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印度人的眼中,中国是什么样的
误解:中国是一个单一国家,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等。
事实:中国是个十分多元化的国家。
汉民族拥有大约10亿人口,构成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主要生活在东部和东南部省份。他们说汉语,而汉语并不是唯一的语言,而是多种不同语言的集合(就像印度语也不是一种语言)。中国将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在中国,受到广泛研究和支持的语言包括汉语、蒙语、藏语、维语和壮语。语言学上中国现存有299种语言。。而且中国有56个民族,并不是单一民族。
误解:在独生子女政策下,所有中国人都只能生一个小孩。
事实:独生子女政策只适用于汉人。甚至这一点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在农村地区,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孩,这对父母也可以再要一个孩子。而在城市地区,如果夫妻都是独生子女,那么这对夫妻也可以生第二个孩子。现在这个政策已经结束了。
误解:尼泊尔属于中国。
事实:尼泊尔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在我们古吉拉特邦,有很多尼泊尔来的人在这里工作。他们大部分自认为是中国人。这是由于尼泊尔人和中国人在面部特征上存在一定相似性。(有时候来自印度东北部的人也被视为中国人。)在尼泊尔的地图上,北边是中国,南边是印度。实际上,尼泊尔和中国是不一样的。
误解:中国人只吃面条。
事实:中国菜是世界上菜别种类最多的。在印度,面条被视为中国唯一的食物。但中国人并不是只吃面条,他们也吃一些小麦、蔬菜、大豆、大米等食材做的东西。而且,中国菜类别极多,做法也极其复杂。
误解:中国经济依赖印度,他们所有的产品都出口到印度。
事实: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印度15%的进口贸易来自中国,这意味着中国3%的出口贸易通向印度。中国的经济规模比印度大得多。印度并不是他们主要的商业伙伴。
误解:中国只会制造质量低劣的廉价产品。
事实:如果这是真的,中国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制造业了。真实情况是,中国可以制造各种质量的产品。最便宜的产品毫无疑问质量很差。中国可以制造任何种类、任何质量的产品,印度人形成这种观念,除了媒体,更多的原因在于印度进口商人。他们为了利益,总是低价进口低质量的产品。
误解:认为中国像印度一样穷。
事实:对于这一点,我很悲哀,我们的媒体总是列举中国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总是报道中国负面消息。其实,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印度的五倍,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发展远远超过印度,中国人均收入也远远超过印度,我们不能活在梦里,印度经济发展距离中国还很远,我们必须努力。
B. 中国重新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印度为何离不开中国制造
虽然疫情严重损害了印度经济,损失了大量民众收入,但也被印度视为推动“印度制造”崛起的契机。去年,印度开始限制从中国进口产品,一些产品仍然面临滞留在港口的问题。与此同时,印度开始扶持自己的制造业,甚至直接“贴钱”。然而,提高制造能力不是一天的事情,印度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例如,印度的行动不仅没有影响中国品牌手机的销售,反而实现了增长。中国将在2020年再次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因为它不能离开“中国制造”。
不难看出,印度虽然讲摆脱对外依赖,但身体还是老实的。不过,这也是意料之中的。疫情期间,印度消费大幅下降。为了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印度需要中国企业的投资。根据印度银行的预测,2020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为负7.5%,这是历史上最糟糕的表现,印度经济何时复苏尚不清楚。
C. 印度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呢
虽然说现在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看,但是我们对于别的国家若不亲身体会,是无法了解的全面的,他国对于我国也是一样。那么身为邻居的印度人看中国的话,他们又是什么感觉呢?似乎印度人看中国总是很喜欢把中国当做竞争对于,从而进行各个方面的对于。
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
其实对于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如何,这也是需要分差别的。那就是来过中国的印度人,和没有来过中国的印度人。对于没有来过的印度人看中国的话,大部分可能都是从网上所知道的讯息,所以对于中国经常是一种鄙夷的态度,认为中国某些地方完全比不上印度。
曾有个人去印度孟买出差,感慨了一句孟买真漂亮,而那个人的印度客户则回答了这样的一句话:“不用担心,十年后上海也能发展成这样。”emmmmm??估计无数上海人都想说一句mmp吧,这就是偏见时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
但是若是来过中国的印度人,大部分都是十分客观的,能够充分知道两国之间的差距。顺便偶尔感慨一些中国的物价比他们国家要贵上一些,这也是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之一。当然了,其实更大多少的印度人,对于中国一无所知。
大多数的印度人仅仅能通过报刊杂志和媒体了解中国,所知道的东西,甚至不多于诸如成龙、长城和中餐等。不过一些印度人看中国时,仍旧持有积极态度,或对中国倾向于中立的观点。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个十分可观中立的印度人,对于中国方方面面的印象。
印度人中国可观的评价与对比
1、对中国人的印象:我们认为中国人是非常勤劳智慧且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一群人。中国人非常乐于献身于国家,且常常把国家置于优先位置。而在印度,你可能常会在一些节日遭遇诸如因为工资原因而引起的罢工或者是长时间的假期,这些因素都对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经济和文化:很多印度人对中国多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表示赞赏。对印度的民主制度来说,想要重复同样的经历可能要用很多年。我们体会到中国文化是相当美丽的,当人们表演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时,他们展现了适时地同步性。我们发觉诸如武术、舞龙这样的运动真的很美且令人着迷。
3、中国的产品:尤其是涉及到电的,都在印度很普及。我们在印多尔有Jail Road,同样地,大多数的印度城市都有专门销售中国商品的地方。像金立、小米、OPPO、VIVO这样的手机牌子在工程师当中也很受欢迎。但不幸的是,有时中国制造常常被认为是劣质、便宜、山寨的同义词。
4、教育与娱乐:像成龙一样的明星在印度非常受欢迎,中国的动作电影我们都喜欢~我们觉得中国对于各种体育运动“从娃娃抓起”的态度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印度的教育从来不把目光聚集在学术能力之外的其他事上。
D. 印度人怎样看中国
在中国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两等地,他们是这样看中国的:
1、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认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尔。2009年,怀卡尔当时所在的一家德国企业把他派遣到上海,担任亚太区销售高级副总裁。现在,他11岁的大儿子和7岁的小儿子都在上海上学。2012年,怀卡尔被选为印度人协会主席,这个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联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联盟”合并的印度人社团,在他负责的这3年里,会员从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协会的网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员会成员的手机号和电子邮箱,协会成员的名字和手机号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开。
怀卡尔说,印度人协会经常组织公益活动,联络在华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灯节公益晚会。此外,他们也愿意为上海市民做些贡献。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协会的成员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参加献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献血日”时,协会还会举行这样的活动。怀卡尔说:“我们很高兴这样做。”采访中,怀卡尔再三称赞中国人的守时和勤奋,他还说:“每次遇到新来的印度人,我都会告诉他上海给我们的安全感超过世界很多地方。我们应该给上海颁一个‘安全奖’。”
普拉迪普·库马尔和太太安·丽塔住在上海世贸滨江花园的高层公寓里,天气好的日子,从他们家的客厅能俯瞰黄浦江。在这个高档社区,总共住着七八十户印度人。库马尔来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国企业高管的经历。2006年,库马尔看到中国咨询行业的机遇,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同时也是另一家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那时中国的GDP增速很快,相关政策使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和运营非常容易,商业发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让库马尔一家感到满意。谈到在广场跳舞的中国大妈,已经当上奶奶的丽塔说:“中国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跃,也更快乐,退休仿佛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由于一家人都是素食主义者,丽塔还教会来家的钟点工做印度菜,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现在,丽塔是上海一家名为“米饭妈妈”的公益组织成员,她们致力于帮助上海的弱势儿童群体。丽塔说:“印度人与西方人差别很大。中国人把我们看成半个外国人,因为我们的语言、相貌,也因为我们的亚洲特性。我很高兴,当地人接纳了我们。”
2、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
生活在中国的印度人,有时愿意把两国做对比。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来中国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国妻子,1998年在北京国贸开了第一家印度餐厅。帕斯塔卡亚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印度创业,想出一个“工业厨房”的点子,和做外卖差不多,但不太顺利。几年后,他决定出去闯闯,曾考虑过到颇受印度人欢迎的中东地区,那里有700多万印度人,直到一个朋友问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国”。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亚对中国一无所知,但他还是做出了选择。来中国不久,就认识了会说英语的郑女士,用帕斯塔卡亚的话说:“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们认真交往、磨合了好几年,1997年才结婚。”那时候,他想买咖喱等家乡的调料要去友谊商店,但现在方便多了,网购就可以解决。说起北京的变化,帕斯塔卡亚侃侃而谈:“那时刚修完的二环路、三环路没过多久就又拥堵了。以后北京有七环也不奇怪。”对于北京的雾霾,他也会抱怨,但他觉得“污染和发展有关,哪个国家都一样,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几年已经好多了,几乎没有沙尘暴。
帕斯塔卡亚在北京开的印度餐厅很受欢迎,吸引了很多社会名流。短短几年内,他又开了两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轨,让帕斯塔卡亚更热衷于传播印度文化,他说:“很多中国人对瑜伽的印象就是减肥美体,其实它更强调呼吸冥想,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我希望能尽一己之力,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印度。”
来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独生女,她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月光”,是当年一个去印度的中国女孩给起的。月光很喜欢这个名字,来中国后,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义,不过,这个开朗的女孩笑着说:“在中国发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这也是我来中国的原因。”月光说,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这样的独生子女很少见。
月光的父亲曾在英国、中国香港经商,她13岁首次来中国时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后又去了广州和深圳。月光说:“你问100个印度人刚来中国时是否适应,可能99个都说不适应,因为印中的文化差异很大。可是我很适应,我想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国有联系的原因。”现在,她最喜欢的中国小吃依然是粤菜系中的虾饺。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MBA。谈到为什么放弃美国名校而选择中国大学时,月光说,印度以前是英国殖民地,印地语和英语都是官方语言,她在印度的商学院里学到的知识也都以欧美为范本,因此,选择去美国留学意义不大。相反,她认为,再过二三十年中国肯定能超越美国,因此,她想“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见证历史”。月光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国商场里的售货员、旅游景点咨询处和高速公路收费站等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多是女性,而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来做。
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尼廷·达尼在意大利读研时,一次到上海实习的机会让他对中国产生兴趣。2011年毕业后,达尼来到上海,现在,他是一家名为“绿色倡议”的环保组织负责人,同时兼职做室内摄影和建筑咨询。“绿色倡议”经常组织宣传环保的活动,如每月邀请环保产业的相关专家和高管讲座,每次参加的人数都有上百人。达尼对政治话题不感兴趣,但更关注中国政府的环保举措。达尼说:“在印度,环保问题还没有像在中国这样被重视。印度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仍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最近才被重视。”
达尼认为中国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举例说:“与上海相比,班加罗尔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但他觉得,印度在旅游业上有优势,景观和风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国,“所有的东西都被装点过,越来越西方化”。对达尼来说,他希望可以简化来中国的签证手续。
3、印度学者:“印中不要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说: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4.5万印度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着推动作用,通过人员往来可以增进了解,促进中印两国经贸、文化发展。但是人口大国印度在中国的人数还不够多。
一位在中国生活了8年但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学者说:印中两国媒体有时会有关于对方国家的负面报道,如炒边境话题,其实印度普通百姓不太关注这些报道。他认为,欧美媒体也经常有对印度的负面报道,这很正常,西方不愿接受其他国家崛起的事实。说起1962年的那场战争,他认为,印中合作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就太可惜了。他还谈到,“莫迪总理对华友好访问,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领导人喜欢把耳朵捂上自己做决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较开放,亲和力强,因此赢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国。
库马尔表示:“民间层面,印中两国之间可以说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层面,彼此有些过于谨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国公司带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相关程序。在中国,美国公司注册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国注册时也很容易。”他认为,中国稳步增长,印度也迅速发展,“两国应以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共同繁荣”。
在华印度人体验中印差异 感叹中国机会多更安全--国际--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
E. 中国经济“世界第二”,印度怎么看
“太快了”,是印度人对于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的第一反应,不过并没有快到来不及反应。事实是,印度媒体到目前也没怎么关注这件事,原因可能有二:一是10月份即将主办的英联邦运动会吸引了大部分媒体的视线,二呢,就是印度主观上“复杂”的心态——沉默其实也是一种态度。
近年来中印比较渐成显学,比较的目的也应该是如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中印两国的有识之士都应认识到,中国和印度把自己的事情都搞好了,都崛起了,将真正标志亚洲世纪的到来,是两国人民的福分。中印之间到底有没有一场“龟兔赛跑”式的竞赛,也是不确定的。所以,对于“‘中国兔’与‘印度龟’激烈竞赛”的提法,就要千万警惕了。
中国并非“贪睡兔”,印度也非“落后龟”
印度《经济时报》8月22日发表文章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是一个里程碑式事件,但是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中国人口规模是如此巨大,经济增长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人们对中国创造的诸多奇迹已经习以为常。
文章中说,即便中国有朝一日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够掩盖印度的光芒。文章中说,日本已经启动了与印度的战略对话,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也有望在今年底前签署。日本还增加了对巴基斯坦洪灾的援助,并派遣了自卫队前往巴基斯坦救灾。在北方四岛问题上,本政府的态度也更加务实灵活,日本与俄罗斯同意就北方四岛问题展开新一轮谈判。虽然这些举动或许与中国崛起没有关联,但是这些变化表明,日本正在调整其外交战略,一个包绕中国的“外交圈”正在形成。因此,印度并不担心未来会生活在中国的阴影之下。
《印度时报》目前公布了这条消息,可能更能说明问题:印度大型消费者研究中心日前发布一项调查报告,指出印度只有45%的人口日收入低于20卢比(0.4美元,不足人民币三元)。这项数据,综合考察了家庭收入、消费、储蓄三者的情况,并运用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得出结论,因此更为可信。此项结论推翻了印度国家样本调查机构此前发布的数据,即印度80%的人口日收入低于20卢比。印度将自己比为“印度龟”,名并不符实。
综合印度各方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中国经济“世界第二”,印度舆论持四大看法。
借鉴论
资深国际问题记者普拉内?夏尔马认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一个重大事件,值得印度认真研究学习。”他表示。借鉴学习中国的一些经验是记者与印度战略界接触中得到的一个普遍认识。
“在发展制造业、基础设施、农业、教育等领域的巨大投入是中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值得印度借鉴的地方,”即将在中国出版的《追赶中国》一书的作者莫汉?古鲁斯瓦米认为。实际上,“中印比较学”在印度越来越被用来推动政府改进政策的一个“工具”,如提高政府效率、加快吸引外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等。
人均论
“尽管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日本,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仅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目前国际上排名仍徘徊在阿尔及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前后。因此同印度一样,中国还算不上富国,”古鲁斯瓦米表示。同时他认为,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因为它反映一个政府施政的资源实力,其基础也是人均GDP。从这个比值来看,目前美国的数值是35,而中国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即使到2050年中国经济总量大大超过美国那一天,中国的人均GDP仍将不足美国的五分之一,因此也很难说得上是能够与美国相较量的强国,”他认为。
焦点论
成为“世界第二”的中国同时也被放到了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心和焦点,尤其是将受到“世界第一”美国的格外关注,印度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中国需要应对的新挑战。《超级大国》一书的作者认为,冷战时期的苏联、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都被冠以“世界第二”的名头,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他未明说的言下之意很明显,现在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前景如何还不确定。
印战略分析家拉贾?莫汉认为,中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状况出现之后,中国国内有人欢欣鼓舞,有人冷静观察,这种区别本身就十分值得关注。中国出现在西方的“战略焦点”上已有时日,成为“世界第二”只能强化这种关注。伴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关于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增加在国际社会承担责任等许多问题会更加突出。
压力论
中国的“快速进步”是否对印度构成“压力”?不少印度人认为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印度老人民党主席、哈佛大学客座教授斯瓦米认为,中国是唯一在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两个方面都超过印度的国家,这表明中印之间的差距在加大而不是缩小,因此印度人感到压力是很自然的。
拉贾?莫汉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印度的影响包括,政府在经济发展及相关政策改革等方面的紧迫感会增加,推动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将会加大,印度的商界、学术界、媒体对中国的兴趣与合作也必将增大。同时,中国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经济上领先印度,在国际上重要性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也将促使印度以新的视角和态度审视和处理同中国关系。
F. 印度与中国差距到底有多大印度学者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作为同在亚洲大陆上的两大文明古国,印度向来都喜欢跟中国比一比,尤其是这些年印度背靠美国,在软件信息技术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不仅带动了印度的其他产业,还大大培养了印度的科学自信后,他们就更喜欢跟中国比了。
大概是软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印度的自信太过,甚至到了膨胀的地步,在有位记者采访印度软件信息技术方面的一位专家:"您认为中国还有多久能赶上印度"的时候,竟然骄傲满满答道:"至少还要三十年。"
除了上面比较的三个方向外,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对比的,不过零零散散的方向太多,这里就不一一点出。
中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飞速发展,跟我们一直以来的谦逊与努力有很深的关系,唯有看见别人的优点,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意识到差距,才能够拥有更强的斗志去发展、去拼搏,我们从来不跟别人比,我们只跟自己比!
G. 印度是怎么评价现在的中国的
一些合资企业到中国办厂并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因为中国人最能吃苦、工资却最低。这些外国工厂在印度根本开不起来,因为印度人要的工资这些老板给不起,印度人也完全没有中国人做牛做马般吃苦耐劳的精神!
除国家用于外事活动外,印度政府官员都坐印度自产的”总理”牌轿车,象国防部这样的强力机关连空调都没有。而中国所有的政府衙门都是富丽堂煌,每年被政府官员公款吃掉的钱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印度很少。所以中国的GDP是印度的两倍,但中国人民却难以从中得到实惠。
印度人可以在总统府对面乞讨,也可以在象中国长安街一样的繁华地段搭棚生活,没有人敢以影响市容为由把他们象鸭子一样到处驱赶。在印度不会因为三轮车影响政府形象而被取缔,只要你能在某个地方找到谋生的门路,就不会有人管你。而在中国则严格得多,官员们对于形象的关心远超对百姓的生活的关心。
印度上至总统下至部门,在任是官员,享受国家的各种待遇,下来后和平民一样。中国就不一样了,只要进了官场,除非因腐败被抓,否则国家要养一辈子,直到死为止。
中国的官员总数的法国总人口差不多,这还不包括乡村及编外的官员。而中国的国民总值低于法国,由此中国人的负担比印度大得多。
中国的城市随处可见烂尾楼,这些烂尾楼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十亿,要统计中国的烂尾楼到底有多少,有多少资金耗在烂尾楼里,比登天还难。可以说每栋烂尾楼里都是官商勾结的结果,每栋烂尾楼都是人民的血汗钱,在中国不知道有多少人民币投进了这些黑窟窿,这种现象在印度却很少见。
除了烂尾楼,还有机关和央企的福利房遭到质疑,另外楼市的调控也被指越调房价越高,中国人买房真心难。
印度实行全民免费医疗,这是国家对公民提供的一种福利,代为支付医疗费用。发达欧洲国家如英国、瑞典、瑞士、丹麦,都是全民免费医疗,一切费用由国家负担。美国、日本等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但是对于退休的老人和穷人,则是免费治疗,在俄罗斯国土上的所有人,全部免费治疗。第三世界穷国印度,也敢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古巴、巴西、智利也是全民免费医疗,全民普及基本卫生服务,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国民健康指数都位居世界前列。连朝鲜这种穷国也免费医疗,可是经济大国中国,只能是梦想!
中国目前受到全世界的围堵,而且围堵非常有效。而印度作为民主国家,与世界主要强国关系非常的友好,不存在武器禁运,所以印度的发展空间比中国好得多。
印度人贫穷,主要是因为懒惰。如果印度人也象中国人这么勤劳,印度百姓肯定比中国人的生活好得多。
H. 印度人怎么评价中国
我们对印度的了解几乎全部是:"印度人口也有10亿之多,但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大小,因此地少人多;近代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广大人民生活在剥削与压迫之中;科技很发达,软件业名列世界第二;天气太热,每年都热死几千人,不适合人类居住"。
到了印度,首先让人感到惊讶的就是新德里国际机场的破旧,机场大厅的四面墙都是用石灰水粉刷的,没有什么广告和宣传画,墙上面满是污渍,很多大块的墙皮已经掉了下来,露出黑乎乎的砖块。
更令人惊讶的是,从新德里国际机场望出去:唯一一条公路的两边居然到处都是破旧的棚屋,还有很多人就睡在公路边上,甚至睡在汽车下面,公路两边的地面上还有很多象下水道井盖大小的洞穴,据说这都是穷人居住的地方。沿着公路进入市中心,我们惊讶的发现,马路两边有很多穷人的房子。
所谓"穷人的房子",就是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没有四面的墙壁,一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也有条件稍好一些的,住在黑乎乎的帆布做成的帐篷里面,让人联想起了电影里的游牧民族;条件再好一点的就用废弃的铁皮搭成屋子,在城里,很少见到砖瓦搭成的房子。以上信息完全正确。
进入城市,吃惊的目睹了传说中印度的一大奇景: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不但车厢里挤满了人,车顶上也坐着人,居然连车厢外面也挂满了人,虽然扒着车窗,神情却泰然自若,毫不紧张,其技术之高实在让人佩服,我当时就想:美国的蜘蛛侠是不是从印度移民过去的。
再仔细一看,发现在车门的位置上没有门,只有一个门框,连驾驶室也没有门,后来才听说:这边的公共汽车路过站台时是不停车的,上车的人直接扒到车窗、车门框上,下车的人就直接从车门跳下去。(不太全面,有时候车顶都做满了人)进入新德里的繁华市区,失望的发现所有的建筑通常只有二、三层,全城最高的建筑也只有4、5层楼高,实在不像一个大国的首都。后来,经过当地人确认:得知整个德里的最高建筑为9层。更令人失望的是:街上的商店大多都只有国内的一个售报亭那么大,无论店里、店外都是极其的脏乱和破旧。由于面积太小,通常每个商店只卖一类商品,种类也非常之少,没有什么挑选的余地。
比如说买鞋吧:一进门,老板就会请你坐下,服务员跪在地上仔细观察你的脚,估计一下号码,然后拿一双鞋给你,不满意就再换一双,直到大小合适为止,最多可以挑选一下颜色,基本没有样式可供选择。尽管城市如此残破,但是物价却令人咋舌:任何生活用品的价格都是国内的2-3倍,甚至10倍:洗发水要50多元一瓶,矿泉水瓶(空瓶)要6元,香皂10元1块;大白菜要10元钱1斤。。。。。。。
原因很简单:当地的穷人用不到这些东西,这些都是用来给外国人用的。是这样的,东西奇缺,还很贵,没有大的超市尽管如此,很多必要的生活用品在这里仍然买不到,比如:餐巾纸、洗洁精、一次性纸杯等。很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印度人所谓的"上厕所",就是在大街上解决问题,不论男女。很好笑的是,街边的公共厕所没有屋顶、也没有四面的墙,只有几个露天的蹲位孤零零的放在那里。
印度人的饭店就更不能提了,大家做好呕的准备。首先:在印度,餐具是不消毒的,全印度的市场也买不到消毒柜。其次,就是他们的吃饭方法,将菜肴熬成糊状,用手指将菜和米饭搅在一起成一团浆糊状,再把牛奶、饮料倒进去,继续用手指搅。看着他们用黑乎乎的大手搅拌的过程,大多数国人都会作呕;不过通常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因为他们的饭菜发出一种熏天的酸臭气,中国人闻到了都会躲在至少十米之外。
在当地,很少中餐厅,也买不到任何中国的零食,很让人难熬。吃饭是这样的,中国餐馆条件要稍微好一些,但是也都没有消毒,吃饭用的餐具,他们都是用一条黑的发亮的毛巾给你擦一下就用了印度人的穷是真正的"赤贫"。
在城市里,即使是闹市区,也随处都可以看到:一家十几口人,住在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仅有8、9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四面的墙壁,一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据说坐飞机在孟买上空可以看到地面上很大一片白色的东西,好像我们中国的塑料大棚一样,其实那就是穷人用编织袋做的屋顶。不过我倒觉得他们的治安不错,房子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居然都不会丢东西。
有一次,我在车上看到路边一个走路的年轻女孩,身上的"衣服"质地很特别,朦朦胧胧的似隐似透,还发出闪烁的天蓝色光芒,我当时就很奇怪这衣服是什么做成的,在中国没见过这样的布料。走近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她根本就没穿衣服,只是在身上抹上了一层蓝色的颜料。我估计:她可不是为了时尚而裸奔,也不是完全是为了遮羞,主要是为了防晒:当地的气温通常都有45度,下午可达到50度,半夜也有40度,如果不穿衣服,肯定会把人晒死。
当地人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白天上班或睡觉,晚上拜佛,就连世界五百强企业里的员工也一样。包括那些搞软件的,离开计算机就开
I. 印度将激烈追随美国的印太战略围堵中国崛起这种说法对吗
是的,印度很想出现这种散猜格局!
可是,美国人只想利用印度人,挑起印度与我国的战争,而不想印度人真正崛起,分享美国的世界霸权。
印度是人口大国,如果印度的经济强大了,印度的全球顷弊政治需求,也会自然跟着增加。
美国如果扶持印度经济发展,那就是在培养下一个竞争对手。
美国人一冲乎型点都不傻,印度人似乎很天真!