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母子午餐吃什么

印度母子午餐吃什么

发布时间:2023-07-28 10:04:14

1. 印度神话中迦楼罗是恶神还是善神

迦楼罗是神鸟修婆那族的首领,众鸟之王,还有妙翼、神速者等等美名。和印度神话里大有能为的英雄们一样,迦楼罗有着显赫的身世背景,他的父亲是生主迦叶波,母亲毗娜达是另一位生主达刹的女儿。什么是生主呢,这大人物处于既有纷繁浩杂共性,又有排斥洗炼的概念化表述的印度神话体系中,要解释清楚他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简言之,在原初意义上,他是天地的维系者,给整个宇宙生命和力量的生物统摄者。不过后来这个形象被渐渐抽象化,他的职能也被其他天神分散了,到最后连“生主”这一称呼都被在仙人和人类始祖的身上,数量也渐渐变为七位或二十一位不等,迦楼罗的父亲和外祖父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成员。生主们的存在给人一种感觉——整个世界都是被“生”出来的。
迦叶波娶了达刹的十三位女儿为妻,与诞下提婆一族与阿修罗一族的夫人们比起来,迦楼罗的母亲毗娜达不算是特别醒目的一位,并且她总是和另一位夫人一同出现,那就是龙蛇那迦一族的母亲迦德卢。
迦楼罗的出生,还要从这两位美人的打赌说起。
出生
说起迦楼罗的身世,简直像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在妻妾成群的家中,闲极无聊的夫人们总要有些事情做做。某一天,迦叶波让毗娜达和迦德卢许下心愿。迦德卢率尔说道:“我要有一千个有着同等神光的儿子。”毗娜达的沉吟了一下,说:“我只要两个孩子,但是每一个都要比迦德卢的儿子强大。”说起来,由她们繁衍而出的两族之间对立的种子,也许就是这个时候埋下的吧。
这种情况其实后说的人比较有利,只要压着先说的一个就行了。迦叶波也看出妻子小小的私心,他完全接受了迦德卢的要求,却对毗娜达说:“我只能给你一个半。”不久之后,迦德卢就生了一千个蛋,而毗娜达随即也生了两个蛋,没过多久那一千个蛋就孵化出了一千个用武有力,光彩照人的那迦子弟。看到这里毗娜达着急了,她偷偷敲开了自己的一个蛋,然而糟糕的是她的孩子根本还没发育成熟,这不谨慎的行为使其长子阿鲁诺成了残废。他愤怒的诅咒了母亲,诅咒她将做迦德卢的奴隶五百年,直到其次子诞生的时候才能解脱苦难,如果毗娜达依然无法压抑心火而再度提前敲破蛋壳的话,那这诅咒将永远不可能解开。说完这些话之后,阿鲁诺就化作了太阳神的御者,东方的曙光。
仔细想来,也许这一切都是对毗娜达私心和急躁的惩戒吧——看到自己给亲生儿子带来的伤害,这对一位母亲来说已经是很大的痛苦了,更何况还要遭到他的诅咒。但是这究竟对毗娜达产生了多大的触动却要打个问号。
此后毗娜达就约了迦德卢去大海散心,全然不知道诅咒之论已经悄悄启动了。这对姐妹无意中看见了搅乳海制造甘露苏摩酒时的附生物——神马高耳疾驰而过。这时迦德卢突然问毗娜达:“你说神马高耳是什么颜色的呢?”
毗娜达据实说那是一匹洁白无瑕的神驹,但迦德卢却说它的尾巴有着黑色的杂毛。并且就在这个时候提出了惊人的赌约——看错的人要当对方的奴隶。不知是不是感受到命运的不可违抗,抑或只是一如既往的任性意气用事,明知阿鲁诺曾下过诅咒的毗娜达竟接受了这个赌约。因为神马迅疾如电早已远去,姐妹俩约定明天再来确定马尾巴的颜色。
在生孩子问题上被对方摆了一道的迦德卢这时多了个心眼,她何尝不知道高耳的颜色。但是为了打赌胜利,她命令其子那迦们变成黑色的杂毛附在高耳的尾巴上。有些龙蛇认为欺骗不符合正法而断然拒绝了,任性程度和毗娜达不相上下的迦德卢竟诅咒了这些不听话的孩子,诅咒他们被人间王仙镇群王的祭火活活烧死。这个牺牲祭典连创造神大梵天都觉得不好轻易领受,对此他做了相当周密公正的安排,让那迦族绝处逢生。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第二天的赌约不用看就知道结果——迦德卢在那迦子弟的帮助下成功获胜,毗娜达因此也沦为奴仆。而与此同时,金翅鸟迦楼罗诞生了。
成长
即使迦楼罗刚出生就神光万丈冲天而起,被误以为火神而引得众人惊怖,但他的身边却没有母亲的呵护和陪伴,是独自一人寂寞的来到这世界上的。
当如意翱翔的金翅鸟飞过大海找到母亲,等待他的却是迦德卢的命令——那迦族正要迁居到海岛快乐城去,毗娜达将背负着女主人前往,而迦楼罗则要背起他的异母兄弟那迦们。
年幼的金翅鸟这个时候就显现出了他桀骜不驯的天性,他并没有拒绝,只是背着群蛇飞向太阳,若不是迦德卢向司掌雷雨的因陀罗乞求救助,那么龙蛇们早就被烤得皮开肉绽了。或者因为飞翔的快感超越了死的恐怖吧,这些那迦子弟似乎完全没得到教训,稍稍安定便变本加厉的支使异母弟弟带他们去天空游逛。这回迦楼罗不干了,他沉吟了一下便问母亲:“为什么我们必须听从蛇的吩咐?”
毗娜达将前因后果告知次子后,迦楼罗便向那迦们提出:他可以满足他们任何一个要求,但作为代价,那迦必须放她们母子自由。权衡之后,那迦们提出了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天宫之中,因陀罗带领的提婆一族守护下,抢来甘露苏摩。
得知儿子即将面对艰苦决战的时候,毗娜达对他唱出了一首真挚的祈福之歌,大体是:“请风神保护你的双翼,请月神保护你的脊梁,请火神保护你的头颅,请日神保护你的一切!我永远专注于你的平安与幸福,愿你踏上平安的路程,为了事情大功告成。”直到这个时候她才稍稍表现得像个真正的母亲。
迦楼罗踏上征程后的第一件事情说起来实在不那么威风——那就是觅食。然而这看似简单的行为中,却隐含着父母亲对他的引导和教诲。
有着巨大身躯的鸟王吃什么才能饱呢?毗娜达曾经提醒他吃那些泥沙陀人,千万别吃高贵的婆罗门。实际上,这是母亲在教育他懂得古印度人生存立足的基点——种姓的差别。紧接着,香醉山上的迦叶波也提醒儿子,可以去吃一头大象和一只巨龟。这二者原本是两位婆罗门兄弟,但因为手足阋墙而沦为禽兽。可能是预感到即将发生的一切吧,父亲提醒金翅鸟,一旦切断骨肉之间的亲情,不但会失去种姓的高贵,甚至连性命都无法再延续。然而这个暗示对迦楼罗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在吃掉大象巨龟时,他甚至本能的知道要尊重落脚处树枝上道行高深的矮仙,但却没有细细咀嚼父亲话里的意思。
战斗
金翅鸟一出生,提婆族的世界里就发生了种种异兆:因陀罗的金刚杵冒出火焰,天人们的武器自动跑到一起互相撞击;晴朗的天空流星不断陨落,瞬间浓云密布降下血雨,这种景象连与阿修罗大战的时候都没有发生过。
被恐怖所侵扰的因陀罗询问祭主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位睿智的导师告诉他,那是迦楼罗前来夺取苏摩了。并且深究起来这件事还是因陀罗自己招致的——在迦叶波举行祭祀时,他指挥这位豪勇的儿子背负祭火的柴薪,因陀罗背了山一样高的柴禾,半路遇上了众位矮仙,他们虽然法力高深,但个头却只有拇指大小,只扛得动一支细小的叶柄,并且因为来不及吃东西累的瘫软在牛蹄印的积水里。即使力量微小,但矮仙真诚的心意并不比力大无穷的人有所稍减,然而当时年轻气盛的因陀罗却狂傲的嘲笑了他们一番,扬长而去。
矮仙们又伤感又义愤,于是他们开始大祭祀,祈求诞生一位有如意之勇,能如意而行,迅捷如思想,有因陀罗百倍之能的君王——那就是今天的苍穹之王迦楼罗。
看到这里不禁感叹,即使纷繁庞杂并且不热衷于洗炼的概念性描述,印度神话却依然拥有再精彩不过的悬念和再缜密不过的结构。一切都在因果循环之中,表面看无所关联的一切,实际上却早已伏下了千丝万缕的草蛇灰线。
因陀罗的可爱之处就是有着洒脱的豪快性格,听到这一切他依然不胆怯不回避,命令诸天严阵以待——自己和战友们曾击败过穷凶极恶的阿修罗,没有理由会输给区区一个黄口小儿!
身披斑斓的黄金铠甲的天人们手持种种兵器四处林立,看起来如同天空流泻下的阳光般辉煌灿烂。但他们要面对的却是天生的战士,在描写这一段战斗的史诗中,迦楼罗曾无数次被比喻成死神。他扇起狂风,搅得三界一片狼藉,并彻底击退了众多着名的强大天人的攻击。
金翅鸟在混战全胜之后,又从机关中夺取苏摩的场面简直像玄幻小说,动漫游戏的先驱一般:迦楼罗首先碰到了旋转的火焰剃刀轮盘,他便成细小的黄金之体围着它转来转去,从轮盘上方的空隙击碎了它的转轴中枢;接着是两头龙,他们双目会喷射火焰,目光所到之处是一片焦土,迦楼罗从二者之间飞掠了过去,让他们彼此将对方化为灰烬。通过重重艰难险阻后,迦楼罗终于成功的夺到了苏摩。
将苏摩攫在手中的迦楼罗,大概没有想到等待自己的竟会是“命运的相逢”吧——归途中,他遭遇了此后一生的同伴与主宰,毗湿奴。
毗湿奴是印度神话中的三大主神之保护神,他时常转世化身,其中一个化身就是因陀罗的同胞兄弟。之前与阿修罗争夺苏摩的过程中,他的参与对提婆方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这一次却在风平浪静后才出现,这不能不表现出他对这次掠夺的认知和态度。永恒之神见迦楼罗背负着苏摩疾行却没有丝毫觊觎的念头,便对这不贪婪的品性感到十分满意,要施与他恩典。迦楼罗竟毫不畏惧地说:“我要居于你之上,即便没有苏摩也长生不老。”
实际上这已经是两个愿望了,但毗湿奴却全部答应了他,迦楼罗也心知肚明,于是他说:“我也要向阁下施一恩典,请世尊选择一个心愿吧!”
这段对话完全表现出迦楼罗的性格,清廉但却并非没有野望,傲慢但又不失节制。上古之人用三言两语就塑造出了这样一个丰满而立体的性格,不得不让人钦佩不已。
毗湿奴喜欢这样的初生牛犊,他欣然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挑选迦楼罗为他的婆诃那(坐骑),但同时也以金翅鸟为自己的旗帜,并说:“这样你仍高踞我之上。”
这里还不是苏摩掠夺事件的结束,印度神话充分懂得制造一波三折的效果——因陀罗追上金翅鸟了。这位天帝挥动不可抵挡的金刚杵向迦楼罗打去,却只打落了一根羽毛。
迦楼罗含笑对因陀罗说,因为金刚杵是苦行的仙人婆提吉的骨头所造,为了表示敬意他才抛下这根羽毛。当看见那羽毛上三千世界的绚烂光华时,在场所有的人都被它的美丽惊呆了,迦楼罗不仅因此而当场获得因陀罗的尊重和友谊,而且还被冠以“妙翼”之名。
与本片多少有些别扭的主角相比,因陀罗再度令人感到了他的爽朗,在战场上这位天帝不但能痛快的承认失败,而且还不计前嫌的挽起了敌人的手臂,于是迦楼罗向兄长要求,今后生生世世以那迦为食。
也许此刻因陀罗的立场有些复杂吧,因为双方都是他的手足,在其他一些故事里可以看出很多那迦龙王还都是他的密友,也许是迫于受制于人的情势,也许是出于某种全局性的考虑,他最终答应了迦楼罗的要求。随后他又与这位弟弟共同钻了文字的空子——那迦们的要求是让迦楼罗拿来苏摩,因此能将这甘露带去龙蛇的面前就可以了,至于他们能不能吃到,这就是另一码事了。兄弟归兄弟,苏摩可是提婆们的至宝,阿修罗对它心怀不轨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陀罗麾下也为了保护它而损兵折将,哪有可能让龙蛇们坐收渔人之利。
迦楼罗将抢回来的甘露放在俱舍草上,成功的换到了自由,他很“亲切”的提醒那迦兄长们按照规矩沐浴祈祷后再享用这甘露,但当龙蛇们完成礼仪后再来看时,苏摩却早已被尾随而至的因陀罗带走了。放置过苏摩的俱舍草从此后成了吉祥草,龙蛇们就拼命舔这草的叶子吸取残存的甘露,因此他们也取得了比一般生物更强的生命力,可以通过蜕皮不断重生,但俱舍草的尖利叶子也割破了他们的舌头,所以蛇儿们的舌尖是分叉的。
就因为固执的以兄弟为食以及玩弄文字游戏两点,迦楼罗就足够招致群龙的恨意了,更何况他的存在还导致了那迦族最重要的一次分裂——迦德卢的长子,龙蛇们的长兄舍湿以此为契机,最终脱离了那迦族。
也许这也是某种程度上对迦德卢的惩戒吧,正如先前对毗娜达的种种惩戒一样,但不可捉摸而无所不在的法则是遵照自身的公正性不断运动的,毕竟谁也无法彻底窥测其全体与本质。
迦楼罗一生中最辉煌的时间便是这一战了,此后他便有了守护毗湿奴这平凡但却充实的工作,闲暇时则陪伴着亲族在鲜花密林里悠游度日。仔细想来,比起佛教经典中那种教谕性极强的说法:迦楼罗在吞噬大批那迦龙蛇后毒火攻心化为苍琉璃珠来,生机勃勃的因果轮回更贴近印度神话人物的本来面貌——这种精英公务员式的生活,的确更适合迦楼罗之前所表现出来的性格。

2. 我想了解印度这个国家的名族风俗(习俗)!跪求 有心人 提供详细答案啊!!!高分求答案!

印度殡葬火葬:通常选择圣河河畔举行;水葬,把尸体推入水中,任其随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尸体丢在野外或林中,让秃鹰啄食或野兽饱餐,穆斯林则实行土葬。 而且印度人认为不流动的水是死水,孩子沐浴后会遭灾,夭折的。

3. 观音的真名是妙善公主吗 为什么有的传说她是印度王子

观音佛祖的前身是男的,叫做慈航道人,但后来却成了佛教中的女菩萨。这里头有一段来历。
据传,慈航道人封神后,云游四海,普渡众出。一日,他在云端隐约听到一阵凄惨的哭声。往下一看,有一个妇女躺在一处偏僻的山间小道上,双手捂着肚子,痛苦呻吟。他知道这个妇女正在难产,想下凡为她解除苦难。可转念头一想,自己不是女人,若为妇女助产,一来怕妇女惊疑,二来怕路人讥笑。但如果回避,误过时辰,那母子性命就难保。便心生一计道:“我何不如此?”即时,用拂尘往自己身上一拂,变成了一位手持拂波士顿的美女,按落云头,来到妇女面前。她见到妇女已昏迷不醒,便取出一粒仙丹和甘露水灌入妇人口中,不久妇人就顺产下了胎儿。妇人醒后,见是一位美貌的女子为她助产,起身拜在地说:“感谢姑娘救我母子性命,大恩大德,永远不忘!敢问姑娘家住何处?”慈航道人笑道:“你不必感谢,这是出家人的本分。我是慈航??观世音,家居南海。”说着,驾云飞去,妇人又朝天磕头拜谢。
妇人抱着婴儿回到家中,将路遇神仙救命的事告诉丈夫。丈夫万分感激,便依照妻子所说的,请一位雕刻匠,雕刻了一仙女身佛像,叫做“观间佛祖”,放在厅堂奉敬。慈航道人知道这件事,便经常在此附身显圣,保佑众生。
从此,人们都把慈航??观世间当做女佛叩拜。

道教传说中的观世音-慈航道人

说慈航道人大家很陌生,谈观世音大家就不陌生了。天下人皆知,观世音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你可知道,观音菩萨就是慈航的化身,为此,慈航就是观音。所以道教敬慈航,佛教敬观音。因为观音的一生以普度众生为宗旨,逢灾救灾,逢难化难,走到那里都是劝善积德,所以人人都敬观音。

慈航道人先习道而后入佛。长相如同小姑娘,细小玲珑,瓜子脸,柳叶眉,双眼皮,丹凤眼,樱桃嘴。诗证:

凤根眉长贵自成,影光香气又神清,
聪明智慧道法精,发愿一生度众生,
樱桃口大唇胭脂,齿白如玉细柳条,
笑如含莲清和畅,聪明拔萃披袍衣。
慈航自小勤学好读,不但通经文也懂医道。可是大家看他长得女儿相,嘻皮嫩肉,都认为没有出息,过去的人应该长得五大三粗有力,才能养家糊口,有时左邻右舍侮辱,骂他说什么男人长得女人相,家里风水朝后葬等难听的话。慈航想,如果在男人中发展道门已成不能,如有办法,在休闲妇女中传佛法。于是这样摇身一变,成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在民间传法劝善,普度众生,以后佛教将慈航演化成了佛道最高的典范人物。为此说观音修了七世脚还是大板脚。《音音菩萨书》中有如下演化的说说法。

真实历史

观音从印度传入我国。大约在南北朝后中国的观音逐渐由男变成女性菩萨。印度的观音依旧是男性。观音有男变女----是因为长期的战乱,战争是人口减少,人们普遍要想法子增加人口,需找一位女性菩萨来求子 。故观音才逐渐女性化

4. 玄奘为何要去印度取经

玄奘为何要去印度取经?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就兴盛起来。兴盛的一个表现是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人们在佛经的翻译中就已经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只能根据当时对梵文的理解,运用梵文的知识来翻译经典,而梵文字身是雅语,所以翻译的难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么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么样的。

于是南北朝就已经有人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行动。因为语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翻译的佛经到隋唐时期就难以阅读了,更别说梵文的佛经了。这就使隋唐时期一些从事佛经翻译的人很困惑。其实这个问题到现在也还是如此,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正文共5119字个字,但是大家能讲得很清楚吗?都讲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也就是中国对佛经的翻译、理解的历史。因为不懂,就产生了歧义,有了歧义,就产生了争论,有了争论就产生了派别,所以到隋唐时期佛教里产生了很多派别。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为对经典理解上的歧义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歧义这么多,怎么办?一些有大志的僧侣就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况,看看佛经还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没有的经书又是怎么讲的。唐初的玄奘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经完全是因为想探索佛教、佛教经典里的本原的情况。取经紶原因就是为了把佛经里讲的问题搞清楚,看更多的经书。

刚才说了,去西天求法的人从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国时代的一位高僧。三国以后,两晋南北朝,也就是从3世纪到8世纪这段时间里,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经。这里边最着名的是东晋中叶的一个僧人叫法显,他的佛学修养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础也很好。法显西行求法,经过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后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法显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经书,之后带了很多经书回国。去的时候走的陆路,回国走的是水路。从印度到了狮子国,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然后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浪,经过辗转漂流,到了苏门答腊,再坐船漂到了现在的中国广州,之后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经到了现在的山东青岛了。他一算时间,从斯里兰卡开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带回来的东西多少,他的这种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从此,到西天取经成为了对佛教无限忠诚的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行为。

据学者统计,从公元3世纪到4世纪,一共有7个和尚从陆路去取经,到了5世纪,有61个人到西天取经,6世纪有14个人,7世纪有56个人,8世纪有32个人。从3世纪到8世纪不断的有高僧离开中土,不顾个人安危长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经。史书上记载的这170个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3人,大多数人都牺牲了。佛教徒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坚定的,显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侣的追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壮举。玄奘取经是了不起的事情,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经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别大,影响特别大,具有的文化意义特别深远。玄奘取经,一是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惑,再一个是当时东土的经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经文。所以,玄奘取经也是对公元3世纪以来不断往西天求法这个传统的继承。他决定去西天取经,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称得上真理,但是对于教徒信徒来说,他们所追求的就是真理。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从3世纪西天取经的事情中就能看出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唐代时佛经更加难读,玄奘的一个徒弟慧立在一本书里说,众人对于佛经是“先贤之所不觉,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说,南北朝时的先贤没有解决的问题,到现在更成了今天学者共有的广泛的疑难,佛教的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
唐僧为什么要去取经?
因为唐僧觉得中国的经文太少,太不全面,要得到大乘佛教,就得去印度。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 *** ,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曲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溼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里。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唐僧取经,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若要问一句:“唐僧为什么要去取经呢?”恐怕有多数人回答不上来。 大家一般主观臆想的答案是:“为了巨集扬佛法。”也有的朋友会说,唐僧是为了学习更高深的佛法,才去西天拜佛取经的。等等。 但是,这些都不是的。究竟是什么呢?《西游记》第12回有十分明确的标准答案: (太宗)问:“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唐僧)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可见,并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而是他帮唐太宗去取这个经。 也就是说,对这个“经”产生需求关系的,是唐太宗!而不是唐僧!唐僧在取经的过程中,仅仅只相当于一个差人、邮递员的身份,他的工作任务只是负责帮唐太宗送一趟货而已。 前面已经探讨了唐僧同志的身世之谜。现在,我们再来探讨唐僧为什么要到西天去取经。凡事总有个原因,唐僧总不会无缘无故的要去取经吧。

话说唐朝开国不久,皇帝唐太宗举办了一次旷世规模的宗教活动,叫作“水陆法会”。举办这场“水陆法会”,需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高僧来作坛主主持人。榜行天下不到一月,各路高僧云集京师,众人从中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 注意:陈玄奘法师之所以能够成为水陆法会的坛主主持人,是从所有的和尚之中“海选”出来的。海选主持人的条件标准是:“根源”与“德行”。 小说中的玄奘,这个法名是金山寺的老和尚为他取的,他俗姓陈,乳名江流。因为他是唐朝的和尚,所以简称唐僧。从广义上讲,所有的唐朝和尚都可以称作是唐僧,但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是专指陈玄奘的。 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于是太宗大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 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阐官爵。 唐僧之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封赏,是因为根源好、德行高这两个条件。 “根源又好”, 这是真的。因为唐僧的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母亲则是开国元勋殷开山丞相的女儿, 所以他是标准的高干子弟。

“德行又高”, 从哪儿说起呢? 书中说他“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

菩萨送来两件宝物“锦阑袈裟,九环锡杖”,袈裟卖五千两, 锡杖卖二千两, 合人民币约700000元了。就连皇帝唐太宗也问:“有何好处,就值许多?”可见挺贵的。尽管贵, 唐太宗还是说“朕买你这两件宝物,赐他(唐僧)受用。”

太宗宣唐僧入朝:“求证善事,有劳法师,无物酬谢。愿送锦阑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今特召法师领去受用。”玄奘叩头谢恩。

太宗道:“法师如不弃,可穿上与朕看看。”

唐僧就抖开袈裟,披在身上。君臣文武,个个喝采。

待唐僧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太宗又赐他两队仪从,叫他上大街去威风一把,就如中状元夸官一般。感动的唐僧再拜谢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长安城里,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 唐僧直至寺里,僧人们下榻来迎。唐僧便对众僧人感述“圣恩”不已。 太宗皇帝对唐僧如此礼遇,给足了面子,以至唐僧的感激之情,难于言表。 最后, 菩萨对太宗皇帝说, 你办的这个水陆法会跟本就不行! 你请的法师只会讲小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太宗一听,马上就叫法会暂停。水陆法会原本计划是做49天的,现......
玄奘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玄奘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以改变当时的中国佛教现状。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储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轨持)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转识成智”,所撰《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 *** 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唐三藏为什么要去取经?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虚幻的佛教人物,不过他经历九九八十一个磨难去西天取经的事情,却有一些事实依据的。唐朝有个叫玄奘的佛教徒,的确去西天取过佛经。

玄奘出家之前姓陈,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所以有人还称他唐三藏。玄奘13岁时出家,21岁受大戒。22岁离开长安到达四川、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寻问有学识的和尚,深刻钻研佛教经论。那时国内对佛教经论各有各的评说,翻译过来的佛经,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失真走样。玄奘决心去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学习和取经。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从长安起步,路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再过敦煌,一直向西域进发。在苍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没有路标,光有从前走过的马匹、骆驼留下的粪便,或是一堆堆的尸骨。沙漠里不仅没有水,喉咙还渴得发痛,连眼皮也睁不开,甚至浑身焦躁难以忍受。困难不断,但是并未阻挡玄奘前进的步伐。

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县),高昌国王鞠文泰得知玄奘是个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决意西行。鞠文泰就派了一些可以吃苦耐劳的人送玄奘到印度。《西游记》里不是说唐僧跟着三个徒弟吗,那些护送玄奘的人虽无神仙般的通天本事,但却有着孙悟空的机敏聪慧、猪八戒的善于驮重和沙和尚的吃苦耐劳。帕米尔高原大雪封山,道路中断,他们被迫在龟兹驻留两个月。在翻越海拔七千多米的腾格里峰时,有几个护送随从被冻死在山上。但是这些都没能使玄奘失去信心,历经多次的艰难险阻,他们最终到了印度。

玄奘先拜戒贤法师为老师,直接研究佛经原文。5年之后,他游学印度各地,并且演讲佛典,还跟印度学者辩证,讨论佛学理论,名扬全印度。公元645年,玄奘才回抵长安。

玄奘这次西行,历经17年之久,5万里行程,138个国家,带回了佛教经典520箧,657部。返回长安以后,他刻苦翻译佛经,在20年间共翻译出1335卷。他还将中国的《老子》等书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玄奘还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编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其中记载了取经路中各国山川、城邑、物产、风俗,是探讨我国西北地区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以及中亚等地历史、地理的重要史书。从19世纪起,已经被英、法、日本学者陆续翻译、注释及出版。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说当时有一百多万人为他送葬,三万多人给他守墓尽哀。他从印度取回的佛经被储存在专门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内。
唐僧为什么去西天取经
因为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之后,由于翻译的原因流传着不同的版本,释义也不尽相同,唐僧去西天取经为了求取正果~唐太宗给了唐僧唐三藏的称号

唐僧,意思是来自唐朝的僧人。那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那?按照西游记里的描述,是形势需要。观音来到东土大唐,寻找取经人,最后选定了唐僧;唐僧是个遵纪守法的僧人,自然去向唐朝的皇帝申请护照;当时的唐朝皇帝,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认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自然是特别的支援,和唐僧结为金兰,赐其金丝袈裟和金钵、宝马,还为其组织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并派官兵护送。当然,唐僧也没让唐太宗失望,历经十年,吃尽千般辛苦,克服万般困难,终于取回真经。所以,唐僧能前往西天取回真经,和唐朝皇帝唐太宗的大力支援是分不开,或者可以说唐太宗的支援是唐僧取回真经的最主要的原因。不论是通讯行业华为,中兴还是摩托车行业的力帆,在他们的企业当家人决定派出人士去开拓国外市场的时候,他们也像当年的唐太宗派遣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一样,根本不知前景如何,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但是,他们还是义无返顾地做了决策,派遣最优秀的员工,去开拓国外市场。唐太宗对唐僧的支援、勉励和支援,对于中国那些志在全球的企业家有什么可以借鉴的那?1 充分地准备。为即将出征的将士做好物质的准备,并做好精神上的鼓舞和鼓励。2 充分地授权,特别是人事权和决策权。唐僧出国在外,私自招聘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以皇帝谕赐的金钵行贿西天的办事人员。3 充分地信任。唐僧取经十余载,路途之险,诱惑之多,能够成功返回的机率很低,当唐太宗始终如一的信任唐僧,相信他能够克服困难, *** 住诱惑,完成使命。此三点,足以为有志者鉴
唐三藏为什么取经?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虚幻的佛教人物,不过他经历九九八十一个磨难去西天取经的事情,却有一些事实依据的。唐朝有个叫玄奘的佛教徒,的确去西天取过佛经。

玄奘出家之前姓陈,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所以有人还称他唐三藏。玄奘13岁时出家,21岁受大戒。22岁离开长安到达四川、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寻问有学识的和尚,深刻钻研佛教经论。那时国内对佛教经论各有各的评说,翻译过来的佛经,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失真走样。玄奘决心去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学习和取经。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从长安起步,路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再过敦煌,一直向西域进发。在苍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没有路标,光有从前走过的马匹、骆驼留下的粪便,或是一堆堆的尸骨。沙漠里不仅没有水,喉咙还渴得发痛,连眼皮也睁不开,甚至浑身焦躁难以忍受。困难不断,但是并未阻挡玄奘前进的步伐。

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县),高昌国王鞠文泰得知玄奘是个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决意西行。鞠文泰就派了一些可以吃苦耐劳的人送玄奘到印度。《西游记》里不是说唐僧跟着三个徒弟吗,那些护送玄奘的人虽无神仙般的通天本事,但却有着孙悟空的机敏聪慧、猪八戒的善于驮重和沙和尚的吃苦耐劳。帕米尔高原大雪封山,道路中断,他们被迫在龟兹驻留两个月。在翻越海拔七千多米的腾格里峰时,有几个护送随从被冻死在山上。但是这些都没能使玄奘失去信心,历经多次的艰难险阻,他们最终到了印度。

玄奘先拜戒贤法师为老师,直接研究佛经原文。5年之后,他游学印度各地,并且演讲佛典,还跟印度学者辩证,讨论佛学理论,名扬全印度。公元645年,玄奘才回抵长安。

玄奘这次西行,历经17年之久,5万里行程,138个国家,带回了佛教经典520箧,657部。返回长安以后,他刻苦翻译佛经,在20年间共翻译出1335卷。他还将中国的《老子》等书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玄奘还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编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其中记载了取经路中各国山川、城邑、物产、风俗,是探讨我国西北地区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以及中亚等地历史、地理的重要史书。从19世纪起,已经被英、法、日本学者陆续翻译、注释及出版。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说当时有一百多万人为他送葬,三万多人给他守墓尽哀。他从印度取回的佛经被储存在专门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内。
唐僧取经为何一定要去西天?``
唐僧本是金蝉子转世,西天如来佛祖门下第二大弟子,地位比经常出场的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还要高。金蝉子既是如来佛祖第二大弟子,为何放着无比崇高尊贵的地位不享,偏偏要转世投胎做凡人呢?做凡人也就罢了,为何又要千辛万苦历尽磨难西天取经呢?这还要从如来佛祖某一次开坛讲经说起……话说这一天,西天如来佛祖莲台高坐,正在给众弟子们讲经说法,下面八菩萨、四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十一大曜、十八伽蓝都在认真听讲,有的还不住笔的做笔记。尤其是二徒弟金蝉子,一边听讲一边不住的点头,似乎对老师如来佛祖的课程感受颇深。如来佛祖对金蝉子挺满意,到底是二弟子,领悟的就是快。再仔细一看,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金蝉子哪里是在点头,分明是在打瞌睡嘛。如来佛祖当时气就上来了,这还了得,分明是不把为师放在眼里啊!尤其是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也体现不出为师的尊严。罚站、停课、写检讨,这些都太小儿科,神仙最惯用的处罚方式似乎就是贬下凡间。得了,如来佛祖大笔一挥,将二徒弟金蝉子贬下凡间,做了一个肉眼凡胎的俗人。要说金蝉子投胎的运气也比猪八戒好不到哪去,猪八戒虽错投了猪胎,但法力还在,对于天庭的记忆一点也没有散失。反观金蝉子,虽说投胎到了官宦家庭,但其法力已完全丧失,对于前生的记忆也完全散失。也该着金蝉子倒霉,他投到娘胎里还没生下来,父亲陈光蕊就被贼人暗杀了,母亲殷温娇也被贼人强行霸占。失身贼人,丈夫遇害,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殷温娇想到了死,但是考虑到肚子里的孩子,她忍辱负重活了下去。或许正应了那句诗: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殷夫人。厄运自金蝉子投胎那天起,就笼罩在他生身父母头上。小唐僧刚一降生,为躲避贼人伤害,母亲殷夫人就把他放在小木板上顺江流下,故而唐僧小名“江流儿”。顺江而下的小唐僧及时被金山寺长老法明和尚收留,江流儿从降生那天起就做了和尚,岂料这和尚一做竟是直到永远。唐僧自小出家在金山寺,直到一十八岁。说起唐僧出家的金山寺,大家可能不陌生,《水浒传》里有“张顺夜伏金山寺”一段书,《白蛇传》里的金山寺则名气更大,着名的“水漫金山”便事发于此。在中国古典文学小说里,金山寺大约是中华大地众多寺院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古典小说《金瓶梅》、《聊斋志异》、《三言两拍》等都有关于金山寺的记载或描写。少林寺名声鹊起后来居上,大约也沾了不少金庸、古龙、梁羽生等现代武侠大师的光。总之金山寺在古代是一座知名度相当高的寺院,这一点没有疑义,金山寺在当时全国的地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在全国大学中的地位。唐僧在金山寺出家一十八年,想必也会学到一些佛家的真东西,这为其后来上京城出家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有句话叫“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唐僧一家虽历经磨难,但终归落了个大团圆结局。殷温娇、唐僧母子相认,老爸陈光蕊起死回生,并调入中央任职。稍有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当时的封建伦理观念,殷夫人到底还是从容自尽了。关于唐僧的家世,我们还要补充一点:唐僧的父亲叫陈光蕊,唐贞观十三年的新科状元;唐僧的奶奶姓张,具体名字不详;唐僧的母亲姓殷名温娇,外公便是当时的宰相殷开山。当然,上面所说仅指小说《西游记》里的唐僧,不作为历史依据。《西游记》是小说,既是小说,那么就不免要虚构一些东西,比如金蝉子这个人,在佛教中几乎没有记载,吴老先生硬生生将其安排成了如来手下第二大弟子。吴老先生是文人,不是专业钻研佛教的学者,故而我们不能通过《西游记》去了解佛教,就好比我们不能拿《三国演义》去了解三国正史一样。《西游记》这部小说的主线便是唐僧取经,那么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呢?单从《西游记》这本书上分析,唐僧......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唐僧取经的故事很像我们人的一生,唐僧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佛理去取经,而我们平凡人为了什么是生活?生活的目的和意思这种事情困扰和寻求答案,生活种种磨难和考验就像取经路上的各种魔难,面对的态度就是们要学习的 慈悲、善良、智慧、忍耐、坚韧不拔、宽恕、礼貌、不埋怨、不放弃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想获得快乐的生活必须要有的,去西天取的了真经,相当于我们通过追求达到幸福美好的生活。他的3个徒弟代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3种毒或者烦恼,它影响我们获得永恒的快乐,孙悟空代表嗔恨,他好生气发火,一发起脾气来什么也不管,失去理智,现实中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嗔恨心,为了降服他唐僧念咒,我们呢要熄火要管住自己的脾气,培养自己的慈悲心,用善良的慈悲心来化解仇恨和嗔恨!八戒呢代表贪心,他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睡、他贪心过重,所以要用戒律来严格要求和提醒他,我们每个人都有贪心,对治的办法就是像唐僧一样布施,他为了取经什么都能舍弃,什么都不在乎,这正是我们学习的,要想得先需舍。用布施的舍心来消除自己的贪心。沙僧呢代表着 愚痴,他在流沙河吃人身上挂着好多骷髅,他不明白事理,他为人没有自己的见解容易听从别人的话,所以唐僧给他取法号 悟净要他懂的清静的正知正见,我们的一生也是要有正知正见,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唐僧最后取得真经,他去掉了身上的3种毒和烦恼,我们也是在生活中要去掉这3中烦恼和痛苦才能达到智慧生活的彼岸。
玄奘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到玄奘时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当时南北佛学的主流。但玄奘师通过学习,深感真谛等古德译着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这才有了唐僧取经这个千古流传的壮举。

5. 古印度的神话

印度神话的形成与其本身的历史关系密切。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迁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经过无数次战争后,他们的势力从印度河流域进入恒河流域,并大肆奴役当地的土着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着文明遭到破坏以及改变。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经》问世,这是印欧语系诸民族中最为古老的一部文学着作,在其中,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的组合起来。吠陀神话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罗,他是天帝,众神之首。据记载,因陀罗原本是带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后成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诗人对于权利的一种附会。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出现是其权力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印度进入列国时代,这一时期,旧的神话不断被编辑,新的神话又不断产生,宗教方面,出现了佛教与耆那教,而这两大教派又各自繁衍着不同的神话。

公元前四世纪之前,印度最大的两部史诗出现——《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在这里,因陀罗等神的地位被削弱,印度神话基本上恢复了其最初的体系。

[编辑] 吠陀神话中主要的神
因陀罗:天帝。 因陀罗(梵语:इन्द्र,Indra),佛教古籍翻译为“帝释天”,别名是zakra,意思为“最胜、最优秀、最优越、征服”,印度教吠陀经籍所载众神之首。此神好战,本是雅利安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对它的信仰随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曾一度是诸神的领袖、雷神和战神,空界的主宰。

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称为散脂,对他的信仰在后吠陀时期逐渐地弱化。对于因陀罗是否是一个曾经真实存在的人物,学术界尚有争议。

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现最多的神之一,出现次数仅次于阿耆尼。

[编辑] 因陀罗与弗栗多
他征服人间和魔界无数敌手,降服太阳、杀死延续季风雨的天龙弗栗多。在《梨俱吠陀》1.32记载了因陀罗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他与弗栗多的决斗(vRtrahatya)。传说巨蛇弗栗多阻挡了地下的水流出来,导致严重的旱灾。因陀罗喝了三大杯祭礼中所奠苏摩酒来提高其战斗能力,准备与巨蛇交战,并用金刚杵(雷电)杀死了弗栗多和它母亲Danu,释放了被堵住的水流。他的盟友有驾云降雨的楼陀罗(或摩录多〔Marut〕)、双马童以及毗湿奴。

在北欧神话和祆教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故事。神话比较学家普遍认为,在《波斯古经》的三头龙A Dahaka被名教Thraetaona的勇士所杀的故事,与因陀罗与弗栗多的情节相结合,必是雅利安人原始文化的一部分。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1/Bangkok_Wat_Arun_Phra_Prang_Indra_Erawan.jpg
泰国郑王寺中央塔上的因陀罗像

阿耆尼:火神。 阿耆尼,即火天,是吠陀教及印度教的火神,阿耆尼——अग्नि本身即是梵文“火焰”的名词,与拉丁语的火焰—-“ignis”是同源词(及与英文动词着火“ignite”同根)。阿耆尼作为火的神格化象征了火焰永恒不朽的奇迹,古印度人就相信供奉给阿耆尼(火)的祭品会被净化及传达到其他神祗, 亦令阿耆尼带有净化和送信者的角色。阿耆尼是典型经历了三相神(梵天、毗湿奴及湿婆)信仰的兴起,但对自然界信仰(原提婆族)仍然保留了一定知名度的神只。现今印度教还存在的火祭司—-“Agnihotr”,其职责是负责监察其崇拜者。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e/Agni_god_of_fire.jpg
阿耆尼/火天

伐楼那:水神。 早于吠陀时期,伐楼拿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他亦是掌管法规与阴间的神,是《梨俱吠陀》中记载最突出的阿修罗神,阿迭多(Aditya)众多神之首。他的名字可能起源于原始印欧语的词根wer-或wel-,表示“遮盖”(可参考另一印度教神只弗栗多)。

[编辑] 吠陀及其他角色
作为阿迭多的代表,伐楼拿具有作为太阳神的职能。但作为最重要的阿修罗神,他更倾向管理道德及社会的事务[1]。他的形象经常与另一位阿修罗神密特拉连结成对偶神合称“密特拉伐楼拿”(或两者前后对调),是天则梨多(rta)的最高守护神。《梨俱吠陀》中伐楼拿更曾经与因陀罗成对合称为“因陀罗伐楼拿”。作为天空神,伐楼拿更趋向支配天空黑暗的一半如被认为降落自“天海”的雨水及因为太阳由西行进回东方做成的夜晚现象。

经典阿闼婆吠陀记载,伐楼拿是全知神,说谎的人不能逃出他的罗网,星星是他的千眼密探,监视人类的一举一动[2]。尽管经典《梨俱吠陀》中伐楼拿的登场次数远不如因陀罗,但这不代表他在早期的吠陀社会的重要性不及因陀罗,这是因为《梨俱吠陀》的叙述焦点是主要集中在火焰(阿耆尼‎)及苏摩酒仪式上,苏摩又与因陀罗有着紧密的关系而导致。原本《梨俱吠陀》给伐楼拿和密特拉的身分都是阿修罗神族,如5.63.3,但他们随后又被安排进提婆族的体系中,如7.60.12,这一点很有可能是暗示了阿修罗一词在后期是带有负面含意的开端。在自身职能不断被其他神只分割,伐楼拿最后下降为单纯的水神(包括海洋与河流)及溺水者灵魂的守护神,伴随着那伽族成为镇守西方方位护法。

晚期的美术画作中,伐楼拿被描画成月神,长着黄皮肤穿着金色盔甲,手握蛇皮制的套索羂索,骑乘海兽摩羯。

[编辑] 琐罗亚斯德教
伐楼拿的名字实际上并不见于祆教的波斯古经或祆教巴勒维的文献中。自1900年代中叶以来印伊的研究员尝试从伐楼拿与密特拉的关系寻找伐楼拿出现于祆教的可能性,但当中有许多的理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反驳。其中祛邪典(Vendidad)1.17记载了一个被称作“Varena”4角14层的世界,当中住满了魔鬼和非亚利安裔的野蛮人(祛邪典7.10),这些描写都与吠陀的伐楼拿形象相差甚远。

有一个比较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吠陀伐楼拿是产生自印伊的伏罗那(*vouruna,“光辉的海洋”之意),但伏罗那就连本身的形象都充满争议性。伏罗那被认为与密特拉组合成为祆教的最高善神——阿胡拉·玛兹达,但亦有一说是根据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创作的诗歌中推论三者是各自独立的神只。语言同系性并不一定暗示当中存在有本质上的相似点,最典型的例子有daeva(妲厄娲,祆教的“误神”,一说为撒旦)与提婆,印度教的“天神”、后引申为“善神”)。有部分学者认为伐楼拿的职能及形象与祆教阿梅沙斯彭塔(神使)六者之一的艾霞凡许达有共通之处,都是“至高公正”的体现[3]。另一种说法是吠陀的跋伽“Bhaga”其实是伐楼拿的别名,其变形“Baga”以修饰词在波斯古经中被提出过,两个词的意思都是“神”或“守护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5/Varuna.jpg
提婆族伐楼拿,女性的乳房显示了其两性同体的特征。

阎摩:死神。 阎王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里面,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1]阎王有一本生死簿,上面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当某人阳寿已尽的时候,阎王就会派遣下属无常鬼去把人的魂魄押解到阴曹地府接受审判。阎王的判决取决于此人生前行事的善恶:生前积德行善立功的人,阎王会让他成为神仙,或者给他一个好的来世;生前行兇作恶的人,阎王会让他下地狱,接受各种惩罚,或给他安排一个不好的来世。这是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等民间信仰在“阎王”观念上的体现。
古印度神话中的阎王
阎王在古代印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古代雅利安人的一支开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区的统治,并在那里创造了吠陀文化的种姓制度,开创了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期。雅利安人使用比梵文更古老的语言写成吠陀经,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中,耶摩(Yama)神居住在天界的乐土,人死后的灵魂都要到那里去见耶摩神。耶摩神有两个使者,它们是两条狗。这两个使者经常在人间界巡游,当用嗅觉发现有人快死的时候,就把他的灵魂引到天界。耶摩神就是阎王的最初来源。

雅利安人在印度发展出现代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吠陀经是婆罗门教的经典,因此耶摩神的信仰在婆罗门教中被继承了下来,并有所变化。婆罗门教相信轮回,认为耶摩神是传说中第一个死去的人。后来,耶摩神从天界转入地界,被认为是专门监督死者生前的行为,并给与赏罚的神只;进而发展成为地狱中所有死神和死者的王,即地狱的主宰者,拥有众多的下属。随着进一步的演变,耶摩神最后成为专门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灵魂的神只。远古的雅利安人眼中,阎摩并不是一个可怕的神只。相反,阎摩会亲率亡者穿越往地府的障碍,到达地府之后,阎摩还会与众亡灵享用筵席。但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消灭各个原住民族的部落后,其社会结构开始愈变愈庞大,人心也开始愈来愈坏,生活在整个社会中最高层次的婆罗门为了警惕人们不要犯罪,就把阎摩从一个和善的亡者之主描绘成凶恶,会用各种酷刑折磨坏人的神只。这个做法令雅利安人对阎摩这个神只的恐惧增加,这一份对阎摩的恐惧随着佛教和古婆罗门教文化的东来,传到中国人的心中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4/Yama_tibet.jpg
西藏阎王画像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9/Yamantaka_Vajrabhairav.jpg
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大威德明王(阎曼德迦)

苏利耶:太阳神。 苏利耶(सूर्य / Sūrya)是印度神话中主要的太阳神,他是天父神狄阿乌斯之子,宗教艺术中他被描画成拥有金色的毛发和手臂,乘坐着由七匹马拉动的战车,这七匹马象征了所有七种查克拉。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3/Surya_chariot.jpg
骑乘七头马的苏利耶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4/Surya-Konarak.jpg
科纳克太阳神庙的苏利耶雕像
太阳之神

[编辑] 史诗中的主要神
梵天:创造之神。 梵天(梵文:ब्रह्मा,Brahma)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三相神。他的坐骑为孔雀,配偶为智慧女神辩才天。由于种种原因,印度教徒对梵天的崇敬程度相对来说不高,反而较崇保护神毗湿奴以及敬畏破坏神湿婆。全印度4000多座印度教寺庙只有两座是专门供奉梵天的,但大部分印度教徒都对梵天祈祷。

与印度不同,梵天信仰在南传佛教的东南亚,尤其泰国,得到很大的发挥,在泰国的梵天信仰,华人称之四面佛信仰,据说有保佑人间富贵吉祥的功能,在东南亚地区有非常多信众。

印度教的终极思想就是要将自我与梵天合二为一,即梵我合一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0/Brahma_Halebid.jpg
一尊梵天神像雕刻在Halebi的一所寺庙中
创造之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a/Brahma_1820.jpg
手绘的梵天像
形象象征
四只手臂: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也象征心灵(右后方手臂)、智慧(左后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

吠陀经:象征知识。

黄金:象征活跃在宇宙中,而金脸则代表梵天在创造宇宙时是处于活跃状态的。

天鹅:象征辨别力,是梵天的座骑。

王冠:象征最高地位。

莲花:象征自然与宇宙中所有存在。

胡须:黑色或白色的胡须象征智慧,而长须则象征智慧的永恒成长。

四张脸:四部《吠陀经》。

[编辑] 坐骑
梵天的坐骑是一只天鹅。这只天鹅天生能够分离牛奶和水,代表每个人都要能够学会分辨善恶,继而扬善弃恶。

毗湿奴:保护神。 毗湿奴(梵文:विष्णु,IAST:viṣṇu),也名为维修奴、黑天、那罗延天(Narayana),佛教称为遍入天,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主管“维持”。他的坐骑为迦楼罗,妻子是吉祥天,印度教的毗湿奴派(Vaishnavism)专门供奉他,全国有1000多座庙宇。

印度人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分别是鱼、龟、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罗摩、克里希那、佛陀和卡尔吉。毗湿奴的十个化身分别对应关于毗湿奴的十个故事。在十个化身中,鱼与龟参与了创世传说;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罗摩、克里希那是毗湿奴消灭众神的敌人时的化身;佛陀,亦即释迦牟尼也是毗湿奴的化身;卡尔吉尚未现世,其形象为骑着白马、手持燃烧着的火剑的英俊男子。卡尔吉现身之时就是世界终结之日,他将烧尽一切,审判世人。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毗湿奴的十个化身的故事明显不是完成于同一时期的,在侧面也表现出了印度教的内容在时间上的变化。

毗湿奴最为常见的形象为蓝色皮肤,拥有四支手臂,并且坐在莲花上。四支手臂分别拿着不同的神器:金环、法螺、蓓蕾(花)以及神杵。另一常见的形象,则是毗湿奴躺在千头巨蛇“舍沙”(阿难陀龙)之上,从肚脐生出的莲花中创造梵天,而吉祥天则随侍在身边。

毗湿奴在印度神话中,常被视为保护之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f/Lightmatter_vishnu1.jpg
毗湿奴

湿婆:音乐、舞蹈和毁灭之神。 湿婆(梵文:शिव,Ś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湿婆是毁灭之神,也担当创造的职能,是印度民众最为敬畏的神,由吠陀时代的天神楼陀罗演变而成。

他的教派(湿婆派)信徒奉其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8种化身,除毁灭外还可创造。佛教文献称他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c/Sivakempfort.jpg
在班加罗尔的巨大神像雕塑湿婆冥想的神韵

阿修罗:恶魔。 印度教神话的阿修罗(梵语:असुर)是一群追求力量的神族,有时更被称呼为恶魔,阿修罗族及提婆族(包括那伽族)都是迦叶波页面迦叶波 (印度教)并不存在,英语维基网络对应页面为Kashyapa。的后代。最早期的吠陀文献记载阿修罗族是一群司掌道德及社会的神只,如伐楼拿(佛教名:水天)掌管天则与理法梨多页面梨多并不存在,英语维基网络对应页面为rta。,和跋伽守护信徒的财富与婚姻;提婆族则司掌自然现象,如黎明女神乌莎斯及气候神/雷神因陀罗等。

密特拉(佛教名:弥勒菩萨)、伐楼拿及弗栗多都是很具知名度的阿修罗神只。毗楼遮那(佛教名:大日如来)、松巴页面松巴 (印度教)并不存在,英语维基网络对应页面为Sumbha。和尼森巴页面尼森巴并不存在,英语维基网络对应页面为Nisumbha。原为阿修罗王,后被佛教吸收成为佛陀。

于后期印度教的文献如《往世书》和《过去如是说页面过去如是说并不存在,英语维基网络对应页面为itihasa。》中,两族开始被明确地二元化,阿修罗族作为提婆族的对立被描写成邪恶的一众。根据《薄伽梵歌》16.6章的详细描述,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带有daivi sampad(神圣的特质,提婆的词根)或asuri sampad(恶魔的特质,阿修罗的词根)。总结《薄伽梵歌》16.4章,asuri sampad代表了傲慢、自负、妄想、狂怒、严肃及无知。[1]部分品格正气的原阿修罗族的神只,如伐楼拿后期就因此而被“易族”至提婆族。

迦楼罗:金翅神鸟,于烈火中涅盘而得永生,以中国神话凤凰为原形。 迦楼罗(梵文:गरुड,Garuḍa),按照《迦楼罗及诸天密言经》的说法,就是中国的金翅大鹏鸟或大鹏金翅鸟,是印度教和佛教典籍中记载的一种神鸟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4/Garudakaryatid98.jpg
迦楼罗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c/P1080102.JPG
真觉寺中刻于塔身上的金翅大鹏鸟

阅读全文

与印度母子午餐吃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为什么现在伊朗女性要戴头巾 浏览:978
印尼海产品都有什么 浏览:67
印度小孩为什么会被猴神带上去 浏览:185
1个货柜到印尼费用多少钱 浏览:478
越南西贡一平米房子多少钱 浏览:230
印尼数学老师叫什么 浏览:452
中国职业模特有多少人 浏览:436
越南反击战如何消灭地洞中的越军 浏览:796
英国上院叫什么 浏览:94
伊朗和叙利亚的战争是怎么回事 浏览:358
国足战伊朗具体什么时间 浏览:940
英国人穿什么鞋子好 浏览:888
印度为什么出现大圣诞节 浏览:602
印度嫁中国女人多少钱 浏览:706
印尼话牛肉怎么说 浏览:742
1900年英国发生了什么事情 浏览:591
中国哪个旅游城市接待银川人 浏览:375
印度羊肉羹怎么做 浏览:953
英国移民怎么开餐馆 浏览:544
现在流行的中国话怎么说 浏览: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