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个正常人的酒量最多能喝多少
每个人的饮酒量都有所不同,但每天的饮用量理应不超过500毫升。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协作研究指出,正常情况下,男性每日摄入的纯酒精量应不超过20克,而中国现行的安全饮用标准是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女性摄入量应该更少一些。
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每个人的酒精摄入量应该是等于“饮酒量×酒精浓度×0.8”。举个例子,一般酒精含量为3.7%的啤酒,每天的饮用量理应不超过500毫升,也就是一个玻璃瓶或者是两听。
喝多后的处理方法
1、尽可能吐出来
这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实在太难受的话不妨在洗手间扣喉让自己都吐出来,然后洗把脸,清理一下口腔,吐完以后整个人都会舒服不少。
2、尝试吃一些水果
比较常见的解酒水果有香蕉,能增加血糖浓度,降低酒精在血液中的比例,达到解酒目的。同时,它还能消除心悸、胸闷等症状。特别是如果已经吐得一干二净,更需要吃点水果垫垫胃。也可以喝点果汁,如葡萄汁,含有丰富的酒石酸,能与酒中的乙醇相互作用形成酯类物质,达到解酒目的。
3、好好睡一觉
休息是必须的,醉酒常常伴随着头晕,躺下来睡一觉可以让身体休息也给了身体一个代谢调节的时间。
4、醒后头痛可以喝蜂蜜水
当你睡醒起来之后,如果发现你还有点头疼的话,就去泡点蜂蜜水喝,蜂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果糖,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减轻头痛症状,尤其是红酒引起的头痛。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如何算出你的酒量是多少?
‘贰’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饮酒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饮酒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饮酒,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酒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喝酒的爱好和习惯,有时候聚会或者参加应酬都需要喝酒,下面分享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饮酒。
大家都知道酗酒无益健康,因此许多国家都有官方的饮酒指南来告知民众适度饮酒的标准。例如在英国,政府最近将每周酒精摄入量上限由168克下调至72克而理论上,每周饮用酒类的酒精摄入量达到72克仍有1%的致亡风险。
大家都知道酗酒无益健康,因此许多国家都有官方的饮酒指南来告知民众适度饮酒的标准。例如在英国,政府最近将每周酒精摄入量上限由168克下调至72克。而理论上,每周饮用酒类的酒精摄入量达到72克仍有1%的致亡风险。
但新的研究却发现,全球各地的饮酒安全的界定标准大有不同。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群社会学家研究了世界75个国家的饮酒建议手册,其中有38个国家对酒精摄入量几乎不设限。这些国家给出的酒精安全摄入量是严格管控国家的4倍以上。相反,在严格控制饮酒的国家,政府对酒类的定义已不再是一种休闲饮品这么简单。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合理饮酒的定义是每次摄入10克左右的酒精。符合这一健康标准的酒类饮用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酒精含量约为4%的250ml罐装啤酒一罐,酒精含量在13%左右的红酒一小杯(75ml)以及酒精含量40%左右的烈酒一小口25ml
理论和实际的差距是这样的,奥地利的标准较世卫组织给定的翻了一倍,而严谨克制的英国人管控的更为严格,健康饮酒的酒精摄入每次不超过8克。在美国和加拿大合理的数量则稍稍超标。
醉里干坤大,壶中日月长。刚刚结束的十一假期,相信不少朋友都与‘酒’有过一段邂逅吧:
“结伴出游,美酒佳肴,不可负良辰。”
“亲朋聚会,哪能不醉不归呢。”
“工资都交给了结婚的,给我来一场国庆7天醉吧。”
无论是出行的喜悦放浪,还是聚会的激动豪迈,亦或是钱包不争气带来的满满忧桑,“酒”都是非常合时宜的佐味良品,从古至今。
“酒”有妙处,当然也有害处,尤其是之于身体健康。是以共勉诸君,饮则饮矣,量力而为,健康第一!
一、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近日,因为“饮者”,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点名”了。
WHO发表的《2018年酒精与健康全球状况报告》,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地酒精消费和酒精导致的疾病负担情况。在全球范围内饮酒普遍下降的大趋势下,中国仍一路高歌猛进。
报告指出,中国人均酒精消费量增加,戒酒率下降,拖了全球的后腿。中国人均酒精消费量在2005年、2010年和2016年分别为4.1升,7.1升和7.2升,增幅76%。中国终身戒酒率从2005年的50.9%下降到2016年的42.1%。
在喝酒上,中国人也堪称战斗民族了。《2017年酒仙网饮酒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酒友们共喝掉433 042 08瓶酒,喝掉的酒连起来可以绕地球129圈,广东、山东、北京位居最能喝省(市)的前三名。
WHO指出,饮酒致死的人数比艾滋病、暴力和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相加都多。饮酒“杀”人有多种手段,首先饮酒与200多种健康问题有关,包括肝硬化和癌症。其次,酒驾,饮酒诱发的暴力事件、精神健康问题也不少见。
二、
9月28日,着名歌手臧天朔和相声名家师胜杰因肝癌相继离世的消息震惊了社会。从新闻里看,二位都是去年底发现了病情,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撒手人寰,令人扼腕叹息。同时夺走他们生命的“肝癌”也再一次被拎到大众面前,我们经常说“喝酒伤肝”,两位大师的一个共同爱好却正是喝酒,而长期大量饮酒,是罹患肝癌的一个重要诱因。
圈内人对臧天朔的印象是“仗义、豪爽、爱喝酒”……;
师胜杰更是曾自述“爱喝酒只因年轻时下乡,被分到了酒厂干活,其中的一项工作就是品酒,品尝酒有没有烧好?够不够度数。久而久之,不仅酒量练了上来,而且也深深爱上了喝酒。”
其实世界卫生组织早已经把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研究表明,全世界5.5%的癌症发生和5.8%的癌症死亡是酒精引起的,也就是说每18个癌症里,就有一个是喝酒喝出来的。
而且不仅仅是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和胰腺癌等与饮酒都有直接关系。
其实酒精本身并不是致癌物,不会引起基因突变。真正危险的是它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醛。
酒精(乙醇)进入体内后,由乙醇脱氢酶代谢为乙醛,然后再由乙醛脱氢酶代谢为乙酸,排除体外。在酒精作用下,DNA的不稳定性、染色体在形态上的异常,都越发严重起来。
看看研究者给出的证据:
1.酒精中主要物质乙醇会损伤DNA;
2.乙醇在体内代谢生成的乙醛是致癌物,因为它能直接结合DNA,诱发基因突变(世卫组织已把乙醛列为一级致癌物);
3.酒精可能会影响雌激素的分解,增加血液中雌激素的量,更容易引发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癌,特别是对未到更年期的女性来说;
4.饮酒会降低身体吸收维生素A、C、D、E、叶酸和类胡萝卜素的能力;
5.饮酒会导致体重增加;
6.烟酒不分家,酒桌上更容易激发吸烟的欲望。
三、
事实上,中国人可能并没有像数据表达的那么爱喝酒。
酒文化可谓是我中华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无数的文学作品中都留有他的痕迹,朋友送行饮一杯,接风洗尘饮一杯,醉卧沙场饮一杯,采菊东篱饮一杯。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不仅被用来放松助兴,同时也被当做是一种情感寄托,但事实上,这种寄托正在被现在的“酒局”涂抹的面目全非。
说起中国式酒局,不少年轻人都有一股走向绞刑架的悲壮,因为中国人信奉“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本不喜或不善喝酒,但有时迫于各种现实又不得不喝,因为中国式酒局总是跟现实有着扯不清的联系,渗透在人际关系、职场升迁、金钱交易、权力寻租的每一根毛孔里。
而且酒精可以使人快速的分泌多巴胺,只要一点就能让人快活,继而是越喝越嗨,越嗨越喝,喝到原形毕露,鬼话连篇,什么难看的相大家都见着了,这是最真诚的一面,也叫“把动物的一面表现出来”。
“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很多人对这句话恨之入骨,可是为什么总要有人用它来劝酒,而偏偏又不得不喝?中国式酒局掺杂了太多的无奈,不停地推杯换盏间侵蚀着健康。
其实,喝酒自古以来就应该是一件美事,美食家蔡澜先生说,喝酒喝到呕吐就比较低级,要喝到微醺,快乐的灵魂飞起来,这个就能享受喝酒的乐趣。
四、
不是中国人爱喝酒,全世界人民其实都爱喝酒,在所有国家,喝酒都是社交的信号,但劝酒文化中国确实是全世界独一份儿。
在美国,喝酒是很普遍的事,平时下班甚至中午吃饭都会喝。区别在于,美国人喝酒很日常化,经常喝,但不会拼。美国人是天天喝酒,但喝得不猛。
在加拿大,卖酒是需要执照的(俗称酒牌)。政府通过对喝酒场所(如酒吧、餐厅,超市则不允许卖酒)的酒牌管理限制卖酒,以此来降低因为饮酒造成的一系列安全隐患。
日本没有劝酒的文化,酒杯干不干,都是随意的。而如果日本人真的要猛喝一顿,通常都是预知到的,不会碰见出去的时候没有预计要喝酒,但是是开着车出去的。
印度人喝酒也比较猛,而且酒驾很严重,所以去年印度开始大规模实施禁酒。不过这却没难倒买不到酒的酒鬼们,因为大批酒鬼们正热衷使用眼镜蛇毒来代替酒精。
近期的《印度心理学与医学》杂志上,一位医生分享了一个震惊全国的案例:一位33岁男子竟长期饮用眼镜蛇毒,从而导致失明。
这位医生在文章中表示,该男子有很大的酒瘾,长期处于神游状态。就在几个月前,由于买酒变得越发困难,他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尝试喝蛇毒代替。
男子说,适量的饮用蛇毒可以达到类似于镇定剂的效果,上头时间可长达恐怖的`一个月!并且下头后,他可以连着一两周都不想喝酒。同时他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这么吃惊,因为喝蛇毒在他村里属于普遍现象。
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建议:女性每天饮酒不超过1份,男性每天不超过2份。这里的1份酒精=1听(341毫升)啤酒,或1杯(142毫升)红酒,或1小盅(43毫升)白酒。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是对“适度饮酒”的定义。其实喝酒没有“安全线”,即使少量饮酒也会造成健康风险,不喝最好。
当然,对于已经养成习惯或需要应酬交际的人来说,酒仍然难以拒绝,但希望大家能把控好大的方针:
如果爱喝酒,请慢慢减量,尽量少喝。
喝酒上脸的人,尤其要少喝。
女性,尤其要少喝。
如果不爱喝酒,就别喝。在酒桌上开始便拒绝,比开喝后停下来容易得多。
所有酒都是一样的,没有证据证明红酒是个例外。
养生酒是骗鬼的,千万别信。
为了降低饮酒的危害,WHO敦促各国酒类征税并禁止酒类广告。相关负责人指出,禁止酒类公司赞助大型体育赛事,或会有重大改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酒文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有喝酒的爱好和习惯,整日参加应酬。8月4日,科技部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名为《加拿大一项研究表明部分癌症和饮酒》,援引了《柳叶刀·肿瘤学》的研究结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酒精定义为一类致癌物,喝酒喝的越多,得癌症的几率越大。
这项研究指出,之所以喝酒会得癌症,是因为喝酒破坏了DNA。大家都知道DNA出现突变的情况,才有可能让人患上癌症,但是饮酒越多,对DNA的损害越多,这种损害逐渐累积,就会造成跟DNA突变一样的结果,让人患上癌症。
酒精是一类致癌物,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改掉饮酒的习惯,如果必须要喝酒,也要适量,不能喝太多。
喝酒和哪些癌症存在关系?
喝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酒精是一类致癌物,长期过量饮酒会让人们得癌症的几率上升。
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长期过量饮酒会诱发肝硬化,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也有可能发展成肝癌。除此之外,酒精也可能在肝药酶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使维A酸浓度降低,会促使细胞过度增生,诱发DNA突变,让人患上癌症。
除此之外酒精还有一个危害,就是会影响人体的激素水平,女性患乳腺【癌】,和喝酒有一定的关系。综上所述,喝酒和7种癌症有关,分别是口咽癌、肝癌、喉癌、食道癌、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尽快改正喝酒的习惯,不要过量饮酒,否则这些癌症就很有可能找上门来。
怎么才算适量饮酒?
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推脱不过去的场合,需要饮酒,这个时候一点酒也不喝是说不过去的。为此要掌握好饮酒的量,不要过量饮酒。
很多人不知道怎样才算适当饮酒,不知道怎样才算过量饮酒。其实和酒精的摄入量是有关的,男性每天摄入的酒精量不能超过15克,女性还要少一些。想要知道自己摄入酒精量,有一个公式,那就是饮酒量乘以酒精浓度再乘以0.8,这样得出来的数值就是酒精量。
可以提前计算一下,看自己能喝多少酒,在这个范围内尽可能的少喝就可以了。不过酒精毕竟算一级致癌物,能不喝就不喝,滴酒不沾才是最健康的。
可以学习张继科独特的挡酒方法
有的时候,在一些场合当中,周围人特别热情,总是敬自己的酒,可以用一些独特的技巧,来让自己少喝一些,最近张继科独特的挡酒方法这条新闻就冲上了热搜。
张继科为了躲酒,碰杯的时候,把自己的酒杯里的酒倒到了别人的酒杯里,网友称张继科是被乒乓球事业耽误的喜剧人。我们在生活当中确实可以借用张继科的这种躲酒方法,毕竟少喝一口酒是一口酒,毕竟酒会危害人体健康。
除了学习张继科这种躲酒技巧之外,还有一些酒场上的技巧,能够尽可能减少酒精对人体的伤害。
第一,喝酒的速度可以慢一些,不要喝太快,尽量避免一口闷的情况。
第二,在喝酒的过程中多吃些菜,不要空腹饮酒。
第三,喝酒时旁边放上一杯水,喝一口酒,多喝几口水,水有稀释酒的作用,可以减轻点危害。
喝酒不是健康的习惯,酒精属于致癌物,和7种癌症有关。在生活当中应该尽快的戒酒,如果有必须喝酒的场合,必须要控制酒量,适量饮酒。在喝酒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躲酒技巧,避免喝多。
‘叁’ 印度就餐礼仪
我们在各国吃饭时,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更多的是在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印度就餐礼仪,欢迎大家阅读。
印度就餐礼仪【一】
虽说印度菜在菜式创造和就餐礼仪上,都已经开始变得国际化了,但是其中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细节需要外国食客们注意,否则仍有可能在餐桌上被人贻笑大方。
1、用餐时需要掌握好时间。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餐是在上午8点以后,第二餐基本在晚上8点以后。
但是习惯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开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根据个人食量点菜,也可以不要开胃菜。
2、用餐时吃饭速度与对方相同。
印度菜用餐时的吃法也很特别,是中西合璧的,既使用刀叉,也要大家一起点菜一起吃。
而且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开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尽量保持和对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
甜点和茶一定要等到饭后再端上餐桌,否则也是对客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3、印度人实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残留下剩菜。
4、印度人“手抓饭”其中的乐趣和忌讳。
手抓饭是印度人长久以来的就餐习俗,吃饭前他们会先洗净手,然后准备就餐。如果去印度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尝试“手抓饭”的乐趣。
正是因为印度人的这一习惯,使得印度大部分菜都被制作成糊状,这样才便于用手抓饼卷着吃,或是抓米饭拌着吃。
特别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的手抓饭在用手上也是有忌讳的。那就是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绝对不得用来触碰食物。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专门用来处理不洁之物的,因此吃饭时,他们的左小臂一般沿桌边贴放,手垂放于桌面以下,或是干脆把左手藏在隐蔽的地方。
用餐结束,服务员会给客人用小碗端来洗手水,水里漂着用于清洁的柠檬片和用于装饰的花瓣,当然,只能清洗右手。
印度就餐礼仪【二】
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
在印度做客就餐,也有很多礼仪需要注意,虽然目前在许多正式场合,印度人已经开始用刀叉吃饭,但在私底下,他们仍然习惯用手抓饭吃。手抓饭是印度人长久以来的就餐习俗,吃饭前他们会先洗净手,然后就餐。如果去印度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尝试手抓饭的乐趣。也正因为这一习惯,使得印度大部分菜都被做成糊状,这样才便于用手抓饼卷着吃,或是抓米饭拌着吃。印度人吃饭还有一个规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饭,给别人递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右手干净,左手脏。这又与印度人的另一个习惯有关。印度人如厕以后,不用手纸擦,而是用水冲洗,冲洗时,用左手,不用右手。
印度人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但是他们喜欢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喜欢中国的粤菜、苏菜。
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印度就餐礼仪【三】
羊肉的“巨无霸”
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宗教对饮食有着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极为神圣。尽管很多牛在大街上游荡,但在餐馆里,在任何招待会上,你是决不会吃到牛肉的。在印度去吃麦当劳,别忘了不要点牛肉的“巨无霸”,因为那里只有羊肉的。外国人要想吃牛肉,只能到穆斯林聚居的专门店铺去买,拿回家自己做。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的素食者特别多。请印度人吃饭,先要搞清楚对方是不是素食者,否则会很尴尬。严格的素食者,是连鸡蛋也不吃的,但牛奶一般都喝。有些虔诚的印度教徒,吃饭前还要做祷告。有一次,我们请印度朋友来家吃饭,大家落座后,突然发现一位朋友闭上了眼睛,嘴里好像还在默念着什么,片刻之后,才睁开眼睛开吃。
不吃牛肉,但喝牛奶
印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奶大国,牛奶在印度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国营奶站打奶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几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几块饼干。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
在德里的菜市场,还能买到雪白的奶豆腐,吃起来有很浓的奶香味。印度人特别喜欢吃甜食,印度餐最传统的甜食也是用两种奶酪和糖制成的。
只能用右手吃饭
印度人吃饭的方式还保留着某些传统的习惯。虽然在较正式的场合,人们吃饭使用叉和勺,但在家中,用手抓更来得痛快:每人面前摆放一个大盘子,把米饭盛上,再浇上菜和汤,然后用手稍加混合,捏成团,就抓着送进嘴里。在街头的小吃摊、小吃店以及寺庙里,人们通常用一种干树叶压制成的盘子来盛食物,有的餐馆则给每个吃饭的人一片新鲜的大树叶子,用来盛米饭等食物,这倒是很环保。
印度人吃饭还有一个规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饭,给别人递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右手干净,左手脏。这又与印度人的另一个习惯有关。印度人如厕以后,不用手纸擦,而是用水冲洗,冲洗时,用左手,不用右手。在餐馆或印度人家里吃饭,当快吃完的时候,主人往往会给每人端上一小碗温水,上面还漂着一块柠檬,这水可千万不能喝,它是用来洗手的。饭后,还会端上一盘绿色麦粒状的香料,供大家咀嚼,以消除口中的异味。
印度就餐礼仪【四】
印度交际应酬礼节繁多:合十礼、拥抱礼、贴面礼、摸脚礼、举手礼等。也流行握手礼。印度人迎接嘉宾往往要向对方敬献用鲜花编织而成的花环。印度人以往对等级、地位、身份极其关注。印度所特有的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其一,“婆罗门”,即僧侣;其二,是“刹帝利”,即名门、贵族;其三,是“吠舍”,即平民;其四,是“首陀罗”,即贱民。此外,还有 “不可接触的贱民”,叫作“哈里真”。传统的种姓制度广遭非议,但影响犹在。
印度人主食有大米及面食,烹调方式有炒、煮、烩三种,喜加入各种香料,尤其是辛辣类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别多,而且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荤食。根据教规,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耆那教徒则既忌杀生,又忌肉食。
‘肆’ 入境印度可以带多少啤酒
10瓶
‘伍’ 为什么印度人很少喝酒,因为印度是着名的大米输出国
印度受佛教文化熏陶,当然很少喝酒,首先,印度作为世界宗教发源地之一,受宗教的影响非常深远,宗教在这个国家起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有些宗教必有的一条戒律就是要求大家不要抽烟也不要喝酒。宗教在人们的信仰方面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约束作用。其次,在法律层面,印度禁止民众在公共场所抽烟喝酒,印度的酒市场虽然小,但是印度政府对酒市场还是进一步加强规范,比如造假酒导致消费者死亡的,判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并罚重金。法律的明文规定,不仅净化了公共场所的环境,还给大众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第三,电视禁止播放一切与宣传烟酒有直接或者间接联系的广告。这样一来,烟酒在电视等媒体上便失去了“话语权”。第四,在印度,并不是随便一家商店都出售酒类的,即使是有权售酒的商店也有时间限制,何时该营业何时不能营业都有严格规定。以上种种做法,都是在营造一种好的环境,从宗教到法律到电视广告再到销售渠道上对烟酒的控制,从而影响人们的观念,久而久之,人们头脑中“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越来越高,越是有文化和地位的人就越守法守教越不跟烟酒打交道,慢慢地,在社会上形成了不抽烟不喝酒的好习惯。
‘陆’ 印度人急了:凭什么欧洲人喝酒就好,印度人就不好
凭什么欧洲人喝酒就好,印度人就不好?
1、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印度人有88%经常喝烈性酒,啤酒只有10%的市场份额而葡萄酒还不到2%。
2、酒精对健康的益处被高估?关于烈性酒的最新说法,英国下议院和众议院已要求英国与酒保持距离,至少每周两天。倡议者之所以如此说法,是因为身体需要休息一周有两天得以修复肝脏。这是一个缓和的做法,来自于早期关于每天适度饮酒的指导。
3、犹如乡下四溅的水龙头,很难排除各种见解的纷扰:什么啤酒冲洗掉肾结石了,酒可以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了。有些人甚至声称,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实在没招儿的情况下,连续不断地喝。然而医生说,如此种种说法,不能给予一个简单是与不是的答复。
4、考虑啤酒,其在印度城市稳步增加,因为其酒精含量低额而得到普及。泌尿科医生曼斯.萨尔说,说啤酒可以治疗肾结石,纯粹是瞎掰活。 “在美国有研究表明,有一些啤酒,象黑啤什么地,就可以防止钙沉积和减少结石形成的30%至35%.但是啤酒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嘌呤,只能增加尿酸结石的风险”。他接着补充,橙汁,或者是咖啡和茶等,将有黑啤相同效果,将肾结石冲洗出来。
5、至于普遍流传的说法,酒精对心脏有好处。玛莉卡.阿罗拉,供职于印度公共卫生基金会(PHFI),是指出这个论点不成立的印度人。她说 “我们已经做了一项研究表明,酒精对于印度人心血管不能提供保障”。
6、这项研究是由PHFI和全印医学科学研究所,在德里就2010年内,10个城市中,比较各个不同饮酒量的4000印度人。该项研究显示的结果,刊登在2010年2月<动脉粥样硬化医学杂志>上,即使是低层次的酒精饮用的印度人中,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增加了40%。
7、为什么这种健康的逆转会出现印度人当中?PHFI的阿罗拉指出,含有酒精一类的饮料,是其中一个因素。她补充道“欧洲人是喝了很多葡萄酒,它已经被证明是对他们有利的.而印度人主要是喝烈性酒,像威士忌甚至苏格兰.”多少年来,饮酒已经成为印度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这些天来对于饮酒习惯进行了较好的跟踪.市场研究公司对进口葡萄酒及烈性酒记录所显示,印度烈性酒总消费量仅指在2009年的200万次(每次有12瓶或9升)。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印度人有88%经常喝烈性酒,啤酒只有10%的市场份额而葡萄酒还不到2%。
8、它的这种“不同”的饮酒方式形成对照。既是西方人每天适度地饮酒,致使他们身心康健,而印度人则倾向于狂欢饮酒。 据AIIMS-PHFI研究,比如说,在不同种族的不同饮酒效果,可能是遗传或由于不同的饮酒模式。
印度网民评论:
1、饮酒得益于欧洲人而非印度人,因为欧洲人卖,我们愚蠢的印度人购买。欧洲人发狂一般地卖酒,甚至汽水,价格好于(印度的)牛奶和果汁。啤酒哪是印度的饮料。
2、说饮酒是有益的欧洲人还是印度人,荒谬之极。即使在中等剂量,这对心脏应为好,对肝脏却是有害作用,象胃病,肥胖,大脑和其他器官什么地,都高得不成比例。饮酒对健康终归有害。只是有节制地喝而已。
3、酒精对健康的好处被高估.....当然是。欧洲人,如法国,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希腊人到处葡萄酒过剩。在德国的许多啤酒酿酒厂纷纷倒闭,可用的廉价葡萄酒进行精装(销售)。酒精愈发便宜,在欧洲(除了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和更便宜的酒饮料涌入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欧洲市场,以及(涌入)成为新的欧盟成员国后的马其顿和克罗地亚。我怀疑所谓“研究”的欧洲人,他们尝试培植酒精的“好处”。他们想要他们的产品,搭乘富有增长力的印度.这就是假冒伪劣饮用水和非法假冒酒精,在印度引起的问题。即使暴饮的对象,那也是来自欧洲的“产品”。
4、欧洲人健康地饮酒是他们的日常饮食一部分。对于印度人来说,这是不必要的习性,不适合我们的天气或饮食习惯。
5、仅仅是因为他们`饮用`我们`适应'而已。
6、印度人爱狂饮,特别是当它是免费的时候,这是事实。对于任何国际航班,你很难找到任何印度裔男子拒绝美丽的空姐服务的任何含酒精的饮料。好在是,它不是与不健康的pakora或kabab相关的服务,这是摧残身体的致命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