一个世界强国的标准是什么?工业化建设完善、国家发展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国家经济实力强大、人均收入优质以及国家军事建设建制详细;只有满足于这些要求才能够称之为一个世界强国。
印度在军事研发上是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但是自主研发的产品总是不尽人意,这不是印度人智商的问题,而是印度始终没有搞清自己究竟缺乏的是什么,印度农业发达,但是工业却发展缓慢,更别说关键的重工业领域,印度完全处于一种半发展的道路上,何为半发展?
就是依靠于进口,而从未经历过被他国限制进口的危机,这就导致了印度政府处在一个不急不缓的境地,他们不用为买不到货物而担心,但是也不会有危机窘况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