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圣雄甘地声望如此之高,为何希特勒和丘吉尔都瞧不起他呢
说起甘地,我想即使是中国人对此人也是非常熟悉的吧。他在印度的地位之高,该怎么形容呢?就是印度的老百姓到了现在选举总统的时候,听说竞选人的名字里面带有“甘地”两个字的,都会疯狂投选票给这个人,不因为别的,只因为曾经有一位伟大的圣雄甘地领导了印度的独立,所以叫甘地的人一定是好人。
其实也不能说是不是正确,而是说他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如果一种思想符合时代的需要,他就是一种好的思想,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甘地的思想不适用于当时的西方世界,因此丘吉尔和希特勒瞧不起他。
② 甘地的人设是崩掉了,今天为什么很多印度人都在批评甘地
甘地是印度的圣雄,在某种程度上,他是给印度影响最大的近现代人物,他被奉为印度的国父,以“非暴力不合运动”闻名于世,如果他没有在1948年遇刺,他很有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甘地不仅对于印度的解放没有多大的贡献,他于印度富强所做出的贡献也堪称是负数,甘地认为现代社会不好,他主张大家倒退到手工坊作业的时代,这未免过于不切实际和落后。从某种程度上说,甘地是反进步,反科学的,他的妻子身患重病,医生要为她注射青霉素这种在当时属于特效药的神药,但是甘地却认为“注射是暴力的”。
对于印巴冲突,甘地也有一定的责任,身为一位威望超高的人物,他没有承担起林肯那些维持统一的责任,而是在面对巴基斯坦独立的时候做出了妥协。
③ “圣雄甘地”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
受泰戈尔赞誉的“圣雄”(具有伟大灵魂的人),印度民众心目中的“自由灯塔”——甘地无疑在印度民族解放事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印度是一个深受宗教文化影响的国家,绝大多数印度人无论在情感还是思维模式上都充满着宗教观念。
作为一名虔诚的印度教教徒,宽容、坚忍、真诚的宗教思想深刻影响着甘地一生所执着追寻的“真理”道路。
甘地所坚守的“真理”正是坚信道德的力量可以感化邪恶,以“仁爱”作为人生信条;推行“宗教道德型”的民族主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是以印度教的神学和伦理观为基础,联系印度追求民族独立的现实理想,唤起印度民众在“坚持真理”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参与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能够在印度取得成功与英国的殖民统治方式和甘地个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作为近代世界最早跨入资本主义文明的国家,英国的民主政治较为完善,在对印度近200年的殖民统治中逐渐引进西方式民主政体的因素,推行言论自由、保障基本权利、扩大立法会议、吸纳印度人参与政府管理。
甘地虽曾多次入狱,但都受到英国当局的文明对待,在监狱中并未受牢狱之苦和思想改造,仍然享受着基本权利。
作为具备现代民主意识、有宽容之心、有法律观念的国家,英国对印度的民主统治方式才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备了成功的可能[5]。
“一影弱躯,一袭布衣”,甘地以苦行僧式的方式,广泛接触印度民众,身先士卒;他不求名利,一生执着于为国家民族争取独立和自由。
甘地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印度民众的追随,成千上万的印度民众支持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义无反顾地追随甘地走上争取实现印度自治的道路。
历史人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只有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下考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主张,准确评析历史人物的思想观点。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正是立足于印度国情(英国宽容的殖民统治与印度传统的宗教信仰)基础上,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借助宗教的传统与印度追求民族独立的渴望,唤起民族凝聚力争取印度自治,追求“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族解放道路。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④ 甘地逝世73周年被印度纪念,他对于印度有什么意义
甘地对于印度的无上意义在印度的首都新德里,路上被围的水泄不通,印度人民都在为一个早已逝世的人而哀悼着,这个人就是甘地。今年是甘地逝世的73周年了,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岁月里,人们仍旧没有忘记甘地对于印度做出的杰出贡献,仍然在心里留着他的一份位置。为什么甘地能够这么受人们的爱戴,在他的岁月里到底做出来什么贡献,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甘地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印度,可以说没有甘地就没有现在的印度,甘地的贡献不仅对于印度,他的影响力甚至走出来亚洲,在世界人民的心中,都有着甘地的存在,他的学说和事迹被无数人传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教科书中都有着对甘地贡献的描写。
因此甘地对于印度人民来说可以说是救世主和开创者的存在,这样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将自己的一生都致力于印度的生存发展问题上,值得敬佩。
⑤ 甘地在印度拥有怎样的地位
经过长期的斗争,1948年,印度人民终于获得了独立。在成立印度联邦的制宪会议上,甘地被人们尊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称他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1948年1月30日,79岁的甘地在一次调解教派纷争的活动中遭到一名极端分子枪击而离开人世。“圣雄”甘地多彩斑斓而业伟功丰的一生结束了,但他永远活在印度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