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简介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领土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诞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并确立种姓制度,吠陀教开始发展为婆罗门教。
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开始推行佛教,并向外传播。约前188年,孔雀帝国灭亡后群雄割据、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莫卧儿帝国,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同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也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印度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1)印度古国是什么样子扩展阅读:
自然环境
1、区域位置
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8°24′~37°36′、东经68°7′~97°25′之间。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2、地形地貌
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13,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
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3、气候特征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较无明显的季风。印度气候分为雨季(6~10月)与旱季(3~5月)以及凉季(11~次年2月),冬天时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较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
自然资源
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463.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97.54亿吨,铝土22.53亿吨,铬铁矿1.24亿吨,锰矿石6550万吨,锌589万吨,铜352万吨,铅136万吨,石灰石684.77亿吨,磷酸盐8100万吨,黄金86吨,石油8.96亿吨,天然气697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矿藏。森林覆盖率为21.9%。
经济状况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兆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万的已发展国家澳洲相差无几。印度年成长率为5.8%,并于2011年至2012年间达6.1%。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
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汇率则为1,389美元,为世界第140位。1991年以前,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影响,经济政策采行贸易保护主义,印度政府过分干预劳工及金融市场并监管商业活动,由于1991年印度经济危机,加上苏联解体,新国大党政府使印度开始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借由外国贸易及直接投资,逐步转型为自由市场,印度的经济规模获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
印度经济以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全国仍有四分之一人口无法温饱。印度外汇存底充足,汇率稳定,未来官方也将全面解除外汇管制,由市场决定币值。印度制造业出口已经开始下滑,全国很多地区电力供应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语的人口,目前是21世纪全球最主要的资讯服务业生产国、电脑软件出口国以及众多软体工程师的祖国。
印度实行民主政治的同时实行社会主义,政府对私人经济活动,外贸,外国资本直接投资严格控管。不过,1991年通过经济改革,放松对外贸和外资的管制,逐渐开放国内市场。国有企业民营化和部分领域开放对私人以及外国投资的设限,至于相关的政治争论持续不断。
2. 古印度分为哪几个时期
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种姓的、 历史 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 文化 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印度分为哪几个时期,希望能帮到你。
古印度介绍
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种姓的、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
古印度分为哪几个时期
文明起源
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着名的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局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古代印度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佛陀时期
(前6~前2世纪) 从吠陀时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只萨罗、跋只、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
(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婆罗。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为了扩大他的王国,阿育王征战了11年,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使他悔悟了。后来阿育王皈依了佛教,并在佛教和平教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法。阿育王在国内修筑道路,扩大灌溉工程,发展国家的经济,使国家繁荣和兴盛起来。
入侵时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入侵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在丘就却建国后,国势日强,侵入印度,灭大夏在印度的残部。在阎膏珍、迦腻色伽统治时期,继续入侵印度,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均归入贵霜帝国的版图。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
萨塔瓦哈纳时期
(公元前100~公元200)萨塔瓦哈纳王国300年的历史使德干文化与北方文化互相结合。那里的国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罗门,并且对部落地区实行 军事 统治。
笈多王朝
(320~540)笈多王朝崛起于贵霜废墟。奠基于275年,统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约120年。王权缩小,官职已经世袭。外贸不断萎缩。种姓种类和不可接触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庙里日益普遍。当时文化灿烂,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剧本和较早的《往世书》均在笈多王朝时编成,此外还编纂了一些法书。在艺术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 壁画 丰富多彩,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的成就。
北印度
(606~647)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后的一个着名皇帝。当时,外贸萧条,货币短缺。政体沿袭发多,但更加分散。都城从华氏城迁曲女城,即从一外贸城市迁至一军政要地。戒日王死后,北印度表面统一的局面又告结束。
南印度
(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几个藩属,每个藩属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行政系统和收税机关。最南部分国家的历史,从l世纪开始。古代南印度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时期是300~750年。
3. 古代印度的文明特征
通常所说的4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实际上是1个历史地理概念,它并不仅指今天的印度,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地处中国西南,中亚之南,西亚东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与古代各文明都有联系,古代印度文明就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诞生了。
【土着居民】 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本地原有居民创造的,他们被通称为达罗毗荼人。但由于地域广阔,族系复杂,古代原有居民也包括其他人种,例如矮黑人和原始澳语人等等。
【举世皆惊的“哈拉巴文化”】 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突然发现了哈拉巴文化遗址,可称为古代世界面积最广的青铜文化。这一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心,习惯上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大致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1750年,可以肯定,其文明昌盛期已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与同期的埃及、两河流域水平相当。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两处城市遗址,规模都相当大。街道布局整齐,纵横相交。
【神秘的消逝】 印度河文明来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后印度文献对它只字不提。印度河文明衰落的原因,学者们提出许多假说。印度河文明的消逝之谜仍有待人们破解。
4.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文化的建筑和艺术的风格是怎样的
古印度与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其地理范围包括现代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印度是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它包含了从古代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的各种文化思潮。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是印度河流域文化(也称为哈拉巴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一个青铜时代文化,它存在于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1750年。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最重要的城市是哈拉巴和莫亨佐达罗,它们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消失了。但哈拉巴文化仍保留在古吉拉特邦、拉贾斯坦邦和北方邦北部
5. 印度历史上有哪些朝代及历史概况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4000年前曾经独立发明过一种文字,摩亨殊达鲁文字(Mahenjodaro),印度是世界三大国际宗教之一佛教的起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印度始终没有完全统一过,是英国入或做侵才统一了印度。
印度人又不重视记录历史,研究印度历史必须借助古代希腊、罗马、中国和 *** 国家的文献,近代印度历史则要依靠英语文献。
印度历史上最大的国家其中衫明衡大概分为以下各时期:
史前印度
公元前2300年以前
印度河文明时期
公元前2300—公元前1500年
雅利安人入侵
吠陀 时期
梨俱吠陀时期 Rigvedas(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
后期吠陀时期(公元前1000—公元前500年)
摩揭陀帝国
哈尔扬卡王朝 Haryanka(约公元前545- )
难陀王朝 Nanda( —约公元前324年)
孔雀王朝 Maurya(约公元前324—约公元前187)
巽伽王朝 Sunga(约公元前187—约公元前75)
甘华王朝 Kanva(约公元前75—约公元前30)
笈多帝槐灶国
Gupta(约公元320-约570)
普西亚布蒂王朝
Pushyabhuti(约400-约647)
拉其普特时期
Rajput(公元7世纪-12世纪)
朱罗王朝
சோழர் குலம்(846年-1279年)
遮娄其王朝
Chalukya (543年-1156年)
伽色尼王朝
Ghaznavids([[967]年]-1185年)
德里苏丹
奴隶王朝(1206年-1290年)
卡尔吉王朝 Khalji(1290-1320)
图格鲁克王朝 Tughluq(1320-1413)
萨依德王朝 Sayyid(1414-1451)
洛提王朝 Lodis(1451-1526)
莫卧儿帝国
1526年-1857年
英属印度
1857年-1947年
印度共和国
(1947-
6. 1、古印度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古印度文明:不属于今天的印度,主要位于巴基斯坦
一直以来,四大文明古国被认为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在中国,大多数人都以为古印度文明是在现在的印度版图地域上。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古印度文明”不属于现在的印度,而属于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
呾叉始罗古城是原始佛教的圣地,释迦摩尼佛最初曾在此地布法。阿育王为太子时,曾为此国首领。据说在前6世纪时,此城是佛教十六列国之一的犍陀罗国的都城。
在佛经中,呾叉始罗和原始佛教紧密联系在一起。传说佛陀释迦牟尼早年曾经求学于呾叉始罗。大乘佛教形成于这里。护法阿育王登基之前,曾是呾叉始罗城的总督。从此,在这片与佛结缘的土地上,数不清的僧尼筑起数不清的寺院弘道传法,数不清的信众刻下数不清的佛像顶礼膜拜。
在呾叉始罗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佛教造像。其中最美的是一尊佛像,世尊双目微垂,嘴角若抬,好像在冥思,又好像在微笑。
佛经说,阿育王皈依后,大兴佛法,广筑堵波(佛塔)八万四千座,供奉世尊舍利八万四千枚,其中一座着名的宝塔就在呾叉始罗。因是供奉世尊的,所以称为“法王塔”(Dharmarajika)。
在呾叉始罗众多佛教遗址当中,法王塔是相对保存最完好的。周围残留的数处屋脚,和虬劲的古木几株,映衬着塔身,在旁遮普宝石蓝般的天空下显得高大宏武,令人心生敬畏。
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都曾到过此地。法显在《佛国记》中提到有关呾叉始罗词源的传说谓:“竺刹尸罗,汉言截头也。佛为菩萨时,于此处以头施人,故以为名。”
唐初玄奘到此时,古城已荒废。百年前的英国殖民地时代,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爵士根据《大唐西域记》,在呾叉始罗进行了一系列考古探查,发现了众多古代艺术品和寺庙遗迹,震惊世界。于是这座古城遗址于19世纪乃被重新发现。
1912~1934年和1944~1945年,J.H.马歇尔和M.惠勒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6.佛教健陀罗艺术起源于巴基斯坦地区
据《大唐西域记》卷三记载,呾叉始罗是北印度地区的古佛国(大正51·884b):“呾叉始罗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酋豪力竞,王族绝嗣,往者役属迦毕试国,近又附庸迦湿弥罗国。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伽蓝虽多,荒芜已甚,僧徒寡少,并学大乘。”
《大唐西域记》云大城西北七十余里存有医罗钵呾罗龙王池,池之东南三十余里有无忧王所建之窣堵波。城北十二、三里处有月光王舍头之胜地及经部拘摩罗逻多撰诸论之僧伽蓝。城外南山也有无忧王子拘那罗抉目之故地等历史名胜。
我曾经考证指出,所谓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只是近代西方编造的伪历史神话。因此根本没有什么希腊化的运动。我们在巴基斯坦的原始佛教雕像上发现的独特造型艺术风格——即所谓健陀罗艺术风格,绝非来自蛮荒希腊和欧陆,是原创于印度河流域以及克什米尔地区的佛教古文明艺术,后来逐渐西传向君士坦丁堡,文艺复兴时代这种造型风格传布到达欧洲。另一个传播方向则是中国的西域和北魏以及隋唐。也就是说,所谓希腊风格的健陀罗佛教艺术风格,实际原创起源于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古佛国。
可惜的是此地出土的大量的原始佛教艺术珍品多数已经被英国人掠走。但是此地建有呾叉始罗博物馆,陈列出土的一些珍贵文物,使我们仍然得以管窥这个古代伟大的佛教国度的遗迹。
7. 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大全
这个地区, 历史 上被中国人笼统称为印度,与古代中国关系极为密切。但是近代中国人对之误解甚多。印度本身古代没有成文史,没有任何有系统的史书。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历史 文化 介绍,希望你喜欢。
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1、古代只有古印度地区,并没有印度国
印度一名(In ),在古代是指南亚次大陆印度地区——印地。
印度是地区之名而并不是国家之名。因为在历史上,印度不是统一国家,所以没有固定的国名。在英国人把大印度地区殖民地化以前,这个地区的 政治 状态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从来没有被彻底统一而成为同一个国家。
印地,历史上是人种来源极其复杂的混杂地区,有白种人、黄种人(包括蒙古人、汉藏人)以及褐色人和小黑人。
印度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和民族(至今也没有)。所以没有什么印度民族。
印度地区古代以来也没有统一的本土文字和语言。
所以印度地区今天除了方言外,统一的官方语言是英国殖民者输入的 英语 。
2、印度地区中国人命名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一名,也非印度人所自名。
印度,是唐代中国人给印地的命名。古代中国史籍中称印地为印度,还称为身毒、申毒、天竺、天笃、身笃、乾笃、贤豆、呬度、印第亚、印特伽罗、末睇提舍、婆罗门国、沐胥、阿离耶提舍、因陀罗婆陀那等等。
[《山海经》曰:“身毒之国,轩辕氏居之。”晋人郭璞注:天竺国也。”]
古代中国人在唐代以后称印地(印度地区)为印度。这个名称,后来被世界和印度人自己所接受,于是独立后而有了印度的国家名称。
【印度这个名称是唐僧玄奘《大唐西域记》正式命名的。书中描述古印度曰: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印度者,唐言“月”。月(在印地方言中)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月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敬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
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指整个南亚半岛)。三垂大海,北背雪山(指喜马拉雅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
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西方人则另有一说,认为印度一词,系出自信度河(梵Sindhu,月河 )之名,后来成为波斯人与希腊(小亚细亚)人对印地之称呼,于是而成印度地区之称。]
3、印度地区 地理
印度半岛之国土,可分成三个地形区,即北印度、德干高原与南印度。
唐玄奘周游印度地区,对印度地方做了划分,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区,称为五天竺、五印度。略称五天、五竺、五印。
印地有印度河(Ins)、恒河(Ganges)、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等三大河流。
恒河流域为全印度最热之地,热季气温经常高达摄氏四十九度,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则为世界雨量最多之处。除西北方之印度大沙漠外,印地全境土壤堪称肥沃。
印度河梵名Sindhu (信度河,月河),乃印度地区北方之大河。印度河——月河实际是一条 国际 河流。这条大河发源于西藏高原,流经喜马拉雅山与喀拉昆仑山两山脉之间,流向西南而贯穿喜马拉雅山。印度河右岸交会阿富汗的喀布尔河,左岸汇流巴基斯坦的旁遮普(梵Pan~ja^b ,五河之意)地方之诸支流,流经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
五河之地,大部分位于今日大巴基斯坦境内。此地是所谓“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地。所谓古老的印度(印地)文明——着名的古印度河文明,主要地域并不在印度境内,而在巴基斯坦境内。与中国西藏地区的远古石器时代文化也有关系。
佛教兴起于喜马拉雅山下的尼泊尔地区。佛教的全盛时代,则盛行于印度河流域,包括阿富汗的喀布尔河流域、巴基斯坦的旁遮普之犍陀罗地区、印度北部的哈拉巴地区、比哈尔地区和中国的西域地区、吐蕃地区、蒙古高原,以及部分中亚地区。
所以,就严格意义而言,佛教根本不是从今日所说的印度——南亚印度地区起源,也没有什么文明关系。南亚地区那里自古以来流行的是印度教而不是佛教。
4、印度古代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印度古代没有统一的文字、语言。古代印地的部族语言文字,后来多已经灭亡。
印度地区的古文字中最重要也最着名的是两种,即巴利文和梵文。这两种文字之所以还存在都是依靠佛经。
【巴利文pàli-bhàsà(英文名称pali)】
古代佛经使用的文字是巴利文。
[据说,巴利(Pa^li),原是“线”、“规范”的意思,后转用为佛教圣典的称谓。觉音大士将圣典经律论三藏称为“巴利”,而称三藏之注释为义疏。近代将三藏及注疏所用的语言称为巴利语。]
近人的研究认为,巴利 语文 可能是北方印地一个小民族释迦族的母语,也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佛祖当初就是用这种语言传法,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文记诵他的经教。
但是巴利语文今已灭亡。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唯有缅甸、柬埔寨、泰国的佛经有巴利文三藏,但也都是用他们本国字母所记录的。
所以,?纯粹的巴利语文早已失传,仅仅靠了佛经而保存下来一些译文。
[丁福保认为:“巴利语P&amacron;l&imacron;,南方佛教之圣典语,为古南天竺之一地方语。与北方佛教圣典语之梵语相比较,音调变化少,文法亦简易。不如彼之繁杂,极富通俗之语。后入锡仑(锡兰)而行,现今存在之小乘经原本,大抵以此语记之。南方佛教徒,以巴利语为古摩迦陀(摩羯陀)语。”其说巴利语为南方印地语,不确。巴利语文是释迦牟尼本族语文,后来随小乘佛教向南传布而成为南系佛经的书面语。]
【梵文】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述北方印地的文字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梵王天帝作则随时,异道诸仙各制文字。”
梵语(Sanskrit)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梵天教)的标准语文,流行北印地区,故又称天竺语。即吠陀、梵书及北传佛教圣典所用之语文。
Sanskrit语源乃源自 sam!skr!ta(完成之意)。我国、日本僧人依据此语言由梵天所造之 传说 ,故称梵语或圣语。但是,梵语并不是古代印度地区人民的日常语言和通用语言。
梵语又称雅语,是婆罗门与佛教高僧使用的密语。广义而言,梵语可分为吠陀梵语(Vedic Sanskrit)与古典梵语(Classical Sanskrit)。前者为婆罗门教之圣典(吠陀)之语言。
后者于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由波尔尼(梵天Pa^n!ini )建立梵语字母体系,后来成为佛经的专用书面语言。
[波尔尼,梵名Pa^n!ini 。又作波腻尼、波尼你、巴尼尼。系古巴基斯坦地区的文法家。健驮逻国(在今日巴基斯坦地区)娑罗睹逻(梵S/ala^tura )人。估计约生于公元前4至3世纪。据《大唐西域记》卷二健驮逻国条记:波尔尼生而知博物,愍时之浇薄,欲削浮伪,删定繁琐,乃有述作之志,遂蒙自在天之教,于是研究深思,采摭群言,遂作成字书。此书究极今古,总括文言,王见是书而珍异,令全国传习,若有诵通者,则赏以金钱,故当时皆师徒传授,盛行当世。
但是,波尔尼所创之梵文非吠陀梵语,亦不同于其后之佛经梵语,是一种后来死灭了的文字。(参考《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 瑜伽 师地论略纂卷》六、《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
吠陀梵语经由时代之演进,逐渐发展成古典梵语,而远离日常用语。后来的佛经如《佛所行赞》(梵Buddha -carita )、《大事》(梵Maha^vastu )、《本生鬘》(梵Ja^takama^la^ )等佛教圣典皆用古典梵语书写。
梵语字母,并不是现在西方人整理的那种拉丁化字母,而是接近于藏文、蒙古和满文的字母。
为区别于古代之吠陀梵语,佛教经典所用之梵语被称为佛教梵语(BuddhistSanskrit)。又因佛典所用之梵语并非纯梵语,而已混用印地杂多之俗语方言,呈现极为复杂之型态,故又称为佛教混合梵语(Buddhist HybridSanskrit)。
10世纪以后,由于伊斯兰教入侵,近代印度各种方言发达,梵语与佛教逐渐失去其在印地实际之影响,也成为一种死去语言。
梵语一词在中国是随着佛经而传入的。《梁高僧传》卷一《安清传》说:“于是宣译众经,改梵(胡)为汉。”我国古代佛教界研究梵语之书籍颇多。如《唐梵文字》一卷(唐僧全真着。文宗开成四年(839)完成。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内容系汉梵语汇之对照编列,并有密教用语散列其间。)《翻梵语》十卷(作者宝唱)、《一切经音义》(作者玄应、慧琳、希麟)、《华严经音义》(作者慧苑)、《悉昙字记》(作者智广)、《梵语千字文》(作者义净)、《翻译名义集》(作者法云)等。
实际上,古代的印度梵语早已失传,是通过中国佛学才得以保存和流传的。
5、古代文明
印度并不是什么文明古国,也没有什么统一的古印度文明。
古月河(印度河)文明,约于公元前二千五百年时(或谓西元前三千年至前二千年),于印度河流域滋生,称为月河文明或者古印度河文化。
当时发展出水利灌溉、计划缜密之街道、公共浴室、砖造楼房、排水系统等,极具现代观念之都市设计要素。1921至1922年,西方考古学者发掘出莫汗佐达罗(Mohenjo-daro)及哈拉巴(Harappa^)两座古都,即属此一时期之文明遗迹。
创造这一古文明的人种则不可知,有人认为是达罗毗荼人(?),但是绝对不是今日的印度人祖先。?
传说在公元前二千余年,来自伊朗地区的白色人种(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脉(Hin Kush),侵入印度河上游之五河(梵Pan~ja^b )流域。
其中之一部进入至恒河流域,他们征服并奴役原住土着民。雅利安人将统治下的社会划分成四种等级,即:
(一)婆罗门(梵bra^hman!a ,祭司)。
(二)刹帝利(梵ks!atriya ,王族)。
(三)吠舍(梵vais/ya ,商人、农人)。
(四)首陀罗(梵s/u^dra ,奴隶)。此外,尚有不属于种姓制度之等外贱民。
此种严格的阶级制度,限制任何阶层间的流动性,也不允许等级之间的通婚,称为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之宗教,崇拜存于 自然 力中之神灵,并是一种多神教,称为婆罗门教。
有关此类印度太古之记事,主要记录也在佛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