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自来水多吗
印度自来水不多。根据调查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印度目前的用水问题非常严峻,根据信雹世界银行的数据,占据全球人雀坦缺口总数14%的印度,人均可用水量仅为1100立方米,如果具体到印度国内的数字,截止到去年,印度有超过80%的农村家庭没有自来水。顷辩
⑵ 感受印度的热-印度风物记
摘自《印度风物记》(香港三联书店2018年出版)
作者简介:
张讴,1959年10月生,英国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学硕士。曾任央视首任驻印度首席记者和央视驻欧洲(伦敦)资深记者。着作有《印度文化产业》、《英国风物记》、《与玄奘同行》等,编导的多部纪录片在国内外获奖。
感受印度的热
印度的酷热,中国人早就有体会。不知道哪位前辈最先称呼天竺为“身毒”,从字面可以理解为“一身毒火”,把印度的热给形象化了。唐僧玄奘来到天竺后,也热得够呛,连连惊呼:“盛热也!”感念于天竺是佛学创立之地,玄奘觉得“身毒”不好听,思虑再三,遂更名为“印度”。喜马拉雅山脉挡住了南下冷风,加上纬度高,就形成了印度酷热。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赶着牛羊从欧洲进入中亚,又辗转来到了印度。在印度烈日的烘烤下,白皮肤逐渐演变成了巧克力色。一些雅利安人与当地妇女通婚后,后代的皮肤干脆死心塌地成了棕黑色。这就是印度酷热的魔力。
印度的热浪,不是让人脱皮,更像一个不怀好意的家伙。他举着一个烙铁,你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你猛然回头,抡圆了胳膊想揍他一顿,却又找不到他,只能感受到无限热力。看着胳膊一天天变成酱肘子,你只能气愤,却无可奈何,最后只好服输。就这样,人们在气焰嚣张的热浪下,像被猫追撵的老鼠,见到洞口就钻进去。热浪狡猾地守候在那里,一动不动,人也一动不动,热浪干脆把洞口捂得密密实实,消磨时间玩。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拿了一个塑料温度计去测地表温度。过了一会儿出来一看,温度计没了。再定睛一看,乖乖,温度计被热浪当成口香糖给嚼了。一年365天中有120天是这种天气。一天也不少。每年从4月到7月,都是印度人最撮火的日子,找不到打架的对象,只能大喘气。大热天里唯一的好处就是没有苍蝇和蚊子,它们都热死了。
佛教中的刻苦修持叫苦行。苦行在梵文中为Tapas,就是“受热”的意思。印度天气炎热,故将“受热”引申为“受苦”,一下子把印度的热提升到了精神高度。佛教在印度绝迹后,印度教徒重新活跃起来,他们在进行漫长的苦行修炼时,依然使用“受热”一词。但凡经历多印度热的人,都会对“受热”有一种深刻感受,也就知道“受苦”的滋味,于是对修行者升起由衷的敬佩,学者A·L·巴沙姆说:“一年的不同季节是由极度炎热、极度多雨或极度干旱构成。次大陆的气候总是趋于极端,这也可能影响到印度人的性格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懒散一词不好听,就说是清净无为。要想体验一下,只能在夏天来,看印度人在树阴下四仰八叉地闭目吐气。极端天气让人极端地深刻,清净无为也就成了一种境界。
大热天里,新德里隔三差五闹水荒。印度城市没有自来水。小区水站每天早晚各向居民供水一小时,每家都挖有蓄水池。住户得用水泵把水抽到屋顶的塑料蓄水罐。蓄水桶是黑色的,很吸热。一天下来,用里面的水洗澡,非得烫脱了皮。我刚来印度时就被烫了一次,后来养成了开凉水管也试水温的习惯。最难熬的是闹水荒,人们都要拿着容器到公共水站去接水冲凉,还没有接到水,脚下已经湿了一片,那是淌的汗。接到水的人们就到一旁过微型泼水节,小心翼翼地往身上撩水,再用容器接收从身子淌下的水,又继续往身上撩水,直到容器里的水全部蒸发掉。排队接水需要时间,有些人等得不耐烦,便抱着个木头棍子,跳到城边的亚穆纳河水里泡着。严重污染的河水臭气熏天。人们宁愿被快快熏死,也不愿意被慢慢热死。
炎热的天气里,细菌传播快。这培养了印度人喝水时不用嘴巴接触容器的习惯。男女老幼喝水时都仰着脖子,让容器离嘴巴半尺远,心不在焉地往嘴巴里倒水,而且准确无误,成了印度一绝。我试过多次,经常被呛得满脸通红,从鼻孔里冒水。每次到印度朋友家,只喝瓶装水。如果没有一次性杯子,便推说不口渴,偷偷干咽吐沫,不敢碰人家的杯子,怕犯忌。天气太热,身体汗腺成了大漏斗,不喝水又不行。一天要喝四五瓶矿泉水,这些水还没有在肠胃里停留几分钟,很快都从皮肤上涌了出来了,依然极度地口干舌燥。
印度也有各种空调。天热时电力严重不足,几乎难以保证空调正常工作。印度人家里可以没有冰箱,但不能没有发电机。买不起输出功率大的,就买小的,至少要能带动电风扇。商店为了保证正常营业,都配备有发电机,像狗一样用链子拴在店铺门口。据说新德里至少有48万台发电机,遇到停电时,发电机一起吼叫,黑烟四起,整个城市都在冒烟。烟雾遮挡了强烈光线,头皮不再发麻,呼吸系统又遇到了麻烦。好不容易熬到夜晚,床还在散发白天的余热,只能倒吸一口气,迷迷糊糊地忍着。
早晨起来,一睁眼又是35摄氏度,到了中午就蹿到了42摄氏度,人们还要一分一秒地往下熬,一分一秒地熬上四个月。到了7月份时,气温高到50摄氏度以上。新闻媒体开始报道晒死人的消息。死亡数字每天都在增长。这个时候,暴虐的热浪在蛮横中逐渐掏空了自己。
不消几天,季风雨就大刀阔斧地登场了。与酷热争斗没有几个来回,酷热就消失得无踪无影。人们就这样在雨水中复活了。这是印度人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在随后的日子里,印度人把节日安排得满满当当,从容而又热闹地过节,一个接着一个。
摇头晃脑的学问
印度人的肢体语言很丰富,也容易让初来的外国人困惑。在街上想打个三轮的士(Scooter)去某个地方,司机总会对你把头一晃,然后就目视前方了,让人觉得印度司机都不爱拉外国人。印度司机也暗自抱怨,都说印度人效率低,没想到外国人上车也这么磨蹭。外国人到商店里购买矿泉水,店主依然一晃脑袋,对伙计大喊两声,却依旧埋头整理账目。当外国顾客悻悻离开后,店主觉得纳闷,我的伙计正忙着准备不同品牌的矿泉水呢。顾客怎么就走了呢,这不是瞎折腾人吗?
造成双方困惑的原因就出在一个简单动作上:晃脑袋。印度人把脑袋一偏表示“知道了”或者“行”。外国人起初并不理解这个动作的含义。一位驻印度的西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尴尬经历:“来印度工作的第一天,我给雇员们讲了几句话。我说‘我希望今天是我们长久和良好工作关系的开始’,他们都晃了一下脑袋。我继续说,‘我在印度走马上任后,希望能得到你们的鼎力相助’,他们又摇晃脑袋。我有些失望,但还是接着说了下去,‘只要我们发扬团队精神,我相信我们的工作会很出色’,他们起劲地摇晃脑袋,我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有在印度生活时间长了,才能了解这些身体动作的含义。
中国人习惯肩扛手提东西,印度人则喜欢把东西顶在头上。我经常看到印度妇女顶着一捆柴火或水罐,即使有一块比帽子还小的木头橛子,也要顶着。手臂悠闲地在空气中划动。男人顶着上百斤的麻袋依然健步如飞。搬运砖头甚至冰箱之类,也要用头顶。天长日久,这就使得印度人的颈椎骨灵活而发达,使用频率格外高。印度人明白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他们却很少使用这些动作,而是习惯朝肩膀两侧摆动脑袋。这个动作包含多重信息。它可以表示“行,不错,还成吧”,在交谈中则表示“我正在听你说呢,我明白了你指的是什么,我听懂了”,而并不一定表示“我同意你的观点”。这大概体现了印度文化的模糊性。
一次,我在拍摄一位国家领导人时想靠得更近些,便向印度警察说了我的要求,这位警察朝我摆动了一下脑袋。我以为对方同意了我的要求,连忙心存感激地迈过了警戒线,没想到这个警察一个饿虎扑食,把我抓了回去。我惊讶地问,“你不是同意了吗?”这位警察朝我一翻白眼,厉声责问:“谁说的?”
印度人天性乐观,喜欢聊天和自嘲。他们认为有时候动作比言语更有力量。身体语言可以传达出更丰富的信息。只是苦了刚到印度的外国人。一旦外国人懂得了“摇头晃脑”,也是很有用的“利器”。它至少可以模糊一下自己的观点,探听对方的反应。
⑶ 印度在水利方面实力强吗
水利对于印度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关系到赖以生存的农业,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减少贫困,保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印度的人口占世界1/6,淡水资源占世界1/25,土地面积占世界1/40,同时还养活着世界上1/20的牲畜,其中一半以上是牛。印度的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梅克纳河流域占印度土地面积的33%,但占有全国水资源的60%;西海岸占地面积只有全国的3%,但占了全国水资源的11%,其余64%的土地只有29%的水资源。
印度的淡水来源主要是降雨,加上北部喜马拉雅地区有限的雪水。印度全国降雨的特点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极不平衡。西部拉贾斯坦邦年降雨量只有约310毫米,东部梅加拉亚邦则超过11400毫米,全国平均年降雨量为1170毫米。全年降雨量中约85%都集中在4-5个月的时间内。全国3.29亿公顷的土地面积接受到的年降水量为4000立方千米。每年平均流淌在河流里的水量估计为1869立方千米,其中只有690立方千米的地表水可通过现有技术带来效益。可再生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估计约为431.8立方千米。由此,印度每年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为1122立方千米。
印度水利的形势是严峻的:全国12%的土地,即4000万公顷的面积属于洪水多发地区;16%的土地,即5100万公顷的面积属于干旱地区。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形势下,人均可获得水量从1951年的5177立方米/年下降至2007年的1654立方米/年,预计到2025年会进一步降到1341立方米/年,而普遍认可的人均最低用水量是1700立方米/年。印度最极端的情况是2000年萨巴尔马蒂盆地人均只有308立方米/年。
印度水利部的一个专门委员会对全国各门类用水需求做了预期估算,情况如下表:(单位:立方千米)
2010年
2025年
2050年
灌溉用水
688
910
1072
饮用用水
56
73
102
工业用水
12
23
63
能源用水
5
15
130
其他用水
52
72
80
合计
813
1093
1447
把印度水资源的家底与将来的需求对照一下,估计到2050年,印度30%的土地面积和16%的人口将出现水资源缺口。
印度需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印度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的急速降水。在短短15天内就能降下全年50%的雨量,河流中90%的水量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流走,即六月至九月。自古以来,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急剧变化,要么靠近河岸居住,要么想方设法对水进行精打细算的管理。印度过去的150年间在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做了巨大投资,出现了惊人的经济变化,曾经的干旱地区变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历史上有水的地区增长速度反而比较慢。灌溉区的贫困发生率大约是未灌溉地区的三分之一。印度人在特有的气候条件下发展出了河岸文明的模式,直到19世纪,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蓄水池和地下小水窖来储存剩余的水,这只是在当地能够想出来的办法。
在印度可利用的1122立方千米水资源中,690立方千米是地表水,432立方千米是地下水。对地表水的利用只有建立了相应的蓄水设施后才能实现。印度在修建了大大小小4525座水坝之后,人均蓄水才达到213立方米,许多其他国家则要多得多,如俄罗斯为6103立方米,澳大利亚为4733立方米,美国为1964立方米,中国为1111立方米。另外,印度只能存储30天的雨水,而发达国家干旱地区主要江河流域能储存900天的雨水。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喜马拉雅山西部冰川迅速融化,次大陆大部分地区降水变率增大等原因,对于蓄水的需求将会增加。蓄水可以对增加的变数有所帮助。蓄水于江河、湖泊、土壤和地下蓄水层中是任何应变战略的关键一环,不论是对付旱灾还是涝灾。水坝的设计需要有内含的灵活性,在流域范围内既可以应对水多的时候,又可以应对水少的时候。其他的选项包括小规模的雨水储存,通常被称为收集雨水。收集雨水是一种古老的做法,但有效,特别是在干旱地区。
地下水一直是保证水源供应的基础。印度的淡水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下水,例如80-90%的农村地区生活用水靠地下水。人们打了2000万口管井抽取地下水,用来灌溉的面积超过50%,占了全国农业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二,在耗电量方面也占了近30%。在农业邦地下水和电力消耗都比较高。地下水的使用量达到每年估计补充水量的70%至超过100%。在这些地方,地下蓄水层以每年0.2至0.5米的速度在减少。城市里的穷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供水商,他们大部分供应的是地下水,要价很高。工业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也用地下水来进行自我供应。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水里的有毒元素越来越多,如氟,砷和盐分,已经有2500万人因氟中毒致残。已有17个邦200个县发现地下水被氟污染。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印度20个邦的7000万人有过量吸收氟的危险,另外有1000万人承受着地下水中含有过量砷的危险。
通过收集雨水,修建水坝,流域管理,修复故有水体,建设新的水利系统等,水利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大量修建小池塘小水窖来收集雨水可以增加水的供应量。中央政府地下水委员会的总体规划是动用2450亿卢比的经费给地下水补充36立方千米的雨水。但是目前还没有认真落实这项规划的行动。许多城市制定了新建建筑物必须安装回收雨水设施的规定,而农村地区还没有类似的办法。
地下水的可持续是一个核心问题。根据观察,对有水患平原浅层地下水的过度开发造成季风期河水返回到地层下的空间增大。疏导性地补充水源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弥补供需之间的差距。许多专家提出建议,通过跨河流连接的方式对冗余水量进行调配是个好办法,特别是在季风季节把水量过多河流里的水调到水少的地方去。估计可用于这种调配的水量有220立方千米。印度每年有747立方千米的水白白流到大海里去了,通过实施约30个跨河流连接项目把某个地方过多的水输送到某个缺水的地方去,应该是意义重大的。
农业是用水的第一大户。在使用的水中有2/3用在种粮食上了。一个人每天喝水2-4升,但所吃的粮食需要2000-5000升水才能种出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印度的粮食生产从现在的3.8亿吨,到2050年时也许要增长到4.2亿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加大灌溉农田的用水量,这会带来进一步的水源枯竭,水质下降,环境恶化,进而又影响到粮食安全。
印度进行的绿色革命使粮食产量成倍增加,取得了成功,但现在认识到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伤害,包括过度使用化肥、杀虫剂和水。
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个基本的解决方案。通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有助于缩小水的缺口。扩大“滴水浇灌”的应用是一项积极的措施,可使水的净用量获得更多的产出。提高农作生产力的整套措施除其他外,还包括免耕种植,改善排水,开发良种,优化用肥,加强管理,改进方法,农作技术的创新等。比如开发出耐寒品种,在冬季种庄稼需要的水就少。在温室或遮荫大棚里种庄稼可以减少大田种地的水分蒸发,尽管这会增加成本。
在农业生产中有些低技术方法也会有帮助,如改进淡化海水的方法和低成本滴灌,以及成本低但较实惠的水投资项目。在印度不同形式的滴灌系统已经流行较长时间了,如东北部的竹竿滴灌,奥里萨邦等地的大陶罐和多孔盆等。约50年前引进的压力喷头灌溉对农业现代化贡献良多,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滴灌可节水25%-60%,还可增产60%。滴灌非常适合于园艺作物。喷头灌溉适用于地势起伏的农田,可节水25%-33%。目前在印度6900万公顷灌溉面积中,采用滴灌的只有50万公顷,喷灌的只有70万公顷。
节约用水的措施应该推广使用。有些措施并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流量表可以监测出实际抽取了多少地下水,这对地下水紧张地区的工业用水大户能起到监督作用。产业界使用弹簧阀门、感应器等设备可以减少用水量,带来经济回报。“十一五计划”中提出的一项战略就是水的循环利用和二次使用,这主要是指非饮用水。在控制洪水方面,增加流域体系的蓄洪能力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城市缺水一直是让印度头疼的一个问题。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印度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做到全天全时供水。大小城市平均下来每天供水时间仅2.9小时。城市水的成本回收效益太差仍然是一个难题。大多数的供水和卫生工作不会产生足够的收入来偿付其运行和维护费用。从自来水供应服务中只能赚回46%的运行和维护成本。在首都德里,对水进行加工处理和供应的成本是每立方米9-10卢比,而市民交的水费是每立方米0.35卢比,还不到成本的4%。实际上主要的费用还不是提供清洁水,而是从排污系统中收回用过的污水并进行处理后排放到环境中。污水处理才是真正难做的事情。印度对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的量还不到7%,每天有约7000万升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进了当地的河流湖泊。
印度在独立之前,灌溉部门是能够为政府赚取净收入的,现在政府甚至不得不为维持这一基础设施而开支。水利部门在财政上缺乏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有(1)糟糕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2)不适当的关税水平和扭曲的收费结构;(3)较高的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4)冗员;(5)无收入水的数量很大。印度特大城市里的水利人员配置远远高于国际上做得最好的城市,即在发达国家每1000个水点配2-3名职工,在发展中国家每1000个水点配4-8名职工。
水利的管理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在印度大多数公共服务和公用事业中,地方上的管理失当是一个重大弊端。如同在电力方面的情况,在供水方面因流失和浪费现象而付出了沉重代价:全国供水总量中流失的水占30-50%。以德里市政当局情况为例,除泄露流失的水达40%外还承担着15%的偷用水。全国平均只有24%的自来水有水表计量。在城市地区,由于下水道淤塞或抽水站不能正常工作,未经处理的污水经常溢出排水渠。在农村地区有些手动水泵坏了几个月而没人修理。在许多城市里,由于下水道淤塞、保养不善、抽水站经常停电等原因,产生的废水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进入到处理设施中进行处理。农村许多灌溉沟渠就是在田野上简单地挖掘出来的,大量的水根本流不到需要浇灌的庄稼那里。
管理水的部门多,需要协调好。印度中央政府对水的管理有好几个部门负责。农村的饮用水由农村发展部负责,城镇饮用水由城市发展部负责,地表水和地下水由水利部负责。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门的工作需要与其他部门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计划进行整合,形成一致的办法。农村发展部制定的收集雨水、水流域开发的各种计划要与水利部和负责提供饮用水的各政府部门协商后才能实施。不同部委之间的有效协调和各种方案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2006年成立的国家旱作区管理局作为全国统一的机构在5个不同部委之间起协同作用,制定了提高8500万公顷非灌溉农田产量的计划。而在大多数邦里,都存在制定政策、管理资金和经济职能交叉重叠或分工不当的问题。印度出台的国家水利政策强调应该以综合协调的方式开发和管理水利。
在用水方面经常听到一种说法:由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因此获得水应该是一种基本的人权,对所有的人都一样,最好是无偿的。另有一种说法是,在许多地方,水越来越珍贵,把用水作为一种权利只会使情况更糟,对水权收费是有效用水的一条理想途径。这体现出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印度,许多地方因为水而引发了各种冲突。无论如何,社会正在接近一个不再把水当作免费物资的时代,水有可能会被作为可以贸易的货物。从长远来看,水权贸易有助于改善对水的管理。有些国家的实践表明,水权贸易帮助农民抵抗了干旱,促进了创新,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增加了投资。
印度水利面临着一个令人担忧的未来。国家水利委员会已经表明,水利的形势总体上是不平衡不稳定的,这种危机在一些流域已经显现,到2050年,印度对水的需求量将超过能够供应的量,现在约15%的含水层情况危急,在未来的25年这一比例将增长到60%。全国约15%的粮食生产依靠开采不可再生的地下水。最需要考虑的严重问题是怎样才能够,而且是必须把全国许多地区的用水需求降低到可以供应得上的程度。这一艰巨的又无法回避的任务需要使用者和供应者之间进行密切合作,例如成立授权的含水层用户协会。
正确的政策可以产生更好的用水效益,减少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带来的用水压力。需要努力取得进展的方面包括:(1)统筹协调与水利管理政策相关的部门(如农业)以及土地使用政策;(2)确保实行更为一致的污染者付费和使用者付费原则;(3)减少带来水利问题的补贴。减少能源补贴就是一项值得考虑的政策措施。目前这项政策使农民可以用很少的成本抽取地下水。再好的水资源管理也会被电力和水利补贴打消积极性。削减这种补贴有利于阻止农民用几乎免费的电力抽取便宜的但宝贵的水源过分地浇地。取消补贴的事拖得越久,地下水就越少;给的补贴越多,就越难以改变这种做法。现在印度农民对电力补贴的依赖性很大,大幅削减补贴会让他们受不了,因此政治上还不可行。这需要多方面来应对这个问题,如改进供电质量,对农民用电适当定价,制定一套“有效补贴”的方法等。
政府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印度政府新近拟定的国家水利计划确定了5项目标:(1)建立广泛全面的水利资源数据库;(2)促进国家和国民节水,保水,增水的行动;(3)高度关注过度开发水资源的地区;(4)把水的利用效率提高20%;(5)提高流域一级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为了实现提高用水效率20%的目标,政府还准备采取鼓励循环利用水、开发水利技术的激励措施;制定城市供水系统效率、水利审计指南;审查财政和分配政策;开展先期研究。然而政府不是唯一的利益攸关者,也不是唯一需要为管理水利做决策的人。保证水安全的战略需要政府、投资人、非政府组织、工业和农业以及城市里水的用户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有印度学者呼吁说,技术、环境、社会、法规的变化都影响着水利的发展。因此政府迫切需要与各利益攸关者进行对话和沟通,并开展一场运动,让农民参与进来,使他们了解水利的现状,困难,前途,政策,任务,后果等。印度也许需要一种把各种方法措施综合起来的解决方案,包括改变亿万农民、工人和生活用水用户的行为习惯。
从喜马拉雅山流下来的雪水河: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巴特那的恒河: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印度自古就有挖井的习惯(台阶井):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印度现在城乡许多地方仍然这么取水: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⑷ 为何印度人钟情恒河水
印度,一个位于南亚次大陆上最大的国家,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500年的时候,就已经诞生了印度河文明,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我国,但是其国土面积,却仅仅只有我们国家三分之一的大小,可想而知,印度的人口到底有多密集。
印度虽说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现如今的印度并不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若是自己孤身一人的话,是不太建议前往的,尤其是女孩子,不知道你怎看呢?
⑸ 恒河水有多脏为什么印度人喝了还有很多人长寿
恒河是印度的圣河,但是估计大家在提到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恒河水实在是非常脏的,每天都会在河里面洗澡,还会把河里面的水打上来吃。恒河这条河也发源了印度文明。流过了印度和孟加拉最后汇合到海洋里面去,恒河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所以印度人非常崇拜这条河。印度河里面的水这么脏,民众也每天吃,但是身体却还丝毫不受影响,甚至也有很多长寿的老人。
印度人喝了这么可怕的水,但是也很少会生病,因为在印度人的心中就是觉得这条河水非常干净,就算自己生病了的话,也不会觉得是这条河的问题,而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所以就算去看医生也会说是因为食物导致的。那些医生基本上也是非常信奉恒河水的,所以不会怀疑到水质方面。印度人的身体基本上已经适应了河里面的细菌,因为世世代代都在饮用,并且还会用河水来做饭,包括孩子小的时候都会去喝,所以基本上已经免疫了。
⑹ 去印度旅游,导游为何经常劝阻游客不要乱喝他们的矿泉水
最近几年,印度电影在中国大火,很多人看了印度电影都产生了去印度旅游的想法,但是提醒各位,千万不要喝当地人给你的矿泉水,一是水质安全问题,而是水里可能下了药。我经常关马蜂窝这个旅游的网站,在网站上看了很多喜欢旅游的小伙伴发的帖子,其中就有很多小伙伴们表示在印度旅游实在有太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了,印度真的是比较危险的一个地方。
去印度旅游的注意事项很多,因为印度的安全系数真的是太低了,很多游客来到印度后都表示印度真的不安全。所以各位想去印度旅游的小伙伴,一定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在水的方面,警惕陌生人递来的水,很可能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