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外国古代有陶瓷吗
迄今为止所获得的考古资料表明,陶器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由世界各地各民族独立地创造出来的;瓷器则是中国于东汉时代发明的,此后逐渐传向东西方。
古代陶器 陶器的发生与发展有着上万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陶器有中国江苏溧水神仙洞出土的陶片,肯尼亚甘博斯山洞出土的带有蓝纹的陶器碎片,以及欧洲马格德林文化遗址出土的野牛和熊的陶塑。这些都是约1.5~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遗存。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由渔猎转向耕作,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陶器制造也随之而发展起来,并且成为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劳动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世界许多地方,都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遗存。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很多都有不同形式的装饰纹样或彩绘。无论是刻划的、压印的和拍印的,或是用赭色或黑色矿物原料彩绘的几何图纹、动物或人物形像,都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感染力(图1 )。这类彩陶和印纹陶等,是新石器时代世界许多地区陶器发展的共同特征,它表明此时的陶器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加的艺术性内容。
自东汉发明瓷器以后,中国的陶瓷业已转向以瓷器为主的发展方向,瓷窑遍及中国南北各地。但许多产瓷地区都附带生产陶器,另有一些以制造陶器闻名的城市也逐步形成。唐代发展起来的巩县三彩陶塑,极盛一时。它既保持了秦汉以来彩陶的写实传统,又创造地运用低温铅釉色彩的绚丽、斑斓,烘托出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象。磁州窑系的观台窑,既烧制低温铅釉三彩陶器,也烧制纯绿釉陶器。广东佛山石湾窑与江苏宜兴窑均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清两代。石湾窑以仿钧着称,以“器体厚重、胎骨暗黑、釉色光润”为其特点。宜兴紫砂陶器因明代万历年间崇尚饮茶而盛行一时,至清代成为贡品并远销日本及欧洲,后为德国的迈森瓷厂以及欧洲其他陶器厂所仿制。
日本最早的陶器是公元前 2500年绳纹时代 (JomonPeriod)的带有绳纹纹饰的黑陶,质地粗糙。稍晚,在东京弥生町(Yayoi)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质地较精,呈红色或灰色,在器型设计上有较明显的朝鲜影响。这种陶器的生产一直延续到公元 6世纪才停止。14世纪以前,日本陶器制品大部分用作礼器。14~16世纪,开始有了茶杯、茶托、盘碟、缸盆之类。到20世纪,日本瓷器生产激增,传统陶器则多半由一些小型的私人窑厂继续生产。
朝鲜的陶器颇似中国东北所产陶器。在朝鲜新罗王朝(Silla dynasty,公元前57~公元935)时期的陶器,尚带有中国周代陶器的风格,同时也仿造汉代青铜器器型进行生产。在釉陶生产中,有仿唐三彩的新罗三彩产品。
中、近东及埃及陶器发展概况 中、近东及埃及都是古代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陶器制造也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对欧洲陶瓷业的兴起具有深远影响。这一地区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制造陶器。在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质地粗糙的软质陶器,还发现了距今8500年的一种硬烧抛光陶器;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陶器;在埃及发现了公元前3100年以前制成的多种陶器,其中有优质硬烧陶器。
中、近东的陶器生产在 9~13世纪期间达到了最兴旺时代。初期制陶中心为伊拉克的巴格达,埃及开罗附近的伏斯泰特,以及苏联的撒马尔罕。由于伊斯兰民族习惯上不用陶器作为陪葬品,所以14世纪以前的陶制品很难发现。公元 9世纪时,中国向伊斯兰教主赠送了一批唐代瓷碗,此后巴格达和其他伊斯兰教区生产精细陶器。伊斯兰国家的陶工们在陶器制造方面还作出了一些特殊的贡献,他们恢复了失传已久的原由亚述人发明的锡釉,并创造了在陶器表面使用的光泽彩料。12世纪时,波斯已能生产出白胎黑釉剔花精美陶器,并已掌握用低温颜料进行釉上彩绘的技术。
早在15世纪至16世纪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时代,已在安纳托利亚制造出建筑用的色釉陶瓦。16世纪为土耳其制陶业最发达的时期。土耳其陶器的装饰取法于中国明代青花瓷,而造型则沿习于波斯的器型风格。17世纪初,丘塔希亚开始生产屋瓦及彩陶等陶器,并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陶业中心。这个陶器生产基地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埃及在法蒂玛王朝(909~1171)时,陶器生产最为兴旺,产品的质地虽较粗糙,但光泽彩的彩绘却较为精致。14世纪生产一种白色的陶器,并采用中国宋代的装饰模式,在坯上刻划图案花纹,然后施以透明釉料再烧成。
欧洲陶器发展概况 中、近东及埃及的制陶技艺,在新石器时代即已传至欧洲的希腊与爱琴海的一些岛屿。公元前3000年,希腊中部的特萨里区和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已成为当时的制陶中心。特萨里的陶器为单一红色,偶尔有彩绘图案;克里特岛的陶器以抛光陶器为主,有的饰以刻划纹。公元前16世纪,希腊已出现用快轮拉坯和还原焰烧成工艺而制成的灰陶,表面磨光而有滑腻感。迈锡尼文化期间(公元前14~前13世纪),克里特岛的陶瓶向埃及出口,并西传至意大利及西西里岛。
罗马帝国时代,埃及的铅釉陶技术传入意大利,并延续生产直到锡釉陶技术传入。锡釉陶的生产技术,是由中东经西班牙南部马略卡岛传至意大利的。在意大利生产的锡釉陶称为马略利卡。文艺复兴时期,锡釉陶制造技术迅速由意大利传开,首先到达法国,然后传至德、荷、英及北欧国家。意大利锡釉陶的主要特点是,彩绘装饰起初为多色彩绘,而后当光泽彩由西班牙传入后,则多采用光泽彩,使产品呈金黄色。意大利锡釉陶造型简洁,颇适应画家才能的发挥。威尼斯于16~18世纪生产锡釉陶,产品经常模仿中国明代瓷器,形成一种具有东方色彩新的风格,称之为“alla porcelana”。
在锡釉陶生产技术传入法国之前,法国在16世纪广泛使用铅釉陶。锡釉陶传入后受到普遍欢迎。18世纪初,法王路易十四下令熔毁宫中银器,以偿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费用。此后,权贵们都转向使用陶器,从而使陶器生产出现了一个高潮。
德国的陶器有两大类,一为石器,一为锡釉陶。德国制造的石器质地坚实,饰以浮雕,在国外广泛行销,17世纪时远销日本。此后,新建的锡釉陶厂多得不可胜数,而以纽伦堡地区产量最大。17世纪60年代,法兰克福及其附近的汉洛厂开始生产锡釉陶直到1806年,其中某些器皿采用了中国的装饰图案。
16世纪20年代,一些意大利陶工迁居荷兰,开始了荷兰的锡釉陶生产,并以仿制中国宜兴陶器为主。17世纪初,荷兰的陶器生产集中在德福特,其产品称为德福特陶。后来,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输入中国瓷器,陶器的装饰遂转向模仿中国的青花而摒弃了意大利的装饰格调。
英国的陶器生产,由于地理原因,在中世纪时很少受到外来影响。初期的制品均系无釉陶器,随之而发展成为铅釉陶。16世纪50年代,锡釉陶制造技术由荷兰传入,淘汰了铅釉陶的生产。在陶器的装饰方面,受到中国明代万历青花瓷的影响。这种影响在18世纪初尤为强烈,特别是在布里斯托尔地区有坚持延续不变的趋势。17世纪70年代,德国石器与中国宜兴紫砂陶器都在英国盛行,许多工厂争相仿制。英国的锡釉陶生产以伦敦为中心。但当英国陶瓷家伟奇伍德的米色陶器问世之后,立即受到英国及其他国家官僚贵族的赏识,从此锡釉陶逐步弃而不用。
苏联、瑞士以及北欧国家,都在18世纪设厂生产陶器。北欧诸国的锡釉陶制造技术是由德国移民传入的。
美洲陶器发展概况 在美洲,最早生产陶器的是安第斯 (Andes)山脉中部地区以及南美西海岸的玻利维亚和秘鲁。制造技术较为发达的为安第斯山脉中部。在那里发现的公元前2000年制成的陶器,已采用了模制成型。在秘鲁北部 7世纪时的莫奇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人头陶罐,造型与手工都很精致。
远在公元前2000年前,墨西哥与中美洲的玛雅人已能制造陶器,并在器表面饰以几何纹。公元前600~公元1000年,玛雅人已能制造出多色陶器,萨泼特克人能按照他们的神像制成骨灰瓮。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后,墨西哥开始制造锡釉陶。
北美洲的陶器制造主要是在印第安阿纳萨齐人定居到今天的美国西南部阿利桑纳州等处后才开始的。北美洲的许多陶制品如陶塑等,都用于宗教目的,也有一些人像、动物或昆虫的陶塑艺术品。
美国的陶器制造技术,是由德国移民在17世纪时传入的,并首先在弗吉尼亚、马萨诸塞、佐治亚等州兴建陶器厂进行生产。
古代瓷器 瓷器是在陶器制造工艺技术长时期、多方面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与陶器相比,瓷器的工艺要求较为复杂,且各地的发展极不平衡。
日本的瓷器制造是在13世纪开始的。13世纪20年代,日本人加藤四郎右卫门到中国福建学习制瓷技术,5年后归国,在濑户设厂制造黑釉瓷器。后濑户迅速发展成为日本陶瓷业的中心。16世纪的江户时代,日本人吴祥瑞前往中国景德镇,后带回瓷器的制造秘术,并在有田郡设厂生产青花瓷。初期的青花瓷简洁精致,很快由荷兰船商运销欧洲。有田郡厂后来由酒井田继续经营,并开发了釉上装饰技艺,称为柿右卫门瓷,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八角形或方形器皿。瓷器表面采用不对称的彩绘装饰,并留有空白部位,这种方法在18世纪对欧洲瓷器的装饰产生过较大影响。18世纪,日本白瓷出口欧洲,并在荷兰等地进行彩绘后出售。
朝鲜在10~14世纪时已能仿造中国耀州窑和越窑的青瓷,并有较高的成就。14世纪以后,朝鲜瓷器质量不及中国明、清时期的产品,质地较为粗糙,但如瓜形、梨形等器皿造型,都具有明显的朝鲜特色。
欧洲瓷器发展概况 约在8世纪末,中国的瓷器开始西传。首先到达中、近东地区,对那里的陶器生产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14世纪末,叙利亚已能仿制中国的青花瓷。大约在13~14世纪的中国元代,中国瓷器传到欧洲,立即为欧洲人所赏识,同时有许多生产厂家争相仿制。但由于不能正确选择熔剂原料,仿制一直没有获得成功。16世纪,欧洲曾以碎玻璃粉作为熔剂配制瓷器坯料,期望获得透明度好的坯胎,从而导致欧洲软质瓷器的出现。1750年,法国建成塞夫尔瓷厂,此后直到1769年,一直生产软质瓷。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德国萨克森里的希恩豪斯与一些化学家对中国瓷做了一些重要的试验研究工作,发现可以用长石粉取代玻璃粉作熔剂,最终成功地制出了与中国瓷相仿的硬质瓷,并开始批量生产瓷器,从而使软质瓷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18世纪,欧洲的法、德、英以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都先后建成了一些瓷器厂。法国的塞夫尔瓷厂,以法王路易十五为大股东,1770年起生产硬质瓷,1793年改为国家工厂;德国的迈森瓷厂,1715年建厂并生产硬质瓷,饰以釉上彩;英国的彻尔布瓷厂,1743年建于伦敦附近的彻尔希,并生产软质瓷,1755年在软质瓷坯料中掺入煅烧的骨灰。1800年左右,斯博德在他自己的工厂里用骨灰掺入到硬质瓷坯料中,创造了外观与坯胎质量优美的骨瓷。欧洲瓷器制造业在短短的几个世纪中经历了从研究、仿制到发展的过程,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十分可观。
20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陶瓷的科技水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欧洲的许多陶器生产设备已从半机械化走上机械化继而达到了自动化。例如成型机械已从旋压改成了自动滚压与等静压;烧成设备已从过去的倒焰式间歇窑发展到自动控制的隧道窑或梭式窑和钟罩窑;燃料则从煤发展到天然气和电。这些改进保证了产品规格的一致和釉面质量。20世纪随着陶瓷科学与生产技术的进步,陶瓷领域已包含用很少粘土或不用粘土的特种陶瓷,如高铝瓷、镁质瓷、锆质瓷和氮化物陶瓷等。陶瓷已成为当今世界三大材料之一。
❷ 印度半岛详细资料大全
印度半岛也称印度次大陆(又称南亚次大陆或印巴次大陆)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亚洲大陆的南延部分。大 *** 于北纬8-37度,东经61-97度。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面积又小于通常意义上的大陆,所以称为次大陆。 总面积约为20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3亿。 印度次大陆的国家大 *** 于印度板块,也有一些位于南亚。当中,印度、印度河以东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和不丹位处大陆地壳上;岛国斯里兰卡位处大陆架;岛国马尔地夫位处海洋地壳。
东临孟加拉湾,西频阿拉伯海,南抵科摩林角,北部无明确界线,大体指阿拉瓦利山脉和焦达讷格布尔高原一线以南,略呈三角形。南北长1,700公里,东西最宽1,600公里,面积208.8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600米。
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世界第二大半岛。以德干高原为主体,故又名德干半岛。较大河流有讷尔默达河、戈达瓦里河等。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每年10月至翌年2月为凉季,平均气温10℃以上;3~6月为热季,高原中部可达35℃左右,7~9月为雨季。年平均降水800毫米。广义的印度半岛还把印度河—恒河平原包括在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 :印度半岛
- 别名 :德干半岛
- 所属地区 :南亚
- 地理位置 :位于印度洋,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
- 面积 :209万平方公里
- 人口 :约13亿
- 区域河流 :讷尔默达河、戈达瓦里河等
- 平均海拔 :600米
自然条件,气候特征,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动物分布,地理结构,地形,地质构造,文化历史,历史,宗教,主要城市,班加罗尔,斯里兰卡,芭堤雅,马尔地夫,
自然条件
气候特征
南亚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以北和北纬30°以南,除马尔地夫群岛和斯里兰卡岛南部接近赤道,属热带雨林气候,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
印度半岛 地势 南亚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冬夏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以及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等都有密切关系。 根据季风的进退,一年之中可分凉、热、雨三季。 12~2月,从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带来晴朗、干燥、凉爽的天气,为凉季。在凉季里气温日较差较大,西北部有一定的气旋雨,半岛东岸也有较多的降水。 3~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温迅速增高,气候炎热干燥,称为热季。德干高原中部气温达到35℃,塔尔沙漠的绝对最高温度曾达50℃以上,有时出现沙暴。 6~9月,由于南亚地区的持续高温,在印度西北部产生热低压,强烈地吸引着由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来的西南季风,从而使西南季风的势力进一步加强。西南季风经过辽阔温暖的热带海洋,饱含水汽,给南亚大部分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年降水的90%集中于雨季。雨季来临的时间,半岛西部最早,印度西北部最晚,西南季风的晚来早退是南亚雨量变率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印度半岛 10~11月为雨季末期,气温开始逐渐降低,北部一带的气压也逐渐增高,这样海陆间的气压梯度也逐渐变弱,因此西南季风开始退缩,降水随之减少,很快转入凉季。 热带季风林占有广大面积,其分布与降水量有密切关系。西高止山西侧,东部喜马拉雅山的南侧和阿萨姆地区以及斯里兰卡岛大部,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为热带雨林区;德干高原大部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树木为了减少热季的蒸发,形成干季落叶;德干高原内部和印度半岛西北部,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之间,多为灌木和草原植被;塔尔沙漠及其周围,雨量很少,为荒漠和半荒漠,仅生长稀疏草本植物和多刺灌。
环境特点
印度半岛的自然条件良好,耕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是最大的天然资源。大部分地区的居民可以吃到一年两熟的粮食,东部沿海三角洲地区可以达到一年三熟。
印度半岛 现代化工业国家所需要的原料与矿藏资源在半岛上也丰富地蕴藏着。其中煤的蕴藏量是世界第八位,铁的蕴含量居世界第四位,制造各类电器用品所需的云母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植物资源的丰富更不用说,这里拥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高山植物约有3万多个品种。森林的覆盖率更是可观,74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22%。在全世界人都担心绿色越来越少的今天,印度人却可以短时间地放宽心。
自然资源
东北部有大的煤、铁产地,重工业中心;另有锰、金、云母等矿藏。农产品有粟、水稻、棉花、甘蔗等,南部经济作物和种植园比重增加。
印度半岛 德干高原位于印度半岛上,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600~800m,高原东西两侧为高度不大的东高止山和两高止山,两山之间的高原面久经侵蚀,支离破碎,多残丘、地垒和地沟。高原地质年代古老,是寒武纪古陆块,在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被抬升为一些断块台地、谷地和丘陵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地势比较平坦,利于农耕,在高原地区,因古代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经过风化形肥沃的黑土,适宜种植棉,又称为黑棉土,是印度重要的棉花产区。 在中南部地区,降水较少,是印度旱作——花生、玉米的产地,高原的东北部是印度的主要矿产区,矿产资源有铁矿、锰矿、煤、云母等矿。铁矿石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 印度半岛的主体。为波状起伏的广大高原,平均海拔450—900米。西高东低,发源于高原上的各大河流,东流入孟加拉湾,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东西走向的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高原西部被覆大面积的厚层玄武岩层,风化层保水性能良好,宜于植棉、粟等作物。
印度热带雨林 南亚印度半岛的内陆部分。位于印度南部。属前寒武纪的古老台地。海拔600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北宽南窄,呈倒三角形从亚洲大陆南伸入印度洋。高原东缘是东高止山脉,西缘是西高止山脉,两山之间的高原面久经侵蚀,支离破碎,多残丘、地垒和地沟。西北部约占高原面1/3的广大地区为熔岩所覆盖。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其中云母储量居世界首位。
动物分布
最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半岛素有“动物王国”之称。这里的动物数量大,分布广,品种多,有7万多种。狮子和老虎是印度的国兽,古时候,它们是权和威武的象征,一些帝王就以狮、虎命名。象、牛、猴是印度的圣兽,受到人们的崇敬。 在印度,母牛是最神圣的动物,绝对不允许杀食。神猴哈奴曼则是智慧的象征。大象虽然笨重,但印度人却把它视为可爱的动物,古时候,大象还是一个兵种,称为“象兵”参与作战呢!此外,蛇也是印度人崇拜的动物之一,许多艺人专门以耍蛇卖艺为生。孔雀是印度的国鸟,受到人们的保护,严禁捕杀,也许是因为着名的孔雀王朝之故吧。 之所以成为动物的王国,得力于印度 *** 为保护动物资源而采取的诸多措施。这些措施已经颇见成效,濒于灭绝的老虎数量从不足2000只已增加到今天的3000多只了。
地理结构
地形
平均海拔600米。东、西缘沿海岸分别纵列着东、西高止山脉 ,两山之间是海拔约600米的德干高原,外侧山麓有狭窄的山前沿海平原,内部分布着许多河流切割而成的河谷盆地和丘陵、山地。西高东低,河流除纳巴达河一概东注孟加拉湾。
地质构造
由古老的花岗岩、片麻岩、片岩等构成的古陆,西部覆有面积52万平方公里的玄武岩层,风化后宜于植棉。地质构造和地形具有非常明显的关系。南部的德干高原,占有印度半岛的大部分,是一个庞大的前寒武纪的古陆块,它是构成次大陆的核心,是冈瓦那古陆的一部分。白垩纪末,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曾有大规模玄武岩溢出,覆盖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构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岩台地。
印度半岛 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个久经侵蚀的向东北缓倾的大古老地块,西高止山构成高原的西部边缘,高度约1,000~1,500米,其西斜面成断层崖;东高止山构成高原的东部边缘,高度约500~600米,为低丘状,沿海有较宽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内部多地垒和地沟的地形。总之,德干高原是一个古老的、久经侵蚀的、倾动的和被许多河川所切割的准平原残丘状地块。 至于斯里兰卡岛,在地质构造上与印度原为一体,后因保克海峡和马拿尔湾的沉降,才与印度分离。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一部分山地,这是喜马拉雅运动的产物。 喜马拉雅山脉在构造上可分为三带:北部带,又名西藏带或西藏喜马拉雅带,是由古生代初期至第三纪的岩层组成;中部带,又名雪峰喜马拉雅带或喜马拉雅带,露出岩石主要为花岗岩和片麻岩,现代冰川和雪峰甚多;南部带又名外带或山麓喜马拉雅带,位于印度大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主要为低矮山麓,岩层以第三纪沉积岩为主,高度约1,000米。印度大平原是属于新褶皱山的前渊地带,其前身为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东西长约3,000公里,南北宽约250~300公里,是世界着名的大平原之一。
文化历史
历史
约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好战的雅利安人集团已经征服温迪亚山脉以北的大部分印度领土,而温迪亚山脉则像一道屏障,将半岛部分的印度南方及德干高原与北方恒河及印度河流域隔离开。雅利安人的语言从未在南方流行,南方人至今主要操四种非印欧语言,统称达罗毗荼语,其中每一种都拥有自己的大量古代文学作品。南方也试图对迄今名之为“雅利安”的压迫或影响进行抵制,但实际上南方与“雅利安”北方在宗教、艺术、文学、哲学及其他许多文化领域的双向密切交流已经持续了数千年。印度文化中无疑存在南北差别,但印度文明是南北通用的整体名称。我们只能推测吠陀时代的南方是什么样子。伟大的叙事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说,南方及锡兰栖息着曾经与吠陀英雄战斗过的野兽和恶魔,这样说是为了维持对被他们征服的北方人的轻蔑性描述。但是,虽然也可能发生过战斗和袭击,得到大山禁止的遥远南方,除温迪亚山脉东西两端近海平原易遭侵扰外,其余部分一直未受雅利安人控制。不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在公元前6世纪曾被一群操雅利安语的人从海上侵入并定居,不久后或可能稍早,也遭到过印度南部达罗毗荼人侵略。 印度文明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表明,印度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伟大民族。 旧石器时代的印度先民,主要靠狩猎和采集维持生存。他们逐食物之源而迁徙,一般居无定所。后来,他们学会用火烧烤食物,并用动物皮毛和树叶遮蔽躯体。他们也开始驯服野狗。大约在距今12000~8000年这一期间,印度先民开始种植谷物,驯养家畜,制作陶罐,同时学习缝纫衣服。考古学家们在印度各地,特别是在印度西北部和德干高原,均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打磨精致的石制工具。这一事实说明,印度先民的分布已经相当广泛。印度地域辽阔,物产丰饶,对于远古人类来说显然是一片乐土。除了夏季炎热之外,印度的自然环境是十分优越的。由于自远古时代起就非常适宜人类生存,印度对不同地区的人类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从非洲、大洋洲和欧亚大陆,先后有不同的种族侵入或移居印度。现代印度人,基本上就是这些种族的混血后裔。即使在今天,印度的人种依然相当复杂。因此,印度历来有人种博物馆之称,也有人类学的天堂之说。西方一些大学的人类学专业,即以印度作为学生进行实习和研究的基地。
宗教
印度教徒相信万物皆有灵魂,死后,其灵魂转移到新的躯体。现今,这种观念基本上做如下理解,即:人可以再生为许多种昆虫或者动物。因此,奶牛、山羊、小虫和昆虫都必须受到尊重。在印度,奶牛为何在供给肉类的动物中受到独一无二的特别尊崇还是一个谜团。 印度教无需其信奉者大量聚集在庙宇中,其木制的庙宇不是聚会的场所,而是信仰的声明。教义饱含日常生活和获得永生的行为规则,也逐渐强调生命的轮回。这一观念在为现状的悲惨祈福的同时,也给信徒灌输了某种希望。对生活贫困、地位卑微的信徒来说,它提供了一种慰藉,即:一个人如果行善,死后就能得到回报,其灵魂可以进入一个可敬可佩的人的身体;另一方面,死去的人的灵魂在返回尘世的过程中,可能进入一个较小的动物体中。
主要城市
班加罗尔
印度南部城市,卡纳塔克邦首府。人口连郊区291.4万(1981)。海拔922米,由一城堡发展成印度南部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分新旧两城:旧城为商业区,新城为工业区。附近盛产棉花、稻米、油料作物、菸草。印度重要的重工业中心,有机械、电器、化工、飞机、钟表、金属加工等工业,还有传统的地毯编织业、棉纺织、丝纺织和现代化的制革业。多条铁路与公路在此交会。有航空站。印度35%的IT人才都在班加罗尔打拼,他们创造的收入在印度GDP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微软、惠普、3M、Infosys等世界知名企业都在这里设立了办事处.除此之外,生物科技也是它的一个拳头产品。
班加罗尔 位于海拔921米的丘陵脊顶上,气候温和宜人,最热月(5月)平均气温27℃,最冷月(12月)21℃。年降水量924毫米。1681年以后是迈索尔王国的主要都市,殖民地时代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印度独立后,工业化发展迅速,是商业都市,印度南部的经济中心和通往马德拉斯、孟买、海得拉巴等地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拥有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皮革、食品等发达的现代工业。班加罗尔位于坎纳达、德卢固与泰米尔文化的交汇处,成为活跃的文化中心,设有班加罗尔大学、印度科学院、印度科学研究所、农科大学、国家动力研究所等教育研究设施。市内还保留有1761年所建的石造城和古寺院等史迹,古堡中心的旁边,有广大的庭园,及宏伟壮观的现代化建筑。 印度第七大城市,面积174.7平方公里,人口520万,是卡纳塔克邦的首府,也是南印工业城市和商业中心,很多军工厂都建在这里。这座繁荣的现代化商业中心有印度的“硅谷”、“花园城市”之誉。 班加罗尔意为“煮豆”,建于16世纪。自1831年起,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直到1947年英军才撤离该市。1958年,德克萨斯公司在班加罗尔建立了一个设计中心,为其它跨国信息技术公司来此设点开辟了道路。六十年代,中央 *** 把重点国防和通讯研究机构,如科学研究所、国家航空研究所、雷达电子发展公司等设在该市,使该市的信息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它已经变成印度的科学和技术中心。 班加罗尔也是印 *** 工业投资的重点地区之一。有印度主要的飞机制造厂,电器、通讯设备、工具机、汽车制造、制药等工厂。
斯里兰卡
南亚次大陆南端印度洋上的岛国,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半岛相望。接近赤道,终年如夏,年平均气温28℃。各地年平均降水量1283-3321毫米不等。风景秀丽,素有“印度洋上的珍珠”之称。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来自中亚南俄草原地区的印欧人种——雅利安人移民至锡兰岛建立了僧伽罗王朝。公元前247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来岛弘扬佛教,受到当地国王的欢迎,从此僧伽罗人摈弃婆罗门教而改信佛教。公元前2世纪前后,南印度的泰米尔人也开始迁徙并定居锡兰岛。从公元5世纪至16世纪,岛内僧伽罗王国和泰米尔王国之间征战不断。16世纪起先后被葡萄牙和荷兰人统治。18世纪末成为英国殖民地。1948年2月获得独立,定国名锡兰。1972年5月22日改称斯里兰卡共和国。1978年8月16日改国名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斯里兰卡 芭堤雅
芭堤雅旅游区素以阳光、沙滩、海鲜名扬天下,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是世界着名的新兴海滨旅游度假胜地。芭堤雅位于首都曼谷东南154公里、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间的暹罗湾处,市区面积20多平方公里,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每年有200至300次、上百人参加的国际会议在此召开。每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收入外汇折合泰币70多亿铢,是泰国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芭堤雅 马尔地夫
马尔地夫位于印度半岛西南面印度洋中,临近斯里兰卡,面积二百九十八平方公里,人口二十二万多。马尔地夫群岛是由1196个美丽的珊瑚岛组成的环岛礁,如花环,故又有“花环群岛”的美称。马尔地夫群岛上的岛民称他们的国家是“海岛王国”。古代航行于印度洋的海员及印度的商旅们则因它的地形而称它“花环之岛”-“MALDAIV”,马尔地夫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岛上椰林,海水,阳光,沙滩,缤纷珊瑚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当地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通用迪瓦利语,官方和上层社会通用英语。其首都马累(或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首都,人口约四万六千。
马尔地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